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e70b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b.png)
高考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2. 诸子百家3.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4. 大禹治水、尧舜禹5. 青铜器文化6. 周公制礼、九家制度7.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列国时代的外交政策8. 法家思想和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六国9. 汉初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改革10. 汉朝的丝绸之路和汉帝国的疆域拓展11. 汉唐的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12. 汉唐的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13. 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外国使者14.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特色15. 唐宋交替的原因和特点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明清社会经济2. 明清科技文化3. 清初历次政治改革和反清复明运动4.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5.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6. 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7.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8. 四·一二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9.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10. 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建设12. 文革和改革开放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4.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15. 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影响三、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近东的文明2. 希腊罗马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军事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4. 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运动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6.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7. 威玛共和国和纳粹党的兴起8. 意大利法西斯和墨索里尼的统治9. 西班牙内战和弗朗哥的政权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11.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背景12. 全球化和国际关系13. 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发展14. 美苏冷战和平竞争的特点15. 中东问题和国际反恐合作以上就是对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虽然知识点众多,但只要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能够很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高考知识点历史笔记总结
![高考知识点历史笔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2cb55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7.png)
高考知识点历史笔记总结高考是每个中国学生都会经历的重要考试,它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历史科目是高考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学生头痛的一门学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点,本文将对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一、中国古代史1. 早期文明中国的早期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朝代制度形成的开始,而周朝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个朝代,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长达千年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制度,还修建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开创了“汉武帝开疆拓土,文景之治”时期,以及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
3. 隋唐时期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但它统一了北方和南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还进行了对外的“丝绸之路”,使中国的繁荣影响到亚欧各国。
4.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是中国的中期帝国,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辉煌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外族政权,但它也保留了大部分的汉传文化。
明朝是明代朝代,它恢复了中华帝国的统一。
在明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探险,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等伟大的航海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后来许多社会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事件。
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辛亥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此后,中国又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
三、世界史世界史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世纪、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事件。
上海历史高考会考考纲重点整理大全2
![上海历史高考会考考纲重点整理大全2](https://img.taocdn.com/s3/m/8960ca02a8114431b90dd880.png)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南稻北粟的格局2、典型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1、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记载中的夏——《礼记·礼运》描述的夏1、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小康之世”,得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阶级社会的起点2、“大人世及以为礼”,得出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文献中还记载的内容来看:夏朝已经初具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分职,有军队、监狱、刑法。
二. 考古中的夏:1、二里头文化: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是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⑴、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⑵、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结合上文中的“二重证据法”进一步理解。
3、方国联盟: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大邑商”或“天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四土”和“四方”(是四周的方国和部落),商与方国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这就是商朝的国家体制。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c25654561252d380eb6e6f.png)
【中国古代史整理】一、古代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工具、推广先进技术4、国内各民族、地区以及中外的交流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前朝的经济基础1、古代社会农业发展: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农业的起源。
西周:后世的农作物大部分都有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犁耕技术;耕地买卖;奖励农耕军功,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出现;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西汉: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减租薄赋东汉:光武帝下九道释放部分奴隶的命令,三十税一,减轻农民的负担(略)北宋:王安石变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清前期:鼓励垦荒,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明朝引入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广泛种植2、古代商业和商品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闭塞特征。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封建经济中从属、补充作用。
开放特征。
(2)发展阶段:秦汉: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商业贸易逐步繁荣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隋唐: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唐:城市繁荣:长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东市西市商业区(打破空间限制);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达到全盛,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宋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略);南宋: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明州三大港口设市舶司及市舶司所在港口设“番坊”与“番市”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海外贸易大发展,泉州是世界大港口明清: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明:商品活跃、一批专业城市、白银普遍流通前期: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欧亚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为朝贡贸易;后期:民间海外贸易发展清:A、商业日臻繁荣,城市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更有新发展;B、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C、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清初:海禁政策;康熙中期:重开海上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四口通商康熙晚期:对外贸易线路收缩;乾隆:实行闭关政策,广州一地通商且有种种限制,使商品经济失去有限的海外市场(3)对商品经济的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中期: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4)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A、前期陆路为主,后期海路为主原因:西夏政权的阻隔;陆路的缺点;外贸商品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业(指南针)与造船业的发展B、官方贸易不已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C、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D、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3.