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有用)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岩溶水是指在岩石中溶解有机物质并向地表输送的水。
岩溶水的运动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1.岩溶水的流动速度比较慢:由于岩溶水流动的路径是在岩石中的裂隙中,流动的速度很
慢,一般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每年的范围内。
2.岩溶水的流动是渗透性的:岩溶水的流动是渗透性的,即它是通过岩石的细小裂隙渗透
而不是在表面流动的。
3.岩溶水的流动是随机的:岩溶水的流动是随机的,即它并不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或规律流
动的,而是随机游走于岩石中的裂隙中。
4.岩溶水的流动受到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溶水的流动受到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例如岩溶水会优先流动在岩石的低洼处,同时也受到岩石的硬度、孔隙率等因素的影响。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年代初 期通 过建 立野外 岩 溶水 文地 质试 验 场发 现 并 提
出的。2 0世 纪 8 0年 代 后 期 , 由袁 道 先 院士 首 先 将 这
该 区地 处 云贵 高 原 北 东 方 向的 延 伸 部 分 , 貌 上 地
岩溶 个体形 态 。 总体 而 言 , 型 岩 溶个 体 形 态 在 地 表 小 发育最 广 , 山顶到 山体斜 坡 沟谷 内是 无处 不 在 ; 型 从 大
系密切 , 深入 调查 与研究 , 环境 保 护 、 对 岩溶 研 究 、 国土 开发 、 程建 设都 具有 重要 意义 。 工
本 区地层 出露 齐 全 。除 缺 失 志 留 系上 统 、 泥盆 系 下统 和 石炭 系上 统外 , 自中元古 界 一第 四系均 有 出露 ,
表 层岩 溶个 体形 态 因其 所 处 位 置 不 同 , 各 种 因 受
素控制 , 其发 育规模 差别 较 大 , 野外 所 见 溶 隙 、 L 溶 溶孑 、 穴、 溶管 、 牙 、 柱 、 沟 、 槽 等 的 长 、 、 多 <5 石 石 溶 溶 宽 高 m, 岩 屋 、 层 溶 洞 、 溶 洼 地 、 而 浅 岩 岩溶 漏 斗 、 层 地 下 浅 河 等的 长 、 、 宽 高又 都普遍 > 5m。所 以 , 根据 岩 溶个 体 形态 发育 规模 的大小 差别 将其 划分 为 小 型和 大 型两 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中碳 酸盐 岩 面 积 即达2 1×1 k 占全 区 面积 的 . 0 m(
6 . % ) 主要 由 ∈、 C + 、 、 71 , O、 2 P T + 系地层 构成 。构造 上 处 于扬 子准 地 台上 的八 面 山 台褶 带 , 接 鄂 中褶 断 北 区 , 邻 四川 台坳 , 西 东延 埋 于江汉 断 陷之 下 。 区 内构 造 以褶 皱为 主 , 断裂 次之 , 大致 以长 阳县榔 坪一 五峰 县 可 采 花一 线 为界 , 此线 以西 受八 面 山弧 形构 造 控制 , 造 构 线轴向以 N E N N — E向展 布为 特征 ; 此线 以东 受 E 向 W 构造 控 制 , 构造 线轴 向 以 N E w 向分 布为 主 。 E —E
岩溶水的特征
2.水动力分带
岩溶区存在着四个水动力带:充气带、季节变动带、完全饱水 带和深饱水带。前二者水动态呈不稳定状态,水流性质多呈重力 梯度流;后两者的动态较稳定,多呈压力梯度流。在不同地区, 这四个水动力带的优势和组合是有差异的,如在峰林、峰丛地区, 充气带和季节变动带比较深厚,在岩溶平原则很薄。
3.水动力分带的意义
b. 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补给期动态上,而且还反应在 消耗期动态上。
c. 用调节系数γ(或称非稳定系数)表示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
tt1
Qmax Qmin
Qmax表示t时间最大流量,Qmin表示t1时间最小流量。按时间 区分,分为多年、年、季等调节系数,一般用年调节系数的较多。
峰林、峰丛岩溶区的地下河出口流量年调节系数正常值为50~200,
三、岩溶水循环的动力特征
1.循环系统的调蓄能力
当在一段时间内,无大气降水有效渗入补给,但在输出端仍有 流量消耗时,表明以前的输入量对流量起着滞缓调节释放作用, 这个时期水的动态就称为消耗期水动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 较长,说明系统的调蓄能力较强。
当一段时间内,有大气降水有效渗入补给时,流量、水位回 升,这个时期水的动态就称为补给期水动态。
第二节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一、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归因于含水介质的结构、构造在三度空间上的非均质性 和渗透性的各向异性,形成溶蚀优势方向的岩溶发育强于其他方 向。如洞穴或管道发育方向,就代表溶蚀优势方向,这个方向的 渗透性比原生孔隙大100万倍,比溶蚀扩大的节理和层面大100倍。
表16 岩溶水水位动态稳定性程度
Δh(米) 稳定性
<=1~2 极稳定
2~5 稳定
5~10 较稳定
鄂西南岩溶地区几个水库渗漏的教训与反思
鄂西南岩溶地区几个水库渗漏的教训与反思陈汉宝;李瑞清;刘贤才【摘要】总结湖北几座位于岩溶区的水库渗漏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十分重视前期勘察和分析工作,不要放过疑点.对于强岩溶化地层,不能单纯采用钻孔压水试验成果(透水率)来评价岩体的渗透性.要设计切实可行的防渗处理措施,并且把握处理的时机,尽可能在蓄水前完成.原则上在水库蓄水前应封堵库内可能引起渗漏的溶洞、平洞、导流洞、导涵等,隔断库水与岩溶管道的水力联系.【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4页(P450-453)【关键词】岩溶;水库渗漏;经验教训【作者】陈汉宝;李瑞清;刘贤才【作者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64;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7.3+2%P642.251984年本院开始对宣恩龙洞水库的地质勘察工作,该水库位于强岩溶地区,存在库区向邻谷渗漏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岩溶调查和大量联通试验及分析计算,最后以分水岭地下水位确定水库正常蓄水位为550 m,并于1990年成功建成蓄水,打破了过去认为鄂西南强岩溶地区不能建库的“禁区”。
以后相继建成利川长顺电站、建始小溪口水库、宣恩洞坪水库、狮子关水库、咸丰朝阳寺水库、小河水库、恩施老渡口水库、长阳招徕河水库等一大批水库电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训,主要是在前期勘察中忽视了最基本的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是对于可能产生渗漏的疑点重视不够,或者防渗措施及时机处理不当。
近年来几个位于岩溶区的水库首次蓄水就发生严重渗漏,如建始县野三河水电站、长阳县招徕河水电站、宜昌市西北口水库、五峰县麒麟观水库电站、恩施市老渡口水库电站等,引起笔者的重视和反思。
野三河水电站位于恩施州建始县、清江左岸支流野三河,枢纽主要由碾压混凝土双曲薄拱坝(最大坝高74 m)、右岸长发电引水系统、气垫式调压室、地面厂房、右岸导流洞等建筑物组成(图1);电站装机容量为2×25 MW,年发电量为16 424万kW·h;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64.00 m(黄海高程),总库容为1 923.3万m3。
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O 引言
鄂西南 山区包括 恩施 土 家族 苗 族 自治 州 和宜 昌市 西 部共 1 3个县 , 积约 4万 平 方公 里 。该地 区属 西向褶皱 , 背斜核部由 寒武 系或 奥 陶系组 成 , 核 部多 为三 叠 系或 二叠 系。 向斜 北部跨部分黄陵背斜和姊归向斜盆地。 燕 山运动是区内最强烈 的一次构造运动 , 使前 白 垩系地层褶皱破坏 , 奠定了区内基本构造轮廓 。嗣后
为地 表水 的例子 。 地 下水 与地 表水 的转 化 受 岩 性 、 溶 发 育 特 征 和 岩 地貌 条件 的控 制 。从平 面分 布上 看 , 江 、 江及 其 主 长 清 要支 流 的 中下 游 , 水 流量 逐渐增 大 , 河 山区地 下水 流 人
巨大 的溶穴 管 道 。岩 溶 地 下水 的运 动 , 垂 直 方 向上 在 受 隔水层 和侵蚀 基 准 面 的制 约 , 水 平 方 向上 受 地 质 在 构造 的控 制 , 形成若 干 个独立 的补给 排 泄系 统 , 同 常 不
出水洞 、 宣恩 的清水塘 、 秭归的鱼泉洞等都是地下河转
映出来 ; 二是隆升的不均一性 , 表现在不同构造单元隆
升幅度 的差 异 和东 西方 向上 的掀斜 性 。
区内岩溶十分发育 , 各种岩溶形态如 : 溶隙、 溶沟 、
溶槽 、 石牙、 石林 、 残丘、 洼地 、 坡立谷 、 落水洞 、 陷落漏 斗、 溶洞 、 溶湖 、 地下暗河等均有分布 , 地貌上表现 出两 个特点 : ①岩溶发育的多期性 , 在岩溶地貌上表现为多 层性 , 各期岩溶地貌特征如表 1②岩溶地貌明显地受 ; 构造控制 , 主要标志如背斜 山、 向斜 谷、 面山 、 单 断层
维普资讯
第2 l卷 第 2期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_周宁
第22卷第5期2008年 10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l .22,N o .5O c t .,2008收稿日期:2008-05-13;改回日期:2008-07-04作者简介:周宁(1963-),男,高级工程师,水工环专业,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与研究工作。
E-m a i l :l i y e 20084039@163.c o m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周 宁,吴慈华,刘 波(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荆州 434100)摘 要: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规模大小不等,按其发育规模大小之不同划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类岩溶个体形态。
表层岩溶带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地质原型调查,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方法体系,从地质过程的宏观尺度出发,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条件下,地形地貌部位、岩溶发育程度及覆盖程度上的发育差异,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首次阐明了表层带岩溶个体形态的规模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内具有由小到大的总体变化规律。
小型岩溶个体形态具有无处不在、分布发育密集丰富的特点;大型个体岩溶形态则主要发育分布于各级岩溶台面的平台及沟谷内。
