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史

合集下载

中国医药发展历程

中国医药发展历程

中国的医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就现代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言,以下是中国医药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卫生事业改革,
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自主研发药物,建立了一批国有制药企业,生产出了
多种常用的药品,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3.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引进
了国外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4.21世纪以来:中国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等领域,
推动了医药制造技术的提升和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

5.国际合作与创新:中国医药产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加强与国际医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也在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总的来说,中国的医药产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医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在药物生产、中药研究、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远古时期,人们在寻觅食物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

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

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商代的甲骨卜辞反映殷代武丁时期的许多医学知识和医学活动。

甲骨文中,殷人对人体表面构造的认识已比较具体,并记有20余种疾病的名称,以及关于生育、梦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真正的职业医生,如医和、医缓、扁鹊等。

一系列医学理论著作也应运而生。

《内经》、《难经》是此类著作的现今仅存者。

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扁鹊采用了“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汉代的基础上,广泛总结经验,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特别是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

王叔和的《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着,奠立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基础。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唐代医学繁荣并将中医传播海外。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养阴派”。

明代的医家们仍旧沿袭先前医学经典继续发展,继承金元时代医家们提出的医学主张,出现不同学术流派,主要分为滋阴、温补以及明末出现的温病学派。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

中医药发展大事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保护人民健康、治疗疾病、推动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重要大事记。

1. 公元前2600年左右:《黄帝内经》问世。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诊治方法。

2. 公元前1046年:《神农本草经》问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记载了数百种草药的性能和功效。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草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同时加强了医药学科的研究。

4. 公元前1世纪:张仲景创作《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本书总结了数百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成为后来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

5. 公元3世纪:华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医家之一,他对外科手术和针灸疗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6. 公元5世纪:道教养生学派兴起,强调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开创了中医药理论中的养生学派。

7. 公元13世纪: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四气调神”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8. 公元16世纪:李时中编写《千金方》,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草药应用方法,并开创了中医药方剂学的研究。

9. 1929年:中医药科班制度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医药专业教育的体系化和正规化。

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1. 1956年: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確立。

通过编写《中医药理论演绎》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12.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

制定了中医药事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13. 2004年:中医药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14. 2005年:国家卫生部设立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奖”,以表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1. 中医药的起源1.1 传说黄帝时代的医药故事•传说黄帝时代,医药起源于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农耕和医药文化的始祖。

他亲身尝试着各种植物,发现了许多草药的药用特性。

•神农氏创造了许多医药的典籍,将草药的使用记录下来。

这些典籍被后人称为《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基石。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开始形成奠基性的理论体系。

干将、蓝颜等著名医师纷纷涌现,他们对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临床理论。

•《黄帝内经》诞生于战国时期,成为后来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其中包括了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药的流传2.1 外国文化交流对中医药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

其中,中医药的精华传到了欧洲,对西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针灸疗法传入了欧洲并逐渐得到了发展。

•葡萄牙人将中国传统草药带到了巴西,对当地草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巴西草药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2.2 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中医药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加广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开设课程等方式,加强中医药的推广与传承。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定医学专业。

3. 中医药的典故故事3.1 白居易的《千金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所著的《千金方》是一部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于一体的书籍。

其中收录了许多神奇的药方和中医药知识。

•《千金方》的流传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李时中的《骨董局中局》•《骨董局中局》是中国作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推理小说。

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推理,展现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魅力。

