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1737初始污染菌翻译版(1)详解

合集下载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作业指导书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作业指导书

文件名称编制/修订审核批准作业指导书编号No.版本页次生效日期第 1 页共4 页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日期日期日期文件履历表时间版本编写/修订人员内容文件名称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页次第 2 页共4 页生效日期:检测依据:ISO11737-1:2018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Normative Reference: ISO11737-1 2018 Steri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products1仪器设备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无菌滤杯(容积125ml,已安装0.45um无菌微孔滤膜)、500ml或1000ml三角瓶,无菌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无菌沙氏琼脂(SAB)平板、恒温培养箱2采样方法2.1抽取灭菌前包装封口后的样品,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要求的数量,抽样后标识样品的抽取时间。

2.2正常生产的产品,每个产品族每周抽样一次(可在净化区环境检测的同时抽样),抽取3 PCS样品作为平行样。

具体产品族的划分及抽样规则见下表。

产品族名称族产品清单生产区间代表产品一次性硅胶导尿管18FR一次性硅胶喉罩4# 测试样品备注按照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的产品族。

抽取族内生产量比较大,代表性强的产品,测试其初始污染菌。

硅胶产品硅胶导尿管硅胶喉罩普通气管插管带吸痰腔气管插管整个样品插管产品加强型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带导丝气管插管带导丝加强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管普通气管插管ID7.5 整个样品2.3新产品在首次生产时,抽取10 PCS(若有多个规格,按照最大规格3 PCS,最小规格3PCS,中间规格4 PCS 的原则抽取)按照5测试初始污染菌和校正因子。

2.4其它的测试需要,按照预订的测试方案抽取样品。

初始污染菌 检测讲诉

初始污染菌 检测讲诉
7
梯度稀释
1ml
1ml
1:10 供试液
1ml
1ml
1:100 9mlNacl
1:1000 9mlNacl
1ml 1ml
1ml 1ml
2020/7/17
8
转至培养基
膜过滤法—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低的悬 液
平板倾注—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高的悬 液
平板涂布—适用于微生物浓度较高的悬 液
螺旋涂布
2020/7/17
菌落特征: ⑴ 形态特征:常为白色、灰白色或灰色,亦有淡褐色、
淡黄色(如果培养基中加入0.1%TTC(氯化三苯基四 氮唑试剂),菌落为红色) ⑵ 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表面有光滑、粗糙,皱褶、突起 或扁平。 ⑶ 大小差异很大。
2020/7/17
12
计数方法的验证—回收率
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并分别计 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
1)如只有1个稀释级平均菌落数符合上述规定,则将稀释级的菌落数乘以 稀 释倍数报告。
2)如有两个相邻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则先计算两稀释级 菌落数的比值。 高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比值=———————————————————— 低稀释级的平均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当比值≤2时,则以2个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均值报告;当比值>2但不 超过5时,则以低稀释级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当比值大于5, 或高稀释级的菌落数大于或等于低稀释级的菌落数等异常情况时,应查 明原因再进行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方法的重新验证。
初始污染菌检测
2020/7/17
1
参考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 附录 微生物限度检 查法
ISO 11737-1:2006 Steri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products

(019)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019)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

1、目的通过检验产品的初始污染菌,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微生物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

2、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简称:输液针)、一次性使用无菌配药注射器带针(简称:配药注射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带针(简称: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简称: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带针(简称:袋式输液器)及其配件、无菌产品初始包装等的初始污染菌的检验。

3、依据GB 15979-2002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第二部GB 8368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GB/T 19973.1-2005 (ISO 11737-1:1995)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GB 15980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4、要求灭菌产品管道类内腔污染菌数:应≤10cfu/件次,外部应≤100cfu/件次;非管道类应≤100cfu/件次;敷料类应≤100cfu/g;消毒产品应≤1000cfu/件次或重量(g),具体见表1。

5 检验方法5.1卵磷脂、吐温80-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成份:蛋白胨 20 g牛肉膏药 3 g氯化钠 5 g琼脂 15 g卵磷脂肪 1 g吐温80 7 g蒸馏水 1000 g制法:先将卵磷脂加到少量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加入吐温80,将其他成分(除琼脂外)加到其余的蒸馏水中,溶解。

加入已溶解的卵磷脂、吐温80,混匀,调pH值为7.1~7.4加入琼脂,121℃高压灭菌20min,储存于冷暗处备用。

5.2 样品采样数量:各类产品每批随机抽取10件样品。

5.3 供试液制备5.3.1.供试品是敷料、可以破坏性类可用无菌手续称取10g,放入1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振荡后取样。

作为1:10的供试液。

5.3.2.供试品是液体取10ml加至100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振荡后取样。

作为1:10的供试液。

5.3.3.对供试品不能采用破坏性取样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拭子涂抹采样,被采表面积为100cm2,加入灭菌生理盐水100ml。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规范.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规范.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验规范1 目的本规范规定了产品初始污染菌的检验方法。

2 参考标准GB/T19973.1-2005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ENISO11737:2006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3 操作前准备3.1 主要仪器设备数个90mm双蝶平皿、三角烧瓶,电炉、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蒸汽消毒器、0.9%氯化钠溶液、刻度吸管数支、超净工作台3.2 试剂0.9%氯化钠溶液、营养琼脂培养基。

3.3 试验前准备3.3.1 将Ф90mm的培养皿、试管等与试验接触的所有器具,放入棉布袋或用棉布包好,置压力蒸气灭菌器内121℃灭菌30min后备用排出蒸汽,稍微冷却,取出用具。

3.3.2 按脱水营养琼脂培养基说明书上的要求称取培养基,加纯化水加热溶解,加塞,和0.9%氯化钠溶液同置1210C灭菌30min后备用。

3.3.3 将消好的平皿、刻度吸管,放入电热干燥箱内1600C干燥2小时,当温度降低至70ºC以下时进行无菌存放。

3.3.4 打开超净工作台上的电源、照明、风机、紫外线灯30分钟开关。

3.3.5 将实验所需的物品通过传递窗紫外线灯消毒,然后进入洁净室内,开启洁净室紫外线照射30min以上灭菌。

3.3.6 洗手、更衣后,进入无菌室,用消毒液对手进行消毒。

4 试验方法4.1 供试品数量灭菌前样品至少取3个。

4.2 供试液制备和接种4.2.1 把采取的样品送入无菌净化工作台内,用无菌操作法分别在每条产品上剪样5g,取样品至少3个(一份试验、一份留样、一份复测),将5g样品剪碎,放入100 ml灭菌0.9%NaCl的三角烧瓶中振荡80次,形成1次10倍稀释液。

