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总论-UESTC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课件

《磁共振成像》课件

缺点
• 扫描时间较长 • 设备和维护成本较高 • 对金属患者和患有心脏起搏器等设备的
患者不适用
结语
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 的工具。我们期待磁共振成像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3
频率编码
4
使用不同的频率编码来识别不同的组
织类型。
5
重建图像
6
通过计算和处理信号数据,将图像重 建出来。
静态磁场
通过产生强大的静态磁场对人体进行 磁化。
感应信号
检测和记录由磁共振现象引发的细微 信号。
空间编码
通过空间编码技术将信号对应到具体 的图像位置。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
《磁共振成像》PPT课件
# 磁共振成像PPT课件 ## 一、概述 -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 本课件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发展前景以及与其他影像学的对比。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步骤
1
平行磁场
2
施加额外的平行磁场来磁化人体组织。
1 磁共振成像并发症
2 安全风险
虽然磁共振成像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检查技 术,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过敏反 应或晕厥。
由于磁共振成像使用强大的磁场,对于携 带金属和电子设备的患者,可能存在引起 伤害的安全风险。
磁共振成像与其他影像学对比
优点
• 无辐射,对人体无害 • 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 可以观察软组织和细节
科学研究
磁共振成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帮助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1总论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1总论
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具有磁性的原子核 ②外界静磁场 ③适当频率的电磁波
(一)磁性原子核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 正电,而中子不带电,且原子核一直处 于自旋之中。
人体内具有磁性的原子核有:
氢(1H)、碳的同位素(13 C)、氟 (19 F)、磷(31 P)、钠(23 Na)、 14N氮、39K钾、17 O氧等。
5.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优 于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显像, 接近DSA和CT的水平。
6、无骨伪影
7、无需对比剂可进行心脏和血管成 像,MRA 、MRCP、 MRU等
开放式 磁体磁共振 成像系统
短磁体140cm
联机设计MRA+DSA+
第二节 基础知识
一、磁共振的形成 磁共振现象是指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处在 外界静磁场中,并用一个适当频率的射 频电磁波来激励这些原子核,从而使原 子核产生共振,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的 过程。
综合型(0.3T—2.0T) 开放式(OPEN以低场为主) 专业型(神经、心脏、骨关节、乳腺等)
超高场机型(3.0T以上) 超高速型(扫描成像速度极快、亚秒级,具有
MR实时成像及多种功能)
现状与发展
1984年Schorher和Carr等首先在临床上应 用MR造影剂Gd-DTPA。
1986年Hasse等开始应用快速MRI技术。 在这之后的十余年间,超快速成像技术 如EPI、螺旋MRI和MRI透视技术(MR fluoroscopy,也称MR实时成像real-time MRI、或动态MR扫描技术 dynamic MR) 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点
1.在所有医学影像学手段中,MRI的 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它可以清楚地 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 例如:区分较高信号的心内膜、中等信 号的心肌和在高信号脂肪衬托下的心外 膜以及低信号的心包。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详解演示文稿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详解演示文稿
我们可能认为MRI已经可以区分质子含量不同的组织 了。然而遗憾的是MRI仪的接收线圈并不能检测到宏 观纵向磁化矢量,也就不能检测到这种宏观纵向磁化 矢量的差别。
接受线圈能够检测到的是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因为 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可以切割接收线圈产生电信号。
当前第2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MR 只能采集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N
S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当前第24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当前第25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被 磁化了,产生纵向宏 观磁化矢量
