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优编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就文字论,若简单零散,不成片段,而平易亲切,语语着实。
——钱穆《中国思想史》
思考:为什么只有佛教完成了中国化?
而伊斯兰教 基督教却无法完成?
必须的原因 传统文化成熟 :包容性、 人文性、 语言文字思维差 异等;
能够的原因 有相通的主张;又可以弥补的差异特质;
传播的时机;
云岗 北 魏 开 国 皇 帝
石窟
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供0万奉人的。是如来材佛料2: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
多少——南 朝晁《福林《中行国,古以代便史达祖(左》到,南手“佛侧边涅祖)(槃国的右为北”儒,手老侧境道即边子)界学“,。说苦②③佛高海佛统教超无教治这得边教者一多”义通套。。给过说提苦佛佛明出难教教苦超人麻认难脱民醉为和苦以人现解难精民实决的神,的苦办慰维一难法藉护切的是;统都学忍治是说耐;“完、苦全修” 楼 四 江 掩盖了阶级为压孔迫子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
阳 材料二: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 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马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寺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
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 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思考: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正史明载有不同记载:“伊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源自中 岳 嵩 山“禅”,静坐沉思,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 少 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 林 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佛教更适合 寺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禅宗祖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教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记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明朝的中外交流史实,还有利玛窦,徐光启等推动中国文化交流发展的人。
基本了解中国文化传播的顺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理清中华文化传播的脉络,扩充知识,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西学东渐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本教案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课型、课时和教具课型:讲授型课时:40分钟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东汉明帝晚上做梦,梦到一个放着金光的人,头上、背后都有光,在他的金銮殿前飞啊飞。
当时做到这个梦的时候就得到佛的加持,但他不知道这是佛,他觉得好舒服,所以心里念念不忘,上早朝的时候就把这个梦讲给群臣,太史官知识渊博说到,历史有记载,西方有大圣人,号之曰“佛”,身出金光,项背有光明,且记载说他的圣教,在一千年内会传到中国来,您梦到的可能就是这位西方圣人,“佛”!皇帝听后,就派了十八位大臣出访西域,去天竺国迎请佛法。
这是很庞大的一个外交队伍哦,这么一批文官武将,浩浩荡荡,走过戈壁滩、丝绸之路,直达现在的阿富汗境内,过去这里属北印度地区,在中国古称“西域”,印度古称“天竺国”。
他们到达北天竺国时,遇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阿罗汉圣者,就迎请他们来中国。
他们带着经书、法宝,带着佛舍利,一行人再度浩浩荡荡地回来。
当时驮经的是清一色的白马,所以称“白马驮经”。
在中国建的第一座寺庙也叫作“白马寺”。
好啦,故事听完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底怎么样了呢?中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好,让我们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
传出传出
本课小结
佛教 西方文化
明清时期(科技) 近代(器物-制度-思想)
对东亚和东南亚
文字、思想 制度、建筑 服饰……
对欧洲
科学技术 思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化 社会风尚 ……课堂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观看!