4.2.2 用无菌吸管取上述样品洗脱液混合物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

另取1ml 注入到9ml灭菌洗脱液中,用手振荡80次充分混匀,使成1:100稀释液,另取一支吸管吸取2ml,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内,每平皿1ml,如样品含菌量高,还可以再稀释1:1000、1:10000等,每个稀释度应换一支移液管。

ISO11737-1-2006翻译版

ISO11737-1-2006翻译版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目次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5产品单元的选择……………………………………·6技术的选择…………………………………………·7技术选择……………………………………………·8技术的使用…………··……………………………··附录A(资料性附录) 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指南附录B(资料性附录) 微生物学技术确认方法指南-·附录c(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1范围ISO11737的本部分说明了应用于估计医疗器械、半成品或包装上活的微生物总数的一般标准。

这种估计包括两个方面:微生物的计算和定性。

注1:微生物特性的本质和限度以生物负载的预期使用目的为基础。

本部分没有规定计算和鉴定病毒性或原生动物污染的要求。

注2:此外,本部分不用于对海绵状脑病的起因进行切除或检测,如:疯牛病、羊搔痒症及CJD。

本部分不适用于对生产医疗器械的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是应用本部分不可缺少的,中的条款通过GB/T 1997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现行版本版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ISO 10012, 测量管理系统.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SO 13485:2003,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资格的一般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初始污染菌测试作业指导书

初始污染菌测试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建立产品的初始污染菌的检验规程,规范检验人员操作,确保产品质量。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灭菌前和非灭菌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

3 职责质量部负责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及执行。

4 检验依据4.1 ISO11737.1-2018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微生物计数法。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控制菌检查法5 作业内容5.1试验前准备事先准备好试验指导书、记录本等。

5.2主要仪器、器具及用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无菌滤杯、0.45um无菌滤膜、无菌锥形瓶、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恒温培养箱恒温培养箱、90mm培养皿、无菌生理盐水。

5.3培养基的配置TSA:取40g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溶解于1000ml纯化水,加热煮沸后密封灭菌,无菌检测后备用。

SAB:取65g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解于1000ml纯化水,加热煮沸后密封灭菌,无菌检测后备用。

0.9%生理盐水:9gNaCl溶解于1000ml纯化水,每份250ml分装于锥形瓶中,灭菌后备用。

5.4取样5.4.1同一批次产品数<50件,抽取3件;同一批次产品数为50~100件,抽取5件;同一批次产品数>100件,抽取10件。

5.4.2新产品在首次生产时,抽取10 PCS(若有多个规格,按照最大规格3 PCS,最小规格3PCS,中间规格4 PCS的原则抽取)按照测试初始污染菌和校正因子。

5.5试验5.5.1每瓶一份样品,按无菌操作原则剪成2~5cm的碎片,移入装有250m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中,充分震荡后备用。

5.5.2滤膜和滤杯安装好在微生物限度仪上,将5.4.3的洗脱液分别加入两个滤杯中,开启微生物限度仪过滤。

5.5.3过滤完成后无菌操作取下滤杯将两张滤膜载菌面分别放入TSA皿和SAB皿中,并做好标识。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作业指导书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编号No.版本页次第 1 页共4 页文件名称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编制/修订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生效日期文件履历表时间版本编写/修订人员内容页次第 2 页共4 页文件名称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生效日期:检测依据:ISO11737-1:2018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Normative Reference: ISO11737-1 2018 Steriliz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Part 1: Determination of a pop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on products1仪器设备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无菌滤杯(容积125ml,已安装0.45um无菌微孔滤膜)、500ml或1000ml三角瓶,无菌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无菌沙氏琼脂(SAB)平板、恒温培养箱2采样方法2.1抽取灭菌前包装封口后的样品,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要求的数量,抽样后标识样品的抽取时间。

2.2正常生产的产品,每个产品族每周抽样一次(可在净化区环境检测的同时抽样),抽取3 PCS样品作为平行样。

具体产品族的划分及抽样规则见下表。

产品族名称族产品清单生产区间代表产品测试样品备注硅胶产品硅胶导尿管一次性硅胶导尿管18FR整个样品按照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的产品族。

抽取族内生产量比较大,代表性强的产品,测试其初始污染菌。

硅胶喉罩一次性硅胶喉罩4#插管产品普通气管插管普通气管插管ID7.5 整个样品带吸痰腔气管插管加强型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带导丝气管插管带导丝加强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管2.3新产品在首次生产时,抽取10 PCS(若有多个规格,按照最大规格3 PCS,最小规格3PCS,中间规格4 PCS 的原则抽取)按照5测试初始污染菌和校正因子。

2.4其它的测试需要,按照预订的测试方案抽取样品。

器械灭菌确认分享(二)—初始污染菌测试方法的建立(上)(1)

器械灭菌确认分享(二)—初始污染菌测试方法的建立(上)(1)
ISO11137.1:2018 新标解读
●包装一般不进行微生物测试除非包装作为产品整体的一部分
一般情况: —进行产品的微生物检测时,产品应处于正常的包装中 —可将产品从包装系统中取出并进行生物负载测试
特殊情况: —组成部分预期是无菌 —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 —特定的评估目的
医疗器械初始污染菌 ISO11137.1:2018 新标解读 ●提供了更多关于MPN技术的信息和其应用
初始污染菌不合格存在的风险?
• 过高的初始污染菌可能导致内毒素不合格 • 如果不是过度杀灭,过高的初始污染菌可能导致灭菌不完全
初包装原材料的初始污染菌
●在初包装进货检验时测试。或者至少要求供应商提供初始污染菌测试数据
适用标准 —基本的标准
●EN ISO11737-1:2018 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
器械灭菌确认分享(二) ——初始污染菌测试方法的建立(上)
上海峦灵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
2.5.3 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所采购初包装材料的初始 污染菌和微粒污染可接受水平并形成文件,按照文件要求 对采购的初包装材料进行进货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
2.7.4 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初始污染菌和微 粒污染的控制水平并形成文件,明确中间品的存储环境要 求和存放时间,按文件要求定期检测并保持相关记录。应 当定期对检测记录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
季节和环境的变化
医疗器械初始污染菌
初始污染菌监测频率
●可以定期(或者每月)或者按生产量(如每隔多少批次) 频率进行取样 ●生物负载的测定频率宜能对例如因季节变更、生产变化或 材料改变引起的生物负载中的变化进行检测

