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中国对外交往

中国对外交往导学案平陆县西街初中冯保健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辉煌的史实。
2、了解中国近代对外交往屈辱的史实。
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往取得的伟大成就。
学习重点:1、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辉煌的史实。
2、掌握中国近代对外交往屈辱的史实。
3、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往取得的伟大成就。
学习难点:1、理清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辉煌的典型事实。
2、理清中国近代对外交往屈辱的各个事实。
3、理清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往取得伟大成就的艰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国古代、中国近代、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往的史实中,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学习方法:五环节模式学习过程:导入: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哪位同学能用英语读出来?时期事件概况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成为东西方文化经济的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造纸术外传丝绸之路开辟后,由阿拉伯人传至世界隋唐遣唐使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先进文化制度后进行了大化改新,日本有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玄奘西游唐贞观年初,玄奘西游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中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宋对外贸易海上贸易活跃,政府设市舶司进行管理,著名海港广州、泉州等指南针外传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支持元朝对外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进回族形成各民族长期杂居形成新的民族——回族马可波罗来华著述了《马克.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的繁荣,对东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抗倭(1528--1588)取得重大胜利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击败荷兰殖民者,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康熙帝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反击沙俄侵略,取得胜利。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一、内容分析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
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
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为什么说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由昭君墓和霍去病墓引发思考汉朝时期面对强大的匈奴汉朝采取了和亲和战争的方式,都起到推动民族融合的作用,除此之外汉朝还采取哪些方式推动民族交融?《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通过哪些方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
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3、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初中历史教案: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引言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仅在内部发展繁荣,也积极参与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介绍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影响。
二、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影响古代中国与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影响。
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的贸易交流线路,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技术和思想。
1. 丝绸之路的开拓古代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极为独特和精湛,丝绸成为了中国的独特产品。
汉朝时期,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输出丝绸,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张骞,他率领使团成功通往了西方,打开了丝绸之路的大门。
2. 丝绸之路的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国家之间开始进行文化与学问的交流。
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在西方得到了传播和接受。
此外,丝绸之路也为中国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三、世界航海史上的中国古代中国的航海事业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航海技术和勇敢的航海家们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1.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的郑和是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
在明成祖的命令下,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国家。
这丰富的对外交往使得中国的声誉和影响力得到了增强。
2. 航海技术与造船技艺古代中国不仅在航海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在造船技艺方面独具特色。
当时的中国造船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船只不仅在体积和航速上超越了其他国家,还具备了较强的航海能力。
四、外交使节的交流除了商贸和航海外,古代中国还通过外交使节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
1. 使节的派遣古代中国经常会派遣外交使节到其他国家,以示友好和加强合作。
这些使节包括朝贡使、外交使和使臣等。
他们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促进了友好交流。
2. 中国外交的原则古代中国外交注重尊重对方国家的主权和文化,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初中历史《中国的对外交往》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对应课标
1、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活字印刷书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 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 的抗倭斗争;通过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 潮流 2、 了解近代中国侵略与反抗的史实 3、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港澳回归的史实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பைடு நூலகம்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史实,了解 张骞、鉴真、玄奘、马可波罗、郑和、周恩来等历史人物在中国对外 交往上做出的贡献。
2、初步学会通过中国对外交往的史实分析中国外交失败 或成就取得的原因,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外交史实的学习,总结 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分析早就不同外交特点的原因。
中国的对外交往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课内共用 4 课时,每周 2 课时,课外共用 2 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中国的对外交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 的重要体现。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可以清晰的反应当时中国的 政治政策、经济实力、思想文化、国防力量等内容。本单元主要由古 代中国的对外交往、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三个 专题组成。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不同时期中国 有不同的外交特点,造就这些特点的原因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专题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涵盖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对外 交往情况,专题二近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为清政府与旧中国的屈辱外 交,专题三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包含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现状、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 世纪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等内容。本单元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 引导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中国 古代、近代、现代的外交史实有较好的掌握,对国家实力与外交成就 间的关系有很好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示范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方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材分析本课是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第1课内容,这一课采用专题史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两个主题:一是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古代的对外交往。
古代的民族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巩固,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本课体例清晰,内容较多,古代的对外交往也是按朝代叙述基本史实。
学好本课内容,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3. 通过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感悟家国情怀。
通过创造历史情境,提出思考类型问题,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朝贡体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绵延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远古起,中原地区的各族先民,通过相互交往、迁徙和通婚等,逐渐融合,促进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形成。
以后经过多次融合,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渐形成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类型: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 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复杂性。
2. 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这一主题。
2.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0 分钟)
讲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冲突等。
3.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0 分钟)
介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等。
4.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5. 总结(5 分钟)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
1. 历史教材
2.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

