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

合集下载

课件无机化学08 水溶液

课件无机化学08 水溶液

611
C
A
Tf 0
t/º C
拉乌尔证明: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凝固点∆Tf (∆Tf=Tf*-Tf)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 度呈正比。
T f K f m
Kf:溶剂凝固点降低常数 ; m: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一些常见溶剂的凝固点下降常数
溶 剂 水
0.0

5.5
乙酸
16.6 3.9

80.5 6.87
沸点上升实验也是测定溶质的摩尔质 量(相对分子质量)的经典实验方法之一, 但凝固点下降测得的数据更准确。
例:已知纯苯的沸点是 80.2 ℃,取 2.67 g萘(C10H8)溶于100g苯中,测 得该溶液的沸点为 80.731 ℃,试求 苯的沸点升高常数。 解: 萘的摩尔质量 128 g mol ,
所以,两种溶液的蒸汽压均为: p=2.33 kPa×0.991=2.31 kPa
溶液的质量摩尔数相同,蒸汽压也相同。
8-2-2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凝固点:
在标准状况下,纯液体蒸气压和它 的固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为该液体 的凝固点。
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 蒸气压,所以溶液凝固点下降。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ΔTf = Kf · b p/Pa B
Tb对m作图,所得直线斜率即为Kb。
一些常见溶剂的沸点上升常数
溶剂 tb/℃ 水 乙醇 丙酮 苯 乙酸 100 78.4 56.2 80.1 117.9 Kb/K· mol-1 kJ· 0.512 1.22 1.71 2.53 2.93 溶剂 氯仿 萘 硝基苯 苯酚 樟脑 tb/℃ 61.7 218.9 210.8 181.7 208 Kb/K· mol-1 kJ· 3.63 5.80 5.24 3.56 5.95

大一化学知识点大全

大一化学知识点大全

大一化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在大一的化学课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化学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基础知识点: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电荷中性的中子组成。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化学元素表,它能够反映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5. 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如能级填充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第二章:无机化学知识点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大一无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1. 酸碱理论酸是指能够释放质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常见的酸碱理论有Arrhenius酸碱理论、Brønsted-Lowry酸碱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等。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其中,发生氧化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发生还原的物质叫做氧化剂。

3. 反应平衡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达到动态平衡,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平衡程度。

4.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而非金属通常是绝缘体。

第三章:有机化学知识点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大一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1. 烃烃是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化合物,按照分子中碳原子的数目不同可以分为脂肪烃、烯烃和炔烃等。

2. 单宁和醇单宁由羟基和苯环共同构成,而醇是碳链上含有羟基的化合物。

3. 醛和酮醛和酮是碳链上含有羰基的化合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羰基的位置。

4.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是指有机分子中存在着连续的π键,从而形成共轭体系,具有特殊的共轭体系稳定性。

第四章:基础实验技术和化学分析在大一化学实验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实验技术和化学分析方法。

3.2.2《溶液pH的计算》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3.2.2《溶液pH的计算》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二课时溶液pH的计算)【答案】 B【解析】 pH 计算方法为:酸按酸,碱按碱,酸碱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稀释后A 项pH ≈7;B 项pH =9;C 项pH ≈9.7;D 项pH ≈7。

【板书】活动二、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问题探究1】(1常温下,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求混合溶液的c (H +)及pH 。

【交流】c (H +)=[1×10-2mol ·L -1+10×10-4mol ·L -1]/(1+10)L =1.0×10-3mol ·L -1,故溶液的pH =3。

【问题探究2】(2)常温下,将200 mL 5×10-3mol ·L -1NaOH 溶液与100 mL 2×10-2mol ·L-1NaOH 溶液混合后,求溶液的c (OH -)、c (H +)及pH 。

【交流】c (OH -)=1.0×10-2mol ·L -1,c (H +)=1.0×10-12mol ·L -1,pH =12。

【问题探究3】(3)常温下,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求溶液的pH 为多少?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又为多少?【交流】先判断酸、碱谁过量,若酸过量,直接求c (H +)和pH ,若碱过量,则先求c (OH -),再求c (H +)和pH 。

可得前者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则pH =7,后者酸过量pH =3。

【方法探究】强酸碱混合后溶液pH 的计算基本思路是什么?【交流1】(1)强酸与强酸混合:c (H +)混=c 1H +·V 1+c 2H +·V 2V 1+V 2,然后再求pH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第一节 电离平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第一节 电离平衡

