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生成条件与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中,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和储层条件进行分析,可以为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与开发效果。

本文将对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油气藏地质构造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油气藏形成方式包括构造油气藏、沉积油气藏和溶蚀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区,沉积油气藏则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溶蚀油气藏则形成于溶蚀岩层中。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二、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储层特征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储集起着决定性作用。

储层常见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

孔隙度指的是储层中孔隙的体积占比,渗透率则是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能力,孔喉半径分布则决定了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

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储集情况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关键参数。

三、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需要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下油气藏的分布。

测井解释则通过测量井孔中的电磁、声波等物理性质,获取储层的特征参数。

岩心分析是指对地下取得的岩石样本进行物理、化学等分析,了解储层的组成与特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质与储层特征,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

四、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的应用案例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某油田为例,通过地震勘探探测到该油田上方存在构造油气藏。

通过测井解释和岩心分析,显示该油田具备良好的储层特征,包括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该油田成功地实施了钻探开发,在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结:油气藏的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

石油地质学-2

石油地质学-2

• 碳循环
–烃类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碳在自然 界是不稳定的,除非是石墨或无机的碳酸盐岩。 –地壳中总含碳量:91019kg 火成岩中:1.3 1019kg –水圈、生物圈:5 1019kg –沉积物、沉积岩中: 2.7 1019kg,其中80%是碳酸 盐岩中的C –总的有机C:1.2 1019kg,其中 –沉积岩中: 1.1 1019kg –煤+泥岩:15 1015kg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
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
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赋存状态
干酪根的类型
• 有机质的分类: 腐泥质:脂肪族有机质在乏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 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 类生物,可以形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腐泥质干 酪根是生油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
腐殖质: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 下的陆生植物,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质煤。腐殖质干酪根 是生气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如:煤成气
二、生物化学气
生物化学气大量形成的条件可归纳如下: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这是产生大量甲烷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 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且随温度升高甲烷 产率增多;但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 于甲烷气的生成。 4. 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中性为宜;否则甲烷 菌难以繁殖乃至中毒,停止发酵。 生物化学气的化学成分是以甲烷为主,如:沼气。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就是能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够输入油气的岩层,它具备较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形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glycol: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碰到某种遮盖物,并使其无法稳步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涌入出来,这种涌入油气的场所就叫做glycol。

例如岩体、穹隆glycol,或断层与单斜岩层形成的glycol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留存:油气必须留存,必须存有适合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频繁、岩浆活动不频密,变质程度不浅的情况下,才有利于油气的留存。

恰好相反,张性脱落大量发育,风蚀深度小,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就是无法留存的。

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一、油气生成地质学基础知识1. 岩石圈和地幔构成地球的岩石层,是地球矿物质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2.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生命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是地球岩石层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3.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二、油气生成的基本概念1. 烃源岩:主要由有机质、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等成分组成。

2. 成烃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高温催化反应,生成烃类物质的反应过程。

3. 成气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天然气的过程。

4. 成油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原油的过程。

5. 成烃期:是指有机质经过烃源岩中的生物成分,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烃的时间段。

6. 成藏期:是指烃源岩中的烃类物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在地质层中成藏的时间段。

三、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1. 温度条件:烃源岩的温度高于60℃时,有机质才能进行热解反应,生成烃类物质。

2. 压力条件:地下深处的高压和高温条件有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烃作用的进行。

3. 时间条件:成烃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时间,通常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的时间。

4. 成藏条件:烃源岩需要在埋藏和形成地层沉积环境下进行成烃作用,使生成的烃类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成藏。

四、油气成藏地质条件1. 有效储集层:是指烃源岩中生成的原油和天然气,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成藏和储集的地质层。

2. 地质构造条件:构造隆起和坳陷构造是地质作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成藏最为常见的构造类型,构造形成条件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3. 地层孔隙和裂缝条件:地层孔隙和裂缝是原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层孔隙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烃类物质成藏的重要地质条件。

