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大学答题纸(20^6—2017学年第_2_学期)课号: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___________ 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______________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不同点: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后来被他学生所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相同之处:一、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将明确的社会目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二、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都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三、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都重视思维教学。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赫尔巴特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为基础的,前者 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正是经过赫尔巴特把哲学与心理学应用于 教育研究的毕生努力,教育学才得以作为一门科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杜威也认为:“哲学是 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 验的实验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杜威将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 系。 2.具有把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验融为一体的实践经历 赫尔巴特在大学期间就学习过哲学,以后在德国哥丁根大学从事哲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工作,他曾担任过家庭教师,在哥尼斯堡大学办起教 育研究所和实验学校,并亲自担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杜威也是在大学时就 学了两年哲学,毕业后当过中学教师,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育学,哲学和心 理学系的系主任,1896年——1904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他俩类似的学 科知识结构及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经历,使得他们具有了创建教育理论的 可能性条件,而综合地运用旁系学科知识,善于把理论研究与实验尝试结合 起来的正确科研方法,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这是赫尔巴特与杜威在从事 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又一共同特点。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两位学者都重视兴趣教育,并提出了许多有关兴趣教育的理论。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本文将对两位学者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兴趣的概念杜威认为,兴趣是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反应,是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主观能力。
他强调了兴趣的活动性和主体性,认为兴趣是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主观积极反应。
赫尔巴特则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情感上的倾向,它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某一领域进行认知和探究。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二、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活动的个体,发展个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其成为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公民。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兴趣和能力。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尽情享受知识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方法杜威主张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
在他看来,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探究。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
四、知识获取杜威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得的,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他强调知识的活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赫尔巴特则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获取的,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和发现。
他主张知识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评价方法杜威提倡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轨迹。
他强调评价应当是持续性的、动态的,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能力提高。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差异
赫尔巴特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 最高目的,主要表现为内心的自由、 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 观念
• 他把教育的基本目标分为两种,即 “可能的目标”和“必要的目标”
• 必要的目标就是指教育所要到达的 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的培 养
杜威
• 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 对外界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 求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使儿童在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 程中得到乐趣。
感谢同学们的观看
May I be strenuous, 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1.积极:教学过程理论中注意运用心理 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 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 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2.消极:过分强调教师和课堂的作用, 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杜威
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经验的 情境中进行思维。 杜威提出思维的五步法: 1.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 2.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3.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 5.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 结论。 可以简明地概括为: 困难、问 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 家、心理学家,实用主 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 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 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杜威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 与教育》。这一著作与 柏拉图的《理想国》、 卢梭的《爱弥儿》被认 为是人类教育的三个里 程碑。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海尔巴特和杜威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比较他们的教育理论的异同,并从中提出可得到的启示。
划分到教育的思想领域,海尔巴特似乎更多的被归类为“学术主义者”,他认为学术保持其原来的独立性,而不听任何人的指挥。
他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认为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新理念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科当作工具来获取受益。
此外,海尔巴特强调了教育的“经验启蒙”,他主张老师应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并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更多的被归类为“人本主义者”,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我尊重和自我控制,即开发学生已有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杜威向学生提出了促进自主学习的观点,并倡导学生更自主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做出更正确的决定,这种自主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海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差异明显,海尔巴特强调的是学术的独立性,而杜威着重教育学生自我尊重与自我控制,他们对教育的理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且都有各自理论强大的支持集体,这一点也可以为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建议,即新兴教师应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维,加强个体差异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此外,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完善并保持其精神,高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在开拓学科领域的同时,加大对学科思想的增强,使学科更系统地、更丰富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得实践经验的能力。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总结:兴趣教育的三部曲
展和教育素养的提高,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育领域,兴趣教育的重要 性不言而喻。本次演示将以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为基础,为大 家展现兴趣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心,强调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以兴趣为主导 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兴趣说”,它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 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爱弥儿》一书中, 他明确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兴趣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要做到这一 点,首先要和尊重儿童的兴趣。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 趣说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趣说
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兴趣说的理 念。他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领域,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 积极思考、主动学
第二部曲:如何培养兴趣
3、情感兴趣: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同理心、激发情感共鸣,从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目标的的教育理念。在兴趣教 育领域,赫尔巴特和杜威各自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演示将 从背景、问题和目的入手,分别概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分析两者 的异同和,以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可照搬照抄)杜威教育思想评价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进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1、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
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他的理论在20世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非文字广为流传,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3、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存在一定问题的。
他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
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他的教育理论着重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可以说是困扰每个时代教育家们的问题。
同时,度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他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如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对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杜威在具体论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观点,如要求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克服教学中知识与相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对立等,对我们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评价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地民主性和革命性,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规律,是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但由于时代及他自身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