[素能应用]
典例2现有0.1 mol·L-1氨水10 mL,加蒸馏水稀释到1 L后,下列变化中正确的
是(
)
①电离程度增大
②c(NH3·H2O)增大
⑤导电性增强
(NH+
4)

增大
(NH3 ·H2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
③ NH
数目增多
4
④c(OH-)增大
答案 C
解析 NH3·H2O 属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NH3·H2O
电解质
全部电离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
定义
电解质
电离程度
部分电离
存在大量电解质分子,存在少
电解质在溶液 只存在电解质电离产生的阴、
量弱电解质分子电离产生的
中的存在形式 阳离子,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
离子
不可逆,强电解质全部电离,电 可逆,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
电离过程
离方程式用“===”连接
程式用“
”连接
[素能应用]
典例1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B.强电解质都是可溶性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难溶性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无溶质分子,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有溶质分子
D.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弱
答案 C
解析 A项,HCl、HNO3是强电解质,但属于共价化合物,A错误;B项,BaSO4、
3 2
(3)H2CO3 的电离常数a 1 =
(HC O 3 )·(H + )-(H 2 O源自3 )、a 2 =2-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2—2 近代化学的萌芽
1700年史塔尔(Stahl) 1700年史塔尔(Stahl)的燃素说 年史塔尔 1748年罗蒙诺索夫的质量不灭定律 1748年罗蒙诺索夫的质量不灭定律 1774年拉瓦锡提出氧化理论 1774年拉瓦锡提出氧化理论 1803年 1803年Dalton 建立的原子论 1808年盖 吕萨布(Gay-Lussac) 1808年盖•吕萨布(Gay-Lussac)的气体简比定 年盖• 律 1811年阿佛加德罗(Avogadro)定律和分子概念 1811年阿佛加德罗(Avogadro)定律和分子概念 年阿佛加德罗 1869年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系 1869年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系
§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6学时 §2 分子结构 §3 晶体结构 §4 配合物 §5 化学热力学基础 6学时 6学时 4学时 3学时
目 录
(上册) 上册)
第二篇 化学热力学与 化学动力学基础 14学时 学时
§6 化学平衡常数
4学时
§7 化学动力学基础 4学时 §8 水溶液 §9 酸碱平衡 3学时 6学时 3学时
化学创造了世界。 化学创造了世界。
高压钠灯
备注:钠蒸气放电发光问题早在1950年就得以解决,由于没有一 1950年就得以解决 备注:钠蒸气放电发光问题早在1950年就得以解决, 种能抵御高温钠蒸气(1400℃)强烈腐蚀的特殊材料,所以, 种能抵御高温钠蒸气(1400℃)强烈腐蚀的特殊材料,所以,直 1965年才制取第一支高压钠灯 年才制取第一支高压钠灯。 到1965年才制取第一支高压钠灯。
宏观
由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稳定态到亚稳定态, 由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稳定态到亚稳定态,经验上升到理 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开创新的研究。 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开创新的研究。 哪些是关键性的问题呢? 哪些是关键性的问题呢? 化学反应的性能,化学催化,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等。总之, 化学反应的性能,化学催化,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等。总之, 化学已成为中心科学, 世纪的四个重大课题( 化学已成为中心科学,与21世纪的四个重大课题(能源、材料、环境 世纪的四个重大课题 能源、材料、 和生命科学)都有关。 和生命科学)都有关。

初中化学水的作用原理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作用原理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作用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水的组成和性质。

2. 了解化学水在生活中的常见作用。

3. 掌握化学水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1. 化学水的组成和性质。

2. 化学水在溶解、中和、散热等方面的作用原理。

教学难点:1. 化学水的作用原理的深入理解。

2. 如何将化学水的作用原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使用化学水的场景,引出化学水的作用原理。

二、讲解化学水的组成和性质(10分钟)1. 化学水的组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

2. 化学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导电性。

三、探讨化学水的作用原理(15分钟)1. 溶解作用原理:化学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因为它能够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物质溶解于其中。

2. 中和作用原理:化学水作为一种中性物质,可以中和酸碱反应中发生的强酸、强碱,使反应得以平稳进行。

3. 散热作用原理:当化学水蒸发时,它会带走一部分周围环境的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四、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水在不同场景下的作用原理,如清洗物品、制备溶液、散热等。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原理。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更多关于化学水的作用原理的案例,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化学水的作用原理,并能够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积极探索化学水的作用原理。

2020年大学化学教案3篇

2020年大学化学教案3篇

大学化学教案 3 篇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2.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3.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4. 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02功能,氧饱和曲线。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1.两性解离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石河子大学无机化学8(07)