进而提高了对“表层岩溶带”概念的认识,深化了表层岩溶带范围的理解。
关键词: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 6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08)05-0519-050 引言表层岩溶带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通过建立野外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发现并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袁道先院士首先将这一概念引入并推广于中国[1]。
岩溶水
岩溶水目录编辑本段裸露型岩溶水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地表,特点是以潜水为主。
其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常以泉河地下河形式排泄。
动态变化大、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
覆盖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岩层覆盖厚度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浅覆盖亚型:上覆第四纪堆积物,厚度一般不超过30m。
其特点是:赋存潜水,但有承压现象;埋藏受基岩面几地貌控制;接受降水、地表水和浅部地下水补给。
有类似裸露型的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但变化幅度小。
深覆盖亚型: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30m。
其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大,赋存承压水或部分自流水。
补给来源管饭,径流条件复杂,天然排泄点少。
地下水动态对降水反应滞后,水化学成分稍复杂,但矿化度仍较低。
埋藏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
常以向斜、单斜等蓄水构造等形式出现。
其特点是:埋藏、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赋存承压水或自流水。
补给主要来源于相邻的其他含水层,径流缓慢,极少见有天然排泄点,动态变化幅度小,水化学成分复杂。
编辑本段岩溶水的分布特征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含水又极不均匀。
因岩溶水并不是均匀地遍及整个可溶岩的分布范围,二十埋藏于可溶岩的溶蚀裂隙、溶洞中,所以往往同一岩溶含水层在同一标高范围内,或者同一地段,甚至相距几米,富水性可相差数十倍至数百倍。
例如在广西拔良附近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利用人工开挖的方法,两个点上都找被盗了丰富的集中涌出的地下水。
一个点水位下降8m是出水量为15600m3/d;另一点水位下降5.2m出水量仍达2600m3/d。
两点相距1000m 左右。
而在两点之间打的7个钻孔,降深大于5m时出水量都不到40m3/d,富水性之差达60~360倍。
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应也具有强弱的分带性。
昆明附近钻探结果说明,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地段,深度不超过100m范围内地下水较丰富。
岩溶水在水力联系上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岩溶及岩溶水 (2)
(2)地层的组合、厚度及产状的影响
构造影响
岩溶的发育和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岩溶的发育强度取决于地下水的交替 强度。在同一地区,哪里的地下水的交替强度大, 那里的岩溶就发育。 垂直方向:由于岩层裂隙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步减 少,地下水的运动也相应减弱,因而岩溶发育一 般是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弱。
岩溶地区:土洞地基、石芽地基、溶洞地基
石芽地基的形成:纵横交错的溶沟之间多残留有 锥状或尖棱状的石芽,致使石灰岩基面高低不平 稳定性:石芽间的溶沟常被土充填,因此强度较 低,压缩性较高,易引起地基的不均匀下降从而 影响建筑物 措施:在石芽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查清基 岩的埋深、起伏情况、覆盖土层的压缩性及施压 的强度
岩溶水
赋存与运移于克熔岩的空隙、裂隙以及溶 洞的地下水叫岩溶水。 岩溶含水介质是多几次的空隙系统。
(1)岩溶管道 (2)各级构造裂隙 (3)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原生孔隙与裂隙 (4)充填溶洞的松散沉积物的孔隙
岩溶含水介质的分布
细小的孔隙,渗透性差而总容积相当大,是主要 的储水空间 大的岩溶管道及开阔的溶蚀裂隙,主要起导水通 道的作用 尺寸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级次裂隙构成裂隙网络, 兼具储水空间和导水通道的作用,联系着主要导 水通道与主要储水空间
(5)溶蚀洼地及坡立谷 溶蚀洼地:一种盆状洼地, 周围被石灰岩山丘包围, 底部常附生着漏斗。 陂立谷:宽广而平坦的谷地, 大都沿断裂带或构造带溶 蚀发育而成。宽可达数千 米,长可达数十千米,底 部平坦覆盖着溶蚀残余的 黄色、棕色或红色粘土, 有的地方还覆盖着河流冲 击层。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变化特征
表 层岩 溶泉 、 表层 岩 溶 潭 ( 湖) 、 浅 层 地 下河 三 种 类 型 ,
力 学特 征 … 、 对 岩 溶 水 的调 蓄 功 能 j 、 表 层 岩 溶 带 及
其 水 循 环 的研 究 进 展 与发 展 方 向 j 、 表层 岩 溶 带 的水
中 图分 类号 :P 6 4 1 . 1 3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1 2 1 1 ( 2 0 1 6 ) 0 6— 0 9 0 4— 0 6
D O I : 1 0 . 1 6 5 3 6 / j . c n k i . i s s n . 1 6 7 1—1 2 1 1 . 2 0 1 6 . 0 6 . 0 1 9
化 过程 的产 物 , 为 表层 碳 酸 盐 岩 各 种 岩溶 个 体 形 态 和 微 形态 组合 构成 的不 规 则 带 状 的岩 溶 带 , 在 中 国南 方
岩溶 区广泛分 布 。表层 岩溶 带对 地 下水 的 调 蓄表 现在
近十年 来 , 在 鄂 西南 地 区调 查 发 现表 层 岩 溶 带 地
的峰丛 山 区居 民饮 水 提 供 了 重要 的水 源 , 对 于解 决 西 南 岩溶 山 区居 民的干旱 缺水 问题 具有 重 要 意义 。近二 十余 年 来 , 国 内很 多专 家 学 者 从 表层 岩 溶 带 的岩 溶 动
由于表 层岩 溶 带 发育 的强 弱 主 要 受 地 层 岩 性 、 地
质 构造 、 地 形地 貌 、 水 动 力 条件 、 土壤 及 植 被 等 因素 的
制约 , 表层 岩溶带 地 下水赋 存 于不 同贮水 空 间 内 , 不论
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有用)
第 2期
刘红延等 :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161
2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 1, 2 ]
鄂西南岩溶地下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 2. 1 空间分布上的不均一性
岩溶地下 水 的 不 均 一 性 是 岩 溶 发 育 不 均 一 的 反 映 ,它与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及近代地壳活动等多种因 素有关 ,在同一含水层中大都同时并存着微细溶隙和 巨大的溶穴管道 。岩溶地下水的运动 ,在垂直方向上 受隔水层和侵蚀基准面的制约 ,在水平方向上受地质 构造的控制 ,常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补给排泄系统 ,不同 系统之间一般无水力联系 ,同一系统中岩溶水的赋存 、 运动在不同深度 、不同方向上差异亦很大 。
在两级以上剥夷面分布的地区 ,低一级剥夷面对 高一级剥夷面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作用是形成这种类 型的主要原因 。高一级面为补给区 ,地下水向低一级 面运动 ,在两级剥夷面毗接地带排泄或顺低一级剥夷
上述实例说明了岩溶水的不均一性。在岩溶地区寻 找地下水 ,找暗河管道是方向 ,有开采利用的可能性。 2. 2 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大
岩溶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补给 方式为“灌注 ”。因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 ,年降水量的 60% ~70%集中在 5~9月 ,影响到溶洞水的季节性变 化巨大 ,一般雨后几小时至几十小时 ,暗河水猛增 ,大 雨后暗河水的洪峰流量往往为枯水流量的几十倍至百 倍 ,如咸丰县龙洞湾暗河 Q枯 仅 013 m3 / s, Q常 为 115 m3 / s, Q洪达 20 m3 / s; 恩施市出水洞 Q枯 仅 017 m3 / s, Q常 为 2~3 m3 / s, Q洪 达几十立方米每秒 ;还有不少间 歇性泉 ,大雨后流量达几立方米每秒 。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受岩性 、岩溶发育特征和 地貌条件的控制 。从平面分布上看 ,长江 、清江及其主 要支流的中下游 ,河水流量逐渐增大 ,山区地下水流入 河流 ,汇入地表水 ;在岩溶山地分布区 、河溪的上源等 地 ,漏斗 、落水洞发育 ,地表水多是有头无尾或无头无 尾 ,主要是地表水转变为地下水 。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成因及成景模式分析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成因及成景模式分析徐松华【摘要】以鄂西南丰富的岩溶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地质学、岩溶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指出该地区广泛出露的可溶性岩层是物质基础,多期地质构造是控制条件,岩溶作用是成景过程的关键性因素,以及气候、地形和植被是外动力因素。
最后总结出了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成景模式图。
