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21.3从部分看总体 教案 沪科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5篇)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5篇)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5篇)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篇一(一)教学知识点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2.证明的一般步骤.(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投影片六张第一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a)第二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b)第三张:符号语言(记作投影片c)第四张:命题(记作投影片d)第五张:证明的一般步骤(记作投影片e)第六张:练习(记作投影片f)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2.讲授新课[师]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下面大家来分组讨论(出示投影片a)[生甲]利用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生乙]还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很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b)[生甲]根据上述命题的文字叙述,可以作出相关的图形.如图6-23.[生乙]因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它的结论是:内错角相等.所以我根据所作的图形.如图6-23,把这个文字命题改写为符号语言.即:已知,如图6-23,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求证:2.[师]乙同学叙述得很好.(出示投影片c)[生丙]要证明内错角2,从图中知道1与3是对顶角.所以3,由此可知:只需证明3即可.而2与3是同位角.这样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得证.[师]丙同学的思路清楚.我们来根据他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哪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呢?(学生举手,请一位同学来)[生丁]证明:∵a∥b(已知)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2(等量代换)[师]同学们写得很好.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注意:(1)在课本p191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结论是:角的关系.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做由判定公理可以证明的另一命题(出示投影片d)[师]来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给大家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图6-24[生甲]已知,如图6-24,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求证:2=180.证明:∵a∥b(已知)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180(1平角=180)2=180(等量代换)[生乙]老师,我写的已知、求证与甲同学的一样,但证明过程有一点不一样,他应用了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我应用了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如下)证明:∵a∥b(已知)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180(1平角=180) 2=180(等量代换)[师]同学们证得很好,都能学以致用.通过推理的过程得证这个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定理,即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以后可以直接应用它来证明其他的结论.到现在为止,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两个判定定理和两个性质定理,那么你能说说证明的一般步骤吗?大家分组讨论、归纳.[师生共析]好,我们来共同归纳一下(出示投影片e)[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练习,以进一步巩固证明的过程.3.课堂练习(一)练习(出示投影片f)(二)已知,如图6-27,ab∥cd,d,求证:ad∥bc.[过程]让学生在证明这个题时,可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要证:ad∥bc,可根据平行线的五种判定方法,结合图形,可证同旁内角互补,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结果]证法一:∵ab∥dc(已知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已知)c=180(等量代换)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沪科版篇二1.分式2.反比例函数3.勾股定理4.四边形5.数据分析(一):1、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处分式概念,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类代数式。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4《二元二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4《二元二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4《二元二次方程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元二次方程组》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1章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元二次方程组是实际问题中常见的数学模型,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对解方程组有一定的了解。

但二元二次方程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形式和求解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够运用二元二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二次方程组,以及如何运用二元二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PPT,用于呈现和讲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

例如,某商店同时销售两种商品A和B,售价分别为每件100元和80元,顾客购买商品A和B的数量分别为a和b,已知该商店一天的总销售额为1500元,请问顾客购买了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分别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呈现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和解法,让学生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形式和求解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最新1教学目标:1.体验用拼图解释勾股定理正确的过程,培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重点难点: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教学过程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

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2))学生达成共识后,老师用等号把代表大正方形面积的两个公式连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这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勾股定理的存在。

让学生用其他谜题解释勾股定理。

八、讲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

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

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甲: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公里。

