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pdf

合集下载

“五位一体”布局

“五位一体”布局

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大棋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摆脱积贫积弱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这是多少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先辈们为此不惜千辛万苦、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直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个伟大目标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地进行总体布局。

这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为提振自身命运的空前壮举,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局。

与当年毛泽东提出全党要重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相比,应该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提出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程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一定会进入新的境界。

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虽然遇到了困难,遭受过挫折,但也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

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有两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一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二是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处讲到了这个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

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目的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一位。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还需要扩大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三大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领导者。

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第二位。

中国切实发挥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等中央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在新时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实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军事战略,实现强国梦。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三位。

中国不仅需要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还需要推广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引领性发展,推进文化消费市场、传播市场、创新市场和服务市场,提高文化供给质量。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四位。

中国在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

要继续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全面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等工作,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中的重要方面,也是第五位。

中国正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

综上所述,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作者:吴继侠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之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五位一体;社会有机体;历史合力论;实践基础;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16 — 03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历了“三位一体”总体布局。

再到“四位一体”布局。

2012 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实践本质、有机生成和运行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重要的哲学基础。

首先,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对社会有机体概念的首次明确表述是在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哲学的贫困》,在文中提出“社会机体”这个概念的,他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

浅谈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和理解作者:杨雪萍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过程,论述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指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方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中国绿色发展、绿色跨越的道路,为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指导。

【关键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识;理解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的政治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出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殷实的小康社会规划了宏伟蓝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就“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谈谈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以贯之的接力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现代化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布局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党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要一起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政策。

2、“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的方针政策,同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还要有繁荣的文化,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作者:陈述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摘要: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五位一体;全面建设;科学发展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发展脉络“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有一个完善过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到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一个认识上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要全面发展,并强调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纲领目标和政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现代化发展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 引言1.1 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的基本国情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主张,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

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伟大梦想,只有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恰恰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和实践路径。

2. 正文2.1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全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引领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力量。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推动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只有建设好党,才能确保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要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要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做到胸怀大局,谋定而后动,善谋善断,善于调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2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五位一体布局

五位一体布局

五位一体布局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大棋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摆脱积贫积弱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这是多少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先辈们为此不惜千辛万苦、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直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个伟大目标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地进行总体布局。

这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为提振自身命运的空前壮举,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局。

与当年毛泽东提出全党要重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相比,应该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提出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程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一定会进入新的境界。

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虽然遇到了困难,遭受过挫折,但也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

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有两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一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二是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处讲到了这个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

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之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标签:五位一体;社会有机体;历史合力论;实践基础;动力机制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日趋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历了“三位一体”总体布局。

再到“四位一体”布局。

2012 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思想的提出,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实践本质、有机生成和运行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重要的哲学基础。

首先,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对社会有机体概念的首次明确表述是在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哲学的贫困》,在文中提出“社会机体”这个概念的,他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

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①在这里马克思明确说明了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体的社会形态的意义上的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布局

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布局

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达到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发展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总结概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内在规律把握认识不断丰富深化的重要标志。

(一)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

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中包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正式形成。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此论,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的战略目标。

它集中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结晶。

(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到“四位一体”战略布局。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安排战略布局,于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进一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总体布局之中。

深刻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导读材料之八深刻认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深刻领会其对于建设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要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全局来把握每一方面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键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五位一体”布局(1)

“五位一体”布局(1)

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大棋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摆脱积贫积弱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这是多少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目标,先辈们为此不惜千辛万苦、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直到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这个伟大目标才真正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地进行总体布局。

这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为提振自身命运的空前壮举,堪称人类发展史上一盘前所未有的大棋局。

与当年毛泽东提出全党要重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相比,应该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和提出以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程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一定会进入新的境界。

总体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虽然遇到了困难,遭受过挫折,但也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

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有两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一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二是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多处讲到了这个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从我们全党来说,知识都非常不够。

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它的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六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先要在理念上升华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只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只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提出了“十四条坚持”,其中五条坚持是对“五位一体”的深刻阐述,必须全面贯彻。

