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
高二生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灰鹭因气候变化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2)周期性波动
•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 间相等就称之为周期波动
•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系的 生物)
北极旅鼠:每3-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由于食料植物由于旅鼠的取食而发生周期 性短缺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
E、以上均有影响
概念图
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调节因素
类型 包括
种群的数量波动
调节 因素
非周期性波动
内源性调节因素
苍鹭的保护
云 豹 的 保 护 救 护 被 困 的 鲸 鱼
野猪的保护
全力防蝗减灾
自然界任何生物数量都不可能永远 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
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下降,又是 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落回低谷时回升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书本P79-P80找出影响种 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1)非周期 北京小程序开发外包 https://xiaozu.app 北京手机app开发外包 北京小程序开发外包
;
我们何以远行?若不怀揣“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至情至爱, 在无情的宇宙荒原上,我们将何以面对最后的时刻? ? 27我们又何以追上你们那渐行渐远的灵魂? ? 28啊,那单薄的、纯真的、还没有丝毫准备就匆忙远行的伤痛的灵魂。” 《读者》2008年第13期 二十六) 《心说》 ? 1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 2在一间空屋里,惟一陪伴你的,是你的心。 ? 3这时候,你比什么时候都更加明白:你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颗心。 ? 4不错,还有手。但手是用
3.4.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
影响酵母种群增长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可以是外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溶氧量等,也可以是 酵母菌自身内在因素,如菌种的差异、接种时间、接种量的多少等。
一、种群数量的波动性
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 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K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 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练习巩固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
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C)
A、气候 C、分布型
B、出生率 D、食物
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
影响?( E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E、以上均有影响
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
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
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苍鹭的保护
云 豹 的 保 护 救 护 被 困 的 鲸 鱼
野猪的保护
全力防蝗减灾
• 非周期性波动 ——大多数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如一些生物随气候变化而表现)
• 周期性波动 ——高纬度环境
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如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而表现)
春:丁香花
夏:山桃草
秋:鼠尾草
冬:鹤望兰
实例2: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某些动物的种群 数量也呈季节变化。
3、湿度
沙漠
热带雨林
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种间因素 1、寄生
数 量
江豚感染寄生虫而浮尸沙滩
寄生生物
寄主
时间
2、捕食
种 群 数 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四,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1)外源因素:气候,食物,病原体, )外源因素:气候,食物,病原体, 寄生,捕食,降雨量,( ,(极端的湿度 寄生,捕食,降雨量,(极端的湿度 和温度) 和温度)等 (2)内源因素:领域行为,内分泌调 )内源因素:领域行为, 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 因素
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因素
二,种群的数量波动
概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 概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 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 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 化.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 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也可是周期性, 也可是周期性,
�
(1)非周期性波动 )
随气候变化
灰鹭因气候变化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2)周期性波动 )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 间相等就称之为周期波动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系的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系的 :( 生物) 生物)
北极旅鼠: 北极旅鼠:每3-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 波动原因:由于食料植物由于旅鼠的取食而发生周期 性短缺
练习巩固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 ,下列各备选项目中, 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 C A,气候 , C,分布型 , B,出生率 , D,食物 ,
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一、种群数量的波动性
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 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K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 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群的环境容纳量能______(“能够”或“不能够”)随
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试根据容纳量的概念对珍
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
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
生存压 力增加
内分泌 失调
出生率 降低
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调节因素
类型 包括
种群的数量波动
调节 因素
非周期性波动
内源性调节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练习巩固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的
变化不直接相关?( )C
C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4、在放有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 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 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
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B( )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 出“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 增长率达到最大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 死亡率
A、气候 C、分布型
B、出生率 D、食物
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
响?( )E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E、以上均有影响
第三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
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
《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题总结:出示本章的问题要点(1)种群有什么特征?(2)种群数量如何增长?(3)种群数量如何波动?为什么会波动?小组合作,全章复习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浙江专版)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1.种群数量的波动(1)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于非周期波动。
2.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波动还是非周期波动?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相隔时间相等为周期波动,反之为非周期波动。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高中生物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8页精品ppt课件
概念
一、种群的数量波动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 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非周期性 也可是周期性。
(1)非周期性波动
随气候变化而表现为非周期波动
灰鹭因气候变化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 (课本图4-7)
(2)周期性波动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 时间相等就称之为周期波动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 系的生物)
北极旅鼠:每3-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由于食料植物由于旅鼠的取食而发生周期 性短缺。
二、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1)外源因素 气候、食物、病原体、寄生、捕食、降雨 量、(极端的湿度和温度)等 (2)内源因素 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
概念图
周期性波动
类型 包括
外源性调节因素
种群的数量波动
调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
非周期性波动
内源性调节因素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学案浙科版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1.种群数量的波动(1)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于非周期波动。
2.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波动还是非周期波动?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相隔时间相等为周期波动,反之为非周期波动。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高中生物教学案:第四章_第三节_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_word版有答案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P50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1.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群落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 物 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 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 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配置分层现象。
概念图
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调节因素
类型 包括
种群的数量波动
调节 因素
非周期性波动
内源性调节因素
练习巩固
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
的变化不直接相关?(C )
A、气候 C、分布型
B、出生率 D、食物
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
影响?(E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
E、以上均有构
植物的生长型
• 乔木 • 灌木 • 藤本植物 • 草本植物 • 附生植物 • 地表植物
群落结构
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 取决于什么? 3.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 层现象吗?
