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初探
水利工程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探讨

水利工程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探讨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而建设的工程,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则是衡量水利工程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和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应用案例。
一、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意义水资源承载力是指特定区域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
在水利工程中,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为了合理规划、设计和管理水资源,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水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常用的指标包括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利用效益等。
其中,水资源可利用量是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特定区域水资源供给的总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可以表征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是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水资源利用效益则是评价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三、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1. 水资源供需平衡法水资源供需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特定区域的水资源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差额来判断水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该方法可以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利用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2. 水资源利用强度法水资源利用强度法是根据单位面积或单位人口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根据特定区域的地理、气候、经济等因素,计算水资源利用强度指数,然后与相应的承载力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3. 水资源利用效益法水资源利用效益法是通过评估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经济效果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基于工程项目的运行数据和经济指标,计算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判断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的应用案例1. 某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在某地区,采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法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
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
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
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
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一、引言成都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作为一座发展迅猛的大都市,成都的水资源问题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成都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成都的水资源概况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成都市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年均径流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此外,成都市境内还有多条河流和水库,如嘉陵江、岷江、青城山水库等,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成都的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水资源利用与管理1. 农业用水成都市农业占用了大量的水资源,尤其是灌溉用水。
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解决成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2. 工业用水成都市的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对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3. 居民用水居民用水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市的居民用水主要来自自来水和地下水。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居民用水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水资源保护与治理1. 水资源保护保护水源地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成都市应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2.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成都市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成都市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推行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水污染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水环境的健康。
3. 水资源调度成都市应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推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摘要: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内容。
从分析二者概念的提出与形成历史出发,对两者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两者在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概念;辨析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限度。
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某一区域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建设最基本的环境要素,某一区域的水量多少和水质好坏决定了该区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条件的优劣。
因此,研究环境承载力时,常用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来描述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耐受极限。
1概念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一词随着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问世而被提出,以持续发展为基本,这份纲领性文件探讨了人类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人们开始意识到,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污染浪费不应超过环境自身的可承载水平。
这一观点在各个国家取得了普遍认可,并制定相关约束条款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改善。
我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的《环境技术政策》中提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需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影响最小,将其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内。
尽管科学界早就提出了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但起初对它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都不明确,产生了对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的理解[1-7]。
国内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分析、量化方法、模拟模型研究多样。
起初多从水资源角度着手,循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对水资源能够容许社会、经济、人口发展规模能力量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8]。
此后,学者们对水环境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水资源方面,也开始了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与人口、经济、生态等因素的关系。