%This paper regards Karst tourist Resources in Southwest Hube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its origin with the use of the geology, karst and tourism.Then concludes that abundant soluble rock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its origin, Multiperiod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the Controlling condition of its origin, Karstification is the key factor of its origin, Climate,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is outside dynamic factors of its origin.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agram which demonstrat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arst tourist resources in Southwest Hubei.【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鄂西南;岩溶作用;旅游资源;成因;成景模式【作者】徐松华【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鄂西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之间,地处湖北西南隅,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恩施州的两市六县(不含巴东长江以北地区),宜昌市的五峰和长阳二县,共计2市8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1′37″—111°25′21″和北纬29°07′11″—31°04′03″之间,国土面积约2.9万 km2.有关鄂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研究,学界关注较多[1-7]但是, 人们对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论及较少.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易遭破坏[8],对其开发与保护,前提就是要弄清其形成规律和成景模式,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利用方案.事实上,岩溶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由岩溶作用直接形成的、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受控于其所处地区的地质和地理环境.因此,要研究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形成、发展和演化奥秘, 必须从地质学、岩溶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交叉研究.鄂西南在地势上为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属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为中低山区,其中西部——中部地区地势较高,以侵蚀的中低山为主;东部地区地势较低,以溶蚀地形分布为主.长江干流从本区东北部边缘穿过,清江干流自西向东横穿全境,酉水、溇水、唐崖河及郁江均发源于本区.鄂西南地处中亚热带,属于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18.9 mm.鄂西南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属下扬子海,为陆棚陆表海环境,以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这种以浅海环境为主,堆积了巨厚的海相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约占总地表面积的2/3,形成了鄂西南地区岩溶旅游资源发育的物质基础.中三叠世后,在强大的印支地质运动作用下逐渐抬升为陆地,并在局部区域发生拗陷作用, 形成区域内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拗陷盆地.此后,燕山构造运动使鄂西南地区前白垩系地层褶皱破坏,形成了一套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东东——东西向为主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并奠定了鄂西南基本的大地构造轮廓.白垩纪后,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发生褶皱隆起,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隆升为主,局部拗陷、沉积,表现为东部平原区不断沉陷, 中西部隆起区不断抬升,并最终形成鄂西南近代地貌雏形.第四纪,鄂西南地壳运动以间歇式抬升为主,山地形成多级夷平面,而河流下切则逐渐形成许多深切河谷、峡谷等岩溶景观.再加上鄂西南处于热带——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地表和地下水系丰富,岩溶作用强烈,十分利于岩溶旅游资源的发育,各种地表岩溶旅游资源如石牙、石林、峡谷、峰林、峰丛、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下岩溶旅游资源如穿洞、溶洞、岩溶湖、地下暗河等均广泛分布,从而形成了鄂西南类型丰富,景观质量超群的岩溶旅游资源体系.鄂西南地区岩溶分布极为广泛,岩溶分布面积约18157 km2,占国土面积29458 km2的61.16%,遍布研究区内10个县(市).区内的10个县(市)全为岩溶县(岩溶面积占总面积30%以上),高岩溶县(岩溶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4个,分别为建始县、鹤峰县、五峰县和咸丰县,最高的是建始县,为76.31%.广泛出露的岩溶地层为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次大的地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了鄂西南基本的大地构造轮廓和地形地貌雏形;再加上鄂西南处于中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岩溶作用强烈,最终形成类型丰富,景观质量超群的资源体系.根据徐松华(2015)对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特征的研究成果,鄂西南地区现有岩溶山石景类、岩溶水景类、岩溶洞景类和其它岩溶景类等4大类,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泉、瀑布、湖潭、河溪、暗河、水洞、旱洞、落水洞、穿洞、天生桥、天窗、天坑、峡谷、障谷、地缝和钙华堆积等27种类型,几乎囊括了当前所有的岩溶旅游资源大类和基本类型[8].总之,鄂西南地区的岩溶旅游资源不仅类型丰富,而且山水结合,观赏游憩价值高,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呈现一定的地带性规律[8]3.1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鄂西南广泛分布和出露的可溶性岩溶是其岩溶旅游资源的物质基础.鄂西南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一直是较为稳定的地台区,以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为基底,接受了不同时代的沉积,最终形成了巨厚的以奥陶、石炭、二叠、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3.鄂西南地区的碳酸盐类岩石又可分为石灰岩类、白云岩类及硅质结核灰岩、条带状灰岩类等三大类,在岩溶化作用过程中,这三大类碳酸盐岩石因各种不同成分和结构组分的不同,造成溶解速度各异而形成差异溶蚀现象.其中石灰岩与白云岩的岩溶化差异在于石灰岩以溶解作用为主,而白云岩主要通过渗透-溶蚀-分解-淋滤-崩解且不断加剧的过程来进行.鄂西南地区碳酸盐岩石地层物质组分差别而形成的岩溶差异溶蚀现象,直接导致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差异分布.通常,在白云岩分布区,溶丘呈馒头状、浑圆状,极少有地下河发育;在灰岩分布区,其正负地形呈塔状、锥状,峰林、石林.大型溶洞系统、地下暗河、伏流,以及干、支流上的著名峡谷极为发育;而在较厚灰岩地层中相夹一些泥质灰岩、硅质灰岩和碎屑岩等不纯碳酸盐岩类岩层时,常常构成多层岩溶化层位及岩溶发育层位,或形成了以溶蚀-侵蚀、剥蚀地貌为主体的岩溶旅游景观.如长阳县渔峡口香炉石公园中的所谓“天书”、“天然岩画”等,就是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含燧石团块、燧石条带的结晶灰岩,由于差异风化作用,使不易溶解、风化的燧石结核、条带显得十分突出,从而看似象形文字和某些天然图案.此外,研究区内的砂、页岩层等非碳酸盐岩地层,虽然都不是可溶性岩层,但这些岩层都是区域岩溶化层位的底界和主要的隔水层,是岩溶旅游资源成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边界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非碳酸盐岩层也控制着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发育.3.2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形成的控制条件鄂西南多期的地质构造是其岩溶旅游资源形成的控制条件.鄂西南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端的黔东褶皱北东端,扬子江中下游东西向构造西端,北邻淮阳山字形构造西翼反射弧,西与四川盆地毗邻,处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鄂西南在历次构造运动中,以水平挤压为主,褶皱十分发育,尤以燕山运动的“八面山弧”盖层褶皱为甚,成为鄂西南最主要的控景构造带.其中鄂西南的背斜大多宽广平缓,往往成为高山峻岭,如齐岳山脉便是沿齐岳山背斜展布,长阳天柱山则发育在长阳背斜的核部震旦系地层之中;而向斜狭窄而两翼陡峻,常是低山、盆地所在,如果周围存在相对隔水岩层构成外围的圈闭层时,还往往发育与向斜轴向一致延伸的溶洞或暗河,如大龙坪岩溶发育区和水布垭岩溶发育区. 除了褶皱构造之外,多期、多时代的构造变形中能发育大量的断裂、裂隙构造,密度高,渗透性好的多级裂隙形成纵横交错的溶蚀裂隙网,加强了流水侵蚀等外营力作用,从而加速肢解岩层进而形成特殊的岩溶旅游景观.特别是裂隙密集带和交汇处,更是岩溶旅游资源形成的关键部位.通常正向岩溶形态常出现在构造弱化带或断裂影响带,如石林、离峰、台丘及溶丘等岩溶体上很少发现断裂迹象,其中如夫妻峰、姊妹峰等离峰体之所以能够生成和保存至今,乃系由于多组裂隙在其周边通过,而峰体本身因未遭受断层严重破坏而得以幸存.而岩溶洞穴等负向岩溶形态出现在构造强烈带,并且控制着岩溶洞穴的发育、分布和展布方向.通常,鄂西南的岩溶洞穴发育在巨型裂隙密集的核部及转折端,该部位往往形成地下水相对集中的地带,并成为轴向地下水强径流通道,从而岩溶作用最为强烈,有利于洞穴,乃至大型洞穴系统的发育.例如,在清江上中游地区,由于受到该地北东向主干及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形成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向管道系统或洞穴;中游及下游以东西向、南北向裂隙为主,故主洞以南北向、支洞以次级配套裂隙所展布的方向发育.