高二(下)—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答疑
问题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 化的看法。
问题二: 阅读下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 响。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 炙人口的诗句。如: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 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zūhǎi) 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 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1.传入 (1)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传入。
为什么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较小?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 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 见用。
——《清史稿·汤若望传》
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主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当时中国国力相 对强盛。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问题二: 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解题关键: 读懂材料,抓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特征:外国人使用汉字创 作的文学作品、严格遵守律诗格律要求、诗句使用中国历 史文化典故。
思路引领:教科书正文提到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作为思维的载体 和工具,使用汉字本身即为接受中华文化的表现,而只有 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才能创作格律要求严格的律诗,并使 用典故扩充诗歌内涵。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佛教本土化的了解,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二、了解不同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构建时空观念三、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不同文化间应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培养家国情怀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教学难点:西学东渐的过程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本土化(1)发展历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注·禅宗核心思想(仅作了解):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④宋明时期,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⑤清朝统治者注重通过藏传佛教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历史影响①对国人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③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仅作了解)2、西学传播/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一些开明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科学书籍(西学东渐)①明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所著)②明末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刊刻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③明末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作完成《泰西水法》④清初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主持软天监,并招揽其他西方科学人才(2)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人物著作特点林则徐《四洲志》《华事夷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严复、詹天佑)②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专门翻译西方书籍)(4)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1898年维新变法)(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6)1915年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批判封建思想宣扬科学与民主(7)俄国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思想文化方面(1)思想:儒学与佛教影响力扩大①3至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的官学②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③16至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2)文字: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3)文化①东亚和东南亚在律令历法、建筑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上也深受唐文化影响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③16至18世纪中国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政治制度方面(1)朝鲜新罗王朝和高丽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唐朝(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和科举制)(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向唐朝学习(中央集权、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3)古代越南学习中国科举制(4)中国科举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3、四大发明方面(1)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推动了欧洲教育、商业的发展(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成了欧洲火器发展与骑士阶层衰落(3)13世纪指南针也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4)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4、对外贸易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交流➍当堂练习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
统编版 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精品课件 第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择性必修3)
先后有洋务思想、维新思潮
出现
随着维新运动展开;西方资产
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
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1840鸦片战争
明清时期
1898戊戌变法
1911辛亥革命
1919五四运动
晚清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主
戊戌变法时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为主
辛亥革命前后传播革命思想为主
束缚; 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
约束
在1898年前后,西学与 中国的传播内容呈现出 怎样的变化?为何?
西学东渐现象出现,徐 光启、李之藻等人对西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甚至顺治、康熙都曾表 示青睐,但为何没有在 中国获得大范围的传播?
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
机的加深促使国人为救亡图
存,开始向西方学习
○ 融为一体:宋明时期,被儒学兼容 形成宋明理学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都产生 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些交流预碰撞中形成 了自己的特色: 绘画中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写意); 建筑中则更多的凸显佛教特色(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龙门石窟
唐 金刚经
人生在世,即为苦难;何苦于哀求形 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西学传播的 主题变迁
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对东亚:
1. 生活方式:对周边东亚各国的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了 潜移默化的影响
韩服
和服
汉服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 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 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 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 《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 接邻》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选必三重点知识总结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奠基g先,费时期〈原始社会到’提统一〉1、原始社会g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西周时期g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入为中心的礼乐文明3、春秋战国g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z@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二〉发展g寨汉到明清1、秦汉时期g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②董仲舒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魏晋到隋唐z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随着汉代佛教传入和道敏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融景象:3、宋元g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①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哲学化〉,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②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等z4、明清g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潮g提倡个性自由:黄宗馨、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z@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三〉转型g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①西学东渐g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z②文化的多样性;③包容性:④凝聚性:⑤连续性z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z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z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z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2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政治g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经济g