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20 0 7年 第 4期
魏 士 宝 等 : 住 区 交 往 空 间 环 境 设 计 研 究 居
居 住 区 交 往 空 间环 境 设 计 研 究
魏 士 宝 ,胡 维 平
( 昆明 理 工 大 学 机 电 工 程 学 院 ,云南 昆明 6 0 9 ) 5 0 3
摘 要 :以人 的 交往 行 为 为 核 心 , 以 “ 何 优 化 住 区 空 间 环 境 的 质 量 以 促 进 交 往 活 动 ” 作 为 目 的 ,从 多 个 角 度 如
收稿 日期 :2 0 — 9 1 0 70 — 5
1 交 往 的 含 义
交往, 即社 会交 往 。交 往定 义 为 : 由于 共 同 活 “ 动 的需 要而 在人 们之 间所 产生 的那 种建 立 和发展 相
互 接触 的复杂 和多方 面 的过程 。交 往是 主体 的有意 ” 识行为, 因此影 响交 往 的因素 是 多方 面的 , 如个人 爱
与 层 面 阐述 了较 为 丰 富 和 具 体 的 “ 进 交 往 ” 的 住 区 空 间 环 境 设 计 策 略 ,提 出 交 往 空 间 “ 人 为 本 、整 体 性 、 促 以 领 域性 与 归 属 感 ” 的 设 计 原 则 ,探 究 了有 利 于 激 发 交 往 活 动 的植 物 、水 体 、 小 品 设 施 等 构 成 要 素 的 设 计 ,寻 找 更 能有 效 促 进 交 往 行 为 的居 住 区环 境 设 计 方 法 。 关 键 词 :居 住 区 ;交 往 空 间 ;环 境 设 计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16 2 0 ) 40 1—4 0 23 8 (0 50 —0 70
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以如何优化住区空间环境的质量以促进交往活动作为目的从多个角度与层面阐述了较为丰富和具体的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提出交往空间以人为本整体性领域性与归属感的设计原则探究了有利于激发交往活动的植物水体小品设施等构成要素的设计寻找更能有效促进交往行为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方法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空间是服务于人的。
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
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
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
要求人们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
但是他们忽视了人是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才是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
空间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的空间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若没有空间和环境作为依靠,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
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究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才可能有依据,创造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空间环境。
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居住区作为居民依托的生存空间,既承担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与服务的物质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基本生存空间共同情感体验的精神功能,因此,不仅要有完善的物质生活支持系统,更应有丰富多彩的供情感交流沟通的精神生活空间环境。
而现在很多已建成的居住区中,一方面居民找不到适合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许多空间没有被有效的利用,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对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考虑不足,没有真正体现“设计为人”的思想。
要搞好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人手1、影响居民行为的心理因素领域感。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领域是人所共有并控制的空间,它不是简单的空间占有,而是一种排它性的占有空间。
领域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能加强居民的安全感,提高住宅的防卫能力,同时还可保证居民不同层次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具有吸引居民在其中进行活动的内聚力。
住区中心交往空间研究
圈筑
住 区中心交往空 间研究
孙志刚’ 张建 国
1 焦作市房管局建筑设计院 邮编 44 0 洛 阳规划建 筑设计有限公 司 邮编 4 1 0 5 00 2 70 0
[ 要] 摘 :本 文运用环境心理 学的研 究方法 首先 对住 区中心 交往 空 间的性质及使 用人群进行 了初 步研 究分析 ,进 一步总结 了住 区中心交往空 间 的设计原则及一般手法, 并最终确立 了建设具有功 能复合 性、领 域性、层次性 以及场所性 的住 区中心 。 [ 关键词] 中心交往 空间 领域性 场所 :
引曹
环境 心理 学 研 究的 是 人与 环 境 的相 互作 用 ,在这个相互 作用 中,个体 改变 了环境 ,反 过 来他们 的行 为和经验也被 环境所 改变 。它有 两个 目标 :一 是 了解 “ 人一 环 境” 的相 互作 用 ,二是利用这 些知识来解决 复杂和多样 的环 境 问题 。因此本 文从环境心理 学方面入手研 究 住 区中心交往空 间 ,以便使 以后在此设计 中有 所 启发 。 1 住区中心交往空间分析 1住区中心交往空间的性 质 住 区中心 交 往 空 间是 属于 住 区 中公 共空 间这一层次 ,具 有较强的开放性 ,一般可 以为 整个住区的居 民所 共享 。中心 交往空间 的设计 应该 促进功能 的综合和多样化 ,满 足居 民活动 的时空重叠性要 求 ,设置较丰 富的服务活动设 施 。 在 空 间的 处 理 上 ,要 注 意 对 周 围的 空 间场 所 的吸引和渗透 ,还 可以建立具 有意向性 的标 志物 ,创造空 间场 所的文化韵 味 ,增强居 民的 地域认同感。 12住区人群活动特点 . 住区中心的空 间环境应该是能 满足并促进 居 民户外活动和 户外交往的发 生。为此 ,有 必 要先分析一下住区公共空间中的人群 活动特 点 , 从而得出以下人群活动特点: ( )中心空 间是居 民进 行较 大规 模户外 1 活 动的场 所 ,如集体 大型活动 等。在 日常生活 中 ,中心 交往 空 间使 用率 最 高 的是 早晨 和傍 晚。 () “ 2 小群”活动。首先 ,以老年人 的晨 练 为主的小群活动 主要发生在早 晨。持续时 间 般比较短 。其次 ,以散步和 交谈为主的小群 活动 发生在中午 与傍 晚时分 ,持续 时间一般较 长。 因此 ,中心交往空 间不仅应该为 大规模 的 活动提供开敞的活动空间 ; 同时还应该为小群进 行较私 密的活动提供 适 当的场所 ,这样的场所 才具有较强的领域感 ,能够 留得住人。 2 住 区中心交往空 间设计方法 住 区中心交往空 间具 有公共 的性 质 ,它的 位置一 般位于整个住 区的节点或 中心地段 。有 时结合住 区的公共服 务设施如社 区活动中心 , 幼儿 园等设置 。这一 区域的交往空 间处理应以 公共 活动为主 ,不易设置大片 几何化的绿地 。 由于其规 模范 围较大 ,可以考虑局部 设置一些 小尺 度的空间 。同时要 注意活动 区域的边界处 理 。要 使人能够有所 依托 ,能够 有驻 留的空 间 来观 看中心的活动。 2 1中心交往空间的划分 . 没有边 界的空 间给 人不稳定和 不安定的感 受 ,而且 不能满足 多种 活动类型和 不同规模的 “ 小群 ”活动需要 ,因此需要将节 点中心交往 空 间进行划分和限定。主要方法如下 : ()围合 1 尺 度宜 人 的空 间才 能形 成 良好 的 场 所 , 满足 不同交往活动 的需要 。可 以采用树丛 、绿 篱 、矮 围墙、小 品等 作为 围合 的手 段来划分空 间。不同类型的植物 和构筑物分 隔空间和创造 领域感的效果是不同的。
