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合集下载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全文翻译学而篇原文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_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_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准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 人。

"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即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能够从事理论研究。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慈是很少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呢?”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6.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8.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第一二章 全解

《论语》第一二章 全解

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精心整理《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反过来,在这样的社会里,将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和圆满人生。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在言辞上过分花巧、谦卑,在脸色上、表情上过分和悦,讨好,就很少真仁爱之心。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9-16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9-16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9-16《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古人之学与今人之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之学涵盖了全部的人生,是以做人为基、为本、为核心来展开的。

故而把《学而》放在了《论语》开篇的位置,重点强调学的重要。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钱穆老先生评价《论语》时说,“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

“《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

”足见《论语》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历史低位和价值之高。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说明】当下很多人,甚至是中学生的教材,都把这一章译成“学习知识并经常的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从实践中看来,学习知识并坚持复习、温习,并不能真正的给学习者带来快乐,能够给学习者带来快乐的往往就是学有所用,因而“习”字译成实践、使用更为准确,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温习、复习。

至于“朋”的意思,绝不是今天泛泛而言的朋友,“朋”同门为朋,“友”同志为友,朋友就是后文所说的“可与适道”之人。

应该是那些有着共同的远大志向的朋友,所谓神交已久的人,从远道而来才是令人喜悦的事情。

至于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讲的是在强调两者修行的基础上,自己有了德才的时候,不被他人知晓的感受。

在众多的大家注释中我更青睐钱穆老先生的看法。

众家不足之处就是将本章的三句话分离开释义,难免有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的,这三句话之间,也应该有着逻辑的关系。

我同意钱穆老先生的看法,学就是效仿,也即后觉者效仿先觉者。

古人的学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还包括了向实践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了做人处事,方法学到了关键是实践、会用,改造自己也改造世界。

《论语》学而篇译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译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第一1、子z ǐ曰yu ē①:“学xu é而ér 时sh í习x í②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yu è③乎h ū?有y ǒu 朋p é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è④乎h ū?人r én 不b ù知zh ī而ér 不b ù愠y ùn ⑤,不b ù亦y ì君j ūn 子z ǐ⑥乎h ū?注释:(1) 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 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3) 说(yu 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4) 乐(l è):快乐。

(5) 愠(y ùn ):怒,怨恨,不满。

(6)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

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2、有y ǒu 子z ǐ①曰yu ē:“其q í为w éi 人r én 也y ě孝xi ào 弟t ì②而ér 好h ǎo 犯f àn 上sh àn ɡ者zh ě,鲜xi ǎn ③矣y ǐ;不b ù好h ǎo 犯f àn 上sh àn ɡ而ér 好h ǎo 作zu ò乱lu àn 者zh ě,未w èi 之zh ī有y ǒu 也y ě④。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赏析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è):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ùn):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ǎ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论语翻译及原文

论语翻译及原文

论语翻译及原文《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对话,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论语》的一些著名章节的原文及翻译:1.《学而篇·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地反复温习,不是非常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非常开心吗?人家不了解你却不生气,不是真正的君子吗?”2.《为政篇·3》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在它的位置上,众星共同照耀。

”3.《为政篇·12》原文:子入大庙,每事问。

翻译:孔子进入大庙时,事事都要询问。

4.《礼运篇·3》原文:先王不曰:“易辞让也。

”翻译:先王并不是说:“不愿意让人。

”5.《八佾篇·3》原文: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译:景公询问政治问题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述而篇·11》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翻译:哀公向宰我问及祭社之事。

宰我回答说:“夏朝的人用松木,殷代的人用柏木,周代的人用栗木,说是为了让人们感到敬畏战栗。

”这些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原文及翻译。

《论语》通过这些言论和对话,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行高尚、尊师重道等观念,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不患莫己知,求人不倦。


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孔子说:“研究并适时复,难道
不喜欢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被人不知道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不嫌弃自己无人知之事,求人不厌烦。


这里,孔子强调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首先,他提出了研究的重
要性,并强调每个人应该适时地复所学的知识。

通过不断研究和复,我们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其次,孔子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朋友远道而来是一
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从而得到
更多的启发和提升。

朋友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最后,孔子谈到了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能够不被
别人的无知所困扰,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同时,君子也应该能
够欣然接受求助和指导,不厌倦地向他人请教。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对研究、人际关系和君子风范
的重视。

他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醒人们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和分享。

同时,他也强调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谦虚、宽容和勇于求教。

总结来说,《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中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在
学习的道路上,应该保持谦逊、不倦,并且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名著复习——《论语》学而篇

名著复习——《论语》学而篇

(1)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鲜:音xiǎn,少的意思。

(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5)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6)一种解释,“人”字就是“仁”,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孝弟是忠的前提,孝悌也是仁的根本,在家中实行孝弟,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后世发展而来的“以孝治天下”,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原文】 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

”【注释】(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3)敬事: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孔子指出,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有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 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 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 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 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 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 获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 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当然,更不能奢求于外。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 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 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 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 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 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②学:《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之意。 ③习:《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因此,“习”字的 本意是鸟儿多次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乐:快乐。 ⑥愠: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 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还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 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 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 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论语》学而篇赏析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另译】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自我赏析】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自我赏析】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自我赏析】上一章从正面阐述了什么是仁的问题。

而这一章,孔子说的是仁的反面。

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孔子主张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体现出了孔子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而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也长期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

这也提醒了我们要踏实肯干,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原文】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自我赏析】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认为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点:“忠”、“信”、“习”也是我们如今该注意的。

不吝啬去帮助他人,讲诚信,多多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对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的安定都是有帮助的。

【原文】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自我赏析】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但并未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想。

而且其中“人”也指的是有地位的人,与“民”有所区别,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与如今社会人民为本的思想还是有出入的。

【原文】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自我赏析】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是如此。

一个人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成绩没有素质的人难成大业。

注重素质教育可以避免马加爵,高分低能之类的人再次出现。

【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自我赏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从本章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此章可以看作是上一章的延伸。

【原文】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自我赏析】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这也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方向。

【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自我赏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认为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而且他认为忠孝一体,孝为忠之本。

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对给予自己生命自己的长辈尚没有什么浓厚感情的人怎么能完全忠于一个本来莫不相识的人呢【原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自我赏析】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

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

我国作为礼仪之邦,也是受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人相让,便能和睦相处,增进彼此了解。

国家相让,便能共同发展,减少战争。

让对于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都是有好处的。

【原文】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自我赏析】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其实这样的判定原则是歪曲的。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自我赏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体现出了孔子思想的片面性。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自我赏析】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也是我们要注重学习的。

有礼貌,讲道理,讲信用是为人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自我赏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这在当今社会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应避免浮夸之风,避免攀比,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风气都是有好处的。

【原文】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