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经过几年的课改,语文新课程理念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期待。
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展现出了许多新气象。
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能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从实际教学活动的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情景朗读法”是指在朗读教学中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想象,去联想,在“以情带声”中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为使学生明白朗读的方法和要求,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教师应该深情范读课文,采用多种手段展示自己最美的声音。
教师范读时,不仅仅让学生听见教师的声音,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神态和动作,特别是眼神和表情的变化,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都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尽量多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进入情景,感悟课文。
三、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当然,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把握好句子停顿节奏,才能做到流畅朗读。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田、村、城市、房屋、树木等景物的词语,再让学生读一读。
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要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流畅,读得恰到好处,并且不读错字音,那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教师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有目的的设计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做到整体感知课文,以便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这样的朗读效果好,那是一种无声的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它使学生入情入境,有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朗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感受,一种审美。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感情朗读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情感视野,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里享受语文,亲近母语,提升语文素养。
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励学生尝试读在大力推行“有效教学”理念的今天,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大部分教师都做得到,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难了!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
特别是本地区农村小学,学生读书大多是唱读现象,没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只是一调读到底。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范读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换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
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不够强,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还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有感情朗读存在一定难度。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调,减少朗读训练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再者,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些学生的模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学生通过模仿,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能力将会逐步提高。
教师的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内容感悟。
强烈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的范读,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
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尤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学生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地去理解课文的内涵。
如何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做到读通并能熟读课文,再是创设情境并能身临其境,第三是有感情并能读出感情,最后是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
标签:熟读课文身临其境有感情品读词句一、读通并能熟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拼音或字典自学生字,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课文并熟读课文,为下一步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反之,课文都读不通,何谈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因此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并能熟读课文不容忽视,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去评价,真正了解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为更深一层的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创设出好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能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著名的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讲授的《将相和》一课为例:课前徐老师出示了战国历史时期的地图,并对这一历史时期做了简介说明,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叫战国,当时在中原大地有许多个国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是最强大的,被称为虎狼之国,今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比较强大的秦国和比较弱小的赵国之间的故事。
这样一下子就引导学生进入了这一历史情境,身临其境使学生更好地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三、有感情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窦桂梅老师说:“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以及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只是朗读的一种技巧而已,最重要的是有感情。
”有了感情,读书才能读出韵味;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情。
四、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对字词地推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点的词句有画龙点睛之效。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坡头一小刘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可见,朗读已成为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及任务。
如何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时候,让学生朗读课文,读了好几遍,仍然效果不好,学生语气平淡、表情漠然。
学生为什么读不出感情?要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在这方面有一点小小的感悟,现与各位教师分享交流。
我觉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范读,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
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如果教师能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义务(教育)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语文教学要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育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二班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二班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一、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准确把握朗读基调要深化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展。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以文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准确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这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乐观作用。
例如在开展阅读训练《白杨》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训练,读出文章中人物对话的丰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内在的精神,促进学生对主题理解。
在具体朗读训练时,老师不妨实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每段阅读内容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充分体会到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二、通过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品味文章语言,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仔细品析词句段,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抓实的环节。