而多组裂隙交叉部位发育成洞内厅堂,交叉部位的等距性出现,使洞穴平面图式呈串珠状.如果洞穴由单一裂隙构造控制时,呈单一廊道,沿直线延伸.3.3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成景过程的关键性因素溶蚀、冲蚀等岩溶作用是鄂西南旅游资源成景过程的关键性因素.岩溶旅游资源是由岩溶作用直接形成的天然地质体,因此,水的溶蚀性是发育岩溶旅游资源的先决因素.鄂西南大气降水中所含的CO2含量平均可达4.95 mg/L,其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比纯水要高十几倍.而且地表水渗入地下而流经土层中,还将继续溶解土层中的CO2,使水中CO2的含量少则再增加几mg/L,多则可增加几十 mg/L,从而大大增加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常把方解石的溶解度提高到几百mg/L[9].对于像鄂西南这种强烈抬升的地区来说,水流的溶蚀,尤其是冲蚀作用主导着峡谷、洞穴、地下暗河等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育.如鄂西南最有价值的岩溶旅游资源“长江三峡”长江水流沿断裂构造经过千万年的溶蚀、冲蚀以等作用,使得河床不断下切,形成了长江三峡这一世界地质奇观;而地下暗河多呈峡谷或裂隙状,也显示了水流侵蚀在塑造地下河系中的重要作用,如清江河水沿碳酸盐岩夹层中的巨大断裂发育,形成卧龙吞江、腾龙洞等大型洞穴系统.除了河流切割所造成的各种沟谷地貌外,地表流水也是该地区其他岩溶地貌的主要动力.例如在鄂西南,岩溶景观以峰丛洼地为主体,局部可见有规模较小的峰林,后者主要限于峡谷两侧及古河道两侧,它们的形成显然与地表水流作用关系密切,而多数地方出现的峰丛洼地,显然处于地表流水作用相对较弱的地方.3.4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发育的外动力因素气候、地形和植被是影响鄂西南岩溶资源发育的外动力因素.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岩溶作用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气候地区的降水量和气温是不同的,造成各地区水热条件各异,这不仅影响到岩溶形成过程的溶蚀强度及碳、钙、CO2的交换、转移、平衡、储积临界状态,也影响到岩溶发育的水动力状况和形态结构.气候对岩溶景观发育的影响,已为许多国内外岩溶学家的全球或区域性对比研究所证实[10-17].一般来说,降水量和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溶蚀作用.岩溶也愈发育.另外,降水量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水位差越大,水的流动越快,岩溶也越发育.鄂西南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在时间上具有冬暖夏凉、雨热同期的季风性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3-16 ℃,年平均降水量在1118-1900 mm之间.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再加上地形复杂,高差悬殊,使全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差异,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气候.地形对岩溶洞穴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否有利于降雨的汇集和入渗补给,能否形成地下水强径流带,进而使得岩溶洞穴在某些部位优先发展,鄂西南位于云贵高原东端,河谷切割深度一般在几百米左右,最大者可达2000 m.地下水自补给区至排泄区的巨大落差使地下水具有良好的径流条件,地下水的侵蚀能力能够充分得以体现,同时也使地下水具有了充分的物理侵蚀能量.植被对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有比较大的影响,鄂西南植被虽不及热带地区发育,但也有林地面积106.3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8.4%,有“鄂西林海”之称.野外实测区内饱气带地下水的pH值普遍为65左右,表明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侵蚀性,从而有利于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育.鄂西南丰富的岩溶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受地质构造、岩溶作用,以及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早期形成的可溶性岩层,在上述各种成景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地表岩溶旅游资源如岩溶峡谷、峰丛峰林等,和地下岩溶旅游资源如岩溶洞穴、地下河等;此后,地表地下岩溶旅游资源会进一步发育,一部分地下岩溶旅游资源会向地表岩溶旅游资源转化,形成天生桥、天坑等复合岩溶旅游资源.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的成景作用模式详见下图3.【相关文献】[1] 杨达源.试论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与开发[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2):159-159.[2] 万军伟,沈继方,晃念英.清江半峡地区岩溶洞穴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J].中国岩溶,1997,16(3):268-274.[3] 严心慧.鄂西南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思考[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61(4):37-39.[4] 李焰云,徐瑞春,李江风.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分布及类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10):97-110.[5] 李江风,汪华斌,吕贻峰.清江流域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及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4):374-377.[6] 李焰云,徐瑞春,李江风.清江流域旅游资源区域划分及优势对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0):136-139.[7]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8] 徐松华.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特征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5(4).[9] 车用太,鱼金子.中国的喀斯特[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Smith DI & Atkinson T.Process, landform sand climate in limestoneregions[A].Edward Derbyshire.Geomorph- ology and Climate[C].Awiley-Iter-science publication, 1976:390-395.[11] Ford D&Williams PW.Karst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J].London UnivinHyman, 1989.466-496.[12] Balazs D.Main Cave Types in the South Chinese Karst Region[M].KarsztBar-longevf.I, 1990.67-70.[13] 张寿越,何宇彬.中国岩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48-149.[14] 朱学稳.峰林喀斯特性质及其发育和演化的新思考[J].中国岩溶,1991,10(2):144-146.[15] 杨明德.论热带喀斯特峰林地貌结构及演化特征[A].地貌过程与环境[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84-188.。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特征分析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特征分析徐松华【摘要】对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观赏价值、科学价值、类型特点、空间分布,以及资源的脆弱性等5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对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5【总页数】5页(P123-127)【关键词】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作者】徐松华【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鄂西南位于湖北西南隅(具体方位见图1),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利川、恩施2市,建始、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宣恩、来凤、咸丰8县,横跨湖北宜昌市和恩施自治州,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丰富,景观质量超群,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南方也不多见.如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中国最长溶洞利川腾龙洞,世所罕见的洞穴公园咸丰黄金洞,怪石嶙峋、秀甲天下的五峰柴埠溪,一枝独秀、深藏不露的建始石柱观等.鄂西南已被列为湖北省四大甲级旅游区之一,与长江三峡、神龙架、武当山齐名.然而,该地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秀美风光一直未被外人所知.现今随着沪蓉高铁、清江梯级水电站和恩施机场等重点工程的全面建成,一直制约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的交通瓶颈得到根除,鄂西南丰富的岩溶旅游资源开发也获得了重要的良机.因此,有必要搞清鄂西南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特征、景观价值等信息,从而为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图1 鄂西南区域位置图1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概述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对岩溶现象进行了研究,国内则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述了岩溶地下水出露的岩溶现象.