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

合集下载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汪曾祺谈吃的散文,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关于汪曾祺谈吃的散文的内容, 欢迎阅读!元丰元年,苏东坡为纪念战胜洪水的壮举,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大楼,并 邀请文人雅士饮酒作赋,以示庆贺。

高邮人秦少游派专人呈上一份高邮土特产, 并附诗一首:“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

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凫卵累累何足道,饤饾盘飧亦时欲。

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我旨蓄。

鱼鱐蜃 醢荐笾豆,山蔌溪毛例蒙录。

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

”这首名为《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是秦少游少有的专写食物的诗,但这首 诗却浓缩了高邮最具特点的美食。

有了秦少游作为先例,高邮的文人便多少都对 美食有了那么一点癖好。

于是,在 900 年后的高邮,就又出了那么一个“文人食 客”,那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故乡的美食 汪曾祺的嗜吃,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是出了名的,金庸就曾说过,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 汪曾祺和邓友梅。

”汪老的癖好之所以如此闻名于天下,更重要的不仅在于他会 吃,更在于他会写吃。

你看,汪老留下的散文与散文集自然是浩如烟海,其覆盖 的主题之广自然不用多说,但要说汪老的文章涉及最多的、写得最好的恐怕还当 数“美食”。

不用说《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这一类直接在题目里凸显“吃”这一主题的文章和文集,今年出版的“作家与故 乡”系列中汪老的两本选集(《水蛇腰》和《我的高邮》)里依然能常常看到美 食的“影子”。

对于汪老来说,天下美食派系众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汪曾祺语)各 地口味各具特色,但其中令汪老最难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食。

汪老曾特意作《故乡的食物》和《故乡的野菜》等文给故乡美食“作传”,即是 为证。

谈到高邮的特产,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红心咸鸭蛋。

对于名满天下的高邮鸭蛋,汪老自然不会忘掉,在《故乡的食物》中被拿来单独“立传”也就不足为奇 了。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短篇 茨菰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短篇 茨菰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短篇茨菰苏童,男,作家,曾任本刊编辑,现居南京。

其小说名篇《米》、《十九间房》、《城北地带》、《驯子记》、《白雪猪头》、《骑兵》等先后发表于本刊。

姑妈回家先看见了两只芦花大公鸡,它们被网线袋包围着,一只坐,一只站,但看上去都还乖巧。

看见芦花大公鸡,姑妈就知道我表哥回家来了,她仔细地看了看地上,也不知道是鸡讲卫生,还是饿着肚子无法便溺,总之地上很干净。

姑妈抓过一只公鸡的鸡冠检查了一下,说,不会是病鸡吧,光知道带公鸡回来,又不能炖汤,又不能下蛋的,早晨还吵死人。

姑妈走到厨房边,正要去抓米给鸡吃,看见天井里坐着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

她以为是我表哥带女朋友回来了,有点喜悦,又有点紧张,像做贼一样地往厨房里一闪,闪进去了,又出来,抿着头发,站在那里咳嗽。

刮茨菰的姑娘抬起头来,抬起一张黑里透红的脸,一看就是个乡下姑娘。

她从板凳上跳了起来,说不上来是害羞还是礼貌,正努力地向姑妈笑着。

姑妈听见她嘴里含糊地吐出一个称谓,是乡下方言,分不清是在叫她什么。

姑妈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那姑娘垂着手,目光在姑妈身上撞了一下,缩回去,怯怯地看着我表哥的房间,突然叫起来,小杨同志,你出来一下,出来一下呀。

我表哥就睡眼惺忪地出来了,他一出来那姑娘就埋着头钻了进去。

看见我姑妈愣在那里,表哥挠着肚子干笑起来,对她说,你眼睛瞪那么大干什么?以为我带女朋友回来了?我思想还没那么先进呢,找乡下人做女朋友!我姑妈等他往下面解释,他却不解释了,指着房间里的人,又指指地上的两只芦花大公鸡,敷衍了事地说,是顾庄的顾彩袖,人家遇到了麻烦,要在我家住几天,避一避风头!无论彩袖的故事怎么曲折,本来应该发生在我姑妈家,与我们家是没什么关联的。

