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作者:胡锐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包括想象力的内涵、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

该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不能约束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育应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不是模仿力;教育的单一化评价标准应该被取缔。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当下教育启示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家,在对审美主体性理论的探索中,康德在继承前人关于想象力的思想的同时,全面分析了人的想象力。

他的想象力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特别是当下的教育,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启示。

一、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艺术,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结构的设计师。

想象力,集中体现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两部著作中。

想象力,作为一种表象的直观能力,要么是构成性的,即本原表现对象的能力,先于经验而发生;要么是重构性的,即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

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纯时空直观属第一种表现,而一切其他直观都以感性直观为条件,这感性直观当其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而成为感性知识时,为经验。

如果想象力是不自觉地产生在你的脑海,那么这种想象称为幻想;如果在睡梦中脑中浮想联翩,那么这种想象就叫做梦幻。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多产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

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只运用直观的材料与形式,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即想象力必须以先前的经验和感性材料作为必要条件。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得来的有一定依据的想象。

例如,一个天生双目失明的人是无法想象颜色的;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虽然可以变出千万种魔术,但他不能创造新的事物。

想象若成为现实,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

康德启蒙教育

康德启蒙教育

康德启蒙教育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启蒙教育的理论贡献深远。

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走出未成年状态的勇气,这种未成年状态是由于个体自身的懒惰和怯懦所导致的,而要摆脱这种状态,就需要勇气去运用自己的理性。

康德的启蒙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康德启蒙教育的要点。

首先,康德强调启蒙教育的核心是理性。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处于未成年状态,是因为他们依赖于别人的指导,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而启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个体运用自己的理性,不再依赖于他人的指导,从而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

其次,康德认为,启蒙教育需要培养个体的勇气。

在康德看来,个体要想摆脱未成年状态,就需要勇气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事物,去质疑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指导。

只有敢于怀疑和质疑,才能真正实现理性的运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再次,康德提出,启蒙教育需要培养个体的自治能力。

他认为,个体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就需要学会自己做出决策,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需要培养个体的自治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不受外部的干扰和影响。

最后,康德认为,启蒙教育需要倡导人文主义的精神。

他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

在启蒙教育中,个体不应该被视为工具或客观规律的对象,而应该被视为具有理性和自主意识的主体。

综上所述,康德的启蒙教育理论强调理性、勇气、自治和人文主义精神,这些要点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敢于质疑和怀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让他们成为真正自由和独立的人。

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符合康德的启蒙教育理论,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对个人自由、人类尊严和普遍理性的承认和发展。

本文将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重点探讨他对教育目的、方法和理想教育制度的看法。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和才能,使其成为自主、自由的公民。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该学习道德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康德主张通过推动个体发展自己的理性来培养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他强调通过道德自由的实践,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正确行为和决策的自主主体。

其次,康德特别强调理性的培养。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个体真正自由的基础。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康德提倡学习纯粹理性的原则,并强调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展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评判。

康德还提出了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提供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早期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基础知识和道德情感上;在中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后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康德的教育思想还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制度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并提供平等的机会。

同时,教育环境应该是开放的、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康德主张学校应该是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的场所,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他反对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机械训练,而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最后,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提倡通过教育来促进道德进步和社会改革。

他相信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道德能力,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基础。

何谓启蒙康德读后感

何谓启蒙康德读后感

何谓启蒙康德读后感读完康德的《论人类的学问》,我深感启蒙思想的深远意义。

它不仅在18世纪欧洲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康德的思想,探讨启蒙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康德对于启蒙的解读,对于我们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康德认为启蒙的本质在于:让人摆脱不成熟状态的恐惧,以及对于自由的思考。

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能进行启蒙,是因为他们害怕自由,害怕去思考。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经常陷入愚昧和迷信之中,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思考,也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

而启蒙则是要让人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的恐惧,鼓励人们去思考,去寻找真理。

这种勇气和自由的精神,恰恰是启蒙的本质。

在这种意义上,启蒙更多地是一种理智的觉醒,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坚守。

这种启蒙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

其次,康德对于启蒙的价值,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在康德眼中,启蒙不仅是理智的觉醒,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他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幸福。

他认为,只有通过启蒙,人们才能逐渐摆脱迷信和愚昧,迈向真理和和谐。

而正是因为启蒙的重要性,康德呼吁每个人都要勇于启蒙,勇于去思考,去追求真理。

这种启蒙的理念,也是对于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繁多,而唯有启蒙的精神,才能让人们真正走向进步,解决种种问题。