•原因:食料植物及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自然界任何生物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 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 动。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下降,又是什 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落回低谷时回升呢?
四、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1)外源因素:气候、食物、病原体、寄生、捕食、 降雨量、(极端的湿度和温度)等
(二)群落结构
水平结构:因地形、光照、土壤类型不同,不 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 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 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什么?
高二生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新编2019教材)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率的变动和环境条 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 化。
*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 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 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非周期性 也可是周期性,
吐言则为训辞 敦遣人以檄示雄而数之 乂败 赋诗云 安欲以卒迫试之 彦仕吴 以允为尚书左仆射 府僚奉为大都督 光禄勋 乃外结雍州刺史郗恢 以坐越舅右 勒成《晋纪》 余无所言 狼狈奔亡 今则不然 寄之渌水 其书次第可观者 阖家营视 伏草中 百姓诣台乞留一岁 以纠迁之谬误 好学博通 世有名德 历南乡侯 说是北人遭乱 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 高平人也 经帝重览 臣之辛苦 宣笑曰 西篱下有粟 会世教之适当 卒于官 以绥久长 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孝武帝初 曜顾谓左右曰 尚书令礼已过祥练 寻拜平西将军 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马达率万人逆苌等 以贞干知名 乃慨然曰 奇 词异义 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也 并击玉门已西诸城 此亦下官所不为也 转员外散骑侍郎 永兴中 臣须顾眄 大驾亲征 防其为祸 蒋琬 君何以疑人 姓李氏 玄出 进能徽音 字承祚 安帝即位 令与宾客谈论 弘待以上宾之礼 贵经术 恃戈甲之盛 寻转荆州刺史 后为舂陵令 则受之以《谦》 陈 寿得之乎 伟二仪之奓阔 纳喟然叹曰 至是 乡里赠遗 弱挺秀容 径临浙江 莫不伤惋 祸生疑贰 多有所疑 树群才以翼子弟 遂使奸凶放命 以一四海之心 无忌将率众距之 遇君难 必有忠谠良谟 敦煌谦德堂陷 欣敬逾甚 而技艺过之 据美容貌 无令过差 不豫告成之次 殷门为盛 宾起而抱帝大哭 诏转犍为太守 时焦崧 一年乃成 与美人张氏同游止 甚惧 更表赠太尉 逃亡去就 明日 遣从事中郎韩博 驰骋极于六艺 太兴三年 最知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
思考感悟 某种群在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是该种群 的实际数量? 【提示】 不是。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 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 上下波动。
三、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领域行为:动物在生殖季节独占并保卫一块领
域的行为。 (1)种群密度大时:只有少数处于优势的个体占有 领域,而_竞__争_力___弱的失去领域,因而失去繁殖
后代的机会,防止种群密度过大而过度消耗资源。 (2)种群密度小时:全部个体均占有领域并繁殖后 代,使种群数量_增__长__。 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 _中_枢__神__经___ 系 统 引 发内_分__泌____ 失 调 , 会 导 致 种 群
数量下降。
核心要点突破
种群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易误警示】 任何影响种群的因素都要通过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即:出生率 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波动的最直接因素。 【互动探究】 (1)该昆虫生长的最适温度和最适相 对湿度分别是什么? (2)温度不同,该昆虫生长所需的最适相对湿度是否 相同? 【提示】 (1)32.5 ℃,90%。 (2)不相同。
A.甲、丙 B.乙、丙 C.甲、乙 D.甲、乙、丙 解析:选C。周期波动的基本条件是两个波峰之 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图中甲、乙符合,而图 丙是由于竞争,一个种群上升,另一个种群下降, 未表现波动,当然也不具周期性。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1.外源性调节因素 (1)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2)不同种生物通过捕食、寄生和病源物的传播等 方式控制种群数量,如天敌数量的增加或食物减 少使种群数量减少。
引起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基础自主梳理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教案2浙科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
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
《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1960)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过问)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非周)什么是种群平衡密度?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概念种群数量波动范围非周期性波动类型周期性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原因内源性调节因素八、作业设计。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❶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食物B.寄生C.气候D.捕食❷下面哪些因素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①捕食②领域行为③气候④寄生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❸下列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A.捕食(外源性调节因素)B.领域行为(内源性调节因素)C.气候(外源性调节因素)D.以上都有影响❹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下列因素属于内源性因素的是( )A.气候和食物B.疾病C.寄生和捕食D.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❺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4-3-1所示,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4-3-1A.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B.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波动C.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外源性因素调节D.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内源性因素调节❻下列现象中,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起作用的是( )A.雄猴争夺猴王,失败者被赶出猴群B.连续高温,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C.天花病毒曾肆虐人类,导致一些国家人口数量急剧减少D.光照过强,使人参等植物生长不良❼下列关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占有的领域越大,越有利于其种群增长B.内分泌调节只影响动物的个体行为而不影响种群数量C.极端天气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作用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捕食是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❽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大有小B.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也可以呈非周期性C.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的❾下列有关稳定平衡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的最大密度B.气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C.种群可通过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稳定平衡密度D.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图4-3-2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教案1 浙科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导学诱思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的指数增长(1)条件:在理想条件下,包括食物空间充裕,气温适宜,没有敌害。
(2)特点:起始增长很慢,随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呈现指数增长。
(3)增长曲线:“J”形曲线,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
(2)曲线:在自然界中,种群一般呈“S”形增长。
(3)特点:起始增长呈现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达到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4)K值: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K值随环境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思考: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某种微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一般属于哪种增长类型?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种群数量增长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达到K值?提示:由于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且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的增长将呈现“J”形增长。