(一)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加强朗读训练。
每篇文章中,都有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老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感情强烈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反复朗读,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有乐观作用。
比如:在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抓住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这些蕴育情感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质。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培养语感,也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朗读并不是简单的“念”,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激发情感。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首先,要注意语调。
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作用。
每篇课文有一个基本的语调或基调,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语调也不同。
通过长短、高低、重轻等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其次,要掌握速度。
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
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
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重音也很重要。
在表达感情时,要把重要的词语读得重一些。
重音一般是通过加强声音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
但
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感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他语句轻柔。
最后是停顿。
为了表达情感,可以延长和缩短停顿时间,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
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变化停顿时间可以增强感染力。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联系词义入情。
通过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其次,要根据环境阅读,例如在夜晚安静的环境中,声音应该放轻、放缓,阅读速度放慢。
最后,体验朗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换位体验朗读,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丑小鸭,读出丑小鸭的委屈。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必 须 有 良好 情感 的参 与。 我们说 : 没 有 情 境 的 教学 如 同一 杯 清
淡 的 白开水 , 学 生 是 品不 出味儿 来 的。因此 , 在 朗读 教 学 中,教 师 要 创 设 情 境 ,把 学 习的 主 动权 交 给 学 生 , 让 学 生 在 轻 松 、愉
它是 遵 循 “ 反 映论 ”的原 理 , 充分 利 用 各种 教 学 手段 , 创设 具 体 生 动 的情 境 , 引发 学 生 的情 感 体 验 , 从 而深 刻地 理 解课 文 内容 。 其 分类 有 : 1 . 实 体 情 境 一一 即教 师 充 分 利用 实 物 指 导 学 生 进 行 细致 的观察, 加 深 对 课 文 内容 的感 受 和 理 解 。此 法尤 其 适 用 于 中低
年 级语 文 教 材 中常识 性 课 文 的教 学 ' 女 口 教 材 中 涉及 的山川 日月、
悦 的 氛 围中 进 行 朗读 , 这样二、 巧 用示 范 , 引导 学 生有 感 情 的
朗读 。 二 可 以老 师示 范 , 让 学 生听 , 也可 以请 朗读 能 力强 的学 生读 ,
让 其 他 学生 模 仿 。 特 别 是 低 年 级 的孩 子 语感 还没 有 成 熟 , 而 且 花 鸟鱼 虫等 教学 内容 。如 有 条 件 , 可 带 领 学 生 到 大 自然 中 体 验 模仿能力很强。 教 师 激 情 的 朗读 是 引导 孩子 们 进 入 语 文情 感 世 认识 , 使 学生 开 阔视 野 , 增 长 知识 , 激发情趣。
关键 词: 小学生 语文 阅读 教学
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 、 句子、 词 语 有 感 情 地
入 境 ,有感 情 地 朗 读 ?我 认 为 因该做 到如 下几 点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1.注重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选择感兴趣的课文或故事,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朗读的内容。
可以从经典童话、儿童文学作品等多样化的书籍中进行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作品会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选择故事,并进行共同阅读。
2.模仿发音和语调:作为父母,你可以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
正确发音和语调对于语文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非常重要。
你可以先读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模仿你的发音和语调。
逐渐地,孩子能够学会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3.创设情景,增加表演性:孩子在朗读时,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增加表演性。
比如,对于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和语气给予表演。
这样能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朗读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在朗读故事或文章之前,可以给孩子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文本内容。
例如,“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你认为主人公会怎么做?”等。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分段朗读和整体朗读相结合: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将文章分为若干段落进行朗读。
先由孩子朗读每个段落,再整体朗读全文。
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渐提高对整体的把握能力,同时也能使语文朗读更有节奏感和准确度。
6.听读和自读相结合:你可以先给孩子进行一次听读,然后让孩子自己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孩子提高朗读速度和准确度。
在自读朗读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或语调。
7.创设情境,增加表演性: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插图或身体语言手势,创设情境,增加语文朗读的表演性。
比如,用不同的语调和动作表达文中的不同角色,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二年级语文朗读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适当地引导和激励孩子、注重模仿和表演,以及创设情境和提问引导,都是帮助孩子提高语文朗读的有效方法。
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众人关注的焦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语文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朗读的重要意义。
朗读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将“沉默”的文字还原成有声语言的有效学习方法。
它是学生语言文字感知、理解、体验、感悟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朗读时,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学生读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或一篇短文,首先要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其次要读得流利,不断句、不重复;再次,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停顿时间的长短。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
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
”“只有朗读才能让人体会出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
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多采用“示范—模仿”式的朗读指导,一般不进行或少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必要时教师可以教读。
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可在采用“示范—模仿”式指导的同时,适当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不要过多地运用朗读技巧的术语,而且指导要准确、具体。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集体教研内容: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集体教研中分享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理解情感表达:在朗读之前,通过讨论课文的情感色彩、故事背景、人物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感知情感,形成对人物、事件的深刻理解。
2. 感情投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投入感情,让他们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导向的阅读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
3. 语音表达: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合理运用语音语调,通过改变音量、语速、语调等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通过模仿、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情感表达的语音技巧。
4. 集体分享:在集体教研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分享朗读经验。