油气生成条件与地质构造

油气生成条件与地质构造

浅谈油气生成条件与地质构造关键词:石油成因构造生成条件一、我国石油资源分布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

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二、油气成因构造发展史石油和天然气通常都是蕴藏在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之中的。

沉积盆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直在活动着的,有的地方上升,则成为高山,有的地方在下降,则成为沉积盆地。

中国有好多个沉积盆地,每个盆地沉积的地层及其厚度等是各不相同的。

这些地层自上而下地质年代由新变老,好像人类历史一样,分成不同的时代。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一、油藏地质学1. 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油气形成是指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经过生物、地质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烃类化合物。

油气成藏是指油气在地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含量的油气藏。

了解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储量丰富的地质构造。

2.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发现新的油气藏或者发现已知油气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等。

包括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

这些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

3.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了解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价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物理性质,从而进一步评估油气产能和储量。

二、油藏工程原理1. 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是指在发现并确认了油气储量后,通过相应的开发技术手段,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包括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井筒设计、注水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增产技术等。

2. 油藏物理化学性质油藏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溶解度等。

通过分析了解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3. 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油气开发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案、评估油气储量和产能,并指导实际开采操作。

三、油气工程设备1. 油井钻采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钻井平台、钻机、钻头、管柱等,用于进行油气勘探和开采作业。

2. 油气生产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开采设备,如泵浦、管线、压裂装置、人工提高采收率装置等,用于实现对油气的生产和采集。

3. 油气处理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处理设备,如分离器、脱硫装置、脱水装置、燃烧装置等,用于对采集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和加工。

四、油气工程安全与环保1. 油气开采环保技术油气开采环保技术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渗透液处理等技术手段,用于确保油气开采作业的环境友好和安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

油气藏特征
油气藏的储层特征
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含气性等特征,以及储层的非均质 性和空间展布规律。
油气藏的流体特征
包括油、气、水的性质、组分、含量以及分布规律,以及油气的相态 特征。
油气藏的温度、压力特征
包括油气的温度、压力、压力梯度、温度梯度以及压力系统等特征。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与能量
根据油气的驱动类型和能量,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弹性驱动、水压驱动、 气压驱动和溶解气驱动等类型。
02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中排驱出来 后,在地下未成熟的沉积岩层中的运 移。
初次运移的油气量较小,但为后续的 再次运移和聚集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会受到地层压 力、温度和孔渗性的影响,通过扩散、 渗滤和毛细管作用进行长距离的运移。
再次运移
1
再次运移是指油气在经过初次运移后,在地下成 熟沉积岩层中的运移过程。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资源量评估
根据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勘探 资料,评估油气藏的资源量, 包括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油气藏的技术可采性评估
根据油气的开采难度和经济效 益等因素,评估油气藏的技术 可采性和经济可采性。
油气藏的开发方案设计与 优化
根据油气藏的特征和评估结果 ,设计开发方案,包括开发层 系选择、开发方式确定、井网 部署等,并进行优化。
油气藏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都会对油气藏的形成产 生影响。
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腐烂,从而影响烃源岩的生成和油气 的形成。
时间因素
油气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2014-03-25石油观察文|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上千个,大体分为三大类: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褶带、斜坡带、逆掩带及坳陷带。

厘清这些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全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克拉通盆地: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油气富集全球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古生界及部分中生界内,油气层位分布具有多时代层段特征。

目前,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了油气田,但发现最多、储量最大的层系主要是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寒武-奥陶系,特别是阿拉伯地块二叠系油气储量大,天然气占比高达57.4%。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全球克拉通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区、古斜坡区、断裂带及不整合面。

古生代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在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我国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始终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聚集。

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北侧的库车坳陷发育有三叠-侏罗系烃源岩,隆起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因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均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区。

古斜坡一般处于古隆起和坳陷区之间的过渡带。

从油气源分析,坳陷内生成的油气,首先向斜坡部位运移,如遇有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即可成藏。