初始污染菌检查(1)幻灯片PPT

初始污染菌检查(1)幻灯片PPT
3. 3.对供试品不能采用破坏性取样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拭子涂抹采样,被采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积为100cm2.加入灭菌生理盐水100ml。作为供试液。
4. 4.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供试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规定进行)
5. 对有内腔的医疗用器:用定量洗脱液,无菌操作冲洗内腔,反复冲洗,充分振落后 取样。
菌数/cm2= 平均菌稀 数释倍数
采样面积 cm2( )
菌数/每只手=平均菌数×稀释倍数
(2)经灭菌完毕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冷却至 45-50 ℃时,倾注上述各个平皿15ml,另 倾注一个注入1ml稀释液(灭菌生理盐水) 灭菌空平皿作阴性对照。按一个方向快速 转动平皿,使供试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琼脂凝固后,倒置,37 ℃培 养48h
细菌计数
•基本概念
细菌数测定是微生物的定量检查,对非规定灭菌产品中污染的活 菌数量进行测定,通常以每克或每毫升供试品作为计量单位。
4、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稀释级 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5、如各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均无菌落生长或最低稀释级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应 报告菌数为<10个/g或ml。
6、菌落计数的报告,菌落数在10以内时,按实有数值报告。大于100时,采用 二位有效数字,在两位有效数值后面,应以四舍五入法计算。在报告菌落数 为“不可计”时,应表明样品的稀释度
对生产人员手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灭菌生 理盐水的棉拭子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甲沟至指根 处往返涂抹10次后,将棉拭子放入10ml灭菌生理盐 水的试管中。
检验方法和结果计算
将每个采样管震打80次,混匀,10倍 递减稀释,对每个稀释度(取3个稀释度), 分别取1ml放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 度倾注2块平板),用普通琼脂培养基 作倾注培养,置37℃温箱倒置培养24h, 观察结果,取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 计算,求出平均菌落数。

iso11137-1医疗保健产品-辐照灭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设计,确认和常规控制(中文版)

iso11137-1医疗保健产品-辐照灭菌-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设计,确认和常规控制(中文版)

