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合集下载

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措施

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措施

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措施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农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地。

而民族民俗则是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多元社会和谐共享的重要保障。

面对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挑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传承的认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农村文化传承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学校、传媒、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合作,共同推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机构和传统文化项目,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推广的机会。

学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传媒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宣传报道,提高农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社会组织也应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传承,组织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要注重民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各地区应加强对民族民俗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

在政策方面,可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支持。

在实践中,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交流和活动,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种民族民俗活动的举办和传承。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影像记录、数字化传媒等,对民族民俗进行保护和传承,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民族民俗。

再次,要发挥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教育作用。

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是培养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力量,是培养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注重将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融入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可以在校园里举办各类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的展览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其中,加深对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的认同和认知。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期唤起公众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一、加强民俗教育,激发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公众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加强民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和社区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沙龙,让学生和社区居民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和民俗体验活动,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维护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其具体实践技艺的保护。

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和社区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和保护手工艺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些技艺。

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收集和保存民俗文化遗产,让其得以传承和弘扬。

三、倡导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保护民俗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

相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

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作品。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戏曲和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舞台剧中,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展览,培养更多人的参与意识。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法律保护,对于侵犯民俗文化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民俗文化传承的正常秩序。

总结起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

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

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

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

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

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

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

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价值工程0引言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

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

预期达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用地概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

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

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

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

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

“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

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探析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在中国各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这些村寨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代表,也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探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定义及特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保留了较高纯度的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村落。

这些村寨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自然景观和适应性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保护和发展是维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1. 区域性明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常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西南和西北地区、云南、贵州等地。

2. 建筑风格独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如藏式村寨的白墙黑瓦、彝族村寨的木质房屋等。

3. 适应性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自然环境下生存,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其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很强的适应性,如藏族村寨的藏式房屋就很好地适应了高原环境。

4. 文化多元化。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推动旅游业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中国独特的人文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设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2. 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同时也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既面临很多挑战和难点,也面临很多机遇和前景。

主要问题如下:1. 保护与开发平衡。

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原始性和纯度,又要挖掘和利用潜力,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2. 青壮年外流。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有 纪念 价值 的建 筑 、 口头 文化 与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等 。 通 过采 取抢 救保 护 、 开发 利用 等方 法 , 色村 寨 的 民 特
族 文化 遗产 得 到较 好保 护 , 式微 的 民族 传 统 文 化 又 勃 兴起来 , 秀 的 民族 传 统 文化 得 到 传 承 。如 湖 北 优 来 凤县 舍米 湖村 、 贵州 雷 山县西 江 干户苗 寨 、 云南 云 龙 县诺 邓村 、 湖南 通 道 县 芋 头 村 等村 寨 都 在 民族 文
V j3 l o No 5 .
S p.2 1 e 01
保 护 和 发 展 少 数 民族 特 色村 寨 的思考



( 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办公室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3
要: 少数 民 族特 色村 寨 具 有 重 要 的历 史 文化 价 值 , 护 和 发 展 少数 民 族 特 色 村 寨 意 义 重 大。 少数 民 族 特 色 保
2 1 , 北省 试点 建设 的 特 色村 寨 公 路 入户 率 达 00年 湖
9 % , 电率 达 10 , 5 通 0 % 自来 水 入 户 率 达 9 % , 播 6 广 电视综 合覆 盖率 10 , 0 % 电话 入户率 9 % ; 建 r村 5 新 级 卫 生室 , 善 医疗 卫 生 条 件 , 新 农 合 ” 保 率 达 改 “ 参 9 % 以上 。重 庆 民族 地 区在 民 居 改 造 上 下 功 夫 , 0 通 过建 设 、 改造 巴渝新 居 示范 点 , 改善 了村 民生 活 的 环 境卫 生条 件 。云南 在环 境卫 生 的社 区 自我维护 卜 j
和谐 布局 受到 影 响 , 色建 筑 和 民 间文 化 受 到 一 定 特 程 度破 坏 、 消解 , 寨 文 化 资 源 被 滥 用 、 度 开 发 现 村 过 象 严 重 , 果 不采取 有 效保 护措 施 , 数 民族 特色 村 如 少 寨 不久 将会 消 失 。 实践 着各 具特 色 的村寨 环 境 整治 方 法 , 湖 北 民族 地 区实 施 了 “ 改 三 建 ” 如 五 ( 水 、 路 、 厨 、 厕 、 圈 , 家 、 园 、 池 ) 改 改 改 改 改 建 建 建 ,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二)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二)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一、实施背景中国的少数民族村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村寨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本方案提出了针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计划。

