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第六大题
第六大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去年一样,共3道小题,15分。在去年的分析中,我们曾经遗憾地指出,广东卷的语言表达题没有继续在前进中探索,反而回到老路上去,与1999年的全国卷语言表达题形式如出一辙。今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卷的表达题不负众望,又成了名副其实的高考试验田,并结出了丰硕果实。在题材、题型上确实是费了心思,题型作了根本性的改变,令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命题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命题态度相当亲切而有善意,不在命题形式上为难考生,宗旨在于真实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命题呈现出考点传统而题型较有新意,注重考查语文素养,贴近生活,考生作答难度、强度不算大等特点,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值得称道的语言表达题。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舍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案】书法、意象、美、舍貌取神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压缩语段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此题同2005年全国甲卷(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海南卷)第的18题(关于古籍修复内容)要求基本一样,今年的各地模拟题也曾多次出现类似的题型,所以,考生应该不会陌生。
这段文字取材于陈新长的《书法艺术的抽象美》一文中的一段。文字内容,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这同现在文化界“回归传统”的呼吁是相一致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有其长久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解答本题,要对“关键词”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关键词这一概念在撰写正规论文时经常涉及,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提取关键词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善于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内容。解题时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浏览文段,划出文段中的名词性的概念,这里学生能画出的可能不止一个,如“意象”、“视觉”、“想象力”、“感情”、“美”、“舍貌取神”等,不过由于题目要求只要四个关键
词,因此,在这几个中要有所取舍,既要看它们各自出现的频率,也要看它在整段文字中的作用;二是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书法”或“书法艺术”是个主题词,不可不取。再看有否与主概念相对应的总结性的词语或宾概念;如“舍貌取神”就是对文段表述内容的一个总结性词语,不可不取。剩下几个属于过渡性的关键词,在几个名词性概念中筛选。根据我们对整段大意的理解,明确了“意象”一词在过渡中不能跳越过去,因为它是前面具体形式概括出来的结果,又是启发想象力,调动感情的凭借,更是“美”的体现者,这是几个过渡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不可不取;“意象”后面的过渡性概念只有“美”了;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如本题可连缀成:书法(艺术)通过意象体现美,即“舍貌取神”。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压缩语段,题型虽然千变万化,但不管它怎么变化,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是相同的,只要牢记“压缩后的语句其实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这句话,善于提取“有效信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本题命题摆脱了一般压缩题(常考压缩成一句话)刻板的味道,而考查广泛应用于论文写作、快速阅读、(网络)信息检索等的提取关键词。题目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用性强,体现出语文学习实践性特点。而且题目较有亲切感:一方面,语料选用与语文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学了十几年语文的同学,不至于对书法一无所知;其次,关键词的理解难度不大,如“意象”一词,在诗歌的学习中,是考生熟知的概念。
20.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
【答案】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从观察个别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为科学定律,然后用事实对它进行检验和证实,上升为科学理论,再通过演绎,去解释新的事实,预见新的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
【分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连贯的能力,题型应该属于图文转换一类,能力层级为D级。
广州市“一模”考了根据表格进行语言表述,2004年和2005年高考都考过这类题目。这类题目呈现形式分别为图画(漫画)和表格,无论哪种形式都各有特点。今年的这道图文转换题目,很有新意,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文理渗透的跨学科特点,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
学生思维品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实用性也很强,可用于科研、写作、产品说明等。
本题取材于一个事件的流程图。具体解答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陈述对象或话题是什么。本题涉及的话题是人类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人类这个限定词语也可以不要,因为动作行为实施的主体是众所周知或约定俗成,一般可以不出现。二是观察分析图画内容。这是一个流程图,主要是把握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图上内容有这样几个部分,方框里的四个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与连贯作用。三是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据词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本题是阐述人类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观察(经验事实)”是第一个关键词,是整个过程的起点,它与第二个关键词“科学定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实与规律的关系,加上横线上的“归纳”二字可知,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有一定的递进性,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是归纳和概括:事实归纳出规律。而“科学定律”与“科学理论”这两个概念也不是一个层次的关系,科学理论是对前者的深化和提炼,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检验(或证实)。那么,用什么来检验(证实)?当然是用“事实”。在检验(证实)后便上升为“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和“解释和预见”之间属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发生关系的方式是演绎(即铺陈、推断、阐发),也就是“再通过演绎,去解释……预见……”。四是组织文字连缀成答案。注意:①要把方框里及横线上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图表上的词语一个也不能漏;②要把事件递进的过程体现出来,可使用必要的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表明时间先后、事情发展趋势或因果、条件、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③不能忽略题干上的陈述对象(主语),主谓宾搭配要恰当,尤其是主语与宾语的搭配要恰当,如“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以……方式来实现的”(或“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主要过程表现为……预见新问题”)。
这个流程图,基本上是陈述一件事,大体结构:对象(或事件)——特点(过程如何)——本质意义(结果、结论意义)。答案中连缀的词语:从……出发,通过……,概括为……,然后……,上升为……,再通过……,去……。
这种模式图的考查,除了这种流程图外,还有一种框架结构图,主要是分析元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的。要注意元素的主次、依存关系等。
21.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