为了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制定一系列评价指标。
一、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大小,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利用方式。
二、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水资源中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部分。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大小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三、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的增长率和分布情况等因素。
四、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产业转型等因素。
五、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措施
的实施情况。
六、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机制等因素。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科学评价,可以更好地把握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是在对成都市水资源现状的全面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报告。
通过对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分布情况、质量状况及利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成都市未来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都市,水资源,供需,分布,质量,利用,未来对策一、研究背景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四川西部主要农业区之一,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导致该地区的水文环境变化迅速,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防洪、供水、灌溉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在成都市13个行政区域及周边山区共开展了239个取样点的水文、地质和水质现场调查,并且对每个取样点的状况进行了描述记录。
2.实验室分析法:对采集的不同水源中包括溶解物质、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1.供需情况:成都市水资源总量为361.2亿立方米,年供水总需求量280.9亿立方米。
到2020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口预计将达到2400万人,需求量大概为330亿立方米。
2.水资源分布情况:成都市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陡峭的山地和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地下水亦是重要水源之一。
3.水质状况:成都市主要接受5条河流和127个水库的水源,其中有一部分水体存在水体污染、水质低下等情况,威胁到整个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利用情况:现代化水利枢纽、中型水库等成为成都市现在支撑城市的主要供水点;其次为供水水井、重力输水管道等。
四、对策建议1. 增加水资源储备量和开发利用水平。
2. 完善水资源仓储系统,加强水资源调配和供应体系的技术改造和恢复。
3. 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水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4.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5.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城市下水道的有效利用,做到可再生循环利用。
结论:本报告在对成都市水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以期在实现城市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中实现双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浅谈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管理

浅谈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作者:石宗飞来源:《广东科技》 2014年第8期石宗飞(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四川德阳 618000)摘要:详细分析了四川水资源环境问题,通过详细介绍四川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现状,并结合四川的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地理地势情况,对四川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期对四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建献策。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水利工程0 引言四川地处川峡,是长江流域的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这个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历史上四川最为著名的水资源管理范例是李冰的都江堰,它不仅治理了长江上游的旱涝之灾,同时经过科学规划,也治理了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到旱涝保收,使四川在历史成为有名的“天府之国”。
但是现在四川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又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人们不禁要反思,这么丰富的水资源要如何进行管理和利用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呢?本文从四川水资源的现状和目前的利用情况入手,着重分析水资源利用的得失,结合四川水资源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深入分析四川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四川水资源的现状四川水资源的总量很丰富,这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全省降水所形成的的地表降水总量表,和地下水总量表来确定的,这个表不包括外来入水,比如流经四川的长江之水。
地表水资源总量加上地下水资源总量之和,再扣除水循环系统中两者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最后再加上四川省内地表水的蒸发量最后所得的结果来计算的。
比较而言,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47.48亿m3,产水量28万m3/km2,而长江流城水资源总量为2568.21亿m3,产水量55万m3/km2。
按1956~2000年长45年系列统计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雨978.8mm,年降雨量为4739.86亿m3。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5.69亿m3,为降雨量的55.0%,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55万m3,全省人均当地水资源2916m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3.13•【字号】川办函〔2017〕46号•【施行日期】2017.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7〕4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3月13日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6〕379号)精神,进一步控制水资源消耗,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到2020年,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双控措施有效落实,双控目标全面完成,初步实现城镇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水资源协调发展。
各区域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得到有效管控,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21.6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比2015年降低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以上。
二、重点任务(一)健全指标体系。
严格用水总量指标管理。
健全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各市(州)要在完成所辖县(市、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基础上,在2018年底前完成市(州)、县(市、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和审批,并有序推进本行政区内跨县(市、区)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流域和水源。
四川省青衣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研究

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在流域内各地级行政区之间
进行分配ꎮ 2030 年各流域各地级行政区多年平
均情况、75%来水频率和 95% 来水频率水量分配
方案见表 4ꎮ
表 4
2 1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青衣江流域 2030 年水量分配方案
地级行政区
根据四川省及 4 个市政府发布的用水总量控
制指标ꎬ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市级ꎬ得出青
1 资料与方法
术路线见图 1ꎮ
1 1 技术路线
以青衣江流域为单元ꎬ以 « 四川省水资源综