二、工作原理本方案以“保护为主,发展为辅”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文化保护:通过修缮古建筑、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当地居民等方式,保护村寨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生态保护:推广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3.经济发展:通过开发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和旅游项目,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4.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保护与发展工作,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加强社区凝聚力。

三、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对目标村寨进行详细的资源调查,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

2.规划编制: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制定保护与发展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

3.项目实施:按照规划编制,分阶段实施各项措施。

4.监测与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具有独特少数民族文化的村寨,特别是那些面临消失风险的村寨。

通过推广此方案,可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五、创新要点1.综合保护:本方案不仅关注文化保护,还重视生态和经济发展,实现综合性的保护与发展。

2.社区参与:通过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加强保护与发展的效果。

3.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实现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文化、生态和经济的长期稳定。

六、预期效果1.文化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2.生态改善: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模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首先,要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自然环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往往位于山水之间,环境清幽美丽。

保护自然环境,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村寨周边的开发建设,杜绝过度开发和过度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村寨环境保护中来。

其次,要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人文环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为了保护和弘扬这种文化,政府可以资助相关机构对村寨内的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文化保护和修缮工作。

同时,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展示和传承村寨的文化精神,提高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再次,要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村民生活方式和习俗传统。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村民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统。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不仅仅是传统的村寨,更是村民的家园。

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要注重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业。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产业。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和宣传力度,投资和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提升村寨的接待能力。

同时,培养和选拔村民的导游和服务人员,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旅游活动不仅可以给村民增加收入,还可以加强村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总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政府、专业机构和村民共同努力,才能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统,发展旅游业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追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逐渐成为旅游景区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如何在保护少数民族特色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开发,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重点在于保护其独特的文化、民俗和自然环境。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全面的保护。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其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其次,加强专业团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最后,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进保护工作。

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目的在于提升村寨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首先,要注重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要发展特色产业。

依据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禀赋,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农、牧、林、副、观养等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同时,要注重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再次,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培养专业导游和服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最后,要注重文旅融合。

通过文化演艺、手工制作、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能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开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动力。

综上所述,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需要同时注重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建立保护机制、加强培训与合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特色产业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措施,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的全面保护和持续发展。

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遗产,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一)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一)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一、实施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寨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必要制定和实施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案。

二、工作原理1.资源调查与评估:首先对目标村寨进行资源调查,包括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源。

通过专家评估,确定村寨的特色和价值。

2.制定保护策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包括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

3.发展计划制定:结合村寨的特色和资源,制定发展计划,包括旅游业、农业、手工业等。

4.实施与监测:按照保护和发展计划,开展具体的实施工作。

同时,建立监测机制,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

三、实施计划步骤1.项目启动:成立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制定项目计划。

2.资源调查与评估:组织专家团队对目标村寨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估。

3.制定保护策略与发展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保护策略和发展计划。

4.资金筹措与项目实施:通过政府拨款、社会筹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按照计划开展实施工作。

5.监测与评估:建立监测机制,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

6.总结与改进:根据监测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方案。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尤其是那些面临消失风险的村寨。

五、创新要点1.综合保护:本方案不仅关注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发展旅游业:结合村寨的特色和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

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格局。

4.监测与评估: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村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

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

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保护苗族文化实施方案。

首先,加强苗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苗族文化传统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的历史、语言、传统艺术和宗教信仰,从而增强保护苗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强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对苗族传统村落、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重要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同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苗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开展苗族文化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培养一批苗族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承人,推动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外,加强苗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保护经验,共同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最后,加强苗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加强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苗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文化保护政策和措施,为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保护苗族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传承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保护苗族文化的方案,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苗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审议稿)为贯彻落实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和产业强市战略实施,市政协成立了以副主席兼秘书长XX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于2021年8月至9月,采取现场考察、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赴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

依托地理、自然资源等优势,融合以朝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歌舞、饮食、传统建筑等人文资源,培育发展生态、冰雪、边境、红色教育等优势旅游产品品牌,使我市少数民族村寨人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特色民居得到合理改造,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获得新成效。

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4个、XX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XX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4个,现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尚有许多不足。

(一)缺乏总体规划,部门协同不足。

各县市普遍缺少县级层面的统筹抓总,没有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同谋划,村寨各自为政,有的存在急于求成、彰显成绩的思想,在缺乏通盘考虑与科学规划的情况下一些项目匆忙上马,虽然短期内取得了成绩,但能否持续发展,还有待观察。

