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合集下载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XXX是一个3岁的男孩,他在班级中是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孩子。

然而,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包括拍打肚子、拧耳朵、模仿武打片中的动作并打伤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和鼻子。

这种行为被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不同。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大众传媒。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放任,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此外,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这种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幼儿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羞愧,促进幼儿自觉地减少攻击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通常会让体型较大、力气较强的幼儿扮演强势角色,如“大灰狼”,而让文弱的幼儿扮演弱势群体,如“小羊”。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扮演弱小者,让他们体验被攻击的痛苦和无助;同时让弱小的幼儿扮演“大灰狼”,让他们感受到力量的魅力。

这种角色换位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减少攻击性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培养孩子的爱怜之心,以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辱”的心态,不要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夸大后果的方式讲明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并表达对这种行为的反对态度。

XXX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一种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暴力电视的机会,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观看有意义的影碟、录像、电影等,以培养他们的可爱、善良、勇敢向上、助人为乐等正面品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共5篇)第一篇: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

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

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

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

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一)遗传因素(二)家庭教养方式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

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

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

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

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三)大众传媒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一)逐步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幼儿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幼儿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使幼儿知道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案例

幼儿园案例分析: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孩子的案例

案例:我班有个特别的男孩子,是西班牙的华人,他思维活跃,坐在那里手舞足蹈,跑起来不管不顾的,平时爱管闲事,但就是管不住自己。

一开始,看到他活泼可爱的样子,只想逗他玩,听他发出好听的笑声。

可是,当一个又一个小朋友来告状被郑瑛打时,这才引起我进一步地去了解他,并对他进行全面地观察。

实录:实录一: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拿着小椅子坐下来了,他就和旁边的小朋友开始打闹,一会用小拳头打他的手,一会打他的头,最严重的时候还会一拳头打别人的肚子上。

被打的小朋友只能委屈得跑来告状,而他已跑回自己的座位坐好了。

我赶紧走过去对他说:“你有没有大小朋友呀?”可他响亮地回答:“那个小朋友不乖,他没有坐好。

”实录二:上课了,大家都坐好听老师讲故事,只有他还在看窗外,我叫他,他好象没听见,我说:“你不过来,你的小椅子生气了”。

听我这么一说,他马上就跑回自己的座位坐好了,还边跑边说:“我来啦!我来啦!”。

跑的时候,被他撞到的小朋友,都委屈得快哭了。

因为他的力气实在太大了。

行为分析:究竟什么原因让他有这么多伤害同伴的表现?针对他的表现我与他妈妈进行了当面地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孩子从小都在国外长大,家庭教育放松,孩子出现问题,只有暴力解决。

他平时在家里经常会不受自己控制的到处乱跑乱撞;发脾气时会嘟起脸,眼睛斜视着你;不乖时,家里人会打他的动作出现。

在了解中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家长给孩子的一个榜样作用,孩子的一举一动多数是从成人那里模仿来的。

他还不具备是非的判断能力,所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都有兴趣模仿,并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

有时,家长不一定看得到孩子的不好举动,就算看到了,忙于自己的工作,也不去制止,这就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

孩子把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些举动带到幼儿园,就对其他的孩子形成了攻击性。

反思:1、从育儿经验的角度,让家长知道孩子这种表现的危害性,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会造成家长之间不必要的误会。

老师的建议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并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育要求。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采取言语或行动对他人进行攻击,包括推搡、咬人、打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控制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个案背景:个案为女孩小红,4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红攻击性行为严重,经常推搡、打人,并存在咬人的行为。

家长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解决这一问题。

个案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小红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关爱。

据了解,小红的父母很少与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她的情感需求缺乏重视。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稳定性和爱的渗透,可能对小红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分析:小红所在的幼儿园环境相对混乱,师生比例较大,老师在管理幼儿时较为严厉,课堂活动设置不够丰富多样。

同时,对于小红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常使用惩罚性的方法,忽视了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可能导致了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加剧。

