最新高三教案-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人教版 精品
高中轨迹问题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轨迹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轨迹问题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轨迹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分析和解决轨迹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轨迹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对轨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直线方程、圆方程等基本知识,为轨迹问题打下基础。
2. 引入轨迹问题,展示几个简单的轨迹问题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轨迹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点。
2. 介绍解决轨迹问题的方法,如解析法、几何法等。
3.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分析轨迹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如何运用解决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几个简单的轨迹问题。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轨迹问题的基本概念、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强调在解决轨迹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轨迹问题的应用和拓展。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
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轨迹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实际,拓展轨迹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数学轨迹方程求法——相关点法教案设计
轨迹方程求法——相关点法教学目标:1、学会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2、体会在何种情况可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重点: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书写步骤教学难点:何种情况可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求平面上的动点的轨迹方程不仅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动点运动规律千差万别,因此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上节课已介绍了常用的方法——定义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二、相关点法的概念Q 随着P 的运动而运动,则称P 、Q 为相关点,其中P 叫主动点,Q 叫从动点。
用动点Q 的坐标(x ,y )表示相关点P 的坐标(x 0、y 0),然后代入点P 的坐标(x 0,y 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 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三、例题分析例1、 已知点A (3,0)为圆922=+y x 外的一点,P 为922=+y x 上的一个动点,M 为线段PA 的中点,求M 的轨迹方程。
分析:在题目中有2个动点P 、M ,其中M 随着P 的运动而运动 ,并且P 在已知圆上的运动,因此可以用相关点法求M 的轨迹方程解:设P ),(00y x ,M ),(y x∵M 为AP 的中点,所以230+=x x , 200+=y y ∴320-=x x , y y 20=又∵P ),(00y x 为圆922=+y x 上一点∴22009x y += ∴9)2()32(22=+-y x∴49)23(22=+-y x ∴M 点轨迹方程为49)23(22=+-y x 小结:相关点法的判断和步骤判断 看题目中是否具有下列条件(1)有主动点和从动点(2)主动点在已知曲线上运动 步骤 (1)设坐标 (2)找关系 (3)代方程. 例2、已知△ABC 的顶点(30)(10)B C -,,,,顶点A 在抛物线2y x =上运动,求ABC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解:设()G x y ,,00()A x y ,,由重心公式,得003133x x y y -++⎧=⎪⎪⎨⎪=⎪⎩,, 00323x x y y =+⎧⎨=⎩, ①∴. ② 又00()A x y ,∵在抛物线2y x =上,200y x =∴. ③将①,②代入③,得23(32)(0)y x y =+≠,即所求曲线方程是2434(0)3y x x y =++≠. 四、课堂练习:1. P 是椭圆15922=+y x 上的动点,过P 作椭圆长轴的垂线,垂足为M ,求PM 的中点轨迹方程2. 已知A (2,0),B )2,1(-,点C 在直线032=-+y x 上移动,求∆ABC 重心G 的轨迹方程。
轨迹方程教案范文
轨迹方程教案范文教案:轨迹方程一、教学目标:1.掌握轨迹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方式。
2.理解轨迹方程的含义及基本求解方法。
3.能够运用轨迹方程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1.轨迹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方式。
2.轨迹方程的含义及基本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1.轨迹方程的含义及基本求解方法。
2.运用轨迹方程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轨迹(如自行车轮胎的轨迹、手机屏幕上的轨迹等),让学生了解轨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轨迹。
2.引入轨迹方程:通过对轨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轨迹问题的本质就是求解方程的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点的坐标满足一些方程,那么这个点就在这个方程所描述的轨迹上。
3.轨迹方程的基本形式:a. 直线的轨迹方程:直线上的任意一点(x, y)的坐标满足 y = kx + b,其中 k 和 b 是常数。
b.圆的轨迹方程:圆上的任意一点(x,y)的坐标满足(x-a)²+(y-b)²=r²,其中(a,b)是圆心的坐标,r是半径的长度。
c. 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x, y)的坐标满足 y = ax² + bx + c,其中 a、b 和 c 是常数。