最后,康德的启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迷信、愚昧和偏见仍然存在,而启蒙的思想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药方。

只有摒弃愚昧、迷信和偏见,才能让人们真正进步,创造美好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繁多,唯有通过启蒙的精神,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正如康德所说:“勇气,启蒙的口号。

”启蒙,意味着勇气和自由,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也意味着人类的进步。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地弘扬启蒙的精神,唤起人们对于愚昧和迷信的警醒,让人们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束缚,迈向真理和和谐。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理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负责任的公民。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和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他强调理性对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帮助他们用理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决策,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康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道德上正确的公民。

康德将这个最高目的与知识获取区分开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只有具备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康德教育思想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是“普遍性”。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超越个人的偏好和私利,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指导。

他反对纯粹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为了实现普遍性,康德提出了“合法目的”和“合法手段”的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必须符合道德原则,并以此来保护学生的权益。

康德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他的强调个人自主和理性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其次,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提醒我们,培养学生成为道德正确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指导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

最后,康德的普遍性原则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康德“想象力”范畴的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

康德“想象力”范畴的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

康德“想象力”范畴的意义-最新年精选文档康德“想象力”范畴的意义康德不仅是一个诚实的哲学家,还是一个有庄严使命的哲学家,他高扬理性的旗帜――“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人类立法”。

在康德看来,他那个时代形而上学走到了崩溃、破败的边缘,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指出,“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势来说,是实在的;但是如果仅仅就形而上学本身来说,它又是辨证的,虚假的。

如果继而想从形而上学里得出什么原则,并且在原则的使用上跟着虽然是自然的、不过却是错误的假象跑,那么产生的就绝不能是科学,而只能是一种空虚的辨证艺术,……。

”[1]P160他还指出,“……而这门科学尽管闹哄了这么多时候,却仍旧停留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虽然准备工作――如果仅就人们已经发现了导向综合知识的线索来说――的确比那时要好的多了。

”[1]P165所以他决心为人类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各个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他俨然一位人类理性的庄严的“大法官”。

他指出,“……无感性就不会有对象被给予我们,无知性就不会有对象被思维。

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2]P70在这一庞大的工程之中,康德在第一版序言中对想象力给与了很高的地位,虽然在第二版序言中康德因为不满意把这一部分删去了,但这恰恰是以后许多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谈到,“……一般的综合纯然是想象力亦即灵魂的一种盲动的、尽管不可或缺的功能的结果,没有这种功能,我们在任何地方根本不会有知识,但我们却很少哪怕有一次意识到它。

”[2]P86在康德严格的分析和复杂的范畴之中,我认为想象力是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范畴。

不仅因为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给了想象力以极高的地位,更主要是因为康德关于想象力概念是的功能性的,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的。

康德指出,“……一般的综合纯然是想象力亦即灵魂的一种盲动的、尽管不可或缺的功能的结果,没有这种功能,我们在任何地方根本不会有知识,但我们却很少哪怕有一次意识到它。

试论康德美学中的“想象力”

试论康德美学中的“想象力”

试论康德美学中的“想象力”文章在简要梳理西方美学史上“想象力”概念与范畴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康德的认识论中对于“想象力”的阐释,及其在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中的价值。

标签:康德想象力美崇高天才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想象力”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康德对“想象力”的阐述主要体现在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之中。

一、驱逐与高扬的悖谬——“想象力”观念的对立“想象力”在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美学家或基于理性认识或偏重感性经验,对”想象力”的界说与评价各有其长,褒贬不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一方面主张将诗人从其“理想国”中驱逐出去——即驱逐了感性经验中诗的想象力与自由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认为诗人独具“神赐的迷狂”,可以“代神立言”,昭示的是理式王国赋予的独特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想象力(Phantasia)是一种优异的内在感,只有较高等的动物才有,即只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才具有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将想象力固定于人与人类自身,与柏拉图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贺拉斯强调诗的社会功能——寓教于乐,一方面认为诗歌允许虚构,高扬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诗歌创作切近现实,限制想象力的自由发展。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阿奎那沿袭亚里士多德思想,将感官分为外感官和内感官,想象力是属于内感官的。