不同的组织由于氢质 子含量的不同,宏观 磁化矢量也不同
磁共振不能检测出纵 向磁化矢量
小结
进入主磁场后,质子自旋产生的核磁
与主磁场相互作用发生进动
进动使每个质子的核磁存在方向稳定的纵向 磁化分矢量和旋转的横向磁化分矢量
由于相位不同,只有宏观纵向磁化矢量产生, 并无宏观横向磁化矢量产生
当前第2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某一组织(或体素)产生的宏观矢量的大小与其含有 的质子数有关,质子含量越高则产生宏观纵向磁化矢 量越大。
产生核磁
当前第6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用于人体MRI的为1H(氢质子),原因有:
1、1H的磁化率很高; 2、1H占人体原子的绝大多数。
通常所指的MRI为氢质子的MR图像。
当前第7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人体元素
1H
14N
31P
13C 23Na
39K 17O 2H
19F
氢 质 子 多
氢 质 子 少
当前第3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五\20点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二、谱仪系统: 包括梯度场、射频场的发生和控制, MR信号接收和控制等部分
三、计算计图像处理系统
第十五页,共62页。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技术
扫描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Spin Echo Sequence, SE(TSE,
FSE) 梯度回波序列
Gradient Echo Sequence, GRE FISP, FAST, GRASS, SSFP, FLASH, 反转恢复序列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IR STIR
5 顺磁性造影剂无毒性反应
6 无颅底骨伪影
第三十四页,共62页。
第五节 临床应用
MR的优势和限度
限度:
1 扫描时间较长
2 危重病人,不能很好合作和配合病人不能检查
3 磁体扫描膛较小,少数病人会有幽闭恐怖症
4 带有心脏起博器或体内顺磁性医疗装置病人不
能检查 5 费用较高 6 钙无信号,对钙化灶为病理特征的病变诊断受
第十三页,共62页。
第二节 MRI的基本结构
第十四页,共62页。
第三节 MRI的基本结构
一、磁体系统 主磁体:产生静磁场
永磁磁体—永久带有磁体,造价低 场强较低 常导磁体—制造简单,耗电量大,场强稍高 超导磁体—场强高稳定,费用高,消耗液氮
梯度系统:扫描层面的空间定位 射频系统:发射射频脉冲,产生MR信号并接收
第四节 MRI图像特点
组织特性
T1WI
T2WI
水 长T1、很长T2 低信号 明亮高
脂肪 T2短,T2长 很高 中等高
肌肉 T1长,T2短 低 低
骨皮质 活动质子少 黑 黑
气体 无活动质子 黑 黑
流动血液 流动效应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射频脉冲与磁化矢量
射频脉冲
向样品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发生旋 转。
磁化矢量旋转
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从一个静息态旋转到另一态,产 生能量变化。
信号的产生
磁化矢量回到静息态时释放能量,被探测器接收并转 换为可测信号。
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接收线圈
环绕在样品周围的接收线圈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
信号处理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大于或等于7 特斯拉(T)的磁场进行成像。超高场强设 备在图像质量和分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有助于 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功能与分子影像学在技术利用磁场变化 来研究大脑和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通过测 量血液氧合状态的变化,fMRI可以揭示大脑 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模式。此外,fMRI 还可以用于研究其他器官的功能和疾病进程。
射频电磁场安全
射频电磁场是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能量形式, 需要确保其强度符合国际和国家安全标准,避免对患者的 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热安全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设备会向人体发射射频脉冲,这些 脉冲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监测和限制患者的体温升高, 确保热安全。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01
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是磁共振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参数优化
根据不同的扫描目标和需求,优化扫描序列中的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脉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以提高图像 质量和分辨率。
04
磁共振成像设备
磁体系统
01
02
03
磁体类型
超导磁体、永磁磁体和常 导磁体等。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决定了成像质量, 通常在0.5-3.0特斯拉之间。