九、议一议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除非是直角三角形,否则不能使用。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2021-1-24 第16章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看看写出的结果有什么特点:(1)面积为3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面积为S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 问:(1)中式子你是怎么得到的?得到的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 倍,面积为130m2,则它的宽为m. 问:(2)中得到的式子有什么意义?(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 =5t2,如果用含有h 的式子表示t ,则 . 【教学说明】由数字到字母,逐步渗透二次根式的概念,使学生对二次根式的由来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3)中当h 的值分别为0,10,15,20,25时,得到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表示的数怎样变化?【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选择数字代入求值,一方面感知二次根式的计算,另一方面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上面问题中,得到的结果分别是:(1)这些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义?(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答:(1)分别表示3,S,65 的算术平方根.(2)这些式子的共同特征是:都表示一个非负数(包括字母或式子表示的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本质含义. 2.根据你的理解,请写出二次根式的定义. 把形如,用来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教学说明】用具体的例子来归纳二次根式的定义,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二次根式: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二次根式→被开方数a≥0;根指数为2. 【教学说明】教师及时归纳总结,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 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教学说明】教师强调要根据二次根式的定义进行判断,注意二次根式的特征. 例2 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教学说明】教师强调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要大于或等于0,然后根据这一条件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3.小结:请比较a和0 的大小分类讨论思想当a>0 时, 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因此>0;当a =0 时,表示0 的算术平方根,因此=0;这就是说,(a≥0)是一个非负数.具有双重非负性【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掌握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下列各式中,是二次根式的为. 2.当x为何值时,下列各式有意义?【教学说明】第1题是对二次根式定义的理解;第2题是对二次根式有意义条件的理解,第3题是对二次根式计算的应用.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反馈.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一类新的式子?(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二次根式的值的范围是什么?(3)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有什么关系?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中的a≥0. (4)双重非负性二次根式都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带有根号的算术平方根是二次根式. 【教学说明】让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更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知识.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主要学习二次根式的定义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以及它们的简单应用.在教学中,要与前面所学习的算数平方根紧密相连,从一个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入手,使学生逐步掌握二次根式的定义和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关键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一个非负数,以及怎样应用它的非负性解决简单的问题.这里要注意除了满足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以外,还要注意分母不能为0. 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2)【知识与技能】理解=a(a≥0),=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a(a≥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a≥0)是一个非负数;=a(a≥0)和=a(a≥0),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a(a≥0).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口答:1.什么叫二次根式?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教学说明】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有意义的条件,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问题1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2=4. 【教学说明】这些计算,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完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现规律. 【教学说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2 (学生活动)填空:老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4.小结:因此,一般地:=a(a≥0)【教学说明】让学生先进行相应的计算探究,然后让学生仿照前一个探究进行总结,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和强调,最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总结.这里要特别强调a≥0这一条件.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 计算【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a(a≥0)的结论解题. 【教学说明】这是对第一个探究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2 化简【分析】因为(1)9=32,(2)(-4)2=42,(3)25=52,(4)(-3)2=32,所以都可运用=a(a≥0)去化简. 【教学说明】这是对第二个探究的应用,相对要难一些,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尤其是第(2)、(4)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讲解后,再出1~2题相应的训练及时巩固.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 . 2.已知有意义,那么这个式子是一个数. 3.计算 4.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3)(4)x(x≥0)5.已知=0,求xy的值. 【答案】 2.非负数【教学说明】第1题、第3题是对性质的直接应用,考察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第2题和第5题是对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的应用,学生应该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第4题是对性质的反向应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2)运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化简需要注意什么?(3)请谈谈发现二次根式性质的思考过程?(4)想一想,到现在为止,你学习了哪几类字母表示数得到的式子?说说你对代数式的认识. 【教学说明】通过回顾本节课知识,查漏补缺,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解题方法.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重点是学习如何理解=a(a≥0), =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难点是通过对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a(a≥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对的结果进行分类讨论,并总结规律得出=|a|,然后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指出不能直接等于a. 二次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乘法【知识与技能】理解=(a≥0,b≥0),=(a≥0,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过程与方法】由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利用逆向思维,得出=(a≥0,b≥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a≥0,b≥0),=(a≥0,b≥0)及它们的运用.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导出=(a≥0,b≥0).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对于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a,我们有什么规定? 2.当a≥0 时,等于多少? 3.当 a≥0 时,等于多少?【教学说明】通过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教学说明】这些计算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教学说明】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对上面探究的规律进行验证,使它更具有说服力.3.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a≥0,b≥0),反过来:=(a≥0,b≥0)【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相应的知识点,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 计算:【分析】直接利用=(a≥0,b≥0)计算即可. 【分析】利用=(a≥0,b≥0)直接化简即可. 【教学说明】在讲解例题时,可以只讲解其中一个,然后让学生尝试仿照完成剩下的计算,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这里要重点强调解题的格式和对法则的应用.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4.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gt2(g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2),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720m,则下落的时间是. 5.一个底面为30cm×30cm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现将一部分水倒入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高为10cm铁桶中,当铁桶装满水时,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20cm,铁桶的底面边长是多少厘米? 6.探究过程: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进行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第1题要注意a为负数,第6题要注意寻找规律.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a≥0,b≥0),=(a≥0,b≥0)及其运用.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再用简洁的式子进行归纳,使学生掌握的更牢固.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1.在教学安排上,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先利用二次根式的几个具体计算,归纳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 2.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互补、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更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要反复强调利用二次根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 4.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较好地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除法【知识与技能】 1.理解(a≥0,b>0)和(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 2.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过程与方法】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对最简二次根式的理解.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等式.2.填空3.通过以上计算,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教学说明】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感知二次根式除法法则的具体来源,然后让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a≥0,b>0),反过来,(a≥0,b>0)【教学说明】教师及时总结二次根式除法的法则,并引导学生对法则进行逆向应用,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3.观察上面计算题的最后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式子中的二次根式有如下两个特点:(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小结:我们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化简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计算的结果.这里,学生可能说的不是很完整,教师及时予以补充,最后教师再将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做好笔记,形成概念.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教学说明】例1是对具体的数进行计算,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教师再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例2 化简:【分析】直接利用(a≥0,b>0)就可以达到化简的目的. 【教学说明】例2涉及到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示范讲解(1)和(2),适当总结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3)(4),最后再进行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法则应用的熟练性.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如果(y>0)是二次根式,那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是(). 2.把中根号外的(a-1)移入根号内得(). 【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第2、5、6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考虑a的取值范围,再进行化简.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 (a≥0,b>0)和(a≥0,b>0)及其运用. 2.最简二次根式有何特征?被开方数不含分母;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节二次根式的学习基础上,在熟练计算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情况下,学习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同时为分母有理化作准备.所以在教学中更应注重积和商的互相转换,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再结合积的性质,对比、归纳得到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要注意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计算公式的逆用.乘法公式的逆用就是用来使“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除法公式的逆用就是用来使“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从而保证了结果是最简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渗透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的方法的理解.再总结经验,用它来指导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二次根式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会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一、复习问题,导入新课学生活动:计算下列各式. (1)2x+3x;(2)2x2-3x2+5x2;(3)x+2x+3y;(4)3a2-2a2+a3. 【教师点评】上面题目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以前所学的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合并就是字母不变,系数相加减.【教学说明】通过对同类项的复习,为本节课同类二次根式的学习提供思路.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问题1 现有一块长dm、宽5 dm的木板,能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式,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面积分别是8 dm2和18 dm2的正方形木板?问:能截出两块正方形木板的条件是什么?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能否进一步计算?这是一种什么运算?能进一步计算,这种计算是两个二次根式的加法运算. 【教学说明】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2.问题2 怎样计算如果看不出能否化简,我们不妨把问题简化,先看算式能否化简. =(3-1)=2. 这里的两个二次根式有什么特征?被开方数相同,即为同类二次根式. 你能得到这样的两个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吗?将同类二次根式用分配律合并【教学说明】类比于合并同类项,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二次根式加减的运算方法和步骤. 3.算式与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请化简算式,并说出每一步化简的理由. 能否把这种计算方法推广到一般?【教学说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逐步掌握相关步骤. 4.请计算,并说出计算依据.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5.请总结二次根式加减的步骤、依据和基本思想. 步骤:“一化简、二判断、三合并”;依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分配律和整式加减法则;基本思想:把二次根式加减问题转化为整式加减问题.【教学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 计算【分析】第一步,将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项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第二步,将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教学说明】例1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对照步骤进行计算,教师再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 例2 计算【教学说明】例2(1)稍微复杂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2),重点强调化简的步骤.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以下二次根式:①;②;③;④中,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④D.③和④【教学说明】1、2两题主要要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特征和化简方法,3、4、5主要是计算,要注意计算的步骤.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分哪几步进行?每一个步骤的依据是什么?(2)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中,主要的想法是怎样的?(3)在二次根式加减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重点强调二次根式加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要注意什么,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计算方法.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先复习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为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做好准备.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出二次根式的加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所得到的式子,需要先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后仿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然后借助详细的探究再与学生共同总结出“二次根式的加减”的具体步骤和注意问题:①化成最简二次根式;②找出同类二次根式;③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将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是这节课的关键一步,不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环节应多下一些功夫,多用些时间. 2.在讲授例题时应仿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进行,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以免显得太突然. 3.对易出错的地方应重点强调,再三强调,如:“二次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的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真正做到让每一名学生都清楚这一要求. 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知识与技能】会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科学精神,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确定和运算的准确性. 一、复习问题,导入新课【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检验计算的掌握情况. 2.在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m(a+b+c)=ma+mb+mc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a+b)(m+n)=am+an+bm+bn,其中a,b,m,n都是单项式. 完全平方式是(a+b)2=a2+b2+2ab;(a-b)2=a2+b2-2ab. 【教学说明】通过对相关的运算律的回顾,为后面的运用奠定基础. 3.在实数范围内,整式中的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运用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整式的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同样适用. 二、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 计算: 【分析】刚才已经分析,二次根式仍然满足整式的运算规律,所以直接可用整式的运算规律. 【教学说明】学生初次在二次根式的计算中使用运算律,还不太习惯,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先观察式子的特征,确定可以使用什么运算律进行计算,然后再尝试运用.还要注意比较使用运算律后是否便于计算. 例2 计算【分析】刚才已经分析,二次根式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算在乘法公式运算中仍然成立. 【教学说明】让学生先观察,再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要进行化简,能合并的一定要合并.(2)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这里可以将使用公式和不使用公式相比较,体会使用公式计算的简便性.同时对使用公式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2的计算结果(用最简根式表示)是 .2.(1-2)(1+2)-(2-1)2的计算结果(用最简二次根式表示)是.3.若x=-1,则x2+2x+1= .4.已知a=3+2,b=3-2,则a2b-ab2= .5.化简. 【答案】【教学说明】第1、2、3题要注意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第4、5两题可以先分解因式,再进行化简比较简单.第6题比较复杂,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注意理清运算的顺序,(2)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3)正确进行每一步的运算 2.可以利用运算律进行运算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是本章学习的落脚点,是前面学过的二次根乘法、除法及加减法的综合运用.学习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应注意以下几点:(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运算类似,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对于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原来学过的所有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3)整式和分式的运算法则对于二次根式同样适用. (4)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 (5)运算的结果可能是二次根式,也可能是有理式,如果最终结果是二次根式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章末复习【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己回顾本章内容,以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结与复习加深对二次根式概念和性质理解,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反思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二次根式性质的运用和含二次根式的式子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化简和计算含二次根式的式子.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以框图的形式对本章内容做一个形象的解读,便于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把握.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二次根式的定义. 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0;当a≥0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2.最简二次根式. 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3)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 a2b2,化为 n2· ( m)2(m≥ 0)后再化简.
变式训练: 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 3 题 【类型二】 利用 a2=|a|计算
计算:
(1) 22; (2) (- 23)2; (3)- (- π)2. 解析: 利用 a2= |a|进行计算. 解: (1) 22=2;
(2)
第 20 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 、中 位数、众数以及方差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引入二次根式的必要性, 理解二次根式 的意义,经历二次根式性质的探究过程, 经历探究二次根式的加减乘 除运算法则的过程, 学会运用二次根式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了解最简 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四则运算。 了解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本思想, 理 解配方法的意义,会用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 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 会运用勾股定 理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了解逆命题的概念,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 理及其证明, 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了解四边形的概念及正 多边形的概念,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 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掌握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了解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的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能计 算中位数、众数、 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对数据集中趋势喝离散程度 的刻画,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 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并能解释统 计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性质及其计算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勾股定理的 逆定理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数据的集中趋势。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4《二元二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4《二元二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4《二元二次方程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元二次方程组》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1章“方程与不等式”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掌握用代入法、消元法求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对解方程组有一定的基础。

