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风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风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风筝,这一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故事。
自古以来,风筝便是人们寄托情感、抒发心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通过对风筝的描绘和创作,作者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感慨、憧憬、思念以及希望等复杂情感。
首先,风筝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传统风筝的制作中,常常以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为主题,如寿桃、福字、龙凤等。
这些风筝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风筝将这份美好传递给他人。
其次,风筝成为了作者思念之情的一种寄托。
异地相隔、思念亲朋的情感在风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著名的《红楼梦》中,贾宝玉思念林黛玉,便制作了一只大型蝴蝶风筝,以此寄寓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而黛玉也通过风筝回应了宝玉的思念,两只风筝在空中翱翔,仿佛传递着彼此的心声。
此外,风筝还表达了作者对技艺的热爱与追求。
在我国,风筝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风筝的制作与放飞。
他们以风筝为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个人的才情、品味与风筝完美结合,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最后,风筝也是作者抒发心情的一种方式。
在疲惫的生活中,风筝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乐趣。
在绿草如茵、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放飞风筝,让心情随着风筝一同飞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总之,风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念之情、技艺的追求以及抒发心情的愉悦。
通过对风筝的描绘和创作,作者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得风筝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引言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民间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风筝文化的历史1. 风筝起源据考证,中国的风筝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人们用竹子、纸张等材料制作出简单的飞行器,用于军事监视和祭祀活动中。
2. 风筝发展随着时间推移,风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且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空中楼阁七百重,底下明镜一池空”的著名诗句,形容了当时人们对于高空飞行的向往。
3. 风筝衰落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以及科技进步等原因,风筝逐渐衰落。
直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风筝再次受到青睐。
三、风筝文化的内涵1. 艺术表现形式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制作精美的风筝可以被视为艺术品,具有观赏价值。
2. 民间文化遗产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制作的风筝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
3. 文化交流与传播风筝在历史上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国外。
如今,在国际性的各种比赛中,中国制作的风筝也广受欢迎。
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目前,许多地方都设立了风筝博物馆或者风筝文化中心,用于收藏和展示各种风筝作品,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风筝制作和表演活动,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风筝文化。
2. 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风筝也应运而生。
电动风筝、遥控风筝等新型产品不仅让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
五、结语总之,风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
风筝深度解析
风筝深度解析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游戏和艺术形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风筝由一片轻薄的纸或布制成,通常是一个四边形或五边形的形状,上面绘有各种图案或颜色。
风筝的飞行受到风力的影响,通常需要一根长长的线作为控制。
风筝通过人们将线拉紧或放松来控制高度和方向。
一些风筝还配备了尾巴或其他附加物,以增加稳定性和控制性。
风筝起源于中国,大约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开始流行。
最初,风筝被用作军事信号器,但很快成为民间游戏和娱乐的一部分。
中国的风筝制作技术非常精湛,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样式,如鲧式风筝、衡阳九龙阵风筝、儿童风车风筝等。
风筝也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广泛流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筝制作和飞行传统。
例如,日本的风筝通常呈菱形或六角形,上面绘有传统的浮世绘、戏剧或卡通人物。
韩国的风筝则以色彩鲜艳的凤凰、龙等传统图案为特色。
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风筝制作者将自己的创意与技术相结合,制作出精美而独特的艺术品。
一些风筝比赛还举办各种竞赛,评选最佳设计和最远飞行距离的风筝。
风筝的飞行对儿童和成年人都有许多好处。
飞行风筝可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注意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它还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对于成年人来说,飞行风筝可以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帮助缓解压力。
总的来说,风筝是一个传统的娱乐和艺术形式,它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通过制作和飞行风筝,人们可以欣赏风的力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在游戏和艺术中享受乐趣和放松。
漫谈中国风筝艺术
漫谈中国风筝艺术【摘要】中国风筝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从中国风筝的起源、文化意义和艺术特点入手,探讨了中国风筝的分类、制作工艺、传统图案与花纹,以及在现代社会和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地位。