每个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悟、体会以及遇到的困难。
通过分享,可以互相学习,激发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5. 评价与反馈:在分享中,老师可以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
同时,也可以引导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促使他们在共同的学习氛围中进步。
6. 多媒体辅助: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播放专业朗读者的演绎,帮助学生感受标准的语音表达和情感投入。
这可以作为启发和参考,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同时在集体教研中,
老师们也可以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1.范读启情。
范读是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把握范读的最佳时机,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品析、模仿,可以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
如在课文重点处,用范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或进入情境。
2.释义悟情。
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
因此,进行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深入理解词句所蕴含的意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释义”与“悟情”是紧密相联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品味关键词、重点词,因义求声,才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比较析情。
在指导感情朗读时,可以将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词句做适当的调整或删除,然后引导学生将变化后的语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
常见做法如下:替换比较法,删减对比法,变型体会法。
4.想象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朗读就是这样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
叶老先生说的要“设身处地”,就是要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语言文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此过程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内心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情”动辞发,顺理成章。
5.评读促情。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
让学生“当局”不迷,就要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
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能加深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中能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炼甸明德小学何兰芳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其实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很空泛的说法,不仅仅是老师,就连我们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进行朗读后的互评学生也会说是没有感情,到底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朗读呢?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感情朗读是有感而发的朗读。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字阅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说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文本的感受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抓住文本的大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对于在感受稍有不同也是可以的,情感的充沛程度也就是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而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范读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一种情感诠释,对于阅读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是学生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
人们把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联播主持人称为“国家的晴雨表”,国家的荣辱悲喜都写在他们的衣着、表情、眼神中。
而教师也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欲喜先喜,于悲先悲,遇怒则怒,遇静则静,教师一定不能“于抱琵琶半遮面”,要敢于释放自己,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通过大胆体验,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接下来我就针对二年级语文课文谈谈我的一些朗读上的看法和体会: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三基四步”教学模式中抓三基的第三点就是定基调——体验文情。
这里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会显得苍白无力。
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生活中,我们都很讨厌冷漠,那么,我们就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去演绎“冷漠”,要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浅谈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一、正确朗读是基础,流利朗读是升华,有感情朗读是境界。
二、“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
三、提倡自然朗读,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四、教师做好范读。
五、因文而异的配乐朗读。
关键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求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课堂上许多学生在朗读时存在一些毛病:有的总爱慢腾腾地唱读,有的大吼大叫,有的声音像蚊子叫,有的结结巴巴、吐字不清楚。
这样,收不住听者的心,容易分散听者的注意力,耽搁教学时间,老师心情烦躁,学生还没朗读到一半,老师就立即让他坐下。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呢?
一、正确朗读是基础,流利朗读是升华,有感情朗读是境界。
一是正确朗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主要教学扫清字词障碍。
二是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不结结巴巴、拖拖拉拉,有一定的速度。
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
二年级朗读指导方法
二年级朗读指导方法二年级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阶段。
在二年级,朗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
因此,如何有效指导二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是每个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二年级朗读指导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
在进行朗读之前,老师可以通过课堂阅读活动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认识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朗读做好准备。
其次,激发学生兴趣。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背景、情境设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可以采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如图画故事书、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朗读。
再次,进行音韵节奏训练。
二年级学生在朗读中往往存在读音不准确、停顿不恰当等问题。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模仿练习、声音放松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音韵节奏感,让他们在朗读时更加流畅自然。
最后,进行语音语调指导。
语音语调是影响朗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老师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规律,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综上所述,二年级朗读指导方法包括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音韵节奏训练和语音语调指导。
通过这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可以帮助二年级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为学生的语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其实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很空泛的说法,不但仅是老师,就连我们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实行朗读后的互评学生也会说是没有感情,到底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朗读呢?怎样指导学生实行有感情地朗读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注重的问题,
感情朗读是有感而发的朗读。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字阅读能够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说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文本的感受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抓住文本的大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对于在感受稍有不同也是能够的,情感的充沛水准也就是对文本理解的水准。