部分特色村寨居民住宅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户与户之间距离长短不一,村内形成许多难以利用的边角空地,土地利用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与特色村寨建设有关的扶贫开发、住建、水利、民族、文化等多个部门各有上级主管单位,工作目标不同、要求不一、验收标准也不同,协调难,没有形成建设合力。

(二)发展模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精选多篇)1.调研目的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探讨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调研过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等情况。

3.调研结果(1)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传统的节日活动经常被举行,年轻一代也会积极参与。

但是,在一些地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已经失传或者停办,很多传统习俗也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局面。

(2)存在问题及原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传承人、缺少传承渠道、缺乏资金支持、缺少宣传推广等。

其主要原因是:1)传承人数量稀少,少数民族人口分散,少数民族代表性人物相对较少;2)传承渠道不畅,传统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定的存在,但是缺少传承的有效途径;3)资金支持不足,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财力支持,但很多地方缺乏资金;4)宣传推广不到位,传统文化的推广需要大力宣传,但宣传工作不力。

(3)保护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策略应该包括:1)激发传承热情,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传承活动;2)加强传承渠道建设,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4)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结论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让其在社会生活中持久存在和持续发展。

5.建议(1)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2)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鼓励更多的民族精英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乡村民俗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是维护农村文化多样性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文化是农民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包括乡村风俗、民间技艺、神话传说等多方面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同时,农村文化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乡村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和文化内涵。

乡村民俗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内容。

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乡村民俗是农民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源泉,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1.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形式,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2.建设乡村文化中心和农民文化活动场所。

在乡村设立文化中心,提供文化咨询、展览、表演等功能,为农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加强对乡村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重要乡村民俗的保护工作,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支持农民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的贡献。

通过设立相关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民俗保护工作。

四、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民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一些困境,如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乡村人才流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理清传统文化的渊源,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文化保护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文化保护

强烈冲击,一些传统习俗和手工艺逐渐消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02
在现代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渐减弱。
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流失
03
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面临消亡的
风险。
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
1 2 3
文化过度商业化
旅游开发往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包装 和销售,导致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失真。
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 业,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国 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
少数民族文化资料库建设
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理等方 式,系统收集和整理了各少数 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民 俗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了全面 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料库。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文化保

汇报人:XX
20XX-01-12
• 少数民族概况 • 文化保护重要性 • 少数民族文化现状 • 文化保护措施及政策 • 挑战与对策 • 总结与展望
01
少数民族概况
分布与人口
分布广泛
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东南,几乎覆盖了 整个中国。
人口众多
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55个 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亿人。
传统习俗与礼仪
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丰富多样,涉及婚丧嫁娶、生产生活等方面。这些习俗和礼仪 体现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节日庆祝与文化传承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族艺术和传统习俗吸引了众多游客。

因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常建筑着寨头、寨门、寨墙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通过传统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

这些建筑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需要对村寨进行定期维护和修复,确保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得以保留下来。

与建筑风格相伴的是民族艺术的保护。

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有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如壮族的芦笙、彝族的毛刺绣、藏族的唐卡等。

这些艺术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而闻名,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民族艺术品,需要加强对技艺传承人员的培养和保护,确保这些手工艺品得到传承和发展。

除了建筑风格和民族艺术的保护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也是保护的重点。

少数民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示范活动等。

这些习俗和节日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需要加强对年长者和传统习俗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传承这些习俗。

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村寨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西藏珞巴族是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往西藏珞巴族聚居区观光旅游,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村落和宗教文化的风貌被破坏和改变。

因此,对于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需要重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珞巴族的文化传统是很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珞巴族的传统信仰、婚俗、葬礼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

传统的村寨建筑、家具、工艺品等也展现了珞巴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因此,保护这些历史和文化价值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法律和政策来保护这些遗产和文化传统,并进行教育和推广。

其次,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需要保留其自然环境。

珞巴族的聚居区一般都是在山区和森林中,这些地方环境干净、天然、美丽。

但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些地方的环境受到了破坏。

为保护这些自然环境,政府可以出台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防止污染。

同时,推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

最后,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珞巴族传统上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的进入,许多年轻人不再从事传统职业,而是选择去城市工作。

对于留守传统职业的老年人,收入也不高,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政府可以鼓励当地居民保护传统村落和文化,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部分,提高收入水平。

在保护珞巴族特色村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保留自然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要做好交流和反馈。

政府部门、居民、旅游业者等需要互相协作,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及时反馈和整改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对珞巴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

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实施方案

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实施方案

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独特、文化和自然融合的旅游体验。

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保护和展示当地民族文化,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以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

2. 提供旅游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增强地区的旅游竞争力。

3.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4. 改善生活状况:将项目收入用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

