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仪中数字波束形成的设计

合集下载

彩超中的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彩超中的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彩超中的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熊世杰;武剑辉【摘要】目的:解决彩色超声诊断仪实时成像前端渡束形成模块对处理速度的高要求的矛盾.方法:针对这一需求,在原有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它利用一次波束发射,形成2条以上的接收波束,加快了扫描速度.结果:根据数字多渡束形成原理,通过软件仿真,证明了这种思想的可行性,最后还介绍了基于FPGA的硬件实现方法.结论: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能够作为提高成像速度的方法应用在彩超中.【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0(031)008【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数字多波束形成;Matlab;Field Ⅱ;FPGA【作者】熊世杰;武剑辉【作者单位】610054,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523808,广东东莞,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610054,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523808,广东东莞,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R318.61 引言随着当今电子信息产业如席卷般的数字化浪潮,传统的模拟电路正在逐渐数字化,达到以更高的抗干扰能力获得更优信息的目的。

超声诊断设备(UDE)也不例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DSC技术解决了图像显示的数字化,而目前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则可将超声换能器采集的数据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传输到终端储存或显示,从而实现了超声诊断设备的全数字化[1]。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彩色超声和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的问世,人们对图像的实时显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数字波束形成必须达到足够高的速度,以满足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提供显示一帧图像所需的数据,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帧率。

为提高成像速度,研究人员就想到,如果能通过一次激发脉冲的发射就能形成N条波束(N≥2),而不是常规的一条波束,那么理论上成像速度就会提高N倍,这就是多波束形成技术[2]。

医疗超声成像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医疗超声成像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最 经 典 的 自 适 应 波 束 形 成 算 法 是 由 C apon[l] 提出的最小方差(minimum variance,M V )波束形 成 ,该算法通过抑制离轴信号同时保持感兴趣的 轴 上 信 号 来 提 高 图 像 分 辨 率 和 对 比 度 .然 而 M V 对方向向量误差过度敏感,稳健性不如传统的延 时叠加(delay-and-sum ,D A S )算 法 [2];其 次 , M V 在增强图像对比度及抑制杂波方面仍有待提高; 而且,高运算复杂度限制了 M V 的 硬 件 实 现 ,其 计 算 量 体 现 在 协 方 差 矩 阵 求 逆 ,复 杂 度 高
Q R 分 解 的 最 小 方 差 与 符 号 相 干 系 数 融 合 的 自 适 应 波 束 形 成 算 法 .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 该 算 法 分 辨 率 、对 比 度 都 优
于传统的延时叠加、最 小 方 差 及 基 于 Q R 分 解 的 最 小 方 差 算 法 ,表 现 出 和 最 小 方 差 与 符 号 相 干 系 数 融 合 ( SFM V)算 法 非 常 接 近 的 性 能 ,但 运 算 复 杂 度 却 远 低 于 它 .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variance (M V ) adaptive beamforming algorithm fo r medical
ultrasound has the disadvantages o f poor robustness, lim ited image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high algorithm com plexity. So, according to the m inim um variance beamforming based on QR decomposition(Q R M V ) , the sign coherence factor was introduced, and an adaptive beamforming algorithm o f QRM V combined w ith sign coherence factor was proposed. The sim ulation results

一种基于FPGA的B超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一种基于FPGA的B超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动态聚焦( y a cF c sn ) D n mi o u i g
中 心间 距) ,接 收 时 阵 元 为 奇 数 个 ,
目前 B 通 常 都 采 用 阵 列 式 换 能 中 ,  ̄N-个 阵 元 中 最 中 间 阵 元 的 中 超 GC v 1 _ '
接 下 来 讨 论 动 态 变 迹 的 数 学 表 达 器 , 以 凸 阵 探 头 应 用 最 广 ,因 此 本 文 心 处 ,如 图 1 示 ,图 中 只 画 出 了 5 所 个 方 法 ,设 幅 度 加 权 系 数 为 a, 则 a与 以 凸阵 探 头 为 例 进 行 讨 论 。设 凸 阵 的 阵 元 进 行 示 例 。 o点 为 探 头 凸 阵 的 弧 采 样 深 度t 采 样 的 振 元 序 号n 关 , 和 有
参 与 接 收 信 号
图3 动态聚焦波束形成软件框图
的 振元 个 数 。 是影 响 聚 焦
结出波束形成的总体表达式如下 :
n=
横 向/ m