国际标准ISO11737-1(第1版 2006.4.1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射灭菌-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设计,确认和常规控制参考号ISO11137-1:2006E前言 (iii)引言 (iv)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 术语和定义 (1)4.质量体系要素 (4)4.1文件 (4)4.2 管理职责 (5)4.3 产品实现 (5)4.4 测量,分析和改进--不合格产品控制 (5)5.灭菌介质特性 (5)5.1 灭菌介质 (5)5.2 微生物效应 (5)5.3 材料效应 (5)5.4 环境条件 (5)6 过程和设备特性 (5)6.1 过程 (5)6.2 设备 (5)7 产品定义 (6)8 过程定义 (6)8.1 建立最大可接受剂量 (6)8.2 建立灭菌剂量 (6)8.3 指定最大可接受剂量和灭菌剂量 (7)8.4 辐照源之间最大可接受剂量,验证剂量和灭菌剂量的变化 (7)9. 验证 (7)9.1 安装鉴定 (7)9.2 运行鉴定 (7)9.3 性能鉴定 (8)9.4 验证的复核和批准 (8)10.常规监测和控制 (8)11. 灭菌后的产品放行 (9)12.维护过程的有效性 (9)12.1 持续有效性的证明 (9)12.2再校准 (11)12.3 设备的维护 (11)12.4 设备再鉴定 (11)12.5 变化的评估 (11)附录A(提示性)指南 (12)参考文献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已确立的标准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国际标准是根据ISO/IEC指令第2部分中所颁布的规则起草的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国际标准. 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正式通过.使用者应用注意,标准中某些内容可能会属于某些专利. ISO不承担识别部分或全部专利的责任.ISO11137-1 由ISO/TC 198,保健产品灭菌委员会起草.这个第一版,和ISO11137-2,-3一起作废并取代ISO11137:1995.ISO11137 包括以下几部分,总标题是"医疗保健产品灭菌-辐照灭菌"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设计,验证和常规控制第2部分:建立灭菌剂量第3部分:剂量测量指南.无菌医疗器械是指没有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国际标准规定了灭菌过程的验证的常规控制方面的要求,当需要提供无菌医疗器械时,灭菌前器械上的外来微生物数量应达到最小.尽管如此,在符合质量体系(例如,ISO13485)要求的标准生产环境中生产的医疗器械上在灭菌前会存在微生物,虽然数量很小.这些器械是非无菌的.灭菌的目的是灭活微生物污染,从而将非无菌器械转变为无菌器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医疗器械灭菌来杀灭一单纯菌落的微生物的动力学特性可以用存活微生物数量和使用用灭菌剂进行灭菌的程度之间的指数关系来表示;这意味着无论经过多大程度的处理,微生物必然有一定概率存活.对于一个给定的处理过程,存活概率由微生物的数量,它的抗性和处理时有机物所处的环境来测得.这也决定了无法保证经过灭菌的医疗器械总体中的每一个都无菌,经过处理的整体的无菌性,以一个器械上微生物存活的概率来定义.ISO11137 此部分描述了对具有适当数量微生物活性的医疗器械进行辐照灭菌的过程的要求(如适用).另外,符合此要求可以确保此过程可靠且具有重现性,这样可以以合理的确信度进行预测,经过灭菌后产品上有微生物存活的概率达到很小的水平.对此概率的规定由法规机构负责,国家之间也不相同.(见,EN556-1和ANSI/AAMI ST67)用于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体系的一般性要求参照ISO 9001,针对医疗器械生产的特定要求参照ISO13485.质量体系的标准中认可某些用于生产或再加工的特殊过程,其有效性不能通过结果检测和产品检测完全确认.灭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灭菌过程需要经过确认来能使用,并且其灭菌的性能需要经过日常监控,设备需要进行维护.适当确认的,准确控制的灭菌过程并不是提供产品无菌可靠性保证并使其适合于最终使用的的唯一因素,以下几个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a)进厂原材料或配件的微生物状态;b)任何用于产品的清洁和消毒过程的确认和常规控制;c)产品生产,组装和包装所处的环境的控制;d)设备和工艺的控制;e)人员及其卫生的控制;f)产品包装形式和材料;g)产品储存的条件;ISO11137此部分描述了确保与辐照灭菌过程相关的活动准确进行的要求.这些活动以文件形式工作程序进行描述,用以证明辐射过程可以在使用规定限度内的剂量进行辐射时能持续提供无菌产品.这些要求是ISO11137要求遵守的标准性部分.提示性附录中给出的指南为非标准性的,不列入审核员的检查表中.指南部分提供的解释和方法被认为是满足要求的适当途径.除了指南中给出的方法,如果其能有效满足ISO11137此部分要求的话,也可以采用.灭菌过程的设计,验证和常规控制包括了一些分开的但又相互影响的活动;例如,校准,维护,产品定义,过程定义,安装鉴定,运行鉴定和性能鉴定.虽然在此部分中,这些活动集中到一起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列出,ISO11137并不要这些活动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这些规定的活动不必按照顺序进行,因为设计的验证过程可能要重复进行.可以将不同部分由不同的人或组织分别进行,每个小组进行一项或几项活动.ISO11137并没有具体要求由谁或哪个组织来进行这些活动.保健产品灭菌--辐射灭菌-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设计,确认和常规控制1 范围1.1 ISO11137此部分说明了医疗器械辐射灭菌过程的设计,验证和常规控制的要求.注:虽然此部分将范围限制为医疗器械,但如果适用的话,其要求和指南也可用于其他产品或设备.此部分包括了使用下列辐照源的辐照过程:a)放射核C0 60 和Cs 137b)电子加束器产生的电子束或c)X-射线加速器产生的光束1.2 此部分的要求不适用于杀灭引发海绵体类脑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例如绵羊疯痒病,牛海绵脑病和Creutzfeld-Jakob disease) 的微生物,有些国家对处理可能污染了这些微生物的材料有专门的推荐方法.注:例如,可参照,ISO22442-1,ISO22442-2 和ISO 22442-3.1.2.1此部分并没有将医疗器械判定为无菌的细节要求.注:应考虑地区或国家将器械判定为"无菌"的要求.例如,可参照EN 556-1或ANSI/AAMI ST 67.1.2.2 此部分并没有规定用于医疗器械生产全过程的控制的质量体系.注:ISO11137并没有规定生产中的整个质量体系,仅仅将质量体系中控制灭菌过程最必须的一些条款在本文中适当位置作为参考标准引用(特别参照,第4条)还需要考虑到控制医疗器械生产各阶段(包括灭菌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见ISO13485).地区或国家医疗器械法规可能要求实施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以及要求第三方对体系进行评估.1.2.3 ISO11137此部分不要求在辐照灭菌验证和监测中使用微生物指示物,也没有要求按照药典要求进行无菌试验来进行产品放行.1.2.4 此部分没有与灭菌设施设计和操作相关的职业安全方面的要求.注:需要考虑到,有些国家会下发一些关于辐射灭菌方面的职业安全方面的规定.1.2.5 此部分不包括对已使用或再处理的器械进行灭菌的要求.2 引用标准以下参考文件对于本标准的执行必不可少.对于标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引有的版本适用.对于未注明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及修订版适用.ISO 10012-1 质量体系对于测量仪器的要求--第1部分:测量仪器的度量确认系统ISO 11137-2:2006 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辐射灭菌-第2部分:建立灭菌剂量ISO 11737-1,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菌落的测定ISO 11737-2,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方法--第2部分:灭菌过程验证中用到的无菌试验ISO 13485:2003 ,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3 术语和定义对于使用此文件,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3.1 吸收剂量/剂量对某种材料单位质量上给予的电离辐射能量的数量注1: 吸收剂量的单位是格瑞(Gy),1Gy相当于1J/kg 的吸收量.