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
最新中小学衔接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精品
最新中小学衔接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精品2023-10-26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研究重点和创新点•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结论和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许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成绩下滑、学习兴趣减弱等问题。
因此,针对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小学衔接策略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衔接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研究背景VS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其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从长远来看,本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02研究目的和方法03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对中小学衔接阶段的研究,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研究目的01探索中小学衔接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前中小学衔接阶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有效的衔接策略提供依据。
02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通过对中小学衔接阶段的关注和研究,提高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文献综述搜集与中小学衔接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个案研究选取一些典型的学校或个体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为研究提供详细案例。
数据分析对调查和个案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有效的衔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中小学衔接阶段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小初语文衔接教学研究
小初语文衔接教学研究一、引言小初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衔接教学是一个研究性课题,旨在探索小初语文教学的问题,为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二、背景小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问题分析小初语文教学衔接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断层和理解上的困惑。
2.技能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说、听、读、写等,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培养和发展一些新的技能。
3.情感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质,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认知。
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认识。
4.态度和价值观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义务感。
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和培养一些新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衔接教学研究方法为解决小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的教育文献、教材和教学实践进行查阅和分析,了解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了解小初语文教学衔接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对比分析法:对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并提出衔接教学的具体策略。
4.案例研究法:通过研究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小初语文教学衔接提供有效的指导。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1.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旨在探讨学生在不同学段之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变,以及如何顺利过渡和承接前后两个学段的内容。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教师的角度2.1课程对接中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对接是衔接研究的关键。
教师需要了解前后两个学段的教学大纲和要求,明确学生在上一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下一学段的内容进行衔接安排。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课程之间的延伸和深入,确保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2.2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是衔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游戏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3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材是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工具。
教师需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的教材,并根据不同学段的内容安排教材的使用顺序和章节编排。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个性化调整和拓展,提供更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3.学生的角度3.1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转变是学生在不同学段进行衔接的核心。
学生需要能够将上一学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下一学段所需的扩展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习题、实践活动和项目任务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已有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3.2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在不同学段之间也需要得到提升和转变。
中小学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3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对于衔接研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探讨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探讨,深入剖析了该问题。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改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影响、问题、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教学实践、成果总结、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在英语教学领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英语教学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衔接和链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学习压力大、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资源不足等。
有必要开展关于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探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为完善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矛盾,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的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探讨,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教学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学校实施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
学校实施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导言: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和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
在学校实施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中,应该注重多方面的因素,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案。
一、课程设置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
中小学之间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让学生能够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平稳的过渡。
此外,课程设置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方法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应该从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的转变中有所改变。
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在中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评估方式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评估方式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评估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学阶段的评估则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中学的学习方式。