■■
的 因 素 .本 文
效 果 非 常 重 要
_ ) ∑q ( T 7 厂 = f ) ( f — )(
以最 常用 的腹
数字波束形成软件实现

(L+ )=R +( 三 R +L cs a 上 + )一2 ( )o D
() 4
其中: 工 第n 道 与 第 0 道 为 通 通
深 度 ,达 到 聚 焦 的 效 果 。 根 据 聚焦
a =e t 一
‘一一
() 1
() 2
A =e ‘ 一一 一 ” ‘ 一

§=/ / '
() 5
在 多 焦 点发 射 的 实 现 方 式 下 ,为

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汇总

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汇总

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汇总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声场在成像场域的分布称为波束形成(beam forming)。

波束形成在整个超声中处于⼼位置,对成像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如图2.1。

本章以传统的延时叠加波束形成⽅法为中⼼来阐述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波束形成的影响,并介绍了波束控制⽅法(聚焦偏转、幅度变迹、动态孔径)及成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1 延时叠加波束形成算法延时叠加波束形成是超声成像中最传统、最简单也是应⽤最⼴泛的成像⽅法,它包括发射聚焦和接收聚焦两种⽅式。

由于成像过程实际就是对成像区域逐点聚焦,所以⼀帧完整的图像需要进⾏⾄少上万次的聚焦才能完成。

如果采⽤发射聚焦⽅式来实现超声成像,则完成⼀帧超声图像需要⾮常长的时间(⾄少需要⼏分钟),不符合实时成像的要求。

因此,平常所说的延时叠加波束形成⼀般是指接收聚焦,其形成过程如图2.2 所⽰。

1.1 声场分布的计算图像分辨率通常是评价图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在超声成像系统中的图像横向分辨率是由超声波束的声场分布决定的[25]。

超声辐射声场的空间分布与换能器的辐射频率、辐射孔径及辐射⾯结构有关,称为换能器的空间响应特性为了表征换能器空间响应特性,常引⼊⼀指向性函数。

指向性函数是描述发射器辐射声场或接收器灵敏度的空间函数。

由于探头类型不尽相同,包括连续曲线阵、连续曲⾯阵、连续体性阵和离散阵四⼤类,因此指向性函数的类型也有所不同。

本节以常⽤的凸阵探头(离散阵)为例介绍超声空间发射声场的计算如图2.3 所⽰,设阵元数为N,阵元的半径为R,相邻两阵元间的距离为d,由于d << R,可近似得到相邻两个阵元之间的夹⾓为Q=d/R。

那么探头上任⼀阵元i 与中⼼线的夹⾓考虑到换能器的空间响应特性满⾜互易原理,它的接收空间响应特性与其发射空间响应特性是⼀致的。

因此,关于接收声场的计算,基本上和发射声场的计算⽅法相同,只是接收焦点的深度总是和计算深度z 相同。

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汇总

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汇总

超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理论声场在成像场域的分布称为波束形成(beam forming)。

波束形成在整个超声中处于心位置,对成像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图2.1。

本章以传统的延时叠加波束形成方法为中心来阐述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波束形成的影响,并介绍了波束控制方法(聚焦偏转、幅度变迹、动态孔径)及成像质量的评价标准。

.1 延时叠加波束形成算法延时叠加波束形成是超声成像中最传统、最简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成像方法,它包括发射聚焦和接收聚焦两种方式。

由于成像过程实际就是对成像区域逐点聚焦,所以一帧完整的图像需要进行至少上万次的聚焦才能完成。

如果采用发射聚焦方式来实现超声成像,则完成一帧超声图像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至少需要几分钟),不符合实时成像的要求。

因此,平常所说的延时叠加波束形成一般是指接收聚焦,其形成过程如图2.2 所示。

1.1 声场分布的计算图像分辨率通常是评价图像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在超声成像系统中的图像横向分辨率是由超声波束的声场分布决定的[25]。