目前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均发现多个大气田。

位于美国西得克萨斯州的油气田,是一个与二叠系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处于二叠盆地中央隆起区内,大多数油气藏位于该隆起斜坡上,产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碳酸盐岩。

我国各地块区域性不整合面,是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

地质学家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一系列油气田的事实,证明了不整合控油的重要性。

酒泉盆地窟窿山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

酒泉盆地窟窿山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

酒泉盆地窟窿山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
酒泉盆地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临渭河盆地,西界陇南地区,长轴约140公里,宽
轴约200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20%。

酒泉盆地主要受四川安岳地堑及陇西西段的修新-志留纪隆起影响而形成,分布构造形态上有早期褶皱形态、费托褶皱形态、自南上及加速
平盆形态。

酒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十分复杂,构造体系有河流海子山系、西戈壁构造带、阿克塞
北构造带、临洮河—庆阳构造带及五台山—河口山构造带。

主要的火山地层发育在庆阳构
造带,各构造带剖面都属断层分界,断裂发育较为活跃,共有红刻现断裂及复现断裂,特
别是断裂凹陷的重要性是影响油气成藏的关键性因素。

酒泉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也十分复杂,主要受构造带及孔隙结构的影响。

河流海子山
亚盆高洼凹形折蠕变及拉支夸宾机构,结构体上断裂凹陷发育,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

西戈壁构造带多种构造类型,多种断裂形态,有利于油气成藏;阿克塞北构造带以断
层拢夹块体且大部分以断层捕捉为主,构造条件下有利于油气富集;庆阳构造带属折蠕变
凹褶形态,断裂間的油气富集规律很强;五台山-河口山构造带以现生折蠕变形式发育,
在断裂系统中形成较多的断裂凹陷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酒泉盆地构造演化及影响极其复杂,不仅受多构造带及构造类型的影响,断裂
构造更是影响油气成藏规律的重要因素。

综合说来,酒泉盆地油气成藏规律是复杂难析的。

一方面,构造复杂,存在大量断裂构造,有利于油气的富集;另一方面,多构造类型及断
裂系统也进一步丰富了油气成藏的规律。

只有综合分析构造特征,与地质特征结合,才能
准确判断酒泉盆地油气成藏具体规律。

石油天然气形成

石油天然气形成


海陆过渡相区:
三角洲:
陆源有机质源源搬运而来,原地的海相生物, 致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特别高; 沉积速率较高,有机质被快速埋藏; 三角洲区域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域。
海湾及泻湖:
有半岛、群岛、沙堤或生物礁与大海相隔, 该半闭塞无底流的环境对有机质保存有利。
3、古气候条件 古气候条件也直接影响生物的发育;
故认为:在深约150km, 温度超过1500K、压力5000MPa下, 由于FeO及Fe3O4的参与,H2O与CO2还原而成烃类。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
认为:石油由地质时期中的生物有机质形成; 在油气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两种观点:

早期成油说:认为石油烃类是地壳浅处,沉积物成岩作
用早期,由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
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沉积有机质--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来说
⑴ 来源于盆地 本身的所谓原地 有机质,是普遍 存在的部分,也 是最基础的部分 ⑵ 来自被 河流等从周 围陆地携来 的异地有机 质 ⑶ 再沉积的 有机质,来自 经受侵蚀的古 老沉积层中的 化石有机质, 数量少。
1、生物体的基本组成 ⑴ 类脂化合物(脂类):其化学组成与石油的化学组成
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享特,1979)。
2、干酪根的形成--分为两步
生物有机体--结构规 则的大分子聚合物(类
脂化合物、蛋白质等)
⑴ 有机质转化 为地质聚合物
结构不规则的简 单大分子所构成 的地质聚合物
干酪根的前身
生物化学及化学作用
⑵ 地质聚合物 转化成干酪根
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 埋藏到数十或数百米 缩合与聚合作用
2、生物体的元素组成
有机质基本成分和石油的元素组成对比表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的“六字真经”:生、运、储、盖、圈、保。