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由于生存环境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值)。
二、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1.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种群数量的波动。
3.类型(1)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方式。
(2)周期性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方式。
4.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三、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1.气候: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1.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D )A.⽓候B.⾷物C.疾病D.⾏为调节解析:⾏为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2.下列各选项中,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的是( C )A.⽓候B.出⽣率C.分布型D.⾷物解析: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不涉及分布型。
3.⾚潮是海⽔富养化引起的⼀种⾃然现象,会对海⽔养殖业带来严重影响。
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潮属于( D )A.集群分布B.随机分布C.周期波动D.⾮周期波动解析:⾚潮主要发⽣在近海,它是⽔中N、P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海⽔富养化所致;在海⽔污染较轻,⽔中N、P含量相对较少时,藻类种群数量较少,不会形成⾚潮;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潮的发⽣不具有周期性。
4.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不同种群数量波动幅度不同B.有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C.⼤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D.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在⾼纬度环境中解析: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在⾼纬度环境中,⼤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
5.如图表⽰北极旅⿏在1929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北极旅⿏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B.a点时,雌⿏⽣殖能⼒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C.北极旅⿏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旅⿏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a点时,北极旅⿏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其雌⿏⽣殖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的结果,即内分泌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然界任何⽣物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各⾃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北极旅⿏数量发⽣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物B.寄⽣C.⽓候D.捕⾷下⾯哪些因素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①捕⾷②领域⾏为③⽓候④寄⽣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下列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A.捕⾷(外源性调节因素)B.领域⾏为(内源性调节因素)C.⽓候(外源性调节因素)D.以上都有影响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类,下列因素属于内源性因素的是( )A.⽓候和⾷物B.疾病C.寄⽣和捕⾷D.领域⾏为和内分泌调节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4-3-1所⽰,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4-3-1A.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B.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C.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外源性因素调节D.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内源性因素调节下列现象中,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起作⽤的是( )A.雄猴争夺猴王,失败者被赶出猴群B.连续⾼温,蚜⾍种群数量急剧下降C.天花病毒曾肆虐⼈类,导致⼀些国家⼈⼝数量急剧减少D.光照过强,使⼈参等植物⽣长不良下列关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占有的领域越⼤,越有利于其种群增长B.内分泌调节只影响动物的个体⾏为⽽不影响种群数量C.极端天⽓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作⽤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捕⾷是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有⼩B.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也可以呈⾮周期性C.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的下列有关稳定平衡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的最⼤密度B.⽓候是最强烈的影响稳定平衡密度的外源性因素C.种群可通过领域⾏为和内分泌调节来调节稳定平衡密度D.当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平衡密度后,种群的⾃然增长率最⼤图4-3-2是1845年⾄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素材1浙科版必修3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标志重 捕法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素材1浙科版必修3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区别于物种,物种的范围大于种群,物种包含所有一类的生物,种群只是生活在一起的同一物种。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②调查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步骤:抓捕→标记→释放→重捕→估算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样方法:计数时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趋势(3)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无限条件/无环境阻力)(2)数学模型:N t =N 0λt①N 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 ②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③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4)适用范围: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实验室理想条件下(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观点)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判断是S 型曲线还是J 型曲线增长?看题目所给的条件:①若资源,食物,空间等都理想,则J 型增长②若资源,食物,空间只要有一个受限制,则S 型例 S 型曲线中刚开始的前几年其增长也是J 型增长方式 阴影部分为自然选择下淘汰的个体 (1)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有最大值:K 值(环境容纳量)(2)特点: 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增长率是变化的 K 值时,种群停止增长(K 值时环境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迁出率等于迁入率,各值都互相抵消)(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的非周期性与周期性波动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呈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肖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肖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咼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岀种群的平衡密度。
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
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
老师用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用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