手工业:唐朝:丝绸、纸张、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南宋:东南沿海的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二、古代政治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个内容: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word完整版)上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word完整版)上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1941cca9fad6195f302ba668.png)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知识梳理1、 中央制度演变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天下为公的禅让制T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国家特征:官职、军队、监狱、刑法 商朝-方国联盟内服、外服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对象:王室成员、功臣、先代贵族等(血缘为纽带);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作用: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保障: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社会大变革C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C.221秦统一中国 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皇帝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 汉朝-汉承秦制B汉初:继承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宽间舒缓、黄老思想);郡国并行制度(封国威胁 中央)汉武帝:内朝、外朝(裁抑丞相);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 中书-门下-尚书;唐朝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场所 宋朝-文官体制B 杯酒释兵权;枢密院主军政;重文轻武 元朝-行省制度B 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 -军事、御史台-监察明朝-内阁制度B太祖:废丞相,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设厂卫,直 接由皇帝指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B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 军机处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诏令直接发往各地或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2、 地方制度演变① 中央制度演变对应地方制度演变口“ A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遂步加强皿AA 封建屮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口m君主公卿三九制*中外朝. 扩大尚 甘台权 h省部巴六制二府制、 参旬政事 和三司使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书丞设废省相内设年 机处 中央集权稲国并 行制.刺 史制具级州两制派文臣做 知州、改f[M 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 建制义央权度步强 封专左冲策制逐加俸制② 元明清时期对边疆的巩固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a12d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9.png)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
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③对中华文明产生影响(重农思想、农业科技等)2.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化)核心: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3.史料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前21世纪—前1600年):1.后世文献(《礼记》):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小康之世(阶级社会)公天下→家天下禅让制→制部落联盟→国家(基本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2.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石制农具:农耕经济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高一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高一下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a40807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1.png)
上海高一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56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考古证据的朝代,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主要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建立的朝代,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西汉统治时间约为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东汉统治时间约为公元25年-公元220年。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主要分为魏、蜀、吴三国。
统治时间为公元220年-280年。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连续朝代,分别是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和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南朝时间为公元420年-589年,北朝时间为公元386年-581年。
二、近代史知识点1. 宋朝和元朝时期(960年-1368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主要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元朝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统治时间为1271年-1368年。
2.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统治时间为1368年-1644年。
•明代的第一位皇帝是朱元璋,他建立了明朝并成为永乐皇帝,他的统治使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发展。
3. 清朝时期(1616年-1912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统治时间为1616年-1912年。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https://img.taocdn.com/s3/m/ba3419c5da38376baf1fae5b.png)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
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③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三、历史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历史的载体及价值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2、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3、文献: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a)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上海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上海](https://img.taocdn.com/s3/m/4c2c19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1.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上海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 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的特点2. 夏、商、周三代- 夏朝的建立与传说- 商朝的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西周的分封制与礼乐制度3.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的兴起与争霸- 战国七雄的竞争与变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二、秦汉时期1.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郡县制的推行- 焚书坑儒与长城的修建2. 汉朝的兴衰- 西汉的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王莽篡汉与东汉的建立三、魏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 魏、蜀、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 诸葛亮的北伐与赤壁之战2. 晋朝的分合与南北朝- 西晋的八王之乱- 东晋的建立与南北朝的对立 -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四、隋唐五代1. 隋朝的统一与改革-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 隋炀帝的大运河与对外战争2. 唐朝的盛世-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 -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3. 五代十国的割据- 五代的政权更迭- 十国的地域性政权五、宋辽金元1. 宋朝的变革与发展- 北宋的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抗金斗争与经济繁荣 - 宋朝的科技发展与理学兴起2. 辽金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辽朝的建立与汉化政策- 金朝的扩张与南宋的关系- 元朝的建立与忽必烈的统治六、明清时期1.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朱元璋的起家与明朝的建立 - 永乐大典的编纂与郑和下西洋 - 明朝的宦官专权与农民起义2. 清朝的兴衰- 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 鸦片战争与晚清的民族危机 -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七、近现代史1. 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 -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八、世界历史1. 世界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发展2. 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变迁3. 当代世界-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上海高中历史课程可能涉及的知识点概览,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应以上海市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标准为准。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746b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6.png)