•《骨董局中局》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中医药的重新关注,对中医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汤药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方剂的诞生)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帛画《却谷食气》:关于气功的文献《脉法》:医家传授弟子的文献《阴阳脉死候》:有关诊断的最早文献《养生方》:主要强调健身补益《杂疗方》:论述男女性功能的补益,并涉及产后埋葬胎衣法、补中益气方药和蜮、蛇等的防治《胎产书》:最早妇产科文献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典籍)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最早提出)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的总结)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附:24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代、结、动)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吴普本草》载药441种1、作者:汉魏·吴普2、主要成就1)药物知识丰富,论述内容广泛2)注意药物毒性,纠正《本草经》某些不当记载3)汇集众医用药经验,保存早期本草文献《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1、作者:陶弘景2、主要成就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雷公炮炙论》载药300种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1、作者:南宋·雷敩“炮制业鼻祖”2、主要成就1)记载多种炮制方法2)药物修治规定详细3)炮制范围涉及广泛《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主要成就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1、作者:东晋·刘涓子整理者:北齐·龚庆宣2、主要成就1)外科痈疽的认识与治疗2)确立内治法3)丰富外治法《中藏经》1、作者待考2、主要成就1)初步形成脏腑辨证学说2)丰富杂病的认识和治疗3)记载切实可用的治疗方法《小品方》1、作者:南宋·陈延之2、主要成就1)集南北朝前的诊治经验2)记载丰富的治疗方法3)强调用药节度,提倡简便廉验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5年、体疗7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二、《内经》研究《黄帝内经太素》又名《黄帝太素》,简称《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1、作者:隋·杨上善2、特点:1)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2)尊重古传本而不妄改3)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发《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作者:唐·王冰(号启玄子)2、特点:1)对原书卷篇次序重新编次2)补亡续断3)注释发挥三、《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主撰者)、吴景贤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附:本书还包括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清创术、拔牙术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载方5300余首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孙真人”“药王”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载方6000余首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1、作者:藏族宇妥·元丹贡布(被藏族人民称为“医圣”“药王”)2、本书载方443首,载药1002种3、本书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七、《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1、作者:唐·苏敬、李勣等2、全书载药844种,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3、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144种2)纠正以往本草书药物记载的错误3)该书的药图,是中国医药史上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特征,作为识药标准的一种创造八、《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1、作者:唐·陈藏器2、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692种2)方剂功效分类的创新3)纠正旧说之讹误4)拓充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九、《食疗本草》1、作者:唐·孟诜2、主要论述食治药物的性味、功用、药用原则、用法、宜忌、鉴别、及部分食物的加工贮藏方法3、主要成就:1)总结并丰富了食治药物2)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食治原则3)重视食治药物宜忌4)重视动物脏器药用的价值十、《海药本草》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以记载外来药物为主的本草著作1、作者:唐末五代·李珣2、主要成就:1)广收海药,稽其源委2)旁征博引,内容详细3)记载岭南药物十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十二、《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唐末·昝殷)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一、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神医普救方》《本草图经》:我国医药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药物图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本草衍义》《普济本事方》《济生方》《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三、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又名《环中存真图》作者:杨介)脉诊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现存最早的验舌专著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简称《三因方》)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乾孙(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以前妇产科之大成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四、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记录了数百年的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古代阶段(公元前5000年-公元221年):在这个阶段,中医药的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同时也形成了各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草药等。

2. 医家派别阶段(公元221年-公元618年):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如张仲景、华佗等,他们对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

3. 官学阶段(公元618年-1912年):这个阶段,中医药逐渐成为一种官方的医学体系,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中医书籍,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4. 现代阶段(1912年-现在):这个阶段,中医药逐渐与现代医学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医疗法,如推拿、气功、中药注射等。

总之,中医药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在保护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 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 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医药 发展历史

中医药 发展历史

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1.古代医学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人们就开始记录医疗知识,形成了最早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

这一时期,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逐渐形成。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素问》和《阴符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进一步系统化了中医药理论。

草木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药用开始得到系统整理。

3.汉代:在汉代,《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医药经验逐渐积累,并开始传播到周边国家。

这一时期,《本草纲目》等草药学经典陆续问世,系统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专业领域逐渐形成。

《外科正宗》、《千金方》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6.现代医学时期: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入,中西医学开始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