但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研究岩溶现象或岩溶资源,则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1-7].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岩溶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存在(1)关注度不够,专门论述很少;(2)对岩溶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把握不够,多移植于旅游资源或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3)存在概念“泛化”的倾向,把不具有岩溶本质属性的旅游资源圈进来,搭岩溶资源开发的便车,混淆视听.因此,笔者以地球科学理论作指导,从旅游学和岩溶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岩溶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凡在岩溶区内且由岩溶作用直接形成的,能对大众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可溶性岩石蚀余物或沉积物的总和”[8].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是在地壳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遗迹.鄂西南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长期是较为稳定的地台区,为陆棚陆表海环境,以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堆积了巨厚的海相寒武系、奥陶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约占总地表面积的2/3,形成了鄂西南地区岩溶旅游资源发育的物质基础.中三叠世后,鄂西南逐渐抬升为陆地,地质作用以地表剥蚀为主,此后,强烈的燕山构造运动使鄂西南地区前白垩系地层褶皱破坏,并奠定了区内基本的大地构造轮廓,形成了一套以以北东—北北东向和北东东—东西向为主的地台盖层褶皱带,背斜核部由寒武系或奥陶系组成,向斜核部多为三叠系或二叠系.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隆升为主,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再加上鄂西南处于热带一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地表和地下水系丰富,十分利于岩溶旅游资源的发育,各种地表岩溶旅游资源如石牙、石林、峡谷、峰林、峰丛、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下岩溶旅游资源如穿洞、溶洞、岩溶湖、地下暗河等均广泛分布.2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2.1 岩溶瀑布岩溶瀑布是指岩溶出露区内河流纵断面上的不连续流水现象,落差小者称跌水,落差大者叫瀑布.鄂西南以山地地形为主,河流、小溪纵横交错,瀑布十分发育,如利川见天坝瀑布、长阳龙门春水瀑布、利川福宝山高洞岩瀑布等.除此之外,还有建始西漂湾瀑布和龙骨水瀑布,来凤茅冈洞瀑布,宣恩东门关瀑布等.2.2 石柱、石林石柱是指沿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石垂直裂隙溶蚀、侵蚀而残留的上、下直径大体一致的柱状岩体称石柱,如恩施沐抚大楼门石柱和建始景阳双石柱等.当这种柱状岩体集中分布时称为石林,其形态特征是林立于微有起伏的溶岩原野之上,由众多高达数米至20 m的锥柱状、锥状、塔状体组合成,多为石芽进一步岩溶化发展而来.如恩施市太阳河乡的梭布垭石林、巴东绿葱坡镇的格子河石林、恩施红花淌石林、建始五峰山微形石林、利川石板岭石林、鹤峰锣鼓圈石林和长阳方山石林等.2.3 岩溶湖岩溶湖专指大型封闭岩溶洼地中的较大常年积水体.如恩施石窑龙潭湖、利川汪家营朱提坝湖、巴东长岭乡水流坪湖等.鄂西南岩溶湖,有的大型岩溶洼地底部的漏斗和落水洞受粘土层堵塞而积水成湖,如巴东野三关大路坡湖;有的大型洼地底部或最底处受隔水层顶托而积水成湖,如利川团堡东岭湖和小湖;有的岩溶洼地则直接与地下含水层或地下暗河相通而积水成湖系,如恩施石窑龙潭湖和利川朱堤坝湖.2.4 岩溶泉岩溶泉是岩溶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有多种出露形式,包括流量大于10 L/s的岩溶大泉、岩溶温泉和水流大小有一定规律变化的潮汐泉,或称虹吸泉.鄂西南岩溶泉分布很广,类型多种多样.如长阳渔峡口以西的盐池温泉、利川忠路镇的忠路温泉、鹤峰三潮水、长阳的喊水洞泉,以及长阳县境内有猫子洞泉、白洞泉、鱼泉洞泉、龙泉和建始境内的富硒冷泉及茨泉等.2.5 岩溶峡谷鄂西南峡谷众多,也是本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自然景观之一.一般由溶蚀一侵蚀一崩塌综合作用而成,由于垂直升降运动所引起的地表抬升、地下水面下降而形成陡峻的悬崖绝壁,如长江的巫峡、清江上游的雪照河画廊、,恩施大峡谷以及中下游的龙脉峡,景阳峡谷和“清江三峡”.另外,还有来凤的“酉水三峡”、建始清江上的景阳峡谷,巴东和建始交界的野三河峡谷、利川的木坝河峡谷、观音峡,以及巴东的巴人河峡谷,都是风景秀丽、景色迷人.2.6 岩溶洞穴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体中由岩溶作用下直接形成,人可进入的天然地下空间体.主要有以利川腾龙洞溶洞群和玉龙洞、咸丰黄金洞、恩施龙麟宫、来凤卯洞、五峰燕子洞等为代表的岩溶洞穴.鄂西南内均属于裸露型岩溶区,溶洞主要受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而形成.鄂西南规模大、延伸长的大型溶洞主要分布在清江、酉水、溇水、唐崖河等主要水系及其支流的近岸地带.这主要是近河道地带多是深切峡谷,地下水水力梯度大,水循环交替强烈,又有外源地表水和远处地下水的补给,水对碳酸盐岩介质溶蚀和侵蚀能力强,因此使得近岸地带溶洞规模大.另外,鄂西南溶洞还受多期间歇的地质抬升作用控制,形成与不同时期排泄基准面相一致的水平洞穴系统.因此在河谷两岸形成了多层水平溶洞,或一个洞穴形成层楼状结构.如利川腾龙洞的三层洞穴系统和咸丰黄金洞的7层洞穴系统.2.7 怪石、象形山石岩溶山石是指在岩溶石峰上发育出的体量较小的奇特岩石形态和洞穴内各种沉积、溶蚀形态,它们拟人状物,有的还可演绎出寓义故事,具有很好观赏价值.一些极其特殊的“怪石”(如)有着永恒的魅力.其它如兴安县上马石和灵渠边的飞来石.此外,每一个开放的游览洞穴都可以举出几十个象形奇石,如倒影峡风景区内灵泉洞内的“天然大佛”.2.8 岩溶山峰岩溶山峰是指在当地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山地.岩溶名山不以山体高峻、庞大为胜,而多是以其陡峭的边坡、玲珑通透的山体和维妙维肖的山形而成名.这些名山(石峰)拔地而起,姿态万千,构成丰富多彩的空间立体画面.最有名的如鹤峰的鹰嘴岩、建始的鹰子岩等.峰丛中的名山当以峡谷段两岸灰岩石峰最为重要,突出者如五峰县城北的“白溢寨”等.岩溶孤峰中的代表首推建始高坪镇“蟠龙山”和长阳“武落钟离山”等;岩溶峰林则以五峰长乐坪镇的“柴埠溪”为奇,它当前正处于喀斯特地形发育的壮年时期,四十八座“蜡烛峰”青黛如簪,个个兀自而立,拔地而起,如红烛,似宝塔.主峰如观音抱子而坐,众多的山峰组成一朵莲花.2.9 天生桥(穿洞)天生桥是地下河或溶洞在岩溶岩溶作用下顶板崩塌后,形成的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的残留地质体.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天生桥因地下河流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游及两岸岩石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而成,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质“艺术品”.如利川柏杨镇的“龙桥”、建始张大顶风景区内的“仙人桥”等;咸丰坪坝营景区的“四洞峡”、利川腾龙洞景区的“三龙门”等.2.10 天坑天坑是指发育在巨厚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m,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如利川团堡镇贺家坪村的“响水洞”天坑,长250m、宽175m、深115m,是湖北已发现的第一个天坑;利川忠路镇石盘村的“黄桶岩”天坑等.本区还有其它岩溶景观资源类型,具体情况详见下表1.表1 鄂西南其它岩溶旅游资源images/BZ_255_257_2144_2220_2200.png龙桥暗河暗河龙桥地下暗河长50 km,拥有竖井、支洞多达108个,为世界最长地下暗河;是一个由地下河流侵蚀、溶蚀形成的大溶洞,主要是以流水的侵蚀、搬运为主.卧龙洞落水洞位于利川腾龙洞西侧,是清江伏流入口处.洞口标高1061 m,洞口高20 m,宽10 m,清江至此陡然跌落潜入地下形成伏流,最大流量676 m3/s.“望江门” 天窗位于清江伏流出口黑洞洞口两侧,与水洞伏流相通,由其可直接俯视清江伏流,间距约为10~80 m,阳光的照射,折射与反射,形成一道道七彩光幕.毛家峡障谷障谷位于利川腾龙洞景区,长1 100 m,谷底宽50~70 m,谷顶和谷底相对高差约100 m,障谷两侧为陡壁.龙门地缝地缝龙门地缝是一条堪称世界第一的大地缝.它最深处约3 500m,有20km长,一路上分布有瀑布10多处,谷底有金色石龟,煞是美观.3 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特征3.1 山水结合,观赏游憩价值高鄂西南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 400~1 500 mm,岩溶地表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区内山峦起伏,群峰壁立,海拔超过2 000 m的山峰有50余座,1 500~2 000 m之间的山峰有300余座,清江、酉水、溇水等大小60余条河流在群峰峡谷中蜿蜒奔腾,峡谷两岸植被繁茂,飞瀑高悬,流泉遍布,整个鄂西南山清水秀,山水景观结合度高,呈现了极为优美的“山水画卷”,具有极高的游览观赏价值.例如清江干流上游河段“2伏3现”,水体与地下溶洞此起彼伏,相依相伴,呈现了“卧龙吞江”的壮美景观[9];中游河段则两岸夹峙,山奇峡幽,两岸处处峰峦叠嶂,瀑布清泉,令人心旷神怡;下游河段则高峡平湖,山岛错落有致,湖水清澈见底,群峰静影如山浮水,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可以说,清江干流汇集了鄂西南山川风光之大观,是鄂西南山水风光完美结合的典范.此外,鄂西南岩溶洞穴绝大多数属水洞,地下水循环作用强,洞穴的岩溶作用显著,多处于洞景发育的盛年期,洞穴内暗河、伏流,以及地下湖较为多见,洞穴化学沉积物也较为发育,石笋、石柱、石钟乳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总之,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不仅形态奇特、类型丰富,而且山水结合、山水相映,游览观赏价值高.3.2 旅游科考、科普价值重大岩溶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地质遗迹,其形成、演化和发展历史记录了较近地质时期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如利用洞穴沉积物中石笋或石钟乳的沉积年轮及韵律研究古气候变化规律.