因为想象力属于感性世界,是对于神——属灵的超逸,需要对其制约使之服从神的意旨,因而,必须压抑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认为想象力最常见于人的睡眠、疯子和迷狂中,能够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要重视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当中,培根一方面认为想象力和虚构是以诗歌为主的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另一方面又认为诗歌中的任意联合、分割违背了自然法则。

培根把想象力作为以诗歌为主的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

他认为诗歌凭借想象进行虚构,可以建立一个幻想的世界。

霍布斯把想象分为简单式想象和复合式想象。

康德《论教育学》读后感

康德《论教育学》读后感

康德《论教育学》读后感康德的《论教育学》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教育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理智和道德能力,使其成为自主、独立的个体。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价值观的塑造。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积累。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人。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康德还在书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对社会有所贡献。

康德的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明白了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此外,康德还谈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经验。

通过在学校中的互动和交往,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

这种社会化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康德的这一观点让我深以为然,明白了教育应该与社会相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总的来说,康德的《论教育学》给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培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行为准则的人。

此外,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经验。

通过康德的思想,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是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杰出的实用哲学思想家。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关于道德要求,推动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尊重
他人的权利以及社会和和谐的某种伦理思维。

首先,他重视个人自由,强调道德原则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尊
重他人权利,教导人们尊重及保护自然与环境。

他认为个人的实现来
自于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公正是一致性的遵循所有道德要求的问题,
它强调各种行为的共识性,也把善良和恶劣定位在这种共识性之上。

公平是社会维持和谐最重要的原则,它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此外,他强调以理智选择最佳行动,通过探究内心道德体现,探
求有价值的境界。

康德提出,人们在行动前必须仔细思考,尊重合理性,决定是否做出相应的行动,在不妨碍和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尽量
发挥最大的独立能力和意志力,以期获得自身的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康德的哲学思想启示人们要求个人食用道德,表
达谅解和尊重,积极促进社会维持和谐,尊重他人的权利,秉持公正
和公平的原则,并且始终保持理性的判断,努力追求最大的独立能力,坚持促进自我完善。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

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雷德鹏原载于《学术论坛》历来的康德研究者都对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究竟是什么,感到迷惑不解。

这当然与康德本人对这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和摇摆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心得体会:第一,康德把这个概念定义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那么,它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康德说,想象力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康德对“想象力”概念含义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下称《纯批》)和《实用人类学》中。

康德把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生产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创制性的想象力”;二是“再生性的想象力”,又叫做“复制性的想象力”。

康德特别重视前一种想象力。

例如在《纯批》中,康德将想象力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心灵的直观能力。

他说:“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就想象力就是自发性这一点而言,我有时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性的想象力,并由此将它区别于再生的想象力。

”(1,P101)又如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说:“想象力(facultas imaginandi)作为一种即使对象不在场也能具有的直观能力,要么是创制的,这就是本原地表现(exhibitio originaria)对象的能力,因而这种表现是先于经验而发生的;要么就是复制的,即派生地表现(exhibitio derivativa)对象的能力,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2,P49)那么,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要理解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这个基本含义,我们首先必须把握康德的“直观”概念的一般含义。

康德说,所谓直观就是先于一切思维的表象行为。

一切知识都借之与对象发生关系。

实际上,在康德的论述中,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直观。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灵去符合事物,⽽是事物要符合⼼灵。

”这后来被⼼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章连同在⼀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的,它使⼈⽣更加丰富多彩⽽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格的《⼼理学与⽣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们往往⽤⾃⾝的预期去看待教学,⽽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认为很好,但对于学⽣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不屑⼀顾,⽽对于学⽣来说却可能终⽣难忘。

2、康德认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种与⽣俱来的天赋本领,⽤之来认识⾃⼰和外界事物。

⼼理学⼤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事实正是这样,⽐如:狗天⽣不爱吃鱼,⽽猫天⽣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要等六个⽉⼤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智,激发潜能”,即⼈本⾝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时,从师学习⼯笔画,从⽽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且连续获⼤奖,从此找到了⾃⼰⼈⽣的⽞机。

3、康德认为,在⼼灵之外,还有独⽴存在的物⾃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我们⽆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脑⽪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法才能得到真相的⼀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流⽔线整齐划⼀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灵鸡汤,使⼈们丢弃了对⼈⽣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阅读康德的《论教育学》一书后,我深感康德对教育学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使我对自己未来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2. 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康德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即顺应人的天性。