合规划» 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为依据ꎮ 结合分
配给青衣江流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ꎬ在控制青
衣江流域内各地级行政区地下水合理开采量和保
障河道内生态环境基本用水要求的前提下ꎬ结合
最新补充资料和未来供用水形势的新变化ꎬ分解
1 2 水量分配方法
2021 No 3
51
四 川 水 利
本次水量分配工作分水对象为青衣江流域地
表水可分配水量ꎬ地下水资源不参与分配ꎬ但流域
内各地级行政区应严格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ꎬ
控制地下水不超采ꎮ
用的一 次 性 最 大 水 量 ( 即 水 资 源 可 利 用 量) 为
49 9 亿 m 3 ꎬ水资源可利用率为 30%ꎮ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ꎬ拟定各行政区水量分配
要研究方向:流域规划与水文水资源ꎮ
■
( 下转第 56 页)
56
杨会龙ꎬ陈光洪ꎬ李 奇ꎬ覃绍一ꎬ李学通:四川省罐子坝灌区规模及水源方案初探
2021 No 3
避免建坝对高阳镇的影响ꎬ规划选址倾向于推荐
址来水较为丰沛ꎬ水库位置高、控灌条件好ꎬ可在
位于高阳镇上游约 1km 处的上坝址ꎬ该坝址下距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
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
它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
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对象。
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
其二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形势。
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两类。
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1.研究的角度不同。 2.两种观点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不同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承载力阈值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口数量,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量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生态环境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且开发利用中不能超过这种极限,当达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力建立在水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上,应包括至少三个方面: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可更新水资源量 2) 水资源质量符合设定功能要求 3)满足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及区域宏观生 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 危机”日前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怄的“瓶颈”,因而对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的主体--水资源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依 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 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响应 (Responses)
压力 (Pressure)
影响 (Impact)
提高水资源承载潜力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水资源涵养 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减少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容量与水的自净能力 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质方面 水量方面 备注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开展水电站(群)的多目标优化调度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利用

利用 量 只 占天 然 资 源量 的 7 .1 27 %。因此 .扣 除洪
水部 分和山区不宜开采的部分.我 市实际拥有 呵 利用 最为 1.5 m 6 亿 2 .人均 2 8 。地 F 5 0m3 水在
地域 分 布 I 是 很 不 平 均 的 .平坝 以 5 .%的 幅 : 也 17
我国是 水资源并小富裕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 约 28 . 万亿 m .约 占全球水资源 总 的 6 %. . 7 居世界第六位。而现实 町利用 只有 11 . 万亿 m 左右 . 占淡水资源总‘ 的 3 . 仅 93 %。若按 19 年 98 底统计的人 口计算 .人均 占有淡水资源 为 2 8 28
足 世界 平均 水平 的 1 4 / .人均 占有 的 可利
用 馈 有 90m’ 0 .而且 南 北 分 布 极 不平 衡 .东 西
差 异也很明显,西北部严重 缺水 ,东南部 水源丰
富 。北 方地 区人 均 占有 和 每 亩 土 地 平 均 占有 的淡 水资 源请 仅 分 别 为南 方区 的 14和 1 1 。 / / 0 就 我 市 而 青 , 2 0 年 全 市 水 资 源 总 为 00 1 .1 95 6亿 m ,人均 3 9 ,高于 全 国平 均 水平 , 0 7m 但 大 大低 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同 时 时空 分 布不 均 。
难。
缺 水往往伴 随着 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消 亡. 有没有足够的 水资源 .将影响一个城市或国家的 发展进程 。因此 .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就是为
町持 续 发展 提 供 科学 的依 据 。
研究水资源 的承载能力有两个方 面的内容.
即 水 和 水质 。 水 是 前 提 和 基 础 .而 水质 才是 根 奉保 证 。水质 的好 坏 直 接 决 定 水资 源 的 利用 程 度 .必 须加 以 认 真 的对 待 。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 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意义
1.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2.水资源承 载力规划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3.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 助于保护生态环境;4.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5.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6.水资源 承载力规划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与案例
1.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2.以某城市为例,通过模型评估该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配置。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发展趋势与挑战
1.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未来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模型的精 度和可靠性。 2.同时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保障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的启示
1.总结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2.分析未来水资源形势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3.探讨如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与国家政策、区域 发展计划等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提出未来研究方 向和建议,包括完善评估方法、加强规划实施力度、加强跨界 合作等。
▪ 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
1.介绍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概念,解释其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 性。 2.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经济、环 境等因素。 3.介绍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措施,如节水、调水、污水 处理等。
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方法
▪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定义水环境承载力评估,解释其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性。 2.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质、水生生物、水域面积等因素。 3.介绍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模型建立、结果分析等。
基于强度控制的多维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大而降低ꎮ
2 3 水生栖息环境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对自然的改
造逐渐深入ꎬ水空间的不断利用以及人类对自然
生境的大规模干扰ꎬ强迫开垦、修整河道ꎬ增加防
渗护坡ꎬ限制河流的自然摆动ꎬ占用海岸线和水域
等ꎬ对水生生物栖息场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ꎮ