三、项目实施步骤1. 前期调研:对当地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研,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

2. 规划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项目规划,包括景区布局、建筑风格、文化表演和活动等方面的规划设计。

3. 建设基础设施:按照规划设计,先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电力和通信等,为后续工程提供保障。

4. 修复与保护:修复和保护当地的历史建筑、遗址和文化景观,保持其原汁原味和历史特色。

5. 建设民宿和景区设施:建设民族风情的民宿,提供符合当地特色的食宿体验;同时建设景区设施,如博物馆、文化表演剧场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机会。

6. 培训和人才储备:为当地居民提供旅游服务、文化表演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7. 推广和营销:制定有效的推广和营销策略,提高项目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四、项目运营和管理1. 成立专业团队:项目运营和管理需要成立专业团队,负责景区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具备科学、规范和高效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稳定运行。

3.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形式的宣传推广,将民族特色村寨项目打造成知名旅游景点品牌。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西藏珞巴族是中国特色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珞巴族的村寨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珞巴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推进,珞巴族村寨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保护与发展两方面对西藏珞巴族特色村寨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特色村寨的保护特色村寨的保护是珞巴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

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1. 人文遗产保护人文遗产包括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资产。

保护人文遗产首先需要加强对珞巴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记录,搭建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要加强对特色村寨的保护区划工作,划定保护范围,保护和修复建筑物、古迹等历史遗存。

要加强对珞巴族民俗和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组织相关活动,传授珞巴族传统手艺技能,并组织珞巴族文化艺术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珞巴族的文化。

2. 自然环境保护西藏地处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

特色村寨的自然环境保护是保护珞巴族特色的重要保障。

保护自然环境首先需要加强对珞巴族特色村寨生态的研究和保护,确保特色村寨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

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保护有特色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推动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特色村寨的发展是促进珞巴族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关键。

1. 旅游开发西藏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特色村寨作为珞巴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提升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珞巴族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特色村寨的原住民文化,避免过多商业化和文化侵袭。

2. 生态农业发展西藏是高原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特色村寨的发展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畜牧业、农家乐等形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海南黎族区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意义、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代表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标本。

对于后人来说,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可以让他们了解和感受祖先留下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

2. 保护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建筑多建于自然环境之中,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常常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考虑到了环保的要求。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是海南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古老文化的完美结合,保护它们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3. 维护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建筑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黎族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保护传承这些建筑,有助于保持和维护黎族文化的纯正性和特色,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建筑老化许多传统村落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到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

一些建筑甚至已经面临倒塌的风险,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2. 城市化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建筑逐渐失去了人气,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搬到城市中心居住。

这导致传统村落建筑的废弃和拆除,部分村落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侵蚀。

3.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目前,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大部分还是处于自发保护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管理措施。

一些保护工作的推进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三、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1. 制定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政策和制度,明确保护目标和范围,规范保护措施和手段,确保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大学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年级:*****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一)民俗的概念 (1)(二)土家族 (2)1 土家族摆手舞 (2)2 土家族哭嫁 (2)3 土家族毛古斯 (2)(三)苗族 (2)1 苗族银饰 (3)2 苗族赶秋节 (3)3 苗族接龙舞 (3)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四、结语 (4)参考文献 (4)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

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前言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

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

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

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

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一)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

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

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3](二)土家族除苗族外,湘西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在此,那就是土家族了。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

土家族受文化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1 土家族摆手舞笔者2011年五一期间,和同学一道去了一趟芙蓉镇,这个因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而更名的小镇,如今正在开发成旅游景点,当天下午,游完整个芙蓉镇景区,回到景区广场,由于正在修整开发中,景区显得有点凌乱,广场上简单的搭了个舞台,一幅芙蓉镇旅游宣传照作为背景,笔者一行人取来凳子坐在广场准备观看民俗表演,其中的摆手舞环节,笔者一行几人被拉上台,和演员们一起跳起了摆手舞,因此,摆手舞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

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2 土家族哭嫁哭嫁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活动,出嫁应该是一件喜庆的事,为什么土家姑娘出嫁却要哭呢?相信很多人有和笔者相同的疑惑,经过《湘西民族艺术鉴赏》这一素质选修课,结合自己后来了解的资料得知,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土家人民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所以,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哭嫁,而且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的土家族的哭嫁已经不存在了,仅在一些较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笔者认为,哭嫁虽是一种民族习俗,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土家姑娘对封建习俗的不满和反抗,所以她们要哭,表达的她们内心的愤慨之情。

3 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毛古斯舞盛行于土家族人聚居地区,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