四、教师培训为了有效实施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原则和方法,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五、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中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提供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指导。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六、社会支持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的实施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七、课外活动中小学教育衔接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八、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育衔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学业和社交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现状及对策[1]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国民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已从最初的初中阶段逐步延伸至小学阶段并获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度,尤其是新课标改革之后,小学英语教学的师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科学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注重提高学生的教学体验,把工作重心从传统单一的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转变成更加注重教学质量与学生人文知识相结合的理性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中适当衔接初中的语法、句子搭配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心理阶段性特征和学习状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1.1研究的意义1.2.1理论意义小学英语已经开设了十几年,大部分地区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对初中英语的学习减轻了学习压力,但是为什么一部分在小学学得很好的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英语成绩反而明显下降,英语学习兴趣也明显降低呢?这个问题其实已经随着英语课程在小学的开设应运而生了。
那么如何降低这种问题发生的几率,我们需要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补充和扩展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衔接理论,另一面可以对该问题的快速高效解决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1.2.2实践意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表象上相互独立实质上又相互衔接。
因此教育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初中教学效果的好坏。
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相对于语文、数学科目而言还仅仅是襁褓中的婴儿,并且在小学至初中的英语教学衔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已经影响了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做好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从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与制定对策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
第二章综述2.1 文献综述2.1.1国外对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教育教学衔接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何做好中小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衔接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的研究。
加强中小学教学业务交流,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对研究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
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准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不但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紧紧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
通过集体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在学生学习上实现三个衔接的研究。
(1)学习心理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
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以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为例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以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为例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并以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尤为突出。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为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当地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农村英语教育的整体发展。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文将详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深入探讨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还将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秦安县陇城镇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秦安县陇城镇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典型农村地区,其教育环境和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增加,英语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师资力量不足:秦安县陇城镇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相对匮乏,且部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
这导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影响了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匮乏: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陇城镇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学设备、教材、课外读物等硬件资源不足,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小初衔接教学研究及实施方案
小初衔接教学研究及实施方案(数学)(征求意见稿)一、指导思想初中和小学的学段衔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为进一步加强初中与小学的衔接,促进全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与初中一起共同探讨学生在心理、习惯、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自然过渡,寻找自然衔接的最佳途径、方法,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初小衔接教学方式,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提供决策依据。
二、衔接原则1、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要结合本区实际,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主题活动内容,力求做到有实效,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2、长期性与系统性原则。
中小衔接工作应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且找准初小的衔接点将内容与方法具有系统性。
3、常规性与创新性原则。
中小衔接的工作要具有常规性,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当中,并在工作中结合传统适当创新,不搞模式化、理想化。
4、互动性与互惠性原则。
定期研究不同阶段初小衔接教育的工作侧重点,建立中小学教学教研互动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小学教师进中学课堂”、“中学教师进小学课堂”等系列活动,促进中小学双方共同和谐发展。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理解正比例函数;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内容广泛,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当前幼小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四是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通过对幼小衔接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综观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幼小衔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入研究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方法。
本文旨在对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为幼小衔接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1. 阐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阶段对于孩子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需要面对诸多变化,如学习内容的加深、教学方式的转变、社交圈子的扩大等。
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现状
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研究现状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在如今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下,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它关系到孩子们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否顺利过渡,能否真正掌握好写作这一重要技能。
咱们先来瞧瞧美国。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小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意和表达欲。
老师会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哪怕语法错误一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勇敢表达。
比如,在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可能会让孩子们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动物”的小作文。
这时候,小朋友们可能会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写道:“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小兔子,它的耳朵长长的,跑起来像一阵风。
它的眼睛红红的,就像两颗红宝石。
”这时候,老师关注的是孩子们能不能把对小兔子的喜爱之情展现出来。
可到了中学,要求就不一样啦。
中学老师会开始强调语法的准确性、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孩子们得学会如何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观点,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
就像写一篇议论文,得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再看看英国。
英国的小学作文教学很有趣,他们常常会让孩子们通过写故事来发挥想象力。
比如说,老师给定一个主题,像“魔法森林的冒险”,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构思各种奇妙的情节。
有的孩子可能会写:“我走进魔法森林,遇到了一个会说话的小精灵,它告诉我,只要找到那颗神秘的水晶球,就能实现一个愿望。