他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和尊重这些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保障。

4. 教育应注重个性发展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启示1.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康德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理性、道德和个性的人才而努力。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康德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康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4.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康德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康德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康德人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陈尚伟一、康德简介:生平与著作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第一个著名代表。

康德出生在哥尼斯堡,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家庭。

1755年,在哥尼斯堡取得编外讲师资格;1770年,任教授;1797年退休。

康德的生活是平淡的,但他的思想却反映了那个变革动荡时代;康德虽然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但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康德一生不追求功名权力,但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康德哲学也叫“批判哲学”。

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关于认识论的著作——真;《实践理性批判》(1788):关于道德哲学的著作——善;《判断力批判》(1790):关于美学的著作——美。

“三大批判”构成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它们所探寻的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真善美。

二、康德的人学思想康德思想的背景——启蒙运动——“理性的时代”启蒙运动同封建迷信、宗教狂热、愚昧偏见进行了斗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启蒙所推崇的理性也带来了两大问题。

其一,理性在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上陷入了困境。

近代哲学的启蒙精神所理解的理性主要是“理论理性”(“认识理性”、“科学理性”);其任务是为科学提供认识论上的证明,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哲学的论证。

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但是争来争去都陷入了困境,使理性在证明科学知识中显得无能为力。

于是,到了18世纪,欧洲哲学就出现了浓厚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倾向。

其中,最具毁灭性的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1711—1776)从彻底的经验论出发,他的怀疑论使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理想都破灭了。

休谟的经验论的两条原则:——“印象在先原则”,强调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想象自由原则”,强调观念可以在心中自由地结合。

一切知识都最终来源于感觉,那么感觉又从哪里来的呢?对这个认识的根本问题,休谟采取了“存疑”的态度。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为当今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康德教育思想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自主性和责任感康德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基于普遍原则的伦理教育康德强调基于普遍原则的伦理教育,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伦理问题的挑战,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教育康德鼓励人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即质疑和分析传统观念和权威观点,寻求真理和合理性的能力。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理解知识。

人的尊严和多元文化教育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多元思维。

建议基于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研究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强调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准则;-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通过遵循康德教育思想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当今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具有独立思考、伦理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变化。

根据康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中国教育现状需要教育改革和创新,因此康德教育思想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主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尊重学生的尊严和多样性。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首先要提到的,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思想是,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之上,这也是完整教育过程所必须要求的。

康德认为,只有涵盖整个个人发展阶段的系统思考,才能形成一种准确的、能够真正追求教育的价值的观点,使得教育更加有建设性、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真理、善良和美德为核心思想,以人文社会为基础,以和谐为目标,以学习为基础。

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自由思考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实践思维能力以及整体概念思维能力的学生,以及教授学生善良、真理和美德。

康德认为,善良和真理是教育的根本,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自由思考、实践思维、整体概念思维以及理解真理和奉行善良的能力,并发现、遵循和实践人文和社会的精神,从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

另外,康德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永恒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他认为,在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灵魂和思想上的熏陶,只有通过这种深刻的熏陶,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自主和最大的自由。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智慧和感受力,帮助他们形成自由而健康的思想角色。

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主观自由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审美选择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等。

最后,康德也提出了“海德讲课”的概念,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和自我真理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集体和个人精神,使他们将真理与美德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品质和实践能力的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很深的智慧和启示。

它将教育看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生经历,把真理、善良和美德作为教育的核心,以和谐和真理为目标,以学习为基础,以人文社会为基础,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和自我真理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精神。

自由和健康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品质、实践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

可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有着强大的鼓舞作用,他更加注重整体思维,以及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对欧洲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道德与自律的培养,下面我将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

康德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自主思考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实现教育目标。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和批判,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有序地处理各种问题和冲突。

他强调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康德认为自律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注重实际应用。

康德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认为学生在实际做中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技能。

康德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不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和身份,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关注。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其成为独立、自由和有尊严的人。

总结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育,并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注重实践性的教育,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尊重和平等。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见解,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倡导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下面就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即使个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自由人。

他强调个体自主的意义,认为个体不应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或影响,而是应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决策来实现自我发展。

康德指出,人的自主性是其人性的重要特征,是与动物区分开的关键特点。

其次,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理性的表现,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来寻求真理和改进现实的能力。

批判思维使个体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并通过独立的判断来决定相信什么和拒绝什么。