初中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的教案1 、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 、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1 、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 、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 、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1 、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1 、丝绸之路2 、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 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 的知识板书第一标题)1 、(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 、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四、材料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本课小结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明代:郑和下西洋
2:中国古代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是:
1.国家统一,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发达,国家强盛;
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交通便利;
5.我国自古就爱好和平等。
展示PPT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 □制作作品 □测验 □其它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
二、对号入座: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更加辉煌.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请将下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A.张骞出使西域B.鉴真东渡C.马可·波罗来华D.玄奘西行
(1)1275年,一位意大利旅行家随父、叔抵达中国。他擅长辞令,学会了蒙古语和骑射,深得元世祖喜爱,故而得以留任元朝,多次奉命出使各地,因而游历了中国各大城市。小说家鲁恩梯切诺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
展示图1:“胡王”联珠牵驼纹织锦: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锦上织绣汉字“胡王”,体现萨珊波斯风格的联珠纹饰与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骆驼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2:团窠宝花水鸟印花绢: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这件绢是典型的“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 唐太宗时一个叫窦师纶的花样设计师,在西方纹样的基础上创新的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图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古代的外交交往导语:古代的外交交往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的外交交往,从外交的定义、目的、手段以及代表性事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外交的定义和目的外交,指的是国家之间通过谈判、协商、派遣使者等方式来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古代的外交交往旨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国家的发展繁荣。
外交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也是国家间交流的纽带。
二、古代外交的手段和代表性事件1. 使节交换古代的外交交往中,国家通过派遣使节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节是国家派遣的特使,他们的任务是代表本国与他国进行谈判、交涉,传递国家的意愿和政策。
代表性事件包括《禹贡》和《郑国使者之贡舞》等。
2. 婚姻联姻古代的外交交往中,通过婚姻联姻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通过婚姻联姻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关系,达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的。
代表性事件包括秦嬴政与越王勾践的联姻等。
3. 贡赋交流贡赋交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贡和赋税的方式来交流和平衡彼此的利益。
代表性事件包括周朝的贡使制度和秦始皇时期的南巡北征等。
4. 条约缔结古代的外交交往中,通过签订条约来确立国家间权益和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条约可以规范双方的行为准则,增强国家间的互信和稳定。
代表性事件包括《巴黎和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等。
三、古代外交的影响古代的外交交往对于国家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的外交手段和思想,对于后世的外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次,外交交往推动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发展繁荣。
同时,外交交往还对国家间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古代的外交交往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在国家间的交往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外交的特点和意义,为今后的外交事务提供借鉴和启示。
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总汇

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优秀范文总汇第一章:古代文明的交流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 认识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迹。
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交流方式: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使者往来等。
2. 古代文明交流的代表人物:张骞、郑和等。
3. 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友好关系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意义。
3. 讲解张骞和郑和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章:唐朝的对外交往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和特点。
2. 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使者往来、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
2. 唐朝对外交往的代表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3. 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影响: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友好关系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献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方式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和影响。
3. 讲解玄奘和鉴真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章: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教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情况,如泉州的兴盛、阿拉伯人的贡献等。
2. 认识海外贸易对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性,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情况:泉州的兴盛、阿拉伯人的贡献等。
2. 海外贸易对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3. 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贸易路线。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献了解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2. 组织学生讨论海外贸易对于宋元时期的重要性。
3. 讲解泉州的兴盛和阿拉伯人的贡献,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使学生掌握唐朝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方式,如使者往来、留学、宗教传播等。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使者往来、留学、宗教传播等文化交流方式。
3.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事件,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方式及其代表性事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方式及其代表性事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代表性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及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讲解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3. 介绍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使者往来、留学、宗教传播等文化交流方式。
4. 分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代表性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 组织学生讨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文化交流现象,如国际间的文化节日、学术交流等,思考文化交流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如《资治通鉴》、《唐会要》等,用于查阅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
唐代的中外交往公开课教案

唐代的中外交往公开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代的中外交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2.掌握唐代中外交往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唐代外交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案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学案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1.与朝鲜的关系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当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1)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
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
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韩汉光武帝使译通于汉汉委奴国王(2)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丝绸之路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及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南海诸国印度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未能到达大秦。
(2)《后汉书》记载,166年,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
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波斯湾大秦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如何?答案(1)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西汉开辟了陆地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亚等地的交往,唐代的陆路、海路商业通道都很发达。
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已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交往为主。
(3)外贸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的科技也伴随着外贸外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的形成就是中外民族融合的结果。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1.和新罗的往来(1)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
(2)唐朝的长安和沿海城市设有“”、“”,接待新罗商旅。
(3)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
(4)新罗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新罗在、、、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新罗坊新罗馆姓氏服饰节令2.和日本的交往(1)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唐朝时,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一、内容分析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
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①史实:a.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b.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c.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d.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e.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f.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②特点: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⑴古代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A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B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魏晋南北朝:法显西行,写成了《佛国记》。
③唐朝:A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还有日本的吉备真备。
B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唐朝高僧玄奘,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还有义净。
C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明朝徐光启与之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⑤清朝:康熙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⑵经济交流①两汉:A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B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②唐朝:A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B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C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⑶文化交流①中国文化的外传: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安息、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C宋元: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D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②外国文化传入中国A西汉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B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C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3、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1)张骞——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从此,中国东方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
(2)鉴真——唐代高僧,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长期居住,传播唐朝文化。
(3)玄奘——唐代高僧,唐太宗时去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4)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朝时来到中国学习,取名晁衡,与同时期的中国诗人李白、王维交往密切。
(5)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朝时来到中国,长期居住,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记》。
(6)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联系。
(7)利玛窦——明朝时来中国,带来欧洲科学技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4、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明清: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5、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明清时期)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⑵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猖獗。
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
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⑶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⑷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
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二)、中国与具体国家、地区的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汉朝①东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各国的关系密切。
②汉朝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不少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③朝鲜的名马特产也运到中国。
隋朝: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唐朝①许多朝鲜音乐家到长安,朝鲜音乐受到我国欢迎,唐乐中就有高丽乐的部分。
②朝鲜人频繁地到长安留学,新罗留学生非爱好唐诗。
③新罗工匠吸收唐朝手工业的优良技术,织品精美。
④唐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的有牛、马、麻、人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