”而到了中学,写作的类型就更加丰富了,学术论文、文学评论等都来了。
这时候,学生们需要深入研究资料,进行批判性思考,然后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德国的情况也有其特点。
在德国的小学,写作教学会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
比如,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让孩子们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短文。
到了中学,对于写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要求就提高了,像是引用资料的准确性、参考文献的标注等,都得一丝不苟。
说了这么多国家的情况,咱们能发现,国外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虽然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们的写作能力逐步提升,适应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在各级教育阶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然而,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导致教学衔接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以期为我国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背景进行阐述,明确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实现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衔接,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文章将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思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我国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一框架中,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强调了思政课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从小学到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逐步深入、螺旋上升的过程。
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学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大学阶段则更加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分析。
该框架明确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
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
幼小衔接中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
幼小衔接中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儿童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方法和具体技巧来优化这个过程。
一、教育研究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教育研究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在这个过渡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这样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并适应小学的学习需求。
1. 研究幼儿发展特点幼儿和小学生在认知、语言、社交和情绪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学习需求和能力边界,为小学提供更精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 研究过渡期的挑战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教育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儿童顺利度过这个过渡期。
3. 研究教育转化教育研究还可以促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理念转化。
通过研究不同教育环境下的最佳实践,儿童在过渡期间可以接触到更多适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法和资源。
二、教育创新在幼小衔接中的意义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在幼小衔接中,教育创新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1. 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通过教育创新,我们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等,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
2. 创新教育科技教育科技的发展为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兴技术可以为儿童创造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
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在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实现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中小衔接,我校特举办数学中小衔接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数学中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衔接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为顺利过渡到中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5日-2022年9月30日四、活动地点我校数学教研组活动室五、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析数学中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有效衔接的策略和方法。
2. 教学研讨(1)小学数学教师分享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
(2)中学数学教师分享中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重点分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
(3)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师共同研讨,针对学生在中小衔接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3.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4. 学生访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中小衔接阶段的学习感受和需求,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5. 教学案例分享教师分享在数学中小衔接方面的教学案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提高。
六、活动安排1. 第一周:专题讲座、教学研讨(1)9月15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2)9月16日-9月17日:小学数学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3)9月18日-9月19日:中学数学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4)9月20日: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师共同研讨。
2. 第二周:课堂教学观摩、学生访谈(1)9月21日-9月22日:组织课堂教学观摩。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分析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分析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同时也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导致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产生。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现状的分析,提出衔接的对策并分析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衔接现状动态分析“教育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和过渡。
教育衔接问题在80年代上海即提出来了,而中小学教育衔接到了90年代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中小学衔接指的是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主要解决的是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现状笔者对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前人对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存在问题1.心理过渡问题。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扮演“中学生”,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动荡和不平衡。
2.教育管理问题。
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在小学,学校或老师对学生都是“手把手”“保姆式”地管理,这种方式不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
3.教育内容问题。
一些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材编写人员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学和小学的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缺乏连贯性,衔接也不够紧密。
4.家庭、社会问题。
中小学教育的在衔接过程中,家庭教育方面出现很多衔接不上的问题,如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对子女青春期的教育、与教师的联系频率等等,同时,社会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关注度并不高,普遍认为这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也给教育衔接的顺利实现带来很大的难题。
(二)原因分析1.教育思想没有真正转变。
现行中小学教育主导作用的仍是应试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对中小学的危害性很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心理的不适应。
小中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与中学的衔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小中衔接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学习习惯养成以及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小中衔接教育实践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小中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小中衔接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中衔接;教育实践;问题;改进措施一、引言小中衔接教育是指小学与中学教育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小中衔接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不衔接,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出现适应困难。