居住区交往空间研究
居住区交往空间研究居住区交往空间研究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分化是难以避免的社会和地理现象。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是内外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室内外交往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
良好的外部空间加上丰富的建筑内部空间,对建筑使用者本身材质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交往空间的概念分析以及当今中国住区邻里交往的现状,以共享空间的理念提出针对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一些设想,以促进住区人们活动与交往,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住区和谐。
关键词:居住区交往空间城市规划小区规划邻里交往交往空间共享空间伴随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曾经人类仅仅为遮风避雨、抵御外界侵害而聚居在一起的茅草屋群,则逐渐演变成一个个环境优美,居住宽松舒适的现代化居住区。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都市传统邻里关系。
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时,似乎也渐渐远离了彼此。
人们被包裹在钢筋混凝土的外衣下,用一面面墙把自己隔离起来。
原始时期一起打猎一起战斗一起分享的邻里逐渐演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人们都在疑惑,为什么居住条件越来越好,而我们越来越孤独。
大家同住一个小区,甚至同一个单元,门对门但彼此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近来,由于淡漠的邻里关系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邻里关系。
建筑学将空间定义为“围合”是一个工人的基本概念,也被奉为建筑学的“真理”,建筑学告诉我们,空间秩序的建立基本上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布置实体元素,比如边界和墙。
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芬兰城市规划师沙里宁曾说过:“通常做设计师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开放和交流,表现在建筑上,他反映出一种追求开放和交流的建筑意识,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更体现在建筑与外观众就会要求放慢速度,以看清幻灯片的内容。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越来越受到。
良好的户外交往空间可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
本文将从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定义、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内的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户外交往空间是指居住区内的公共开放空间,供居民进行交流、活动、休息等。
在居住区规划中,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居民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同时要与住宅和公共设施等相协调。
户外交往空间应满足居民的社交、活动和停留等需求。
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例如,对于儿童,可以设置游乐场和亲子活动区;对于成年人,可以设置休闲座椅和健身设施;对于老年人,可以设置棋盘桌和晨练场地等。
交往空间的大小和布局也应根据社区规模和人口密度进行合理规划。
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居民的行为模式、情感需求和身体特征。
在空间布局上,应保证空间的开放性和私密性的平衡。
同时,应注重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舒适的户外环境。
还可以通过增加灯光照明、安全监控等措施,提高交往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需要通过美学、设计等手段创造一个舒适而富有人性化的空间。
这可以通过采用特色的建筑风格、小品和雕塑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也可以通过植被、水景等元素来营造自然、和谐的氛围。
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增强居民对交往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往空间的功能性、人性化和艺术性,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对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成为了一个备受的话题。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设计研究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设计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成长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作为儿童日常活动、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质量和友好程度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设计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儿童的成长环境,还能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设计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结合社区空间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策略。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以及社交需求,确保设计出的社区空间既安全舒适,又富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
同时,还应关注空间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包括儿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设计学等,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和策略,为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深入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背景介绍:介绍当前社会对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的需求,以及社区空间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居住在社区中,社区成为了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
社区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有趣的活动环境。