在分析了中国风筝艺术的魅力,强调了中国风筝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中国风筝艺术的未来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风筝的魅力和价值,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推动中国风筝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更大发展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风筝, 艺术, 文化, 起源, 特点, 分类, 制作工艺, 传统图案, 花纹, 现代社会, 发展, 国际舞台, 魅力, 传承, 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国风筝的起源中国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存在风筝的原型,其制作材料多为竹子、丝线等。
这些早期的风筝通常用于军事用途,被用来传递情报、测量距离、欺敌等,具有实用性和战略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并渐渐融入到了民间生活中。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如《庄子·天地》中就提到过风筝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吸引力。
中国古代人民喜欢用风筝来祈求好运、驱邪灾、庆祝丰收等,风筝成为了一种象征吉祥和美好愿望的物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筝也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飞翔的风筝象征着人们的向往和追求,飞翔的过程也被视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风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2 中国风筝的文化意义中国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筝被视为一种象征高飞梦想和追求自由的象征。
风筝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传说中最早风筝的发明者是老子,他用纸和葦子制成风筝,风筝起飞后可与风共舞,象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除了象征意义外,中国风筝也承载着许多文化价值。
风筝: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风筝: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摘要:风筝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魅力的民间工艺品,它起源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和运动的工具,也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载体。
本文将从风筝的历史、构造、种类和文化意义四个方面,介绍风筝的基本知识和特色。
一、风筝的历史风筝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人墨子曾制作了一只木鸢,费时三年而成,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后来,鲁班改用竹子制作风筝,做成了喜鹊的样子,能在空中飞行三天。
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如侦察、测量、通讯、攻击等。
例如,楚汉相争时,韩信曾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的地道距离,张良曾坐在风筝上唱楚歌瓦解项羽的士气。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用风筝向外求援,但不幸被射落而失败。
到了唐代,风筝逐渐从军事转向娱乐,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一种游戏。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有写过风筝的诗句。
宋代以后,放风筝成为清明节的一种习俗,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驱除霉气和疾病,也可以寄托对亡者的思念。
宋代还出现了能发出声音的风筝,称为“风筝”,因为其声如筝鸣。
明清时期,风筝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造型和图案多样化,而且制作技术和放飞技艺也有很大进步。
文人墨客也把风筝作为一种创作主题和礼物赠送。
风筝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多种途径和时间。
一种说法是,十世纪时传到韩国和日本,十三四世纪时传到欧洲。
另一种说法是,十三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带回了风筝。
无论如何,中国风筝对世界风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二、风筝的构造风筝的构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骨架、面料、线和尾巴。
骨架是风筝的骨干,支撑着面料的形状,一般用竹子、木头、塑料或金属等材料制作。
面料是风筝的皮肤,覆盖在骨架上,一般用纸张、丝绢、塑料或尼龙等材料制作。
线是风筝的命脉,连接着风筝和人,一般用棉线、麻线、丝线或尼龙线等材料制作。
尾巴是风筝的装饰,增加风筝的美观和稳定性,一般用布条、纸条、羽毛或彩带等材料制作。
风筝——民间传统艺术
串子 风筝
筒子 风筝
软翅 风筝
板子 风筝硬翅 风筝Fra bibliotek风筝四艺
扎: 选、劈、弯、削、接
糊: 选、裁、糊、边、校
绘: 色、底、描、染、修
放: 风、线、放、调、收
对称性:左右不对称会影响到风筝的平 衡。
制作方法
给 筝 注自(已骨 绑计些这为 《
风 的 意己这准架 牢风材里材 风
猜谜:
天上一只鸟 用线拴得牢 不怕大风吹 就怕细雨飘
风
袁
筝 老
师
展旗学校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有两千年多的历史。 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yuān), 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
最早的风筝是用来传递信息,报告军情的。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 , 风筝上已经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 ,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筝 绘 画 着 色 。
可 按 照 个 人 喜 好
牵 绳 穿 上 。
最 后 一 步 就 将 风
对 称 性 ) 上 。
喜 欢 的 风 筝 图 案 ,
里 大 家 可 以 画 出
备 好 的 风 筝 布
按 照 比 例 粘 贴 在
再 将 制 作 完 成 的
固 。
筝 的 骨 架 结 构 捆
料 代 替 ) 按 照 设
大 家 可 以 采 用 一
料 不 好 找 的 原 因 ,
首 先 将 木 材 ( 因
:
筝 》
做 法
欣赏:
优 秀 作 品 示 范
视 频 示 范
关于风筝的传统文化
关于风筝的传统文化
风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风筝的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
1. 历史渊源: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
古代中国的风筝起初作为军事信号工具和测量风向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娱乐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
