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课程标准(机电专业机电方向) - 副本剖析
5《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课程标准
《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学时:64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一、课程性质《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是机械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了解、掌握工程中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装置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特性和实际应用;能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典型构件和零件强度校核的基本能力;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运用和维护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装置以及机械零部件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的绘图、识图、机械拆装、机械调试的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掌握常用机构及机器的结构、特性及实际应用;初步具有选用、分析、设计、运用和维护常用机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掌握标准零部件的选用原则和方法,具有通用零部件运用和维护的一般能力;并初步具有选用零件和分析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掌握基本的机械识图、机械测绘、机械拆装、机械调试的能力。
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4、掌握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静强度与疲劳强度、摩擦、磨损与润滑、寿命与可靠性。
5、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方法,改善载荷及应力分布的方法(二)技能目标1、具有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安装、操作、调试和维护的能力;2、具有对常用机构设计分析、运算、绘图和应用的能力;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变能力。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机械结构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讲授机械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巧。
本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旨在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本文档旨在提供机械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授课目标1.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能够运用机械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主要内容第一章:机械结构设计基础•机械结构设计的概念和作用•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与应用第二章:机械结构设计工具与软件•AutoCAD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SolidWorks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NSYS在机械结构分析中的应用•MATLAB在机械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第三章:机械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基于里兹图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强度计算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结构设计•基于性能优化的机械结构设计第四章:机械结构设计项目案例•学生团队拟定机械结构设计项目•设计项目分组和任务分配•机械结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成果展示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使学生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
2.实践: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3.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械结构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
4.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机械结构设计的理解。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参与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占总评成绩的30%。
2.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完成的机械结构设计项目进行评分。
占总评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理论的理解进行考核。
占总评成绩的30%。
参考书目1.《机械结构设计基础》李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课程标准56课时
《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课程标准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是机械类高职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课程,是学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开设的课程。
该课程是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56学时,2学分。
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以齿轮减速器为主的基本传动装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能应用工程技术观点分析和解决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以项目化教学使高等职业学院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了解机械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方面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通用零件及常用传动装置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制图的知识正确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2)能够正确地选择和设计通用零件及常用的传动装置。
3)具有查阅有关设计手册或资料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应用性较强实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有深入的理解,尤其使学生对机械设计的理念有明显提高;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3) 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教学基本条件有专用的制图教室,教室里有1号图板和桌椅。
六、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的实践课,其先修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技术》。
后续课程为:各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中通用零件的设计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七、课程实施建议1、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等课程内容相衔接,设计时要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的补充理解与复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2019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后汽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综合理论课。
在内容上它涉及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知识面跨度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机构、齿轮传动、齿轮系、带传动与链传动、联接与支承、润滑和密封及机械基础综合训练等主要知识。
这些知识按照机械设计的主线进行组合与串联,使得本课程成为了一门机械类综合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通用机械装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从机械零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安全性设计)学习来认识如何合理使用与维护好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机器设备。
从常用机构与机械传动的功能设计学习来认识通用机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
从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或选用方法学习来掌握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表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以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汽车机械企业有关专家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反复研讨下,结合专业教学任务与专业工作过程特点,对汽车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而制定的。
从机械零件的静力分析入手,进而分析机械零件或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以及决定构件承载能力的强度问题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和标准等作系统介绍和分析。
并对液压系统作一最基本的了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充分兼顾了让学生掌握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共64学时,4学分。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课程教学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常用零部件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常用零部件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常用零部件的设计,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基本设计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机械设计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零部件的分类、工作原理、材料选择以及制造工艺等。
2、零部件设计本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其中包括常用的轴、轴承、齿轮、联轴器、弹簧、紧固件等零部件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CAD绘图和工程图设计等知识点。
3、零部件加工工艺本部分介绍常用的零部件加工工艺和方法,包括车、铣、磨、切削等各种机加工工艺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加工精度等方面的知识。