鄂西南是典型的峰丛洼地岩溶地质地貌风景区,区内地质地貌类型丰富且集中,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岩溶景观类型多、分布广,在国内实属罕见,它们反映了鄂西南宏观地质环境的变迁,也反映鄂西南区域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岩溶学以及环境资源学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野外科考价值.同时,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知识修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神话式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解释,而要求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因此,在开展岩溶旅游活动时,可以通过景点标识牌、宣传册等途径,介绍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化、及发展知识,宣传和普及有关的地球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科普价值,长江三峡、恩施腾龙洞-大峡谷、五峰和长阳清江画廊均已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级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宣传地球科学知识的重任.3.3 分布相对集中,呈现一定的地带性岩溶旅游资源,只在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发育,不仅与岩层的产状、厚度、岩性等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还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有关.由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出露往往集中成片,在一个局部区域内的气候、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又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造成岩溶旅游资源一般成片集中分布.例如鄂西南地区的峰林岩溶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区内主要水系的中下游地带,如五峰柴步溪、长阳武落钟离山等;石林则多形成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缓坡上,陡坡和平地均较少发育,如恩施梭布垭石林和巴东格子河石林等;岩溶峡谷则沿深大断裂等主要地质构造展布,如巴东的巫峡、恩施大峡谷和长阳的清江三峡等;岩溶湖多分布在溶蚀盆地和洼地中,或底部粘土淤积阻塞而成,或与地下暗河相通,如巴东野三关的大路坡湖、利川汪营的朱堤坝湖和恩施石窑的龙潭湖.总之,鄂西南岩溶旅游资源呈现出同一景观类型既相对集中,但有时又常有其它类型岩溶旅游资源的点缀,形成点、面结合的多类型岩溶旅游资源的配套组合.3.4 种类齐全,尤以洞景为奇鄂西南地区发育了类型齐全的岩溶旅游资源,总计有4大类27基类[10],具体有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泉、瀑布、湖潭、河溪、暗河、水洞、旱洞、落水洞、穿洞、天生桥、天窗、天坑、峡谷、障谷、地缝和钙华堆积等类型,几乎囊括了当前所有的岩溶旅游资源类型.此外,在研究区内28个岩溶景区(点)中,有洞穴景观(点、群)21个,占75%,几乎所有的岩溶景区都有溶洞分布.鄂西南地区的岩溶溶洞不仅分布广泛,数量多,而且受新生代以来地壳的间断性抬升作用,溶洞多期发育形成了多层水平溶洞系统,或层楼状的复杂洞穴系统,如水布垭—伴峡地区就发育了5层水平溶洞,利川腾龙洞的三层洞穴系统和咸丰黄金洞的7层洞穴系统.所以鄂西南多洞,且洞景奇特,如利川腾龙洞号称世界特级大溶洞,洞中多暗流,多丘壑,洞中有洞,险象环生;咸丰黄金洞恍如地下仙宫,岔道纵横,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七个天然大厅厅厅相连,钟乳怪石色若黄金珠玉;恩施龙麟宫舟楫迎送,明镜天梯巨柱帷幔等美不胜收.3.5 资源较脆弱,易被破坏岩溶旅游资源主要是由石灰岩、石膏、硬石膏、白云岩、岩盐等可溶性岩石经岩溶作用而形成,由于这些可溶性岩石硬度小、韧性差,因此由这些岩石构成的岩溶旅游资源极易被风化或遭人为破坏.如溶洞内的状卷曲石、水上晶针、钙筏等洞穴沉积物,,轻轻用手触摸就会垮塌;石笋、钟乳石、石花等景物也易遭游客折断破坏.另外,岩溶区的生态较为脆弱,尤其在鄂西南地区,环境容量低、地形破碎、成土速率极慢,山高坡陡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基岩裸露,旱涝灾害频繁,极易诱发石漠化发育.在这种环境中的岩溶旅游资源自然也是极度脆弱的,这对岩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4 结语鄂西南属于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在国家扶贫攻坚和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背景下,鄂西南地区的各县市已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鄂西南处于中国西南岩溶区,拥有类型丰富,景观质量超群的岩溶旅游资源,具有发展岩溶旅游的先天优势.但长期以来,学界缺乏从岩溶旅游资源的视角对该地区的关注,本文虽然对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特征、景观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但对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成因、成景模式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而且后期的研究有必要从地质学、岩溶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开展,以发现该地区岩溶旅游资源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为后期岩溶旅游的开发及保护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参考文献:[1]朱德浩,朱学稳,闫志为,等.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J].中国岩溶,2000,19(3):275-283.[2]朱德浩,朱德浩,朱学稳,等.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类型及基本特征[J].中国岩溶,2003,22(3):275-276.[2]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03(11):92-96.[3]朱学稳,朱德浩,黄保健,等.喀斯特天坑略论[J].中国岩溶,2003,22(1):51-65.[4]杨颖瑜.中国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分类与研究[C].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2005:232-232.[5]肖时珍,熊康宁.喀斯特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研究——以贵州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69-272.[6]程前昌,胡大胜.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初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99-104.[7]韦跃龙,陈伟海,黄保健,等.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4):473-483.[8]徐松华.基于资源属性的岩溶旅游资源概念辨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5(4):50-54.[9]沈继方,李焰云,徐瑞春,等.清江流域岩溶研究[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鄂西南岩溶地貌遗迹类型与特征分析
鄂西南岩溶地貌遗迹类型与特征分析康全国; 陈小龙; 赵璧【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9(035)004【总页数】9页(P472-480)【关键词】鄂西南; 地质遗迹; 形态特征; 岩溶地貌【作者】康全国; 陈小龙; 赵璧【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6; P642.252地质遗迹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格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1],是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标本和教材。
许多重要地质遗迹景观是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旅游风景名胜,而且是永续利用的资源。
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将促进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当地社会文明的进步。
鄂西南地区由多级岩溶台面组成了宏伟壮观的岩溶地貌类地质遗迹景观。
这些分布广泛、保存良好的岩溶地貌景观是区内各级政府打造新兴产业和谋划长远发展所必须考虑、重视并倚仗的重要基础资源。
随着近年来湖北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对前期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和补充调查,对鄂西南典型岩溶地貌地质遗迹资源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通过综合分析和归纳,对岩溶地貌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与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为相关部门在开展重要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貌概况鄂西南泛指湖北西部绿葱坡至天阳坪断裂以南,江汉平原以西的广大山地,主要涉及恩施州、宜昌长阳五峰两县及荆州松滋市等部分地区。
构造运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遗迹的分布、出露和规模。
主要体现在在总体窿起的背景上,表现为北北东的节律性的拱曲上升,形成山地,由于间歇式抬升,山地形成多组岩溶台面[2]。