2. 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工艺精细,通常使用竹子、纸张、丝线等材料制作。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风筝制作有各自独特的技法和样式,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
3. 寓意与象征:风筝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具有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可以象征自由、希望、梦想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某些文化中,风筝还被视为与天空和自然元素的联系,被赋予祈福、驱邪等意义。
4. 节庆活动:许多地区都有风筝节庆活动,如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印度的孟加拉风筝节,韩国的风
筝节等。
这些活动中,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欣赏彩色风筝在天空中飞舞的壮观景象,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5. 艺术表现形式:风筝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是飞行工具,还被视为一种装饰艺术品。
人们会在风筝上绘制各种图案、文字、人物或动物形象,展示创意和美感。
6. 国际交流:风筝作为一种具有跨文化特点的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国际间的交流纽带。
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经常组织风筝节、比赛和展览,分享各自的风筝制作技艺和文化传统。
风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
探索和对自由的追求,也展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通过风筝,人们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民间艺术--风筝
中国民间艺术--风筝
风筝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丰富多彩的造型和寓意深厚的寓意,深
受人们喜爱。
风筝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中国战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把薄
纸或胡麻布缝成各种形状,用来图卜吉祥或者护佑家庭安宁。
最初的风筝只是简单的纸片,后来逐渐发展成各种形状、色彩鲜艳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风筝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风筝身,二是尾部配重。
风筝身的制作需要用到细磨细研的
纸浆和硬木片,尾部配重则常使用沙子、石头等沉重物品。
在风筝身上,人们可以绘制出
各种形状、色彩鲜艳的图案,如龙、凤、鱼、虫等等,寓意不一。
风筝的制作需要专业技术,制作方法也比较繁琐,需要纸张剪裁、缝合、塞纸、扣骨
等各种工序,所以只有具备一定工艺技能的人才能制作成功。
在现代社会中,风筝虽然不再作为祭祀仪仗器使用,但仍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人们
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婚礼、庆典等场合都会用风筝来表达祝福和喜悦之情。
风筝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它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都需要
我们认真对待和珍惜。
爱好风筝制作和欣赏的人们应该积极传承这种民间艺术,以便让更
多人了解和喜爱它。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风筝文化,使它得以源远流长。
风筝文化简介
风筝文化简介
风筝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
风筝最初是用来祈求好收成和驱逐瘟疫的仪式器具,后来渐渐演变成游戏和娱乐的形式。
风筝制作的材料有纸、竹、骨头等,形状有菱形、长方形、六边形等,风筝的装饰和图案也各式各样,大多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民间文化中广泛流传,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诗词和绘画的主题。
在一些地方,风筝被视为神物,有专门的庙宇供奉,也有专门的节日庆祝。
除了中国,风筝在世界各地也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应用。
在印度,风筝被视为斗技运动,有着激烈的竞技和比赛;在日本,风筝则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人们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放风筝、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总的来说,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共享财富。
- 1 -。
中国特色文化-风筝
广东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 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
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 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 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在 全国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
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 “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 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 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 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 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 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 鸯图案风筝等。
憬。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 “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 “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 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
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 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 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 “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 寿”等 。
• 开封风筝
开封风筝是河南开封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开封风筝 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每年农历正月至三月的庙会上,各 式各样的风筝竞相牵放,景象十分壮观。其种类繁多,名 目各异,大致可分为“软翅”和“硬翅”两类。
软翅风筝形象生动逼真,小巧精致,玲珑可爱,多以飞 禽走兽为标本,如蝴蝶、紫燕、仙鹤、鹰、蜈蚣等。硬翅 风筝因其翅膀坚硬而得名,此类风筝一般个大,放飞时常 需数人抬搬、拉拽,场面十分壮观,标本以太极图、七星 和大脚燕为常见。
