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四艺中,"扎"要求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还要求做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类,"硬翅"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

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从样式题材来看,主要分三类:一是动物,如龙、凤、鹰、蝴蝶、金鱼、娱蚣、燕子等;二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或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美猴王孙悟空、天女等;三是日常物品,如扇子、花篮、宫灯等。

中国地域辽阔,风筝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所制的风筝最为著名。

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扎燕风筝,又叫京燕风筝。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中。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其造型创意就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福娃“妮妮”利用北京传统风筝“沙燕”作为民俗表现体,以传统民俗形式“放风筝”寓意放飞希望,以春天的“燕子”寓意播撒好运。

天津风筝又称魏记风筝,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天津风筝造型多样、工艺精湛、彩绘逼真、飞行平稳,以软翅为主。在放飞时,一根主线上可以有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几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嬉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典雅的工笔彩绘。南通风筝的基本样式可以分为"板鹞式"与"活鹞"。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紧密结合。潍坊风筝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潍坊也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最有代表性的是“龙头蜈蚣”。这种风筝以龙头为首,身子由一个个腰节组成长串,活动自如,形似蜈蚣。“龙头蜈蚣”风筝品种很多,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则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1984年,在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宽4米,腰节直径1.2 米,整个风筝共长320米,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风筝。

中国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如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大批的中外风筝专家都会聚于此,切磋竞技。潍坊也成立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收藏、展示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实际上,在中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或粗犷豪放,或活泼精巧,或色彩绚丽,或清淡素雅,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同时,风筝的传承与发展也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放风筝成为全国人民文化体育的重大活动,风筝也向多功能、高层次发展。

三、风筝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风筝,作为一种民俗事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民俗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