因此,对小中衔接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中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习内容不衔接小学与中学的学习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如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方面。
部分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
2.教学方法不衔接小学与中学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如课堂管理、教学组织、师生互动等方面。
部分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3.教育评价不衔接小学与中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如考试形式、评价标准、评价目的等方面。
部分小学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导致学生在进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4.心理适应问题小学生在进入中学后,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挑战,部分学生可能产生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在中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小中衔接教育改进措施1.优化学习内容衔接(1)加强学科知识衔接:小学教师应注重与中学学科的衔接,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中学阶段。
音乐学科“中小学段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
音乐学科“中小学段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音乐学科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小学段之间的衔接。
中小学段衔接问题涉及到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否紧密,这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音乐学科“中小学段衔接”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音乐学科“中小学段衔接”问题的认知和看法,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内容包括对于音乐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以及对于中小学段衔接问题的认知和看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在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教学内容不够衔接。
部分教师表示,在中小学不同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断裂感,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业发展。
(2)学习内容单一。
一些学生反映,中小学段的音乐学科学习内容单一,缺乏新颖和吸引力,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业发展。
(3)学习方法缺乏指导。
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音乐学科的过程中,缺乏老师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导,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改进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其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衔接的能力。
(2)调整课程设置。
对中小学段的音乐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升学习的吸引力。
(3)多样化教学方法。
引入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初中存在着较大差异,而学生由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必然会产生教育衔接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加强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对于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潜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一)研究的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建立中小学教育衔接机制,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二)研究的内容1.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3.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
4. 中小学教育衔接机制的构建与探讨。
三、研究的方法及步骤(一)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对研究主题进行探究。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了解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情况,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实地调研法:走访中小学校,参观教学环境,及时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收集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资料,进一步明确问题和研究方向。
(二)研究步骤1. 定义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收集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3. 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实际情况。
4. 实地调研,了解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5. 以上述资料为基础,建立中小学教育衔接机制并进行探讨。
四、预期目标和意义本次研究预期达成以下目标:(一)加深人们对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认识,提高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的重视程度。
(二)探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三)创建中小学教育衔接机制,为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纪实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纪实幼小衔接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以下是一份关于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纪实,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启发。
课题名称: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环节是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然而,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知识的不连贯、教育理念的差异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绩。
研究目的: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幼小衔接策略,促进学生平滑过渡,保障他们在小学的学业和心理发展。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幼小衔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科设置、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3.访谈和问卷调查: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案例分析:选择若干学校作为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幼小衔接经验,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
研究内容:1.学科知识衔接:分析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出不同年龄段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
2.教育理念统一:探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统一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育体制的衔接。
3.教师培训:提出针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方案,提高他们的幼小衔接意识和能力。
4.家庭参与:强调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家校合作的策略,使家庭和学校形成紧密合作的教育共同体。
研究成果:1.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符合幼小衔接需求的教育改革方案。
2.发表研究论文,分享研究过程和成果,为同行提供参考。
3.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与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
结论:通过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策略。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过渡,还能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共同发展。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为提升我国幼小衔接质量贡献力量。
这只是一个研究纪实的简要示例,具体内容和深度会根据你的研究兴趣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九年一贯制中“小初衔接教育”的研究
九年一贯制中“小初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标签:小初衔接;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九年一贯制;国民素质一、引论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一直以来引领着西南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及制度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的一轮改革浪潮的兴起,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有必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的实施探索理论依据.二、研究的必要性“中小学教育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
这里的小学教育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育,而中学教育则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教育,不包括高中教育。
若把“中小学教育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非常宽泛,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这里主要研究解决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到到初中学习生活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中小学学生的发展后劲。
三、存在问题(1)对教学研究不够,没有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从汇报课上可以看出,目前,部分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上,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小学老师很少会去浏览一下中学教材,在教学时“就理论课”不管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在中学,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是从初三毕业班下来有的是新分配来的,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换过来,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與学生实际脱节。