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思想g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z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z@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民族g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对外g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其他g①重视敏育和史学传统:②先逃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襄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驰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综上所述可见,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统一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数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利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敏传入1、佛敏传入的基本史实g①两汉g佛数由古印度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g佛数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附庸g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桦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g儒学吸收佛道教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EZ、佛教传入的影响g①影响中国人的信仰、语言、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绘画、书法、建筑等:②中国化的佛教传入东南亚、日;韩等地区,推动当地文化发展:@佛敏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消极影响z材料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t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g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包、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因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2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填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①佛教传入,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①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①中国化的佛教传入韩日和东南亚地区,推动了东〈商〉亚文化的发展z④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二〉西学东渐1、概念g指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2、基本史实g(1)第一阶段2明末消初〈详见两次西学东渐对比’曼格〉(2)第二阶段g晚清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科技、制度、思想等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饲嚼’k19世纪削、①鸦片战争后,中商联蕉扩大,②部50年代分先进知识分子’t a,19世纪回到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90年代太平天回运动〉甲午峨眉(19①民族危机加澡,敏亡图存,②民族世纪末20世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纪初〉大,③商学的选-步传捕,1915年起①帘团主义加紧侵略中国g②震四量凯掀起尊孔复古逝流,③民族资本主义避-步发展z③西方窟’E恩想逃-步传.〈二〉西学东渐3、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原因及意义?(1)特点g①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综合s③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g 阶级地主阶很资产阶级(2)原因g①政治z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g③经济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g (3)意义=①政治z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g③思想g促逃启’E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34、两次西学东渐对比表格明末清初代褒人”实践活动林则徐、魏”主张学习西方.’哪爽*授以制英”,来付诸实践,,圃’、李精掌①设京师同文铺蟠鼻外交和翻海人才s②创办’青式掌张之洞、爽断室,报遗留学生e①江南制造总局翻海馆引进、.币’西左宗’E方书籍,』E有为、集启超镶霸变法〈雹主立宪制〉谭嗣同、严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蔡元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部规z提倡民主科学李大钊、胡适后If!,宣传马克思主义.遇②由,量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s④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s②思想z商学的不断传播,对西学了解不断深入g②经济g促进工业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g近代’H’制度思想文化背景①受’『M.13-开碎和平湖殖民扩张影响: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2).fl:亡图存的需要:传给主体西方传放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接受鼻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都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西方科技为主从84知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影响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思考s明末消初天主’撞在华传揭与汉代以来佛疆生传播在手段有何相似之处?借助中华文化知儒学遂行传猾〈减少传猾阻力〉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东亚、东南亚影响的基本史实1、汉字g汉字传入并影响当地文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2、思想s儒学传入并成为宵学,中国化的佛敏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3、制度g①日本大化改新仿庸制推行中央集权、土地和赋税制度g②越南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g③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磨文化影响$4、移民g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捕中华文化,〈二〉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整体z 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传绩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崇敬改革g②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促逃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g ③销商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g z 、儒学对西方启孩运动的影响儒学中的民本、重视道德等思想为启蒙思想象吸收来反对封建专制g3、社会生活g中国的茶、丝绸、瓷辘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g 第3课古代西亚、北非文化-、上古时期的西亚、埃及文化〈一〉基本史实古代商量文字4捉形式字〈混板文书〉迄今所知世界J:.最平的文字文学《吉尔...羡什》目前所知世界尘’t平的史诗建筑艺术宏大的王宫〈人曾飞牛”刻是王权的..�) 法律《汉漠4盘比法典》司提徽铺仰沙马什司’神灵,盒扬意机种授科学钱术ω选制〈二〉重点问题探究g1、古代西亚与亩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古代旗及象形文字〈莎掌由民}神话、诗歌、.理放事、散文攸事金字港、神扁(卡尔纳兔神扁)徽,t神,祭司盒扬法老是神的化身:重“元’后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1)不同g ①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②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世,态度乐观z (2)原因g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嘛,自然灾害频繁g②亩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圃,尼罗河定期泛滥,更利于农,阵,生活惬.;z 、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饲有何关系?治水相E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3、两河文明和亩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句’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农轿经济发展的儒要g 二、中古时期的西亚、北非文化-一阿拉伯文化〈一〉文化成就领量t 量ltt文学①“悉诗”.③《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模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数学①伊本.,f,萨的《积分和主登计算法》,4巴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伶入欧洲,被称为“E 拉伯数字’天文白等几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巫救过的方法,证明丁发生旦至金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喻,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伊本.«i 那的《垦去》是-�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7语,长期周作医学的标准.科书阿拉伯文化的特点z①包军事俭,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晨3②创新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s③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z {二〉如何认识阿拉伯文化?①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并深刻影响世界.如《天方夜谭E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同时对组丁《神幽’等产生影响.阿拉伯人在代数、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领攘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z②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展.如将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g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3③保存并传播古代文化.如将古希脯罗马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欧洲古典文明--古希脯、古罗马〈-〉希腾的“古典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脑历史上的“古典时代’〉1、文化成就s 领’‘代’随哲学苏格拉底、柏拉画、亚里士多德文艺①文学:《荷马炙诗》、戏’I:②用事塑:《掷铁饼者》:③建筑2怕输农神扁史学欧洲交学派头:希罗多..《历炙》、修骨底,德《4由罗,导尼搬战争史》x 他①s,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Jt 治思想和制度奠定T最初的基础:②古希’晴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希.哲学的特点g①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g②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g 〈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敏解释〉③彰显入实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g苏格拉底毅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g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z 、希麟“古典时代”在众多领域取得梅煌的原因?