3.个案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其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在幼儿园这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小红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通过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攻击性行为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小红也可能学习到了攻击的行为模式,她可能发现通过攻击可以获得她所需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小红进行日常交流,询问她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以此增强她对你的信任感。

2.增强情绪表达能力:针对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帮助她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语言表达、绘画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她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需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理解她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关注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需要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安排友善的伙伴,鼓励她与其他幼儿进行友好互动,增强她的归属感。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一、个案背景姓名:小明(化名)年龄:4岁性别:男所在班级:小班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平时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融洽。

但近期,我发现小明在幼儿园内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明在与小朋友交流时,经常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是个笨蛋”、“我不喜欢你”等。

2.行为攻击:小明在与小朋友玩耍时,会突然推搡、拍打其他小朋友,甚至咬人。

3.情绪失控:小明在受到挫折或不满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难以安抚。

三、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小明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压力,学会了攻击性行为。

2.教育方式:家长在教育小明时,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小明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些生理问题,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改善家庭氛围,父母尽量减少争吵,为小明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2)家长改变教育方式,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代替打骂,让小明学会正确处理问题。

2.幼儿园干预:(1)加强教师对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及时制止并引导其正确行为。

(2)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和控制。

3.社会干预:(1)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家庭和谐。

五、干预效果1.语言攻击减少,学会用礼貌语言与小朋友交流。

2.行为攻击减少,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情绪波动减小,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应对。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一、个案背景姓名:小明(化名)年龄:4岁性别:男所在班级:小班小明是个特别活泼的孩子,每次在操场上总能看到他蹦蹦跳跳的身影。

但最近,他在幼儿园里的一些行为让我有些担忧。

小明有时会突然情绪失控,对其他小朋友发起攻击,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X X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概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有着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是一种帮助幼儿管理并改变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个案将重点分析一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个案背景:Jenny,女,5岁,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Jenny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踢人、咬人和推人等。

据家长反映,Jenny在家中也有类似的攻击行为,对弟弟经常施以暴力。

Jenny的家庭环境温馨和睦,父母对她关心有加。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物质不满的原因:Jenny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感到不满和不满足,无法有效地表达情绪,进而通过攻击来释放内心的不安。

2.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Jenny可能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遇到了困难,感到压力和挫折,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寻求帮助或引起关注。

3. 自我认同的困惑:Jenny可能存在自我认同上的问题,对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存在疑虑,通过攻击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心理辅导的方法:1.观察和记录:辅导师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和表现形式等。

2.情绪管理:通过教授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和策略,帮助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正面讲话和寻求帮助等。

3. 行为替代:辅导师可以引导Jenny找到其他替代性行为,以取代攻击行为。

例如鼓励她用言语表达不满,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排解压力和消耗能量,如画画或参加体育活动等。

4. 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导Jenny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以解决冲突和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她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家庭支持:辅导师需要与Jenny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并提供家庭辅导和交流技巧,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Jenny的攻击性行为。

家庭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心理辅导实施过程:1. 与Jenny建立关系:辅导师与Jenny建立信任关系,与她进行亲密交流,并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

幼儿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攻击性行为是教师和家长最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行为(比如打人、踢人等),言语攻击行为(比如咒骂、恶言恶语等)以及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等。

本文将对一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个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名幼儿名叫小明,他是一名四岁半的男孩,目前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在幼儿园中,小明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即时有时出现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等行为。

这些行为对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并且也受到了教师和其他家长的指责和抱怨。

首先,需要了解这些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观察和与小明进行交流,发现了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1.没有学会适当表达情绪:小明很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而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发泄。

2.模仿行为:小明可能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接触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的模板,因此模仿这些行为。

为了解决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机制: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小明学会适当表达情绪,比如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或通过绘画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表达情绪。

2.引导适当的行为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来教育小明,帮助他理解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教会他适当的行为方式,比如通过分享、合作和友善来表达情感。

3.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家长可以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鼓励和赞赏积极的行为。