对于水生栖息环境受到的破坏可分为四个等级ꎬ
果ꎬ根据评价等级ꎬ将承载力分为 5 个等级ꎮ 如表
2 所示ꎮ
表 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分级标准
承载力评价等级
评价指标
式(1) 所示:
Wi =
Yi
Qi
× 100
(1)
式(1) 中:Q i 表示指标统计值ꎻQ i 表示评价
值ꎻW i 表示标准值ꎮ
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1
较好
a2
一般
a3
较差
a4
差
a5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 ( L / d人) 300 ~ 240 240 ~ 180 180 ~ 150 150 ~ 110
性、多样性、异质性是水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
图 2 基于强度控制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
重要标志ꎮ
48
2021 No 3
田硕秋ꎬ王 玉:基于强度控制的多维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4) 连通性指标
在确定指标标准化与权重情况下ꎬ采用指标
畅通的水流通道既是水流系统物质、能量、信
息传递的载体ꎬ又是生态系统发展演化的动力基
的水文节奏ꎮ 水源连通性尺度的支撑作用表现为
流域内水流通道相对畅通ꎬ在水流系统中ꎬ充分发
3 1 指标体系构建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ꎬ应先分析能够对水资源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配置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配置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是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水资源科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形成、运动、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揭示水资源供给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些规律和关系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需求的科学。
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规律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关系问题属于应用理论研究的范畴。
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配置是应用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承载能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一个承载体能够在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可以承受的最大外力或荷载。
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第一是所承受的力来自于承载体以外,第二是承载体本身不遭受破坏。
目前,在许多科学领域广泛运用承载能力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可持续性。
例如,在生态学中,对环境承载能力的定义是某个特定的环境在没有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供养的最大数目的个体或居住者。
在土地资源科学中,对土地承载能力的定义是在保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所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也应当符合上述两个概念。
问题是外力是什么?从逻辑上讲,既可以是人口总量,生物总量,也可以是经济总量,但绝对不是水资源可利用量本身。
水资源不遭受破坏与可持续利用在概念上是等同的。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定义为: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某个国家或区域的水资源可以持续支撑的人口总量(生物总量)和/或经济总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利用量与人均年综合用水量的比值。
要分析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需要先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和人均年综合用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通过工程措施可以获取并利用的一次性水量。
四川省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

四川省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
蒋吉发;王正勇
【期刊名称】《四川水利》
【年(卷),期】2022(43)1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城镇、交通等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和水土资源利用对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对水资源演变规律带来一定影响。
文章通过60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重点对四川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蒋吉发;王正勇
【作者单位】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辽宁省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分析
2.盘锦地区地表水资源量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3.甘肃省重点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时间序列趋势变化研究
4.甘肃省重点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时间序列趋势变化研究
5.河南省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及演变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初探覃绍一李学通(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德阳 618000)【摘要】根据四川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采用倒算法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需水预测对照,分析各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建设全省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等措施以保障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四川;水资源;可利用量;承载能力1 概述四川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完成报告,历时7年,跨两个五年规划期,为适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形势变化情况,曾多次调整了需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成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
四川省地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日新月异,产业布局不断调整。
本文试图通过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和承载能力分析,对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供需水预测成果做一次复核。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技术大纲中水资源可利用估算方法中的倒算法,对四川省各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分析,再以可利用量复核需水预测结果,对需水量超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地区提出解决途径和建议。
2 水资源概况2.1 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四川省水资源计算面积48.43km2,辖21个市(州),划分个14水资源三级区流域。
按1956~2000年系列分折,全省多年平均降雨978.8mm,降水较丰沛。
统一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的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6亿m3,为降雨量的55.0%。
全省人均当地水资源3027m3(按2005年人口计算,下同)。
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615亿m3,扣除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的地下水资源量1.15亿m3。
另外,全省入境水1318亿m3,出境水3859亿m3。
据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选择的146个监测站点、评价河长2467km的分析表明:Ⅱ类水河长1643km,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水河长367km,占评价河长的14.9%;Ⅳ类水河长218km,占评价河长的8.8%;V类水河长189km,占评价河长的7.7%;劣V类水河长50km,占评价河长的2%。
有52%的河段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近10%的评价河长污染极为严重,已丧失了水体应有的功能。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
成都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现状综合水质类别均为Ⅲ类。