经济s古希后工商业经济繁荣g政治g ①城邦Y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填g 〈雅典民主制’E架);②城邦重槐公民数宵g 文化s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g 其他g 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g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鲁吉尔史学李’酷的《罗马史》塔西伦《编年史》建筑万神’E、大竞技场历法4鑫咯历对《十二锅褒法’的认识g 古罗马第-部成文法,按串串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拖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定程度上保撑了平民利益.二、中古西欧文化1、中古西欧的时向定位z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1453年z 、特点s①政治g 逐渐形成王权与敏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g②文化g 中古西欧文化在古典希后文化与罗马文化基础上,融合基督敏文化和日耳曼人部族传统而形成33、基本史实s①基督数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②《圣经E对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很多素材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③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g4、评价g 受敏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继承古希麟、罗马f!f学、法律、科学,为文艺复兴、宗数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g 认识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z①骑士文学中挑战数会遭昏欲主义的抒情诗,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的诉求g ②歌颂国主功业和骑士英雄事迹的叙事诗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忠君护教文化s 三、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一〉拜占庭帝国1、文化特点g 继承育代希麟、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敏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格的拜占庭文化.z、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①促迸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s〈二〉俄罗斯帝国②保存延续了古希腾罗马的古典文化,促避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趣:③传承罗马法,编.《罗马民法大金2,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g1、文化特点g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文化gz 、基本史实g ①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倩g②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敬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s ③俄罗斯数堂建筑呈现出阳顶多,曾风格g第5课商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发展历程g ①哈拉’自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披释读的“印章文字”g②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利安入到来并建立国家,出现种费生制度和婆罗门事t:③公元前6世纪,佛敏产生,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反对种姓制度s ©4世纪,在婆罗门敏基础上印度数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敏32、主要成就g ①梵文是盲印度晕有代褒性的文字s②史诗《摩词婆罗多>(罗摩衍JI!》反映亩印度人民的生活g ③佛荡、石柱和石窟是佛敏艺术的代表s④数学s发明包括“。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2张ppt)
唐朝服饰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和服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思考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影响:促进了东亚文化圈形成;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 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国力的强盛;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15世纪朝鲜创造世宗大王遣 人创造朝鲜拼音文(谚文)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文化: ①汉字:公元前4-公元3世纪,汉子传入 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 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 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声、会意、假借等造 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④佛教文化宣扬因果 轮回、消极避世等也 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 响。佛教盛行,广修 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 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思考回答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 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 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 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 “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 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 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 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 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世界意义,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在世界文化交融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
-利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全面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提升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中华文化世界意义的内容,总结中华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和影响。
2.强调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线索,从先秦时期开始,介绍中华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和成就,如孔子、道家思想、唐诗、宋词、元曲等,并强调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2.讲解中华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如四大发明、科举制度等,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借鉴与传承。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举例说明。”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5.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中华文化要义》等相关书籍,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拓宽知识视野。
6.家庭作业:请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探讨中华文化在家中的传承和发扬,如家庭传统、家庭教育等。要求:以家庭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家庭中的中华文化传承”的短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难点解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多个方面,如思想、艺术、科技等。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理解其独特性,并分析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能列举出一些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事物,但对于其内涵和特点的理解较为肤浅,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关注国际视野,但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了解有限,本章节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重难点解析:这部分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教学中应注重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具体影响。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
-重难点解析: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本章节教学的核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想
3.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本章节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2张ppt)
本课小结
《三教图》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知识应用 本课小结
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 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知识应用 本课小结
(3)影响:
①传播内容变化: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②政治运动开展: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3.新篇章:20世纪初
都产生重要影响。
消极: 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 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知识应用
社会习俗: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 日常用语:如烦恼、世界、利益等等。 文学方面:佛教带来了形式及内容两方面的变化。在形式方面,佛教直接或间接地促 成了戏曲、律体诗、通俗小说、语录等文体的产生。在内容方面,由于佛教的价值观 与人生观的冲击与影响,许多文学都有浓厚的佛教思想,甚至是以佛教为主题。如 《红楼梦》,《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可见佛教对文学影响之大。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知识应用 本课小结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 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 佛教逐渐本土化; 生动; 出现儒道佛“三教合流”局面。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 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32张ppt)
探究: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西学是如 何影响中国文化的?