但二元二次方程组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形式和求解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需要学生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掌握用代入法、消元法求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定义,代入法、消元法求解二元二次方程组。

2.难点: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二次方程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二元二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解法及应用。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二次方程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某商店同时销售两种商品A和B,售价分别为每件100元和80元。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3《无理方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3《无理方程》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1.3《无理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无理方程》是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1.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无理方程的定义、特点和解法。

无理方程是指含有无理数的方程,它的解通常不是有理数,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来求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实数、平方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学习函数、不等式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平方根等知识,对实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无理数和无理方程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无理方程的解法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讲解来掌握解题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方程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和理解无理方程。

2.掌握无理方程的解法,能够独立解简单的无理方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无理方程的定义和特点,无理方程的解法。

2.难点:理解无理方程的解法,能够灵活运用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无理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具体的例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无理方程的解法,并能够独立解题。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包括无理方程的定义和特点的示例,以及无理方程的解法的示例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实数和平方根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无理方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介绍无理方程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理解无理方程的形式和性质。

同时,展示无理方程和解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无理方程的解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无理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解题,巩固对无理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4篇)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4篇)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成绩来看,比较理想。

两个班的优生只有二十个,仅占百分之十,而学困生接近百分之四十。

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今年的教学任务较重。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今年进行小组辅导,对特别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发挥集体智慧,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新的学期,初中数学课课节较少,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是所有数学老师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学校给我们明确了方向。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学习和强化“自主学习”与分层教学实践新的学期,我校所有学科都主张自主学习与集体备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通过学案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3、抓住课堂____分钟。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____分钟,提高____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吃”饱、“吃”好。

4、多读书,读好书和积极开展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多读几本对自己有帮助的书,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年整理)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年整理)

(完整)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重点)2.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重点)3.理解错误!(a≥0)是一个非负数,并会应用错误!(a≥0)的非负性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1.小明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窗花,他算了一下,这张纸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2.已知圆的面积是6π,你能求出该圆的半径吗?大家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数的开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类型一】二次根式的识别(2015·安顺期末)下列各式:①错误!;②错误!;③错误!;④错误!;⑤ 错误!,其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可直接判断,只有①③满足题意.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要看式子是否同时具备两个特征:①含有二次根号“”;②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两者缺一不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代数式错误!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1且x≠1 B.x≠1C.x≥1且x≠-1 D.x≥-1解析:根据题意可知x+1≥0且x-1≠0,解得x≥-1且x≠1。

故选A。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章说课稿范文:第2节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章说课稿范文:第2节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第21 章说课稿范文:第2 节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
了八年级数学第21 章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数据的离散程度》,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介绍一下我对本
节教材的分析: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数据的离
散程度,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样本与估计的基础
上安排的,是本章的导入课,为后面学习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标: 极差、方差、标准差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本
节课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意义; 会根据所给数据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理解数据的波动范围和偏离平均数的差异程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 通过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素养。

3、重。

最新-八年级数学下册 213从部分看总体知识详解 沪科版

最新-八年级数学下册 213从部分看总体知识详解 沪科版

21.3从部分看总体知识详解知识点一:抽样调查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友情提示:1、普查和抽样调查是调查的两种方式;抽样调查是对部分考察对象而作的调查,普查是为所有考察对象而作的全面调查。

区别两者的关键是弄清调查范围。

2、普查具有调查结果比较准确的优点,但费时费力,易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抽样调查具有调查范围小,省时省力的优点。

但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值有误差。

知识点二: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得数目。

特别提醒:弄清考察对象是明确总体、个体、样本的关键。

知识点三: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知识点四:由部分看总体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特别提醒: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时,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例1:下列调查中哪些是普查,哪些是抽样调查?(1)了解本班同学每周课外阅读时间。

(2)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了解中秋节期间月饼市场上月饼的质量。

解析:要判定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首先看调查范围、调查目的及调查的可操作性。

同时还要考虑人力、物力等。

例2、为了了解本校七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从每个班级中抽取5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分别是什么? 解析:考察的对象是身高,而不是其他发育指标。

解:总体:某校七年级学生身高的全体。

个体:某校七年级每名学生的身高。

样本:从每班抽取5名学生的身高。

特别提醒:这里的考察对象是身高,而不是其他方面,如:体重、视力及肺活量等例3、在小明家的果园里由果树400棵,仙从中抽取5棵,5棵树的产量分别是15㎏、20㎏、18㎏、17㎏、10㎏,请估计果园的苹果的总产量是多少? 解析:用5棵树的产量估计500棵树的产量。

