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合集下载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国学第七课: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被称为“圣人之事业”,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理念,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强调礼义道德的重要性,并强调个人修养和忠诚于社会的责任。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完善。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等,这些概念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孔子认为,仁包括对人类的关心、尊重和关爱,同时也包括与人相处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仁为本,社会将充满和谐与和平。

义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孔子强调个人应当遵循道义,履行自己的社会和个人责任。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正义的道德准则,以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第三个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礼仪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并实现自身的道德完善。

孔子的智慧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智慧涉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正确的实践方法。

孔子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并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甚至亚洲其他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对社会稳定和个人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中国,儒家思想仍然在教育和社会伦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他的思想强调了仁爱和忠诚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易学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成为“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孔子什么学派的创始人_孔子简介

孔子什么学派的创始人_孔子简介

孔子什么学派的创始人_孔子简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0
•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战
国时期的

• A.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 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 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 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 同
━━《韩非子》
•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 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 三事》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
25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 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说的“礼”的实质是 什么?

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 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1)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极其重要, 说出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
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据此,孔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克己复礼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3)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特征,我们如何看待其礼的主张?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 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 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
•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政治:核心思想是“仁”(仁爱),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 一切美德。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 的基础。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哲学:“中庸” 之道,“过犹不及”。人性:“性善论”教育:“有教无类”、“因材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是中国春秋时代的重要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孔子的生平孔子出生于中国山东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名叫丘康,母亲名叫嫣然。

他在幼年丧父后,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孔子非常聪明而且勤奋,他对于学问有着很高的天赋,并且拥有极强的求知欲。

年轻时,孔子曾经放羊和做过许多零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

孔子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一名知名的教育家,许多学生来向他请教。

他以其宽厚仁爱的品德和对学问的追求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他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

他的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强调仁爱、孝顺、诚实和正直等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的完善。

孔子认为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以仁爱为核心,尊敬他人、遵守道德规范。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主流思想,对于社会的教育、政治、家庭和道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的责任,影响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形成。

同时,孔子的思想也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培养,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影响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学说和思想被大量收录在《论语》中,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孔子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

儒家思想影响到了这些国家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 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 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 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 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 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 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 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 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 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
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 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 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 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 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 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 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再下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有很大关系,其母颜征 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征 在的教学理念简直是先进了两千年。
孔子简介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 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 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 “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 “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 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 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 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 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最大学派。

古代所谓“儒”,是指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懂得“周礼”,以相礼为业的人,孔丘早年从事这一职业,因而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道德学说: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政治学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Ⅲ、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 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 定社会秩序。)
Ⅳ、意义:
积极意义:
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
关系,爱护人民;
1、孔子的青少年时代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 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 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 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 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 前551年,孔子出生,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 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 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 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 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 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qi)官氏之女为妻, 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 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个人修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5、晚年献身文教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 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孔子主张不用鱼网而以大绳多钩的方式捕鱼, 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超越了维持生计的限度,而 是以渔利为目的了。孔子说的宿鸟,绝非仅指落在 树上的鸟,而是指在巢穴孵化幼鸟的大鸟,大多鸟 类是为繁殖后代而筑巢。避免射杀繁殖期的大鸟, 可以避免殃及幼鸟,保护鸟类的繁衍。
思考:从以上论述中,你如何理解“中庸之 道”的现实意义?
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等典籍
《诗经》书影
《尚书》书影
《周礼》书影
《春秋》集传大全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 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 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 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 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 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 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 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 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 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 返回了卫国。
▲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 宋、郑至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 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三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 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 笑曰:“然哉,然哉!”
有教无类
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 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4.注重因材施教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孔子的 故乡。其中最著名的为驰名中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大成殿——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
▲ 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派人去迎 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 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 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 师徒围困在半道,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 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 一死。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历代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思想学说不但影响华人,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世界各地祭孔的庙宇达1300余座。

美、日、韩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将孔子诞辰日,即每年9月28日定为本国的教师节。

国家教育部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幕,次年9月美国纽约孔子学院也正式揭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5年9月29日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国际“孔子教育奖”,每年在国际扫盲日(9月8日)颁发,以表彰在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然而,这一历史伟人的老师苌弘的故里就在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