4.沟通和合作:教师和家长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共同合作解决小明的问题。

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自己对于小明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5.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对于小明的积极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赞美和奖励物品等。

而对于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限制一些活动的参与,让小明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不可取性。

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和持续关注,因为解决攻击性行为需要时间和努力。

一名攻击型幼儿的案例分析

一名攻击型幼儿的案例分析

一名攻击型幼儿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茂盛是一个倔强、爱动的孩子,有一定的破坏行为,他的优点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怕陌生人。

但是自制力很差,常有攻击性行为。

比如:他喜欢和别人一起游戏,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语言。

有时,很多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当别人不理他,他会抡起拳头打别人,理由是别人不跟他说话。

很多家长都向老师反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坐在一起,怕他打到自己的孩子。

案例描述: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茂盛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枪”,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茂盛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他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茂盛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茂盛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茂盛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茂盛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茂盛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他的边上。

茂盛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宁宁身边走来走去,说:“你看看我的枪,你看看我的枪”说完,他把“枪”对准宁宁的头敲了两下。

宁宁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茂盛的妈妈看见宁宁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茂盛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茂盛嘴巴一咧,大哭起来……茂盛的妈妈生气地拉起茂盛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案例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经受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经受过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这种行
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下是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小结:
案例描述:幼儿小明(岁)在幼儿园发生了多次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咬人、推人等。

他经常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并且经常使用侮辱性的言语。

分析:
1. 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如父母的家庭暴力、家庭成
员的攻击性行为等。

这些不良因素可能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2. 社会化经验:小明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合适的指导和引导,导致他无法有
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他可能没有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情绪管理能力: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选择使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干预措施:
1. 家庭支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教育,帮助家庭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

2. 社会技能培养:通过社会技能培养,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训练,帮助小明学
会与他人良好地相处。

3. 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技巧的培养,帮助小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观察和监测:对小明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幼儿园的
安全和和谐环境。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一位小班幼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与家长交流和专业评估,探讨其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背景信息幼儿:小杰(化名)性别:男年龄:4岁幼儿园班级:小班研究时间:XXX年X月-XXX年X月二、问题描述小杰被教师反复反馈存在攻击性行为,包括推、打、咬等行为。

他的攻击行为频繁出现,并且造成了其他幼儿的不适。

三、问题分析通过观察和与小杰的家长交流,我得到了一些关于小杰攻击性行为的信息。

小杰是家中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很少对他有严厉的要求或限制。

父母相对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了小杰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小杰在幼儿园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与困惑,他可能通过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获得注意。

四、干预措施1.提供积极的引导与支持: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给予他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与小杰配对玩耍,鼓励他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分享,同时制定行为规则,帮助他逐渐了解攻击性行为的不可取之处。

2.引导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小杰缺乏合理的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导致他以攻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困惑。

教师可以逐步教导小杰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语言表达感受、使用绘画或玩具来表达情绪。

3.严格限制攻击行为:针对小杰的攻击行为,教师应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

当小杰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告知他攻击行为的不正确性。

4.家园合作:与家长密切合作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和改善。

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小杰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和进展,并协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培养社交技能:因为小杰的攻击行为可能与社交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应重点培养他的社交技能。

通过组织游戏和活动,教导他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六、干预效果评估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通过与小杰一对一的引导与支持,观察到小杰的攻击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攻击性、暴力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攻击他人、破坏物品等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涉及到儿童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互动,需要通过深入了解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下面将通过一个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小明是一位8岁的男孩,近期在学校和家庭中频繁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在学校,他经常会打架、推搡其他同学,而在家里,他会踢打家具、破坏家庭成员的个人物品。

他的家人和老师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困惑和担忧,希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对于这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教师、家长可以收集相关的信息,包括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情境、频率以及引发的触发因素等。

还可以观察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了解他是否有其他行为问题或情绪困扰等。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