磁共振成像原理课件

磁共振成像原理课件

磁共振成像可以无创地提供高 分辨率、高对照度的解剖结构 和功能信息。
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原子核磁矩
磁场梯度
原子核具有磁矩,当它们被置于外加 磁场中时,磁矩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 用而产生偏转。
磁场梯度用于空间定位,通过改变磁 场强度,可以控制共振信号的采集位 置。
射频脉冲
射频脉冲用于激发原子核产生共振, 当射频脉冲撤除后,原子核释放能量 回到平衡态,产生可测量的共振信号 。
便携式磁共振成像
总结词
便携式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移动性强、操作简便等优 点,为临床诊断和急救等场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影像 检查手段。
详细描述
便携式磁共振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医学影 像技术。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相比,便携式磁共振 成像具有移动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快速地到达 患者身边,为临床诊断和急救等场景提供更加便利的影 像检查手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 不断拓展,便携式磁共振成像技术有望在家庭医疗、野 外急救、灾害救援等多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 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磁敏锐加权成像(SWI)
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锐差异,提高对出血和微出血灶的检测。
分子成像技术
波谱成像(Spectroscopy)
检测组织代谢产物,反应组织代谢状态,用于肿瘤诊断。
免疫成像
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肿瘤细胞,实现肿瘤的靶向成像,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 。
基因表达成像
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情况,反应基因调控和疾病进程,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根据。
05
磁共振成像的未来发展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总结词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 确的定量分析,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 制定。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磁共振现象,产生清晰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原理概述磁共振成像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该现象主要表现在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和磁矩(Magnetic Moment)。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它们的自旋会朝向最低能级,产生一个宏观磁矩。

当外加的磁场不再作用时,原子核磁矩会根据其特定旋转频率在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

二、磁共振成像过程1. 磁共振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由主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场等部分组成。

主磁场是指静态磁场,它的方向对应于人体内的磁场方向,梯度磁场是为了获取不同位置信号的,而射频场则用于激发和探测信号。

2. 激发信号激发信号是指通过射频场作用于人体,导致原子核产生能量吸收,从而进入共振状态。

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非常接近,当它们在相同频率附近时,就会激发共振信号。

3. 探测信号在激发信号的作用下,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后,会释放出一部分能量。

这些能量通过射频场感应,转化为电信号传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计算机将这些信号整理并还原成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三、磁共振成像的医学应用1. 诊断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如脑部肿瘤、心脏病、骨关节疾病等,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相比其他成像技术,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2. 研究作用除了临床医学应用外,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这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

3. 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例如,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开始用于研究人的情绪、记忆和认知功能等心理学领域。

《磁共振成像》课件

《磁共振成像》课件
穿着要求
穿着舒适、无金属纽扣或拉链的衣 服进行检查。
检查中的安全问题
保持静止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保持静止不动,以免影 响成像效果。
遵循医生指导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如保 持正常呼吸、不要憋气等。
观察身体反应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观察身体是否有不适反 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避免携带电子设备
02
磁共振成像系统
磁体系统
01
磁体类型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的核心 部分,主要分为永磁型、超导
型和脉冲型三种类型。
02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是衡量磁体性能的重 要指标,通常在0.5-3.0特斯拉
之间。
03
磁场均匀性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磁场 的均匀性必须得到保证,通常
要求在±0.01ppm之内。
梯度系统
• 技术挑战: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解决磁场均匀性、信噪比和安全性等问题。
快速成像技术
总结词
快速成像技术能够缩短成像时间,提高成像效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发展趋势
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应用范 围也将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成为磁共振成像技 术的主流之一。
02
详细描述
多模态成像技术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之一,它能够综合利用多 种成像模式的信息,如磁共振 成像、超声成像、X射线成像 等,从而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
的诊断结果。
03
发展趋势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将 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成为医
学影像技术的主流之一。
04
技术挑战
多模态成像技术需要解决不同 模态之间的兼容性和同步性问 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图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关键信息项:1、磁共振成像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磁场强度和梯度3、射频脉冲的作用和参数4、弛豫时间的概念和类型5、图像重建的方法和算法6、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和局限性7、设备的维护和校准要求8、安全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11 磁共振成像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与射频脉冲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来重建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基于原子核的自旋特性。

人体内大量存在的氢原子核(质子)具有自旋现象,在外加磁场中会产生进动。

11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场当人体处于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轴会沿着磁场方向排列。

磁场强度越大,自旋轴的排列越整齐。

112 进动频率原子核的进动频率与磁场强度成正比,通过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可以激发原子核的共振现象。

12 磁场强度和梯度磁场强度是磁共振成像的重要参数,通常使用特斯拉(T)作为单位。

较高的磁场强度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但也会带来一些技术和安全上的挑战。

121 磁场梯度为了实现空间定位,需要在磁场中引入梯度。

梯度磁场可以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进动频率,从而通过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来确定位置信息。