1、清政府培养西学人才
(1)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2)1868年,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3)派遣留学生(严复、詹天佑)
2、推动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
(1)开明官员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变法运动—学习君主立宪制 (3)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4)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2、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19世纪中后期)界的林第则一徐人是”中。国坚近决代实“行睁禁睛烟看,世
(1)背景: ①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 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
②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2)表现: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 之长技以制夷”。
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 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 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 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 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 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 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可·波罗行纪》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
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 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 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 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 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共27张ppt)
新知引发 文人兴趣
器物到制度
民主与科学
探索新出路
明末清初
天文地理 数学
19世纪中叶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翻译西方书籍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 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2)19C末20C初 材料:梁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 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 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康有为和梁启超
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意欲学习西 方君主立宪制,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产 阶级革命时期的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 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 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 众生。" ——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
积极: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文学、书法和绘画: 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
叹白发
柳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
利玛窦来华传教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宗教改革的冲击下, 天主教努力扩大影响;西方近代科学兴起;西学东渐。(2)手段:
唐朝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②开放的社会风气, 对外交往频繁。③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意义:
中国的汉字、儒学、律令、建筑等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影响了朝鲜、 日本的文字、书法、教育、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加强了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各地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在国本土文化的强大抗拒力面前,佛教文化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即 积极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思潮,改变自身面貌,以适应中华文化的生态 环境。(1)两汉时期,中国或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 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2)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 遂以佛理附会玄学。(3)佛教不仅在义理佛教一支上积极附会、迎合 士人喜好,而且在民俗信仰佛教上也积极依附中国民间习俗。(4)佛 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目 录
Contents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ontents
Part one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发展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 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 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共22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目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8,总结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传入中国
(2)局限性: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在“冲击——反应”模式下,面对西方的冲击,
②转型时代——清末民初
试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中国作出的反应。
器物
中国
1840一1842年的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 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拼音】xī xué dōng jiān 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 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先进民主 主义者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帝国时代
转型时代 抵抗派
维新派
明末清初
清末民初 (鸦片战争至 五四运动)
洋务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吸收佛教文化的原因?
社会动荡 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③传播影响:
洛
敦
剧
阳
煌
组
龙
莫
开
门
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 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 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____敦__煌__莫__高__窟______等石窟,是中国 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思想观念: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 影响。
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融入 (1)历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_古__印__度___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_禅__宗___成为主流,佛 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_儒__家___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学术思想的传入。
【知识拓展】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 ①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坚船利炮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观。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及洋务派“中体西用”,创办 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兴办海军的实践。 ③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 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1)表现 ①文字: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 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思想: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 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__儒__学__经__典____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途径 ①14 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 球传播。 ②15 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____郑__和__下__西__洋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 (1)科技 ①造纸术: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 ②火药:在 13 世纪经__阿__拉__伯__人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大__航__海__时__代___的到来。
【特别说明】 1.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佛教,更加容易地融入中华文化当中。 2.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家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后,站在儒家的立场 上吸取佛道的思想资料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适应后期封建社会的统 治需要。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
③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 世纪,日本实行__大__化__改__新____,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 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__科__举__制__度____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④科技:8 世纪以后,中国的___造__纸__术_____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⑤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 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时间
20 世纪 早期
表现
影响
①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 五四运动大
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_科__学___的思想。 大促进了马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 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___,重 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 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④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思想:16-18 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 播,_孔__子___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 文学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 成为风尚。
2.西学东渐
时间
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影响①明末,意大利人_利__玛__窦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 以开
新知识。
放的
明末 ②《几何原本》《_泰__西__水__法__》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 胸怀
清初 国。
会通
③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 中西
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文化
时间
表现
①19 世纪中叶,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 西方,提出“_师__夷__之__长__技__以__制__夷___”。 ②1862 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____京__师__同__文__馆______在北京
19 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世纪 ③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如严复、詹天佑等。
④1868 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____江__南__制__造__总__局__翻__译__馆____
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⑤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影响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 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辛__亥__革__命____的思想武器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历史
01
课前自查·知识必备
02
课堂导学·互动探究
03
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04
课时作业·速效提能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掌握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
认识中华文化 的世界意义
展。 2.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3.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传统文化对后世的意义和价值,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