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1. 引言1.1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文人笔下,月亮象征着高洁、清雅、孤寂、明净等多种意义,常常在诗作中被运用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表达诗人的意境。

月亮在古诗词中往往被描绘得如此皎洁、如此寂寞,让人不由得感叹月光之美,月亮之静谧。

“月光”、“明月”、“弯月”等不同形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一种形态都能激发诗人对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情关怀和思考。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魅力的表现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讨。

2. 正文2.1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常常被描绘为孤寂、清冷、高洁、深沉等形象。

月亮是夜空中的主角,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情感寄托和意境表达的重要符号。

在《清平调》中,唐代诗人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里的明月被描绘为在天山之巅升起,给人一种高洁、清冷的感觉,展现出李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远方的向往。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被描绘为与诗人对影成三人,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高洁的氛围。

月亮在古诗中常常被描绘为独自升起,照耀着孤寂的大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月亮意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自然景观,更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追求高远和追寻真理的情感。

在古诗中,月亮意象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表现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符号。

2.2 月亮象征的意义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许多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月亮象征着孤独和思乡之情。

古代诗人经常在月光下感慨人生无常,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月亮还象征着坚强和永恒。

月亮在黑夜中独立高悬,给人以坚定和安慰,寓意着战胜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 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 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 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 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 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 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 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 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 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
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 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 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 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 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 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 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 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 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 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古典诗歌中的月意象
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概括地 说就是借物抒情。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先秦
屈原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 译注:月亮有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 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由月亮这一永恒意象探寻宇宙奥秘,发人深思)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九歌· 云中君》) “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 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 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 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
五代
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宋代 1李清照 “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 《 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 若》)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 孙》) 2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 子》) 3柳永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
两汉
卓文君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白头吟》) 这两句是卓文君自喻其人格 纯洁如白玉。(以月亮的皎洁暗喻 人品格高洁)
魏晋 曹植《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 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译文:“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风吹落雪。 其形象之鲜明,色彩之艳丽,令人目不瑕接。其中“翩若惊鸿,婉 若游龙”,尤为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它与下面 的“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都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 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以月亮的轻灵飘逸写女子绰约的风姿) 唐代 李商隐(《霜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宋代 晏殊(《中秋月》)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明代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加相关诗句赏析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加相关诗句赏析

月亮挂天边,古诗里的梦幻篇章
哎,你们有没有发现啊,古代的诗人好像特别喜欢写月亮?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在古人的笔下竟能生出千般情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静夜思》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简单的两句话就勾勒出那种夜深人静、独自对月的思乡之情。

那个“疑”字真是妙啊,感觉像是月光太明亮了,都让人分不清是地上的白霜还是天上的光辉了。

苏轼也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中秋佳节时最应景的诗句之一了。

“婵娟”就是形容月色美好的样子,诗人希望亲人朋友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温馨呢?
还有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真的很有画面感。

每当秋天来临,露水渐渐变凉变白的时候,就觉得那轮圆圆的月亮只有在自己的家乡看起来才是最明亮的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反正每次读到这句诗我都会想家。

当然啦,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句也写了月亮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一首都藏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仿佛透过那些文字我们能看到古人们面对月亮时的沉思与感慨……
总之哈,月亮在古诗词中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它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愿望和情感,无论过了多少年再读起那些诗句依然能让我们心生共鸣。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由于作者心境分歧,在分歧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暗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分歧的意蕴:幽美、自由、纯粹、美好、永恒、凄凉、悲凉、离合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分歧意蕴,形成份歧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分歧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毛病.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墨客经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何等幽雅、明净而又布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呈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动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深思,展开遐想,发生缱绻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经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单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分歧可能发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年夜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年夜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工具,南北工具,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经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暗示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年夜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年夜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高扬,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年夜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年夜江,残酷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离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呈现,经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经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何等的长久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何等的长久,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暗示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勾魂摄魄.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

月的意象

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摘要】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月亮象征着温柔、美丽、孤独等情感,也代表着民族团结、家国情怀。

通过探究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瑰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月亮意象与人生、情感的关联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对生命、爱情、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深入研究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意象的展现,我们也能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韵味。

【关键词】关键词:古诗词、月意象、象征意义、文化传承、艺术魅力、中华文化、情感关联、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内涵1. 引言1.1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月亮作为诗人笔下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古诗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月亮的形态、光辉、变化等特征成为诗人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载体,而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从古代琴瑟之音到现代网络文学,月亮的形象一直被诗人或作家们广泛地使用,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且深刻的意象之一。