4、装配和测试本部分讲解零部件之间如何正确装配以及如何进行测试和检验。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设备和测量测试方法。
三、课程大纲1、基础知识•机械零部件的分类•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要求•制造工艺和加工精度2、零部件设计1)轴和轴承设计•轴和轴承的基本概念•轴承的种类和选择•轴承的摩擦知识2)齿轮和传动设计•齿轮传动的基本概念•常见齿轮的型式和材料•齿轮传动的计算和CAD绘图3)联轴器和弹簧设计•联轴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弹簧的分类和设计原理•联轴器和弹簧的计算和CAD绘图4)紧固件设计•常见紧固件的种类和用途•紧固件的计算和CAD绘图3、零部件加工工艺1)车、铣和磨工艺•机床和工具的选择•切削速度和进给量•车、铣和磨的加工精度和误差2)切削用量和加工精度•切削液的种类和应用•精度的测量和调整4、装配和测试1)装配•零部件的拆卸、清洗和检查•零部件的正确装配流程2)测试•测试设备和测量方法的介绍•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其中,讲授环节主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和技术要点,实践环节则是通过练习案例和课程设计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自学环节则是通过指导教材和课程在线学习来自主学习。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评估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为主要考核内容。
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简介: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是现代机械工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分析,能够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维修难度。
本文将从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流程、结构设计基本原则、结构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读者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方面有所启发。
一、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流程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
1. 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阶段,设计师需要明确零部件的功能要求、工作环境、使用寿命等相关因素。
通过对这些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形式和性能指标。
2. 概念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设计师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结构设计。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创新和选择,设计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找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评比。
最终选择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概念设计方案,作为后续详细设计的基础。
3. 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对概念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和优化。
包括确定零部件的具体尺寸、材料和工艺要求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结构分析,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在详细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样机制造和测试,对设计进行验证和修正。
二、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1. 简洁性:结构设计应该尽量简洁,避免多余的复杂性。
简洁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还可以减少零部件的运动摩擦和能量损失,提高机械系统的传动效率。
2. 刚度与强度:结构设计应该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来承受工作负荷和环境力学影响。
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工况和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以及合理的加工工艺,确保零部件在工作中不会出现过大的变形和破坏。
3. 可制造性:结构设计应该符合现有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能力。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工艺的可行性,减少加工难度和成本。
同时,还应该注意材料的可获得性和成本,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设计的要求。
机电专业 课程标准
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控制理论及工程、检测技术及工程等,这些课程是机电专业的重要核心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实践环节:机电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更新课程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专业的课程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3. 注重学科交叉:机电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4. 突出专业特色:机电专业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这些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 副本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基础适用专业:焊接技术专业计划学时:100学时学分:6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主要包括: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简易带式输送机传动装、螺旋传动在台虎钳上的应用、自行车链轮、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内燃机的配气机构、盘式制动器概述、离合器设计、液压基本回路等十个项目。
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内容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分析解决机械类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应用等问题,能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和螺纹联结进行功能分析及简易计算。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设计为100学时,开设1个学期,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焊接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与焊接专业相适应的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
三、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简易带式输送机传动装、螺旋传动在台虎钳上的应用、自行车链轮、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内燃机的配气机构、盘式制动器概述、离合器设计、液压基本回路等十个项目的能力。
2、知识目标掌握课程中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简易带式输送机传动装、螺旋传动在台虎钳上的应用、自行车链轮、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内燃机的配气机构、盘式制动器概述、离合器设计、液压基本回路等十个项目相关知识。
3、素质目标热爱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较强的专业拓展能力;具有对职业实践的整体性把握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写作、演讲口才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四、教学内容与要序号项目或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学时1 绪论任务一认识内燃机任务二机构、机器的区别与联系任务三运动副任务四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与性质1.掌握机构机器的含义及区别3.掌握运动副的定义及分类4.了解常用传动机构5.了解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与性质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维护、保养步骤设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任务基础备品筹备教学活动4:工作检验与成效分析教学活动5:工作总结与评价82 项目一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任务一电动机的选用任务二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任务三轴的结构设计和计算任务四联轴器的选用及计算任务五键联接的选用及计算1.了解齿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2.掌握渐开线齿廓3.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4.了解其他齿轮传动及渐开线齿轮失效形式5.掌握轴的功用和类型6.了解轴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工作任务基础备品筹措教学活动3:二级展开式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艺的制定教学活动4:工作总结与评价123 项目二:设计简易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任务一电动机的选用与参数计算任务二传动零件的计算任务三各齿轮的设计计算任务四轴、键、轴承的设计计算任务五减速机机体的设计计算任务六润滑与密封1.带传动的组成和原理2.掌握带的类型与应用3.了解V带及带轮4.掌握V带传动的主要参数5.掌握普通V带的标记与应用特点6.V带传动的安装维护及张紧装置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设计简易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总结与评价 10序号项目或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学时4 项目三螺旋传动在台虎钳上的应用任务一机用台虎钳的工作原理任务二台虎钳各个零件的设计任务三加工方案与技术难点1.熟记螺纹的种类和特征2.熟练掌握螺旋传动的过程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螺旋传动在台虎钳上的应用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加工方案与技术难点工装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4:工作总结与评价125 项目四自行车链轮任务一掌握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任务二传动链的结构特点任务三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任务四掌握链传动的运动特性任务五链传动的张紧受力分析任务六滚子链传动的参数计算任务七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1.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与应用2.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3.链传动的合理布置与润滑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自行车链轮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总结与评价86 项目五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任务一机构工作原理任务二雨刷设计方案比较任务三电风扇摇头装置方案拟定1.