同时,中药学逐渐与现代药理学、化学相结合,中药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7.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迅猛。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今天,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诊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对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 危脉:屋漏、雀啄、鱼翔、釜沸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隋 巢元方
? 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
? 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 传染病起自 乖戾之气
? 寄生虫病
? 过敏性疾病,漆疮
? 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
3、《导引图》
----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第二节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
一、《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
成书:战国—秦汉
《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合计162篇
沿革:
*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 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
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
新修本草
本草经集注
本草拾遗
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1082-1108年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本草纲目》的蓝本
1249年 张存惠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载药1748种
? 寇宗奭《本草衍义》
? 张元素《珍珠囊》
--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 《苏沈良方》、《证类本草》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
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
1、《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
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医历史

中医历史

传统中医发展进程,分为以下阶段:
1、医药起源
2、早期医药卫生活动
3、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4、医药学全面发展
5、医药学突出成就与创新
6、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
7、近百年的医学形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医药起源(远古- 公元前21世纪)
2、早期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1700 - 1100年)
3、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周(公元前1100 - 221年)
秦、汉(公元前221 - 公元220年)
3、医药学全面发展
三国、魏晋及南北朝(公元220年- 581年)
隋、唐(公元618 - 907年)
4、医药学突出成就与创新宋(公元960 - 1279年)
金、元(公元1115 - 1368年)
5、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明(公元1368 - 1644年)
清(公元1644 - 1911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医学近百年的形势。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中 国
5、注重疾病预防。



黄帝内经的内容与成就
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 诊法治则学说 针灸运气学说
中 国 医 学 史
《神农本草经》——现存第一部药书
《神农本草经》三卷,大约成书于东汉。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365种药物:植物药252味、动物药67味、 矿物药46味。
分上中下三品: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 明“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
中 国 医
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 念也给后世诊断学及药理学 以一定的启示。


(傳一·十二)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 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 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 「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 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 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 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 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 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 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 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 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 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 無及此乎?」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绪论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一周代至三国时期1 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2 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3 《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4 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二晋代至唐代1 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2 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3 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4 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三宋代至元代1 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2 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四明代至清代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婚配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时期的医学31---43p)1对疾病认识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周礼-天官》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最早记载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一病因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44—59p)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阴阳脉死侯》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疾病证候学专论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成就: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的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为古代药学奠定基础。

中国医学发展史

中国医学发展史
中 国 医 学 史
甲骨文中的:“龋”字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提 供了理论借鉴。
气、精、神:《管子》 阴阳:《周易》 五行:《尚书》 天人相应:《礼记》《管子》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傳一·十二)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 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 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 「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 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 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 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 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 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 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 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 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 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 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 無及此乎?」
中 国 医 学 史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2.《难经》 3.《神农本草经》 4.《伤寒杂病论》
秦汉时期 时代背景
1、社会变革方面:(公元前476~公元265,共 730年)

自春秋以来(公元前476年)——东周统治者的周天子 名存实亡——秦国(公元前221~前207年)的崛起, 促进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公元前206年,刘 邦称帝——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位——公元25 年刘秀即帝为东汉——220年三国时期(魏220~265、 蜀221~263、吴222~280 ) —— 公元265年西晋建 立,280年灭吴暂时统一中国。

中国古代医药史

中国古代医药史

中国古代医药史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历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医药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已经有了关于疾病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疾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早期的医疗制度,如“疾医”、“疡医”等。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医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等人的著作和贡献为后世医学家所推崇。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华佗的《五禽戏》等著作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医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著作。