但那天夜里我姑妈提着一只芦花大公鸡心急火燎地跑到我家来了,说是要和我母亲商量个急事。

其实那急事就是彩袖的事,急不到哪儿去,只不过我姑妈用了一种人命关天的语气描述,就显出事情的棘手来了。

汪曾祺《食道旧寻》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食道旧寻》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食道旧寻》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食道旧寻》原文及赏析【导语】:昆虫备忘录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食道旧寻《学人谈吃》,我觉得这个书名有点讽刺意味。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咸菜茨菇汤阅读题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咸菜茨菇汤阅读题答案

咸菜茨菇汤阅读题答案:篇一:淄博市张店区14-15上期中语文试题(初三)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初三语文试题第Ⅰ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糯米(nu?)腌制(yān)屏气凝神(píng)...B.囿于(y?u)隔阂(hé)即物起兴(xìng)...C.起哄(h?nɡ)发怵(chù)合辙押韵(zhé)...D.熨斗(yùn)匝道(zā)随机应变(yìng)...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甘醇手帕鸦雀无声B. 吃荤擅长豆蔻年华C. 景仰犀利五脏六腑D. 忌讳捧场余音绕粱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等。

B.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D.国庆节期间,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书画展在市展览馆隆重举行。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科学家研制出的新型传感摄像机,可以探测到受测人是否在说谎。

B. 丰富的传统文化给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C. 中国始终认为,伊拉克重建能否成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合作。

D. 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大学随着时代的进步,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

5.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停止、消失)。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或许)尽粟一石。

.C.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拥覆。

.D.先生不知何许(处所、地方)人也。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韩愈有“杂说”四篇,分别为《爱莲说》《龙说》《医说》《马说》。

B.《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给同乡同学的临别赠言。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引导语:汪曾祺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下笔,发人深省,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篇怀念故乡的散文《故乡的食物》,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引导语:汪曾祺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下笔,发人深省,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篇怀念故乡的散文《故乡的食物》,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汪曾祺散文解析

汪曾祺散文解析

汪曾祺散文解析作者:熊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4期汪曾祺在《蒲桥集》里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鱼虫、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的确如此!汪曾祺的散文从来没有宏大高深的主题,总是缭绕着浓厚的烟火气息。

他写他热爱的故乡,写故乡的水,故乡的美食,故乡的风俗;他写他敬爱的恩师、朋友,写培育了他的西南联大和美丽的昆明,写他的人生经历、旅行,一字一句都关乎最真实的生活。

都说散文是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品性与风度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一、烟火人间汪曾祺的散文中,几乎有半数以上的文章在谈美食。

他将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爱美食的文章里,用心灵体味更真淳的生活,并用美化了的生命热情再现。

阅读他的美食散文,总能在质朴平和的文字中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温暖与力量。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中,写的最多的又是故乡美食。

乡愁是一种味觉上的思念。

当我们怀念故乡,想念的其实是故乡特有的味道。

汪曾祺的家乡是高邮水乡,出鸭,鸭多了,鸭蛋自然就多,高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

为此,汪曾祺专门写了一篇《端午的鸭蛋》来称赞它:“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像稚童一样,多么直白又毫不避讳的夸赞!他仔细描写高邮鸭蛋的特点,质细而油多,为别处所不及,又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介绍高邮的孩子在端午节兴挂“鸭蛋络子”,还喜欢将萤火虫装在空鸭蛋壳,真是有无限童趣啊,可见他对家乡的咸鸭蛋充满了骄傲与眷恋。

除了最有名的咸鸭蛋,汪曾祺对于故乡的美食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如一到下雪天就要喝的咸菜茨菇汤:“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后来他离乡几十年,久违不喝,一次在沈从文家里吃到茨菇,想念之情涌上心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荠菜饺子散文汪曾祺

荠菜饺子散文汪曾祺

荠菜饺子散文汪曾祺【篇一:荠菜饺子,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散文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

汪曾祺《昆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昆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昆明菜》原文赏读汪曾祺《昆明菜》原文赏读我这篇东西是写给外地人看的,不是写给昆明人看的。