石河子大学无机化学8(07)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
中学里介绍过把某温度 100克水里某物质溶解 下100克水里某物质溶解 的最大克数叫溶解度. 的最大克数叫溶解度.习 按溶解度大小, 惯上按溶解度大小 惯上按溶解度大小,把 溶液分为: 溶液分为:
6
易溶 >10 可溶 1-10 微溶 0.1-1 难溶 <0.1
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a. 温度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相溶”原理,即非极性物质可以溶解在非极性 溶剂中(例如碘溶于四氯化碳中),极性物质和离子型晶 体易溶于极性溶剂(如水)中。主要表现在: a. 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结构越相似,相互溶解越容 易; b. 溶质分子间作用力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越相似,越 易互溶。
10
8-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colligative properties dilute nonelectroiyte solution) )
4
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 2. 各种浓度之间的换算(略) 各种不同纯度试剂的表示: 3. 各种不同纯度试剂的表示: 优级纯(G.R): 绿色) 优级纯(G.R):Guarantee Reagent (绿色 (G.R) 绿色 分析纯(A.R):Analytical Reagent(红色 红色) 分析纯(A.R): (A.R) 红色 化学纯(C.P): 蓝色) 化学纯(C.P):Chemical Pure(蓝色 (C.P) 蓝色 棕或黄色) 实验试剂(L.R): 棕或黄色 实验试剂(L.R): Laboratory Reagent (棕或黄色
亨利定律只适用于溶解度小,不与溶剂相互作用的气体。 亨利定律只适用于溶解度小,不与溶剂相互作用的气体。 所以HCl,NH3等气体都不适用。 , 等气体都不适用。 所以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无机化学内容及要求

无机化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第二章分子结构第三章晶体结构第四章配合物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第九章酸碱平衡第十章沉淀平衡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第十二章配位平衡第四篇元素化学(一)非金属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第十四章卤素第十五章氧族元素第十六章氮磷砷第十七章碳硅硼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第五篇元素化学(二)金属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第二十二章ds 区金属第二十三章 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要求绪论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

了解化学发展的现状。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篇物质结构基础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教学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

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元素原子层结构的特征。

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

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

1.本章第1、2、3节讨论原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概念。

其中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最重要的,其余都是阅读材料。

2.本张第4节讨论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基本要求是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4个概念,其他内容不作为教学要求。

3.第5节是本章第1个重点。

基本要求是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的推算。

本节小字部分为阅读材料。

4.第6节是本章第2个重点。

基本要求是掌握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在给定原子序数时能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状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小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

5.第7、8节是本章最后1个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溶液

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溶液

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溶液化学反应是研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酸碱溶液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

酸碱溶液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也在工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酸碱溶液的性质、原理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一、酸碱溶液的性质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溶液类型。

酸性溶液通常具有以下性质:呈酸味、酸性物质能够溶解金属、具有蓝色石蕊试剂的变红性等。

而碱性溶液则表现出苦味、具有碱性物质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具有红色酚酞试剂的变红性等特点。

酸碱性溶液的性质主要源于其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二、酸碱溶液的生成原理酸碱溶液的生成原理可以追溯到酸碱中和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称为中和反应。

其中,酸中的氢离子(H+)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水分子(H2O),同时生成相应的盐。

例如,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反应产生氯化钠(NaCl)和水(H2O)。

三、酸碱溶液的应用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家庭清洁剂、洗涤剂和肥皂等都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实现清洁效果的。

另外,酸碱溶液还可以用于调节身体的酸碱平衡,例如碳酸饮料的酸度可以中和胃酸。

2.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领域,酸碱溶液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酸性溶液用于金属表面的脱脂和清洁,而碱性溶液则常用于纺织品的漂白和去污。

此外,酸碱溶液还用于水处理、制药和化妆品等行业。

3.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中酸碱溶液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酸碱溶液可以作为实验室中的试剂,用于进行化学分析和合成反应。

此外,酸碱溶液还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医药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酸碱溶液的常见例子酸碱溶液有许多常见的例子。

以下是其中几个常见的酸碱溶液及其应用。

1. 盐酸和氢氧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是一种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一:焓变知识点总结一、焓变、反应热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金刚石,s)△H3= +/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3.2.3《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3.2.3《酸碱中和滴定》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课时酸碱中和滴定)pH =2的盐酸 中性 7 0.015 mol ·L -1的硫酸 酸性 2 0.004 mol ·L -1的硫酸碱性11【讨论1】(1)阅读教材P47—48页内容,思考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 【交流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来表示;【交流2】在中和反应中,H +、OH -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是n (H +)=n (OH -);若用参加反应的c (H+)、c (OH -)来表示,其关系式为c (H +)·V 酸=c (OH -)·V 碱,由此可计算c (H +),其表达式是c (H +)=c OH -·V 碱V 酸;也可计算c (OH -),其表达式是c (OH -)=c H +·V 酸V 碱。