毛古斯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毛古斯舞作为祭祀、民俗活动,它已有几千多年的历史了[4]。

从动作到内容,别具一格,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

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

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三)苗族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及独特的风情习俗,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

湘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湘西苗族的歌舞、服饰、建筑、习俗、节日、祭祀独具历史风味,民族风情极为浓郁、古朴,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湘西的民族文化形成一大批具有个性又有共性以村寨为代表的分布状况。

而以这些民族文化村寨为载体所体现的民族民间文化,组成了该地区完美的苗族文化体系。

由于住地分散,山水阻隔,各部苗族之间,村寨文化差异很大。

苗寨环境千差万别,总的来看分为三类,即:河边、山腰和山顶,呈垂直分布状[5]。

1 苗族银饰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作为苗族服饰上所独具特色的银饰,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从湘西德夯苗寨所见的苗家上至七八十的老太,下达十六七岁的苗家小妹,全身从头到脚,银饰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的特点就更不用说了,苗家银耳环最重的可达200克,因此,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苗族妇人的耳洞一般很大,也就是因为耳坠太重的缘故了。

再看以多为美,现今,无论你走到哪一个苗族聚居区,都会发现凡是穿着银饰服装的苗家老少,其通身上下无一处不是闪闪放光的银饰雕品,走起路来,银饰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

2 苗族赶秋节苗族的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是湘西花垣、凤凰、泸溪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

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3]。

毫无疑问,赶秋是苗族一个重要的节日,它预示着丰收即将到来。

3 苗族接龙舞接龙舞是苗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一项文娱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

传说,清代湘黔苗民起义后,清廷深恐苗家会出“真龙天子”,于是派人到湘、黔、川边境"劈山斩龙",苗家为了永保“龙脉不断”,便针锋相对地举行接龙仪式,逐渐形成一种接龙舞。

接龙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其中尤以“四月八”最为隆重。

“龙”身由200名苗族男、女青年组成,100名穿花戴银的女青年一手持花伞,一手执黄绸款款而前,100名小伙子一手持青伞,一手执蓝绸尾随于后。

“长龙”在曲折的山道上蜿蜒行进,直到水塘边时,花伞青伞突然张开,黄绸蓝绸迎风而舞,似吞云吐雾,雨随龙来。

在“龙”的身旁,鱼灯、虾灯、蟹灯等竞相簇拥。

男女青年配合默契地表演黄龙翻身、二龙抢宝、黄龙进门、关龙门、丢耙把等动作。

接龙之后,还有闹龙、安龙的活动,祈求幸福与安乐永驻苗乡。

在接龙、闹龙、安龙的整个活动中,还要表演棍棒、拳术、刀叉、流星等武术项目[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开发民族的传统文化。

因为民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产,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6]。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支,文化的多样性是精神需求丰富性所共同期待的。

民族村寨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意义的村寨生活文化,它不仅表现为村寨成员共同的行为模式和相沿成习的风俗制度,而且还包含着潜藏于表层生活现象之下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对这些村寨文化因子的认同和遵循,是每一个村寨成员获得本村寨社会的承认、并为该群体成员所接纳的关键核心。

如何建设民族村寨文化,使其跟上民族全球化的大趋势,而又不至破坏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呢?这是当前建设民族村寨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笔者认为,应着手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这一问题:一是保持和发展民族村寨文化的特有民族特性。

但我们要防止和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二是对一些相对落后国家而言,要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中实现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化。

在此问题上,应当注意防止在文化全球化中迷失自我和走向另一个极端,拒斥文化全球化,最终丧失民族村寨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7]。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近些年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类应该拯救由各个少数民族创造的不同文化。

很多村寨民俗正在遭受严重破环并趋于消逝,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建设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村寨文化,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1、开展民族文化村寨评选活动,推进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和建设;2、结合当地民族村寨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依法保护进程;3、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干净、文明、安全、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村寨文化;4、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村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建设规划,实现民族文化村寨的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双赢;5、抓好民族村寨文化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做好文化抢救工作,以提升民族村寨文化品位。

四、结语总的来说,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保护需要有紧迫感,同时,民族村寨文化的建设与保护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民族村寨文化这一珍贵而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1] 姚小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07,02,(9):123-125.[2] 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1(40):65.[3] 百度百科[4] 熊晓辉.家族毛古斯舞的保护与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21-25.[5] 吴正光.族的村寨文化[J].解读贵州,2005,09:56[6] 吕洋.场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36(3):36-38.[7] 魏海香.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建设问题[J].学术探索,2008,02:114-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