注2: ISO11137中,剂量指的是吸收剂量3.2 生物负载产品或无菌屏障系统上的存活微生物的菌落数3.3 生物指示剂包含了已知其对特定灭菌过抗性的存活微生物的测试系统3.4 校准用于在特定条件下建立针对同一个量,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指示的数值和标准生成的对应数值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操作3.5变更控制对产品或程序的更改建议的适用性进行的评估和测试3.6 纠正减少已发现的不合格的措施.注:纠正可以和纠正措施一起实行.注2:纠正措施是用来预防再发生,而"预防措施"是用来阻止发生.注3:纠正和纠正措施之间有区别.3.8 D值/D10值在规定条件下将测试微生物的数量杀灭90%所用的时间或剂量.注:ISO11137系列中,D值指的是减少90%所需的辐照剂量.3.9 设计(development)建立参数的行为3.10 剂量分布测试在指定条件下辐照的材料上剂量分布和变化的测量3.11剂量计可用于测量给定系统的吸收剂量的对辐照具有可重复可测量响应的设备3.12 剂量测定(法)使用剂量计对吸收剂量进行测量3.13 建立通过理论估计并用实验确认来决定.3.14 误差一个或多个参数超出指定的公差范围3.15 医疗保健产品医疗器械,体外(试管内)诊断医疗器械或者医药产品,包括生物制药.3.16安装鉴定(IQ)得到设备按要求提供并安装的证据,并将其形成文件的过程.3.17辐照容器产品在辐照装置内传输时的承载物.3.18辐照装置操作者负责辐射产品的公司或团体3.19 最大可接受剂量在过程参数中给予的可用于指定产品而不影响其安全,质量和性能的是高剂量.3.20医疗器械由制造商设计,单独或者组合起来用于人类的,不以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手段作为其主要作用于人体的手段,而是使用这些方法进行辅助的,实现以下一个或几个目的器械,仪器,器具,机器,用具,植入物,体外试剂,校正器,软件,材料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测,治疗或缓解的目的;---创伤的诊断,监测,治疗,缓解或补偿的目的;---解剖学或生理学过程的调查,替代,调节或支持的目的;---支持或延续生命;---妊娠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通过对从人体取得的样本进行例外检查的方法为医疗目的提供信息;注:这个来自ISO13485:2003的定义已经被全球协调任务组(GHTF2002)改进了.3.21 微生物微小尺寸的实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注:对于灭菌过程的确认的控制来说,具体的标准可能不要求证明灭菌过程对以上所说的所有类型的微生物的杀灭效果.3.22 运行鉴定(OQ)用于获得已安装的设备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时运行在预定的限度内的证据并形成文件的过程.3.23 性能鉴定(PQ)获得设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安装和运行时,性能持续符合预定标准并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证据并形成文件的过程3.24 预防措施消除可能产生不合格或不希望发生的情况的原因的措施注1:可能有多于一个产生不合格的原因注2:预防措施是用于防止发生,而纠正措施是用于防止再发生.3.25 初始制造商对于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以及其投放市场后的安全和性能负责的团体.3.26 过程中断辐照过程有意或无意的停止3.27 过程参数为一个可变过程指定的数值.注1:灭菌过程的规范包括过程参数及其允差.3.28过程变量灭菌过程中,其改变会引起微生物效应改变的条件.例如:时间,温度,压力,浓度,湿度,波长.3.29 处理类一组可以一起灭菌的不同产品注1 处理类的划分,可以根据,成分,密度或剂量需求等.3.30 产品过程的结果注: 对于灭菌标准来说,产品指的是实体,可以是原材料,中间体,子装配件或医疗保健产品.3.31 产品族可以实施同样灭菌剂量的一组产品3.32 再鉴定为了确认特定过程持续可接受而再次进行部分验证.3.33 服务设备功能实现所需的来源于外部的供应.例如:电力,水,压缩空气,排水3.34 规范(specfication)经过批准的对要求进行规定的文件.3.35 指定在批准的文件中详细规定3.36无菌的没有存活微生物3.37无菌没有存活微生物的状态注:实际上,无法证实(存在)绝对的无菌状态.3.38 无菌保证水平(SAL)灭菌后一件物品上有一个微生物存活的概率.注:SAL采用数量值表示,通常为10-6或10-3.当这些数量值用于无菌保证时,SAL 10-6具有较小的数值,但是比SAL 10-3提供更高的无菌保证.3.39灭菌确认的使产品无存活微生物的过程.注:在灭菌过程中,微生物灭活的本质是指数的,因此单个产品上微生物的存活用概率的形式表示.虽然这个概率可以降到很低的值,但永远不会降到0.3.40 灭菌剂量达至指定的无菌要求所需的最小剂量.3.41 灭菌过程达到指定的无菌要求所需的一系列活动和操作.注: 这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产品的预处理(如需要),在规定的条件下接触灭菌介质和必要的后期处理.不包括任何灭菌前的清洁,消毒和包装的操作.3.42 灭菌介质具有足够的微生物活性,能够在指定条件下形成无菌状态的物理或化学的实体,或实体的组合,3.43 无菌检测试验(test for sterility)官方药典上规定的对灭菌后产品进行的一种技术操作.3.44 无菌试验(test of sterility)作为设计,验证或再确认的一部分的用于检测产品或产品部分上存在或不存在微生物的技术操作.3.45 传输剂量(transit dose)产品或辐射源从无辐射位置传送到有辐射位置(或反过来)的过程中吸收剂量.3.36 测量的不确定性用于表示可以合理归因于被测物理量的数值偏离特性的,与测量结果有关的的参数.3.47 验证用于获得,记录和解释确定一个过程能持续生产符合预定要求的产品所需的证据的,文件化的程序.4.质量体系要素4.1 文件4.1.1 应制定设计,验证,常规控制和产品放行的程序.4.1.2 文件和记录应该由指定的人审核和批准.文件和记录应该按照ISO13485适用的条款进行控制.4.2 管理责任4.2.1 执行并满足此部分要求的责任和权力应指定.责任应该指定到能胜任的人(符合ISO13485适用条款)4.2.2如果此部分的要求分别由单独的质量管理部门实行,应指出每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 4.3产品实现4.3.1 应指定采购程序.这些程序应符合ISO13485相关条款的规定.4.3.2 应指定产品鉴别和追溯程序.这些程序应符合ISO13485相关条款的规定.4.3.3 应指定一个符合ISO13485或ISO 10012-1相关条款要求的体系,用于仪器的校准,包括用于测试目的的符合ISO11137要求的仪器4.3.4 用于灭菌过程设计,验证和常规控制的剂量系统的测结果应能追溯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必须知道其不确定度等级.4.4 测量,分析和改进--不合格产品的控制应指定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的控制,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程序.这些程序应符合ISO13485适用的条款.5. 灭菌剂特性5.1 灭菌剂特性5.1.1 应指定用于灭菌过程的辐射类型.5.1.2对于电子或X-射线,电子束的能量级应指定.如果电子能量级超过10M电子伏或者用于产生X-射线的电子的能量级超过5M电子伏,应估计在产品上有放射能降低的可能性. 估计结果和原理应形成文件.5.2微生物效果(effectiveness)文献中已对辐射灭活微生物和灭菌过程辐射的使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文献中说明了这个过程的变量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灭活.ISO11137此部分没有要求参考微生物灭活的一般知识.5.3材料影响(effects)用于生产医疗器械的多种材料的辐射效果应该在文件中全面描述,而且随后的文件应该对要辐射灭菌的设计或改进的医疗器械的参数作出规定.ISO11137此部分不要求研究材料影响,但要求研究产品上的辐射效果.5.4 环境因素应该估计辐射灭菌过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确定保护环境的措施.