和昆明人谈昆明菜,岂不成了笑话!其实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

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是有特点的。

昆明菜——云南菜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

很多人以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实并不一样。

四川菜的特点是麻、辣。

多数四川菜都要放县豆瓣、泡辣,而且放大量的花,——必得是川。

中国很多省的人都爱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样爱吃花的地方不多。

重庆有很多小面馆,门面的白墙上多用黑漆涂写三个大字“麻、辣、烫”,老远的就看得见。

昆明菜不像四川菜那样既辣且麻。

大抵四川菜多浓厚强烈,而昆明菜则比较清淡纯和。

四川菜调料复杂,昆明菜重本味。

比较一下怪味鸡和汽锅鸡,便知二者区别所在。

汽锅鸡中国人很会吃鸡。

广东的盐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是什么人想出了这种非常独特的吃法?估计起来,先得有汽锅,然后才有汽锅鸡。

汽锅以建水所制者最佳。

现在全国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锅,如江苏的宜兴。

但我觉得用别处出的汽锅蒸出来的鸡,都不如用建水汽锅做出的有味。

这也许是我的偏见。

汽锅既出在建水,那么,昆明的汽锅鸡也可能是从建水传来的吧?原来在正义路近金碧路的路西有一家专卖汽锅鸡。

这家不知有没有店号,进门处挂了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培养正气”。

因此大家就径称这家饭馆为“培养正气”。

过去昆明人一说:“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听话的人就明白是去吃汽锅鸡。

“培养正气”的鸡特别鲜嫩,而且屡试不爽。

没有哪一次去吃了,会说“今天的鸡差点事”!所以能永远保持质量,据说他家用的鸡都是武定肥鸡。

鸡瘦则肉柴,肥则无味。

独武定鸡极肥而有味。

揭盖之后:汤清如水,而鸡香扑鼻。

听说“培养正气”已经没有了。

昆明饭馆里卖的汽锅鸡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因为用的不是武定鸡,什么鸡都有。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故乡的⾷物》汪曾祺散⽂《故乡的⾷物》 引导语:汪曾祺的作品,不乏风和⽇丽、⼩桥流⽔的江南秀⾊和⼩四合院、⼩胡同的京城⼀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的视⾓下笔,发⼈深省,下⾯是⼩编收集他的⼀篇怀念故乡的散⽂《故乡的⾷物》,欢迎⼤家阅读学习。

炒⽶和焦屑 ⼩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碗炒⽶送⼿中,佐以酱姜⼀⼩碟,最是暖⽼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我的家乡是⾼邮,风⽓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们不易领会的。

炒⽶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都做成了炒⽶糖。

这是很便宜的⾷品。

孩⼦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糖开⽔”,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

我们那⾥也有炒⽶糖,像别处⼀样,切成长⽅形的⼀块⼀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且不是作坊⾥做出来,是⾃⼰家⾥炒的。

说是⾃⼰家⾥炒,其实是请了⼈来炒的。

炒炒⽶也要点⼿艺,并不是⼈⼈都会的。

⼊了冬,⼤概是过了冬⾄吧,有⼈背了⼀⾯⼤筛⼦,⼿执长柄的铁铲,⼤街⼩巷地⾛,这就是炒炒⽶的。

有时带⼀个助⼿,多半是个半⼤孩⼦,是帮他烧⽕的。

请到家⾥来,管⼀顿饭,给⼏个钱,炒⼀天。

或⼆⽃,或半⽯;像我们家⼈⼝多,⼀次得炒⼀⽯糯⽶。

炒炒⽶都是把⼀年所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的也找不着。

⼀炒炒⽶,就让⼈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的坛⼦是固定的,这个坛⼦就叫“炒⽶坛⼦”,不作别的⽤途。

舀炒⽶的东西也是固定的,⼀般⼈家⼤都是⽤⼀个⾹烟罐头。

我的祖母⽤的是⼀个“柚⼦壳”。

柚⼦,——我们那⾥柚⼦不多见,从顶上开⼀个洞,把⾥⾯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糠,风⼲,就成了⼀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这个柚⼦壳⽤了⼀辈⼦。

我⽗亲有⼀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咸菜茨菇汤 阅读理解

咸菜茨菇汤 阅读理解

咸菜茨菇汤阅读理解
哇哦,说起“咸菜茨菇汤”,那可真是让我回忆满满啊!你们知道吗,这道看似普通的汤,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可是别有一番韵味呢!
每次读到汪曾祺描写咸菜茨菇汤的文字,我仿佛都能闻到那股淡淡的咸菜和茨菇混合的味道。