一、苌弘的生平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65-前492年),四川省资中县人,周朝贤大夫,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

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开山鼻祖。

他一生谦虚待人,乐施于人,孔子在“入周学礼”期间,专程“问乐于弘”,向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和天文知识。

唐朝散文大师、哲学家、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孔子之师郯子、苌弘……”。

明代文学家曹学问乐焉,死之三年而血化为碧”。

《孔子演义》(丁寅生著)书中“赴周京师事老子,问武乐敬服苌弘”一章,详述了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周国,拜师苌弘,“孔子趋前致敬礼”,虚心向苌弘请教的故事。

据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常引用苌弘的见解,孔子修订的《乐经》,也大多得益于苌弘原著《乐经》的第二稿。

苌弘还是一个见义勇为,刚直不阿,精忠报国之士。

他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候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苌弘治罪,他英勇不屈,剖腹自杀而死。

死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成语“碧血丹青”和“碧血化珠”即由此而来。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一、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2、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孔子所谓的“仁”是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基础,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原则的。

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复“礼”,推行礼治和德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说:“自行束惰,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哲学方面,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孔子弟子简介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好勇力,性亢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酱。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口才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授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的名言: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伟大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他的伟大思想,并解析其对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生平与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人物。

他出生在鲁国的范县,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在古代社会中,这并不是个人成就的阻碍。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扶养长大,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责任感。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对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以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的思想建立在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内心品质和行为决定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主张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和谐共融。

2. 孔子的政治观念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治理和道德领导的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整个国家。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和公正为基础,充分发挥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套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人际交往和道德观念,提倡“教学相长”的原则。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学说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并且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和政治体制影响孔子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动和责任,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体育。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 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进行
有针对性的教育。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认 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习 的知识要不断得到运用和巩固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 间的基本关系和道德准 则,主张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义是行为的准 则,主张以义为先,以
礼为节。
0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总结词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平等地面向所有人 ,不论其出身、地位或贫富状况。
总结词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 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推动社会 进步。他主张“学而优则仕”,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进入 仕途,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详细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 区,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总结词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 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总结词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做人的 根本。
详细描述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和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还提 倡“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复习旧知识,从中 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 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
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教育家
孔子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开 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促
进了教育公平。
政治家
孔子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担 任鲁国大司寇,提出“仁政”思

孔 子

孔       子

Confuciu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 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 “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 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 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 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第一大家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大族,无论晋朝的王谢大家族,还是民国的 蒋宋大家族,无论是盛唐李家大宋赵家还是大明朱家大清爱新觉罗家族,和两千 多年的历史比起来,荣耀都只不过是须臾之间。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那 样历经2500余年的岁月,无论朝代更替,家国兴衰,孔氏家族始终屹立不倒, 不随朝代的更迭而沉浮,更不为统治者的政治风暴所动摇,就如长江之水常流不 息,世代相传,苗裔四布。 不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中,从未有人像孔子一样,一个人影响一个家族的千 年兴盛,一个人铸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生前其道不行,逝后尊崇备至,其嫡 裔子孙世受封爵,谱系井然,由此形成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家族。 孔子的族人传承2550年至今,已繁衍有82代。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 1999年开始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孔氏家族修谱,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后人已达三百 万人,是全球有史以来组织最为严密的家族。
轶事1:目不可信,心不足恃(信任)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 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 “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 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孔子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最伟大的思想家无疑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深受后世影响,延续至今,对中国的教育、道德与社会秩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孔子的背景与生平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智慧和好奇心。

他年轻时曾经历过政治动荡的时期,这也使得他对政治、社会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后来成为了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1. 仁爱主义:孔子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并认为仁爱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

2. 天命观:孔子认为,天命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地位的力量,人们应该顺应天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 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即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教育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4. 社会秩序与政治理念: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政治管理。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即强调各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许多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为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教育家,并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孔子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礼仪制度中。

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

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仁爱、教育、社会秩序和政治管理的重要性,为中国社会奠定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国学三圣之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个人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个人生平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小的时候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

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

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

孔子的伟大事迹

孔子的伟大事迹

孔子的伟大事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至圣先师孔子”。

他的伟大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立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礼治、忠恕等价值观,提倡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正义和道德行为。

2. 整理《论语》:孔子的弟子及后续学者整理了《论语》,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一。