传统文化风筝介绍
传统文化风筝介绍
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据说是在春秋时期由楚国人发明,到了隋唐时期才逐渐成熟。
风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自古就有用纸鸢放于空中以御风而行的习俗,唐宋时称“纸鸢”,明清时叫“风琴”。
风筝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风筝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发展成用纸或布做材料。
据史料记载,古代风筝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发明的。
最早的风筝为竹制或木制的扁扁的风筝,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制的风筝。
唐代以后,中国风筝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时代,许多地区开始出现了专业生产风筝的作坊和手艺人。
中国的传统风筝在结构和造型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国民间放飞风筝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其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宫灯风筝”和“走马灯风筝”。
宫灯风筝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于中国北方地区一种大型灯笼式放飞气球。
—— 1 —1 —。
关于中国非文化遗产风筝的介绍
风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下面将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工艺、艺术表现以及现状等方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进行介绍。
一、风筝的起源风筝起源于我国,被公认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农民用竹条、鱼网等简单材料制成,用来观测天气和祈求风调雨顺。
后来风筝传入印度、中东、欧洲等地,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儿童游戏和休闲娱乐活动。
二、风筝的分类根据形状和用途,风筝可以大致分为传统风筝和创意风筝两大类。
传统风筝包括凤凰、龙凤、八仙过海、蝴蝶、刺绣等各种形态,而创意风筝则是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各种别出心裁的风筝作品。
三、风筝的制作工艺制作风筝需要经过材料准备、图纸设计、剪裁缝制、装饰彩绘等多道工序。
传统风筝通常以竹子或木条作为骨架,蒙上纸或丝绸制成风帆,再加上线绳和鱼尾等装饰。
创意风筝则更加多样化,可以使用更多种材料和工艺来制作出别具特色的作品。
四、风筝的艺术表现风筝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现。
在风筝的制作和装饰过程中,融入了我国传统绘画、剪纸、刺绣等工艺,使得风筝成为了一种流动的艺术品。
古代的风筝还常常配以诗词或书法,增加了艺术的内涵。
五、风筝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风筝在现代已经越来越少见。
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风筝制作的技艺,并且还有一些风筝爱好者在坚持制作和飞行传统风筝。
创意风筝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装饰性,在当代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结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风筝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欣赏和乐趣。
六、风筝的文化内涵风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和娱乐工具,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风筝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比如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风调雨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中国文化风筝介绍
中国文化风筝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融合了艺术、手工艺、民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等多种元素。
它以纸或丝作为制作材料,经过精心设计、手工制作和放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文化风筝的形状和图案各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潍坊,文化风筝通常带有吉祥的图案,如鱼、莲花、鹿等,象征着吉祥、富饶和长寿。
在京津冀地区的文化风筝中,则常融入了龙、凤、狮等传统图案,体现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此外,文化风筝的制作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手工艺。
它需要制作者对风筝的形状、结构、风向等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并经过反复试验和修改,才能制作出既美观又实用的风筝。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心和创造力,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文化风筝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和审美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五篇范例)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五篇范例)第一篇: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
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
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
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
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
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
简称“四艺”。
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风筝飞舞,民艺天空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风筝飞舞,民艺天空民间艺术,犹如璀璨星空中的繁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在这众多的民间艺术中,风筝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民艺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最初是用于军事侦察和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逐渐从实用工具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风筝各具特色。
潍坊风筝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潍坊风筝造型多样,有龙头蜈蚣、燕子、金鱼等,色彩鲜艳,工艺精美。