超声辐射声场的空间分布与换能器的辐射频率、辐射孔径及辐射面结构有关,称为换能器的空间响应特性为了表征换能器空间响应特性,常引入一指向性函数。

指向性函数是描述发射器辐射声场或接收器灵敏度的空间函数。

由于探头类型不尽相同,包括连续曲线阵、连续曲面阵、连续体性阵和离散阵四大类,因此指向性函数的类型也有所不同。

本节以常用的凸阵探头(离散阵)为例介绍超声空间发射声场的计算如图2.3 所示,设阵元数为N,阵元的半径为R,相邻两阵元间的距离为d,由于d << R,可近似得到相邻两个阵元之间的夹角为Q=d/R。

那么探头上任一阵元i 与中心线的夹角考虑到换能器的空间响应特性满足互易原理,它的接收空间响应特性与其发射空间响应特性是一致的。

因此,关于接收声场的计算,基本上和发射声场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接收焦点的深度总是和计算深度z 相同。

1.2 波束仿真凸阵探头参数,参考图2.3。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波技术在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作为超声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超声波成像的质量和精度。

因此,对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仿真研究,深入探讨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二、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概述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算法和处理方式,将多个超声波信号进行合成,以形成指向性强、分辨率高的超声波束。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超声成像、无损检测、声呐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包括波束合成、波束控制、波束聚焦等。

三、仿真模型建立为了深入研究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本文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

该模型包括信号源、传播介质、接收器以及波束形成算法等部分。

信号源产生多个超声波信号,经过传播介质后被接收器接收,然后通过波束形成算法进行合成和处理,最终形成指向性强、分辨率高的超声波束。

四、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一)实验设置在仿真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参数,如信号频率、阵元数量、阵列结构等,以探究这些参数对超声波束形成效果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不同的噪声环境,以模拟实际应用中的复杂环境。

(二)实验结果通过仿真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参数下的超声波束形成结果。

在理想的实验条件下,超声波束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分辨率。

然而,在复杂的噪声环境中,超声波束的性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适当的参数设置和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超声波束的抗干扰能力和性能表现。

(三)结果分析根据仿真实验结果,我们分析了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性能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信号频率和阵元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超声波束的指向性和分辨率。

然而,过高的频率和过多的阵元会导致处理复杂度的增加和成本的提高。

其次,阵列结构对超声波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阵列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此外,噪声环境对超声波束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篇一一、引言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是现代声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无损检测、水下探测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研究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仿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其原理、提高其性能,并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概述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是一种通过电子或数字方式对多个超声波换能器进行控制,使它们产生相互干涉的现象,从而实现波束的定向传播。

其原理基于阵列波束合成技术,能够使超声波束更加聚焦,从而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

三、仿真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本文采用仿真研究方法。

首先,建立超声波束形成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阵列换能器模型、信号处理模型等。

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如MATLAB)进行仿真实验,通过改变阵列布局、阵元数量、阵元间距等参数,观察波束的形成效果。

四、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1. 阵列布局对波束形成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发现,阵列布局对波束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当采用直线阵列时,波束在中心频率处具有较好的指向性;而采用曲面阵列时,波束在各个方向上具有更好的均匀性。

此外,不同阵列布局对波束的宽度、旁瓣水平等也有一定影响。

2. 阵元数量与波束性能的关系增加阵元数量可以提高波束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仿真实验表明,随着阵元数量的增加,波束的指向性变得更加尖锐,旁瓣水平得到有效抑制。

然而,阵元数量的增加也会带来硬件复杂性和成本的增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性能与成本因素。

3. 信号处理对波束形成的影响信号处理在波束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仿真实验表明,采用适当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数字延时与求和、相位校正等)可以显著提高波束形成的性能。

此外,信号处理还可以用于实现多普勒校正、距离补偿等功能。

五、结论通过对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仿真研究,我们深入理解了其原理和性能特点。

仿真实验表明,阵列布局、阵元数量和信号处理等因素对波束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阵列布局、阵元数量和信号处理方法。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波技术在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作为超声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应用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通过仿真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二、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概述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算法和设备,将多个超声波信号进行合成,以形成具有特定方向性和聚焦特性的声束。

该技术能够提高超声波的传播效率,增强探测精度,对于提高医疗诊断和工业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超声波束形成技术原理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主要涉及信号处理和波束合成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信号处理技术对多个超声波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放大、相位调整等操作。