生,就是要有生油的条件,能够生成油是最主要的。

储,就是生成的油在地下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即具备储油条件。

盖,就是在储藏油的上方要有一个大盖子,把它盖住,不然就跑光了。

以上条件都具备了,还不行,石油还要在上述条件下完成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这些所有的过程都在一个独立系统中进行,这个系统就是圈闭。

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再在储集层经过横向和纵向运移,进入到圈闭中,即形成油气田。

当然,这只是针对常规油气田的说法,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不在此列。

一、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生字经)根据生物学和地史学研究,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而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行着。

大量的生物,主要是海洋和湖泊中的浮游动植物、细菌、藻类及陆生高等植物,在它们死亡后,其有机质一部分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碳逸散了,一部分随着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有机质,成为生成油气的物质来源。

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为油气地生成准备物质基础,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地质环境。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原理。

泥沙和有机质在水的携带下,到达一个低洼的地方便沉淀下来。

同样,有机质要想保存下来,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环境。

这种低洼的地形,根据它们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或洼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有机质沉积物不断聚集埋藏封存,厚度和埋藏深度不断增加,温度和压力也持续变高,最终形成坚硬的岩石。

这种富有有机质的沉积岩地层叫生油(气)层,就是生成油气的地层。

如果地壳运动造成地势抬升,原来低洼的地形逐渐变平甚至凸出地表,这个过程中水体逐渐变浅甚至干涸,沉积物减少到不能沉积,甚至原来已经沉积的地层因抬升露出水面或地面而遭到风化剥蚀。

由此可见,不断持续下沉的低洼地区对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才是最有利的。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绪论1、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2、1)研究石油的基本特征: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及石油伴生物——天然气及水的基本特征。

2)研究油气的生成:包括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什么,这些原始物质是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因素作用下演化为石油的等。

3)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包括引起油气运移的动力有哪些,油气运移时的状态如何等等。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的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3、石油地质学的三大基石: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石油探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一节石油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

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石油中C、H两元素占绝对优势。

次为O、N、S。

2、石油中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大类,具体包括:(烃类)①正构烷烃;②异构烷烃;③环烷烃;④芳香烃;(非烃类)⑤含氮、硫、氧化合物。

3、在石油烷烃中,异构烷烃中最重要的是异戊间二烯型,该烷烃是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同源的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型和含量都十分相近,常用于油源对比。

4、用环戊烷和环己烷的比值可以估计石油生成时的地下温度,比值高,成生温度低,否则相反。

在原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明显减少,高成熟度原油以1-2环烷烃为主。

5、石油样品中I、II类初级氢原子的丰度比值称为芳烃结构分布指数,简称ASI值。

这一特征值可直接用于鉴定有机质成熟度。

成熟生油岩的ASI值>0.86、石油中的非烃是指石油所含的硫、氮、氧及金属原子的化合物,它们对石油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卟啉,是石油成因分析的有力证据。

地质构造与新疆油气资源勘探

地质构造与新疆油气资源勘探

地质构造与新疆油气资源勘探新疆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对中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新疆地区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工作时,地质构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地质构造与新疆油气资源勘探的关系。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包括地震活动、断裂带、褶皱带和构造裂谷等。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直接影响着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富集。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板块边缘,是一个地壳运动活跃的区域,因此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这种复杂的地质构造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首先,地震活动是新疆地区地质构造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带,新疆地区正处在这个板块交汇区的边缘地带。

因此,地震活动频繁,地壳运动剧烈。

地震带的形成往往与地下构造有直接关系,地震活动也常常伴随着油气的运移和富集。

所以,在新疆地区进行油气资源勘探时,地震活动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地震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和地层反射信息,获得地下构造走向、厚度和断裂带等关键信息,从而为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断裂带和褶皱带也是新疆地区地质构造的重要特征。