掌握平面连杆机构2.掌握铰链四杆机构3.掌握曲柄滑块机构4.熟记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整转副)的条件5.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总结与评价107 项目六内燃机的配气机构任务一区别配气机构任务二收集气门组主要零件信息任务三收集气门传动组主要零部件任务四了解配气机构的维修与调整(选学)1.掌握凸轮机构的结构、特点、类型及应用;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内燃机的配气机构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总结与评价128 项目七盘式制动器任务一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与特点任务二盘式制动器的主要元件任务三盘式制动器设计(选学)任务四盘式制动器摩擦盘结构任务五盘式制动器压盘的设计任务六盘式制动器弹簧(选学)任务七盘式制动器花键设计1.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2.掌握力矩与平面力偶系3.制动器的定义与性质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盘式制动器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总结与评价109 项目八离合器设计任务一掌握摩擦离合器主要组成和功能任务二离合器的结构方案分析任务三选用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任务四合理选用离合器主1.了解联轴器与离合器、制动器的异同点:2.熟知联轴器的类型3.联轴器的选择4.简要了解离合器5.离合器的选择教学活动1:接受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教学活动2:离合器设计工艺制定与评价教学活动3:工作总结与评价8五、课程考核评价《机械基础》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基础知识考核、应用能力考核等两部分组成。
147《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编码:0509074 学分:1 总学时:28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前言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际的大型设计训练,是后续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在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与CAD》,后续课程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2.基本理念通过为期一周的对真实产品的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提高对简单机械的设计的能力。
同时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设计手册、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设计计算、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是对该课程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以一台实际机器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以企业产品开发流程为学习主线,通过学生在校内高仿真的生产环境之下的真实演练及模拟,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方案确定、运用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职业素质表现为评价重点,评价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一次接触实际的课程设计训练。
其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查阅资料、运用设计手册、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设计计算、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工程材料知识及选取原则②掌握零部件受力分析的相关知识③理解零部件承载能力计算的相关知识④掌握机械传动及常用机构的基础知识⑤掌握常用零部件选用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①会正确选择工程材料②会对简单机械进行传动分析和受力分析③会对零部件的失效进行分析和计算④掌握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等国家标准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时间:第二学期一. 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针对机械维修工艺员、机械设备安装于维护工从事的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和试验、故障排除及维护管理工作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机械设计基础》是3年制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安装、使用和维护机械设备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小型机械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机械特性及运行特性,掌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常用的凸轮机构设计方法及其他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高职检修,熟悉新型机械、及电气设备的分析调试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生产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在对按照工艺文件要求操作机械设备及机电设备、按照设备管理要求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检修和试验、故障排除及维护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其所需的机械传动装置的总体计算、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减速器的结构与润滑、装配图的设计与绘制、零件工作图的设计与绘制五个学习情境。
这五个学习情境完全按照一、以基于工作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以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对每一个情境进行教学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岗位能力等各项素质。
二. 培养目标根据3年制高职电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事实就是、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常用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机构、蜗杆传动轮系、连接、轴和轴承。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构运动学、机械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构运动学、动力学、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润滑密封等方面的知识。
2. 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传动件、支承件、控制件等。
3. 具备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工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构运动学: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念、运动学公式、运动副类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
2. 机械动力学:讲解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受迫振动、冲击、功率平衡等概念和方法。
3. 机械原理:阐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及设计方法,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4. 机械零件:介绍各种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螺栓、螺母、销钉)、传动件(带、链、齿轮、蜗杆)、支承件(轴承)、控制件(弹簧)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课程标准doc
《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课程标准doc课程代码:00120408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学时:78学分: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与地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依据专业基础课的定位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相关内容的要求,在确定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时,我们立足于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思想,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即生源来自于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但缺乏实践环节训练等特点,来设计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摒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思想,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以“学生是课程的核心”作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业意识等的培养。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2.能力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上半年教案)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上半年教案)第一章:机械零部件概述1.1 机械零部件的概念1.2 机械零部件的分类1.3 机械零部件的作用与重要性1.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二章:机械零部件设计基础2.1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原则与要求2.2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步骤2.3 设计方案的制定与选择2.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三章:机械零部件的材料选择3.1 机械零部件材料的基本要求3.2 常用机械零部件材料的特点与应用3.3 材料选择的依据与方法3.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四章:机械零部件的强度计算4.1 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与原理4.2 机械零部件的受力分析4.3 常用强度计算方法与应用4.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五章: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5.1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5.2 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5.3 典型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案例5.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六章: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6.1 加工制造的基本概念与过程6.2 常见机械零部件加工方法的应用6.3 加工质量控制与工艺参数的选择6.