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教学与赏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卜
研讨分析
第一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 车马喧”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பைடு நூலகம்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 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 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研讨分析第二层
一、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菊花,偶一抬 头,悠然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在太阳 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 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 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 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 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3、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 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 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 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 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 地自偏”。 只要 心灵避离尘俗,喧闹之处也 自然安静。 (由果及因)
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 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 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 人生境界。
邓 芬 · 陶 渊 明 采 菊
王大凡· 彩绘渊明采菊图
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 言”三层心态。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分三层揭示 “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心远离世俗, 处宁静忘世之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心沉浸远处南山 “自然”,处物化忘我之中。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 而忘言,体验到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另外,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 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 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怀。
3、“东篱采菊”的形象。 为何又在“东篱下”呢? 首先,东是春天的方向,象 征大自然。先东,后南,再西, 全方位融入自然,物我合一。
陶渊明《饮酒》教学与赏评
戴 新 安
学习目的
研讨分析此诗,体会 和理解此诗意境。
返回
学习重点
一、简析诗中所体现的 “忘世”、“忘我”、 “忘言”三层心态。 二、简述此诗主题。
返回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 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 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 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 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 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 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对唐以后的诗 歌有很大影响。有《陶渊明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人世间
傍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指世俗交 往的喧扰 只要心志高远 不受尘俗的干 扰,住地尽管 处于喧闹之中, 也能像在偏僻 安静之处一样。 闲适自 得的样 子 在这种隐逸生 结伴而归 活中蕴藏着人 生的真正意义, 即使想说也已 忘记辩该怎么 说才好了。
悠 然 见 南 山
采 菊 东 篱 下
二、这千年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在哪里?
1、刻画出一个悠闲自得的采菊形象。
“采菊东篱下”,为何偏采“菊”? “采 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常以孤云、松菊自比,表现 了诗人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直品格。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包含 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刻 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2、从情与景的关系来看:描绘了情景交 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 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 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 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 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 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 一种天真意趣。
内 思 作 艺 教 背 容 考 朗 资 教 者 料 学 景 述 术 练 学 简 读 链 重 简 评 赏 习 目 介 欣 析 接 点 介 的 赏
退出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安静。
东篱下采摘菊花时,
山中景色在傍晚更美丽,
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 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 境之间的关系。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揭示人 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在一定的条 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念,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 可以找到安静的环境和生活的乐趣。“心远” 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 的精神世界。
返回
背景简介
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 时隐。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 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陶渊明怡然 自得、平和实际的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 淡自然的风格和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他的诗,以歌颂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 趣的田园诗为代表。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 园期间,于酒后陆续写成的。这里所选的第 五首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 后所作。当时作者五十三岁,体现了陶渊明 适意自然心态的深度,是公认的“无我之境” 的代表作。
5、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 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 —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 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 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 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 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 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 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应该就是指远离官场尘嚣,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 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明出来,却忘 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 正意义,那就是人生应淡泊名利,不应 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 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 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 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 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 融,历来为人所称赞。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 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 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 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 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 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 返归到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 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 “还”吧。
返回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 本篇为第五首,当写于其归 隐之后不久。题为《饮酒》, 据诗序说,是因为这组诗都 写于酒醉之后,实际上是借 以述怀,取其坦率不受拘束 之意。 建造住宅, 这里是居 住的意思。 指作 者自 为什么 己 能够这 样 指山中景 象、气息
抬头悠然见南山胜景。
结队的鸟儿飞向南山的怀抱。
山中蕴含人生的真正意义,
达。
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
此诗主要自我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 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决心远 离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 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 忘言”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意境从宁静忘世,到物化忘 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 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和返璞 归真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