应对这个评估(包括可能的影响,如有)形成文件,并指定,实行控制措施(如果已确定).6.过程和设备特性6.1 过程过程变量应确定,监测和控制变量的方法应指定.6.2 设备6.2.1 辐射装置和操作方法应指定.辐照装置的使用规范应修订(如有必要),并在寿命期内保存.6.2.2 用于控制和监测整个过程的软件应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准备.并提供文件性的证据证明软件符合设计目的.6.2.3 对于伽玛装置,至少需要有以下说明:a)辐照装置及其特性;b)放射核的类型及活度,伽玛源的几何形状;c)厂房布局(premises ,pl特指),包括辐照装置的位置;d)未辐照产品和辐照产品的隔离方法;e)相关的传送带系统的结构和操作方式;f)传送带路径和速度范围;g)辐照容器的尺寸,材料和结构的种类;h)操作和维护辐照装置的方法及相关传送带;i)指示伽玛源位置的方法;j)如果过程计时器或传送系统故障,伽玛源返回储存位置及自动停止传送系统的方法;k)如果伽玛源不在预期位置,伽玛源返回储存位置及自动停止传送系统或识别受影响的产品的方法;6.2.4 对于电子辐照装置应该有以下说明:(略)6.2.5 对于X-射线辐照装置应该有以下说明:(略)7 产品定义7.1 应指定要灭菌的产品(包括包装材料)7.2 应指定产品,产品包装或包装内产品的摆放方式的变化.7.3 应指定并应用保证系统以确保将要灭菌的产品的状态及生物负荷受到控制,以确保灭菌过程的有效性不受影响.系统的有效性需经证实,应该包括生物负荷的检测(ISO11737-1)7.4 如果建立一个产品族的灭菌剂量,应该符合定义产品族的要求(ISO11137-2:2006,第4条) 7.5 如果常规处理中使用处理类,应评估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可以包含在一个处理类.评估应包括对影响到产品上实施剂量和处理参数的与产品有关的变量的考虑.应对评估结果进行记录.7.6 应定期复核将产品划分在同一处理类的评估标准并对构成一个处理类的产品组进行复核.复核结果应该记录.8.过程定义8.1 建立最大可接受剂量8.1.1 应建立产品的最大可接受剂量.当产品用最大可接受剂量处理里,产品应在其规定寿命期内符合其特有功能要求.8.1.2 建立最大可接受剂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该包括以下几点:a)能够对产品预期功能进行评估的设备;b)代表日常生产状况的产品;c)能够精确和准确实施所需剂量的适用的辐射源;8.2 建立灭菌剂量8.2.1 应建立产品的灭菌剂量8.2.2 应采用a)或b)的方法,建立灭菌剂量:a)已知生物负荷的数目和(或)对辐照的抗性,并用于设定灭菌剂量;注: 设定灭菌剂量的方法及其适用的状况详细请见ISO11137-2:2006,第6.1条.b)选用25kGy或15kGy,并进行证明.采用此方法时,初始制造商应有证据表明所选用的剂量能够达到指定的无菌要求.注:用于证明灭菌剂量的方法VDmax25和VDmax15,及其适用状况详见ISO11137-2:20006,第6.2条.这种方法限于SAL为10-6.8.2.3建立灭菌剂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如下:a)一个有资格根据ISO11737-1进行微生物负荷检测和根据ISO11737-2进行无菌实验的微生物实验室.b)代表正常生产状况的产品;c)能够精确和准确地实施指定剂量的合适的辐射源;注:辐射灭菌剂量测量系统部分参照ISO11137-3/8.3 指定最大可接受剂量和灭菌剂量应指定产品的灭菌剂量和最大可接受剂量8.4 不同辐射源之间的最大可接受剂量,验证剂量和灭菌剂量的偏差8.4.1 最大可接受剂量的偏差当最大可接受剂量从一个最初建立时使用的辐照源变到另外的辐照源时,应该进行评估以证实两个辐照源之间的差异不会影响到剂量的有效性.应将这一评估形成文件并记录下结果.8.4.2验证剂量和灭菌剂量的转移8.4.2.1验证剂量或灭菌剂量从最初建立时的辐射源换到另一个辐照源而发生变化是不允许的,除非:a)有力的资料证明两个辐照源的操作差异不会对微生物效应产生影响;或b)适用8.4.2.2或8.4.2.38.4.2.2 对于不含液体水的产品,验证剂量或灭菌剂量的变化允许以下情况:a)一个伽玛装置到另一个伽玛装置;b)一个电子加速器到另一个电子加速器或c)一个X-射线生成器到另一个X-射线生成器;8.4.2.3 对含有液态水的产品,验证剂量允许在以下装置之间转移:a)一个伽玛装置到另一个伽玛装置;b)同样操作条件下的两个电子辐射源;或c)同样操作条件下的两个X-射线源9.验证9.1 安装确认9.1.1 应指定辐照装置及相关传送系统的操作规程.9.1.2 过程和辅助设备,包括使用的软件,应该经过测试以确认符合设计规范.测试方法应该形成文件,并记录结果.9.1.3 安装过程中对辐照装置进行的任何改动必须形成文件.9.1.4 对于伽玛辐照装置,应记录下源的活度,源的单个组件的位置.9.1.5 对于电子束辐照装置,应检测电子束的特性(电子能量,平均束流,以及扫描带宽和扫描均一性(如适用))并形成记录.9.1.6 对于X-射线辐照装置,应检测电子束的特性(电子能量,平均束流,以及扫描带宽和扫描均一性(如适用))并形成记录.9.2 运行确认(OQ)9.2.1 运行确认前,应进行仪器的校准,包括对用于监测,控制,显示或记录的设备进行测试. 9.2.2 运行确认,是通过对能够代表正常灭菌过程的产品的均一材料进行辐照,来证明设备能够按照指定的灭菌过程的要求,实施范围内的剂量.9.2.3 应进行剂量分布图绘制(dose mapping),以检测辐照设备的剂量分布和剂量变化.注:可参照ISO11137-3 进行剂量分布图绘制.9.2.4 剂量分布图绘制时,应用同密度材料装填辐照容器至设计的最高限度.使用剂量计来检测材料不同深度的剂量.绘制过程中,应该在辐照装置内放入足够数量辐照容器(所装材料与进行剂量图绘制的那个容器相同),这样才能够有效模拟满载时的状况.9.2.5 应对足够数量的辐照容器进行剂量分布图绘制,以检测不同辐照容器之间的剂量分布和剂量值变化的差异.9.2.6 如果有多于一个传输通道,应对产品可能使用的每个通道进行剂量分布图的绘制.9.2.7 应检测过程中断对剂量的影响并记录.9.2.8 剂量分布图的记录应该包括对辐照容器的描述,辐照容器的运行条件,所使用的材料,剂量的测量和得出的结论.9.2.9 对于伽玛辐照容器,应指出,计时设定,传送带速度和剂量之间的关系.9.2.10 对于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电子束特性的变化在分布图测试过程中应在灭菌器规范要求的限度内.9.2.11 对于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应建立(电子,光)束,传送带速度和剂量之间的关系. 9.3 性能确认(PQ)9.3.1 剂量分布图绘制时,产品在辐照容器内应按照指定装载模式放置,以便:a)识别最大和最小剂量的位置和数量大小;b)检测出最大(和最小)剂量与常规监测剂量之间的关系(比值);c)辐照容器的描述(如果辐照装置内使用了多种类型的辐照容器)d)传输通道的描述(如里使用了多个传输通道);9.3.3 应对每种处理类建立剂量分布图9.3.4 如果日常过程中会遇到半装容器的情况,应对以下影响进行检测并记录:a)在(这个)辐照容器内的剂量分布;b)一起灭菌的其他辐照容器的剂量值和剂量分布情况;9.3.5 剂量分布图绘制时,应使用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辐照容器,以检测容器之间的剂量变化9.3.6 剂量分布图绘制时,应对每一条可能用于指定产品灭菌的通道进行试验.9.3.7 对于伽玛和X-射线辐照装置,应进行剂量分布图绘制,以确定能与进行剂量分布测试的产品一起处理的产品或产品类.应检测不同密度产品上的剂量影响,以确定可以一起处理的产品.9.3.8 剂量分布图的记录应该包括辐照容器,装载模式,传输通道,辐照容器运行条件,剂量和测量和结论.9.4 验证的复核和批准9.4.1 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中得到的信息应该进行复核.复核结果形成记录.9.4.2 应对信息及其复核制定过程规范.9.4.3 对于伽玛辐照,过程规范应包括:a)对包装产品的描述,包括尺寸,密度,包装内产品的方向和可接受的变动;b)辐照容器内产品的装载模式;c)所使用的传送通道;d)最大可接受剂量;e)灭菌剂量;f)对于支持微生物生长的产品,应指定生产和灭菌完成之间最大时间间隔g)常规剂量监控点;h)监测点剂量与最大剂量(最小剂量)的关系;i)对于在辐射区域内有多种暴露方式的产品,应描述任何可能的变向.9.4.4 对于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过程规范应包括(略)10. 常规监测和控制10.1 应指定灭菌前,灭菌中和灭菌后的产品搬运和保持产品完整性的规程.10.2 应建立产品接收,装载,卸载,搬运和放行全过程的,用于计数产品和检验产品数量的系统.。