由c (H +)、c (OH -)可分别求出相应酸、碱的浓度。

【讨论2】(2)请根据以上原理分析,归纳总结中和滴定的概念,思考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交流1】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其中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常称为标准液,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常称为待测液。

【交流2】中和滴定的关键是准确判断滴定终点(中和反应恰好反应完全的时刻),其方法是在待测液中加2~3滴指示剂,观察滴定过程中其颜色的变化,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使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交流3】常选用的指示剂是酚酞或甲基橙,不用石蕊溶液的原因是石蕊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且突变范围太宽(见教材P49页资料)。

指示剂 变色范围的pH 石蕊 <5.0红色 5.0~8.0紫色 >8.0蓝色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4.4黄色酚酞<8.2无色8.2~10.0浅红色 >10.0红色【讨论3】(3)中和滴定的有哪些主要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交流1】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主要仪器是锥形瓶和滴定管。

高考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3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件 4

高考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3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件 4

2.常见误差分析
步骤
操作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用于取液的碱式滴定管未用待
洗涤 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 取液
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VA 偏大
cB 偏高
偏小 偏低
偏大 偏高 不变 无影响
偏小 偏低
续表 步骤
操作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
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强酸滴 定弱碱
强碱滴 定强酸
甲基橙 酚酞 甲基橙 甲基橙 酚酞
黄色→橙色 红色→无色 黄色→橙色 红色→橙色 无色→粉红色
当指示剂刚好 变色,并在半分 2~3 滴 钟内不褪色,即 认为已达滴定 终点
强碱滴 定弱酸
酚酞
无色→粉红色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以标准浓度的 HCl 滴定未知浓度的 NaOH 溶液的误差分 析为例: 1.原理:c(NaOH)=cHVCNla·VOHHCl
VA 偏大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偏小
滴定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偏大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
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 NaOH 偏大 溶液无变化
cB 偏高 偏低 偏高
偏高
续表 步骤
操作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
读数(或前仰后俯)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 读数
读数(或前俯后仰)
两次滴定所消耗酸液的体积相
• ⑤再转乘5路车,前门又开不了,我只好再次从后门挤上车。和10 路车一样,车内不是鼻子顶鼻子,就是脸靠脸的,甚至连身体和 湿雨伞挤在一起,也得忍着。“阿姨,请帮我传一下车钱吧。” 正当我心里想着又要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时,突然身后一个 浑身湿透、年龄约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碰了一下我肩膀,还没等我 反应过来,小女孩左手两指夹着一元硬币伸了过来。“好的。” 我伸手接过一元硬币,似乎感觉到这钱好烫,仿佛有一股电流一 下子通遍全身,脸也不由自主地热了起来。我赶紧将这一元钱向 前面的人递了过去。随后我也飞快的拿出了自己的钱包,找到一 元硬币给前面的人:“朋友,再帮我传一下。”这时,站在后门 的乘客,也都不约而同地像我一样,纷纷掏出自己的钱包,找出 一元钱,递给前面的人。 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不知咋的,冥冥之中,我好像听到有人在 与我说话。“你要再给一元钱。”那人说。“我不是已经给了吗? 为什么还要再给啊?”我极力争辩,“别人都给一元钱,为什么 要我给两元钱呢?”“你就是要再给一元钱。”那人紧催不止。

化学实验报告溶液稀释(3篇)

化学实验报告溶液稀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稀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移液管、容量瓶等仪器进行溶液的准确稀释。

3.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溶液稀释是指将一定浓度的溶液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或其他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的过程。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 C1V1 = C2V2,其中C1、V1分别为稀释前溶液的浓度和体积,C2、V2分别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移液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滴定管、洗耳球、洗瓶等。

2. 试剂: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去离子水、酸碱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2.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

3. 将标准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

4. 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5. 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

6. 再次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7. 记录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释后溶液的浓度。