其次,需要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校互动、情绪困扰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例如,小明可能存在问题行为的角色模仿、家庭环境不稳定或前期忽视家庭对其表现的注意引导等。

在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一套综合性的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儿童特点量身定制,但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规则和界限:为儿童提供清晰的行为规范,明确告知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2.激励和奖励机制:通过设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儿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行为与奖励相联结。

3.教导冲突解决技巧: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有效地应对冲突和压力,通过言语表达、平静思考和合理行动来解决问题。

4.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鼓励儿童表达情感需求,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情绪放松训练和情绪识别等。

6.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或加剧,家长和学校应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医生等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干预措施。

最后,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和评估。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个案分析2200字》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个案分析2200字》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个案分析目录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1)一、案主基本情况 (1)二、案主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2)三、个案分析 (2)(一)行为分析与判断 (2)(二)问题形成原因 (2)四、辅导过程 (3)(一)第一阶段:加强认识教育,创设集体教育氛围 (3)(二)第二阶段:强化不相容行为,发挥幼儿的长项 (3)(三)第三阶段:巩固教育成果,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3)五、结论 (4)参考文献 (4)目前,针对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许多学校都会采取严肃批评、请家长等教导方式,这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也只能暂时的缓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的观察和研究中,我发现规则约束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不肯接受这一行为,整体呈现出一种消沉情绪,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为此类孩子推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心理辅导个案在当代社会非常重要。

一、案主基本情况(一)个人情况:小光(化名),男,9岁,独生子女中。

他是班上个子最高,最强壮,热爱阅读,识字能力强。

见识相比于其他同龄孩子多,但言语不多。

在班上爱欺负其他小学生,经常与别的小学生发生争执,甚至直接粗暴攻击他人,但其本人却没能认知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不仅仅影响了班上的秩序,其自身也为此受到排斥、导致情绪异常。

(二)家庭情况: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兴趣爱好广泛,工作繁忙,但尽可能陪他,常带他外出旅游,还特别注意他的饮食规律。

妈妈对他要求很严,对其犯错有体罚的举动,家庭关系和睦。

二、案主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小光在班上霸气十足,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

经常将别的小学生的玩具扔掉,当其他人和他理论解释的时候,他看你气急了就不吱声。

小学生生气地推了推他,一挺身便动手打了起来。

当阅读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也会探讨自己读过的好玩的书,他便抢过来说:“让我看一下。

”如果别人不给,他会抓着人家手臂抢。

在画画时,他常常独自占据一张大桌子,绝不允许他人前来,也偶尔会拿着画笔到他人纸张上作画,并说自己“为他作画”。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使用身体或语言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或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相对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出现或者伤害程度较大,则需要进行观察与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本次观察的个案是一个3岁男孩,名叫小明。

小明通常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或者玩具分享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例如推、打、咬等。

观察期为两周,每天记录小明的攻击行为次数、对象、触发因素以及干预方法。

观察结果显示小明的攻击行为主要集中在抢夺玩具或者争夺食物时,他通常会对抢夺对象进行打击或者咬人。

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高达每天超过5次,对象主要为同年龄的男孩,特别是那些与他争夺玩具或食物的对象。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可能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无法正确理解和应对他人的需求或者权益;二是他可能有积聚的情绪无法适当地表达;三是可能缺乏良好的行为控制能力。

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一是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了解并认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权益,培养他的合作和分享意识;二是引导他适当地表达情绪,可以通过绘画、说故事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他表达情感;三是提供适当的行为控制训练,例如进行一些专门的游戏和活动,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密切观察和记录小明的攻击行为,并及时进行干预。

当发生攻击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小明进行短暂的远离,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二是与小明进行正面沟通,告诉他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帮助他找到其他更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三是鼓励和表扬他积极的行为和合作,以增强他的积极性。