初始污染菌测试作业指导书

初始污染菌测试作业指导书

初始污染菌测试作业指导书1 目的建立产品的初始污染菌的检验规程,规范检验人员操作,确保产品质量。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灭菌前和非灭菌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

3 职责质量部负责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及执行。

4 检验依据4.1 ISO11737.1-2018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微生物计数法。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控制菌检查法5 作业内容5.1试验前准备事先准备好试验指导书、记录本等。

5.2主要仪器、器具及用品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无菌滤杯、0.45um无菌滤膜、无菌锥形瓶、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恒温培养箱恒温培养箱、90mm培养皿、无菌生理盐水。

5.3培养基的配置TSA:取40g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溶解于1000ml纯化水,加热煮沸后密封灭菌,无菌检测后备用。

SAB:取65g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解于1000ml纯化水,加热煮沸后密封灭菌,无菌检测后备用。

0.9%生理盐水:9gNaCl溶解于1000ml纯化水,每份250ml 分装于锥形瓶中,灭菌后备用。

5.4取样5.4.1同一批次产品数<50件,抽取3件;同一批次产品数为50~100件,抽取5件;同一批次产品数>100件,抽取10件。

5.4.2新产品在首次生产时,抽取10 PCS(若有多个规格,按照最大规格3 PCS,最小规格3PCS,中间规格4 PCS的原则抽取)按照测试初始污染菌和校正因子。

5.5试验5.5.1每瓶一份样品,按无菌操作原则剪成2~5cm的碎片,移入装有250m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中,充分震荡后备用。

5.5.2滤膜和滤杯安装好在微生物限度仪上,将5.4.3的洗脱液分别加入两个滤杯中,开启微生物限度仪过滤。

5.5.3过滤完成后无菌操作取下滤杯将两张滤膜载菌面分别放入TSA皿和SAB皿中,并做好标识。

(整理)无菌方法-ISO11737-2

(整理)无菌方法-ISO11737-2

6.无菌试验方法6.1 基本上无菌试验有两种方法。

a) 产品直接浸入培养基或者在产品中添加培养基,然后培养。

b) 从产品上取出微生物,把取出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里面,然后开始培养。

6.2 对于被鉴定的产品,需考虑并记录影响无菌试验方法设计的因素。

需考虑的因素至少应包括a) 在标签上需注明产品哪些部分是无菌的。

b)检测产品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质。

(见6.6)c)污染微生物的可能的品种和微生物在产品上/里的位置。

6.3 无菌试验中,执行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操作时,应用无菌技术。

6.4 如果通过洗脱液把微生物取出,然后再转移到培养基,需考虑以下因素:a)恰当的洗脱液的选择。

b)有效转移污染微生物洗脱技术的能力(参照如:ISO11737-1中7.2部分)c)洗脱技术对污染微生物存活能力的影响。

6.5 如果微生物从洗脱液或者经过滤后的液体产品中提取,然后转移到培养基中,需考虑以下因素:a)选择有效的过滤系统b)选择恰当的液体漂洗容器,选择恰当的过滤器和辅助设备(如果有需要)。

6.6 如果被检测的产品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是一种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利微生物繁殖的物质,就使用中和去除的方法。

或者,如果不可能是用这种方法,那么就把使用这类物质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样的一种方法需得到论证。

6.7 根据出现的微生物的种类选择培养条件。

获得的考虑结果和决定方案的基本原理都应该记录下来(见4.12)。

6.8 产品暴露于灭菌介质和开始对产品进行无菌试验的时间间隔应尽可能缩短。

6.9 然后进行培养,检查培养基,收集微生物生长迹象。

记录检查结果。

(见4.1.2)7. 无菌试验方法评估运用无菌试验结果之前,需要评估所选方法的恰当性,并记录评估结果。

(见4.1.2)。

8 无菌试验方法的维护8.1 审查产品和(或)制造过程的修正,确定是否需要改变无菌试验方法。

如果审查后指明需要改变,就需要实施第六条所给出的要求。

8.2 评估无菌试验方法的修正,确定试验方法持久恰当的效果。

初始污染菌校正因子的测定报告(模板)

初始污染菌校正因子的测定报告(模板)

初始污染菌校正因子确认报告1.概述公司制定的《初始污染菌检验规程》是用于描述产品中的活微生物群体。

但准确地确定初始污染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实践中,采用校正因子将活菌计数转换成产品中初始污染菌评估,此因子用于补偿洗脱效率。

2.检验依据ISO 11737.1-2006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中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3.实验过程3.1 洗脱液的制备:分别选取三支新制备的样品,在净化工作台上,用无菌医用钳将每支样品剪碎,称重10g,放入事先灭菌的具塞三角瓶中,加入约(样品重量×10)ml的pH7.0 氯化钠-蛋白胨灭菌洗脱液,加塞,充分震荡,使样品得到充分的洗脱,然后将洗脱液转移到另一个无菌的具塞三角瓶中,立即盖好备用。

3.2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制,在121℃高压蒸气灭菌锅内灭菌15min,放入50℃左右的水浴中备用。

3.3 接种:在净化工作台上,用移液管吸取1ml上述制备的洗脱液注入经过灭菌的平皿内,将约15-20ml已融化的45℃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到平皿中,并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同样方法每组洗脱液做10个平行试验,同时另用一个平皿只倾注1ml灭菌洗脱液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内作为空白对照。

3.4 培养:待上述培养基冷却凝固后,翻转平皿,使低面朝上,置于36±1℃恒温箱中培养48±2h。

3.5 菌落计数:记录各平皿中的菌落数,取平均值,然后再乘以洗脱液总体积数(ml),即得到洗脱液中的全部菌落数。

重复3.1-3.5步,分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洗脱,其中第五次洗脱为直接将四次洗脱后的产品接种于培养基内,将五次洗脱后所得的菌落数分别填入数据表1、表2。

4.校正因子的计算用第一次洗脱液得到的菌落数除以五次洗脱得到的总菌落数,得到第一次冲洗去除率,取三个样品的第一次冲洗去除率的平均值,平均值的倒数即为校正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目次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5产品单元的选择……………………………………·6技术的选择…………………………………………·7技术选择……………………………………………·8技术的使用…………··……………………………··附录A(资料性附录) 产品上微生物总量的估计指南附录B(资料性附录) 微生物学技术确认方法指南-·附录c(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1范围ISO11737的本部分说明了应用于估计医疗器械、半成品或包装上活的微生物总数的一般标准。