然后,利用波束合成算法将处理后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合成,形成具有特定方向性和聚焦特性的声束。

四、仿真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本文采用仿真研究的方法。

首先,建立超声波信号的数学模型,模拟多个超声波信号的传播过程。

然后,利用信号处理算法对模拟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放大等操作。

最后,通过波束合成算法将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合成,观察声束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五、仿真结果分析通过仿真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声束方向性:在合适的算法和参数下,超声波束形成技术能够形成具有较高方向性的声束,有效提高超声波的传播效率。

2. 声束聚焦特性:通过调整波束合成算法的参数,可以实现对声束的聚焦控制,使声束在特定位置达到最大能量。

3. 仿真与实际应用的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际应用的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仿真研究无法完全模拟实际应用的复杂环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六、讨论与展望1. 算法优化:通过对波束合成算法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声束的方向性和聚焦特性,进一步提高超声波的传播效率和探测精度。

2. 多模态融合:将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与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如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实现多模态融合成像,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设计

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设计近年来,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成为了医疗设备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

波束形成技术可以利用传感器阵列,通过多个发射元件和接收元件的相互作用,精准地定位目标物体并获取高质量的图像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工业非损检测等领域中。

在本文中,将对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探讨。

一、超声波原理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其频率高于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上限(20kHz),通常指频率大于1MHz的声波。

超声波可以在物体内部传播,与物体内部的组织和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反射和散射信号。

超声波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具有无辐射、无伤害、灵敏度高等优点,可用于检测血管、器官等组织的形态、位置、结构等信息。

二、波束形成技术在超声检测中,波束形成技术是一种主要的图像获取方法。

波束形成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物体进行约束成像,利用发射和接收的方向性形成指向性敏感体,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

波束形成技术包括点源发射、阵列发射、焦点形成、相位控制等多个环节。

阵列发射是波束形成技术的核心之一。

阵列发射利用多个换能器同时发射超声波,并通过对不同换能器发射超声波的相位控制,形成扫描角度和扫描深度的约束,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进行成像。

阵列接收是波束形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阵列接收可以获取多个接收信号,并通过相位控制和信号处理,获得高质量的超声图像。

三、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设计基于波束形成的超声检测系统由控制模块、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组成。

控制模块负责对多个换能器的电信号进行控制和调节,以实现发射超声波和接收超声信号的功能。

采集模块负责将接收到的超声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存储。

处理模块负责对采集的超声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目标物体的位置、形态、结构等信息。

1. 换能器设计换能器是超声检测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常见的换能器类型包括线性阵列和二次元阵列。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范文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仿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波技术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超声波束形成技术作为超声波成像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研究对于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仿真研究,深入探讨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概述超声波束形成技术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对发射的超声波进行控制,使其在空间中形成特定的波束,以实现更精确的定位和更清晰的图像。

该技术主要涉及波束合成、波束控制、波束聚焦等关键步骤。

通过合理设计波束的形状和方向,可以显著提高超声波的穿透力和分辨率,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仿真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仿真软件对超声波束形成技术进行模拟研究。

首先,建立超声波传播的物理模型,包括声源、介质、接收器等。

然后,根据超声波的传播特性,设置仿真参数,如频率、波长、声速等。

接着,通过编程实现超声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过程,并运用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超声波束。

最后,对形成的超声波束进行性能评估,包括分辨率、信噪比等指标。

四、仿真结果与分析1. 波束合成与控制通过仿真研究,我们成功实现了超声波的波束合成与控制。

在仿真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调整波束的形状和方向时,超声波的穿透力和分辨率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通过合理设计波束的形状和方向,可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精确定位和清晰成像。

2. 波束聚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超声波的传播路径和聚焦参数,可以实现波束的精确聚焦。

在聚焦区域内,超声波的能量密度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性能评估我们对形成的超声波束进行了性能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参数下的仿真结果,我们发现,在适当的参数设置下,超声波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这表明我们的仿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仿真研究,深入探讨了超声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数字波束形成