除了幼儿园老师的干预外,家长也需要参与到小明的行为管理中来。

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和幼儿园中的行为表现,并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家长还可以在家中为小明提供积极引导,例如鼓励他与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教育他要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幼儿园托班个案观察问题孩子畅畅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托班个案观察问题孩子畅畅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托班个案观察问题孩子畅畅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托班个案观察:问题孩子畅畅的攻击性行为一、背景介绍在幼儿园的托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展示出一些问题行为。

其中,畅畅是个引人注目的个案,他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给班级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畅畅行为的观察分析,探讨其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畅畅的攻击性行为观察1. 攻击行为表现畅畅经常主动或被动地对其他小朋友采取攻击性行为,具体表现为推搡、双手拳打、咬人等,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秩序和孩子们的安全感。

2. 攻击行为对象畅畅攻击行为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社交互动中与他发生冲突的对象,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攻击对象。

特别是在共享资源时,畅畅的攻击行为尤为明显。

三、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1. 情绪管理困难畅畅在处理情绪方面存在困难,容易产生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

当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通过攻击行为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

2. 学习环境的压力托班阶段是幼儿的学习启蒙期,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学习压力可能会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

畅畅很可能因为学习方面的挑战而产生沮丧和不满,这会加剧他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四、解决方案和建议1. 情绪管理培养针对畅畅的情绪管理困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游戏来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

例如,利用艺术活动帮助他表达情感,鼓励他用语言而不是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2. 理解和正向教育班级教师和家长可以加强对畅畅的理解和正向教育。

鼓励孩子们用友善和关爱的态度对待畅畅,同时教育畅畅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情感支持和亲子教育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建议与畅畅的家长密切合作,提供情感支持和有针对性的亲子教育。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家庭情感关系,为畅畅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4. 监测和记录学校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和记录畅畅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行为的频率、对象和背后可能存在的触发因素等。

通过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发现行为变化的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暴力倾向幼儿的教育案例(3篇)

暴力倾向幼儿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就读于我市某幼儿园中班。

小明性格活泼,但近期在幼儿园的表现引起了教师的关注。

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在教师面前也毫不收敛。

在与小明的交流中,教师发现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认为这是“好玩”的行为。

二、案例分析1. 暴力倾向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缺乏对小明的关注和陪伴。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对小明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甚至有时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2)同伴关系因素:小明在幼儿园与同伴的互动中,可能因为缺乏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了暴力行为来处理矛盾。

(3)自身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攻击性、冲动性等,导致他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释放情绪。

2. 暴力倾向的危害(1)对他人造成伤害:小明的暴力行为可能对其他小朋友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2)影响自身成长: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中,小明可能形成不良性格,影响其健康成长。

(3)破坏幼儿园和谐氛围:小明的暴力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园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教育措施1. 家园共育(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应定期与小明的父母沟通,了解家庭教育和生活状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2)开展家长培训:邀请心理专家为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避免采取暴力手段。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 班级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小明认识暴力行为的危害,培养他的同理心。

(2)加强同伴教育: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参与,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3)开展行为矫正训练:针对小明的暴力行为,设计相应的行为矫正训练,如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等。

3. 个别教育(1)关注小明的生活:教师应关注小明的生活细节,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

一个攻击性儿童的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____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 我要玩这个大球时间:____年4月20日上午9:00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观察记录汇总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观察记录汇总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的个案观察记录汇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
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单培培
一、个案情况介绍
李晓正,20XX年11月2日出生,独子。

其父母在乡镇工作,其父是机关职员,母是教师,无老人同住。

孩子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接送孩子都需朋友代劳,与教师交流甚少,致使对孩子的教育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障碍。