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月亮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月亮一直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月亮作为天空中独特的存在,常常被视为神秘、神圣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视为阴阳之一,代表着女性、柔美、阴柔之美。

月亮的圆满象征着完美、圆满、圆融,是中国古代文人情感寄托的象征之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 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 苏台览古》)。

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 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

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

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

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

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

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

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

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

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第1页又自解自叹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既然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那就惟望各自珍重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情感深沉婉曲,意境幽深高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咏月诗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特别的一首。

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朋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然而,妙就妙在诗人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以月渲染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极为相似。

触景生情,月亮常常被诗人用来烘托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本是自然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在词人眼中,这些却成了他不堪回首的记忆,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再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词人和自己心爱的人儿分别了,心中自然十分痛苦,但他不并直接说自己分别之后如何孤独凄凉,只是想象别后旅途中的情景:黎明酒醒,冷风侵肤,岸边,是稀疏的杨柳,空中,只有一弯残月。

读到此处,词人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的那份怅然和失落已经跃然纸上。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则写他科举考试落榜后苦闷凄凉的心情。

那时,夜已深了,西天的一弯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寒霜满天,乌鸦悲啼,诗人看着江中的点点渔火,听着寒山寺传来的沉重钟声,悲愁、郁闷、伤痛……再也控制不住地涌上了心头,流向笔端。

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则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写王昭君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可谓凄怨之极。

三、以月营造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情怀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皎洁、柔和、清幽的。

写月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会使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空澄澈,天气凉爽,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松林之上,真是静美空灵之极!再看那溪中的石头,也一定是格外晶莹圆润的吧?山雨汇成的清泉在石上汩汩流过,月光的照射让它闪烁着一种梦幻般的光芒。

淙淙的流水清脆悦耳,宛如奏着的一曲宛转动听的“小夜曲”。

这首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光与水色齐美,人心与自然俱净,意境恬适纯美,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

第2页再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尽了春山的宁静、优美。

“人闲”是说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诗人内心闲静。

因此,当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或花落衣襟上的触觉,或花瓣飘坠时的芬芳,也能被他明显地感觉到了。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而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山鸟竟惊觉起来,在寂静的山谷中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

这样的意境何其清幽与雅致!白居易《暮江吟》中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他说,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你看,露水晶莹剔透,像极了一颗颗珍珠,而弯弯的新月,多么像一张银弓,镶嵌在蔚蓝的浩渺的天空!这样的景色多么迷人而美妙!另有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是写七月十六那天,作者与朋友泛舟游赤壁见到的美景,那天的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她缓缓地爬上了东山,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

再看江面上,雾气茫茫,江水茫茫,它们在月亮银辉的笼罩下,显得浩瀚无边,这样的秋江夜月美景是不是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四、以月蕴含时空永恒,感慨世道变幻或人生短暂月亮亘古不变,高悬于天,也常常引起文人们的哲理思考。

自古明月如斯,岁岁年年,相比之下,世道无常,人生短暂。

于是,在善于观察思考的诗人那里,月亮就成了永恒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无他见证。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呼之欲出,气氛孤寂、苍凉。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然而,“万里长征人未还”。

边关依旧,月亮如故,战争总是持续不断,将士们远离家乡,在沙场浴血奋战。

有多少人血洒疆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人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千古如斯,人类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转瞬即逝,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生命在时间面前何其短暂,又是多么的无奈!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感慨虎踞龙盘的石头城曾是六朝古都,繁华无比,然而现在只剩下一座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说一切的富贵风流,都烟消云散,转眼成空,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在夜深人静时分,慢慢地爬上女墙,临照空城。

这里,月是宇宙的冷眼,由盛到衰的见证者。

苏轼《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豁达地看到,水虽滚滚滔滔,不断东流,但第3页江中之水仍然满满当当;月虽时圆时缺,盈虚变幻,但月还是那个月亮,千古不变。

从长远的眼光看,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因此,又何必计较个人得失,忧愁计较呢?读到这里,不禁为他阔大的胸襟和睿智的见解击节赞叹!有关月亮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于月亮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

它是恋人们旧梦重温的情思,是游子凝然不动的乡愁,是迁客骚人孤独寂寞的心态,也是士大夫逃避现实、飘逸脱俗的人格化身,它的永恒常唤起诗人们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

而它诸多的象征意义,将决定了它永远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参考文献】1、《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崇文书局出版社2、《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3、《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