数字波束形成
本文介绍了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对波束形成的信号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推 导,并且用 matlab 仿真了三种计算准则下的数字波束形成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 结果表明以上三种算法都可以实现波束形成,并对三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同时研 究了窄带信号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经典算法。研究并仿真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 则的 LMS 算法、RLS 算法和 MVDR 自适应算法,并且做了一些比较。
阵列信号处理是将一组传感器按照一定的规则布置在空间的不同位置,组成 传感器阵列,利用传感器阵列对接收到的空间信号进行空域或者空时多维处理的 方式,以增强有用目标信号,抑制无关干扰和噪声信号,提取信号的相关特征,估计 信号的参数。与传统单个传感器的一维信号处理相比,阵列信号处理具有更为灵活 的波束指向控制,更高的输出信号处理增益,更为精确的空间分辨率等优点,因此 阵列信号处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已成功应用于雷达和声纳 目标检测、无线通讯、射电天文、生物医学、地震探测等诸多工程领域[10]。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digital beam forming technology, the signal model of beam forming was presented, And the digital beam forming algorithm under the three calculation criterion was simulated by MATLAB,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algorithms can achieve beamforming, and made som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ree algorithms. At the same time, made some study about the adaptive narrow-band signal beam forming algorithm. Learned and Simulateded the LMS algorithm base on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criterion and RLS algorithm and MVDR algorithm, and do some comparison

基于FPGA的医学超声成像数字波束合成器设计

基于FPGA的医学超声成像数字波束合成器设计

基于FPGA的医学超声成像数字波束合成器设计齐雁;谭冠政;范必双【摘要】在介绍数字波束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FPGA为核心芯片的新的数字波束合成器;该芯片可根据每个回波脉冲到达其对应阵元的时刻采用程序动态地调整合成波束的焦点和各回波信号的加权因子,实现回波信号的动态聚焦和动态变迹;对于波束合成过程中各阵元所需的接收延迟时间、聚焦延迟时间以及加权因子的存储采用软件方式为每个阵元单独设置一个专用ROM,以简化电路结构并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仿真结果表明,与采用模拟聚焦和幅度变迹的方法相比,新方法的延时精度提高了80%,同时能更好地抑制波束旁瓣,有利于提高医学超声成像系统的图像质量.【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年(卷),期】2010(018)004【总页数】4页(P896-899)【关键词】FPGA;数字波束合成器;动态聚焦;医学超声成像【作者】齐雁;谭冠政;范必双【作者单位】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11.5:Q3340 引言在使用阵列式换能器时,采用电子聚焦、变迹及方向控制等技术来形成指向特性良好的声束,这就是声束形成技术[1]。

声束形成技术在医用 B超诊断仪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做法是采用集中参数L-C 模拟延迟线适当地延迟后相加,这种方式因器件的准确度不高,使仪器的整体性能难以达到更高的水平[1]。

随着人类对图像质量的高要求以及信号处理芯片的飞速发展,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以8阵元为例,讨论了一种基于FPGA芯片的数字波束合成器,通过软件编程实现波束的扫描、动态聚焦和动态变迹,可方便地获得超高分辨率和低旁瓣的医学图像;并对子模块进行仿真,从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有效性。

医用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医用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的设计的开题报告

医用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的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医用超声成像技术是一项广泛应用于临床方面的诊断技术,特别是在心血管、乳腺、骨骼肌肉、肝、肾及妇科等疾病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超声成像系统在成像过程中,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发挥着核心作用,直接影响着成像质量的优劣。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高性能的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成为了医用超声成像系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本项目旨在设计一种高性能的医用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以提高成像质量和增加成像系统的可靠性。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发射波束形成电路的设计:研究发射波束形成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电路结构的特点,优选选择适合的发射波束形成电路方案,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电路模型。

2.接收波束形成电路的设计:研究接收波束形成电路的工作原理、信号处理方法,选择适合的接收波束形成电路方案,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电路模型。