二、观察时间:20XX年8月20日——11月20日。

三、存在的问题(个案观察记录)
1、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

在幼儿园,孩子经常与同伴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小朋友们不喜欢和他玩。

2、认死理,不理会规则,总是按自己意愿行事。

3、想象当成现实。

4、时间概念模糊。

个案观察记录(一)
场景一:
结构区里,孩子们都在玩玩具,晓正看着韩靖凯玩的的
管状玩具挺好玩,二话不说,就去抢,结果韩靖凯跑来告状。

场景二:
中午起床的时候,李文超抢了晓正的鞋子压到肚子底下,李晓正二话没说,朝李文超的脸上抓去,李文超顿时成了大花脸。

场景三:
站队做操了,孩子们纷纷找到了小伙伴牵手,可没有人愿意和晓正牵手,原因是他喜欢打人,晓正想和笑然牵手,可笑然和袁宏宇牵手,不和晓正牵手,只见晓正什么话都不说,而是使劲压他俩胳膊,让他们分开。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

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

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

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

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

”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

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

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嘴里说着:“我先,我先。

”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

”接下他们就开始争吵起,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

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了,几天不能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弘弘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时间:2004年4月20日上午9:00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

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

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

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

”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

”弘弘仍大叫:“我要玩。

”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

”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

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

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着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

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

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

”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教师手记(二)“他先打我的”时间:2004年5月12日中午12:00地点:盥洗室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

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弘弘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

伟伟转过头对弘弘说:“弘弘,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弘弘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

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弘弘,弘弘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弘弘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

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

我问弘弘:“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弘弘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

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

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

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

此案例中弘弘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教师手记(三)“我是奥特曼”时间:2004年6月21日下午4:25地点:活动室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弘弘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弘弘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弘弘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弘弘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弘弘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弘弘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弘弘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弘弘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弘弘的边上。

弘弘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弘弘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弘弘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弘弘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弘弘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弘弘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弘弘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着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

在此案例中,弘弘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弘弘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

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

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像弘弘这样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屡屡发生。

曾经有人在某个幼儿园两个班级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上午8点半到11点半3个小时里共发生30起打架事件,平均每6分钟发生一次。

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治,将不利于儿童健全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更重要的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幼儿园、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可能导致棘手的法律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行为要及时地处理,防止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控制环境影响,重视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是从观察学习角度提出的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一个策略。

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禁止儿童看暴力影视等,同时要求成人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具有攻击性,并通过成人的教育使儿童形成对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性行为。

这样,儿童在其他的情境中就能根据内部良好的认知结构调节、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逐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水平。

措施〈二〉创设良好条件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儿童获得攻击性行为后,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并重新整合成一种反应模式。

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经由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实际的攻击行为才能发生。

儿童年龄小,大多数攻击性行为发生在争抢玩具等一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时。

鉴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提供数量充足的玩具,以减少儿童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

设置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而造成摩擦。

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儿童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同伴的建议,使儿童形成正向情绪和经验,善待他人。

措施〈三〉教育方法得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家庭在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家庭管教方面,父母用忽视放任或严厉的惩罚来管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两种态度都鼓励和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需要给儿童一些惩罚,但惩罚时应注意:1、惩罚要及时,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

在惩罚时应向儿童讲清楚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2、惩罚应和鼓励结合。

对儿童的惩罚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自身”,而是可以采取停止玩玩具、看动画片等“惩罚”手段。

当儿童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或行为有明显改进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进一步改善,形成行为的良性循环。

措施〈四〉重视内部因素培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他认为个体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个体的行为即使未受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调控行为的可能性。

个体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际上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主要由三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

个体对自己攻击性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观察。

2、判断。

个体根据自己内部的认知结构和道德标准,判断行为后果的价值大小,以此确定自己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中的反应模式。

3、自我反应。

通过判断,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得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估结果,它从认知上制约着自身是否做出攻击行为。

如果判断结果是积极的,那么个体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行为起奖赏作用,驱使其发生攻击性行为;反之,则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展的作用。

儿童虽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认知成分在行为调节方面起的作用不大,但是成人也不要忽视儿童内部因素对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教师、家长要使儿童知道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再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到自己的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

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会产生内在的动力,使儿童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感到羞愧,促使儿童自觉地减少攻击性行为。

像弘弘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也许是在家里最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是幼儿园里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对这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很多,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请千万不要忽视教育者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良好师幼、亲子关系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