4.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a.直线的轨迹方程求解方法:由已知的点和直线的特性确定k和b的值,然后写出方程。
b.圆的轨迹方程求解方法:由已知的圆心坐标和半径长度确定(a,b)和r的值,然后写出方程。
c.抛物线的轨迹方程求解方法:由已知的点和抛物线的特性确定a、b和c的值,然后写出方程。
5.运用轨迹方程解决问题: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列出轨迹方程,并求解出满足条件的未知数的值。
6.练习与拓展:提供一些轨迹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进一步巩固与拓展学生的知识。
7.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并评价轨迹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素材
【本讲主要内容】轨迹方程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1.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⑴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轨迹上任一点的坐标为(),M x y ;⑵寻找动点与已知点满足的关系式; ⑶将动点与已知点坐标代入; ⑷化简整理方程;⑸证明所得方程为所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通常求轨迹方程时,可以将步骤⑵和⑸省略。
2. 几种常用的求轨迹的方法:⑴直接法:如果动点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易于表述成含x y 、的等式,就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用直接法求动点轨迹的方程一般有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证明五个步骤,但最后的证明可以省略。
⑵定义法:运用解析几何中一些常用定义(例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可从曲线定义出发直接写出轨迹方程,或从曲线定义出发建立关系式,从而求出轨迹方程。
⑶代入法:动点所满足的条件不易表述或求出,但形成轨迹的动点(),P x y 却随另一动点()','Q x y 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且动点Q 的轨迹为给定或容易求得,则可先将','x y 表示为,x y 的式子,再代入Q 的轨迹方程,然后整理得P 的轨迹方程,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
⑷参数法:求轨迹方程有时很难直接找出动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则可借助中间变量(参数),使,x y 之间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从所求式子中消去参数,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说明:利用参数法求动点轨迹也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参数的选择要合理,应与动点坐标,x y 有直接关系,且易以参数表达。
可供选择作参数的元素很多,有点参数、角参数、线段参数、斜率参数等。
②消参数的方法有讲究,基本方法有代入法、构造公式法等,解题时宜注意多加积累。
③对于所选的参数,要注意其取值范围,并注意参数范围对,x y 的取值范围的制约。
⑸几何法:利用平面几何或解析几何的知识分析图形性质,发现动点运动规律和动点满足的条件,然后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教案】高三复习微专题——《轨迹方程问题》教案
高三复习微专题——《轨迹方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2、定义法、参数法求轨迹方程3、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教学难点】1、合理选择方法求参数方程2、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识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常用的圆锥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二)导入新课【定义法】方法指导:若动点的轨迹符合某一已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根据定义直接求出方程中的系数即可。
【牛刀小试】1、已知ABC ∆的周长是18,(4,0),(4,0)A B -,求点C 的轨迹方程。
2、已知动圆M 和圆221:(1)36C x y ++=内切,并和圆222:(1)4C x y -+=外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
例1:已知圆:C 2218x y ++=(),定点(1,0)A ,M 为圆上一动点,P 在AM 上,N 在CM 上,且满足2,0AM AP NP AM =⋅=,求点N 的轨迹方程。
例2:P 为椭圆22143x y +=上的任意一点,12,F F 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过2F 作12F PF ∠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参数法】方法指导:有时不容易得出动点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也无明显的相关点,但却较容易发现:该动点常常受到另一个变量(角度、斜率、比值、截距或时间等)的制约,即动点坐标中的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称这个变量为参数,由此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这种方法称为参数法(或设参消参法),如果需要得到轨迹的普通方程,只要消去参数即可。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轨迹方程的探求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轨迹方程的探求教案 新人教A 版选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求轨迹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直接法、定义法;2、过程与方法:体会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与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推理化简应用定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定义法求轨迹方程中动点所满足的条件的寻找. 一、 预学检测:1、 动点的轨迹方程即为动点的 横纵坐标 之间的关系。
例如:动点P(x,y)在运动过程中满足横纵坐标互为倒数,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2、 几种圆锥曲线的定义:椭圆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双曲线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的点的轨迹。