3.主控芯片的设计:研究医用超声成像系统的主控芯片功能需求,设计和实现主控芯片电路的硬件和软件模型。

三、研究意义本项目研究所得的高性能医用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成像质量:该电路设计能够提高超声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增强成像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降低成本:研究所得的系统电路可对成像系统的性能优化,降低超声成像系统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推动医用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所得的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可使超声成像技术取得更好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人们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四、研究方法本项目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实验室研究法和仿真模拟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调研法:研究现有医用超声成像技术的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探讨医用超声成像系统发射和接收波束形成电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2. 实验研究法:进行实验室切实可行性实验,测试不同电路模型的性能,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对比数据,优选合适的电路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μ 姨6N
式中,sinc(x)= sincπ(xπx),μ=fs/f(0 fs 为 A/D 采样频率,f0 为中心
频率) 表示中心频率的一个周期内离散延时的个数,N 为阵列
中阵元个数。 式(1-1)表明,N 和 μ 是确定延时量化误差的主要因素。对
于 16 通道系统,当中心频率为 3.5 MHz 时,要使旁瓣电平限制 在 -40 dB 以下,μ 不能小于 32,即 fs≥32f0,此时延时步长约为 9 ns;当通道数为 32 时,μ≥22,延时精度需达到 12 ns;当通道 数为 64 时,μ≥16,延时精度需达到 18 ns。
· 128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09 Vol.9 No.1
超声诊断仪中数字波束形成的设计
张晓辉 张 凯 邱文静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数字接收波束形成是影响医学超声成像系统的性能及硬件复杂度的关键部分。它要求 A/D 采样率大大高于奈奎斯特频率 以满足延时精度的要求,较高的采样率必然导致较高的存储量。本文详细讨论了两种波束形成方法 ---- 非均匀采样波束形成和均 匀采样波束形成的基本结构和实现过程,并对其性能和复杂度作对比分析,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的实现方法。 关 键 词 :均匀采样;非均匀采样;数字波束形成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273(2009)01-128-03
前言
在医学超声成像系统中,接收波束形成的设计是一个核心 的问题。性能优良的接收波束形成器,能在减轻后续处理负担 的同时,提高成像的质量、降低硬件的复杂度。随着高速、高分 辨力模数转换器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 列新的动态延时方案的提出,尤其是 FPGA 器件性能的大幅提 升,使得数字接收波束形成技术在实时超声成像领域中趋于成 熟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相对模拟波束形成技术,数字接收波 束形成技术可实现跟踪式动态接收聚焦动态变迹和动态孔径 等,使全程声场时空特性得到改善,获得高质量的声束,使系统 的分辨力接近理论水平;能保证获取信号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 定性;有利于系统的小型化。
1 量化误差分析
作者简介:张晓辉,(1983-),男,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数字化超声诊断仪 联系地址:南京市东南大学(四牌楼 2 号)健雄院 201-5 室, 邮编:210096,Email: chirs1026@ (收稿日期:2008-07-03 接受日期:2008-08-23)
重复的起始点,RAM 重复输出前一段数据,直到下一个地址 点。此结构能大大降低数据的存储量,利于 FPGA 的实现。
图 5 动态聚焦控制 Fig. 5 Dynamic focusing controlling
以上是以线阵为例进行的讨论,凸阵时情况类似,只是 ROM 和 RAM 的大小有所差别。
4 总结
Design of Digital Beamforming in Diagnostic Ultrasound
