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
(完整版)裴娣娜编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完整版)裴娣娜编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4d89cbbe23482fb5da4c23.png)
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1.方法的内涵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遵循某种道路”。
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按照一定程序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以及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的说明。
2.科学方法的内涵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的系统。
它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
科学方法的任务是使科学研究过程规范化、最优化,帮助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密、合理、有目的、有条理地思维和活动。
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理解信息,了解社会,推进创新,实现目标。
科学方法一般分为专门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全科学方法三个层次。
3.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1)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它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结果是解释或预测、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和理论。
它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但它也存在着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性。
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周期较长,针对性好实践性较强,由于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等方面。
(2)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首先,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第二,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第三,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也就是说,要以充分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数据作为依据形成结论,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下结论,作判断。
第二讲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及分类
![第二讲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5c6cff149649b6648d74761.png)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选择 和运用
(一)教育研究的类型
基于目的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定性研究
基于方法分类
定量研究
基 础 研 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寻 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的 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 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基础研究的指向具 有普遍性,它可以为现有的科学体系增添新的 东西。 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 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 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应用研究的 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 究是指向特定问题的。
——倾听 听的方式: 行为层面(表面/消极/积极) 认知层面(强加于的/接受的/建构的) 情感层面(无感情地/有感情地/共情地) 听的原则:不轻易打断对方;容忍沉默
——回应 回应的类型:认可;重复/重组/总 结;自我暴露 回应的禁忌:论说型;评价型 集体访谈的利与弊(课堂讨论)
……园丁也并不希望一株植物在第一个月就能长大,或在 头一年年终就结果实。所以,他并不每天去照料,每天去 灌溉,他也并不用火或生石灰去为它保暖,他只要有了天 上降下的水分和太阳供给的温暖就满意了。对于青年人, 这是一种酷刑:假如强迫他们每日听六堂、七堂或八堂课, 外加自习。如果使他们过度受到默述,练习和需要记忆的 功课的压迫,以至产生恶心甚至痴癫。……所以,学习原 本可以更容易,更快意:假如课堂教学时间尽量减少,即 减少到四小时,假如给自习以同样多的时间。假如尽量少 强迫学生去记忆,就是说,只记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其余 的,他们只领会大意就够了。假如一切事情都按学生的能 量去安排,这种能量自然就会同学习与年龄一同增长。”
第二讲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及分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简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089e3d6bed5b9f3f80f1c6c.png)
(2)以开发智能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试验越来越广泛
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美国、前西德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验很多;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出现了三大典型学派的改革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发现法“、“探究法“、“解决问题法“等改革实验。近20年来日本等国又在积极进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改试验以及早期智力开发的早期教育实验。在我国,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的教育实验也很多,例如,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教授设计的“综合构建教学体系“教学实验,该项实验试图在儿童心理中构建一个“井架“,使儿童智力的潜能如地底的原油喷涌而出。这项实验从1978年开始,已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取得可喜的成果。又如,由北京市特级教师吕敬先主持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该项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为中心,通过对语文教学结构的整体改革,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这项实验从1962年开始,目前全国仍有许多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在扩大进行此项实验。
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法也随之出现。我国古代孔子、朱熹等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古代许多教育家为了对先辈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常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或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这些做法均属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我国古代考试,特别是科举考试,就是对考生进行测量评价。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观思辨和简单的逻辑推理,笼统地把握现象的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古代的思辨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我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托勒密的“地心说“等,对教育家们研究问题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推理三段论法和推理性猜测法贡献更大,它简直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古代的教育研究方法曾有效地推动了古代教育研究,但它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还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精确的定量分析、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因此,当时所采取的各种教育研究方法还没有达到真正科学研究的水平。例如,那时的观察法是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观察者往往以不完全的经验或证据为基础,忽视同时存在的复杂的教育因素在起作用,对直觉现象轻易地作出概括或结论。古代崇信“权威“的理念较为盛行,盲从权威,迷信古人是普遍现象,因此,人们观察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经验,思考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常常以权威的训谕为准绳。如我国古书记载的“圣人言“、“遵先王之道“等一类的话,就带有浓厚的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色彩。在欧洲的中世纪,上帝和神高于一切,宗教思想也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科学思维。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ff3b3f5fbfc77da369b10f.png)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时期特点】(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中国】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等课程,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研究方法著作和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第二章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第二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0fd14e16fc700abb68fc87.png)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笔记整理一、教育研究常用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二、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的特点◆自然性◆多样性(访问、座谈、问卷调查、测验和网上调查)◆灵活性◆间接性◆广泛性3.