抛物线定义: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F 不在上)的距离的点的轨迹。
3、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5步)①建立恰当的坐标系;②设动点;③写出限制条件;④代入坐标运算;;⑤化简得到方程(把不符合要求的点去除)。
二、 新知探究: 1、 自主探究例1、已知的两个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6,0),(6,0),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求动点C 的轨迹方程。
y解题小结:1为动点的坐标运算即可。
2、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建设限代化” 3、注意把不满足条件的点去除。
讨论:如果把题中改成m (),其轨迹方程如何?安表示什么曲线? 设置意图:能过让学生自主讨论加强几种曲线的联系,同时强化分类讨论思想,为后面例2作简单的准备。
2、 小组合作探究例2、圆的半径为6,是异于圆心且不在圆上的点,A 是圆上的任意一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直线相交于P ,当点A 在圆上运动时,讨论点P 的轨迹方程。
探究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 探究2、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何性质?探究3、动点P(x,y)满足什么关系?讨论轨迹。
探究4、如何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求P 的轨迹方程。
设置意图:通过对位置的不同进行讨论,从而得到不同的曲线,配合动画演示让学生认识更深刻。
最新高三教案-高三数学复习轨迹方程 精品
第五节 轨迹问题基本知识概要:一、求轨迹的一般方法:1.直接法:如果动点运动的条件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这些条件简单明确,易于表述成含x,y 的等式,就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用直接法求动点轨迹一般有建系,设点,列式,化简,证明五个步骤,最后的证明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挖”与“补”。
2.定义法:运用解析几何中一些常用定义(例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可从曲线定义出发直接写出轨迹方程,或从曲线定义出发建立关系式,从而求出轨迹方程。
3.代入法:动点所满足的条件不易表述或求出,但形成轨迹的动点P(x,y)却随另一动点Q(x ’,y ’)的运动而有规律的运动,且动点Q 的轨迹为给定或容易求得,则可先将x ’,y ’表示为x,y 的式子,再代入Q 的轨迹方程,然而整理得P 的轨迹方程,代入法也称相关点法。
4.参数法:求轨迹方程有时很难直接找到动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则可借助中间变量(参数),使x,y 之间建立起联系,然而再从所求式子中消去参数,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5.交轨法:求两动曲线交点轨迹时,可由方程直接消去参数,例如求两动直线的交点时常用此法,也可以引入参数来建立这些动曲线的联系,然而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
可以说是参数法的一种变种。
6.几何法:利用平面几何或解析几何的知识分析图形性质,发现动点运动规律和动点满足的条件,然而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7.待定系数法: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
8.点差法:求圆锥曲线中点弦轨迹问题时,常把两个端点设为),(),,(2211y x B y x A 并代入圆锥曲线方程,然而作差求出曲线的轨迹方程。
二、注意事项:1.直接法是基本方法;定义法要充分联想定义、灵活动用定义;代入法要设法找到关系式x ’=f(x,y), y ’=g(x,y);参数法要合理选取点参、角参、斜率参等参数并学会消参;交轨法要选择参数建立两曲线方程再直接消参;几何法要挖掘几何属性、找到等量关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材分析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三、活动设计提问、讲解方法、演板、小测验.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根据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1.直接法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对(1)分析: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解:设动点P(x,y),那么有|OP|=2R或|OP|=0.即x2+y2=4R2或x2+y2=0.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对(2)分析: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那么OM⊥AM.∵k OM·k AM=-1,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2.定义法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PQ|=|PA|.又P在半径OQ上.∴|PO|+|PQ|=R,即|PO|+|PA|=R.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解:连接PA ∵l⊥PQ,∴|PA|=|PQ|.又P在半径OQ上.∴|PO|+|PQ|=2.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3.相关点法假设动点P(x,y)随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那么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例3 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4.待定系数法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例4 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曲线方程.分析: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ax2-4b2x+a2b2=0∵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1664-4Q4b2=0,即a2=2b.(以下由学生完成)由弦长公式得:即a2b2=4b2-a2.(三)巩固练习用十多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验,检查一下教学效果.练习题用一小黑板给出.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2.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3.