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历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百家争鸣-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司马迁与《史记》的编纂3.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曹魏、蜀汉、东吴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竹林七贤-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4. 隋唐五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盛世与开元之治-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社会变革5. 宋元明清-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明清两朝的中央集权与闭关锁国- 晚清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列强侵略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戊戌变法的尝试与意义3.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民主思想的传播-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抗日战争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经济发展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特点与发展 - 印度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2. 中世纪时期- 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的权威-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的发展3. 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5.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冷战的形成与美苏对峙-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加强四、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资料的辨析与运用- 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分- 历史资料的批判性分析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事件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3. 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物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人物评价的多元视角4. 历史观点的形成与论证- 历史观点的提出与支持- 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5. 历史教学与研究- 历史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上是上海市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近现代史、世界历史以及历史思维与方法等重要内容。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491b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2.png)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一、古代中国史知识点:1.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王朝,夏朝。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国相争,文化繁荣。
3.秦朝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家思想。
5.西汉时期,经历过楚汉战争、韩信导致刘邦夺取帝位等重大事件。
6.东汉时期,由于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原因导致政权衰退。
7.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的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国割据中原地区。
8.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标志,佛教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
9.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短暂但辉煌的统一帝国,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10.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推行了明、进士两种科举制度。
二、现代中国史知识点:1.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2.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都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事件。
3.中华民国时期的蒋介石政府推行了三民主义,但存在着腐败、反动等问题。
4.中共建立了人民的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计划经济。
5.二战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
6.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中国开始走上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7.开放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
8.香港、澳门回归,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问题。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知识点: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2.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3.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礼仪、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的传承。
4.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四大名著等众多经典作品。
5.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6.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等。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c160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2.png)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近年来,中国高考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上海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历史科目的考试内容和方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历史知识,接下来我将对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和联系;2.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的兴衰历程;3. 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朝的特点;4.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和崩溃;5.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和各个国家的特点;6. 隋唐时期的疆域拓展和政治制度;7. 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政权更迭;8.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9. 元朝的政权建立和对中原文化的影响;10. 明朝的统一和疆域失去;11. 清朝的统治和闭关政策;12. 辛亥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二、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早期发展;3.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4.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政治动荡;5.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胜利;6.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7.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8.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时期;9. 文化大革命的展开和影响;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三、世界史知识点1. 古代世界文明的兴起和发展;2.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4.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崛起;5.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爆发及影响;6. 冷战的背景和全球格局的变化;7. 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发展;8. 当代世界的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9. 科技、环境和人口问题的全球性挑战。
四、历史思维方法和技巧1. 事实与解释的关系;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3. 史料的分析和辨别能力;4. 历史地理与历史研究;5. 历史的多重解释和观点的获取。
以上是对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
在备考历史科目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和技巧,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回答问题。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5256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0.png)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重点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中国古代史
1.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彩陶时代、新石器时代。
2.奴隶社会:夏、商、周。
3.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
4.辽金宋夏的建立与发展。
5.隋唐的建立、疆域的拓展与繁荣以及衰落原因。
6.明清的建立与疆域的巩固和文化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史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4.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
6.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7.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与新中国的成立。
8.社会主义建设与开放。
三、世界史
1.古代世界史: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尼罗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
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2.中世纪世界史:西方的封建社会、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等。
3.现代世界史:大航海时代与殖民主义、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四、历史地理
1.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工具等。
2.中国历史地理:大地形、水系、气候、农业与商业等。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672a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9.png)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上海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繁荣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汉朝的兴衰与文化成就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4.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 唐朝的盛世与开放政策5. 宋元明清- 宋朝的商业繁荣与科技成就- 元朝的辽阔疆域与民族政策- 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与对外关系####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起步- 鸦片战争的影响-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2.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 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3. 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与初期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跃进5.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古希腊罗马文明2.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3. 近现代欧洲- 工业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主义兴起4. 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 欧洲的殖民扩张-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5.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6.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 四、历史学习方法1. 史料分析- 学会从不同史料中提取信息2. 历史思维-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3. 时空观念- 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4. 历史人物评价-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5. 历史事件联系- 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总结,高一学生可以对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94c2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3.png)