隋唐时期的医家孙思邈、王焘等人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隋唐时期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如太医署等机构。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医学继续发展,各代医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这一时期的著作如《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总之,中国古代医药史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各个时期的医学家和著作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精选课件
• 六、妇产科
• 杨子建《十产论》:各种难产及 助产法,其中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 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 虞流《备产济用方》 催生丹 •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精选课件
• 七、儿科
• 宋 山东医家 钱乙《小儿药证直决》 在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治疗上“柔润”,创儿科专用方剂。
• 肘后救卒方----晋·葛洪 (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病、沙虱病的
认识,是世界最早的。 (2)“以毒攻毒”防治疾病。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
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 学思想萌芽。 (3)所载治法“简、便、验、㾾”。
精选课件
• 孙思邈《千金方》的主要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方6500余首 (3)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4)强调综合治疗 (5)对药物学深入研究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7)整理研究《伤寒论》
隋唐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
唐 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 --影响较大
精选课件
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伤寒杂病论》因战乱离散 魏晋 王叔和首次对其搜集、整理、编次 唐 孙思邈于《千金翼方》中整理《伤寒论》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首创方、证、治结合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反温补派—徐大椿、陈修园
徐大椿《医贯砭》
虞抟《医学正传》
张介宾《景岳全书》
王肯堂《证治准绳》
陈修园《景岳新方砭》
精选课件
• 二、掌握外科三派、代表医家、 著作、学术思想
正宗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 消、托、补三法 全生派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将外科病证分阴阳两类 心得派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从内科角度论述治疗 外科疾病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1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汤药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帛画《却谷食气》:关于气功的文献《脉法》:医家传授弟子的文献《阴阳脉死候》:有关诊断的最早文献《养生方》:主要强调健身补益《杂疗方》:论述男女性功能的补益,并涉及产后埋葬胎衣法、补中2益气方药和蜮、蛇等的防治《胎产书》:最早妇产科文献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典籍)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3经络奇经八脉(最早提出)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的总结)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 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4《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 (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附:24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代、结、动)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5《吴普本草》载药441种1、作者:汉魏?吴普2、主要成就1)药物知识丰富,论述内容广泛2)注意药物毒性,纠正《本草经》某些不当记载3)汇集众医用药经验,保存早期本草文献《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1、作者:陶弘景2、主要成就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2)方便临床,提出“诸病通用药”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雷公炮炙论》载药300种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 1、作者:南宋?雷敩“炮制业鼻祖” 2、主要成就1)记载多种炮制方法2)药物修治规定详细3)炮制范围涉及广泛《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6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2、主要成就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1、作者:东晋?刘涓子整理者:北齐?龚庆宣2、主要成就1)外科痈疽的认识与治疗2)确立内治法3)丰富外治法《中藏经》1、作者待考2、主要成就1)初步形成脏腑辨证学说2)丰富杂病的认识和治疗3)记载切实可用的治疗方法《小品方》1、作者:南宋?陈延之2、主要成就1)集南北朝前的诊治经验2)记载丰富的治疗方法3)强调用药节度,提倡简便廉验7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5年、体疗7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二、《内经》研究《黄帝内经太素》又名《黄帝太素》,简称《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 1、作者:隋?杨上善2、特点:1)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2)尊重古传本而不妄改3)其训释多据《说文》《尔雅》《广雅》《释名》,并汇通医理而发《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1、作者:唐?王冰(号启玄子)2、特点:1)对原书卷篇次序重新编次2)补亡续断3)注释发挥三、《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 1、作者:隋?巢元方(主撰者)、吴景贤等人 2、主要成就8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附:本书还包括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清创术、拔牙术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载方5300余首我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 1、作者:唐?孙思邈“孙真人” “药王” 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载方6000余首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四部医典》又名《医方四续》91、作者:藏族宇妥?元丹贡布(被藏族人民称为“医圣”“药王”)2、本书载方443首,载药1002种3、本书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七、《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 1、作者:唐?苏敬、李勣等2、全书载药844种,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3、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144种2)纠正以往本草书药物记载的错误3)该书的药图,是中国医药史上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形态和颜色特征,作为识药标准的一种创造八、《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1、作者:唐?陈藏器2、主要成就:1)新增药物692种2)方剂功效分类的创新3)纠正旧说之讹误4)拓充药物的功用、主治、用法九、《食疗本草》1、作者:唐?孟诜2、主要论述食治药物的性味、功用、药用原则、用法、宜忌、鉴别、10及部分食物的加工贮藏方法3、主要成就:1)总结并丰富了食治药物2)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食治原则3)重视食治药物宜忌4)重视动物脏器药用的价值十、《海药本草》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以记载外来药物为主的本草著作1、作者:唐末五代?李珣2、主要成就:1)广收海药,稽其源委2)旁征博引,内容详细3)记载岭南药物十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 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 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十二、《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唐末?昝殷) 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11宋金元时期的医学一、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神医普救方》《本草图经》:我国医药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药物图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本草衍义》《普济本事方》《济生方》《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三、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又名《环中存真图》作者:杨介) 脉诊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现存最早的验舌专著图文并茂验舌专书12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简称《三因方》) 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乾孙(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以前妇产科之大成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四、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药物发展史