这些风筝不仅在国内备受喜爱,还远销海外,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张亮丽名片。
北京风筝则注重扎制工艺,骨架精巧,图案多以传统的吉祥寓意为主,如蝙蝠象征着“福”,牡丹象征着“富贵”。
天津风筝以风筝魏为代表,其特点是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尤其擅长制作大型风筝。
制作一只精美的风筝并非易事,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材,一般选用竹子作为骨架材料,因为竹子具有韧性好、重量轻的特点。
制作骨架时,要根据风筝的形状和大小,将竹子削成合适的粗细和长度,然后用细绳或胶水将其绑扎固定。
接下来是绘制图案,这是风筝制作中最具创意的环节。
画师们用画笔在风筝纸上描绘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有的是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的是绚丽多彩的花卉,有的是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
绘制完成后,将风筝纸粘贴在骨架上,一只风筝就基本完成了。
最后,还要安装提线和尾巴,以保证风筝在空中的平衡和稳定。
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在春天的田野上,人们牵着风筝线,奔跑着、欢笑着,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由。
孩子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放风筝则是一种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需要这样一种简单而纯粹的活动,来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除了在中国,风筝在世界各地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非遗文化风筝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风筝文化。
风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间智慧。
下面,我将从风筝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述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风筝的历史渊源风筝起源于我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汉书》记载,春秋时期鲁班曾制作木鸢,其飞行原理与风筝相似。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风筝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材料。
自此,风筝开始在我国民间流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
风筝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我国古代,风筝不仅是娱乐休闲的工具,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风筝可以传递神灵,驱邪避灾。
因此,风筝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唐宋时期,风筝更是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挥毫泼墨,创作了大量关于风筝的诗词歌赋。
二、风筝的艺术特色风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风筝的几个主要特点:1. 形态各异:风筝的造型丰富多样,有龙、凤、鱼、虫等动物形象,也有亭台楼阁、山水风光等景物。
这些造型各异的风筝,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
2. 颜色鲜艳:风筝的色彩鲜艳夺目,红、黄、蓝、绿等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 线条流畅:风筝的线条流畅优美,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给人以艺术上的熏陶。
4. 制作精巧:风筝的制作工艺精湛,从选材、剪裁、染色到组装,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格。
这种精巧的制作工艺,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5. 飞行技巧:风筝的飞行技巧独特,既能展现风筝的优美姿态,又能体现飞行者的技艺。
三、风筝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风筝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发展。
以下是风筝传承与发展的几个方面:1. 教育传承:许多学校开设了风筝制作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爱风筝文化。
2. 文化活动:各地举办风筝节、风筝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爱好者,使风筝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
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一、风筝的概述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和休闲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风筝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人们沟通交流、传递情感的载体。
二、中国风筝的技艺特点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造型优美、技艺精湛。
首先,风筝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动物、人物、山水等,栩栩如生,富有想象力。
其次,风筝的制作工艺独具匠心,采用竹、纸、线等原材料,通过绘制、裱糊、组装等环节,构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
三、风筝的流派与代表作品中国风筝分为四大流派: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和潍坊风筝。
各流派均有自己的特色和代表作。
如北京风筝以宫廷风筝为代表,造型大气,色彩艳丽;天津风筝以软翅风筝著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南通风筝以板鹞风筝为主,画面宏大,富有民间气息;潍坊风筝则以硬翅风筝为代表,线条流畅,造型典雅。
四、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巧制作风筝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选材、制作骨架、裱糊和绘制。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骨架的稳定性、裱糊的平整度和绘制的艺术性。
放飞风筝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根据风向和风筝的特点掌握放飞技巧,使风筝在空中翱翔。
五、风筝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风筝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友谊、亲情和爱情。
如今,风筝已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风筝技艺,让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中国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风筝的流派、制作技巧和放飞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风筝的回忆 追寻非遗风筝的记忆