《论语》内容丰富,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政治、道德的言论,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学者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提倡教育理念: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质。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4. 为政治和社会提供智慧:孔子曾在鲁国和陈国担任过政治职务,虽然他的政治理念并非完全被采纳,但他对于政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思考,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很多智慧。

5. 弘扬文化传统:孔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周代的礼制、音乐、文字等传统文化元素,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6. 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传承发展,而且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到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中。

总体而言,孔子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教育贡献,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不仅在历史上持久,而且对后代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书影 诗经》
2007.8 ZDH
《周礼》书影 周礼》
12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 2、创办私学 、 3、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 、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 4、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周游列国 卫 陈 宋 蔡 楚 5、献身文教(“六经”) 、献身文教( 六经”
2007.8
3.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
2007.8 ZDH 15
2007.8
ZDH
16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含义: 周礼”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地位: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地位: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方法: 克己复礼” 个人、社会)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评价: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评价: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孔子倡导的“礼治”是对当时政治混乱、 孔子倡导的“礼治”是对当时政治混乱、兵火不 断 剥削过重的政局的批判, 剥削过重的政局的批判,反映了一般民众的利益 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民性。 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人民性。 “礼”----“礼治 (“德治 ): 礼治”( 德治 德治”):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东西方的
2007.8
ZDH
1
孔 子 中 国 ( ) 551(前551-前479) (前427-前347) 427( )
柏 拉 图 ( ( ( ( ( ( ( ( ) ) ) ) 384(前384-前322) ) ) ) ) ( ) ( ( ( ( 国
(1226(1226-1274)
2007.8 ZDH 22
如果说“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 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 性的追求。 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地位: 地位:
核心、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2007.8
ZDH
20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仁政) —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仁政)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德”和“礼”治理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国家) 国家)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节用而爱人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尊敬兄长、宽以待人、 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尊敬兄长、宽以待人、乐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 于助人、见义勇为…. 于助人、见义勇为
雍也》 (《论语雍也》) 论语 雍也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 钱穆先生注: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 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 卫灵公》 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 卫灵公》) 论语卫灵公 (《论语
2007.8
ZDH
7
立志学礼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 ——公 。(公元前551年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 元前479 ),享年73岁 479年 享年73 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 活十分贫困。 活十分贫困。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1.产生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①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猛烈冲击, 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通过恢复周礼,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 目的: 2.目的: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007.8
ZDH
4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开创了儒 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 家思想,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 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 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 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 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 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 子整理和修订“六经” 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 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还是古代大教 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学在民间” 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汉朝以后,儒家典 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 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007.8
ZDH
5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 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 的故乡。 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 孔庙、孔 孔庙、 曲阜三孔 孔林。 府、孔林。
2007.8
ZDH
6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吾少而贫,故多能鄙事。” 吾少而贫,故
2007.8 ZDH 8
2007.8
ZDH
9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2007.8
ZDH
10
2007.8
ZDH
11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 》《书》《礼》《易》《乐》《春秋 春秋》 《诗》《书》《礼》《易》《乐》《春秋》 等典籍。 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贡献。
ZDH
13
孔子 生活 的 时代
春秋( 770年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 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在这以前, 普天之下,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地国有制),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私田 ),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私田”) 土”(土地国有制),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私田 )。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 阶层,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 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2007.8 ZDH 14
2007.8 ZDH 18
是 外 向 性 的 规 范 。
礼 主 要 是 涉 及 社 会 等 级 、 秩 序 建 设 ,
不 知 , 无 以 也 。 孔 子
ZDH 19


2007.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含义: 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
2007.8
(1473(1473-1543)
ZDH
(1561(1561-1626)
2
) ) ) )
(1694-1778) (1694-1778) (1694-1778) (1694-1778) ( ( ( ( ) ) ) ) ( ( ( ( ) ) ) )
3 2007.8 ZDH
(1809-1882) (1809-1882) (1809-1882) (1809-1882)
儒家学说是以“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 合一, “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 体的内在自觉, 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 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 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 化精神的根基。 化精神的根基。
2007.8 ZDH 23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 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 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 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攘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 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 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 以后的悠悠岁月, 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 强调义务,蔑视权利, 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 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 ZDH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