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PPT

合集下载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摘要: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内容。

从分析二者概念的提出与形成历史出发,对两者概念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两者在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概念;辨析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限度。

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以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某一区域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建设最基本的环境要素,某一区域的水量多少和水质好坏决定了该区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条件的优劣。

因此,研究环境承载力时,常用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来描述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耐受极限。

1概念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一词随着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问世而被提出,以持续发展为基本,这份纲领性文件探讨了人类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人们开始意识到,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污染浪费不应超过环境自身的可承载水平。

这一观点在各个国家取得了普遍认可,并制定相关约束条款对水环境进行保护改善。

我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的《环境技术政策》中提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需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影响最小,将其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内。

尽管科学界早就提出了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但起初对它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都不明确,产生了对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的理解[1-7]。

国内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分析、量化方法、模拟模型研究多样。

起初多从水资源角度着手,循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对水资源能够容许社会、经济、人口发展规模能力量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8]。

此后,学者们对水环境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水资源方面,也开始了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

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1 水资源承载力1.1 承载力概念提出承载力,又称承载能力、承受能力,最初它是物理学中力学的概念,结构物如地基、柱体、构筑体等根据自身的密度、质量、体型、空间各向尺寸和相对位置等力学特性,对外部或其他结构物的抵抗能力,具有力学中压强的量纲如kg/cmZ、N/cm,,是衡量结构物内在构成和联系的属性,反映结构物对外部环境贡献的相对能力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承载力的概念逐渐延伸到心理学、环境、生态、资源等领域,如俗称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等,它们己经没有了力学的量纲,是抽象的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试图表达出受体对载体的贡献大小,但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特定的、狭义的定义,量纲、表达方式并不统一。

从物理概念到生态、资源的抽象概念,承载力经过了逐步演化的复杂过程。

最初借用承载力一词的其他学科是群落生态学,其含义是“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入到草原管理中,随之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相关概念相继被提出。

随之出现的另一概念是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类面临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同样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承载力的概念逐渐被资源领域所采纳。

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水问题的产生、水资源的紧缺严重影响了人类发展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出现了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概念。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不得不从资源的角度研究其所能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水资源承载力讲解

率、人均用水量; 2.生态环境系统:林草
覆盖率、COD浓度、生态需水率;3.社会经 济系统: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 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粮食 占有量、用水效益。 水资源利用率、缺水率、灌溉率、降水量、
16 价指标影响因素
影响 因素
行评价,对不同情景方案进行比较。
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青海水资源承载
侧重区域水资源量可支持的人口数量和工农业生产活动强度。
4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 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我们应在 该复合系统的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 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在人口增加、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我国于二十世纪80年 代开始研究水资源承载力。 1985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率先提出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在满
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后,所能支撑的工农业最大产值和人 口数量。 后来,施雅风、许有鹏、冯尚友等对其定义做过小幅度修 改,但都忽略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因素。
王学全
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因素权重分配 人均占有水量、径流深、生态用水率7个评 方面重点考虑生态
影响
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大体分为两类,这两类都是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出发,但选取角度不同:
将水资源支撑(支持、维系)的对象作为评价指标; 另一类是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
3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以上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 从水资源开发容量或水资源开发规模方面定义; 从水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定义。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


1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首先对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 合评判矩阵对其承载能力做出多因素综合评价。 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对主观产生的“离散” 过程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它取大舍小的运算法 则会遗失大量的有用信息,使模型的信息利用率 低。实际运用中,当区域评价因素越多,遗失的 有用信息会越多,信息利用率也就越低,误判的 可能性就越大。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区域水资 源承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一种采用统计方法,选择单项和多 项指标来反映某一区域水资源现状和阈值的简捷 方法。例如,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用区域水资源人 均占有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大概判断区域水 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与潜力。大量研究经验认为, 当某个区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 500m³ ,水 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 70%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 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这些指标基本上可以简 便直观的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因此 综合指标法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 法也存在提出问题的精度和深度不够具体的缺点。


生态内涵: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内涵主要 表现在水资源所承载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 的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这种极 限为前提。
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水资源系统本身特性 水资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区 域水资源的本身特性如水资源量、水质和 开发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可利用 水资源的数量,也就是说,水资源系统的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因此,水资 源承载能力的大小首先是由水资源系统本 身所能提供的水资源可利用数量决定的。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分析 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它较好的克服了模糊综合 评判法的缺陷,能够在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 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其本质是运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众多的指标中,找出少数 几个综合性指标,来反映原来指标所反映的主要 信息(绝大比例的方差),使问题简化;其优点 在于不需要人为赋以权重,确保各指标间彼此独 立,克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的随意 性问题,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比较科学和客 观的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 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意义
1.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2.水资源承 载力规划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3.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 助于保护生态环境;4.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 展;5.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6.水资源 承载力规划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与案例
1.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可以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2.以某城市为例,通过模型评估该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实现水资源的 合理配置。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
▪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发展趋势与挑战
1.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未来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模型的精 度和可靠性。 2.同时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保障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结果的有效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的启示
1.总结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2.分析未来水资源形势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3.探讨如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规划实践与国家政策、区域 发展计划等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提出未来研究方 向和建议,包括完善评估方法、加强规划实施力度、加强跨界 合作等。
▪ 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
1.介绍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概念,解释其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 性。 2.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经济、环 境等因素。 3.介绍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措施,如节水、调水、污水 处理等。
水资源承载力规划方法
▪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定义水环境承载力评估,解释其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重要性。 2.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质、水生生物、水域面积等因素。 3.介绍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模型建立、结果分析等。