风筝的回忆追寻非遗风筝的记忆一、风筝的历史渊源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飞行器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最早的风筝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将鹰的翅膀拴在竹竿上,仿造鹰的飞行而制造的“鹞子”被认为是风筝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逐渐发展成了艺术品,成为人们游戏娱乐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风筝被视为一种非遗传统手工艺品,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风筝的制作工艺风筝的制作是一个极其耗时耗力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挑选适宜制作风筝的材料,比如竹子,丝线,纸张等。
接下来,将竹竿削好,拼接成风筝的骨架。
然后,利用丝线将纸张贴在竹骨上,形成风筝的外形。
制作风筝的最后一步是装饰,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装饰可以使风筝更加美观而又别致。
装饰通常采用书画、刺绣、剪纸等技巧,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其他元素。
整个制作过程体现了风筝制作者的智慧和技艺。
三、风筝的分类与造型风筝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形状和用途,可以分为抛绞风筝、魔鬼风筝、小龙风筝等等。
抛绞风筝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常常被人们用来放飞和观赏,形状多为菱形或长方形。
魔鬼风筝是一种独特的风筝,形状独特,仿若飞行中的魔鬼,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刺激感。
小龙风筝则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它造型可爱,生动形象,被广大儿童所喜爱。
四、追寻非遗风筝的记忆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而风筝正是中国非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何追寻非遗风筝的记忆并让其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通过宣传推广风筝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非遗风筝的价值。
可以举办专题展览、文化节等形式的活动,让大众亲身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以此增加对风筝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加强风筝制作的技艺传承。
通过开设风筝制作工坊,邀请老师傅给学生教授风筝制作的技巧和经验,让新一代接手并发扬传统风筝制作技艺。
最后,培养风筝制作的爱好者和专业人才。
通过设立专业的风筝制作培训班,让对风筝制作感兴趣的人能够系统学习和掌握风筝制作的技术,为风筝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人才支持。
浅谈民俗中风筝的作用
美要 求的, 具有 民族 性特 色的 艺术形 式反 映着 人们 的理 想和愿 望 。
【 键 词Leabharlann 】 风筝 岁时节令 关民 俗体育 传统曲艺 医学科技
“ 走 ”而 不是放 飞 的。 放 , 引言 风 筝 是 民 间工 艺美 术 的一 种 , 民间 美 术 二 、 风筝 在 岁 时节 令 中 的制 作总 是 与一 定 的 民俗 有 着 对应 关 系 , 是 风 筝 在 中 国有 着悠 久 的历 史 。 的学 者 有
社 会 群体 性 质 和全 文 化 性质 , 这是 民间 艺 术 鹊 ” 风 筝作 为一 种 娱 乐 运 动 在 唐 代 得 以 兴 。
的独特 属性 。
盛 。 明时 节, 人们 带 着孩 子到 野外 空 旷之 荣 句 ) 洒 自如 : 见 自 己的 风 筝 “ 轻影 , 清 大 , 潇 望 弄 当时 人们 认 为, 风筝 有放 邪 的功 昂素 质 。 瑞鹊 之 临河 , 灵 鸟之 就 日 。 状 放 侔 学 诡 民间艺 术 的创 作 动机 不 是 纯审 美 的 , 而 地放 风 筝。 是为了实用。 因此 , 间艺 术 的传 统 形 式 绝 效 , 以尤其 要带 着 孩 子~ 块儿 放风 筝 , 民 所 孩子 万 殊 , 姿 匪 一 ” 唐 ・ 荣 句 ) 会 心 随 鸢 奇 ( 唐 , 便
一
、
自然现 象 的启发 。 在古 代, 自然现 象对 人 道 : “ 各人 都有 , 先请 罢 。黛 玉笑 道 : 你 ” “ 这一 放 《 筝会 )上 海 张 园风 筝 会 ) 是 对众 人 放 风 X , 都
类生 活 有着 极 大 的影 响 , 中风 就是 重 要 的 虽 有趣 , 是 不 忍 。 李纨 道 :放 风 筝 图的 是 其 只 ” “ 所 你应 把 自然现 象之 一 。 由于 无法 解释 各种 自然 现 象, 这一 乐 , 以又说 放晦 气 , 该 多放些 , 你 在早期 的人 类社 会 生活 中, 们对 风 的“ 自 人 超 这病根 儿 都带 了 去就好 了。 紫 鹃 笑道 : 们 ” “ 我 风筝场景的描写。 放风 筝 的 人 . 放 风 筝 的 看 人 , 景之热 闹, 逊于 今 日。 其场 应不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1)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1)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欣赏一、中国风筝艺术风筝起源于中国,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纸鸢”,因此又有“南鹞北鸢”之说。
“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而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人类发明了风筝。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民间生活,它是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紧密相关,民间艺术来源于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令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动物崇拜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等方面。
(一)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
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
因而清明节和重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
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唐朝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由此可见,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有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活动。
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二)风筝与民间信仰民俗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
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
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
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
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
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
