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白居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了丰富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李杨爱情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作者以这个传说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

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同时,从整部作品来看,安史之乱尽管与李杨贪恋欢爱有关,但主要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杨贵妃的身上,她只是一个得恩受宠的妃子,却“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在致词中,杨贵妃又是一个情谊深重、忠于诺言、忠于爱情的痴心女子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和歌颂。整部作品,既有作者对李杨的批判和讽刺,也有作者对李杨的同情和歌颂。还体现了当时的爱情理想。

其次,李杨爱情这一事件本身,同时代的人和后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代的人由于深受安史之乱之苦,他们大多数会把这一社会动乱归结到统治者身上。杜甫在他一系列揭示统治阶级罪恶的诗篇中就隐含这一思想。如《丽人行》一首,就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的面目。因而对这一事件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对李杨的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大致可能与同时代的人基本一致,归为“乱由上作”,而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物,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他们对这一事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他们认识到唐明皇荒淫误国,导致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而会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如果单从这一事件本身来看,李杨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可以说是“人间至情”,又会对其进行歌颂。这种爱情,正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所向往的。体现了当时一种爱情理想。而这种“人间至情”遭到无情的毁灭和破坏,他们对此又会感到遗憾,从而对李杨特别是杨贵妃寄以同情。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对李杨爱情这一事件,也同样包含这几个方面的思想。因而在作品中,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自然会体现出来。

第三、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属于社会中层。他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经历了一段贫困生活,接近了人民。因而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同人民有相同之处。而且,作者在35岁时写这首叙事诗,此时,他还处于他一生中的“志在兼济”时期,“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些多少会影响他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在作品中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白居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又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士大夫阶层,与平民布衣又有不同,这又决定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的过失不会采取尖锐的批判,“为王者讳。”而采取含蓄曲折的委婉讽刺。即使在开头讽意明显之处,也是说“汉皇”,借以说唐来表现这种讽意。另外作者有一首《戏题新栽蔷薇》诗云:“少府(作者自称)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次诗作于元和三年,可知本年作者尚未婚。又据元和三年戊子八月二十九日《祭杨夫人(白妻之姊)文》“近接嘉姻。”可知白氏成婚当在元和三年春季之后,即作者37岁之时。(《白居易诗选》顾肇仓、周汝昌选注,作家出版社中的《白居易年谱》)而他写作此诗正处于未婚之时,那么李杨之间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又很可能是他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作品中极力地倾注全部感情描绘李杨爱情来表现他一个未婚的文人的爱情理想。另外,他的士大夫文人身份又决定了他仅从李杨爱情本身来看时,又会对其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