就好像我小时候,一到冬天,姥姥也总会做这道汤。

我会围在姥姥身边,看着她熟练地切着咸菜,清洗着茨菇,嘴里还念叨着一些我似懂非懂的话。

“宝儿,等会儿咱就可以喝到好喝的汤啦!”姥姥笑着说。

这咸菜茨菇汤,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平凡又珍贵的瞬间吗?它没有山珍海味那样耀眼,但是却能在寒冷的日子里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慰藉。

就像我们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那些时光,平淡却充满了爱。

还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没啥胃口,姥姥就给我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咸菜茨菇汤。

“宝儿,来尝尝,喝了就会舒服点。

”我看着那碗汤,心里暖暖的。

喝了一口,那熟悉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好像一下子就驱散了身体的不适。

你们说,这咸菜茨菇汤是不是很神奇?它虽然普通,但是却承载着我们那么多的回忆和情感。

难道不是吗?它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那些小美好,不引人注目,却能在关键时刻给我们力量。

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我想我都会记得这道咸菜茨菇汤,记得姥姥的爱,记得那些和它相关的温暖时光。

我觉得,咸菜茨菇汤不仅仅是一道汤,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啦,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呢?。

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

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

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赏读”中的“赏”,意思是因爱好、喜欢而观看。

在沟通交流中,对对方的文章称“赏读”,是表达爱好、喜欢的敬辞,类似于“拜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

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2023年最新的咸菜茨菇汤13篇

2023年最新的咸菜茨菇汤13篇

2023年最新的咸菜茨菇汤13篇1.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咸菜茨菇与乡愁的关系.2. 理解文章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 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目标: 理解文章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咸菜茨菇与乡愁的关系.理解文章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见过茨菇吗知道它长在哪里吗吃过它吗喜欢吃吗为什么?茨菇,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长在田里,它的果实是圆圆的球球,上面长有一个长长的蒂,长在泥里,皮和肉呈黄白色它的味道有些苦,好多人不喜欢它。

茨菇可能有同学没见过也没吃过,但咸菜相信大家都认识,都吃过,它一直是普通人家饭桌上的菜,经济实惠,下饭且不寡淡。

今天我就用这两种食材为大家烹制一碗汤,这碗汤到底味道如何,让我们一起学习汪曾祺先生的《咸菜茨菇汤》,看看汪老先生是怎样评价这碗汤的。

(板书:题目、作者)在学习课文前,我先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丈夫”,他的作品,语言平淡质朴,带有浓厚的家乡味道。

赏析文章,理清思路1.请学生快速浏览、熟悉课文,标号段落,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

2.同学们都看过文章了,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作为汤的两种食材,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或词。

对咸菜(第1~4段) 1.刚开始腌四五天是很好吃,味道难可比拟。

(第3段)(板书:咸菜) 2.咸菜汤什么时候吃?下雪天(第1段)对下雪天的咸菜汤作者什么态度?已经很咸,发酸,颜色不好看,不吃管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对茨菇(第2~11段):(作者对茨菇的感情比对咸菜更丰富)1. 小时候:是在没好感为什么:味苦、难吃、闹水灾、生活苦、苦上加苦(第4段)2. 离乡三十四年:并不想?:记忆中的茨菇不好吃3. 对茨菇有了感情(为什么?)(1)因为久违的(第9段)那隔了三四十年并不想,怎么现在又因为久违而有了感情呢?(2)因为沈从文老师的话:“格”比土豆高沈从文老师说的格是什么?为什么说茨菇格比土豆高?(根据我们的常识,思考一下,谈谈你的理解)格:(1)味道上(2)对环境要求高,不屈就:A、茨菇:只长在水田里,北方没有。