求抛物线y2=2px(p>0)上各点与焦点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答案:义法)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四)小结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般地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待定系数法,还有参数法、复数法也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这等到讲了参数方程、复数以后再作介绍.五、布置作业1.两定点的距离为6,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的轨迹方程.2.动点P到点F1(1,0)的距离比它到F2(3,0)的距离少2,求P点的轨迹.3.圆x2+y2=4上有定点A(2,0),过定点A作弦AB,并延长到点P,使3|AB|=2|AB|,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1.以两定点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点M的轨迹方程x2+y2=42.∵|PF2|-|PF|=2,且|F1F2|∴P点只能在x轴上且x<1,轨迹是一条射线六、板书设计。
轨迹方程的求法(一)教案
轨迹方程的求法(一)[教学目标]1、复习轨迹问题的常用方法,掌握对求轨迹方程的主要方法的识别、选择能力,以及操作步骤。
2、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和深化。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3、再次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交轨法;各方法的识别和选择。
解题中充分利用图形,寻求简捷的解法。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授课类型]复习课[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导发现法,研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我们知道,求轨迹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主要问题之一。
有的问题是求轨迹。
这类问题,有时是直接判断,但很多情况下是先求轨迹方程,再由方程得出轨迹。
可见求轨迹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
通常,我们求轨迹方程时常使用以下方法(回忆):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交轨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等。
这部分内容我们打算作一个专题来复习,分两节课来完成。
今天这是第一节,主要复习前四种方法。
下面,先做几道题。
二、测试:1:点M 到边长为6的等边△ABC 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的平方和等于90,求点M 的轨迹方程。
(直接法)解:如图建立坐标系,依题有B(-3,0),C(3,0),A(0,33)。
设点M(x,y),则点M 属于集合{M| |MA|2+|MB|2+|MC|2=90} 代入坐标:(x+3)2+y 2+(x-3)2+y 2+x 2+(y-33)2=90 化简得:x 2+y 2-23y-15=0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2:已知△ABC 的周长为10,且B (-2,0)C (2,0),求A 点的轨迹方程。
(定义法)15922=+y x (x ≠±3)3:已知A(2,0),P(x 1,y 1)为椭圆14922=+y x 上一动点,求PA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代入法) 结果:19)1(422=+-y x三、 反馈,讲解,并引出常用方法 1、 直接法(五步法)步骤:①建系设点,②写出集合,③代入坐标,④化简方程,⑤给出证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轨迹方程简单讲解教案
轨迹方程简单讲解教案教案标题:轨迹方程简单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轨迹方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推导轨迹方程;3. 能够应用轨迹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教学投影仪;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如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轨迹,引发学生对轨迹的思考和讨论。
2.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轨迹呢?你们知道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吗?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轨迹的概念:轨迹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呢?3. 教师讲解轨迹方程的定义:轨迹方程是用数学方程描述物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轨迹的方程。
三、推导轨迹方程(20分钟)1. 教师以简单的例子开始,如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轨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轨迹方程是什么样的?如何推导得到?3. 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导轨迹方程,解释每一步的推理过程。
4. 教师提供更多的例子,如物体在斜面上滚动、物体在弹簧上振动等情况,引导学生推导相应的轨迹方程。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小车在直道上匀速行驶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一个抛物线形状的喷泉的轨迹方程如何表示?2.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教师逐一给予指导和解答。
3.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应用轨迹方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轨迹方程的概念和推导方法。
2. 教师提醒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概念和应用时,要善于运用轨迹方程的思维方式。
3. 教师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尝试推导更复杂的轨迹方程,如椭圆、双曲线等。
六、课堂作业(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练习应用轨迹方程解决问题。
2. 教师布置下节课预习内容。