调查研究的意义◆揭示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意义,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和矛盾◆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教育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发现和总结教育思想和经验,更好的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收集资料,为制定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4.调查研究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关系调查、比较调查和原因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事实调查和意向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范围: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调查和测验调查5.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组织调查实施◆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6.调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调查内容要科学全面◆调查指导语要协调一致◆调查的问题要适宜◆调查资料要客观真实◆要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调查结论要做科学分析三、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的特点◆控制性◆因果性◆教育性◆重复性◆综合性3.实验研究的意义◆是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是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必经路径4.实验研究的类型◆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功能: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根据实验的性质: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根据实验的范围: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根据实验变量的个数: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根据实验场地的不同: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5.实验研究的操作程序(一)准备阶段◆确定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设计(二)实施阶段◆实验前测◆实验控制◆试验记录◆实验后测(三)总结阶段◆整理试验资料◆统计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题目、署名、前言、实验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参考文献及附录)6.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坚持教育性原则,绝不进行有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做好实验研究方案◆加强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要认真选择测查工具◆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周密设计并系统地进行实验四、个案研究1.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个案研究即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的方法2.个案研究的特点◆单一性◆典型性◆深入性◆针对性◆借鉴性◆自然性3.个案研究的意义◆有助于实施因材施教◆能够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育工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4.个案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个人个案研究、机构个人研究和社会团体个案研究◆根据个案数目的多寡:单一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根据研究目的:诊断性个案研究、指导性个案研究和探索性个案研究5.个案研究的操作程序◆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分析个案资料◆实施个案指导◆追踪指导研究◆撰写个案研究报告6.个案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要遵循道德准则,切实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权◆要排除主观干扰◆准确把握个案研究的适用范围◆不要轻率的将结论推及总体◆确保收集的资料完整、真实、可靠五、田野研究1.田野研究田野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者对象的真实情境中,以参与观察和具体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2.田野研究的特点◆实践性◆客观性◆参与性3.田野研究的意义◆属于人本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育及教育研究的特性◆为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助于我们从教育的角度认识和帮助弱势群体4.田野研究的操作程序(一)准备阶段◆选择调查对象和地点◆熟悉调查对象和调查点情况◆拟定研究方案◆实施预调查(二)开始阶段◆争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了解调查点当地情况◆选好居住地(三)调查阶段(四)撰写研究报告阶段5.田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要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要做到研究的有的放矢◆要边调查边整理资料◆要尊重不同的意见◆要遵循研究原理六、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_PPT幻灯片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_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421a5fbd011ca300a6c390f8.png)
§3.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贡献
I.赫尔巴特有形成教育学科的清晰的自觉意识,并提出了教育研究独立化问题;
II.赫尔巴特明确了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教育的可 能性”,并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的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的方 法论,从而扩大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学科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夸美纽斯(1592—1670),《大教学论》(1632),新研 究视角的产物。提出“泛智论”和教育对象普及化。
2、卢梭(1712—1778)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开创 了“儿童 中心主义”的研究传统。《爱弥儿》(1762)。
3、赫尔巴特(1776—1841)《普通教育学》(1806), 教育 学成为独立学科、教育研究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3.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一)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教育研究与实验 1、西方教育实验的传入 2、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概述 I.学制和学校层面的教育变革。 II.学校课程。
一、西方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3、研究方法——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传统1--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和目的观,以演绎为特征的下行路 线。
亚里士多德:“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 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
传统2--研究以教育的目标、对象、经验为出发点,沿着归纳的路线上行。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 二是以研究自然和环境中自然因素对人的影响为 主的自然教育学,以生理学、卫生学等为基础, 采用实验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以教育中社会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教育学, 需要用哲学方法。
§3.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自考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必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db0f0e02020740bf1e9b0d.png)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一、复习重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P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P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P4-P11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P13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P16-P206.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
P217.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层次与水平。