2.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来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稀释前溶液浓度:C1 = 0.1 mol/L- 稀释后溶液浓度:C2 = 0.01 mol/L- 稀释后溶液体积:V2 = 100 mL2. 数据处理:- 根据稀释公式 C1V1 = C2V2,计算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n = C1V1 = 0.1 mol/L × 10 mL = 0.01 mol- 计算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2 = n/V2 = 0.01 mol/100 mL = 0.1 mol/L3. 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为0.01 mol/L,与理论值相符。

-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 移液管和容量瓶的误差:由于仪器精度限制,可能导致体积测量误差。

- 溶液混合不均匀:稀释过程中,溶液可能未充分混合,导致浓度不均匀。

- 环境因素: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碳酸钠泡发鸡爪的原理

碳酸钠泡发鸡爪的原理

碳酸钠泡发鸡爪的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碳酸钠泡发鸡爪是一种传统的美食制作方法,通过浸泡鸡爪在碳酸钠水溶液中,可以使鸡爪变得更加鲜嫩可口。

那么,碳酸钠泡发鸡爪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碳酸钠,化学式Na2CO3,是一种碱性物质,具有强碱性。

碳酸钠能够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钠水溶液。

在碳酸钠水溶液中,碳酸钠分解为碳酸根离子(CO32-)和钠离子(Na+),而且碳酸根离子具有一定的碱性,能够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

鸡爪是一种充满弹性的肉质食材,但是其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这种蛋白质结构比较复杂,容易造成鸡爪口感较为粗糙。

通过碳酸钠泡发的过程,碱性的碳酸钠水溶液可以改变鸡爪细胞膜结构,使得蛋白质变得更容易溶解,胶原蛋白因此变得更加松软和饱满。

这样,在后续的烹饪过程中,鸡爪更容易被烹饪液浸透,口感也更加鲜嫩可口。

碳酸钠还有去除异味的作用。

在碳酸钠水溶液中泡发鸡爪,碱性的碳酸钠可以中和和去除鸡爪中的异味物质,使得鸡爪更加清香可口。

碳酸钠泡发鸡爪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碱性作用:碳酸钠水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与蛋白质发生反应,改变蛋白质结构,使得鸡爪更加鲜嫩。

碳酸钠泡发鸡爪的原理是利用碱性的碳酸钠水溶液改变鸡爪的蛋白质结构,使得鸡爪更加鲜嫩可口,并且去除异味,提升食材的口感和品质。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不仅可以使得鸡爪更加美味,也体现了人们在烹饪过程中对食材细致处理的精神。

第二篇示例:碳酸钠泡发鸡爪是一种常见的料理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食材处理方式。

通过使用碳酸钠泡发,不仅可以使鸡爪更加鲜嫩美味,还可以去除鸡爪上的异味,并且能够增加鸡爪的口感和咀嚼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理让碳酸钠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是一种碱性盐类物质。

在水中溶解后,碳酸钠能够发生以下反应:Na2CO3 + H2O → 2Na+ + CO3 2- + H2O,也就是碳酸钠在水中会解离为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的原理

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的原理

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的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氯离子与硝酸根是常见的离子组分,它们在水体中的共存会对环境、人类健康和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了解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的原理对于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氯离子是指氯原子脱去一个电子所形成的离子,其化学式为Cl-。

氯离子在水体中存在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和消毒剂的使用等。

氯离子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危害,但在高浓度下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而硝酸根离子是指硝酸分子失去一个负电荷后形成的离子,其化学式为NO3-。

硝酸根离子的主要来源包括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等。

在水体中,过量的硝酸根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导致水质恶化。

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的原理主要涉及其在水体中的互相影响。

一方面,氯离子与硝酸根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吸附作用,当它们共存时会影响彼此在水体中的分布和迁移。

氯离子与硝酸根还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氯离子与硝酸根的复分解反应生成氯气和氮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

氯离子与硝酸根的共存还会对水体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在一些含氯离子和硝酸根的水体中,研究发现水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水体中部分寄生虫和细菌数量增加,对水质卫生产生一定的威胁。

了解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的原理对于我们有效监测水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水质监测人员应该掌握氯离子和硝酸根的分析方法,及时监测水体中氯离子和硝酸根的浓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水质安全。

对含氯离子和硝酸根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其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氯离子与硝酸根的共存对水质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了解其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重视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水生态环境。

【字数:481】第二篇示例:氯离子与硝酸根共存是一个常见的化学现象,它代表了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存关系。

氯化铁去除钴金属离子方程式

氯化铁去除钴金属离子方程式

氯化铁去除钴金属离子方程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氯化铁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可用于去除水中的金属离子。

氯化铁能够有效去除钴金属离子,这是因为氯化铁能与钴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从而将钴金属离子从溶液中去除。