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社区空间环境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儿童还能更好地了解社区文化,培养归属感和责任感。
为了满足社会对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社区空间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 共空间 设 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近年来,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 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 : 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为相似。
浅析小区内儿童空间的规划设计
要素 设计 中应注 意 的问题 , 以满足 城 市 居 住 区 儿童 活 动交 往 的 心理 需 求
[ 关键 词] 住区 儿 童游 憩空 间 规划 设 计 居 中图分 类号 : l O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0 9 9 4 2 1 ) 2 叭9 l 1 0 — 1X(0 0 1 - 5 0
城 乡与环 境
●I
浅 析 小 区 内儿 童 空 问 的 规 划 设 计
詹
[ 摘
红
贵 州 5 0 0) 503
( b 贵 l 夫学艺 术学 院蔡家 关校 区环 境艺 术设 计 0 6级 i 班
l] 1 通过 分 析 !前 居 住区 儿童 游 憩 空 间存 在 的普遍 问题 ,从 儿童 的 生 理 、心理 和 行为 特 点 出发 ,阐述 了儿 童游 憩 空 间设 计 的主 要 要求 及 在构 成 r l
也 可 调 院 内风 的效 果 。 3 道 路与 分隔 物一~ 儿童游 憩空 间的道 路 设计应 简 洁明 了。道 路的设 计 )
小的 儿童常 常喜 欢独 自 一 人 玩 ,需要 小活动 空 间 并使 之具 有相 对独 立性 。 个 稍 大些 的 几童 常常 3人 5人 一起 玩 ,对空 间 的需 求也 有所 增加 。随着年 龄 的增 长 ,儿童 逐渐 喜 欢参 加 集体 活 动 ,在游 憩 空 问 的设 计上 就 要进 行 适 当 的划 分 , 既需 要 有 小 角 落 ,又 需 要 有便 于群 体 活 动 的较 宽 敞空 间 3居住 区儿童 游 憩空 间设 计的 主要 要 求 3 1满 足儿 童成 长的要 求 儿 童 是游 憩 环 境 的 服 务 对 象 , 做 设 计 前要 掌握 儿童 的生 理 、心 理 特 征 。儿童 有 权利 游 戏 ,在游 戏 中 见到 令 人愉 快 的颜 色 ,体 会游 戏 的愉 悦 和 从 中获 得知 识 的幸 福 。他们 的游 戏是 成 人 世界 的 反映 ,是 以他 们 的方 式成 为 一 个完 整 的人 。 因此 游 憩 空 间 的 设 计 要用 充 分 的想 象 力 来 引 导儿 童 对 “成 长 ” 的 认 识 。 3 2 关注 儿童情 感 的需求 . 儿 童对外 界事 物 的情 感 是 以他 们 的需要 是否 能得 到满 足为 转移 的 ,不能 去压 服 ,只 能用 环境 空 间 的语 言去和 儿 童对 话 ,满 足他 们 的 需要 ,创 造 他 们喜爱的空 问。 3 3 符合儿 童行 为 习性的 要求 , 儿 童的行 为有其 特有 的方 式 ,进行 儿童 游憩 空间 设计 时应 充分考 虑 到这
浅析儿童游憩空间在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
浅析儿童游憩空间在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以创造符合儿童特点和要求的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
首先从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和儿童的特殊需求出发,提出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分析儿童的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提出了人性化设计的六项要求:满足儿童成长,关注儿童情感需要,符合儿童行为习性,适应儿童思维发展以及兼顾性和安全性。
最后,针对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场地、环境绿化、游戏设施、建筑小品和空间的安全性,提出针对性地设计方法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人性化设计居住区内的儿童游憩空间是儿童除了校园之外的重要生活空间,是生活在居住区中的儿童进行游戏、休息、和交往的主要场所。
在居住区内设置儿童游憩空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与智力开发,有利于儿童的意志与性格的锻炼,能够满足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交往的心理需求,也是居住区人居环境创造的基本要求。
1.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中心和尺度展开设计思考,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按照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居住区户外儿童游憩空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儿童身材低,力量小,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和设施;儿童自我控制力弱,容易受到伤害,需要保证环境的安全;儿童天生爱玩游戏,通过游戏成长和发展;儿童喜欢水、沙和泥土,进行创造性活动;儿童需要同伴共同玩耍,以增强社会交往;儿童需要多样性的游戏设施,以接受不同的刺激。
儿童游憩空间是儿童成长、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
设计中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以“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宗旨,组织各种为儿童活动、游憩的人性空间,使儿童能够通过多样性的行为活动,获得自由、安全、亲切、舒适、轻松、快乐、和谐、融洽、有活力、有意义的心理体验。
2.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2.1儿童的生理特点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等环境因素都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在游戏中利用设施及空间的刺激更是促进身体系统发育适应性的最佳手段。
浅谈居住小区交往空间设计
浅谈居住小区交往空间设计作者:焦利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摘要:交往需要是当今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邻里之交的沟通交往不仅能够达到感情的互动,而且能够舒缓紧张的生活情绪。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是人们交流互动的主要物质载体,居住小区的设计,尤其是交往空间设计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活动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本文就针对居住小区的交往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现代社会的居住小区交往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居住小区交往空间公共活动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19-01交流和沟通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存在的重要基础。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空间,自然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载体和场所,因此,居住小区的设计必须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将交往空间的设计视为整个居住小区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从而为居住者提高良好的交往空间和氛围。