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
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从“兴趣”的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从“兴趣”的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兴趣”的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摘要]在教育前进的发展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视为“传统教育”的核心代表和“进步教育”首席发言人,且都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不凡的意义。
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通过对“兴趣”的思想基础、定义、种类、教育意义的四个方面来阐述二者对于“兴趣”这一教育重要议题。
反思前人的思想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于是笔者分析二者“兴趣”观的异同来启示今天的教育。
[关键词]兴趣赫尔巴特杜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近现代对教育有着重大影响的教育家,一个是叱咤19世纪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一个是影响20世纪现代教育的领袖。
虽然他们对于教育的思想、信条和研究方向各执一方,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共通性的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兴趣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兴趣是贯彻赫尔巴特和杜威思想的一条线索,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去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观(一)“兴趣”的思想基础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他们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由于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
具体可将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与一个学生将来所以选择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目的。
这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
为了保证实现这种教育,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感受性。
所谓“必要的目的”,指一个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二)“兴趣”的定义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首位对兴趣概念做出界定,且将其作为一个教育科学范畴进行专门研究的教育家。
特尔巴特认为,“所谓‘兴趣’,是心理上的积极活动,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和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共同创立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还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角色等四个方面来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社会传统的一种继承。
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是通过掌握文化遗产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是传承者,他们必须把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严格的教育观,教育规划应该遵循传统的路线。
杜威则主张教育的起源在于人类本质的需求。
人类因为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强调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要求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义。
二、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化,即培育社会管治者和公民。
他主张学习精神与学习意愿之间的统一,以达到培育公民的目的。
他强调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育,这些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完全成形的人。
他强调人类的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之上的,这种思考和解决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内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并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
他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基于课堂和家庭,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应该遵守教师的规定,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内容。
然而,杜威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主张学生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主导作用。
他认为,学生应该围绕他们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学习,并基于他们探究的兴趣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四、学生的角色赫尔巴特强调学生需要遵守规定,遵从教师的指导,老师则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不同点: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是实用教育学的代表。
2·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主张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所以强调道德教育。
而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加目的,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
3·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也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但更多地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材,课堂的主导作用;而杜威重视儿童的天性,强调以现代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课堂的教授,以儿童实物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生活代替教师的主导。
4·赫尔巴特重视纪律与管理,约束儿童意志,提出威吓,监督,命令和惩罚等是管理的有效方法。
而杜威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
个人观点:对于两人的观点都是有可取之处,两个人某些观点的融合就会是一个杰出的教育系统。
对于我个人来说,现在的我们属于应试教育的体系之下,对于应试教育,谁也无法绝对的评判好坏,‘棍棒出人才’,‘不打不成才’,它是沿袭了多年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这种教育下,人才也是辈出;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老的东西不是说要摈弃,但是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们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也在某些程度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一个人多于一个事情连必要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能用心去做呢,那何谈专业人才!自由并不等于放任再给与自由空间的同时更要收放有度,不然自由就会变成放纵,那某些程度上和约束的结果如出一辙。
当然经验在现在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经验是提炼智慧最好的方式。
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懂发现,不会创新是一种程度上的缺陷。
我们要从经验发现生活,认识生活。
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教育管理
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教育管理赫尔巴特(Herbart)和杜威(Dewey)是教育领域中两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本文将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并探讨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力素质,使其成为理性、道德和有判断力的公民。
他主张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组织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相比之下,杜威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实践经验的,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赫尔巴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复习、应用和关联。
他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讲授知识、复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将不同知识之间进行关联,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而杜威则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育管理的差异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学校的组织和纪律。
他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确保教育的有效进行。
他主张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并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来实现这些目标。
相比之下,杜威的教育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性。
他认为,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他主张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四、教育管理的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理念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规章制度,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他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教育界的经典人物,他们对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杜威提出的实
验教育和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虽然两者有区别,但也有相
似之处。
杜威提出的实验教育,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和活动,通过实
践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
养学生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和理解力。
而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教育,则是通过学生的兴趣
来开展教学,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杜威和赫尔巴特关注的都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拥有自主的
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赫尔巴特则提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如果学
生没有兴趣,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中心的,而
不是老师中心的。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差异。
杜威注重实践经验,认为
教育应该跟生活密切结合,教学应该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不同点
杜威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教学思想之不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属于近代教学过程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属于近代教学过程理论。
1 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把资产阶级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多方面兴趣作为教育的较近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 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3 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侧重在于教师和教材。
赫尔巴特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杜威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天性,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4 对儿童的管理态度不同赫尔巴特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培养儿童服从的品质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
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威注重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交往与反思,联系实际,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作性。
5 对课程设置的分歧赫尔巴特主张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杜威反对设置广泛课程,注重所学质量。
6 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赫尔巴特主张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
形成了其形而上的实在论哲学观基础。
并且,其思想具有保守性,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教育方法主要指导思想是统觉论。
下面讲解时候可以用:(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观点如出一辙。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革。
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是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本文将对杜威与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两位教育家对兴趣教育的看法和理解,以期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杜威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兴趣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动力。