简称“四艺”。
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
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
四艺中,"扎"要求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还要求做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
"软
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
从样式题材来看,主要分三类:一是动物,如龙、凤、鹰、蝴蝶、金鱼、娱蚣、燕子等;二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或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美猴王孙悟空、天女等;三是日常物品,如扇子、花篮、宫灯等。
中国地域辽阔,风筝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
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扎燕风筝,又叫京燕风筝。
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中。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其造型创意就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
福娃“妮妮”利用北京传统风筝“沙燕”作为民俗表现体,以传统民俗形式“放风筝”寓意放飞希望,以春天的“燕子”寓意播撒好运。
天津风筝又称魏记风筝,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
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
天津风筝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以软翅为主。
在放飞时,一根主线上可以有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几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嬉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
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
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
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
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其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紧密结合。
潍坊风筝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潍坊也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头蜈蚣”。
这种风筝以龙头为首,身子由一个个腰节组成长串,活动自如,形似蜈蚣。
“龙头蜈蚣”风筝品种很多,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则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
1984年,在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 米,整个风筝共长320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风筝。
中国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
如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大批的中外风筝专家都会聚于此,切磋竞技。
潍坊也成立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收藏、展示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
实际上,在中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或粗犷豪放,或活泼精巧,或色彩绚丽,或清淡素雅,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同时,风筝的传承与发展也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放风筝成为全国人民文化体育的重大活动,风筝也向多功能、高层次发展。
三、风筝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风筝,作为一种民俗事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民俗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
运用吉祥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富有独特的文化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
如“新春牛图”风筝。
“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
“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
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国自古有着“清明放风筝”的传统习俗。
认为清明节时鬼门关大门开启,通过放风筝能够将自己的思念寄与去世的亲人。
也有人放风筝时将线剪断,意味着放走晦气,迎来好运。
如今中国人把放风筝当作一种娱乐,一种健身运动。
在放风筝时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满足。
当人们仰面欣赏“龙头蜈蚣”飘动舒展呼啸风云的气势时,不仅为它的工艺折服,更为它的神韵所感染,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挚爱,风筝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象征。
那么总结民间风筝的特征可见,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
风筝制作者大多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手工艺人,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来制作风筝,寄托人生的乐趣和理想。
这样风筝的造型、用料、色彩、风格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气息。
另外,民间风筝的古老传统,受地域文化、经济、风俗等因素影响,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因此,风筝不但具有了高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今,中国风筝运动的发展具有了明显的现代性。
风筝运动逐步竞技化、组织化、规范化,风筝制作工艺也迈向了精细化、中国风筝运动的现代性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以文化自信、开放的心态、促进风筝运动走向世界的体育文化舞台。
走进其又一个“黄金时代”。
汪耆年先生所著的《风鸢四艺》 1991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风筝付徳雷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曹雪芹风筝艺术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
风筝的制作艺术吴叙光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民间风筝李友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