P22-P23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P249.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P25-P28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P28-P30二、名词解释:1.方法P22.研究P23.教育科学研究P2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2三、简答题、论述题:1.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P32.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每种方式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P16-20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P22-235.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P24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28-307.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有哪些主要作用?P25-2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一、复习重点:1.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P33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P34-363.选题的过程。
P37-394.选题的方法。
P39-425.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P47-496.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P49-537.文献检索的过程。
P53-548.文献检索的方法。
P54-559.教育文献的利用。
P5710.检索文献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P57-5811.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及主要内容。
P5912.理论构思的概念。
P6013.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P61-6314.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P64-6715.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检验的基本方法。
P68-7216.确定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8dc3e3daeaad1f346933fe7.png)
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教育研究的发展的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古希腊时期-16世纪)。
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靠不充分的直觉观察,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并直观地认识教育现象,因此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2.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分门别类的认识世界,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时期。
主要以培根的归纳法、经验论、笛卡尔的唯理论以及康德把两者结合起来、夸美纽斯等人为代表。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随着教育学的科学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古德的《教育研究法》、杜威、梅伊曼和拉伊等人为代表4.教育研究的变革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我国教育研究的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教育研究存在差异。
与西方教育研究相比,我国从古到今形成的教育研究基本模式呈现如下特征:(1)遵循历史传统,看重权威。
(2)以经验描述为主,缺乏理论概括。
(3)教育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与科学技术发展和实践研究脱节,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4)思维方式整体直观、整齐划一,缺乏批判性。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1)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教育研究的参与者多是高校教师和专门的教育研究人员,但随着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和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都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教育研究主体不断扩大,且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
当前的教育研究领域不仅关注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而且紧密结合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关注教育实践领域生成的诸多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困境。
第二章 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与趋势
![第二章 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8ffc3e4172ded630b1cb64d.png)
• 1、孔子的有关思想 • ①教育教学理论 • ②为学之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③为人之道:“推己及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2、老子的思想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3、庄子的思想 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 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 4、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 5《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 • “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 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杜威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 论基础上,对当时所谓的传 统教育理论的概念、范畴和 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造。 • 强调必须从教育实验中构建 理论 • 传统派VS进步派
• 芝加哥大学1909年开设“教育入门”“教 育法” • 古特《教育之科学的研究》 • 古德《教育研究法》 • 柯斯《教育问卷法》 • 麦柯尔《教育实验法》 • 士路特《如何做研究工作》 • 特尔欧《教育之科学研究》 • 怀特《教育研究的方法》
• • • •
我国: 罗廷光《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朱智贤《教育研究法》 钟鲁斋《教育之科学研究法》
•
20世纪初至今,国外与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的新发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五个发展 特点 • (1)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教育科学研究 领域中来。 • (2)形成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 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 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化,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 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期:“理性 ——分析”
研究阶段
教育研究历史及分类
![教育研究历史及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d09936bcf84b9d528ea7a34.png)
应用研究
创新技术、新模式 比较有弹性 专利或论文、著作 中介 周期短 大致预测 形成模式,影响特定领域 教研员、校长、教师 集体合作 中 强调管理,组织有序 素质教育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
定 性 研 究
过程,即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 结论。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讲从属于自 然主义者的范式,即研究应在自然的情境中进 行,研究所获得的意义也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 和条件。
演绎法,量化分析,对假设证 实或证伪,收集资料之后
科学抽象,概括性,普 适性,可重复
目的抽样
研究者本人,录音机, 具有灵活性、特殊性特
点 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
题,贯穿全过程
描述为主,独特性,地 域性
量化研究的适用范围及特点:
1.宏观研究,大范围的统计调查; 2.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3.人的某些特质(身体、知识技能); 4. 检验并完善理论假设; 5.(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标准化,可以)较准确
教育、教育学、教育研究 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一)西方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 (二) 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
1. 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2. 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 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深入理解复杂的教育现 象,提出新问题
故事,事件,过程,意 义
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
研究手段
统计分析,数字
描述分析,语言
研究方法 实验、调查、测量、 资料收集 封闭式问卷、结构观察