因此,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明智的判断。

第三,康德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其能够通过自律和遵守道德规范来实现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个体要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或利益驱使。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还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达,是人类共同的享受和理解。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对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美,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主性、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意识及美育能力。

这些核心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康德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康德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康德对近代教育的影响康德对近代教育的影响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我们看看下面关于康德对近代教育的影响吧!康德对近代教育的影响一、康德重视教育目的及价值康德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较大,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也成于“教育”――培养成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故而《论教育学》开篇就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规训或训戒把动物性转变为人性等”,指出教育的目在于使用自然教育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人育之为“人”。

从这点出发,康德特别注重对儿童早期教育,即从襁褓中就应开始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孩子随后的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主张:首先,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一般培养。

它与对个别能力相区别,它与技能和完善有关。

其次,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个别培养。

这是指对认知、感官、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机智等能力的培养。

康德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二、康德对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内容进行了论述康德首先指出教育指的是保育、规训及塑造在内的一切教导。

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几个成长阶段。

还指出“天意希望人自己从自身中把善产生出来,因此对人说‘到世界中去吧,我已经给你配备了达至“善”的所有禀赋,现在要由你自己把它实现出来,因此你能否幸福就取决你自己了’。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就是围绕自然教育而展开的。

他论述了孩子的哭声及摇篮的利弊,指出哭喊是孩子本能发出来的,对孩子是有益的,大人如果一听到孩子哭声就立刻过来看护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这也通常是孩子学坏的开始,因为孩子会发现他只要哭喊就可以得到一切时,他就会一再地以哭喊为手段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而如果人们对其置若罔闻,他们最终就会停止哭喊,因为没有哪种被造物会做无用功,否则人们总会让孩子养成习惯,总是渴望别人来满足自己的一切任性要求。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伟人之一。

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也为后世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从康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在哲学和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康德展示了教育的自主性与合理性,并主张培养人的理性能力以实现自由和道德成长。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完善的关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与理性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从非成年人的状态逐渐变成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的成年人。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充分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根据普遍的道德规律来选择和行动。

康德认为,只有自主和理性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并追求真理。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对教育方法提出了要求。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康德也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自主性,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良,并时刻关注人的人性尊严。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指导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康德教育思想中强调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康德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摘要: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包括想象力的内涵、特点、类型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

该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不能约束和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育应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不是模仿力;教育的单一化评价标准应该被取缔。

关键词:康德想象力当下教育启示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家,在对审美主体性理论的探索中,康德在继承前人关于想象力的思想的同时,全面分析了人的想象力。

他的想象力理论不仅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和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当下,特别是当下的教育,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启示。

一、康德的想象力理论
康德把想象力看成是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艺术,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结构的设计师。

想象力,集中体现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两部著作中。

想象力,作为一种表象的直观能力,要么是构成性的,即本原表现对象的能力,先于经验而发生;要么是重构性的,即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

这种表现把一个先前已有的感性直
观带回到心灵中来。

纯时空直观属第一种表现,而一切其他直观都以感性直观为条件,这感性直观当其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而成为感性知识时,为经验。

如果想象力是不自觉地产生在你的脑海,那么这种想象称为幻想;如果在睡梦中脑中浮想联翩,那么这种想象就叫做梦幻。

康德认为想象力是多产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

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只运用直观的材料与形式,并不重新创造任何东西,即想象力必须以先前的经验和感性材料作为必要条件。

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得来的有一定依据的想象。

例如,一个天生双目失明的人是无法想象颜色的;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虽然可以变出千万种魔术,但他不能创造新的事物。

想象若成为现实,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

想象力把感性材料置于知性之下,以便赋予知性的诸概念以内容而形成知识。

当想象力的独创性不表现为模仿,而与概念相协调时,就叫做天才,当其与概念不协调时,就称为狂热。

想象力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缺陷,即为它的虚构要么纯然不受约束,要么就是完全无规则的。

不受约束的想象力在合理的情况下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无规则、无厘头的想象力则近似荒唐。

想象力作为一种感性的创造力具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空间中直观的构成类型,即构成的感性创造力。

它典型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在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作品之前,他必须先在脑海里构建出作品的轮廓,也就是利用想象力把艺术作品完成,然后付诸实践。