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浅析汪曾祺的饮食散文

摘要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中描写饮食的篇幅颇多。

他的饮食散文语言精炼,内容朴实有趣。

他的饮食散文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平凡之美,描写对象大多是日常生活饮食,里面有他对故乡和良师故友的思念,还蕴藏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具有鲜明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其饮食散文内容的成因以及饮食散文的内容进行探索,从而发现其饮食散文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汪曾祺饮食散文价值AbstractWang Cengqi's prose writing describes a lot of food space. His food prose is refined and simple and interesting. His food prose shows us the ordinary beauty of life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objects are mostly daily life diet. There are his hometown and teachers and friends of the missing, but also contains his understanding of lif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of its food prose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of food prose, so as to find out the value ofits food prose.Key words: Wang Zengqi ;Diet prose ;value目录一、汪曾祺饮食散文的成因 (1)(一)人生经历对汪曾祺的影响 (2)(二)儒家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 (3)(三)道家文化对汪曾祺的影响 (3)二、汪曾祺饮食散文的内容 (4)(一)对故乡味道的思念 (4)(二)对良师挚友的怀念 (5)(三)对平淡生活的总结 (6)三、汪曾祺饮食散文的价值 (7)(一)丰富了当代散文的题材 (8)(二)树立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观 (9)(三)呈现了新的审美价值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汪曾祺散文《故乡的食物》引导语:汪曾祺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下笔,发人深省,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篇怀念故乡的散文《故乡的食物》,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炒米和焦屑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汪曾祺谈吃散文

汪曾祺谈吃散文

汪曾祺谈吃散文汪曾祺谈吃散文引导语:汪曾祺是一位风雅独特的美食家,之前与著名作家陆文夫被人称为“南北人文美食家”。

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谈吃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

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

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

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

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

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

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

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

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

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

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你都尝过吗(再谈汪曾祺的昂刺鱼片)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你都尝过吗(再谈汪曾祺的昂刺鱼片)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你都尝过吗(再谈汪曾祺的昂刺鱼片)文/柳成荫汪曾祺先生算是一位食客,不可称为美食家。

所谓的美食家,以善于品评食物,善于对美食从色、香、味、形方面提出专业独到的见解,并善于把美食推荐给吃货们的人。

与以饱口腹是务的饕餮者和旨在阐释食道、诠说食论的食学家不同,美食家是以快乐的人生态度对食品进行艺术赏析、美学品味,并从事理想食事探究的人。

故,汪曾祺先生只能算“阐释食道、诠说食论”之人,算是“食学家”。

汪曾祺先生自陆文夫先生笔下的朱自冶之后,再无美食家,不容置疑,达到朱自冶境界的吃货至今未显山露水,更没有出头露面。

汪曾祺先生固然达不到那种境界。

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现实中的汪曾祺是活灵活现的,没有水分。

汪曾祺算是一个厨子,炒菜的,每有来客,去市场上挑点食材,到家后系上围裙,装模作样地摆弄一下,还真做出一桌子菜来,这是事实。

大凡有点文学功底的作家都能烧几道菜,文字的需要叫“体验生活”,蔡澜、张大千即为此类,汪曾祺也算得上。

汪曾祺算是一个馋鬼,是见到美食是不会轻意放过的主儿,用高邮话来说叫“捣嗓子”,其意思可能是“吃不下还吃”,我不是高邮人,只是猜想。

好一个“捣嗓子”,捣出了“咸菜茨菇汤”、“鳜鱼”、“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硬是捣出了一个“昂嗤鱼”的两腮边“蒜瓣肉”来,说是“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至今厨师不解,也算无人能透悟“蒜瓣肉”的真谛。

故,说汪曾祺先生是“作家里的厨子,厨子里的作家”并不为过。

高邮“汪小馆”的成立,旨在把汪老文章里的菜肴登入菜谱,端上餐桌,发扬光大,让读者现实中体验一下汪老的笔下高邮美味。

谁料,还真难住了小馆大厨。

汪曾祺先生的昂嗤鱼文中描写了“腮边蒜瓣肉”,“炒昂嗤鱼片谓之‘炒金银片’,亦佳。

”然,昂刺鱼是否有“腮边大拇指大的腮肉”?厨师茫然。

高邮的张先军先生曾在《高邮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半边嫩玉半边金,汪氏家宴之“金丝鱼片”》的散文,提及过汪老的“炒金银片”,算是彻底解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昂嗤鱼腮肉”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作品《咸菜茨菇汤》原文赏读
咸菜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

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

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

这大只是一种习惯。

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

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

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

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

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

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

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

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

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菇片,那就是咸菜菇汤。

或者叫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菇实在没有好感。

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菇却丰收。

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菇,而且是不去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菇肉片。

沈先生吃了两片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我承认他这话。

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

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菇有了感情。

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菇的。

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

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

所有的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菇。

我买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
——“菇。


——“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