(2)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根据修订后的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广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而且应当重视“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衔接教育研究
古城学校是由原古城中学和古城乡中心小学两所学校合并而成。
两校合并之后原本一墙之隔,却鲜有交流的两个学校,打开了横亘在中间的围墙,成为九年一贯制的古城学校。
面对新的学期、新的情况,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六七年级的衔接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燃眉之急。
经过古城学校领导的慎重研究,决定将六年级从小学部(原古城中心小学校园)调整至中学部(原古城中学)校园。
看似简单的一次调整,却开创了古城学校衔接教育的新局面:
一、调整之后,古城学校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以下变化:
首先、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
原本六年级是和一至五年级在一个校园,他们的作息时间,学习规律,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等还停滞于小学生的框架范围之内。
调整之后打破了六年级学生这种思想认识,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不再是小学生,而是尝试和七到九年级的同学一起作息,身处更高学段的学习环境之中,对他们的身心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其次、学习习惯的改变。
调整之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
原本小学的作息时间改变,尝试使用中学的作息时间。
与七年级的同学一样参加大课间活动,参加校周会,参加卫生评比、
创建最美古城学校校园的创建评比活动,参加班级板报的设计比赛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六年级学生积极投身中学部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同时,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方法,对待学习和生活的观念,他们的各种行为举止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他们更加积极,更加兴味盎然,学习也更加自觉和勤奋。
第三、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改变。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和中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他们会变得叛逆,张扬,思维变得更加开放。
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就没有青春期少年的这种思维活跃和行为习惯的更好形成。
六年级的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和初中学生的朝夕相处之中的到耳濡目染
的熏陶和提高。
他们更加讲究卫生,讲究文明礼仪,说文明话,走文明路,争做文明学生,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往日乱扔垃圾,脏话连篇,迟到早退的现象一扫而光,在古城学校这所大熔炉中得到了切实地锻炼和提高。
二、调整之后的六年级不仅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氛围,六、七年级的教师也面对着新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冲击。
现在的六年级科任教师也随着六年级的调整,他们也调整至七年级办公室办公,以前六年级老师面对的是一至五年级的科任教师。
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始终只是在小学阶段深入探究,缺少有效的延伸,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大的扩展。
办公地点的调整,看
似只是几张办公桌改变了位置,实质上对六年级和七年级教师来说,却是仿佛打开了冰火两重天----长久以来中学和小学教师之间老死
不相往来的状况被彻底改变,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籓篱被完全打开。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衔接带入了无缝链接的新时代。
1、六年级教师和七年级教师身处童一间办公室,在备、教、改阶段的交流更加的顺畅和自然。
学生的教育由老师来完成,而老师的教育不可能是闭门造车。
作为身处六、七年级过渡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在教师层面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机制等等。
六、七年级教师的合并办公,正好可以弥补从六年级到七年级过渡这一断崖式的鸿沟,在六、七年级教学理念,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的无缝连接和有机融合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集中研讨,集体备课,分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互换课堂,等等方式将六、七年级之间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拉近距离,打造六、七年级的教育教学的无缝链接,创设高效课堂,使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心理的角色转换,融入中学阶段的学习之中。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交流上,小学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数、英教师)要主动熟悉中学教材内容,把握中小学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
并在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初中学习作好铺垫。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为学生即将到来的中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六年级教师和七年级教师身处童一间办公室,有利于打造六七、年级班级、学生管理方面的无缝链接。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六年级老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更深的了解,这种对学生思想、思维、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了解是初中阶段的老师所欠缺的。
与之相同小学阶段的老师,对中学阶段孩子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知之甚少。
身处过渡期的七年级学生和即将身处过渡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尽早的了解和熟悉初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对他们尽快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在七年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六年级老师可以为七年级老师的管理和引导,提出贴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议。
助力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快的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
六、七年级教师的沟通交流,在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刚刚跨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还处在小学到中学的改变过程之中,带着明显的小学生的特点。
在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六年级老师的建议会对七年级老师管理学生起到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3、打造六、七年级学习评价的无缝链接。
小学教师多是哄着、牵着、循循善诱地耐心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怎么做,以表扬的方式居多且很少批评学生。
但是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喜欢老师的唠叨,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认可,甚至于耿耿于怀,产生逆反心理。
加之青春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环境上,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情绪上,表现为从性格活泼到突然沉默寡言。
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有鉴于此,通过沟通交流,要促进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同时在毕业班学生中适当引入中学教师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的评价方式,为学生适应中学课堂的评价机制做好铺垫,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品尝到在中学课堂成功的喜悦。
4、打造六、七年级学生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无缝连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衔接教育顺利推进和完成的根本保证。
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
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
我们力求抓好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5、打造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教育的无缝连接。
优秀道德品质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教育的本质是树人,也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优秀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道德品质教育。
加强思品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养成刻苦学习和持之以恒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
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进入七年级之后,六年级老师还可以在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上,继续发挥作用,例如:给七年级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七年级老师有针对性的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教育。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促进七年级老师更快的熟悉了解学生,促进他们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目标。
三、六年级毕业生升入中学之后,不能简单像以前一样的甩手不管。
毕竟七年级老师面对陌生的六年级的毕业生,如果没有六年级老师的协助,的确需要一个漫长的了解、熟悉的过程。
如果六年级的老师能够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对六年级的学生扶上马,然后再送一程,为他们在七年级的学习、生活角色转换助力,协助七年级老师尽快的了解、熟悉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样会更快更好的促进七年级的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理,有了七年级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六年级教师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提前为他们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打造六、七年级教育的承上启下无缝连接,将开创衔接教育的新局面,我们也将努力探索,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