ZHANG Xiao-hui, ZHANG Kai, QIU Wen-j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ABSTRACT: Digital receiving beam-form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which govern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lexity of a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system.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returning signal received by transducer is sampled at a r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yquistrate, then resulting in larger memory.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basic architecture and procedure of two schemes including nonuniform sampling beamforming and uniform sampling beamforming, and compare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performance and complexity to choose the best one. Key words: Uniformsampling;Nonuniformsampling; Digital beamforming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R445.1 Document code: B Article ID: 1673-6273(2009)01-128-03
数。式(2-1)可改写成
N-1
Σ b(kT)= Xn(t)·δ(t(- kT-τn)) n=0
(2-2)
从式(2-2)可以看出,将采样与延时操作结合起来(如图 1 所
示),其结构如图 1 所示:
该方案中各通道 A/D 转换器的采样开始时刻和采样频率
要的存储器容量与均匀采样法需要的源自储器容量的比值近似 等于回波各通道间的最大时延与超声波到达最大偏向角上最 远聚焦深度处的往返时间的比值。
3 均匀采样波束形成
非均匀采样虽然可以使得存储器容量大大减小,但是由于 采样时钟发生器的速度限制,使得它的控制结构和实现变得很 复杂。均匀采样因其结构简单而更易于实现。如图 3 所示:
图 3 基于均匀采样的延时-相加数字波束形成器 Fig 3 Delay-added beamforming based on uniform sampling A/D 选用 12 bit、双通道的转换器,这样的话可以两个通道 合用一个 A/D,可以有效的减小硬件的体积。缓存模块为简单 双口 RAM,一个端口写入数据,另一个端口读出数据,RAM 只 缓存每个阵元的相对延时数据,存储单元数由最大偏转角方向 上阵元间最大的时延决定,首先从 ROM 中读出聚焦延迟数据 (延时数据事先算好并存储在 ROM 中),以 ROM 的读出数据 控制 RAM 的数据写入和读出,输出动态聚焦所需的数据。变 迹控制部分是对每个存储器读出的数据分别乘以不同的加权
非均匀采样法中,也有两种类型的存储单元,一个是采样 时钟发生表(SCG),它为每个通道产生采样时钟;另一个就是 FIFO。采样时钟发生表的结构如图 2 所示。
由于不再需要存储整个接收期间所有回波的数据,因此存 储器的容量可以大大减小,FIFO 的深度只由接收回波的最大 延迟时间决定,即需要同相输出的最后一个信号和第一个信号 到来的时间差决定。在相同的采样速率下,非均匀采样法所需
2 非均匀采样波束形成
为了保证成像的质量,需采用较高的采样速率,存储量的 要求也随之大大提高。为了降低采样速率,有非均匀采样和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09 Vol.9 No.1
· 129 ·
匀采样两种实现方法。非均匀采样是基于 Song. B. Park 等人提
图 2 采样时钟发生器的结构 Fig 2 Block diagram of sampled clock generator
当超声信号的中心频率改变(一般带宽也会改变)时,需要 改变的参数主要有主时钟频率 fm 和 A/D 的采样频率 fs。由于采 样时钟发生器的速度限制,fm 不能任意增加;由于 FIFO 和 A/D 的速度及大小限制,fs 也不能任意增加。但是,因为 fm=μf0 中 μ≠1,而 fs 接近于 f0,所以当换能器的中心频率增加时,采样时 钟发生器的速度限制将是非均匀采样法最主要的难题。
图 4 计算延时的阵元结构 Fig 4 Geometry used for calculating the required delays
线 性 扫 查 时 ,τ=
姨姨F2
2
+(N-1)
2
*d
/4
-
姨F2
2
+(nd)
姨,当
n=0,F=0 时,τmax= (N-1)·d/2/c,则 RAM 最大的存储单元为:
图 1 基于非均匀采样的延时 -- 相加数字波束形成 Fig 1 Delay-added beamforming based on nonuniform sampling
并不相同,即非均匀采样。一般通过计数器来实现延时聚焦控 制的功能。接收期开始后,各通道的接收延时计数器同时开始 倒计数,当某一个通道的接收延时计数器倒计数至零时,便产 生该通道的第一个采样脉冲。各通道计数器的初始数值并不相 等,所以各通道上初始采样脉冲出现的时间并不同步。通过事 先计算好的延迟量来预设计数器的初值,各通道的采样时钟根 据聚焦深度的不断变化动态地跟踪回波脉冲到达换能器的时 刻,即可以实现各通道上的 A/D 同步采集并非同步到达的同 一波阵面上的回波信号。此后接收延时计数器工作于固定分频 状态,即输出固定频率的采样脉冲。为了动态聚焦的需要,各通 道 A/D 的采样时钟一般并不具有等间隔的特性,而是根据动 态聚焦特性产生采样时钟。可见,该方式下,聚焦延时的精度由 计数器的最小计数单位时间决定,一般采用高速数字电路器件 后,可达到 10 ns 的延时精度。该方法的难点在于 A/D 采样时 钟的控制。
数字化动态聚焦中,对每个成像点进行一次聚焦,把各个
阵元的接收回波数据进行相加即为这个点的接收回波信号。因
此,采样率是决定量化误差(聚焦延时)的最重要因素。 延时量化误差用其均方根与主瓣幅度的比值来衡量 [1],可
表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