上海高考历史知识点上海高考历史科目作为一门文科考试科目,涉及到的知识点较为广泛。
下面将针对上海高考历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介绍。
一、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周时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农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了解这一时期的诸侯国的兴衰变迁、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 秦汉时期:了解秦汉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农业、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十四年前后的历史事件。
4. 唐宋元明清时期:了解这几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农业、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关注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二、世界古代史1. 亚欧非古代文明:了解地中海地区、近东地区、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2. 希腊罗马古代文明: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古典民主思想、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成就等。
3. 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了解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以及伊斯兰文明的传播与影响。
4. 欧洲中世纪:了解封建制度、天主教会的影响、十字军东征、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骑士精神、意大利文艺复兴等重要内容。
三、中国近现代史1. 清末的社会变革: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思想家的主张。
2.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现代文化的倡导。
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设。
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重点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重要事件以及党的领导作用等。
四、世界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战:了解这两次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 冷战与中国的外交政策:了解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作用。
上海高考历史必看知识点
![上海高考历史必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ae672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6.png)
上海高考历史必看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成为了一门被广泛关注的学科。
对于上海高考来说,历史是考生们必须面对的科目之一。
准备高考历史考试需要系统地学习各个时期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准备和应对考试。
一、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上海高考中也是一个必考的内容。
考生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造和特点。
例如,现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学习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高考历史科目的重中之重。
考生们需要系统地学习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到封建帝国的秦、汉、唐、宋等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
这些知识点关联广泛,需要考生们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三、近现代史近现代史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们应该了解从晚清时期的百年困境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考生们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四、世界史世界史是考生们在历史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拓宽眼界、增加综合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考生们需要学习如古老的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以及近现代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与中国历史有关的知识点。
五、历史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考生们需要逐渐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方法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则能够帮助考生们在解决问题时客观地判断和评估各种观点。
通过学习上述知识点,考生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为高考历史科目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们也应该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制作笔记、思维导图、做练习题等,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历史科目的学习不仅要求考生们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讨论,还需要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考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参观历史文物和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提高历史素养。
沪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2b24c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9.png)
沪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文化2. 古代文明-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文明 - 希腊城邦制度与希腊哲学-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3. 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拜占庭帝国与东正教的影响-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4. 东亚封建国家- 中国的秦汉统一与制度建设- 隋唐盛世与对外交流- 宋元明清的变迁与社会特点二、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特点与影响- 宗教改革的起因、过程与结果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特点-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工人运动3. 现代国家与民族主义- 欧洲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与结果5. 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诞生三、当代历史1.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起源、过程与结束-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抗- 核武器竞赛与军备控制2.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信息化时代与科技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社会- 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科技的发展4.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责任四、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观点的形成2. 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比较与类比思维- 历史批判与反思能力- 历史预见与未来趋势的分析3. 历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知识对个人素养的提升- 历史教育在公民责任培养中的作用- 历史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结语:通过对沪教版高中历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脉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沪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沪](https://img.taocdn.com/s3/m/512f19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5.png)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沪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沪教版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的封建制度-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的郡县制和推恩令- 隋唐的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 宋元明清的官僚体系和地方行政2. 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 农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货币经济的演变- 社会阶层与社会矛盾- 土地制度的变迁3.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诗歌、文学、艺术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传入与融合4. 世界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二、近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鸦片战争与晚清的危机- 洋务运动与自强的尝试-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2. 近代中国的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与国内战争3.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建立与初期政策-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4.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与责任5.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与巴黎和会- 二战与联合国的成立- 冷战与国际关系的演变三、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别- 历史文献的解读与评价- 口述历史与实物资料的重要性2.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历史事件的多因多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事件的长期与短期影响3. 历史人物的评价-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局限- 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4. 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变- 不同时期的历史观- 历史观点的多样性与争鸣- 历史观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应能够对高中历史课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整理】一、古代经济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工具、推广先进技术4、国内各民族、地区以及中外的交流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前朝的经济基础1、古代社会农业发展: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农业的起源。