13 射频脉冲的作用和参数射频脉冲用于激发原子核的共振,其参数包括脉冲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等。

131 激发与共振适当的射频脉冲可以使原子核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产生磁共振信号。

132 脉冲序列不同的射频脉冲组合和时间间隔形成了各种脉冲序列,如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等,以满足不同的成像需求。

14 弛豫时间的概念和类型弛豫时间是指原子核在激发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包括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141 T1 弛豫纵向弛豫是指原子核的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初始值的过程,T1 弛豫时间与组织的特性有关。

142 T2 弛豫横向弛豫是指原子核的横向磁化矢量逐渐衰减的过程,T2 弛豫时间也反映了组织的特性。

磁共振成像理论

磁共振成像理论

磁共振成像理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或其他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

该技术在医学诊断、科学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原理和基本概念磁共振成像依托于核磁共振现象,即原子核在特定条件下受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

当被测物体置于强磁场中,并受到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激励后,原子核会产生共振吸收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可以推导出物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二、核磁共振成像过程及关键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磁场:通过使用超导磁体或永磁体,在被测物体周围形成强磁场,通常为1.5T至3.0T。

2.激励原子核:通过发射无线电波的线圈,激励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

激励的频率通常为几百兆赫兹到几十兆赫兹。

3.信号接收:使用感应线圈来接收原子核发生共振后的信号。

感应线圈一般固定在成像设备中,或者放置在被测物体附近。

4.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接收到的信号,利用数学算法和图像重建技术,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并显示出来。

常用的图像重建算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和滤波器处理等。

三、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和应用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优势:1.无辐射:相比X射线和CT扫描,磁共振成像不使用任何辐射,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

2.高对比度:磁共振成像对不同组织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血管结构。

3.多参数成像:通过改变扫描序列和参数设置,可以获取不同的图像信息,如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弥散加权图像等。

4.功能成像: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功能性研究,如脑功能成像、心脏功能成像等。

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如:1.诊断: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病理状态,如肿瘤、脑卒中、骨关节疾病等。

2.导航手术: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图像,用于导航手术过程中的定位和操作指导。

3.疾病研究: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研究疾病的发展机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等。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技术)

骨关节系统疾病诊断
关节病变
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关节 软骨、肌腱、韧带等结构,对于 诊断关节炎、肌腱炎等关节病变
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骨骼肿瘤
磁共振成像可以发现骨骼肿瘤的存 在,并评估肿瘤的性质、范围和程 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脊柱疾病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脊柱 疾病,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详细的 病变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 治疗方案。

04
CATALOGUE
磁共振成像的优缺点
优点
软组织对比度高
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 的软组织图像,有利于观察和
诊断各种软组织病变。
无辐射损伤
磁共振成像不涉及X射线或放射 性核素等放射性物质,因此对 患者的身体无辐射损伤。
任意平面成像
磁共振成像可以在任意平面进 行成像,有助于多角度观察病 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
用于检测脑部病变,特别是对脑白质病变和脑脊液的显示效果较好。
扩散加权成像(DWI)
用于检测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常用于脑部和腹部疾病的诊断。
功能成像序列
1 2
灌注加权成像(PWI)
用于评估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常用于脑缺血的诊 断。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用于检测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常用于脑部疾病 的诊断。
脑部肿瘤
神经退行性疾病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 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医 生对脑部肿瘤进行诊断和评估。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磁共 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脑部结构和功 能的异常,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早期诊 断和病情监测。
脑血管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地评估 脑血管状况,发现脑血管狭窄、动脉 瘤等病变,对于诊断和预防脑血管疾 病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用来查看内脏器官、肌腱和骨骼等内部构造,以辅助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基于物质的磁性特性,它可以在不同的电磁场条件下,将液体和固体物质转换成信号,进而产生高质量的结构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在于,检查对象的某个原子的质子在强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共振现象,当电磁场的频率改变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可以映射出检查对象内部结构,从而可以获得该物质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优点在于可以比 CT X线成像技术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可以看出软组织,看出良恶性肿瘤,检查头部病变,结构性心脏病,关节损伤,骨质疏松,神经病变等。