中国药物发展史

中国药物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据传黄帝时代已经开始种植药物,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了医药。

•秦汉时期:《史记》记载了100多种药物的性能及应用,《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隋唐时期:《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宋元时期:设立了太平惠民局、和剂局等官办药局,推广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记载了1892种药物,附有1109幅药物图谱。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药物研究和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

1951年4月,上海青霉素实验所(即上海第三制药厂)试制成功第一支国产青霉素针剂,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屠呦呦在1971年发明了青蒿素类抗疟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2018年,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等8个一类新药的上市,标志着中国新药研发全面崛起。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原料药规模长期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药品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已达到70.12亿美元,较1998年增长了近10倍。

同时,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018年中国药企获得美国FDA批准的ANDA达97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药史约前4000年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前1700年相传伊尹创制汤液。

陶器的发明,为汤液的创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前1600年甲骨文中记载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和各部疾病,尤以龋齿为较早的疾病记录。

《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反映殷商时代已知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商都设有下水道。

中国人民已知讲究住宅、身体、饮食卫生,并应用石器、骨器、青铜等制作卫生和医疗用具。

前1121年中国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

前1100年西周时已确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置医师,掌医之政令;又分医学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为医学分科之始。

当时政府机关已设官员掌管藏冰,变火,以救时疾。

《周礼》载:“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礼记》载:“盂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当时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侯异常变化能引起的疾病流行。

前656年晋·骊姬以“堇”(乌头)作为毒药使用。

前585年晋·韩献子谓:“居土薄水浅之地,有沉溺(湿疾)重膇(足肿)之疾”。

前581年中国已广泛应用针灸疗法。

前556年《左传》襄公17年有“国人逐瘈狗(疯狗)”的记载。

前549年晋·然明论程郑有惑疾(惑疾为精神病中之幻想)。

前541年秦·医和侣: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学说。

前522年此时有疥和痁(久疟)病之记载。

前500年公元前五世纪,医学家秦越人(扁鹊)诊病已用望、问、闻、切的诊断法,尤长切脉诊断。

并曾用针灸、按摩、汤药等综合治疗,创救尸厥(休克)获愈。

有关于用毒酒进行外科手术麻醉之记载。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却谷食气》等十余种,约成书于这一时期。

已有汤、散、丸、药酒等剂型。

《五十二病方》强调预防破伤风,对腹股沟疝的治疗已创用疝带和疝罩,并已有原始的手术修补。

对肛门痔漏论述详实,手术和非手术方法丰富。

已用水银制剂治疗皮肤病等。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文献。

前400年中国医学已形成了以五脏六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和天人相应相结合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内经》成书创造了条件。

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对血循环概念已有认识,内脏解剖已相当正确。

放腹水已用于临床。

还公然宣告与鬼神致病决裂。

燕国已有陶制下水道设置。

《山海经》记载药物百余种,并叙述数十种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山海经》又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

《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

进入青铜时代后,则出现青铜砭针。

前380年《行气玉佩铭》和《庄子·刻意》都有气功等医疗体育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图。