主要可见5级,分别是:(1)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鄂西期),高程1800 ~2000 m,主要分布在汉江盆地与恩施盆地分水岭及清江与长江和澧水分水岭地带,以溶丘、峰丛地貌为主;(2)白垩纪时期(台原期),高程1400 ~1600 m,主要分布于建始花坪和杉木、利川腾龙洞和东锣一带,经后期岩溶作用破坏、改造,台面已支离破碎,呈峰丛、丘丛地貌,丘(峰)丛间为溶蚀洼地和岩溶谷地;(3)古近纪时期(山原期),形成第三级岩溶台面,高程1000 ~1300 m,主要分布于恩施三盆-凉风、利川盆地周围及野三河两岸,经后期破坏改造,台面已支离破碎,呈浑圆状峰丘地貌,丘顶较开阔,高程较一致,丘间为溶蚀洼地;(4)新近纪时期(山盆期),高程800 ~950 m。
鄂西南旅游溶洞形态特征分析
鄂西南旅游溶洞形态特征分析徐松华;王琠【摘要】以鄂西南地区的旅游溶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归纳了鄂西南旅游溶洞的形态特征.最后研究表明:鄂西南旅游溶洞在大形态上有厅堂型、廊道型和厅-廊组合型三种洞穴平面展布形态和峡谷型、拱形和锁眼型三种洞道横断面形态;在小形态上有溶侵蚀形态、崩塌堆积形态和次生化学沉积形态等类型.【期刊名称】《贵州地质》【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4页(P247-250)【关键词】平面形态;横截面;沉积形态;侵蚀形态;溶洞;鄂西南【作者】徐松华;王琠【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武汉旅游研究院,武汉 430056;武汉商学院武汉旅游研究院,武汉 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F590.31溶洞形态是指岩溶洞穴在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溶蚀,侵蚀与沉积等形态,从尺度大小上可分为大形态和小形态。
其中大形态是指洞穴空间展布特征,包括平面形态,断面形态和三维空间组合形态。
小形态是指发育在通道表面的各种小型溶蚀、侵蚀和沉积形态,如洞顶天沟、倒石牙、天锅,洞壁边槽、波痕、角石、交织穴,洞底窝穴,以及洞内各种钟乳石、石笋、石柱、石旗和石幔等(朱学稳等1988)。
目前对于旅游溶洞形态研究主要停留在洞穴沉积等小形态的研究上,如对石莲花、石盾、穴帐、月奶石、石花、莲花盆、晶锥、棕榈石笋及乳房状钟乳等的形态特征及形成过程作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个以钟乳石类形成的水动力机制为基础,以形态特征为主导,洞穴沉积物分类方案(朱学稳2005);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进行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秦启万等2004)。
对淳安县境内分布的洞穴溶蚀形态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陈琦慧等2013);对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张结等2016)。
此外,从洞穴大形态视角对洞穴形态量计进行研究,并利用长度、深度、高度和坡度等形态基本参数可以对洞穴进行更科学的统计、形态特征分析和开发利用价值评估(张远海等2008)。
香溪河岩溶流域几种岩溶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
香溪河岩溶流域几种岩溶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罗明明;肖天昀;陈植华;周宏;罗朝晖;肖紫怡【摘要】香溪河流域位于湖北鄂西地区,属于中国南北岩溶过渡带.通过在香溪河岩溶流域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不仅查明了调查区内基础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且针对调查区地质结构的独特性,确定了香溪河流域岩溶水系统划分和岩溶水系统模式分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系统结构模式:震旦-寒武双层分散排泄型、震旦单层分散排泄型、寒武-奥陶单层集中排泄型、二叠-三叠单层集中排泄型,并阐述了其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水的基本循环模式.研究结果对探索鄂西岩溶山区水资源量准确评价和解决当地岩溶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4(041)006【总页数】8页(P13-19,25)【关键词】香溪河;岩溶水系统;地质结构特征【作者】罗明明;肖天昀;陈植华;周宏;罗朝晖;肖紫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34岩溶水系统属于地下水系统的一种类型,是指构成汇集一定岩溶地下水量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空间有机耦合体[1]。
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本文研究的岩溶水系统主要指岩溶水流系统。
岩溶水系统的划分和地质结构的研究是水均衡分析、水资源潜力评价、计算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量的基础[3~6]。
岩溶水系统模式分类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南北方不同地质环境背景下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北方岩溶水系统规模大,含水岩组为含杂质较多的层状碳酸盐岩,含水介质以溶蚀裂隙为主,多以岩溶大泉形式排泄,水文响应滞后,流量稳定;中国南方岩溶水系统多发育为地下河系,含水岩组多为质纯块状碳酸盐岩,含水介质以岩溶管道或洞穴为主,峰林和洼地等地表岩溶形态十分发育,水文响应灵敏,流量动态变化大[2,7]。
鄂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鄂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周宁;董炳维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2004(018)B12
【摘要】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鄂西南岩溶地区1:25万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已于2002年底园满完成。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计算并评价了岩溶地下水各类资源与资源潜力;查明了全区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对岩溶干旱缺水、岩溶洪涝、石漠化和岩溶塌陷等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防治与保护建议。
在此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调局于今年6月下达了“湖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1:5万)任务”,面积4000km2,于2004—2006年实施。
以进一步查明重点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5页(P94-98)
【作者】周宁;董炳维
【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水工环所,湖北荆州43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34
【相关文献】
1.南方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点分析 [J], 夏日元;邹胜章;唐建生;梁彬;曹建文;卢海平
2.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J], 周宁;刘波
3.鄂西南岩溶地区几个水库渗漏的教训与反思 [J], 陈汉宝;李瑞清;刘贤才
4.鄂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J], 周宁;董炳维
5.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进展 [J], 赵揭宇(摄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12.0 概述12.1 岩溶发育机理12.2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2.3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2.4 岩溶水的特征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水的差异12.0 概述12.0.1 岩溶与岩溶水【定义】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上述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介质的可溶性以及水对介质的差异性溶蚀;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与动态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
(动态系统)演化初期: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没有很大的不同演化后期: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某种程度上带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统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但是……12.1 岩溶发育机理溶滤作用的强度回忆1)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蚀能力;4)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5)水的流动状况。
12.1 岩溶发育机理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溶蚀能力的水;4)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最活跃最积极的条件是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它受控于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表非可溶岩覆盖及植被发育条件等。