2.2 水资源的特点2.2.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1 地区分布四川省单位面积年产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情况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均匀性:东部盆地产水量变化趋势是盆地腹部小于盆周,盆地西缘山地大于盆地东部山区;西部高山高原产水量总体趋势是从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地带向两岸高山递增。
四川省境内径流深在东部盆地底部一般为200~500mm,盆地腹部的涪江、沱江中游地区不到300mm,为省内径流低值区,盆地西部鹿头山、青衣江暴雨区为1000~2000mm,最大可达1966mm,是省内径流高值区。
盆周山地北缘、南缘和东缘山地为600~1600mm;西部高原北纬30°以北地区为200~600mm;以南由于气候条件与下垫面条件错综复杂,无论是山谷、迎风面与背风面,径流的局部差异显著,如安宁河中游为500~700mm,而其上、下游却在800~1400mm之间。
径流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在210~1370mm之间,分区最大径流深是分区最小的6.5倍。
2 年际年内分布四川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是西部高山高原年际变化小于东部盆地,盆地西缘区小于盆地腹部和盆地东部山区。
选择中等流域面积(300~5000km2)测站统计最大、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作为相对变幅的指标对径流的多年变化分析表明,年径流变幅最小的是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宁河上游和青衣江,比值在1.4~2.0之间;变幅次小的是金沙江、长江南岸区及盆地西缘山麓,比值为2.0~3.0;变幅较大的是渠江中下游、涪江中下游、沱江中下游以及嘉陵江,比值达6.0~10,个别站甚至更大。
全省各地月径流时程变化大体情况是盆地腹部变化最大,外围山地及西部高山高原变化较小。
盆地东部渠江上游东南季风从这里最先进入,汛期4~10月径流占60%~80%,其中最大月径流占25%左右;春季径流占25%~35%。
这一带有春汛又有秋汛,由于东南季风最后在这里退出,以致在11月份还有较大洪水发生。
由东向西,汛期变到5~10月,径流占60%~70%,其中最大月径流达30%以上,春季径流占15%~25%。
但盆地中部少水地区,特别是涪、沱江中下游地区,汛期在6~9月,径流比重高达75%~85%,其中最大月径流在30%以上,春季径流比重不到10%。
盆西边缘,汛期为6~10月。
西部高原区,汛期在6~10月,径流占70%~80%,其中最大月径流为20%~25%,春季径流小于10%。
年际和年内分布不均是造成我省干旱频繁,季节性缺水,同时汛期确又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2.2.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全省工农业生产布局极不匹配川西北部地区甘孜州州、阿坝州虽然径流深较小,但由于面积大、人少耕地少,人均水资源量达59378m3;川西南和盆周山区人口、耕地虽然较多,但由于径流较大,水资源较富裕,川西南山区人均7643 m3,盆周山区人均可达4046m3;而人口、耕地和工农业最集中的盆地腹部地区,该区幅员面积10.5万km2,占全省的21.5%,而人口、耕地、工农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77.8%、72%和82%,却是全省水资源最贫乏地区,水资源为全省的23.9%,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930m3,因此盆地腹部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3 水资源量可利用水量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水资源总量中可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采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
3.1 地表水可利用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采用倒算的方法估算。
所谓倒算法是用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减去不可以被利用水量和不可能被利用水量中的汛期下泄洪水量的多年平均值,得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
不可以被利用水量是指不允许利用的水量,以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及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本次按汛期(5~10月)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0%,枯期(11月~次年4月)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计算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
据1956年~2000年各水资源三级区的逐月水资源系列计算其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四川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81亿m3。
不可能被利用水量即是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主要包括:超出工程最大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的洪水量;在可预见时期内受工程经济技术性影响不可能被利用的水量;以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超出最大用水需求的水量等。
将流域控制站汛期的天然径流量减去流域调蓄和耗用的最大水量,剩余的水量即为汛期难于控制利用下泄洪水量。
我省汛期出现的时间较长,一般在4~10月,且又分成两个或多个相对集中的高峰期。
以4~6月为一汛期时段,7~10月为另一汛期时段,分别分析计算各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
用控制站汛期天然径流系列资料减流域汛期最大调蓄及用水消耗量,得出逐年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并计算其多年平均值,作为不可能被利用水量。
据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在可预见期内(2030年)全省蓄水工程总的调蓄能力将达到189亿m3,4~6月汛期用水消耗量为95亿m3,7~10月汛期用水消耗量为63亿m3。
按上述方法计算,全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65亿m3。
按水资源三级区统计各河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详见表1。
四川省水资源三级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倒算法计算成果表3受调水工程影响,各河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还有所调整。
详见表2。
四川省水资源三级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倒算法调整成果表表2 单位:亿m33.2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估算可采取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加上降水入渗补给量与河川基流量之差的可开采部分。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四川省多数地区为山丘区,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的比例较大,就是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换也很频繁,平原去降水入渗补给量与河川基流量之差的可开采部分为1.15亿m3。
因此,四川全省水资源可利用总量866亿m3,绝大部分为地表水。
4 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发展指标复核4.1 水资源承载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大纲中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根据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分析成果,采用简单定额估算法对四川省不同水平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
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分析,四川省人均综合用水指标为380~500m3,万元GDP综合用水指标为270~77m3,以此估算四川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为1.73~2.28亿人,GDP规模为3.21~11.1万亿元。
从这种粗略的估算看来,四川省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超过了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似乎不用担心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但是从四川省水资源的特点可知,可利用水资源的分布于地区经济社会并不完全匹配,因此需要进行分区复核。
4.2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复核4.2.1社会经济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四川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
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为: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3‰左右。
经济增长要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两番以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预测2015年、2020年四川省人口分别达到8961万人和90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分别为3943万人和4543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44%和50%。
2015年、2020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017亿元、51801亿元;人均GDP将分别达到2.90万元和5.18万元,到2020年水平基本实现“十六大” 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