而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范读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一种情感诠释,对于阅读水平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是学生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
人们把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联播主持人称为“国家的晴雨表”,国家的荣辱悲喜都写在他们的衣着、表情、眼神中。
而教师也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欲喜先喜,于悲先悲,遇怒则
怒,遇静则静,教师一定不能“于抱琵琶半遮面”,要敢于释放自己,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通过大胆体验,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升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接下来我就针对二年级语文课文谈谈我的一些朗读上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
“三基四步”教学模式中抓三基的第三点就是定基调——体验文情。
这里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会显得苍白无力。
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生活中,我们都很讨厌冷漠,那么,我们就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去演绎“冷漠”,要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
二、层层推动,让朗读渐入佳境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准确”、“流利”、“有
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
“有感情地朗读”基于“准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引导学生抓住特征想象读
为了表达时更生动,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会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的使用,有时也能够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
尤其是比喻手法的使用,往往带有很大的形象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能够引导学生实行想象,把握所比事物的特征,协助自己读好相关语句。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山野样子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这里,作者形象地把梨比作灯笼,苹果比作小孩子的脸颊,稻谷比作波浪,高粱比作火把来突出秋天的美丽、丰收特点,既生动又给人以美感。
在指导朗读时,我就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并想象画面,然后师生边比动作边配乐朗读,由此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重点语句品味读
课本里有很多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体现人物品质的。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又往往通过
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
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语句,对于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窗前的气球》一课,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
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2、3、4节,先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融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同学遇到困难时,大家伸手相助,能使遇到困难同学的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激,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友爱的力量。
五、人物心理揣摩读
写人的文章往往需要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心情,读好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品质,进而感受人物形象。
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指导学生注重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如《蓝色的树叶》一课中,通过小主人公林园园的语言描写来体现她不愿借铅笔给李丽的心理,如何通过读,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出该有的语气呢?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吞吞吐吐”、“皱着眉头”,所以读时应用吞吞吐吐,很不情愿的语气。
学生这样一读,就体会出了园园自私的心理。
六、创设情境感悟读
想让学生真正找到并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学生的生活阅历很重要,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很少,要想让他们准确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语言文字的情感,就要多创设一些情境,或让学生做一些情感迁移。
如理解高兴、兴奋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想自己拥有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时的心情;如课文《秋天的图画》中,我指导学生读“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一句时,要读出自豪、赞美、感激的语气,我就问“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而深刻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脱口而出,而且是带着自豪的语气回答的,于是我乘机说:“能够看出,你们因为身边有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孩子们读得非常有感情。
七、分角色读
有些课文的朗读应指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实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有表情朗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如第四组课文《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酸的和甜的》,在学生把握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再组织
学生借助提示语,分角色实行有表情朗读,就能表现出人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六、标点符号解析读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水准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有时即使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因为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
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如有“?”号的语句应读出问的语气,有“!”号的语句应读出相对应的(自豪、感动、激动、喜爱、热爱、祈求等)强烈的感情。
七、体会情境读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的朗读经过几遍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做到读通读熟读流畅,但往往容易流于平淡,语气语调缺少变化,很难打动听者的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平面型”而不是“立体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指导当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语竟上的变化,感受文本语势上的起伏。
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朗读时通过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势的升降等变化,读得抑扬顿挫、
跌宕有致、张弛有度。
如《一株紫丁香》,课文的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一、二行“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写孩子们偷偷来到老师安静的小院,为老师栽下紫丁香,不想打扰老师。
应读得慢、轻一些。
第二小节开头连用两个“老师”,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与尊敬,朗读时第二个“老师”要比第一个“老师”声音高一些。
第三、四小节写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和感激,应读出对老师的关心和美好祝福的语气。
在学生把握了每一小节的基调后,我用引读的方法带领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前后语速、语调、语势以及情绪上的变化,进而使得学生不但读得自然流畅,更是达到传情达意的要求。
八、借助多媒体指导朗读
在教学中,老师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用视觉、听觉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总来说之,我们要让学生做到情感朗读,就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愿意品读的兴趣,多想些方法。
老师们,让我们共同交流如何指导学生实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孩子们也能够在朗读中快乐着,体验着......
下面我以第1课《秋天的图画》为例来有感情地朗读,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这篇课文作者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秋天丰收的热闹景象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所以这篇课文的基调应该是喜和扬,即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课《我们成功了》,课文描写的是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欢庆的场面,表达了华夏儿女在申奥成功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所以课文的基调是自豪、激动,教师在朗读时就应读出这种感情。
再以11课《小柳树和小枣树》为例,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告诉我们为人要谦虚、诚恳的道理。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基调是“杨”和“喜”,即赞扬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小柳树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对小枣树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