水生态承载力

水生态承载力

社会经济子系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具有调节作用,使得其具
有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特征。
3
水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
流域水资源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水环境自净能力
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社会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
人类生活水平 政策法规、规划等因素
4
水生态承载力—特点
极限性
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属 性决定了水生态承载 力在生态学意义上具 有极限性,即存在可 承载的最大经济社会 发展压力。
可调性
经济、社会系统的社 会属性决定了水生态 承载力具有受主体人 类影响从而发生改变 的可调控性。
动态性
人类不断使复合水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得到优化,从 而使水生态承载力
得以提高。
5
社会系统发生 变化时,会通过耦合 作用机制将压力传到 水生态系统。只要压 力不超过水生态系统 的弹力限度,水生态 系统就能发挥自身的 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 作用,使得水生态系 统与周围环境形成一 个新的动态平衡。
最终承载体为河湖生态系统。
水生态承载力具有复合承载力的涵义,涵盖了水资源承载 力、水环境承载力,但并非二者的简单加和,而是在更细致 刻画时空异质性的同时,强化了递进的“量、质、序”约束条 件。 水生态承载力是变化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与水生态子系统 的耦合传动与水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共同作用;
模糊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非常 有限,这使得水生态
不确定性
复合系统内部各子 系统之间的耦合关 系和作用机制非常 复杂,内部各个要 素之间呈现出非线 性、多反馈、多循 环的错综复杂的关 系,存在多种不确 定性。
承载力的量化表征存
在一定的模糊性。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摘要: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概念,以及其五种不同的属性。

结合不同观点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总结认识,并提出自我的观点。

正文: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领域的自然结合, 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由我国学者在20 世纪 80年代末提出来的, 在吸收了国外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我国得到了独立的发展, 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到目前为止, 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认识还不统一, 尚未取得公认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力在基本概念体系上的研究尚显不足, 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有待拓宽。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不同认识。

目前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 它是将水资源承载力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区域供水量, 是一种传统水利的观点, 是传统水资源理论研究的拓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水利事业已由传统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演化到了目前以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排水、养殖、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环境美化等为主要任务, 为国民经济提供水产品、水能产品以及水服务的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更广大的范围。

同时有关水问题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从工程水利扩展到资源水利,再由资源水利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类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区域内所能供养人口的数量和经济规模来刻划。

这是传统水利观念的一种转变, 正象力学中承载力与荷载一样, 这种定义不是从支撑能力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问题, 而是从荷载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问题, 能反映出资源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限制。

在人类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工业时代和即将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颈瓶。

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的水资第三类定义不仅采用区域内所能供养人口的数量和经济规模来刻画水资源承载力, 而且更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是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也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7.
8.
9.
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水资源 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刘燕华,1999年)
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 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下,该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容量。 (李令跃,2000年)。 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 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 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何希吾,2000年)
6 /41
2.
3.
4. 5.
6.
从“能力”的角度定义“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 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 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贾嵘,1998年)
在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技术大刚》中提出水 资源承载能力是“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 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 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对该地区社 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王浩, 1998年)。
第 二 阶 段
发展阶段
1998-2004年
科技水平 历史时期 地域空间 生态环境
引入可持续 阶段
2005年-至今
科技水平 历史时期 地域空间
①将生态环境作为承载对 象而不再是承载条件 ②将承载对象联系成整体 考虑,意识到合理配 置水资源是提高水资 源承载力的一个技术 手段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 的定量关系研究较 少,使承载力研究 难度加大 12 /41
从横向上来看,基于研究者考虑承载力的角 度不同,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具体如表所示:

水资源Ppt精品课件1

水资源Ppt精品课件1


4、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 民族再 兴只是 空谈” ,张岱 年这话 表明唯 有创造 新哲学 歌,颇具地域 风情和 民族特 色,既 暗示了 本文人 物之间 的关系 ,又营 造了浓 郁的抒 情氛围 。