前277年秦始皇令方士献仙人不死之药,炼丹术兴起。

秦阿房宫设浴池、冰库,并有十分坚固的直径约60公分的管道组成下水道。

秦设厉人坊以收容麻疯病人。

前215年淳于意生。

他的《诊籍》记载26个病案,是中国最早的病历记录。

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女尸肌肤、内脏、脑均保存完整,说明当时已有相当先进的防腐技术。

《淮南子·记论训》记有:“目中有病无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前140年讲究个人卫生,收拾痰涎,已用唾壶。

前117年开始描述消渴病(糖尿病)。

前115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红蓝花、番红花、胡麻、蚕豆、葫(即蒜)、胡荽、苜蓿、胡瓜、安石榴、胡桃等。

前100年张衡作《温泉赋》。

记述矿泉治病。

前71年此时有女医、乳医。

前32年饮茶之说,约始于此时。

前26年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有医经7部,经方11部。

前12年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是迄今考古发掘到的包药用纸之始。

1~499年1年我国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此时。

记载药物865种。

其中已叙述了麻黄定喘、黄连治痢、常山止疟等。

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医药——为公立时疫医院之滥觞。

16年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作人体解剖,量度脏腑以为医用。

26年置太医令,掌诸医。

下设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官十九人。

另设药丞、主药、方丞、主方各一人。

27年《论衡·解除篇》提出蚤、虱有吸血之害。

44年马援在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自此将疟疾传至中原。

127年以瓦罐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之升华法,炼制外科用药。

148年安息王子安清(世高)来中国,为史籍中记载中国与阿拉伯医药发生关系之始。

150年梁冀卖牛黄牟利,说明当时医生已利用牛、马之胆结石为药。

162年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皇甫规亲入庵卢巡视。

庵卢乃野战病院之始。

186年毕岚创造翻车渴乌(洒水车)用洒南北郊路。

190年《难经》约成于此时。

该书对人体解剖等作了相当精确的描述。

简牍《治百病方》成书(甘肃武威汉墓出土)。

华佗在此时前后,应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在麻醉下进行腹部肿瘤摘除、肠吻合术等。

196年已记述“眼角睑缘结膜炎”(《释名》:篾)。

196~204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临床诊治体系。

描述了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疡)、阴吹(阴道直肠瘘)等等,创用人工呼吸法急救自缢以及灌肠术等。

中国切脉诊断疾病的专书——《脉经》成书。

255年医为司马师手术切除目瘤。

259年皇甫谧撰成《针灸甲乙经》。

265年《崔氏方》载有白降丹之制法。

284年葛洪生。

葛洪著《肘后救卒方》首先描述天花在中国的流行,并论述了沙虱(恙虫)病及应用虫末外敷、内服预防恙虫病的方法。

创用咬人狂犬脑外敷被咬伤口,以防治狂犬病发作。

他在炼丹中,涉及几十种药物,并记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金属的取代作用,枝尊为化学之鼻祖。

304年《南方草木状》,记有生物防治技术。

356年实行传染病隔离措施:凡朝臣有时疾,染易三入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进宫。

392年唇裂修补手术获得成功。

401年五世纪上半期临床治疗使用泥疗法和蜡疗法。

420年早期的金针拨白内障技术用于临床。

胡洽居士著《百病方》,始用水银制剂利尿。

465年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支法存描述诸脚弱(脚气病)症治。

陈延之撰《小品方》约成于此时。

420~479年雷斅编成药剂学专著《炮炙论》。

491年私立慈善医院(廨)在吴兴水灾时建立。

499年《刘涓子鬼遗方》论述金创,痈疽、疮疖等化脓性感染之诊断和治疗原则,是现存较早外科专著。

500~999年500年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等书。

葛洪《肘后方》传入日本。

512年姚法卫著《经验方》,所载人体寄生扁形动物所致病例,为世界医学史中姜片虫之最早记录。

514年中国针灸传至朝鲜。

550年中国针灸传至日本。

552年梁元帝萧绎时,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

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一百六十余卷至日本。

600年记述蠼螋疮(肋间神经炎)601年记述治疗浮肿病忌盐。

608年日本医师惠日、福因来中国学习医学。

610年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详述数以百计的疾病、病因和症侯,该书记有肠吻合术、大网膜结扎切除术,血管结扎术等外科手术方法和步骤。