MRI具有造影剂的副作用较小,可以用来研究小儿和孕妇的病症,也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长期监测。

磁共振成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磁共振成像的成像时间较长,而且受限于技术发展,目前还不能检测到小的结构及其变化。

此外,磁共振成像受到金属物体的影响较大,而且受到病人动态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病人在检查过程中非常配合。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医学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在当今的医学领域已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科学家和医学家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帮助他们精确无误地进行诊断,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共振成像原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正在不断发展,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MRI概论

磁共振成像MRI概论

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
MR图像特点
四、MR图像特点
灰阶成像:信号强、弱 强(高)--白色 弱(低)--黑色 三维成像: MR信号强弱与组织中氢质子的弛豫时 间 (T1,T2值)有关。 短T1,长T2(高或强信号)--白色; 长T1、短T2(低或弱信号)--黑色;
不同组织的T1,T2值及信号特点
短 <600ms 短 <25或30ms
主要反映组织T1(纵向弛豫时间)值者称T1 -WI
主要反映组织T2(横向弛豫时间)值者称T2-WI
2、何谓T1和T2
T1和T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 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它取决于组织内氢 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 若给的RF脉冲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则质 子就可获取能量而出现共振。质子吸收能量由 低级向高级跃迁,出现纵向和横向的磁化。终 止RF脉冲,则其引起的变化很快恢复原来的平 衡状态。即发生了弛豫。把纵向磁化恢复到原 来的63%所需的时间称纵向弛豫时间(T1), 横向( 37% )弛豫时间(T2)。 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如此便可获取 不同组织的信号(图象);
T2-WI
T1-WI
T1-WI +C
造影剂种类
1 、顺磁性阳性造影剂。常用的 有 Gd-DTPA(马根维显;磁显葡 胺)、Mn-DPDP等,使T1缩短。 2、超顺磁性物质。常用的有超 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 有AMI-25和Resovist等,使T2 缩短。
适 应 症
1、某些肿瘤的鉴别诊断; 2、提高病变的发现率; 3、确定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
组织 脂肪 肝脏 肾皮质 脑白质 T1(ms) 180 270 360 390 T1-WI 白 灰白 灰白 灰白 T2(ms) 90 50 70 90 T2-WI 灰白 灰黑 灰黑 灰黑

磁共振成像总论.pptx

磁共振成像总论.pptx
水的T1、T2都长,而脂肪的T1、T2均短。病变组织 如肿瘤常比周围组织含水量高,故T1、T2常较长
T1的长短同组织成分、结构和磁环境有关,与外磁 场强度也有关。T2的长短同外磁场和组织内磁场的 均匀性有关
2019年11月8
谢谢你的阅读
11
Z
Z
Z
Y
Y
X
X
X
Z
纵向弛豫
中断RF脉冲,质子逐一从高能状态返回到
各种切面、各种加权图像综合分析 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及其与邻近
结构的关系 根据病变的信号特点推测病变的组织来源
2019年11月8
谢谢你的阅读
31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神经系统:发现早期病变如脑梗塞、白质病变等,对 后颅窝病变显示更优,无需增强即可显示 颅内血管病变
五 官:水成像可显示膜迷路,对内耳前庭、耳蜗 及半规管显示清晰,有助于先天性发育异 常的诊断,对眼部病变显示较好

脑膜 黑 黑
MRI表现为高信号和低信号的组织
高信号(短T1、长T2) 白影(亮) 低信号(长T1、短T2) 黑影(暗)
2019年11月8
蛋白 亚急性出血(正铁血红蛋白) 骨钙铁 含铁血黄素 急性出血 流空血管
谢谢你的阅读
22
病理组织的信号强度
组织 水肿 含水囊肿 瘤节
T1WI 低 低 低
亚急性血肿 高
肺、纵隔:纵隔肿瘤定位准确,易区分淋巴结肿大与 大血管,对肺门淋巴结观察较好
心 血 管:能观察形态学上和功能上的异常 腹部、盆腔: 骨 关 节: 软组织、乳腺:
2019年11月8
谢谢你的阅读
32
A
B
正常腰椎MRI
A: 矢状T1WI B: 矢状T2WI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以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重新描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并分享我对这个技术的观点和理解。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磁场生成、激励、信号接收和图像重建。