1 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于社会交往活动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交往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活动的核心部分,居住小区作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也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和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交往空间在居住小区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住户私密与亲和的共存,是指在设计居住小区的交往空间时既要考虑到居住者的生活需要,也要考虑到住户的交往需要,并将两种需要进行适当的区分,从而在保护私人空间的同时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
其次,为住户创造必要的归属感,建筑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要为住户创造出所需的归属感,从而实现私密性与亲和力的相互融合。
最后,为住户营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设计者要十分注意交往空间的创造,组团绿化空间思想是娱乐文化场所以外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空间,也应该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使其既具有观赏性也便于人们沟通交往。
2 当前小区内人群交往的特点人际交往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共同生活活动,是人们之间实现相互作用的需要,对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浅谈居住小区人际交往空间环境的营建
生 活 ,居住环境便成为 老人精 神和感情 生 活的 中心。同时 由于闲暇时间的增 多 ,老人在邻 里 中的交往 活动 频繁 ,是 居住 区内人际交往 的主角 。 老年人交往行为特 征包括 :① 同龄聚集 性 ,同性 聚集 性 。②受 季节 、天气 、时 间变 化 的影 响 大 ,微 弱 的气 温、 风力变化都会影响老人 在户外 的活动。③ 交往行 为多 为低 运动量活动 ,受身体状 况影响 ,一些 被动 非参与 性的 交往
维普资讯
・
7 6・
林
业
科
技
情
报
2 C o.9N . 0 rV 13 o4 7
浅 谈 居 住小 区人 际交 往 空 间环境 的 营建
卢 百灵 陈莉 丽
( 津 市河西 区 园林 管理局 ) 天
【 摘 要] 本文分析 了 目前居住 区中逐渐 出现的邻 里之 间人情 味越 来越 淡漠 , 人们彼 此之 间交往越 来越 少的现 象及 原 因。
从 以上的分析 中可以看 出居住 区邻 里 中丰富 多样 交往 行为 具有一定 的共 同特征 ,但 同时 也具有 多样性 :不 同的
人群 活动方式 、习惯 、心理需求 各有 不 同,在不 同地 点人 们的交往行为 也大不相 同。因此 ,对居 住 区户 外邻里 交往 空间的设 计首先应 满足一般 交往 活 动的要求 ,其 次更 应该 因人 而宜 ,因地而 宜、满 足不 同人群 在不 同领 域空 间 中的 交往需求 。 3 人 际 交往 空 间环 境 营 建 的原 则 人是社会交往 的主 体 ,交往 空 间最 终 是为人 服 务 的,
针 对居住 区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 , 来探讨如何 营建一种和谐的 、 有利 于增进居 民交往的空间形式。
城市居住区利于交往的户外空间环境探讨
【 关键词 】 居住 区; 交往 ; 空间环境 ; 交往心理
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 , 居住环境是与人类居住生活行为密 切相关 的物质实体和社会状况。今 天人类对居住 区环境的追求 。 已由 关注住宅 内部环境 . 移向外部更 广阔的生活空 间 居住 区不再是单纯 为居住 , 而是有意识 、 有情感 、 有交往等 要求 的综合 的、 多功能的生活 场所 。 人们在住区 中生活需要丰 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来 满足人 与人之 间 的沟通 、 疏缓情绪 、 丰富生活等需求 。创造 良好 的住 区交往空间 , 对提 高和改 善居 民的生活质量 . 促进居 民的身心健康 . 增强住 区的活力和 吸引力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在居住 区户外环境 中按位置可划分为 广场 空间 、 院落 空间、 住宅 人 口空 间等等 它们分别包含各 自的交往空间 . 由于它们呈现逐渐收 敛 的态势 . 公共性逐渐降低 . 私密性逐渐增强。 现将 以这 四类空间为对 象. 分别对其内的交往空间进行研究 3 . 1 广场空间 广场空 间是属 于“ 住 区一 公共” 空 间这一层 次 . 空 间环境具 有较强 的开放性 . 其主要功能在 于满足居住 区的人车流集散、 社会 交往 、 老人 活动 、 中青 年人 散步、 健身 、 儿童玩耍等要求 , 为整个居住 区的居民所 共享 。广场空间的设计 。 可通过 以下几个手段来促进 人们 的交往 : 1 ) 设置丰富的服务活动设施 广场要有吸引人 活动引导 因素 , 如喷泉 、 游戏场等空间和设 施 , 利 于吸引人前来活动。考虑到儿 童和老人是广场空间活动的主角 , 应该 注重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位置选择和设施布置 2 ) 加强 中心边角空间的吸引力 人们都倾 向于在广场的开 阔区域进行活动 . 而往 往忽略了广场的 些边 角空间 . 其实这些边角空 间往往 是人 们休息 、 聊天或 观看开阔 区域人们活动 的好地方 . 很有必要增加边角空间的吸引力 , 充分利用 , 为小群人提供较私密活动空间场所 3 . 2 院落空间 院落空 间是由建 筑、 柱廊和墙坦等 围合 而成的空 间类 型 . 是一个 内向型 、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半公共空 间。它是除了住宅内部空间 以 外 与居 民关 系最密切、 居 民最容易到达 的户 外空间 , 是居 民出入的必 经之路 。 此空间中的使用 者比较 固定 . 多数为四周住户 , 居民在此空 间 会有 比较强 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利于交往 的院落空间 . 在设计时应考 虑到 : 1 ) 场地布设 对 院落空 间适 当地划分区域是有必要 的. 如果用不 同形式 的地面 元素 ( 草 坪铺地 ) 、 优美 的绿色环境 、 景观小 品将空 间略加划分 . 形成 动、 静两空 间 . 给居 民灵活使用 的余地 . 这 样能适应不 同人 的交 往要 求. 更具 吸引力 2 ) 植物构设 ・ 院落空间可运 用植物加 以限定 和组织 . 可丰富空 间层 次 . 增强空 间变化 , 形成不 同的空间品质 , 可使有 限的庭 院空间小中见大。 如将瓜 棚、 花架 、 树萌伞盖等作为空间水平 界面限定空间 , 人 的视线和行动不 受限制 . 但有一定 的潜在空间意识和安定感 . 3 ) 必要 的休 闲设施 院落 空间只有拥有一定 的设施 才能给居 民的休 闲行为一定的依 托. 从而建立与他人交往 的机会。 在 院落 中, 应着重考虑儿童的游戏设 施和老年人 的休 闲设施 . 适当考虑青少 年、 成年人 的休闲设施。 儿童游 戏设 施可选用器械设施 . 由于他们具有 很强 的挑 战性 和创 造性 . 器械 设施应具有趣 味性 、 创造性。成年人、 老年人 的休 闲设施主要是座椅 、 石凳、 凉亭、 花架等 。
现代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的探析
较远 , 用不 便 , 以缺乏吸引力 ( 图 2 。 使 所 见 )
