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建厂40周年之际国电谏壁发电厂待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厂建厂40周年之际国电谏壁发电厂待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经历了四十年风雨洗礼的秦岭电厂,

今年迎来了她40岁的生日。四十年风雨沧桑创业路,四十载征程跋涉铸辉煌。一路走来,秦电人有过艰辛,有过无奈;有过骄傲,有过自豪;有过曲折,有过光明;有过欢笑,有过泪水。在建厂四十周年之际,记者带你一起走进秦电看看这里四十年来所发生的故事……

起步建厂伊始,这里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乱石横布,由于受当时“靠山、隐蔽”建设方针的影响,在秦岭北麓大夫峪中一块面积不足5公顷的“小坡地”,就是秦电人建厂的厂址。

1969年春天,一阵开山炸石的“轰轰”炮响,打破了山谷的

寂静,2台12. 5万千瓦机组破土动工,开始建设。

已退休10多年的王振平告诉记者:“挖不完的土石方,砌不完的挡土墙是当时工程建设的最大特色。靠山、隐蔽的建设方针,给我们带来的施工困难,难以表述。拉运主变压器、爬坡、转弯、过桥、就位的精采壮观场面,至今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杜如清,上海人,现已经70多岁,文化大革命后期随勘察队到陕西,来到秦岭电厂建设指挥部,参加机组建设。虽然“先生产,后生活”的政策使第一批参与建设秦岭电厂的“元老”吃尽了苦头,但一聊起当年的那些事儿,杜师傅口齿伶俐,讲话干净利落,处处流露着激动和眷恋之情,“当年,我们都是一群毛头小伙

子,整天精神饱满,心情愉快。晚上没有电视,多是开会,讲政治、读报纸、学毛选。工会每月都安排几场电影,曾为看样板戏'龙江颂',我们抱着孩子,在露天广场的石头上,守侯通宵。”

曾经在政工部门工作过的王忠娥听得激动起来,“话匣子” 也被打开了,迫不及待地插上几句,他回忆道:1972年10月,110千伏变电站带电,11月辅机分部试运。为了赶工期,追进度,我们不分昼夜,工地变家,冬日的秦岭山,寒风瑟瑟,冻得人整夜睡不好觉,住在用土坯砌成的“干打垒”里,半夜里还能听见野兽一声声嚎叫,让人浑身颤栗。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下,第一代秦电人白手起家,在深山峡

谷中建起了当年全国最先进的电厂。

1972年12月,秦岭发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74年9 月25日,第二台机组移交生产,总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从此,秦岭电厂这个名字被记入了陕西经济发展的史册。

由于工程采用当时国内最新设备,未经生产实际考验,有多

项技术还处在试验研制阶段就上马,这给后来的安全稳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事故不过周,安全天数不过月"是当时安全生产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些,秦电人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卧薪尝胆,迎难而上,在科技人员的配合下,从解决锅炉断油烧煤,调速系统摆动等大型设备问题入手,果断拆掉了两台锅炉的“马鞍型"隔墙,使炉膛结焦,炉管爆破等问题基本解决。同时,还投资1000多万元,

对“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的2台12. 5万千瓦机组进行全方位改造,大大地提高了机组的安全可靠性。发展

秦电人顽强拼搏,坚韧向前,靠着勤劳的双手将自己的“小家”管理得井井有条,2台12. 5万千瓦机组的安全运行已牢牢掌

控在自己手中。这时,秦电人并没有安于现状,便萌发了将“小家”变“大家”的念头。1978年3月,秦岭电厂二、三期工程开

始上马。

1982年第一台2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紧接其后,3台20 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到1986年,秦岭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13 万千瓦,成为西北第一家、全国第四家百万千瓦火电厂,发电量占到陕西省发电总量的“半壁江山”。从此,“秦老大"这个名字在三秦大地传开。

这里一一曾创造了西北电力发展的辉煌。1986年,建成百万

机组容量电厂,为陕西乃至西北各省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改变和缓解了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因缺电而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大大改善了西北和陕西的电网结构,使西北和陕西电网备用容量和调控能力迅速增加,作为西北地区电网长期以来的骨干主力电厂,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倍受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注,时任西北电管局局长刘春茂多次来秦岭电厂现场办公,并派联络组进驻;原陕西省省委书记张勃兴,原能源部领导黄毅诚、陆延昌等先后来厂视察。

这里一一曾为西北电力系统培育了众多人才。“海涸之以滴

水竭,地荒之以一木枯”,失去“人”,“企”就变成了

“止”。管理和经营好这个百万大厂,第二代秦电人从前辈的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企业负责人始终把以人为本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

宝,力求发展,大胆探索。针对储备、培训和锻炼人才这一问题,秦岭电厂结合生产实际和员工自身特点,采取短期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函授办班、鼓励员工参加自学考试等形式,不断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先后为全国同类型电厂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生产技术人员,为全国电力特别是陕西电力系统输送了大批电力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后来建成的大型火电企业提供了管理技术资源。采访中,在秦电工作了30多年的张师傅告诉记者:“当年,西北电管局许多领导都是从咱们厂子走上去的,那时,我们都很有荣誉感,很自豪!”这里一一曾使秦电人得

到了快速的成长。采访中,在汽机检修工作的张景云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整体火电装备技术低下,设备安全性能低,当年的5号机组是个“多灾多难''的机组,汽轮机飞车,断油烧瓦,漏油着火等恶性事故接连发生。至今,那段阴影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一连串的大事故使社会各界人士用疑问的眼光审视着秦岭电厂。“秦电人能行吗?到底能经营好这个百万大厂吗?" 危机关头,不服输的精神,驱使秦电人在困境中拼搏。在历届班子的带领下,一场改造设备的翻身仗打响了。先后改造和完善了一大批基建

遗留项目和设施;消除了锅炉严重结焦,受热面严重泄漏,保护装置频繁误动等重大设备缺陷和隐患;完成了断油烧瓦的技术改造;更新了一大批辅助设备。特别是1989年以来,以设备治理整顿为重点的三年治理整顿,四年艰苦达标,两年创无泄漏工厂,共完成了两台制粉系统,四台给水泵的增容,变电站防污治理等技改项目。秦电人彻底将设备驯服于手中,实现了困境中的崛起。

“历经崎岖坎坷路,世上何事能难君。”

这是时任西北电管局局长刘宏当年给秦岭电厂的题词。第二

代秦电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低谷进入九十年代末,地处关中地区的渭河电厂、蒲城电厂百万机组陆续上马,“秦老大”的称号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慢慢地被淡化。这时,秦电人又想到了机组扩建。

20xx年3月,经过11个月的精心组织,扩建两台60万千瓦

机组初可研报告编制完成。此时正遇“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全面减速,电力供应普遍过剩,国家三年不开工常规火电项目,电力建设陷入停滞,多度行政管制最终酿成20xx年前后全国大面积拉闸限电。加之,受设备旧,能耗高,人员多,煤价倒挂等因素的制约,企业连年亏损,开始走下坡路。

怎么办?人们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柳暗花明之路到底在

何方?秦岭电厂的每一个人都在思索着这一实实在在的问题。

重生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20xx年11月27日,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