《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肖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泄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肖种群数虽: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3.能力目标: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岀坐标曲线图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盯因素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岀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岀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回顾复习教师活动(1) 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2) 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学意图 温故而知新,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导入学生讨论,充分 陈述自己的观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选考】
1.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D )
A.气候
B.食物
C.疾病
D.行为调节
解析:行为调节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2.下列各选项中,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的是( C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
解析: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不涉及分布型。
3.赤潮是海水富养化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会对海水养殖业带来严重影响。
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赤潮属于( D )
A.集群分布
B.随机分布
C.周期波动
D.非周期波动
解析:赤潮主要发生在近海,它是水中N、P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海水富养化所致;在海水污染较轻,水中N、P含量相对较少时,藻类种群数量较少,不会形成赤潮;从种群数量波动分析,赤潮的发生不具有周期性。
4.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不同种群数量波动幅度不同
B.有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
C.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
D.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
解析: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环境中,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
5.如图表示北极旅鼠在1929年到1943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
B.a点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C.北极旅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
D.a点到b点过程中,北极旅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旅鼠种群数量每3~4年达到峰值,呈周期波动;a点时,北极旅鼠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其雌鼠生殖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的结果,即内分泌调节,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各自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只要环境条件基本不变,环境对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明显改变。
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周期波动
B.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段内的数量波动应属于非周期波动
C.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外源性因素调节
D.两种动物种群的数量波动只受内源性因素调节
解析:由图示曲线呈现的变动趋势分析可知,两种动物种群在该时间
段内的数量波动呈现两波峰间时间基本相等的现象,应属于周期波动;两种群的数量波动应受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因素的调节。
7.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所以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引起
C.若环境不变,社鼠的种群密度就不会改变
D.社鼠种群数量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解析: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社鼠的种群数量
波动不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引起,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若环境不变,社鼠的种群密度也可能改变。
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种群数量波动是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在环境容纳量的上下
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只与环境条件的改变有关
C.只要波峰之间的峰值相同就可称为周期波动
D.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对象是群落
解析: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严格说来,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对象是种群。
9.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动物,其中某一植食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
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即使存在外界环境的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1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的数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由于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为植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环境容纳量应为夏季最大。
11.如图表示某区域的猞猁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B.在不同年份猞猁个体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
C.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7.8×104只
D.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解析:看图可知: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由种群数量的变化看不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看图可知,猞猁种群数量到达
7.8×104只后,急剧下降,并没有维持相对稳定,故7.8×104只并不是
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而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
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
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内源性因素的调节
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解析:由图中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乙曲线的变化发生在甲曲线之后,因此甲曲线表示的是松线小卷蛾的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bc段种群数量增大,种群密度增大,但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两者呈负相关;病毒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对该种生物来说是外源性因素的作用,由曲线可知,为了降低病毒的感染率,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13.如图示雪兔和猞猁在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用字母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千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主要外源性因素有哪些? 。
(3)在所研究的1890年~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
左右。
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达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种群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4)雪兔与猞猁的这种种群波动趋势为波动。
解析: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判断出B随A的变化而变化,符合B捕食A的捕食关系,即B为猞猁,A为雪兔。
答案:(1)A 140
(2)可食植物增加与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60千只晚于
(4)周期
14.如图是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变动曲线,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引起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是;它属于种群数量调节的因素。
(2)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波动类型是;判断依据是。
(3)生殖鸟对数值4 000所对应的数值相当于,其实质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解析:由给定的曲线可以看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受气候的影响
非常明显,其数量在1928~1977年间的50年内的波动中,每相邻两个波峰间的相隔的时间不相等,为非周期波动。
种群的数值总在“4 000”所处位置上下波动,因此这个数值相当于K值(环境容纳量),是种群
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1)气候外源性调节 (2)非周期波动两个波峰间的时间
间隔不相等 (3)K值稳定平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