解:5棵树的平均产量为:X =1651017182015=++++(㎏)所以可以估计果园的苹果的总产量约为:16×400=6400(㎏) 特别提醒:用样本去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1.3-从部分看总体-课件1(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21.3-从部分看总体-课件1(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解: 则 20÷200× 100 = 1000.
答:湖里大约有1000条鱼.
变式训练、拓展能力:
王老汉为了与客户签定购销合同,对 自己鱼塘中鱼的总重量进行估计,第一次 捞出100条,称得重量为184kg,并将没条 鱼作上记号放入水中;当它们完全混合于 鱼群后,又捞出200条,称得重量为416kg, 且带有记号的鱼有20条.
户数 3 5 2 3 3 2 1 1
如果该小区有200户家庭,估计该小区居民 7月份的用水总量。
例2: 某同学统计了市经济开发区10位企业管理 人员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数据如下:
60,95,95,80,120,105,128,75,110,13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99.8,于是他得出结论:
x甲 x乙 .
s
2 甲
1【 ( 1 2 .6 1 2 .3 )2 5
( 1 2 1 2 . 3 )2
( 1 2 .3 1 2 .3 )2
( 1 1 .7 1 2 .3 )2 ( 1 2 .9 1 2 .3 )2】 0 .18 ,
s 2乙
1【 ( 1 2 .3 1 2 .3 )2 5
( 1 2 .3 1 2 .3 )2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 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元,扣除价 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4.8%。
从上述网页可见,国家统计局对2002年农民收入 增长情况的调查采用的是什么调查方式?从中你能估 计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吗?
例3:为比较甲、乙两种新品种水稻的产品 质量,收割时抽取了五块具有完全相同条件的 实验田地,称得它们各自质量,得其每公顷产
量如下表(单位:g):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程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程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重点)2.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重点)3.理解a(a≥0)是一个非负数,并会应用a(a≥0)的非负性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1.小明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窗花,他算了一下,这张纸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2.已知圆的面积是6π,你能求出该圆的半径吗?大家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数的开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类型一】二次根式的识别(2015·安顺期末)下列各式:①12;②2x;③x2+y2;④-5;⑤35,其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可直接判断,只有①③满足题意.故选B.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要看式子是否同时具备两个特征:①含有二次根号“”;②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两者缺一不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类型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代数式x+1x-1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1且x≠1 B.x≠1C.x≥1且x≠-1 D.x≥-1解析:根据题意可知x+1≥0且x-1≠0,解得x≥-1且x≠1.故选A.方法总结:(1)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而不是所含字母为非负数;(2)若式子中含有多个二次根式,则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各个被开方数同时为非负数;(3)若式子中含有分母,则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分母不为零.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探究点二: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求值【类型一】 利用被开方数的非负性求字母的值(1)已知a ,b 满足2a +8+|b -1|=0,求2a -b 的值;(2)已知实数a ,b 满足a =b -2+2-b +3,求a ,b 的值.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及绝对值的意义求值即可.解:(1)由题意知⎩⎨⎧2a +8=0,b -1=0,得2a =-8,b =1,则2a -b =-9;(2)由题意知⎩⎨⎧b -2≥0,2-b ≥0,解得b =2.所以a =0+0+3=3.方法总结:①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这几个非负数均为0;②当题目中,同时出现a 和-a 时(即二次根式下的被开方数互为相反数),则可得a =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二】 与二次根式有关的最值问题当x =________时,3x +2+3的值最小,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由二次根式的非负性知3x +2≥0,∴当3x +2=0即x =-23时,3x +2+3的值最小,此时最小值为3.故答案为-23,3.方法总结:对于二次根式a≥0(a≥0),可知其有最小值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我们已学过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探究和总结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性质1.理解和掌握(a)2=a(a≥0)和a2=|a|;(重点)2.能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1和性质2进行化简和计算.(难点)一、情境导入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3,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若边长是3,则面积是多少?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a,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若边长是a,则面积是多少?你会计算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计算【类型一】计算:(1)(0.3)2; (2)(-13)2;(3)(23)2; (4)(2x-y)2.解析:(1)可直接运用(a)2=a(a≥0)计算,(2)(3)(4)在二次根号前有一个因数,先利用(ab)2=a2b2,再利用(a)2=a(a≥0)进行计算.解:(1)(0.3)2=0.3;(2)(-13)2=(-1)2×(13)2=13;(3)(23)2=22×(3)2=12;(4)(2x-y)2=22×(x-y)2=4(x-y)=4x-4y.方法总结:形如(n m)2(m≥0)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可先利用(ab)2=a2b2,化为n2·(m)2(m≥0)后再化简.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二】计算:(1)22;(2)(-23)2;(3)-(-π)2.解析:利用a2=|a|进行计算.解:(1)22=2;(2)(-23)2=|-23|=23;(3)-(-π)2=-|-π|=-π.方法总结:a2=|a|的实质是求a2的算术平方根,其结果一定是非负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类型三】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求值先化简,再求值:a+1+2a+a2,其中a=-2或3.解析:先把二次根式化简,再代入求值,即可解答.解:a+1+2a+a2=a+(a+1)2=a+|a+1|,当a=-2时,原式=-2+|-2+1|=-2+1=-1;当a=3时,原式=3+|3+1|=3+4=7.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先化简,再求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0题探究点二: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类型一】与数轴的综合如图所示为a,b在数轴上的位置,化简2a2-(a-b)2+(a+b)2.解析:由a,b在数轴上的位置确定a<0,a-b<0,a+b<0.再根据a2=|a|进行化简.解:由数轴可知-2<a<-1,0<b<1,则a-b<0,a+b<0.原式=2|a|-|a-b|+|a+b|=-2a+a-b-(a+b)=-2a-2b.方法总结:利用a2=|a|化简时,先必须弄清楚被开方数的底数的正负性,计算时应包括两个步骤:①把被开方数的底数移到绝对值符号中;②根据绝对值内代数式的正负性去掉绝对值符号.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二】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综合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2-(b+c-a)2+(c-b-a)2.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b+c>a,b+a>c,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出含有绝对值的式子,最后去绝对值符号后合并即可.解:∵a、b、c是△ABC的三边长,∴b+c>a,b+a>c,∴原式=|a+b+c|-|b+c -a|+|c-b-a|=a+b+c-(b+c-a)+(b+a-c)=a+b+c-b-c+a+b+a-c=3a +b-c.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出不等关系,再结合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二次根式的性质是建立在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同时又为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始终以问题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在教师设问和自己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性质1和性质2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它们的区别,以便更好地灵活运用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法1.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重点)2.会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小颖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m ,宽3m ,那么这个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成立的条件式子x +1·2-x =(x +1)(2-x )成立的条件是( )A .x ≤2B .x ≥-1C .-1≤x ≤2D .-1<x <2解析:根据题意得⎩⎨⎧x +1≥0,2-x ≥0.解得-1≤x ≤2.故选C.方法总结: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a·b=ab(a≥0,b≥0),必须注意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这一条件.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探究点二:二次根式的乘法【类型一】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计算:(1)53×27125;(2)918×(-1654);(3)135·23·(-3416);(4)2a8ab·(-236a2b)·3a(a≥0,b≥0).解析:第(1)小题直接按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第(2),(3),(4)小题把二次根式前的系数与系数相乘,被开方数与被开方数相乘.解:(1)原式=53×27125=35;(2)原式=-(9×16)18×54=-32182×3=-273;(3)原式=-(2×34)85×3×16=-3245=-355;(4)原式=-2a×238ab·6a2b·3a=-16a3b.方法总结:二次根式与二次根式相乘时,可类比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系数与系数相乘,被开方数与被开方数相乘.最后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计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二】化简:(1)196×0.25;(2)(-19)×(-6481);(3)225a6b2(a≥0,b≥0).解析: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们化为几个二次根式的积,(2)小题中先确定符号.解:(1)196×0.25=196×0.25=14×0.5=7;(2)(-19)×(-6481)=19×6481=19×6481=13×89=827;(3)225a6b2=225·a6·b2=15a3b.方法总结: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计算或化简,其实质就是把被开方数中的完全平方数或偶次方进行开平方计算,要注意的是,如果被开方数是几个负数的积,先要把符号进行转化,如(2)小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三】二次根式的乘法的应用小明的爸爸做了一个长为588πcm,宽为48πcm的矩形木板,还想做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圆形木板,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这个圆的半径(结果保留根号).解析:根据“矩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π×半径的平方”进行计算.解:设圆的半径为r cm.因为矩形木板的面积为588π×48π=168π(cm)2,所以πr2=168π,r=242(r=-242舍去).答:这个圆的半径为242cm.方法总结: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式子进行计算,体现了转化思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本节课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法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两者是可逆的,它们成立的条件都是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鼓励学生运用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除法1.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重点,难点)2.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难点)3.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会熟练运用.(重点)一、情境导入计算下列各题,观察有什么规律?(1)3649=________;3649=________. (2)916=________;916=________. 3649________3649;916________916.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除法计算:(1)4872; (2)612518; (3)27a 2b 312ab 2;(4)12a 3b 5÷(-23a 2b 6)(a >0,b >0).解析:(1)直接把被开方数相除;(2)把系数与系数相除,被开方数与被开方数相除;(3)被开方数相除时,注意约分;(4)系数相除时,把除法转化为乘法,被开方数相除时,写成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形式,再化简.