最新整理高三数学20 高考数学第一轮基础知识点求轨迹方程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数学20 高考数学第一轮基础知识点求轨迹方程复习教案§8.7 求轨迹方程(一)班级姓名学号例1:在△ABC中,∠C=90°,|AC|=b,|BC|=a (a》b),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滑动,且A、B、C按顺时针方向排列,求顶占C的轨迹。
例2:已知△ABC中,|BC|=2,,求点A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例3:设动直线l垂直于x轴,且与椭圆x2+2y2=4交于A、B两占,P是l上满足|PA| |PB|=1的点,求点P的轨迹方程。
例4:点P(-3,0)是圆x2+y2-6x-55=0内的定点,动圆M与已知圆相切,且过点P,求圆心M的轨迹方程。
备用题设Q是圆M:(x+1)2+y2=10上的动点,另有点A(1,0),线段AQ的垂直平分线交半径MQ于P,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基础训练1、动点p与定点A(-1,0), B(1,0)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1,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A、x2+y2=1B、x2+y2=1(x≠±1)C、x2+y2=1(x≠1)D、y=2、一动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之和的2倍,等于该点到原点距离的平方,则动点的轨迹方程是:A、x2+y2=2(x+y) B、x2+y2=2|x+y| C、x2+y2=2(|x|+|y|) D、x2+y2=2(x-y)3、动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与它到点A(4,0)的距离之比为2,则P点的轨迹是:()A、中心在原点的椭圆 B、中心在(5,0)的椭圆C、中点在原点的双曲线D、中心在(5,0)的双曲线4、已知圆x2+y2=4,过A(4,0)作圆的割线ABC,则弦BC中点的轨迹方程是()A、(x-2)2+y2=4B、(x-2)2+y2=4(0≤x<1)C、(x-1)2+y2=4D、(x-1)2+y2=4(0≤x<1)5、长为2a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则AB中点的轨迹方程为。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轨迹方程的求法导学案
轨迹方程的求法【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自学课本,理解观点,达成导学纲要;2.小组合作,着手实践。
【学习目标】1.掌握常有的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要点】常有的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难点】常有的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一、复习回首1.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方法合用范围关键待定系数法直接法有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二、典型例题1.已知ABC 的两个极点 A ,B 坐标分别是( 5,0) ,(5,0) ,且AC ,B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 (m 0) ,尝试究极点 C 的轨迹.2.设F1 ,F2 分别为椭圆 C 的左、右两个焦点.⑴若椭圆 C 上的点 A 到F1、F2 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4,写出椭圆 C 的方程和焦点坐标;⑵设点K 是(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F K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13.已知动点P 的轨迹为曲线 C ,且动点P到两个定点F1( 1,0), F2 (1,0)的距离PF1 , PF2 的等差中项为 2 .(1)求曲线 C 的方程;(2)直线l 过圆 2 2 4 0x y y 的圆心Q 与曲线C 交于M , N 两点,且OM 与ON 垂直( O为坐标原点),求直线l 的方程.三、拓展研究4.椭圆C:2 2x y2 2 1(a b 0)a b的两个焦点为F1,F2,点P 在椭圆 C 上,且4 14PF F F ,| PF | ,| PF | .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1 12 1 23 3(Ⅱ)若直线l 过圆x2+y2+4x-2y=0 的圆心M, 交椭圆 C 于A,B 两点, 且A 、B 对于点M 对称,求直线l 的方程..四、讲堂小结1.知识:2.数学思想、方法:五、课后稳固1.教材81 页5 题2 y22.已知动圆M 与直线y =2 相切,且与定圆C:x ( 3) 1外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3.已知抛物线y2=6 x, 过点P(4, 1)引一弦,使它恰在点P 被均分,求这条弦所在的直线l 的方程.4.已知动点P 与平面上两定点A( 2,0), B( 2,0) 连线的斜率的积为定值(Ⅰ)试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C. 1 24 2 (Ⅱ)设直线l : y kx 1与曲线 C 交于M、N 两点,当|MN |=时,求3直线l 的方程.。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轨迹方程1
ly y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轨迹方程一、复习目标1、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两类问题:一是动点变动的根本原因,二是动点变动的约束条件2、熟练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代入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等,并能灵活应用。
二.课前热身1.到顶点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是2.直线与椭圆交于P 、Q 两点,已知过定点(1,0),则弦PQ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3.已知点P 是双曲线上任一点,过P 作轴的垂线,垂足为Q ,则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4.在中,已知,且成等差数列,则C 点轨迹方程为三.例题探究例1.设动直线垂直于轴,且与椭圆交于两点,P 是上满足的点,求点P 的轨迹方程。
例2.如图,在中, 平方单位,动点P 在曲线E 上运动,若曲线E 过点C 且满足的值为常数。
(1) 求曲线E 的方程;(2) 设直线的斜率为1,若直线与曲线E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Q 、R ,求线段QR 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例3.如图所示,过椭圆E :上任一点P ,作右准线的垂线PH ,垂足为H 。