居 民交往需要的 问题 。与 之相 比 , 多城市居 民更喜 爱传统 很 居住区和谐 的邻里关 系、 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间 , 一方 面是 由于 人 的恋 旧的心理 因素 , 更重要 的是 由于传统居 住 区里弄 自然 形成 的各种有利 于交往 的空 间环境更 适合居 民生理 、 心理 和 社会活动 的需求 , 对于传统居住 区的研究 , 有助于现代居 住 将 区的规划设计 。 本 文就 对江南城 市传统居住区和现代居住 区空 间环境进 行 对 比分析研究 , 探讨适 宜居 民生活 的现代居住 区空 间环境
An yss o h o al i ft e c mm un c to —s ac l n ng i t e m o e n r sd n i lar a iain p e p a ni n d r e i e ta e h
YA NG e —g W n e W A NG a Yu n
会交往可 以使社会溶 为一个 整体 。现 阶段 , 随着我 国城市 居 民物质精神 与文 明水 平 的提高 ,居 民更加 渴望 友情 , 渴望 丰 富的社会 活动 , 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 成 为居 民必不 可少 的的精 神需要 。所 以 , 和谐 的交往 空间是 居住 区规划 中需 要重点 考
1 2 道路空间 .
传统居住区形成时间较早 , 路主要 是满足 以步行 为主 道 的慢速交通 的需 要 , 以, 所 在传统 居住区 内, 街巷通 常尺度狭 窄, 幽静深远 。由于没有 飞速行驶 的汽车 , 使得处于这种街巷 内的居 民能够获得较 多的安全感 , 因此也会 产生进 一步交往 的需求 ( 见图 3 。 ) 其次, 这种街巷 的宽度能够符合居 民的交往行 为需求 , 能
大一新生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的关系1讲解
大一新生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的关系研究计划书一、研究意义居住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全新的居住空间必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虽然在教育或者行为空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献都相当丰富,但是从居住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资料却极为少见。
从去年开始,清华大的宿舍紧张,将部分大一新生安排至原为青年教室设计的青年公寓居住,使新生中出现两种居住空间——走廊式宿舍和公寓式宿舍,为研究居住行为和居住空间情境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本课题将研究两种不同的居住空间情境中,新生行为的规律性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对于学生住宿管理和整体学生工作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研究者本人来说,本课题是进行系统规范的社会研究的初次尝试,从中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对于今后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文献回顾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居住行为、工作行为、消费行为等。
居住行为由基本行为、家务行为、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四部分组成;(杨贵庆:第27~28页)居住空间情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空间本体形态、自然环境、使用者、使用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区位。
(杨贵庆,第77页)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情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1. 居住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也就是时间消费结构。
居住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可避免的受到空间和设施的影响。
(杨贵庆,第55页)2. 空间使用方式。
包括私密性和领域性两方面。
从私密性的角度来看,室内居住空间可以分成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层次,从而形成一种梯度。
居住空间缺乏足够的私密性时,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有研究认为,缺乏私密性是非学业退学原因之一(林玉莲:第267页);也有研究发现,走廊式宿舍的学生比成套式宿舍的学生感到更拥挤,成套式宿舍的布局有利于学生建立群体,有利于团结和生活协调(林玉莲:第93页)。
领域可以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
领域具有组织和建立控制感的功能。
在户内外空间中,除私密性-公共领域层次外,还应设有半公共领域,这样将在无形中扩大了人占有的空间与活动范围,增加人对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人对环境的控制。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可以
应用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以下是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颜色和材料选择:环境的颜色和材料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健康和
行为。
例如,绿色的植物和树木可以带来舒适感和自然感。
蓝色的水景可
以产生放松和宁静的效果。
设计师可以选择适当的颜色和材料来解决不同
的设计问题。
2.空间规划:环境的空间规划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互动。
设计师可
以采用开放的布局来促进社交互动,或者采用隐私的布局来提供私人空间。
3.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可以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设计师可以
与居民合作,在设计中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以确保社区的满意度和
可持续性。
4.噪声和交通:环境中的噪声和交通可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交通和采用隔音措施来最小化这些影响。
5.安全感:安全感是衡量城市居住区的质量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设计师可以考虑到照明、摄像头、减速带等措施,提高社区的安全感。
总之,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具人性化的城
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基于儿童活动行为的住区开放空间环境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基于儿童活动行为的住区开放空间环境研究-以大连市为例一、引言住区开放空间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环境的质量对儿童活动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基于儿童活动行为的住区开放空间环境,对于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大连市为例,通过对大连市不同住区开放空间环境特征和儿童活动行为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优化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大连市住区开放空间环境特征分析1. 人口分布特征大连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人口密度较高。