解:(1)4872=4872=23=63; (2)612518=651218=6523=256; (3)27a 2b 312ab2=27a 2b 312ab 2=9ab 4=32ab ; (4)12a 3b 5÷(-23a 2b 6)=12×(-32)a 3b 5a 2b 6=-34a b =-34bab . 方法总结:①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可以类比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当被除式或除式中有负号时,要先确定商的符号;②二次根式相除,根据除法法则,把被开方数与被开方数相除,转化为一个二次根式;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可以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结合起来,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④最后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探究点二:最简二次根式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A.8aB.3aC.a3D.a2+a2b解析:A选项8a中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4,不是最简二次根式;B选项是最简二次根式;C选项a3中含有分母,不是最简二次根式;D选项a2+a2b中被开方数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后得a2+a2b=a2(1+b)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a2,不是最简二次根式.故选B.方法总结: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②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判定一个二次根式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就是看是否同时满足最简二次根式的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就是最简二次根式,否则就不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探究点三: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类型一】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确定字母的取值若a 2-a=a 2-a,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a <2B .a ≤2C .0≤a <2D .a ≥0解析:根据题意得⎩⎨⎧a ≥0,2-a >0,解得0≤a <2.故选C.方法总结:运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b a =ba(a >0,b ≥0),必须注意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且分母不等于零这一条件.【类型二】 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化简:(1)179; (2)3c 34a 4b 2(a >0,b >0,c >0). 解析:按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用分子的算术平方根除以分母的算术平方根.解:(1)179=169=169=43; (2)3c 34a 4b 2=3c 34a 4b 2=c 2a 2b3c . 方法总结:被开方数中的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被开方数中的分母要化去,即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从而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探究点四:二次根式除法的应用已知某长方体的体积为3010cm3,长为20cm,宽为15cm,求长方体的高.解析: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代入计算即可.解:长方体的高为3010÷(20×15)=301020×15=30130=30(cm).方法总结:本题也可以设高为x,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建立方程求解.三、板书设计二次根式的除法是建立在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所以在学习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与学习二次根式乘法相类似的方法学习,从而进一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2.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计算:(1)2x-5x;(2)3a2-a2+2a2.上述运算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如果把题中的x换成3,a2换成5,这时上述两小题就成为如下题目:计算:(1)23-53;(2)35-5+2 5.这时怎样计算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同类二次根式下列二次根式中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12B.3 2C.23D.18解析:选项A中,12=23与2被开方数不同,故与2不是同类二次根式;选项B中,32=62与2被开方数不同,故与2不是同类二次根式;选项C中,23=63与2被开方数不同,故与2不是同类二次根式;选项D中,18=32与2被开方数相同,故与2是同类二次根式.故选D.方法总结:要判断两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把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样的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探究点二:二次根式的加减【类型一】二次根式的加法或减法(1)8+32;(2)1223+1332;(3)448-375;(4)1816-3296.解析:先把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解:(1)原式=22+42=(2+4)2=62;(2)原式=166+166=(16+16)6=63; (3)原式=163-153=(16-15)3=3;(4)原式=36-66=(3-6)6=-3 6.方法总结:二次根式加减的实质就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可以类比合并同类项进行,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1)12-33-273;(2)324x -3x 9+3x1x;(3)3123-45+220-1260; (4)0.5-213-(18-75). 解析:先把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解:(1)原式=23-3-3=0;(2)原式=3x-x+3x=5x;(3)原式=15-35+45-15=5;(4)原式=22-233-24+53=24+1333.方法总结:二次根式的加减混合运算步骤:①把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同类二次根式移到一起;③把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被开方数不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三】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应用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3+32)cm,其中两边长分别是(3+2)cm,(33-22)cm,求第三边长.解析:第三边长等于(23+32)-(3+2)-(33-22),再去括号,合并同类二次根式.解:第三边长是(23+32)-(3+2)-(33-22)=23+32-3-2-33+22=42-23(cm).方法总结:由三角形周长的意义可知,三角形的周长减去已知两边的长,可得第三边的长.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根式的加减混合运算.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三、板书设计通过合并同类项引入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让学生类比学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两个关键步骤:①把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②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并让学生按步骤解题,养成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类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1.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2.会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如果梯形的上、下底边长分别为22cm,43cm,高为6cm,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毛毛是这样算的:梯形的面积:12(22+43)×6=(2+23)×6=2×6+23×6=2×6+218=23+62(cm 2).他的做法正确的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类型一】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计算:(1)48÷3-12×12+24; (2)12÷43×23-50. 解析:(1)先算乘除,再算加减;(2)先计算第一部分,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化简.解:(1)原式=16-6+24=4-6+26=4+6;(2)原式=12×34×233-52=38×233-52=64×233-52=22-52=-922. 方法总结: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的混合运算一样,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类型二】运用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计算:(1)(5+3)(5-3);(2)(32-23)2-(32+23)2.解析:(1)用平方差公式计算;(2)逆用平方差公式计算.解:(1)(5+3)(5-3)=(5)2-(3)2=5-3=2;(2)(32-23)2-(32+23)2=(32-23+32+23)(32-23-32-23)=-24 6.方法总结: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仍然适用,计算时应先观察式子的特点,能用乘法公式的用乘法公式计算.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三】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先化简,再求值:x+xyxy+y+xy-yx-xy(x>0,y>0),其中x=3+1,y=3-1.解析:首先根据约分的方法和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然后再代值计算.解:原式=x(x+y)y(x+y)+y(x-y)x(x-y)=xy+yx=x+yxy.∵x=3+1,y=3-1,∴x+y=23,xy=3-1=2,∴原式=232= 6.方法总结:在解答此类代值计算题时,通常要先化简再代值,如果不化简,直接代入,虽然能求出结果,但往往导致烦琐的运算.化简求值时注意整体思想的运用.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四】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应用一个三角形的底为63+22,这条边上的高为33-2,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解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2(63+22)(33-2)=12×2×(33+2)(33-2)=(33)2-(2)2=27-2=25.方法总结: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计算时注意观察式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求解,能应用公式的尽量用公式计算.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探究点二: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类型一】分母有理化计算:(1)215+122;(2)3-23+2+3+23-2.解析:(1)把分子、分母同乘以2,再约分计算;(2)把3-23+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3-2,把3+23-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3+2,再运用公式计算.解:(1)215+122=(215+12)×22×2=230+262=30+6;(2)3-23+2+3+23-2=(3-2)2(3+2)(3-2)+(3+2)2(3-2)(3+2)=5-263-2+5+263-2=5-26+5+26=10.方法总结: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就是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时,分子、分母应同乘以一个适当的式子,如果分母只有一个二次根式,则乘以这个二次根式,使得分母能写成a ·a 的形式;如果分母有两项,分子、分母乘以一个二项式,使得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如分母是a +b ,则分子、分母同乘以a -b .【类型二】 分母有理化的逆用比较15-14与14-13的大小解析:把15-14的分母看作“1”,分子、分母同乘以15+14;把14-13的分母看作“1”,分子、分母同乘以14+13,再根据“分子相同的两个正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反而小”,得到它们的大小关系.解:15-14=(15-14)(15+14)15+14=115+14,14-13=(14-13)(14+13)14+13=114+13.∵15+14>14+13>0,∴115+14<114+13即15-14<14-13.方法总结:把分母为“1”的式子化为分子为“1”的式子,根据分母大的反而小可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三、板书设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可类比整式的运算进行,注意运算顺序,最后的结果应化简.引导学生勇于尝试,加强训练,从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易错点是运算错误,要求学生认真细心,养成良好的习惯。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1章全章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沪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1章全章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21.1 一元整式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元整式方程与高次方程的有关概念,知道一元整式方程的一般形式.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引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过程,理解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解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分类讨论的方法,了解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难点: 解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分类讨论.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 问题引入11.