延长PH 到Q ,使HQ=(1)当P 点在E 上运动时,求点Q 的轨迹G 的方程;(2)当取何值时,轨迹G 是焦点在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的椭圆?证明这些焦点都在同一个椭圆上,并写出椭圆的方程;(3)当取何值时,轨迹G 是一个圆?判断这个圆与椭圆的右准线的位置关系。
例4.设椭圆方程为,过点的直线交椭圆于点A 、B ,O 是坐标原点,点P 满足点N 的坐标为,当绕点M 旋转时,求:(1)动点P 的轨迹方程;A O(2)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四.方法点拨例1用直接法: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关于动点的坐标的方程。
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即为所求轨迹方程。
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例2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方程。
如果题目中的几何条件能够满足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第一、二定义,则直接利用曲线定义写出其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 第八章轨迹与轨迹方程学案设计复习课件 新人教
A(x1,y1),B(x2,y2), 1
2
1 2
,3
5
4
1 2
, 3 5 4
3
5,
4
7 ,- 3 5
4
8
7 ,3 5
4
8
7, 4
35 8
因为AO+3OF=2OB,
又O(0,0),F(-1,0),
所以(-x1,-y1)+3(1,0)=2(x2,y2), 即(-x1-3,y1)=(2x2,2y2),
返回目录
*对应演练* 如图所示,已知点F(1,0),直线l:x=-1, P为平面上的动点,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 Q,且QP·QF=FP·FQ.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过点F的直线交轨迹C于A, B两点,交直线l于点M,已知 MA=λ1AF,MB=λ2BF, 求λ1+λ2的值.
考点一 直接法求轨迹方程 【例1】线段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 |AB|=2a,|CD|=2b,动点M满足|MA|·|MB|=|MC|·|MD|, 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设出M点的坐标(x,y),直接表示出|MA|, |MB|,|MC|即可求得M点的轨迹方程.
返回目录
【解析】以AB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直线AB为x轴建立 直角坐标系,则点A(-a,0),B(a,0),C(0,-b),D(0,b), 设动点M的坐标为(x,y),由已知|MA|·|MB|=|MC|·|MD|得
2.在求轨迹方程问题中易于出错的是对轨迹纯粹性及 完备性的忽略 ,因此 ,在求出曲线的方程之后再仔细地检 查有无“不法分子” 掺杂其中 ,将其剔除;另一方面又要 注意有无“漏网之鱼”“逍遥法外”将其找回.
3.若轨迹有不同的情况 , 应分别讨论,以保证它的完备 性.
高考专题训练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人教版
高考专题训练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一)求轨迹方程的一样方法:1. 待定系数法:假如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依照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2. 直译法:假如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定,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能够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假如采纳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一般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假如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能够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觉动点P 的运动规律,即P 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
)()()(0)(.2为参数又可用参数方程表示程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t t g y t f x ,y x ,F ⎩⎨⎧===来表示,若要判定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3.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
(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显现增解则要舍去,显现丢解,则需补充。
人教A版高考总复习一轮文科数学精品课件 第9章解析几何 指点迷津(九) 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方法 (2)
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运动的某个几
何量t,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点坐标x,y与该参数t的函数关系
x=f(t),y=g(t),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x,y)=0.
例5.过点P(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若l1交x轴于A点,l2交y轴于B点,
定义法
直译法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代入法
参数法
交轨法
点差法
一、定义法
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
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常数,
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例1.已知△ABC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0),C为动点,且满足sin A
由直线与圆的方程得(1+k2)x2-8k2x+16k2-4=0, (*)
由点 M 为 BC 的中点,所以
又 OM⊥BC,当 k≠0
1
时,有-
1 + 2
x=
2
=
=
4 2
.①
1+ 2
,②
由方程①②消去k得(x-2)2+y2=4(x≠0),
当k=0时,易知M(0,0),也满足(x-2)2+y2=4.
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种问题通常
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
(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迹方程),该法经常
与参数法并用.