氯化铁去除钴金属离子的方程式如下:2FeCl3 + 3Co2+ → 2Fe3+ + 6Cl- + 3Co↓在这个方程式中,氯化铁(FeCl3)与钴金属离子(Co2+)发生反应,产生铁离子(Fe3+)、氯离子(Cl-)和钴的沉淀(Co)。

在实际应用中,氯化铁通常以溶液的形式添加到含有钴金属离子的水溶液中。

当氯化铁与钴金属离子接触时,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立即开始。

氯化铁与钴金属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是一种离子交换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氯化铁中的铁离子与钴金属离子之间发生交换,从而产生铁离子和钴的沉淀。

氯化铁的氯离子与钴金属离子之间发生配位交换反应,形成一个较稳定的配合物。

随后,这个配合物进一步与氯化铁中的铁离子发生配位交换反应,最终形成沉淀。

氯化铁去除钴金属离子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需要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对水溶液中的钴金属离子浓度、氯化铁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进行调节,以达到最佳的去除效果。

氯化铁是一种有效的去除钴金属离子的化学试剂。

通过适当调节实验条件,可以实现对水中钴金属离子的高效去除。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氯化铁去除钴金属离子的原理和应用。

【1788字】第二篇示例:氯化铁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可用于去除金属离子中的杂质。

钴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在许多工业生产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钴离子可能成为水体或废水中的污染源,对环境造成危害。

研究如何利用氯化铁去除水中的钴离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氯化铁在去除钴离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

氯化铁在水中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e(III)和Cl^-离子。

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反应

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反应

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反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纳氏试剂与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反应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反应原理纳氏试剂是硝酸銨的水溶液,化学式为NH4NO3。

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钴和氯化钠。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NH4NO3 + NH4Cl → CoCl2 + NaCl + 2H2O + N2↑在这个反应中,氯化铵和纳氏试剂先分解生成氨气和硝酸,然后生成氯化钴和氯化铵,最后生成氨气和氯气。

反应原理表明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态发生变化,原子数不变。

这个反应中氮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的氧化态也发生了变化。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纳氏试剂、氯化铵、试管、试管架、酒精灯或Bunsen燃气灯、玻璃棒等。

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然后加入纳氏试剂。

3. 加热试管底部,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的性质和颜色变化。

4. 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三、实验现象当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反应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

实验者可以用鼻子去闻这种气味,有一种酸性闻感。

此外,由于反应产物中是氨气和氯气,产生的气体会在试管中冒出泡.氯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体,氨气气味刺激,有刺鼻的性质。

当反应结束时,试管内会留下少量悬浊物,这是氯化钴的沉淀。

四、实验应用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这种反应可以用于化学分析实验中,用于检测纳氏试剂和氯化铵的存在。

在冶金、化工等领域也有重要的用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种反应来制备氯化钴,以及其他相关化合物。

总的来说,纳氏试剂与氯化铵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反应的过程和产物,深化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对这种反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篇示例:纳氏试剂与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经常被用于检测铜离子的存在。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8章水溶液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8章水溶液

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第8章水溶液[教学要求]1.掌握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

2.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依数性):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

3.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4.了解胶体的结构、制备和性质.[教学重点]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教学难点]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8-1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1.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和而成的均相、稳定的稀释体系2. 组成:溶质+溶剂3. 分类:气体溶液例:空气(21% O2,78% N2, 1% CO2, CO, NOx, SOx , H2O(g) …)液体溶液例:氨水,NaCl 水溶液,乙酸水溶液固体溶液(合金)钢(Fe, C, Mn, Ni, Co…),黄铜(Cu, Zn)液体溶液可以分为:A: 气体、固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B: 液体溶解于另一液体: 量少---- 溶质量多--- 溶剂溶液中还含有“溶剂化物”——即溶质与溶剂互相作用的产物.4. 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不是单纯物理过程,常有能量、体积、颜色变化。

例如:H2SO4 (l) + H2O (l) = H2SO4 (aq) △Hθ< 0NH4HCO3(s) + H2O (l) = NH4HCO3 (aq) △Hθ>0溶解过程2个步骤 :(1)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解: △H >0, △V>0 ;(2) 溶剂化作用 : △H <0, △V < 05. 溶解度①温度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有明显的影响,压力几乎没有影响。

讨论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气体的溶解度一般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气体溶解的质量或物质的量表示。

讨论气体溶解度时必须注明溶液的温度和气体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水溶液化学原理第8章水溶液[教学要求]1.掌握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