思考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1) 买3本同样的练习本共需12元钱,求练习本的单价;(2) 买a (a 是正整数)本同样的练习本共需12元钱,求练习本的单价;(3)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4倍等于16平方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4)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b (b >0)倍等于s (平方单位),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说明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进行联系和比较已学过的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与含字母系数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增加了(1)、(3)两个问题,也为解含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埋下伏笔.2.讨论你所列出的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 新课学习11、 归纳概念1在方程12=ax 和s bx =2中,x 是未知数;字母a 、b 是项的系数,s 是常数项,它们都表示已知数,我们称这样的方程是含字母系数的方程,这些字母叫做字母系数.(2)、(4)问题中的方程就分别是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2.讲解例题例题1 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学生进行尝试性地类比解题)(1);)3(2)23(x x a -=- (2)).1(1122-≠-=-b x bx 3、思考含字母系数的方程与不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在解的过程中存在什么区别吗?4、结论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在解的过程中,由于字母的不确定性,在使用等式性质和根的判别式时,往往需要进行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字母能确定,则不需要讨论.说明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解含字母系数方程,充分暴露学生忽略等式性质中非零条件的限制及根判别式非负的要求,在分情况进行讨论的思维上的缺陷,教师再进行解释和引导,同时强调是在字母不能确定的时候才需讨论,否则不必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更为清晰和牢固.三、问题引入2(1) 有一块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薄铁皮,在它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大小一样的一个小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容积为48立方分米的无盖长方体物件箱.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分米,根据题意列方程;(2) 某厂2006年产值为100万元,计划到2010年产值增长到161.051万元.设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列方程.说明 增加问题2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共性,感受概念,从而为接下去的归纳概念提供更多的直观认识.四、 新课学习21、 归纳概念2①如果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个方程叫做一元整式方程;②一元整式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n (n 是正整数),这个方程叫做一元n 次方程;其中次数n 大于2的方程统称为一元高次方程,简称高次方程.2.讲解例题例题2 判断下列关于x 的方程,哪些是整式方程?这些整式方程分别是一元几次方程?;1523)3(;0814)2(;0121)1(332a x x a x x a x -=+=+=-+ .087)6(;322)5(;3122)4(242=-+--=+=+x x a a x x x x五、 巩固练习课本练习21.1 1、2、3六、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21.1作业分层作业:金牌B 卷33页5题教学反思:有字母系数的方程学生不会判断是否是整式方程,还有看起来有三次的方程,化简以后不一定是三次方程,学生有的没有理解清楚!21.2(1)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二项方程的意义以及二项方程的解法;过程与方法:学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掌握可以通过换元转化为二项方程的方程的解法, 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自主探究的快乐.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掌握二项方程的求解方法.难点:把“整体”转化为“新”元的二项方程.教学过程设计一、 情景引入1.复习提问复习:请同学们观察下列方程(1) 2x+1=0; (2) 0652=++x x ; (3) 03422=-+x x ; (4) 23+x =3; (5) 083=-x ; (6) 016215=-x ; (7) 01853=+x ; (8) 0323234=--+-t t t t ;(9) 010324=-+y y .提问:(1)哪些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2)后5个方程与前3个方程有何异同?(3)方程(5)、(6)、(7)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口述后,教师简单小结)二、学习新课1.概念辨析(1) 一元高次方程通过上述练习,师生共同得出一元高次方程的特点:(1)整式方程;(2)只含一个未知数;(3)含未知数的项最高次数大于2次.从而提出一元高次方程的概念,并标题,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简单高次方程及其解法.(2)二项方程:如果一元n 次方程的一边只有含未知数的一项和非零的常数项,另一边是零,那么这样的方程就叫做二项方程.(3)一般形式:关于x 的一元n 次二项方程的一般形式为是正整数)n b a b ax n ,0,0(0≠≠=+注 ①nax =0(a ≠0)是非常特殊的n 次方程,它的根是0.②这里所涉及的二项方程的次数不超过6次.2.例题分析试一试:(学生尝试,教师讲评)解下列简单的高次方程: (1)83=x (2)164=x (3)016215=-x (4)011853=+x 分析 解一元n 次(n>2)次二项方程,可转化为求一个已知数的n 次方根.如果在实数范围内这个数的n 次方根存在,那么可利用计算器求出这个方程的根或近似值.例1:利用计算器解方程06835=-x (近似根保留三位小数)例2:利用计算器解下列方程(近似根保留三位小数)(1)0643=-x (2)01824=-x (3)023215=+x (4)016=+x思考:解二项方程 是正整数)n b a b ax n ,0,0(0≠≠=+(学生自主归纳,教师总结)结论:对于二项方程 是正整数)n b a b ax n ,0,0(0≠≠=+当n 为奇数时,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当n 为偶数时,如果ab<0,那么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且这两个根互为相反数;如果ab>0,那么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 在讲解书上例题前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求解一些简单的二项方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自主探究.(1)、(2)两小题其实是复习数的开方,而(3)、(4)两题可以转化为(1)、(2)的形式,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二项方程:(1)08213=+x ; (2)04=+x x ; (3)95=x ; (4)13=+x x .2.利用计算器解下列方程(近似根保留三位小数):(1)02435=+x ; (2)054123=+x ; (3)010324=-x 3.利用计算器解下列方程(近似根保留三位小数):(1)7)2(3=+x ; (2)012)32(4=-+x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二项方程?2.解二项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五、作业布置练习册:习题21.2(1)分层作业:(1)解方程043=-y(2)在上述方程中,若y=x+1时,求x 的值. (3)解二项方程:010)31(24=--x教学反思:1.二项方程是特殊的高次方程,本节课从一元高次方程的概念开始引入, 通过复习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出什么是一元高次方程和二项方程.在引入时不要急着给出概念,而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考,这样新知和旧知的衔接就能做到水到渠成.2.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书本的教材,尊重教材、挖掘教材.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对例题进行了一些改编,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度,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使他们感受自主探究的快乐.3.这节课的难点是把“整体”转化为“新”元的二项方程.在讲解书上例题时,适当降低了难度,把方程04)1(3=-+x 分为两个求解过程,实际是把换元的过程完整的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印象.然后模仿这题的解题过程独立求解方程010)31(24=--x .这样有效的分解了教学的难点,使知识的掌握更扎实,更自然.、21.2(2)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双二次方程的意义,了解高次方程求解的基本方法是降次,会用换元法把双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学会判断双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准备学习单、多媒体设备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双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学会判断双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教学过程设计一、 情景引入1.复习请同学们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0452=+-y y (2) 0122=-+y y(解题时可以穿插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因式分解法、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2.思考:若令2x y =,则方程变形为(1)04524=+-x x ,(2)01224=-+x x如何求解上述方程?[说明]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提及过换元法,经过前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以上两题,并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解.3.观察:提问:以下哪些方程与04524=+-x x ,01224=-+x x 具有共同的特点?(1)0451424=+-x x (2)060723=-+x x x (3)0105223=+--x x x(4)013224=-+x x (5)012134=-+x x 这类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学习新课1.概念辨析(1) 双二次方程:只含有偶数次项的一元四次方程.注 当常数项不是0时,规定它的次数为0.(2)一般形式:)0(024≠=++a c bx ax(3)学生归纳:如何求解双二次方程?分析 求解的思想方法是“降次”,通过换元把它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2.例题分析例4:解下列方程:(1)014924=+-x x (2)024524=-+x x例5:解方程 020924=++x x分析:双二次方程既可以用换元法,也可以把2x 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求解.3.问题拓展(1)自主探究: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个数:(组织学生分小组谈论,也可采用竞赛的形式)①06524=+-x x ; ②013224=--x x ;③04224=+-x x ; ④036224=++x x .分析:令2x y =①△>0,y 1y 2>0,y 1+y 2>0 ∴原方程有四个实数根.②△>0,y 1y 2>0,y 1+y 2<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③△>0,y 1y 2<0,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④△<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2)学生归纳:你对双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有什么发现?当△≥0时,如果y 1y 2<0,那么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如果y 1y 2>0且y 1+y 2>0,那么原方程有四个实数根;如果y 1y 2>0且y 1+y 2<0,那么原方程没有实数根.当△<0时,原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因为双二次方程能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判断双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实际上就转化为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根的判别式△,结合x 2本身是个非负数,考虑在实数范围内解的情况.韦达定理在这里的应用是一个难点,可以更深刻地帮助学生理解双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三、巩固练习挑战五颗星:解下列高次方程.(规则:学生选择相应的星级会得到相应的分值奖励;额外奖励:凡是做出五星级的同学可以免做回家作业.)★★★:(1)x 4+3x-10=0; (2) 3x 4-2x 2-1=0.★★★★:(1)(x 2+2x )2-7(x 2+2x)+12=0; (2)(x 2+x )2+(x 2+x )=2;(3)(6x2-7x)2-2(6x2-7x)=3;(4)(x2+x)2-5x2-5x=6.★★★★★:(1)(2x2-3x+1)2+4x2-1=6x ;(2)12x4-56x3+89x2-56x+12=0.解:观察方程的系数,可以发现系数有以下特点:x4的系数与常数项相同,x3的系数与x 的系数相同,像这样的方程我们称为倒数方程.由说明本挑战的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1.解双二次方程的一般过程是什么?(1)换元;(2)解一元二次方程;(3)回代.2.如何判断双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五、作业布置练习册:习题21.2(2)分层作业:解下列高次方程:(1)(x2-x)2-4(2x2-2x-3)=0;(2)(x2-2x+3)2=4x2-8x+17;(3)x4-(a2+b2)x2+a2b2=0;(4)(x2+8x+12)2+6(x2+8x+12)+9=0.教学反思在例4、例5的学习之后,展开了对双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的探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自由的讨论和发言空间,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探求、归纳、总结等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21.2(3)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根据方程的特征,运用适当的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高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高次方程.教学过程设计一、 情景引入1.复习(1)将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①x 2-4x+3; ② x 4-4;③x 3-2x 2-15x ; ④ x 4-6x 2+5;⑤(x 2-x )2-4(x 2-x )-12.教师指出:在分解④、⑤题时,应利用换元的思想,分别把x 2 和x 2-x 看成y ,于是就有y 2-6y+5和y 2-4y-12.从而把四次多项式转化为二次三项式,使问题易于解决.