断裂带是地壳内部断裂性构造的集中表现,常常与大规模油气聚集区域相关。

新疆地区有许多断裂带,如北天山断裂带、南天山断裂带以及吐鲁番断裂带等。

这些断裂带是油气运移和富集的重要通道,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褶皱带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地形,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区域。

新疆地区的天山褶皱带和阿尔泰山褶皱带等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这些褶皱带中的构造陷落带和构造高地常常富含大规模的油气资源。

最后,构造裂谷也是新疆地区地质构造的重要特征之一。

构造裂谷是指地壳中由于断裂运动引起的地形下陷区域,常常与油气资源富集有关。

新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库车盆地和吐哈盆地等都是构造裂谷,这些盆地往往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

综上所述,地质构造在新疆油气资源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勘探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勘探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勘探的相互关系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现象组合。

它是地球表面和内部岩石变形和分布的总和,是岩石圈内各种地质现象和岩石圈本身结构的总称。

地质构造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直接影响着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油气资源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特定的地质构造条件。

油气主要是由有机质的热解和聚集形成的,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压力和适宜的岩石地层等条件。

例如,油气资源常常与断裂带、褶皱带和有利构造的地区密切相关。

这些地方通常存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有机质的热解和聚集。

因此,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

其次,地质构造也对油气资源的储集和运移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储集和运移油气的能力。

断裂、褶皱和岩性变异等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形成油气回声,提供油气存储的空间。

例如,断裂带常常可以成为储集油气的通道,而褶皱带则形成了油气储集的陷落区。

此外,岩性变异也可以通过改变地层的渗透性和油气运移速度,影响油气资源的储存和运移。

最后,地质构造还可以指示油气资源的勘探方向和优先区域。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可以揭示岩石圈发生的构造过程和历史变化,进而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

例如,地震测井技术可以通过勘探孔道的地震横波传播速度、反射系数等参数,揭示地下构造和岩性变化,为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

此外,地质构造的研究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确定油气资源的勘探优先区域。

总之,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勘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对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储集和运移起到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地质构造,并结合先进的勘探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

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

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和天然气的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地质条件、地层特征和环境要求等诸多因素,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的和环保的方案。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所需考虑的各项因素,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的选择与应用。

二、地质条件分析1. 地质构造:在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工程之前,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地质构造情况,明确褶皱、断裂、石灰岩裂隙等构造特点,有利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储量情况。

2. 地层特征:通过岩心分析、测井曲线解释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域的地层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层位等,为采油气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地质勘探:地震、测井、钻井、密集织构等勘探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获取准确的地质资料,为确定油气藏位置、规模和形态提供重要依据。

三、油气开发方案设计1. 注水开采:对于高粘稠度、高含水油藏,可以采用注水开采技术,通过注入高压凝胶体等物质,降低油藏的黏度,提高开采效率。

2. 气体驱替:对于低渗透率油气藏,可以采用气体驱替技术,通过注入天然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3. 水平井开采:对于低含水油气藏,可以采用水平井开采技术,通过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多级制定井筒,提高单井产能。

4. 稠油热采:对于黏度大、流动性差的稠油,可以采用热采技术,通过注入蒸汽、燃烧等方式,降低油藏黏度,提高开采效率。

四、环保措施1. 生态保护:在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中,要考虑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置井位、井场和道路,减少对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

2. 污水治理: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需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

3. 废气处理: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硫化氢、硫醇等有害气体,需要采取有效的气体处理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油气生成条件与地质构造
摘要:石油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缝之中。

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石,就叫做储集层。

石油就是在储集层中储集和流动的。

专业人员主要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因素来衡量储集层的优劣。

孔隙度的数值大,表明储藏油的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石油。

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石油成因构造生成条件
一、我国石油资源分布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
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32.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19.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2.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

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

二、油气成因构造发展史
石油和天然气通常都是蕴藏在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之中的。