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大连市可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地带和远郊地带三个层次。
2. 用地类型及规模在中心城区及近郊地带,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住宅用地规模较小,开放空间相对较少。
而在远郊地带,住宅用地规模较大,开放空间相对较多。
3. 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大连市的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相对较高,但在不同住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中心城区的绿地覆盖率相对较低,而远郊地带的绿化水平相对较高。
4. 交通便利程度大连市交通便利程度高,但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
近郊和远郊地带交通条件相对良好。
三、儿童活动行为特征分析1. 儿童活动行为类型儿童活动行为可分为户外活动、室内活动和社交互动三个类型。
户外活动包括游戏、运动等;室内活动包括学习、阅读等;社交互动包括与同龄人及成人之间的互动。
2. 儿童活动时间分布儿童在平日主要集中在学校进行学习及课外活动,在周末及假期则更多时间用于户外活动。
3. 儿童活动场所偏好儿童更偏好拥有丰富游戏设施和绿化环境的场所,如公园、游乐场等。
4. 儿童活动行为受限因素儿童的活动行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因素的制约,如家长的担心、学校作业压力等。
四、住区开放空间环境对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1. 绿地对儿童户外活动的促进作用绿地是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研究发现,绿地环境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董慧娟;蔡敏;郑艺渊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1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模式的转变,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出现交往空间缺乏细部设计、交往空间环境过渡景观化、交往空间盲目开发水景、交往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封闭、交往空间中青年人参与性弱等问题,进而提出现代城市住宅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适宜性营造的观点,并根据此观点提出强化地域适宜性、行为适宜性及识别适宜性三条设计对策,为现代住宅区的邻里交往空间设计提供参考.【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董慧娟;蔡敏;郑艺渊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38+.3
【相关文献】
1.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与邻里关系的构建 [J], 王变娥
2.现代城市住宅邻里交往环境设计探究 [J], 周晓航
3.密切邻里交往改善居住环境:多层庭院式住宅设计探讨 [J], 李任
4.廉租房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研究 [J], 李正强;袁朝晖
5.透视地域性住区空间环境与邻里交往——对广东省肇庆市城区居住区的调查 [J], 卢素英;章美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
$)#$%!&%
用, 有时公用。它是无物质空间, 是具有多种交织着复 杂意义的空间” 。 既是私生活的延伸区域, 又是公共活 动的场所。
!&$
小区道路的使用 作为小区脉络的街道,相对小区是内部空间、 相
对组团却是外部空间: 作为组团内部的道路, 相对组 团是内部空间, 相对于院落则是外部空间。正是这种 内外不定性, 使得整个小区呈融合、 渗透、 流动的空间 形态。道路处于居住小区活动的最表层, 是小区内最 公有化的空间。每个人既可以到达, 又容易到达, 甚至 必须到达, 居民使用最频繁。道路在小区内得到了极 大扩展, 它虽然不具备广场的空间形态, 但就空 间 层 次、 活动内容和使用频度而言, 已经具备广场所 拥 有 的共同特质。人们可以悠闲地从中通过, 又可以随时 从事购物、 娱乐、 运动、 交往和休息。 居民之所以愿意在街道上活动, 是由于它的亲切 尺度和公有性及人来人往的人群意识。而道路使用功 能的扩展, 不但影响交通功能, 同时由于汽车交 通 的 增加, 使居民感到不安。如果加宽道路则能扩展使用 功能, 但道路宜人的尺度消失, 感觉空旷, 不利于交 往。在适当的区域设置交往岛, 是一个可行又实际的 方法。因为直线型的通过式道路总是不便逗留。路边 设置凹凸的小空间, 并设置书报亭、 冷饮亭、 电话亭等 小品性建筑并配以坐凳形成路边小岛 , 既 不 影 响 交 通, 又不改变道路的尺度, 还能满足居民在街道 上 活 动的愿望。居民之间的交往特点是外向型, 不同于情 侣交往的私密性, 交往岛为开敞式并与道路结合的空 间为好。
!"#
失落的院魂 现代居住小区, 由于居住人口的增加, 居住建筑
由传统低层平展的形式,向多层高层等竖直 方 向 发 展, 打破了传统的人们早已习惯的空间尺度, 更难形 成独门独户独院的宅前院落。无论使用功能还是空间 效果以及居民情感上, 均已失去了传统 “ 院”的概念。 然而,院是中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和交往空间, 尤其经过大杂院的体验和过渡, 人们已经适应了现代 生活的特点。住宅内舒适和方便的生活, 弥补了院的 失落。 从交往角度分析, 居民交往对象的选择, 交往频 率的疏密, 交往的亲密程度是以住户为中心, 像水波 纹一样向外辐射, 由近及远, 由密到疏。宅前距住户最 近, 居民在此活动频率高, 是交往中可建立友谊的密 集区。因此, 建筑师和规划师试图招回已经失去的院 魂, 其作法大体上是加强宅前的院意识, 增强领域感。 使居民感受到空间的占有性、 安全性和亲密性。一般
流动儿童的环境科学实践
流动儿童的环境科学实践在城市的角落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随着父母的脚步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
这些孩子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而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课题。
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复杂。
由于频繁的迁移,他们可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
垃圾堆积如山,污水横流,空气质量不佳,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且,由于居住环境的不稳定,他们也难以形成对环境的归属感和保护意识。
为了让流动儿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他们所处的环境,开展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入手,比如组织他们进行社区环境观察。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社区中的环境问题,如垃圾桶的设置是否合理、绿化面积是否足够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还可以开展环境知识科普讲座。
邀请专业的环保人士或者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比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水资源的保护、空气污染的危害等。
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和实例,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与自身的密切关系。