(2)提问:①解二项方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开方)②解双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换元)分析:不管是开方还是换元都是通过“降次”达到化归目的.2.观察:(1)若令①x 2-4x+3;② x 4-4;③x 3-2x 2-15x ;④ x 4-6x 2+5;⑤(x 2-x )2-4(x 2-x )-12的右边都为0,请指出哪些是高次方程?(2)这些高次方程如何求解?分析:后面四个都是高次方程,②x 4-4=0是二项方程,利用开方法求解;④、⑤都可以利用换元法把它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而③x 3-2x 2-15x=0则是利用因式分解法降次.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因式分解法把一元高次方程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学习新课1.例题分析例6 解下列方程 (1)5x 3=4x 2; (2)2x 3+x 2-6x=0.[说明] 只有方程整理成一边为零时,才能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例7 解下列方程 (1)x 3-5x 2+x-5=0; (2)x 3-6=x-6x 2.2.问题拓展(1)解方程 x 3-2x 2-4x +8=0.解 原方程可变形为x 2(x-2)-4(x-2)=0, (x-2)(x 2-4)=0, (x-2)2(x+2)=0.所以 x 1=x 2=2,x 3=-2.(2)归纳:当ad=bc≠0时,形如ax 3+bx 2+cx +d=0的方程可这样解决: 令0≠==k dc b a ,则a=bk,c=dk,于是方程ax 3+bx 2+cx+d=0可化为bkx3+bx2+dkx+d即(kx+1)(bx2+d)=0.三、巩固练习1.直接写出方程x(x+5)(x-4)=0的根,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2.解下列方程:(1)3x3-2x=0 ; (2)y3-6y2+5y=0.3.解下列方程:(1)2x3+7x2-4x=0; (2)x3-2x2+x-2=04.拓展:(1)(x2-x-6)(x2-x+2)=0,(2)(x-3)(x+2)(x2-x+2)=0.分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把x2-x当作一个“整体”,可直接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这样省略了许多代换程序.(3)解方程(x-2)(x+1)(x+4)(x+7)=19.解把方程左边第一个因式与第四个因式相乘,第二个因式与第三个因式相乘,得(x2+5x-14)(x2+5x+4)=19.设则(y-9)(y+9)=19,即y2-81=19.[说明] 在解此题时,仔细观察方程中系数之间的特殊关系,则可用换元法解之.在换元时也可以令y= x2+5x,因为换元的目的是为了降次.拓展部分是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1.解一元高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我们现在学习了哪些方法能把高次方程“降次”?3.用因式分解法解高次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布置练习册:习题21.2(3)分层作业:解下列方程:(1)x3+3x2+3x+1=0(2)(x+1)(x+2)(x+3)(x+4) =24(3)x(x+1)(x-3) =x+1(4)(x+5)2+(2x-1)2=(x+5)(2x-1)+67教学反思:新授课中的问题拓展是对常见的能用因式分解法求解的一元三次方程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使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事物发展规律,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部分,增加了一些用因式分解解一元高次方程的特殊类型,是对书本例题的一个补充和提高,同时也是课堂分层教学的需要.21.3(1)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求解方法的过程,知道求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领会化归思想.过程与方法:掌握“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知道可能产生增根,掌握验根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对增根的理解是难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问题1:某单位的共青团员们准备捐款1200元帮助结对的边远地区贫困学生,这笔钱大家平均分担,实际捐款时又有2名青年同事参加,但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少捐30元,问实际共有多少人参加捐款.思考分析:设共有x 人参加捐款,则共青团员有(x -2)人.等量关系是:原定人均捐款(元)-实际人均捐款(元)=30(元)30120021200=--xx 于是,可以列出方程①.这是一个分式方程 巩固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二、学习新课1、发现新知把方程①去分母,并整理后得到08022=--x x 方程②学生观察②,知道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了.类比以前学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以命名①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21)4(,22)3(,131)2(,312112-=-+-==+x x x x x x x x )(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式方程?哪些是可化为: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练习 答:(1),(2),(4)是分式方程,(3)是分式,不是方程.(4)是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尝试解决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这里我们可以回忆后,类比尝试解决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就以为例)上面练习中的(12142-=-x x x ,学生活动)1)(1(21+-=-x x x x 把方程化为两边同乘以(x-1)(x+1),得x(x+1)=2 2102212-===-+x x x x 解得整理得3、深入探究学生代入原方程验根发现分母为零,没有意义了,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分式方程去分母时,乘以一个x 的代数式,扩大了x 的取值范围,也就是说变形所得的整式方程的根不一定是原分式方程的根,所以分式方程一定要检验. 教师强调:在保证解方程没错误的前提下,检验可以直接代入去分母时两边同乘以的代数式,代数式的值为0的根是增根要舍去,不为0的根是原方程的根. 学生完成检验,当x=1时, (x-1)(x+1)=0,所以x=1是增根舍去 当x=-2时, (x-1)(x+1)≠0,所以x=-2是原方程的根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2 4、归纳总结学生讨论:求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步骤. 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5、巩固练习我们再回头看情景问题1,请同学解决. 解方程30120021200=--xx , 得到8,1021-==x x 是否都是问题的解呢?师生共同得出,实际问题需要满足实际意义,虽然两个都是分式方程的解,但不符合题意的也要舍去.所以问题的答案是:实际参加捐款的人有10人.1442122+-=-x x :解方程练习. 三、学生小结1、分式方程的解法与步骤.2、通过这一节课的探讨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作业布置1、练习册15页 习题21.3(1) 分层作业:思考:书34页第3题,找出和这个题目类似的题型! 教学反思在设计本章的教学时,主要想渗透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让学生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进行类比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尝试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师生活动中解决问题,形成新知识.如用解整式方程中的去分母,类比到分式方程中的去分母,并且发现不同的地方,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检验.在不断的尝试中体会化归思想,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经验还可以迁移到后面无理方程的学习.21.3(2)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用“去分母”法求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分式方程“整式化”的化归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解分式方程的解题的表述.难点是理解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教师:在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请同学们一起说说你学到的知识.师生活动:复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概念,解法,步骤,注意点. 二、学习新课1、例题分析我们已经熟悉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和步骤,我们可以自己来尝试一下 学生活动1:xx +=+-12111解方程. 师生共同解题,紧扣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1-x)(1+x), 去分母整理得032=-x x ,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3,021==x x ;检验:当x=0时,(1-x)(1+x)=1≠0所以x=0是原方程的解; 当x=3时,(1-x)(1+x)=-8≠0所以x=-8是原方程的解.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3,021==x x .学生自主小结:去分母时,方程的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最简公分母,常数项不能遗漏,如本题的“1”.教师强调:要注意检验的结论“所以x=0是原方程的解”和最后的结论“所以原方程的解是3,021==x x .”的意义上的区别.最后的结论必须要写.2、自主练习 学生活动2:2141622)2(131322122+=---+=++-+x x x x x x x x )解方程([说明] 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心得体会,在挫折中反思问题,积累经验.学生在交流中知道当分母是二次多项式的时候,一般要先因式分解,然后再找最简公分母,如(1)中423222--+x x x )中的和(都要先因式分解.3、深入探究思考:的值是多少?那么有增根的分式方程已知关于k x x x x k x x x ,1111=+=-+- 学生尝试代入,但发现方程无意义.教师提示可以从增根的意义考虑,增根不是分式方程的根,但它是分式方程去分母得到的整式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先去分母得:x(x+1)+k(x+1)=x(x-1),由增根的意义知道x=1是它的解,代入就可以得到k 的值是-1. 三、巩固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当场反馈.3313111)2(41624)1(22-=--+-=--x x x x y y y 解下列方程:四、课堂小结学生交流小结:1、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2、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1、书36页练习1的(1)(3)(4)练习2的(1)(2)2、练习册15页21.3(2) 分层作业:金牌B 卷40页5,6 教学反思本课教材上的三个例题基本上反映了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主要类型,有产生增根的,也有没有增根的,在这节课上,根据学生容易误会检验的结论和最后的结论,所以详细书写例题一的求解过程,作为示范,而后面的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在练习和生生交流中不断充实,增强理解.探究题是上一堂课中的一练习,本人认为放在本课较为合适,在学生能熟练解分式方程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从增根的意义上考虑.21.3(3)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过程与方法:了解用“换元法”解特殊的分式方程(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化归”思想.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难点是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组.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能比较熟练的解分式方程了,在学习中也学会了尝试法来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思考:3222=+xx怎样解分式方程?学生开始会用去分母方法解,转化为整式方程整理得2324=+-xx.这是一个一元四次方程,而且是双二次方程.在这里学生可以继续分解下去,解得4个根,或者有同学想到了双二次方程的另一解法换元法,可以设242,yxxy==那么,则原方程可化为21222320.1,2;12;1y yy yx xx x-+======±=解得即或解得或经检验1,x x=±=都是原方程的解.2,2,1,14321-==-==xxxx所以原方程的解为教师对学生的两种解法肯定,尤其对第二种解法把高次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化归思想给于赞扬.【说明】学生一般不容易想到直接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那就不急着推出,可以在后面的问题中,当他们遇到障碍的时候,再引导他们重新观察问题,发现尝试新的方法.二、学习新课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可以解决这类化为整式方程后是高次方程问题,那么再来尝试一下能否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学生活动:2711322=-+-xxxx解方程.学生尝试用去分母的方法化为整式方程解决,遇到障碍,此整式方程是从而无法解决,027272234=+-+-xxxx.2、观察探究学生尝试失败后教师引导:我们的尝试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同样是分式方程,为什么求解分式方程3222=+x x成功了呢?现在把两者做一个比较.同学们在求解分式方程3222=+x x时,通过去分母将分式方程恰好转化成一个特殊的高次方程,再通过换元思想或换元方法将高次方程转化为我们能解决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得到原方程的解.而本题去分母后,分式方程转化为一个我们不会解的高次方程,说明在这里直接去分母对求解本方程于事无补!怎么办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方程,有什么特殊之处?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很快可以发现是倒数的形式和x x x x 1122--. 求解分式方程3222=+x x时,运用的换元方法对求解本方程是否有用呢?请同学们尝试一下.(估计会有部分学生能够解决) 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求解.271311,122=+=-=-y y y x x y x x 则原方程可化为那么解:设 两边都乘以2y 得到21,21,2,2121,2,2121012211212,2102323213221,320276432122222121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y x x x x x x y y y y y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是原方程的解经检验解得去分母整理得时,当解得去分母整理得时,当解得教师:这里用换元法是将方程化繁为简后,再去分母,直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避免出现高次方程,其实质还是起到了“降次”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 从部分看总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感受样本代表性的意义。