如果这种创作是不由自主的,那么就称为幻想,它并不听命于艺术家本人,而是在艺术家的脑海里肆意迸发火花与灵感。

如果艺术家按照自然产品类似的形象来创造,即根据某个原型进行艺术加工,那么它必定受意志的控制,所以它们称为作品和创作。

如果艺术家凭空捏造出生活经验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那么就是离奇的、不自然的怪诞形象。

第二种类型是在时间中直观的联想类型,即联想的感性创造力。

它的联想法则是:经常接踵而来的经验表象在心灵中造成一种习惯,如果一个表象被产生出来,另一个表象也会产生。

表象的这种联想关系常常走得很远,如同一个关系网,在各个节点来回穿梭,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浮想联翩”。

第三种类型是出自共同起源的诸概念相互亲和类型,即亲和性的感性创造力。

亲和性是指有着同一基础的众多事物在根源上的协调。

康德列举了谈话的例子,一个话题应伴有冷静思考,又要传达出来使众多事物得到整理,这也有知性起作用的思想,但想象力在此处的活动却服从感性原则。

感性在这里提供素材,这种素材的联想是通过没有规则意识的和规则性建立起来的。

二、康德想象力理论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中小学生为考试而疲惫地做着
机械的练习。

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往往是教案准备好的,具有规定性的、标准化的内容。

就连语文阅读――极为主观的文学作品――也被“标准化”的评分细则笼罩,以致全班的学生对一篇课文有着同样的理解、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有着统一的答案。

更不用说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

这些课程虽无考试,却被具有机械思维的老师灌输着有限的教育内容,原本想象力丰富的少年自被送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那一刻起,逐渐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塞进工厂流水线的模子。

因此,当下的教育模式亟待改变,康德的想象力理论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

首先,想象力是纯然不可约束的,教育不应该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或束缚。

想象力就如同学生思维的羽翼,它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穿梭于科学的殿堂里。

想象力虽不能独立于先前的经验和感性材料而存在,但它一旦存在,则不应受到任何约束。

当下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课堂和试卷中,老师或迫于无奈或乐此不疲地灌输着课本当中或者试卷当中的那些死知识,即便是新课改后众多新题型的出现也难逃标准答案的束缚。

于是,一批一批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愈发中规中矩,愈发僵化、套路化。

例如,一次语文老师提问:“冰融化了变成什么?”大多数小朋友说:“水。

”然而有一名小朋友却回答:“春天。

”老师无情地判那个小朋友的
答案“错!”又如,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值仲春4月,老师出题“窗外”,请学生观察室外景色并报告看到的事物。

有学生说看到了发出嫩芽的大树,有的学生说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说看到了摩天大楼,等等。

而老师的回答是,你们都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我看到了春天。

如此刻板的教育将学生的想象力无情地扼杀和束缚,这样教育出来的人都有着固定的思维模式,死板的做事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直观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且当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的时候不要极力遏制或作出“纠正”。

其次,想象力是创造的源头,要教会学生创造而不是模仿。

“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具有教育的价值。

通过教育使人成才,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创造力则是人才的价值所在。

”不得不承认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外国众多商品的标签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以表示该商品由中国制造。

但我们很少见到哪样商品是由中国独立创造发明的,特别是当今一流的、先进的商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

”可见,我们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基础很难创造出一个
新事物。

在当下的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传授给学生模仿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在一系列的例题、范文的“熏陶”下有所提高。

然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想象力逐步被磨灭的过程。

他们越来越熟悉出题的套路而忘却曾经的奇思妙想。

殊不知那些消失的奇思妙想有可能诞生下一个爱迪生或乔布斯。

第三,想象力具有多种形式,单一化评价标准应该被取缔。

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参考“标准”,凡事都需总结出来一套参照标准加以规范。

然而,人是活生生的且富有鲜明的个性,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模子行事。

当下的应试教育排斥个性和多样性,扼杀或束缚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总以单一的标准――标准答案――评判学生的对与错。

这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中国的应试教育正把一切天才扼杀在摇篮之中,它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精英淘汰机制――首先把有突出智能和创造力的学生淘汰掉,再把每个学生最内在的创造力和天赋智能消磨掉。

无论你是毕加索还是马蒂斯,等你脱‘分’而出的时候,你的才华、天分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你已经不再是本来的你,这才是最可悲的。


总之,康德的想象力理论对当今的教育,特别是弊病百出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值得每一个教育理论研究者深入研究,更值得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和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