在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亲手参与垃圾分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区域,教他们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并且通过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养成正确分类垃圾的习惯。
组织孩子们进行社区环境清洁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起清理街道上的垃圾、铲除小广告,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行动能够为环境带来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建立小型的环境科学实验室也是不错的选择。
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孩子们亲自进行一些与环境相关的小实验,比如水质检测、土壤酸碱度测试等。
通过实验,激发他们对环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为了确保这些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还需要一些保障措施。
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居住行为理论研究
居住行为理论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居住行为理论作为探讨人类居住行为的重要工具,为理解人类居住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优化居住环境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本文将概述居住行为理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其概念与定义,综述相关理论研究,介绍实证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居住行为的概念和定义居住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在居住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居住选择、居住方式、居住环境评价与改善等。
这些行为既包括住房购买、装修等物质层面的决策,也涵盖了家庭生活、邻里交往等非物质层面的活动。
居住行为理论则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居住行为,探究其内在规律、影响因素及与人类生活幸福感关系的理论体系。
居住行为的理论研究居住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现有研究主要居住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居住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居住行为理论指导城市规划与住宅设计等方面。
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
居住行为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居住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居住行为的实际情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生活需求等;访谈则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居住行为与经历;观察则可以从更为细致的角度,观察和记录居住行为的全过程。
居住行为的案例分析以城市老年人的居住行为为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生活质量受到了广泛。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更倾向于安静、舒适、便利的地方,同时对社区服务和医疗设施的要求也较高。
此外,老年人的居住行为还与其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城市规划和住宅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行为特点,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工程论文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康远娥① KANG Yuan-e;唐文① TANG Wen;郭磊② GUO Lei(①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650500;②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518000)(①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②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摘要: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居住区的调查,针对目前儿童邻里交往现状,从环境行为学入手,对影响交往行为发生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间的形态,对适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交往空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hijicheng residential area in Guandu District of Kunming,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acute;s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t analyzes the 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suitable for childrenacute;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关键词:居住区;邻里交往;儿童环境行为Key words: community;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childrenacut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05-021 研究的意义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涌入的新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居住区内人口构成复杂,居民之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对户外交往缺乏兴趣,失去了开拓新的社会交往群体的欲望。
在这类社区中,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人群像一条纽带,能够将不同年龄段的人联系起来。
由于孩子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大人与小孩间的关系,进而又促进了大人与大人间的交往,所以Bell等人1973年说:“小孩才是真正的邻居”。
[1]环境行为学是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
1951年,心理学家K·Lewin提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即环境行为基本模式:B—f(P·E)(式中B—行为Behavior;f—函数Function;P—人Person;E—环境Enviroment)。
公式体现了:①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应;②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叠加了外在环境刺激的作用:可能支持,也可能阻碍行为产生。