实地研究, 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6c962a87c24028915fc3ff.png)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2.教育研究的意义(背诵)(1)改善教育实践(2)推进理论建设(3)提高教师素质3.教育研究的类型(选择)(1)按照教育目的:基础研究/纯研究/理论研究(为什么)和应用研究(事实材料,是什么);(4)按照研究对象及其任务/研究内容:价值研究和事实研究;(2)按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量的研究和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定性研究VS 定量研究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背诵)●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脱节;●思维方式整体直观,整齐划一。
(2)现状(背诵)●教育研究主体不断扩大;●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教育研究问题意识增强,研究价值取向更切合实际需求;●研究视角和方法多元化。
(3)问题(了解)●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方法未得到应有重视;●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不够;●重思辨分析,轻实践与实验;●不善于吸收、利用其它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3.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1)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生态化;(2)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3)教育科学研究的跨文化趋势;(4)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选择,简答)1.客观性原则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1)研究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2)坚持教育方法使用中的严格的操作程序。
2.创新性原则(1)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2)具体问题时,适时调节教育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科学研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教育科学理论呈现两种形态(1)反映经验层次认识水平的经验性原理;(2)反映事物普遍本质的理论性原理。
4.伦理原则(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着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2)避免给对方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3)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5.操作性和适切性原则6.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背诵)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和评论阶段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选择)(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3)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教育研究的选题1.选题的主要来源(背诵)(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和反思产生的问题。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058ce1c4431b90d6c85c755.png)
演绎式
新传统派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
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 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 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2 .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
பைடு நூலகம்
(2)螺旋式编排教材,提倡早期教育。
“三个任何”的假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 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翻译”
(3)主张发现式学习。
行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 反思原因:改革的研究与设计过程缺
——
乏
一线教师的参与 —— ——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 行动研究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
P1具有A P2具有A …… PN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P1具有A
P2具有A
P3具有A P4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一、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 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2.教育研究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 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一、 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 (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 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
教科法第二章
![教科法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82e9adca58da0116c174902.png)
实证(positive) 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具有确定、 明确、确实的意思。 欧洲16世纪以后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 验,要求知识的“确定性”,因此,实验的 自 然科学被称为“实证科学”。实证的研究方 法 包括:观察、统计、测量、实验
Hale Waihona Puke 、实证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三、实证化潮流的兴起
(一)19世纪实证化的倾向 1、教育实验学校的兴起,开了教育实验之 先河; 2、实验法的引入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迈出 了关键的一步; 3、测量和测验的兴起与发展加速了教育科 学的客观化研究; 4、统计方法的移植推动了教育科学的量化 研究。
(二) 实证化潮流
1、儿童研究运动:霍尔 —“儿童研究之父” 2、实验教育学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思潮是作为赫尔巴特的教育学 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它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试 图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上研究教育现象,实验 教育学是通过实验,系统的观察和统计来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的。
第一阶段 :注重思辨
思辨多以哲学为理论依据,以分析归纳为特 点,从个别中推导出一般原理. 这一时期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康德、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第二阶段: 强化实证
一、 实证化研究的由来 18世纪启蒙运动,科学和技术 成了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武 器,定量等实证的方法与社会的 规划和设计联系起来了。19世纪 20年代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创立使 实证正式成为社会学重要的研究 取向。
一、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存在的必要性 二.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三阶段:定性研究的兴盛
一、 什么是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角度去理解他们 的行为、处境、态度、见解,倾向于通过 与研究对象的长期性接触,在他们自然生 活情境中收集资料。定性研究较常运用的 是参与性观察法与深入交流法。 二、芝加哥学派
教育科研方法的概述与历史发展
![教育科研方法的概述与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63e1fc95fbfc77da269b1da.png)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到16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前) 二、分析研究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四、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
第二节 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原则,是方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一、四种研究水平 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 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 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 4、理论研究水平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一)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 1层次是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 是具体的方法论; 2层次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 3层次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选世界、探索实现 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方法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教育发展中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以儒家重伦理、重义轻利的封闭结构、注重直觉和直觉经验、 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崇尚求同思维,注重独立思考整体 辩证的思维特点。 西方:注重现实、“一”与“多”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注 重理性思辨的致思的特点,从而其教育表现出功利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的教育发展,教育观念多样化以及注重理性精神。