首先,在进行磁共振成像之前,一个强大的静态磁场需要被建立起来。

这个磁场一般由一个强磁体产生,通常是由超导磁体构成。

这个磁场被称为主磁场,它的强度通常在1.5到3.0特斯拉之间。

主磁场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它使得人体内的原子核(通常是氢原子核)朝向主磁场方向进行取向。

其次,在主磁场的基础上,磁共振成像需要通过RF线圈产生一个较弱的变动磁场,也就是激励场。

这个激励场的频率要与特定核自旋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在人体内进行成像时,通常会使用一个RF线圈放置在我们感兴趣的区域,以便准确激励。

当激励场作用在这些原子核上时,原子核将会发生共振现象,并以一种特定的频率回馈能量。

这些回馈的能量,也叫作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信号,将被接收线圈捕获并放大。

接下来,接收到的FID信号将被用于图像的重建。

通过对接收信号的采样,可以了解不同位置的原子核的信号特征。

在图像重建的过程中,一系列的数学算法会被应用,以从这些信号中恢复出不同位置的图像信息。

这些图像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如脑部、关节和内脏器官等。

对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我有一些观点和理解。

首先,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对人体无辐射,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成像更加安全。

因此,它在医学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检测和诊断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

其次,磁共振成像的图像可以提供非常详细和准确的解剖信息,可以清楚地显示组织的结构和病变的位置。

同时,磁共振成像还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可以区分不同的组织类型,如灰白质、肌肉和血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成像总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影像中心
王泽忠
MRI
1. 磁共振成像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MRI, 简称MRI。

2. 磁共振成像物理学基础
原子核电磁性
具有奇数质子或中子的原子都有自旋性,产生一个磁场。

——氢核是最具代表性。

磁场的方向和强度称为磁
矩。

3.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自由空间中的质子和处于外加磁场中的质子。

4. 质子的进动
进动频率可由Larmor 公式算出
ω
0=r •B0
5. 纵向磁化
纵向驰豫(T1

10. ♦♦♦
11. MR成像方法——脉冲序列
【目的要求】
1、了解:MR临床应用
2、熟悉:MR成像技术及对比剂
3、掌握:
(1)自旋回波成像技术
(2)MR图像特点
(3)MR图像分析与诊断
【SE多回波成像】
♦SE序列中使用同一TR,数个不同的TE成
像。

【MR成像技术及对比剂】
♦MR平扫及增强扫描
–对比剂:
钆--=乙烯五胺乙酸(Gadolinium-DTPA)--一种顺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能引起质子弛豫时间缩短的离子
或小分子。

–用量:0.1mmol/kg
【MR图像特点】
♦灰阶成像:信号强弱
强--白色;弱--黑色
♦三维成像:
MR信号强弱与组织中氢质子的弛豫时间
(T1,T2值)有关。

短T1,长T2--白色;长T1、短T2--黑色
【出血的MR信号特点】
【MR图像分析与诊断】
1.检查的部位
2.扫描参数或技术条件
3.结合不同的方位(如矢状,冠状及横切位)、
加权(T1,T2)进行分析
4.注意器官的大小、形态及位置
5.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缘和周围组织
和器官的关系
6.病变的信号特点
7.结合临床进行诊断
【MR检查的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最佳,也比较成熟
2.胸部:适于纵隔和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3.腹部:各种脏器和器官(胃肠道除外)
4.骨络系统:观察骨髓改变、软骨及软组

【MR检查的临床应用】
特殊检查:
①功能成像
②水成像
③MRA
④MRS( MR Spectroscopy )
【MR检查的临床应用】特殊检查:
①功能成像
②水成像
③MRA
④MRS( MR Spectroscop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