这种估计包括两个方面:微生物的计算和定性。

注1:微生物特性的本质和限度以生物负载的预期使用目的为基础。

本部分没有规定计算和鉴定病毒性或原生动物污染的要求。

注2:此外,本部分不用于对海绵状脑病的起因进行切除或检测,如:疯牛病、羊搔痒症及CJD。

本部分不适用于对生产医疗器械的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是应用本部分不可缺少的,中的条款通过GB/T 1997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现行版本版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ISO10012,测量管理系统.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SO13485: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资格的一般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生物负载bioburden一件产品和/或无菌阻隔系统上存活微生物的总数。

[ISO/TS11139:2006, 定义2.2]3.2纠正 Correction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注:纠正可连同纠正措施一起实施(3.4).[ISO9000:2005,定义 3.6.6]3.3correction factor 修正系数补尝从产品和/或培养基上无法完全洗脱的微生物的数值3.4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 2 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而采取预防措施(3.9)是为了防止发生。

注3 纠正(3.2)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ISO/TS11139:2006,定义 2.8]3.5培养条件 culture conditions促进微生物发芽、生长和/或繁殖所采用的生长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的组合。

注培养方法可包括温度、时间和其他规定用于培养的条件。

[ISO/TS11139:2006,定义2.10]3.6设定 establish通过理论评价确定,并经实验工作证实。

[ISO/TS11139:2006,定义 2.17]3.7医疗器械 medical device制造商的预期用途是为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用于人类的,不论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及其、用具、植入物、体外试剂或校准物、软件、材料或其他相似或相关物品。

这些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补偿;↓解剖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或者支持;↓支持或维持生命;↓妊娠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的方式来提供医疗信息。

其作用于人体体表或体内的主要设计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有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辅助作用。

注:本定义由全球协调工作组制定(GHTF)。

[ISO13485:2003]3.8微生物表征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把微生物归类成主要类型的一般方法。

注:列如:可根据采用的选择性培养基、菌落或细胞结构形态,染色特性或其他特性,组合成各个类型。

[ISO/TS11139:2006,定义 2.25]3.9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为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注 1 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

.NOTE 2 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采取纠正措施(3.4) 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ISO9000:2005,定义3.6.4]3.10产品 product过程的结果注用于灭菌的产品是实际的,是指原材料、半成品、部件和医疗保健产品。

[ISO9000:2005,定义 3.4.2]3.11公认的菌种保存库 recognized culture collection根据“国际公认微生物菌种保存专利与法规”布达佩斯公约建立的国际菌种保存机构。

[ISO/TS11139:2006,定义 2.38]3.12回收率recovery efficiency对某一特定的技术从产品或/和培养基上获取微生物的能力的测定值。

3.13样品分额 sample item portion SIP医疗器械用于试验的部分。

3.14规定 specify在批准件范围内详细约定的内容。

[ISO/TS11139:2006,定义 2.42]3.15确认 validation为设定某可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技术规格的产品的工艺,获得、记录和整理结果的文件化程序。

注5:在生物负载判定中,“过程”是试验方法,“产品”是试验结果。

对生物判定技术的确认包括一系列调查,来测定试验方法的有效性和重现性。

[ISO/TS11139:2006,定义 2.55]4质量管理体系基础4.1文件4.1.1 应规定生物负载的判定程序。

4.1.2 ISO11737本部分使用的文件和记录应经制定人员审核及批准(see4.2.1)。

文件和记录应按ISO13485 或ISO/IEC17025要求进行受控.4.1.3应保存原始观察的记录、导出数据和最终报告。

记录应包括取样、制备和试验人员的识别。

4.1.4计算和数据转化应进行适当的校核。

4.2 管理职责4.2.1 ISO 11737本部分描述的贯彻和执行的职责和职权应该规定。

按照ISO13485 或 ISO/IEC17025要求将责任分派给能胜任的人员。

4.2.2如果ISO 11737的这部分的要求由几个独立的质量管理系统组织承担,应规定每部分的职责和职权。

4.2.3 应具备规定试验的校核和测量所需设备的所有项目。

4.3 产品的实现4.3.1 应规定采购程序。

这些程序应符合ISO13485或 ISO/IEC17025要求。

4.3.2 符合ISO13485或 ISO/IEC17025 或ISO10012的要求建立的文件体系,应规定按照ISO 11737本部分的要求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用于检测的仪器的校核。

4.3.3应规定生物负载判定(包括适宜的质量试验)所用的材料制备和灭菌方法。

4.4 测量、分析和改进-不合格品控制应规定检验不合格结果调查、纠正、纠正措施和玉兔方措施的程序,这些程序应符合ISO13485或ISO/IEC1702要求。

5. 产品的选择5.1总则5.1.1 应建立选择和处理判定生物负载产品的程序,以保证这些产品包括包装材料和过程对常规生产具有代表性。

5.1.2 如果确定生物负载所用产品是成组的,在一组中产品内含物的基本原理应该被记录(见4.1.2),基本原理包括确认的标准来自某一组群中选择的一个产品的确定的生物负载,这一组群在整个组群中是有代表性的5.1.3 应考虑做生物负载判定的采样时间,因为生物负载判定会随时间而改变。

5.2样品份额(SIP)假如生物负载被证明均匀地分布在产品上或/和产品内,SIP可以从产品的任意部分挑选。

否则SIP应由产品的多部分组成,随便地选择,其制成产品的每种材料适当的代表。

如果生物负载的分布已知,那么SIP可以选择产品的一部分,该部分对灭菌过程具有挑战性,SIP能以长度、质量、体积或表面积计算出。

表 1 — SIP计算举例注:如适用,规定灭菌过程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的标准应提供样品份额的适宜性指标。

6.1.2 Removal of microorganisms 微生物的消除6.1.2.1 For an identified product where removal of viable microorganisms is part of the method,the efficiency of removal shall be considered and the outcomes of this consideration recorded(see 4.1.3). Consideration shall,at least,be given to:对于确定的产品消除存活的微生物是一部分方法,应考滤消除的效率和记录的考虑的结果,至少应考虑:a)ability of the technique to remove microorganisms;(见4。

1。

3),消除微生物技术的能力b)possible type(s)of microorganism and their location(s)on product;微生物的可能类型和在产品上的位置c)effect(s)of the removal technique on the viability of microorganisms;对于存活微生物消除技术的效果d)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nature of product under test.在试验状态下产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6.1.2.2 For an identified product for which removal of viable microorganisms is not part of the method,the efficiency of enum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 shall be considered and the outcomes of this consideration recorded(see4.1.3).Consideration shall,at least,be given to:对于确定的产品消除产品上的存活微生物的方法不包括在本部分中,列举微生物的效率应考虑,并且记录考虑的结果(见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