经济建设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关 键 词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中 图 分 类 号 :D 6 1
五位一体
总体 布局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9 2 2 . 2 0 1 3 . 0 1 .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6 9 2 2 ( 2 0 1 3 ) 叭 一 4 8— 0 3
要 :党的十八 大提 出 “ 五位一体” 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 ,是我们 党对社会 主义建设 实践 经验 的科 学总
结 ,是对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 体 系的进一步 完善 ,标 志着我们党对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的科 学内涵和现代化建设 目标 的认识 达到 了一个新高度 。因此,必须在 实践 中认 真贯彻 落实好 “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收 稿 日期 J 2 0 1 3—0 I一1 5 【 作者简介】 张薇平( 1 9 7 8一) , 女, 山 西 怀 人 , 硕 士, 中共 天 津 滨 海 新 区 区委 党 校 教 研 处 教 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政治经济学 。 48
深 刻认 识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事 业 “ 五 位一 体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布 局
2 0 1 3年3月
1 5卷 第 1 期
深 刻 认 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 五 位 一 体 ’ 总 体 布 局
张薇平
( 中共天 津滨海新 区区委 党校

教研 处 天 津 3 0 0 4 5 1 )
党 的 十八 大报告 把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事业 总 体 布 局确 定 为经 济建设 、政治 建 设 、文化 建 设 、社 会 建 设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 五位 一 体 ” 。 “ 五 位 一 体 ”总 体布 局 的提 出 ,是我 们 党对 社会 主 义 建设 实 践 经验 的科 学 总结 ,是 对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 系的进一步完善,标 志着我们党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科学内涵和现代化建设 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 新 高度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 义事 业 总体 布局 是 社会 主 义 现代 化建 设 规律 的客 观要 求 ,适 应 了新 世 纪新 阶 段 我 国改革 开 放 和社 会 主 义现 代化 建设 进 入 关键 时 期 的客 观要 求 ,体 现 了广 大人 民群众 的根 本 利益 和 共 同愿望 。 总体 布局 提 出和形 成 的历史 沿革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拨 乱反 正 ,把全 党工 作 重 心转 移 到 以经济 建 设 为中 心 的社 会 主 义建设 上 来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以后 ,以邓小平 同志 为核 心 的党 的第 二 代 中央 领导 集 体 ,深刻 总 结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正反 两 方 面 的经验 ,批判 和 抛弃 了 “ 以阶级 斗争 为 纲 ” 的 错 误方 针 ,坚持 以经 济建设 为 中心 ,坚定 不 移地 实 行 改革 开放 政 策 ,开辟 了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道路 。 与 此 同时 ,x I  ̄ J l , 平 深 刻地 意识 到 物质 文 明 和精 神文 明协 调 发 展 的 重要 性 ,他 在 总 结新 中 国成 立 3 0年 经 验教 训 的基 础上 ,根据 改革 开 放过 程 中 面临 的新 问题 ,旗 帜鲜 明地 提 出 了要 坚持 “ 两 个 文 明 ”一起 抓 ,社 会 主 义不但 要 有 高度 的物 质文 明 ,还 要建 设 高 度 的社 会 主义精 神 文 明。 在 党 的 文献 中 ,最早 提 出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建设 总体布局的是 1 9 8 6 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 的

毛概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精编版

毛概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精编版
第十讲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政治专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要点: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 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十九大报告)
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 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3)多党合作的方式
A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
士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管理国家,
参政议政;
B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
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 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
主人士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机关 担任领导职务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党外人士共商国是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 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 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 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人士居多; ⑤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1945年由部分文教界知识分子组成; ⑥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解放前由部分归国侨眷组成; ⑦九三学社,原称民主科学社,1949年9月3日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改称现
名,由部分文教科技界知识分子组成; ⑧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1947年由部分台湾籍人士组成。
各级人民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 原则讨论决定国家和地方大事。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核心内容,体现 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贡献自

如何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贡献自

如何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贡献自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

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

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

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其他技能,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

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

大学生群体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
文化潮流,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研究综述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研究综述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ive-in-one Overall Layout of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 赵钦
作者机构: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出版物刊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3-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研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主要围绕着演进历程、历史动因、意义与实现途径等问题展开,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联系是双向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向度的。

例如,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就是相互的:社会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也影响到社会建设。

近些年来,由企业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以及垃圾焚烧等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群体事件呈上升趋势,但是,我们党意识到这类问题
的严重性,努力采取措施,使这类群体事件得到了有效遏制。

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就会不断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就会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因此,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意义重大,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

胡锦涛同志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其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它告诉我们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就经济建设谈经济建设、就政治建设谈政治建设、就文化建设谈文化建设、就社会建设谈社会
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谈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需要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

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建设的方法,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应当创建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

再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曾经讲: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