数学思考:经历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比较过程,体会抽取样本的必要性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科学性。

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不同的样本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数据及结论的分析、判断的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实际情景中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能对实际情景中的不同抽样方式是否具有代表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建议:在难点、易错点的处理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统计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前制作的演示课件、表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1)要想知道一锅汤的味道怎么办?
(2)要想知道一座矿山(铁矿)的含铁量怎么办?
(3)要想知道一批炮弹的杀伤力该怎么办?
(4)上海市10年的中考,要想估计这届学生的整体水平,应该怎样做?
(5)“三农数据网”的网页展示。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己的角色)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构建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索、归纳:
对上述问题,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比较。

归纳出一般的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得到:
统计的基本思想: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整理、分析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动手试一试(发放表格)
问题1某园艺场采摘苹果,边采摘、边装箱,共装了2000箱。

苹果的市场收购价为1.50元/kg。

现在要估计出今年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怎么去做?
(1)全面调查,就是一箱箱的称,再根据苹果的总质量估计今年的销售收入。

(2)采用抽样的方法。

该园艺场从中任意抽取了10箱苹果,称出它们的质量,得到如下数据(单位:kg):
16,15,16.5,16.5,15.5,14.5,14,14,14.5,15。

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问题2某班45名学生的体重(单位:kg)数据如下:
47 48 42 61 50 45 44 46 51
46 45 51 48 53 55 42 47 51
49 49 52 46 52 57 49 48 57
49 51 41 52 58 50 54 55 48
56 54 60 44 53 61 54 50 62
选第9列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它的平均数;再选取第3、6、9列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它的平均数。

三、新知巩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
A必答题:
某单位共有280位员工参加了社会公益捐款活动,从中任意抽取了12位员工的捐款数额,记录如下:
捐款数额/元30 50 80 100
员工数/人 2 5 3 2
估计该单位的捐款总额。

B抢答题:
1.某校为了解七年级学生上午从家到校的时刻,抽查了50名学生。

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样本容量是————。

2.为了解某小区居民7月份的用水情况,任意抽取了2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
月用水量m310 12 8
户数 3 5 2 3 3 2 1 1
如果该小区有200户家庭,估计该小区居民7月份的用水总量。

C风险题:
1.某同学统计了市经济开发区10位企业管理人员的住房面积(单位:m2),数据如下:
60,95,95,80,120,105,128,75,110,130。

于是他得出结论:本市每户的平均住房面积为99.8m2。

你认为他的估计合理吗?为什么?
2.抽查某商场10月份7天的营业额(单位:万元),结果如下:
3.0,3.1,2.9,3.0,3.4,3.2,3.5。

试估计这个商场10月份的营业额。

四、变式训练、拓展能力:
引:王老汉为了与客户签定购销合同,对自己鱼塘中鱼的总重量进行估计,第一次捞出100条,称得重量为184kg,并将没条鱼作上记号放入水中;当它们完全混合于鱼群后,又捞出200条,称得重量为416kg,且带有记号的鱼有20条。

问题(1).王老汉的鱼塘中估计有多少条鱼?
(2).王老汉的鱼塘中估计鱼总重多少千克?
(捉——放——捉)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用来根据部分去估计总体,体现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五、总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的收获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六、作业设计:
1.讨论设计方案,下节课各组汇报(从中选一个你熟悉的问题)
①估计某一路口在某一时间的车流量
②估计我校7年级学生的年龄段
③估计珍惜动物的数量
④估计河水污染的程度
⑤估计一块稻田的亩产量
2.谈谈统计
板书设计:
从部分看总体
统计的基本思想:必答题(解答过程)学生板演
八.教学反思:
班探究小组研究报告
探究课题:从部分看总体时间:
我们是第小组,我们的小组宣言是:。

组长:
成员:
小组分工:
问题1某园艺场采摘苹果,边采摘、边装箱,共装了2000箱。

苹果的市场收购价为1.50元/kg。

现在要估计出今年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怎么去做?
(3)全面调查,就是一箱箱的称,再根据苹果的总质量估计今年的销售收入。

(4)采用抽样的方法。

该园艺场从中任意抽取了10箱苹果,称出它们的质量,得到如下数据(单位:kg):
16,15,16.5,16.5,15.5,14.5,14,14,14.5,15。

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小组成员姓名计算推理我有话要说
问题2某班45名学生的体重(单位:kg)数据如下:
47 48 42 61 50 45 44 46 51
46 45 51 48 53 55 42 47 51
49 49 52 46 52 57 49 48 57
49 51 41 52 58 50 54 55 48
56 54 60 44 53 61 54 50 62
选第9列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它的平均数;再选取第3、6、9列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它的平均数(进行套色演示)
研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