12.1.1 碳酸岩盐的溶蚀过程1)与水接触的石灰岩,在偶极水分子作用下发生溶解:-++⇔2323CO Ca CaCO 2)水中存在由碳酸、有机酸、无机酸等酸类所解离的H +,与CO 32-结合成HCO 3-,使①右边的CO 32-不断减少而破坏平衡,进而促进CaCO 3的再度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斜构造 ,地层产状平缓 (倾角 < 30°) ,地貌上为 顺向坡 ,坡地往往由多级剥夷面组成 ,在坡脚下发育顺 向河流 。此种类型鄂西南常见 ,如黄陵背斜东翼 、椿木 营一带等 。没有地下分水岭 ,地下水顺倾向运动 ,排泄 于走向河或含水层与隔水层接触带 ,暗河管道主要依 张裂隙和层面发育 。 316 河流地块分流型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受岩性 、岩溶发育特征和 地貌条件的控制 。从平面分布上看 ,长江 、清江及其主 要支流的中下游 ,河水流量逐渐增大 ,山区地下水流入 河流 ,汇入地表水 ;在岩溶山地分布区 、河溪的上源等 地 ,漏斗 、落水洞发育 ,地表水多是有头无尾或无头无 尾 ,主要是地表水转变为地下水 。
燕山运动是区内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 ,使前白 垩系地层褶皱破坏 ,奠定了区内基本构造轮廓 。嗣后 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继承性隆升为主 ,隆升过程中表现 出两个特点 :一是隆升的不连续性 ,可从多级剥夷面反 映出来 ;二是隆升的不均一性 ,表现在不同构造单元隆 升幅度的差异和东西方向上的掀斜性 。
区内岩溶十分发育 ,各种岩溶形态如 :溶隙 、溶沟 、 溶槽 、石牙 、石林 、残丘 、洼地 、坡立谷 、落水洞 、陷落漏 斗 、溶洞 、溶湖 、地下暗河等均有分布 ,地貌上表现出两 个特点 : ①岩溶发育的多期性 ,在岩溶地貌上表现为多 层性 ,各期岩溶地貌特征如表 1; ②岩溶地貌明显地受 构造控制 ,主要标志如背斜山 、向斜谷 、单面山 、断层 崖 ,以及和构造线一致的深切峡谷 、暗河等 。
白垩纪初 —白垩 纪末
上白垩纪 —老第 三纪末
新第三纪 —第四 纪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峰丛洼地和开阔谷地为特征 ,比高差几十至 300 m,漏 斗发育 ,见洼地中叠加漏斗现象 ,洼地 、谷地中土层较厚 以丘陵洼地 、丘陵 、槽谷为主 ,落水洞发育 ,丘陵成倒锥 状 ,高 50~200 m
为残丘洼地 ,比高差 50~100 m ,落水洞发育
恩施的鱼仙洞位于小河边 ,堵塞洞口后 ,洞内水位 很快抬高 40余米 ,在河边同一含水层中未发现新出水 点和已知水点水量变化 ,说明由可溶性岩石组成的同 一含水层 ,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运动和富集等条件是极 不均一的 。巴东县三滨河东侧 ,在嘉陵江灰岩中相距 300 m 两 个 岩 溶 泉 , 一 个 出 露 标 高 320 m , 流 量 500 L / s,水质浑浊 ;另一个出露标高 310 m ,流量 200~ 300 L / s,水质清沏透明 。两泉流量稳定 ,均有相当大 的补给区 ,实地调查两者补给范围是相平行的线状区 域 ,说明在同一含水层同一山地发育着相邻而没有联 系的两条 (或多条 )管道水流 。在宣恩县城西 3 km 处 的双龙洞 ,从洞中流出两股水 ,一股是清水 ,一股是浑 水 ,进一步说明同一地下河两个分支之间 ,在上游也是 各成系统互不联系 。
第 21卷 第 2期 2007年 4月
资源环境与工程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Vol. 21, No. 2 Ap r. , 2007
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刘红延 1 , 陈保立 1 , 温东升 2
(1.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 湖北 荆州 434020; 2. 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 ,湖北 大冶 435100)
此种类型为向斜盆地 。轴部一带为当地最低一级 剥夷面或为地表河流 ,两翼地形逐渐抬高 ,由多级岩溶 化剥夷面组成 。翼部各剥夷面为峰丛洼地 、残丘洼地 , 落水洞星罗棋布 ,属地下水补给区 。向斜轴部为长条 状槽谷 ,泉水 、河流发育 ,谷中落水洞沿轴向排列 ,属地 下水汇集区 。
该类型在鄂西南最为常见 ,地质构造和地貌的配 置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 ,暗河管道发育 。当泄水河流 横切向斜时 ,暗河主干受纵张裂隙控制发育 ,地下水自 向斜两端向河流泄水 ;泄水河沿向斜轴发育时 ,暗河受 横张裂隙和层面控制发育 ,暗河出口分布在河谷两侧 ; 如果向斜核部为隔水层 ,暗河出口分布在含水层与隔 水层接触带 ,有时沿接触带发育 ;当向斜中无河流泄水 时 ,暗河管道沿轴发育 ,出口在向斜一端 。不对称向 斜 ,地层倾角平缓一翼 ,顺倾向暗河发育 ,倾角陡立一 翼暗河管道不发育 ,顺走向延伸 。 312 背斜散流型
此种类型在可溶岩组巨厚 、产状平缓 、河流切割的 地方多见 ,两河之间的区域为一级或多级剥夷面组成 , 有地下分水岭 ,一般不对称 ,偏向河流切割深度小的一 侧 ,暗河管道一侧较发育 ,其规模视河间地块地貌特 征 、范围大小而定 。
在长江 、清江流域地区此类型多见 ,如巴东县长江 北岸火峰一带 ,边鱼溪和龙船河之间地层为嘉陵江灰 岩 ( T2 1 ) ,微向东倾 ,剥夷面 S2 、S3 、S4 均有分布 。分水 岭偏向边鱼溪 ,暗河管道在龙船河一侧发育 。 317 两级剥夷面接触带汇水型
第 2期
刘红延等 :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161
2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 1, 2 ]
鄂西南岩溶地下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 2. 1 空间分布上的不均一性
岩溶地下 水 的 不 均 一 性 是 岩 溶 发 育 不 均 一 的 反 映 ,它与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及近代地壳活动等多种因 素有关 ,在同一含水层中大都同时并存着微细溶隙和 巨大的溶穴管道 。岩溶地下水的运动 ,在垂直方向上 受隔水层和侵蚀基准面的制约 ,在水平方向上受地质 构造的控制 ,常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补给排泄系统 ,不同 系统之间一般无水力联系 ,同一系统中岩溶水的赋存 、 运动在不同深度 、不同方向上差异亦很大 。
在两级以上剥夷面分布的地区 ,低一级剥夷面对 高一级剥夷面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作用是形成这种类 型的主要原因 。高一级面为补给区 ,地下水向低一级 面运动 ,在两级剥夷面毗接地带排泄或顺低一级剥夷
构造上为背斜 ,地形为起伏较大的山地 ,多级剥夷 面零星分布 ,地下分水岭与地形分水岭基本一致 ,分布
162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7年
在背斜轴部 。地下水由轴部向翼部运动 ,在与隔水层 接触地带汇集或直接泄水于河流 。此类型构造 、地貌 的组合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 ,暗河管道发育 ,如恩施市 白果坝背斜 ,以出水洞为出水的大型暗河管道 ,发育在 背斜南翼含水层与隔水层接触地带 。
上述实例说明了岩溶水的不均一性。在岩溶地区寻 找地下水 ,找暗河管道是方向 ,有开采利用的可能性。 2. 2 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大
岩溶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补给 方式为“灌注 ”。因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 ,年降水量的 60% ~70%集中在 5~9月 ,影响到溶洞水的季节性变 化巨大 ,一般雨后几小时至几十小时 ,暗河水猛增 ,大 雨后暗河水的洪峰流量往往为枯水流量的几十倍至百 倍 ,如咸丰县龙洞湾暗河 Q枯 仅 013 m3 / s, Q常 为 115 m3 / s, Q洪达 20 m3 / s; 恩施市出水洞 Q枯 仅 017 m3 / s, Q常 为 2~3 m3 / s, Q洪 达几十立方米每秒 ;还有不少间 歇性泉 ,大雨后流量达几立方米每秒 。
当背斜不对称时 ,以咸丰背斜为例 ,轴部和产状平 缓一翼剥夷面广泛分布 ,地下暗河发育 ,其主干方向在 近轴部顺走向发育 ,翼部顺倾向发育 ,出口大都在翼部 深切河谷之中 ,产状较陡一翼 ,地形起伏大 ,暗河不发 育 ,暗河管道顺走向或断层伸展 。 313 背斜汇流型
构造上为背斜或穹隆 ,地貌上呈谷地或盆地 ,此种 条件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 ,暗河管道较发育 。恩施市 牛鼻孔较为典型 ,轴部为阳新灰岩 ( P1 )组成的岩溶谷 地 ,两侧分布乐平统矽质页岩 ( P2 ) ,暗河顺轴部的纵 张裂隙发育 。 314 单斜层间流型
摘 要 : 鄂西南山区岩溶水丰富 , 作为国家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 寻找到 、利用好岩溶水资源 , 有利于鄂 西南山区的经济发展 。概述鄂西南山区地质背景及地貌特征 , 对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岩溶水水动力类型及地下 暗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论述 。 关键词 : 鄂西南 ; 岩溶水 ; 基本特征 ; 水动力类型 ; 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 : P641113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1211 (2007) 02 - 0160 - 04
岩溶地下水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均一性 ,影响到水 的动态变化大 ,给开采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 。 2. 3 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迅速
鄂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转化频繁 , 如清江在利川县长燕槽转入地下 ,于相距 10余公里的 黑洞流出转化为地表河 ,最大洪峰流量达 500 m3 / s以
上 ;咸丰县忠堡地下暗河在忠堡涌出地面 ,常流量 2~ 5 m3 / s,流程 3 km 又转入地下 ,在来凤县的亚大屋涌 出地面 ;咸丰县丁砦一带 ,两个暗河分别在龙洞湾和老 崖孔涌出地表 ,常流量均在 115 m3 / s以上 ,两暗河在 丁砦北西两公里处汇合又转入地下 ,地下流程 5 ~7 km ,在断门峡又变为地表水 ,常流量 5 m3 / s。恩施的 出水洞 、宣恩的清水塘 、秭归的鱼泉洞等都是地下河转 为地表水的例子 。
0 引言
鄂西南山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 西部共 13个县 ,面积约 4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属湿带 气候 ,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为 1 400~1 500 mm。区内大 部分为碳酸盐岩组成的山地和深切峡谷 ,岩溶十分发 育 ,地表水奇缺 ,几天不下雨即出现旱情 ;在某些岩溶低 洼的地方 ,因岩溶管道排水不畅 ,雨后淹没大片良田 ,是 个旱涝交加的地区 ,因此 ,开展鄂西南岩溶水的基本特 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对山区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