例8.过抛物线y2=4px(p>0)的顶点作互相垂直的两弦OA,OB,求抛物线的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1. 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 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 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 的坐标(x ,y )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 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 ,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 点坐标x ,y 与该参数t 的函数关系x =f (t ),y =g (t ),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 (x ,y )=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 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 (x ,y ),用(x ,y )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 的轨迹方程。
(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 的运动规律,即P 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
)()()(0)(.2为参数又可用参数方程表示程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t t g y t f x ,y x ,F ⎩⎨⎧===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3.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
(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
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典型例题】例1. 的的中点求线段为定点上的动点是椭圆点M AB ,a ,,A by a x B )02(12222=+ 轨迹方程。
分析:题中涉及了三个点A 、B 、M ,其中A 为定点,而B 、M 为动点,且点B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显然M 的运动是由B 的运动而引发的,可见M 、B 为相关点,故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解: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而设B 点坐标为(x 0,y 0) 则由M 为线段AB 中点,可得⎩⎨⎧=-=⇒⎪⎪⎩⎪⎪⎨⎧=+=+y y a x x yy x ax 22220220000 即点B 坐标可表为(2x -2a ,2y )上在椭圆点又1)(222200=+by a x ,y x B,by a a x bya x 1)2()22(12222220220=+-=+∴从而有14)(42222=+-b y a a x M ,的轨迹方程为得动点整理 。
b,a ,a ,M 的椭圆短半轴为长半轴为为中心的轨迹是以动点22)0(例2. 求椭圆的左顶离心率为轴为准线并且以动椭圆过定点,,y ,,M 21)21( 点A 的轨迹方程。
分析:先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已知条件:动椭圆过M (1,2)且以y 轴为其准线,可见该椭圆位于y 轴右侧,注意到点M 在椭圆上,故联想到椭圆的几何性质:椭圆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离心率。
即可发现间接涉及动顶点A 的等量关系。
只需用A 的坐标先表示出左焦点F 的坐标,即可列出轨迹方程。
解:,A ,e ,,y x F ,y x A 在椭圆上及点则由离心率左焦点为,设21)()(0= ,x x x ,AK AF 2121||||0=-=即可得)23(230y x F x ,x ,∴=∴ 又∵M 在椭圆上,,,即211)2()231(21||||22=-+-=∴y x MN MF 141)2(91)32(1)2(4)32(92222=-+-=-+-y x y x ,即化简,得的椭圆。
,短半轴为为中心,长半轴为,该方程表示以3121)232(例3. 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若l 1交x 轴于A 点,l 2交y 轴于B 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1:设M (x ,y ),由已知l 1⊥l 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k 1k 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 点坐标表示A 、B 两点坐标。
事实上,由M 为AB 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
解法1:设M (x ,y ),∵M 为AB 中点,∴A (2x ,0),B (0,2y )。
又l 1,l 2过点P (2,4),且l 1⊥l 2 ∴PA ⊥PB ,从而k PA ·k PB =-1,02242204--=--=y,k x k PB PA 而 0521224·224=-+-=--∴y x yx ,化简,得 注意到l 1⊥x 轴时,l 2⊥y 轴,此时A (2,0),B (0,4) 中点M (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 +2y -5=0 综上可知,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分析2:解法1中在利用k 1k 2=-1时,需注意k 1、k 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只需利用△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21||AB MP =解法2:设M (x ,y ),连结MP ,则A (2x ,0),B (0,2y ), ∵l 1⊥l 2,∴△PAB 为直角三角形 ||21||AB MP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222)2()2(·21)4()2(y x y x +=-+-∴化简,得x +2y -5=0,此即M 的轨迹方程。