2.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依数性):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

3.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基本概念;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4.了解胶体的结构、制备和性质.[教学重点]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教学难点]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8-1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1.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和而成的均相、稳定的稀释体系2. 组成:溶质+溶剂3. 分类:气体溶液例:空气(21% O2,78%N2,1%CO2,CO,NOx,SOx ,H2O(g) …)液体溶液例:氨水,NaCl 水溶液,乙酸水溶液固体溶液(合金)钢(Fe, C, Mn, Ni, Co…),黄铜(Cu, Zn)液体溶液可以分为:A: 气体、固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B: 液体溶解于另一液体: 量少---- 溶质量多--- 溶剂溶液中还含有“溶剂化物”——即溶质与溶剂互相作用的产物.4. 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不是单纯物理过程,常有能量、体积、颜色变化。

例如:H2SO4 (l) + H2O (l) = H2SO4 (aq) △Hθ<0NH4HCO3(s) + H2O (l) = NH4HCO3 (aq) △Hθ>0溶解过程2个步骤:(1)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解: △H >0, △V>0 ;(2) 溶剂化作用: △H <0, △V <05. 溶解度①温度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有明显的影响,压力几乎没有影响。

讨论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气体的溶解度一般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气体溶解的质量或物质的量表示。

讨论气体溶解度时必须注明溶液的温度和气体的压力。

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呈正比。

表示为:p = K X (K 为亨利系数)只有当气体遵循理想气体行为时,亨利定律才有效8- 2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物质的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溶解的结果,溶质和溶剂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些性质变化分为两类:第一类性质变化决定于溶质的本性,如溶液的颜色,密度,导电性等。

第二类性质变化仅与溶质的量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如非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

依数性——只与溶液的浓度(即单位体积内质点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身无关的性质8-2-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______ 拉乌尔定律1.饱和蒸气压:液体和固体都具有挥发性。

蒸发:液体或固体分子逸出表面变成蒸气的过程。

蒸气压:由蒸气产生的压力。

温度越高,蒸发越显著,蒸气压越大。

凝聚:蒸气分子回到液面或固体表面成为液体分子或固体分子的过程。

温度越低,凝聚越显著。

蒸发与凝聚互为可逆。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过程达到平衡:r蒸发= r凝聚平衡时蒸气浓度、压力不再改变。

饱和蒸气:与同种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处于平衡状态的蒸气。

饱和蒸气压:饱和蒸气的压力。

蒸气压与物质本性有关,与温度有关。

2.稀溶液蒸气压下降:1847年,科学家巴伯(Babe, C.)和乌尔纳(Wulner, A.)发现:在某种纯液体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时,总是导致蒸气压的下降。

下图稀溶液蒸气压下降的实验说明溶液的蒸气压小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实验测定25°C时,水的饱和蒸气压: p (H2O) = 3167.7 Pa;0.5 mol ·kg-1糖水的蒸气压为: p (H2O) = 3135.7 Pa;1.0 mol ·kg-1糖水的蒸气压为: p (H2O) = 3107.7 Pa结论: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低,溶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

拉乌尔定律:(拉乌尔, 1887年,法国物理学家)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表达式:P=P B*×x B蒸气压下降值(Δp): 纯溶剂蒸气压与稀溶液蒸气压之差△P= P B*- P= P B*- P B*×(1- x A)得:△P= P B*×x A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和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对于稀溶液,溶剂物质的量n A远远大于溶质物质的量n B,即n A >> n B设溶液的浓度以1000g溶剂(水)中含的溶质物质的量nB为单位, 则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为:m = n B(mol ·kg-1)∵n A = 1000/18 = 55.5 mol∴X B = n B / n A = m/55.5ΔP = P A*·m/55.5 ΔP = K·m结论:难挥发性的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气压下降数值只取决于溶剂的本性(K)及溶液的质量摩尔浓m. 例:293K时,900g水中含有0.4mol非电解质溶质,求溶液的蒸气压为多少?蒸气压下降为多少?(已知P°H2O=2.34KPa)8-2-2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凝固点:一定外界压力下物质的固态的蒸气压与液态的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

见书301页图8-1。

结论: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导致蒸气压下降,必然导致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定量关系:溶液的凝固点下降与蒸气压下降成正比。

蒸气压下降正比于溶液的m,则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应与溶液的m成正比。

表示成:△T f=T f* -T f =K f×m式中:△T f为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值,K f称为摩尔凝固点下降常数(m=1时,△T f =K f)。