618年中国医学教育在前代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

唐大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各设博士、助教以教授医学。

其教材、学制、考核均较先进,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医科大学,师生840余人。

629年中国广泛设立地方医学校教授医学。

641年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所带中医书由哈祥马哈德瓦和达马郭嘎译为藏文。

开始了藏汉医学频繁交流。

650年医学家广泛应用海藻、昆布、海蛤等,制成丸散,治疗地方性甲状脓肿。

652年山西绛州僧,病噎食(食管癌)遗令弟子在他死后进行病理解剖,得见扁体肉鳞状物。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成书,是中国较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记载用羊肝、猪肝煮汁治夜盲症、用龟甲治佝偻病。

用谷皮、赤小豆等煎汤防治脚气病等。

其中所述下颌脱臼手法复位、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均较科学。

并绘制彩色经络穴位挂图。

李谏议论消渴病{糖尿病),小便至甜。

659年唐高宗李治接受苏敬等建议,命令各地将所产之地道药材并绘图送京,由苏敬等24人,据之对前代本草著作进行修订。

书成后,名曰《新修本草》,由政府颁行全国,是中国第一部药典。

此时已使用汞锡银合金,作为齿科之填充剂。

667年拂菻国遣使献“底也迦”(为含阿片之制剂)。

682年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成书,孙氏卒。

683年秦鸣鹤治唐高宗风眩疾,刺百会、脑户两穴而愈。

685年崔知悌卒。

生前著有《骨蒸病灸方》、《产图》等。

曾提出骨蒸(肺结核)与瘰疬(颈淋巴结核)同源。

693年中国医学教育制度传入朝鲜,朝鲜教授中国医学。

安金藏剖腹,医纳脏,以桑皮线缝合得愈。

701年水蛭疗法用于临床。

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引进中国医学教材和教育制度,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等进行医学教育。

开元年间(713~741年)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创“十剂”(方剂)分类法。

并载“罂粟”入药。

732~733年京城长安、洛阳以及其他各州设立病坊(医院)。

752年王焘撰《外台秘要》,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记有金针拔内障法及白帛浸全尿各书记曰,比较黄痘进退以观疗效的技术等。

753年藏医文献《据悉》(《四部医典》)约成书此时。

754年中国鉴真和尚抵达日本,传授中国科学文化及医学。

762年王冰重新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

820年装义眼成功。

841年蔺道人《理伤续断方》科学地论述了肩关节、髋关节脱臼手法复位,四肢及脊柱骨折的手法、手术复位及夹板固定的方法和步骤。

刘禹锡著《传信方》记载芒硝(硫酸钠晶体)再结晶的精制工艺。

852年咎殷著《经效产宝》。

879年外科手术使用乳香酒进行麻醉。

919年中国籍波斯人李殉《海药本草》行世。

936年和凝著《疑狱集》,为法医学之始。

937年曾进行瘿瘤(甲状腺肿)切除术。

934~965年韩保昇删订《新修本草》等,编成《蜀本草》。

947年以冰罨贴胸腹四肢治愈契丹主热病。

为中国冰罨疗法始。

951年临床使用鼻饲给苗。

958年占城国贡蔷薇露。

至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引进蒸制药露法。

959年中国有植毛牙刷。

973年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

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978年翰林医官院(中国最早的医学利学院)组织编撰《圣惠方》等。

982年用芥子泥外敷法治疗风湿病。

982~992年王怀隐等修订《太平圣惠方》。

颁诸州设医学博土掌之。

984年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成书。

998年传说峨嵋山人为王旦之子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

于诸路设置病囚院(罪犯医院)。

1000~1300年1026~1027年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又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是最早的针灸教学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