6 、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 感的语 句,结 尾部分 描绘的 昏暗而 又不失 温暖的 静谧 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2、班组完工后,对产品的保护进行系 统管理 ,对班 组已完 成并形 成系统 功能的 产品, 经验收 后,即 组织人 力、物 力和相 应的技 术手段 进行产 品保护 ,直至 形成最 终产品 ,并指 派专人 看护直 至交付 业主使 用为止 。
3 、张岱年在哲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 成就, 跟他学 生时代 对中外 哲学典 籍的深 入研究 、名师 的指导 、好学 深思的 品性有 关。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 八年级上册(粤人民版)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概况
水是宝贵的资源
• 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和维持着地球 上的一切生命;
• 它提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 产用水;
一、水资源概况
改变不良习惯 一水多用 使用节水器具
小结: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
水资源是有限的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地区分布悬殊
跨流域调水
中 国
总量较多 人均不足
时间分配不均
兴建水库
的 水
水浪费、水污染 节约用水

防止水污染
源 水能资源: 三峡、葛洲坝、龙羊峡等

1、对班组采购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全 面验证 ,包括 对其品 牌、产 地、规 划、技 术参数 的全面 对照, 拒收与 设计或 合同中 规定要 求不符 的材料 、物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成分分析法、投影寻踪法、密切值法、灰色关联投影法、 理想区间模型。
这是一种采用统计方法选择单项和多项指标,以反映区 域水资源现状和阈值的方法,此种评价法操作上直观、简便, 可以综合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是目前国内进行水 资源承载能力评价运用最广的方法。
1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3、复杂系统分析法 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学法、多目标分析法、动态模拟递推法、
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4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且具有一定的科学内 涵,符合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和目标,能够度量和反映研究区 域的实际情况。 2、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研究区域。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 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定量指标应均可通过有关部 门发布或监测的数据直接或间接进行计算。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应尽可能减少难于量化或者定性指标的数量。
选取 角度
蔡安乐
从用水结构方面探讨水资源供需平 反映用水多少及经济效益:净灌溉定额、
衡关系,得出农业是社会各行业中用 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重复利用率、人均日
水比例最大的产业
用水量、单位耗水产值
承载 对象
王颖
从水资源与水环境两方面分析长江 水量分析通过供需平衡来评价,1.开源:
三角洲水资源承载力与其经济发展的 引水、开采地下水;2.节流:提高水资源利
3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以上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 ➢ 从水资源开发容量或水资源开发规模方面定义; ➢ 从水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定义。 不同点:前者从水资源系统出发,后者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出发
进行描述。 相同点: ➢ 指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是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是社会经
济系统; ➢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 侧重区域水资源量可支持的人口数量和工农业生产活动强度。
9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经验估Leabharlann 法 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常规趋势法和供需平衡法。 依据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给决策者提出一个近
似的数值来参考。但是,从估算精度来看,并不能满足要求, 只能作为参考借鉴。
10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2、指标体系评价法 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4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
➢ 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 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我们应在 该复合系统的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 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 自然—人工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过程和机制 该二元模式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 因素,同时也是很多水问题的症结所在。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在人口增加、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我国于二十世纪80年 代开始研究水资源承载力。
1985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研究组率先提出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在满 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后,所能支撑的工农业最大产值和人 口数量。
后来,施雅风、许有鹏、冯尚友等对其定义做过小幅度修 改,但都忽略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因素。
2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在随后研究中,何希吾、阮本清、惠泱河、刘晓等补充认 为: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 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高效利用及优化配置下,并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下一定的物质 生活水平,流域的水资源能够支持该地区的最大经济规模和人 口数量。
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粮食 行评价,对不同情景方案进行比较。
6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内容体系
该研究是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 ➢ 水资源系统的构成; ➢ 生态系统(组成要素、需水耗水规律); ➢ 社会经济系统; ➢ 水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制;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计算方法; ➢ 水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下的水资源承载
15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4、实用性原则。应构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指标体系, 并方便为政府文件、新闻、教育、研究人员所采用。 5、独立性原则。应避免指标信息上的重叠,要尽量选择那些 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 6、主导性原则。设置指标时应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 指标。
16
作者
研究内容
指标体系的选取
5
水资源承载力—特点
➢ 有限性
a.一定区域内可获得的水资源量有限; b.水环境容量有限; c. 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有限。
➢ 动态性
a.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水资源承载力不同; b.水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的。
➢ 可增强性
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条件下,人们一方面拓宽水资源质和量的 范围,另一方面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使用内涵,从而增加水资源承载力。
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全口 径层次化评价方法。
此类方法相对前两类方法较为复杂,建立的模型需要考虑 的因素更为全面,数据量大,更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经济、 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但是在参变量选 择、求解方法等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
1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密切关系
用率、合理制定水价
影响 因素
夏军、 朱一中
1.水资源系统:人均水资源、水资源利用 多目标情景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水资
率、人均用水量; 2.生态环境系统:林草 源承载力问题进行预测基础上,采用
覆盖率、COD浓度、生态需水率;3.社会经 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西北地区现状和未
济系统: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 来10、20、50a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
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7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 ➢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程度; ➢ 生产力水平; ➢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 科学技术; ➢ 人口和劳动力; ➢ 政策、法规、市场等因素及其他资源潜力。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