西周:后世的农作物大部分都有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犁耕技术;耕地买卖;奖励农耕军功,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出现;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西汉: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减租薄赋东汉:光武帝下九道释放部分奴隶的命令,三十税一,减轻农民的负担(略)北宋:王安石变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清前期:鼓励垦荒,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明朝引入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广泛种植2、古代商业和商品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闭塞特征。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封建经济中从属、补充作用。
开放特征。
(2)发展阶段:秦汉: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商业贸易逐步繁荣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隋唐:封建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唐:城市繁荣:长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东市西市商业区(打破空间限制);东西方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达到全盛,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宋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北宋:城市繁荣(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略);南宋: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明州三大港口设市舶司及市舶司所在港口设“番坊”与“番市”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海外贸易大发展,泉州是世界大港口明清: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明:商品活跃、一批专业城市、白银普遍流通前期: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欧亚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为朝贡贸易;后期:民间海外贸易发展清:A、商业日臻繁荣,城市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更有新发展;B、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C、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清初:海禁政策;康熙中期:重开海上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四口通商康熙晚期:对外贸易线路收缩;乾隆:实行闭关政策,广州一地通商且有种种限制,使商品经济失去有限的海外市场(3)对商品经济的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中期: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4)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A、前期陆路为主,后期海路为主原因:西夏政权的阻隔;陆路的缺点;外贸商品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业(指南针)与造船业的发展B、官方贸易不已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C、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D、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3.手工业:唐朝:丝绸、纸张、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南宋:东南沿海的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二、古代政治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个内容: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⑵发展历程: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达到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
⑶演变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4)两大矛盾: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
1、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形成:夏朝建立,启即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特征: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君主传承的正统方式,后演变成皇位世袭制。
(2)分封制(中国古代的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发展过程:夏商时逐渐形成;西周时发展完备;春秋战国时逐渐解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萌芽:春秋战国理论:韩非子提出君主集权、“法治”的思想;实践: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裁抑丞相职权的内外朝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与控制的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县制: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废分封,设郡县。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影响比较:分封制:①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②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①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完善:隋唐隋:创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继承发展了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会议;完善科举制(5)强化:宋元北宋: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国策元朝: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全国军事)、御史台(监察)构成;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地方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6)空前强化:明清明朝:废中书省;废相设六部;朱元璋后期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
废行省,设三司;厂卫机构,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八股取士清朝: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并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协助、廷寄、交片);乾隆时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强化军机处的职能,皇权空前强化,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1911年,军机处撤消。
大兴文字狱B、古代选官制度:先秦:世卿世禄;秦代:军功授爵,国君任命;汉代:推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隋唐形成和完善(2)北宋改革(3)明清僵化:科举制下的八股取士,遏制思想,埋没了人才,消极作用明显,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
三、古代文化(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文化发展趋势:科技:领先——落后思想:百家争鸣——文化专制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礼乐文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到唐朝时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长安交融会合;与新罗、日本互派使节,形成儒家文化圈。
宋元: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科技顶峰)、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西学东渐、典籍整理四、民族关系各朝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秦:在河套、岭南,设郡县;两汉:设河西四郡;蜀汉:开发南中八郡(略)唐: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宋:(与辽、西夏、金、元的和与战);(榷场)元:设行省;宣政院管西藏;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台湾地区清:康雍乾三朝多次平定准部叛乱;乾隆平定天山回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雍正帝时派驻藏大臣,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康熙中期设台湾府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战与和,以和为主战争形态:1、掠夺与反掠夺2、压迫与反压迫战3、统一战争4、平定民族叛乱战争和平形态:1、设机构管理;2、和亲;3、册封;4、会盟与议和;5、互市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政策、方式:1、开明的民族政策2、军事反击3、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4、妥协投降换取苟且偷安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总趋势: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春秋战国:多民族融合的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处理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基本原则1、对于少数民族开发边疆的贡献应给予充分肯定2、民族交往以和平友好的交往(和亲、会盟、边贸等)和民族融合为主,战争居次要地位3、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但具有正义与非正义性,进步与退步性。
4、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五、对外交往史实两汉: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丝绸之路开通:汉武帝时代的张骞(第二册P59地图)唐朝:丝绸之路全盛;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朝、延续至19世纪。
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唐文化辐射特点:多样统一、交相互动。
唐文化的特色:吸收、融汇外域文化,辐射、传播儒家文化两宋: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元朝:海陆交往盛极一时明朝:明初起海禁(与西欧新航路开辟扩张相反),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海上贸易。
朝贡贸易。
明后期开禁;(民间贸易)总体状况:1、朝贡贸易及郑和下西洋;2、倭患;3、殖民者东来:葡占澳门;4、传教士来华:利玛窦清朝:经济:1、清初“迁海令”,海禁政策;2、康熙中期开禁的四口通商;3、康熙晚期收缩外贸路线;4、乾隆闭关,广州一地通商,十三行。
军事: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由唐宋时的开放逐渐发展到明清的闭关自守。
而西欧社会则在新航路开辟后,不断扩张。
中国在16世纪明朝时被纳入世界贸易网。
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交通: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通便利.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使节往来、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古代对外交往的意义与影响:互通友好(政)、互通有无(经)、互相学习(文)、挑战?机遇?(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与趋势: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友好交往----反殖反侵;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六、历代思想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法道),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发展其学说。
秦朝: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汉初:道家思想,采用“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西汉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经学化”,儒学独尊,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东汉到魏晋:佛、道冲击,儒学的危机隋唐:儒释道合流宋明时期: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即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官方: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儒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支柱,民间: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