分析3: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发现,点M 的运动是由直线l 1引发的,可设出l 1的斜率k 作为参数,建立动点M 坐标(x ,y )满足的参数方程。
解法3:设M (x ,y ),设直线l 1的方程为y -4=k (x -2),(k ≠0) )2(14221--=-⊥x ky l ,l l 的方程为则直线由 ,,A x l )0k 42(1-∴的坐标为轴交点与 ,k,B y l )240(2+的坐标为轴交点与 ∵M 为AB 的中点,)(1222421242为参数k k k y k k x ⎪⎪⎪⎩⎪⎪⎪⎨⎧+=+=-=-=∴消去k ,得x +2y -5=0。
另外,当k =0时,AB 中点为M (1,2),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当k 不存在时,AB 中点为M (1,2),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综上所述,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例4. 已知定点A (2,0),点Q 是圆x 2+y 2=1的动点,∠AOQ 的平分线交AQ 于M ,当Q 点在圆上移动时,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1:||||||||OQ OA MQ AM ,=知的性质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MQ AM ,OQ ,OA 2||||1||2||===故而即点分成比为,M AQ λ=2若设出M (x ,y ),则由分点坐标公式,可表示出点Q 的坐标,因Q 、M 为相关点,(Q 点运动导致点M 运动),可采用相关点法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1:设M (x ,y ),,OQ AO MQ AM ,2||||||||==得质定理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M 在AQ 上,∴点分成比为M AQ λ=2,⎪⎪⎩⎪⎪⎨⎧++=++=21·2021·22)()02(0000y y x x ,,y x Q ,A 则的坐标为若设点又上在圆而点1)(23223220000=+⎪⎪⎩⎪⎪⎨⎧=-=∴y x ,y x Q y y x x94)32(1)23()223(122222020=+-=+-=+∴y x ,,y x ,y x 得化简即 。
的轨迹方程为点94)32(22=+-∴y x M分析2:,QO AO QM AM ,2||||||||==知性质由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QM AM ON AN N ,OA OQ MN M 2||||||||==则于交∥作若过 ,OQ ,AQ AM OQ MN ,,N 1||32||||||||)032(===而从而 。
的距离为定值到定点可见动点为定值3232||32||N M ,OQ MN ==∴,,N M 的圆半径为为圆心的轨迹是以因此32,y x 94)32(22=+-∴其方程为而当∠AOQ =180°时,其角分线为y 轴,它与AQ 交点为原点O ,显然,该点也满足上述轨迹方程。
注:此种解法为定义法。
例5. 如图,给出定点A (a ,0),(a>0)与定直线l :x =-1,点B 是l 上动点,∠BOA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C ,求点C 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 值关系。
分析:由OC 是∠AOB 的平分线,可联想到如下结论: (1)点C 到∠AOB 的两边OA ,OB 的距离相等; (2)OC 与OA 、OB 所成的角相等。
。
||||||||)3(BO AO BC AC = 对于(1)、(2)、(3),若再注意到点C 在直线AB 上,则可求得轨迹方程。
因此,本题从不同角度入手,则有不同解法。
解法1:设B (-1,b ),C (x ,y ),直线OB 的方程为y =-bx ,即bx +y =0, ∵OC 平分∠AOB ,∴点C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①||1||2y b y bx =++∴又∵点C 在直线AB 上,∴A 、B 、C 三点共线②即,a ba x y ,k k AB AC --=-=∴1③由②得xa ya b -+=)1( ④由①得0·2)(22=+-xy y x b把③代入④,得)0(02)()1(22a x xy xa y x y a <≤=+--+y a x y x a x a x a y ax ≠时,·,即012011202222()()()()()+-+-=--++=)0(a x <≤y =0时,b =0,∠AOB =180°,点C 坐标为(0,0),满足上述方程。
故方程(a -1)x 2-(a +1)y 2+2ax =0是点C 的轨迹方程。
当a =1时,方程为y 2=x ,(0≤x<1),它表示抛物线的一段;)0(11)1()1(122222a x ,a a y a a a a x ,a <≤=-+---≠方程为时当∴0<a<1时,轨迹为椭圆弧;a>1时,轨迹为双曲线弧。
解法2:设B (-1,b ),C (x ,y ) b ,k xy,kk OBOCOA -===0则∵OC 平分∠AOB ∴∠AOC =∠COB ∴tg ∠AOC =tg ∠COB ,∴··,整理,得,①y x x b y x b x y x bx y by x -+=--+-=+-0101()得消去代入①式又b ,,,xa ya b a b a x y -+=∴--=-)1(1 )0(0)(2)()1(22a x ,x a xy y x y a <≤=-+-+ 以下略,(见解法1的相应部分)解法3:设B (-1,b ),C (x ,y ),又A (a ,0)1||||)()1(||)1(||22222+==-++=++=∴b BO a ,AO ,b y x BC ,b a AC∵OC 平分∠AOB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得1)()1()1(||||||||22222+=-++++=b ab y x b a ,BO AO BC AC 即整理,得(b 2+1)·[(a +1)2+b 2]=a 2[(x +1)2+(y -b)2] 得整理代入上式得又由,,xa ya b k k AB AC -+==)1( )0(0)(2)()1(22a x ,x a xy y x y a <≤=-+-+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