一、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研究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研究
时代 古代到16世纪
生产及科技 哲学认识论 思维方式 发展特点 手工生产方 相互的唯物 直观猜测 式 主义和辩证 法思想
教育研究方 法论
笼统、直观、 综合地认识 教育现象。 重观察、经 验性的、模 仿自然科学 方法
16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
大工业生产 培根的经验 手自然科学 归纳法、笛 卡尔的理论 的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阅读报告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阅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b315dc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f.png)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阅读报告在刚看到第一句时就有种感觉,这内容真的很抽象,看完真是一大痛苦,但毕竟是任务,必须硬着头皮完成。
一开始书中就提到教育研究方法的历程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注重思辨的阶段、强化实证的阶段、复兴定性的阶段、融和定性和定量的阶段。
在注重思辨的这一阶段书中提到教育研究方法意识甚为朦胧,甚至还没有从哲学的母腹中分化出来,没有鲜明方法特征的思辨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看完这一阶段这我有以下疑问:什么是哲学,教育研究方法为什么会与哲学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出现是否有具体的时间标志呢,稍微百度了一下,一般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既然这样解释,那该如何解释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呢,我能解释成以哲学的方法来看问题,这能说得通吗?教育研究方法既然与哲学有关同时它的出现晚于哲学的出现,时间上来说差不了多少,都是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离不开哲学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与它当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当时环境的各种因素促成了这一事物的产生。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教育研究方法来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强化实证,这一阶段是教育研究方法是依托其他学科来发展的,这又充分说明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与它当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实证化潮流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儿童研究运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定量研究又是什么呢?百度百科对定量研究的解释是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这一解释还是无法让我对定量研究又一个很好的理解。
儿童研究运动是实证化潮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难道是认为研究儿童相对更简单还是与人们对儿童的教育变得更重视有关?当定量研究进入全盛时期时,定性研究也崭露头角。
2、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2、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7f10fdf61fb7360b4c65c5.png)
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代表人物 1、培根提出了经验论的归纳法,后为洛克、夸美纽斯发展。 2、笛卡尔提出理性的演绎法。 3、康德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企图使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把 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由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 次组成的认识发展过程理论。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论。 (二)基本特点 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 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 历程。卢梭、福禄培尔强调个性研究,赫尔巴特强调社会研究。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和在一起的, 并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 格,即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分析为主 3、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费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 “实验方法”。费斯泰洛齐1774年创办“新庄孤儿院”,梅伊曼创 立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孕 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始终伴随着人类 教育的发展全过程。 一、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基本 特征 二、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的 历史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16世纪前) (一)古代中国:孔丘、墨翟、孟轲、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 王夫之,其研究特点如下: 1、考察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是以伦理 道德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 研究并形成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辩证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形成 了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二)古代西欧:主张神性,以主智为宗旨。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51fc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1.png)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本课程考试由两位任课教师共同出题,一人一半)题型:单选、简答与论述、设计与分析文献综述作业需在寒假考试之前发给各学科负责人(文件统一命名为学号+姓名),由学科负责人打包统一发至邮箱:(注意:寒假考试之前)【内容提要】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第四章教育课题的选定与设计(前四章由曾继耘教授讲授)【专题一】文献的检索与综述【专题二】调查研究【专题三】观察法【专题四】研究报告的撰写(后四个专题由王晓诚老师讲授)《教育研究方法》—7日曾继耘教授授课内容整理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活动及其方法。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考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2)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规范,道德规范)(3)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4)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四个层次)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学科群方法论)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历史研究方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教育经验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研究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3、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
(只讲一种行动研究)若干新术语:·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田野研究·草根研究·实地研究·生活体验研究三、教育研究活动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重要动力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教育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经历了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经历了](https://img.taocdn.com/s3/m/2762d0d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6.png)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经历了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规范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目的是确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标准,主要是在由教育局和学校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指导下进行教育研究。
这个阶段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实证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小学教育研究逐渐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大量的统计和实证研究开始出现,以证明不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一个例子就是文献分析。