某一溶剂的K f可查表得到。

凝固点下降的应用。

见书302页,例8-18-2-3溶液的沸点上升沸点:液体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的温度。

见书303页图8-2。

结论: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导致蒸气压下降,必然会导致溶液沸点的升高。

定量关系:溶液的沸点上升与蒸气压下降成正比。

蒸气压下降正比于溶液的m,则溶液的沸点上升应与溶液的m成正比。

表示成:△T b=T b-T b* =K b×m式中:△T b为溶液的沸点上升值,K b称为摩尔沸点上升常数(m=1时,△T b =K b)。

某一溶剂的K b可查表得到。

沸点上升的应用。

见书303页,例8-28-2-4 溶液的渗透性半透膜:可以允许溶剂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

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趋向取决于溶液浓度的大小,溶液浓度大,渗透趋向大。

溶液的渗透压:由于半透膜两边的溶液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目不同而引起。

稀溶液溶剂分子渗透到浓溶液中的倾向。

为了阻止发生渗透所需施加的压力叫溶液的渗透压定量关系:浦菲弗(Pfeffer,V)的结论: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浓度,并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范德霍夫规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和温度的乘积成正比。

表示成:ΠV=nRT 或Π=cRT极稀的溶液:Π=mRT。

例与人体血液具有相等渗透压的葡萄糖溶液,其凝固点降低值为0.543K,求此葡萄糖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和渗透压。

(K f H2O=1.86K·Kg·mol-1血液的温度37℃)渗透压平衡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①给患者输液的浓度;②植物的生长;③人的营养循环。

结论: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渗透压都是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它们只与溶剂的本性和溶液的浓度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8-3 电解质溶液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要点:a、电解质在溶液中自发电离成离子;AB→A++B-b、溶液中离子能自发结合成电解质分子;A++B-→AB平衡时:AB=A++B-电离度:电解质电离百分数。

表示成:α=(已电离分子数/电离前分子总数) ×100%分子数可由物质的量或浓度代替。

c、溶液导电是由离子迁移引起的,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电离度的分类:α>30% 强电解质;α<5% 弱电解质;5%<α<30% 中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的理论电离度:100%。

强电解质的实测电离度:<100%。

电离度的测定方法很多。

最常见的是测定电导率。

此外:见书305实例。

NaCl = Na+ + Cl-0.01(1-α) 0.01α0.01α溶液中质点总数:0.01+α凝固点下降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0.01/(0.01+α)=0.0186/0.0361得:α=0.94=94%强电解质实测电离度小于理论电离度的解释:得拜和休克尔提出了“离子氛”的概念。

阴阳离子相互牵制作用导致阴阳离子处于异号离子的氛围中。

阴阳离子不是完全自由的离子。

实测电离度称为表观电离度。

阴阳离子相互牵制作用的定量描述:1、活度:描述电解质电离离子相互牵制作用。

表达式:a=f ×cf :活度系数,0<f<1。

阴、阳离子的f 值不尽相同,取平均值:f ±= f 越小(大)阴、阳离子相互牵制作用越大(小)。

2、离子强度:描述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相互牵制作用。

表达式:I=例见书307。

离子强度与活度系数的关系。

见书307页表8-8。

由浓度求活度:c →I →f →a补充:胶体()212i i C Z ∑1、一般概念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

分散相(分散质)、分散介质(分散剂) 。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分子(或离子)分散体系:粒子直径d<1nm胶体分散体系:粒子直径d=1-100nm粗分散体系:粒子直径d>100nm适合物质的各种存在状态(气、液、固)。

胶体的分类: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

2、胶体的结构3、胶体的性质 a 、丁铎尔效应(光学性质)1869年Tyndall 发现:汇聚的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

解释:光线射入分散体系时:若分散相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发生光的反射或折射现象。

若分散相离子小于入射光的波长,发生光的散射现象。

溶胶中粒子小于可见光的波长。

胶体粒子对光产生散射。

[]{}3()()x m Fe OH nFeO n x Cl xCl ++--⋅⋅-⋅光波绕过粒子向各个方向散射出去(称为乳光或散射光),光运动的路径被显示出来。

溶液中的粒子太小,散射不明显。

丁铎尔效应用于鉴别溶胶。

b、布朗运动(动力学性质)c、吸附现象d、电泳现象(电学性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定向移动的现象。

e、胶体的聚沉作用使胶体聚集成较大的微粒而沉降的作用。

破坏胶体的方法:加入电解质;加入相反电荷的溶胶;加热。

[作业] P307:3、4、5、7、8 、9、10、11、13、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