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杜威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活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提出了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因素。
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开发和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支点。
杜威和赫尔巴特在兴趣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杜威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来发展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活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赫尔巴特则更加注重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学校应当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来引导学生发展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成就感。
在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上,两位教育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杜威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而赫尔巴特则更加注重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提倡教育要通过实践性教学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发展兴趣。
两位教育家在兴趣教育的实施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参与性,都提倡教育教会是引导而非灌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可照搬照抄)杜威教育思想评价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进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1、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
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他的理论在20世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非文字广为流传,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3、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存在一定问题的。
他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
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他的教育理论着重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可以说是困扰每个时代教育家们的问题。
同时,度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他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如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对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杜威在具体论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观点,如要求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克服教学中知识与相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对立等,对我们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评价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地民主性和革命性,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规律,是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但由于时代及他自身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但总体讲,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1、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理论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重要作用,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征,尽管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仍是可贵的。
2、裴斯泰洛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虽然他对人的心理的理解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唯心主义缺陷,但他关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不仅成为他自己关于人的和谐发展、要素教育论、简化的教学方法和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对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教育心理学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论是他为初等教育革新所做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
他强调家庭与学校教师要重视儿童德行的培养,要以爱心去教育儿童是很有意义的;他强调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智力有其积极意义,但存在某些形式主义倾向。
4、裴斯泰洛奇不仅对当时的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提出了许多革新意见,还为科学的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基础,他强调教学中从简到繁的进行联系有其合理性。
5、裴斯泰洛奇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
但受时代的局限,他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更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的历史分析。
总的来看,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19世纪初,不仅在欧洲一些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奇式”的学校,甚至一时形成一种“裴斯泰洛奇运动”,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论也一度蔚然成风。
19世纪上半期的许多著名教育家如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都深受裴斯泰洛奇的影响。
卢梭教育思想评价卢梭高度尊重儿童善良的天性,并以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为的教育观。
这一“归于自然”的教育主张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教育制度发生危机,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封建制度尚未倒台的政治前提下提出的革命主张卢梭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这个问题的论述中所包含的重视普及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提脑并用、身心健康,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是教育思想中的宝贵理论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法国而且在整个欧洲引起强烈反响,对后市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欧美各国的许多教育家都在研究、时间、修正和丰富着他的教育思想,新的儿童观被广为传播。
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号召也是19世纪乃至20世纪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然,卢梭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测的东西,也有某些以偏概全的推论。
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的教育思想却是富有革命性的,他对封建教育腐朽性的揭露切中时弊,对新教育所提出的设想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给当时和后世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评价首先,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
在赫尔巴特之前,已有不少教育家提出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这些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他们对儿童年龄特点的认识都比较粗浅和零散,不能给教育学提供深刻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因而那时的教育学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理论,而仍然只是经验的总结,还带有许多盲目性。
在接受前人的教育经验以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论体系全面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他的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莫不以心理学为依据。
尽管赫尔巴特并没能建立起心理学化的教育科学。
但是,他的心理学思想促进了心理学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他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尝试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对心理学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他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措施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丰富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了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传统教育学派。
他的教育理论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双翼,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他建立了近代资产阶段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其中对教育目的、教育管理、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的论述中具有不少进步或合理的观点。
他把管理教学、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三个范畴加以系统的论述;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性分析教学过程的诸因素;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把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等。
这是人类教育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他的教学理论的某些部分,经过教育实践证明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内部规律,在教育活动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至今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人们才开始重视并迅速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形成“赫尔巴特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教育界的极大重视,对发展美国教育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后,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欧洲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朝末年传到我国。
他的教育思想传到我国时,我国的新式学校正在发展。
当时广大教师不懂得如何进行班级授课,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五段教学法”给了他们很大帮助。
当时我国的一些教学法书籍里都把“五段教学法”称为“启发式教学法”。
的确,比起当时我国的私塾和旧式学堂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来,“五段教学法”是很先进的,是“启发式”的。
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
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
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
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学园17世纪,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与当时的初等学校是不相衔接的,因为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是造就领袖的绅士教育,收费又高,其积重难返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而未能适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国教会还压制不信国教的知识分子,使贫穷青年和非国教派者无法涉足正规学校,因而受到英国许多有识之士,如培根、弥尔顿等人的激烈批评。
17世纪,英国出现了由非国教派创办的学校形式,称为“学园”。
这种学校用英语教学,重视实科知识,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入学者以中层社会的平民子弟居多,1639年英国国会批准了它的存在,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当时远远不及公学和文法学校。
到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阿卡德米”逐渐消失。
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也对美国的中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函授与暑期学校相结合进行远距离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首创于英国, 1969年6月1日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
它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对学生的年龄、学历、背景均无严格限制。
学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可参加脱产的住校学习,也可采取不脱产的业余方式学习。
开放大学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效率高等优势,为英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后为各国所效仿,已日益成为教育大众化、民主化、终身化的一种极好的教育形式和有效途径。
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评价(见吴式颖书,此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