3. 参与式研究阶段:20世纪中后期,更多的研究者将研究关注点从课堂教学转移到了学生的参与式教育上,这也被称为人本主义研究方法。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在研究课堂教育的同时,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重视教育作为社交培训的意义。
4. 反思型研究阶段:21世纪早期,针对教育体系中的种种问题,如学生的不平等、教师的失落感和对学生经验的合理性质疑,反思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始在小学教育研究中兴起。
通过这种研究方式,研究者可以探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互动。
总之,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历史经历了从规范化阶段到实证研究阶段,再到参与式研究阶段和反思型研究阶段的发展。
这些不同的阶段都反映了时代的背景和教育目的的变化。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710a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0.png)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1. 引言教育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客观的探索和解释。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2.1 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教育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验证假设并找到因果关系。
例如,实证主义方法在量化研究中广泛使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技术。
2.2 解释主义方法解释主义方法强调对现象背后的意义和理解。
它关注个体内心世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
解释主义方法常用于质性研究,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
2.3 社会构建主义方法社会构建主义方法认为知识和现实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建构而产生的。
它强调话语、符号和文化背景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与参与者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2.4 实践-反思-实践方法实践-反思-实践方法是一种行动研究方法,强调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
它鼓励教育从业者通过不断实践、反思并再次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3. 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3.1 教学评估教育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评估领域。
研究者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数据收集工具来评估教学质量、学生表现以及课程效果等,并提供改进意见。
3.2 教师培训与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在教师培训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地观察、分析和解释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可以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3.3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通过实施教育实证研究,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问题和需求,并据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
3.4 学校改革与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为学校提供改进建议并推动其不断完善。
4. 总结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升教育领域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学认识论 认识论基础决定方法论特点。要使方法论科学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科学技术发展
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直接渗透、移植;另一方面是思维 方式的变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其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蕴含的方法论、形成的方法论、演变。 四、相关学科的发展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 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 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如社会中心和儿童中心。
3、受西方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 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这一时 期方法论的一般程序是:“经验-理论-检验-扩充材料-新理论”,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孕 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始终伴随着人类 教育的发展全过程。 一、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基本 特征 二、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
历史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16世纪前)
(一)古代中国:孔丘、墨翟、孟轲、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 王夫之,其研究特点如下:
(二)古代西欧:主张神性,以主智为宗旨。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代表人物
1、培根提出了经验论的归纳法,后为洛克、夸美纽斯发展。 2、笛卡尔提出理性的演绎法。 3、康德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企图使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把 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由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 次组成的认识发展过程理论。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论。 (二)基本特点 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 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 历程。卢梭、福禄培尔强调个性研究,赫尔巴特强调社会研究。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和在一起的, 并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 格,即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分析为主 3、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费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 “实验方法”。费斯泰洛齐1774年创办“新庄孤儿院”,梅伊曼创 立
1、考察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是以伦理
道德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
研究并形成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辩证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形成
了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轻理 性的局限性。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 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比较教育学“借鉴-改
善”。 5、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普遍有效的科学 方法论指导;二是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 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后) (一)代表人物
西欧的“新教育”运动和杜威的教育理论,出现“传统派”和“进 步派”之争
(二)基本特点 1、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
的。如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自然科 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比较法、统计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方法论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 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 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综合思维方式的发展。 3、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 说明的新事实,促使逻辑方法的发展。 4、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 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 体的、综合的事业。相互配合
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科学、 创造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通过了新的研究课题。 五、社会文化传统
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同样有深刻影响。 中国教育研究基本模式的特点:第一,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总结;第 二,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第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脱节,与自 然哲学研究脱节,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