沉积盆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直在活动着的,有的地方上升,则成为高山,有的地方在下降,则成为沉积盆地。

中国有好多个沉积盆地,每个盆地沉积的地层及其厚度等是各不相同的。

这些地层自上而下地质年代由新变老,好像人类历史一样,分成不同的时代。

研究人类各个时代情况的学科叫历史学,而研究一个沉积盆地的各个地质年代的情况就叫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研究,简称构造发展史。

研究构造发展史对找油找气有什么用处呢?原来,石油和天然气是可以移动的流体矿床,从油气在地下生成起,到聚集到一个地方成为油气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变化多端。

有的油气田形成后可
以保持到现在,有的运移到另外的地方,有的散失了……,总之,油气这个流体矿床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这就是油气田有别于其他矿床的最大特点。

而这种变化与油气田所在的沉积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在找油找气工作中,地质构造发展历史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石油的生成条件
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泥沙和有机质是在水的携带下,在一个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

因此,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

这种低洼地形,根据它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洼槽等,并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是不断变化的。

若随着地壳的运动继续下沉,它就能继续保持低洼的地形,可以继续接受沉积物,使地层厚度不断增大。

若随着地壳运动上升,则低洼幅度就逐渐变小,
接受沉积物就少,使沉积的地层厚度变薄。

如果升到水面以上,则失去了低洼的形态,不但不接受沉积物了,反而使早先沉积的东西会被风化剥蚀掉。

由此可见,不断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对有机质的聚集才是有利的。

这里提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地层沉积,另一个是盆地下沉。

它们在进行过程中都有一个快慢问题,前者叫“沉积速度”,这与沉积物来源的充足与否有关系;后者叫“沉降速度”,这与地壳运动的强弱有关系。

二者要有恰当的配合是最为理想的。

如果沉积速度小于沉降速度,就会使洼地内水体的深度相对增大,
使有机质的下沉到底的距离加长。

这样沉积物受水中氧的作用时间也就长了,对有机质会起到破坏作甩。

如果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则洼地的水体会变浅,甚至干枯成为陆地,使有机质暴露在大气中受氧的作用,以致遭到更大的破坏。

因此,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另一个地质条件,就是两种速度要大体相当,即沉降多少,沉积物就补充多少。

这被称为“补偿性的沉积速度”。

要生成石油还有一个必须具备的地质条件,就是缺氧的“还原环境”。

这就是要求接受沉积物后的洼地水体能保持封闭或半封闭,或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能迅速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使之与氧隔绝,防止有机质的氧化和逸散。

现代的生油理论还认为,生物体中的有机质先要转化成一种特殊的有机质,这种特殊有机质叫做“干酪根”,再由干酪根转化成石油。

这种转化要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个条件主要是地下温度。

干酪根开始变成石油的温度范围大致是100~130°c,因为地下温度从浅到深是逐渐升高的,早先的沉积物不断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埋藏也就越来越深,有机质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埋藏深度时才能转化成石油。

除了温度的因素以外,还与埋藏的时间长短有关,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可以互补。

也就是说如果温度低一些但埋藏时间较长,或者温度高一些但埋藏时间较短,两种情况对干酪根转化成油的影响效果都是一样的。

可见,生成石油的地质条件是综合性的,它既需要在沉积过程中保持“补偿沉积速度”的条件,又需要使得沉积物能具有缺氧的“还
原环境”,还需要有相应的地层温度(即要有一定的地层埋藏深度)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能有效地生成石油。

四、结语
现代的人们怎样去认识几百万年甚至更早以前油气生成的历史呢?地质学家追溯油气的生成条件就要去研究地层中生油层的各
种信息。

这里所指的生油层就是沉积岩层中的暗色泥岩层或碳酸盐岩层。

使用现代的物理、化学分析手段,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把它们在生成油气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来,加以研究和认识,不断地探索油气生成的条件。

所以,研究油气的生成不是单纯探索它们的形成条件,而是找油找气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