[2]而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是儿童除学校之外发生交往行为最为频繁的场所,此空间的营造对儿童交往行为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儿童为中心的邻里交往现状,从环境行为学入手,对影响交往行为发生的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间的现状特征,从感知、认识和偏好来分析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2 调查地点简介本文选取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作为案例研究,内共有26个苑(雅春苑、探春苑等)可容纳6.6万人居住。
世纪城包括住宅、SHOPPING MALL、巨型公园、社区、1所九年制学校及4所幼儿园等。
3 调查情况分析本研究主要以访谈、观察的方式对该居住区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
调查儿童在居住区外部交往空间中的活动情况、对环境的感受;检验外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相互影响,提出居住区环境改善的措施。
调研时间选取天气较好的工作日和周末时间,时间:上午10-12时,下午5-7时。
3.1 小区外部空间环境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统计①观察统计时间:A.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晴,下午16:30-18:30;B.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C.2014年3月1日,星期一,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D.2014年3月8日,星期六,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元宵节)②在探春苑观察得出的儿童行为发生(发生数量与分布)统计图中选取代表性的图,如图1、图2。
3.2 部分儿童交往行为观察纪实在实地观察调研过程中,记录了部分儿童的交往行为(图3-行为记录)。
①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晴,下午16:10-17:10。
正常工作日,16时多儿童放学,由于本区儿童大多在社区内的学校上学,5点之前儿童已基本离校回到住区。
行为记录一:约16:45分,一个小男孩(一二年级左右)独自在组团路逗留、玩耍。
但仅玩不到十分钟便离去;行为记录二:临近17时,两个小男孩和两个小女孩在小区内的中央轴线的浅水池边逗留、玩耍。
②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晴,下午16:30-18:00。
双休日,天气晴,适合户外运动。
但小区内人流比较少。
行为记录三:17时,有个妈妈带1-2岁左右小孩在小区内的中央轴线的浅水池边看小鱼。
行为记录四:17:30分,小区内一个亭子内,几个老人在演奏歌曲,其中有两个小孩,小孩并没有安静坐着欣赏歌曲,而是跳来跳去。
③2014年3月8日,星期日,晴,下午16:30-18:30。
(妇女节)妇女节期间,预计可能儿童活动发生会较多(社区广场有节日活动),但结果与前几次差不多,小区内可见的儿童寥寥无几。
行为记录五:17:15分左右,有一位妈妈带着约3岁的孩子在中央轴线的浅水池边的亭子坐着,两人在相互指点着(大概在看小鱼),旁边的座椅上坐着一位小孩独自在玩吹泡泡。
行为记录六:18时左右,人比较多点,老人带小孩出来在健身器材边上玩耍、健身。
几个大点(上1-3年级)的儿童,在滑轮。
行为记录七:18:30分,一位老人带着2岁左右小孩,拿着球朝健身器材(人多的地方)边玩边去。
行为记录八: 15:00-18:00时,居住区(非组团)公共中心的广场上正开展庆元宵的活动,参加的多是老人与小孩。
3.3 对儿童交往行为的观察部分结果分析①整个中轴水系空间从平面上看对称布置,属于当前小区对称的普遍设计模式,设计很精心,但如此丰富的空间却较少有人及活动的发生。
究其原因:空间内活动场所设置过于分散,没有集中开敞的大块空地;分散布置亭子、水池、儿童游戏器材、健身器材等,使得组团内小规模场地过于分散,不利于人及活动的集中。
②小区内专设儿童游戏场地无人问津,原因分析:1)儿童活动场地布置远离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周围没有人及活动的发生,无“集中场”的正效应场发生。
所以,对于儿童游戏场的设计,临近成人公共活动场地是有必要的;2)场地内空地面积小,游戏器具单一,整个空间单调乏味,无法吸引儿童。
3)活动场地位于偏角,便捷性不好。
4)由于周围没有人及活动的发生,儿童渴望“看”与“被看”的心理得不到满足。
4 调查总结通过对世纪城探春苑案例的分析,对易诱发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特征总结:4.1 空间环境中有人及其活动发生(公共活动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多选择在人与活动发生较多的地方玩耍。
正像扬·盖尔所说的:“人往人处走”。
空间环境中只要有人及活动发生,无论是人的集中停留或短暂的进出多会是儿童乐于玩耍的场所,如住宅出入口、临街的过度空间等。
因此设计者应该有意识的在设计与规划上合理的对儿童的行为方式进行梳理,特别是儿童自身独立式与群体式的日常娱乐。
①空间的集中设置。
小区规划将儿童游戏活动场地与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分开设置,中间有很大的间隔,造成了成人与儿童活动的分散,不利于成人对儿童的看护;同时小区内也有独自分散的亭台设置,也造成人及活动的不集中。
交往活动的先决条件是“相聚在同一空间”,并且可以向周边辐射,形成行为发生的正效应场,也可以说,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②空间环境的可逗留性。
空间环境必须有让人可逗留的场所或设施,避免单一、大面积的绿化。
应在沿边设置坐凳,及适当穿插开敞空间。
许多居住区景观单一并且缺少设计,活动形式单调,基本上停留在“单杠+滑梯”的模式上,这样就忽视了儿童行为与心理的需要。
4.2 住宅组团空间组团两侧的住宅最好形成“门对门”的空间对话,增强了空间的视线联系,从而诱发人及活动的发生。
4.3 简洁、开敞的自由空地儿童多喜欢在开敞的空地上自由施展,组团内部少有一块完整的硬质铺地。
即使在中心公共活动空间也被设计师处处精心的点缀了花坛、长廊、浅水池等,把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
而在宽大的场地上儿童可以尽情活动,或滑旱冰,抑或嬉戏打闹等。
4.4 住宅出入口空间宅前空间,是儿童交往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场所,因此,宅前空间最好为硬质铺装的空地,并配置相应设施,同时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住区的需求,纳入一定的趣味性,个性化的公共小构件(如涂鸦墙、植物雕塑等),增加儿童自主鉴赏,使之成为儿童活动的积极场所。
但要注意宅前空间与人、车行道的领域划分。
在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住宅出入口处都没有可供人休息的场所、设施。
儿童在出入口进行活动,经常是就依靠宅前的车行道,这样对儿童是不安全的。
5 结语社区户外空间使用频率最高是儿童,因此,真正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创造出一个更人性化、更丰富多彩的儿童交往空间。
创造新社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也是促进邻里交往、提高社区人文环境品质的重要条件。
对于住区外部空间与儿童交往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新的意义。
时代的变化,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那么他们的交往行为及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崔木扬.略论环境行为对公共景观设计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2007(6).[3]尹洪,冷欣,程辉.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