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七章:机械零部件的检测与维修7.1 检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7.2 机械零部件的故障诊断与分析7.3 维修策略与方法的选择7.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八章: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分析8.1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原理8.2 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模型与计算8.3 可靠性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8.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九章:机械零部件的优化设计9.1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2 机械零部件的优化设计案例分析9.3 优化设计在结构改进中的应用9.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第十章:机械零部件设计实例与创新10.1 机械零部件设计实例解析10.2 机械零部件设计中的创新方法10.3 创新设计在提高零部件性能中的应用10.4 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机械零部件的材料选择2. 机械零部件的强度计算3. 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4. 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5. 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分析6. 机械零部件的优化设计7. 机械零部件设计实例与创新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机械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关注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上半年教案)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上半年教案)第一章:机械零部件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1.2 教学内容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般步骤(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与评价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步骤。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部件设计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
第二章: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会运用基本原则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可维修性等)。
各原则的定义、内涵和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各基本原则的定义、内涵和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各原则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原则的理解。
设计练习:评估学生运用基本原则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能力。
第三章:机械零部件设计步骤3.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学会运用设计步骤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3.2 教学内容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般步骤(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与评价等)。
各步骤的意义、内容和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详细讲解各步骤的意义、内容和注意事项。
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设计练习。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设计步骤的理解。
设计报告:评估学生运用设计步骤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能力。
第四章: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4.1 教学目标了解可靠性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中的重要性。
掌握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
4.2 教学内容可靠性基本概念。
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如故障树分析、可靠性计算等)。
机械部件的设计与加工课程设计
机械部件的设计与加工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机械部件设计与加工是机械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系统学习机械部件的设计原理、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的使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机械部件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了解机械部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准则,具备机械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2.技能目标:掌握机械部件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CAD绘图、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等。
3.应用目标: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机械部件的设计和加工,具备独立解决机械部件设计和加工中的问题的能力。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设计方案的独立创新性和实际可行性。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机械部件设计原理和设计准则的讲解;(2)机械部件CAD绘图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命令的使用;(3)机械部件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的方法和技巧;(4)机械部件的工艺性分析和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5)机械部件的加工设备和工装的选择与使用。
2.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材和课件讲授机械部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准则。
(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机械部件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部件设计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计算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机械部件设计相关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4)实训操作:组织学生进行CAD绘图、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的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和课堂参与情况等。
2.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训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定。
3.期末考试:针对课程中所学内容进行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部件设计原理与应用》;2.课件:包括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实训操作等方面的课件;3.实验室:配备CAD绘图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等相关设备。
六、教学保障:1.教师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机械工程专业教师授课,保证教学质量。
机械零部件检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核标准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课程标准 《机械零部件检测》课程标识课程代码: 15760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 学时数: 72 学分数: 4 执笔人:一、课程定位《机械零部件检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起连接基础课与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同时也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
它以互换性内容为主线,围绕零部件的制造误差,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等,研究零部件的制造精度与测量方法。
本课程第三学期开设,前导开设机械制图等课程,并行开设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后续开设数控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等课程。
二、培养目标(一)方法能力培养目标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与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与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与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二)专业能力培养目标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
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
4.能使用螺纹千分尺、三针法、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等测量螺纹中径、螺距、牙型角和综合检验5.能使用百分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测量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同轴度等形位误差6.能使用公法线千分尺、齿圈径向跳动仪、万能测齿仪等测量齿轮的误差项目7.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8.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三)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宽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具有参与意识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环保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机械零件设计课程标准1
机械零件设计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801065 建议课时数:84 学分:4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群先修课程:机械识图与制图、材料应用与处理、典型零件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开课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的必修课,是机制专业群的专业平台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力学中的相关分析计算方法,并能将之运用到常用机械机构、传动及零件的设计计算与校核中。
具备运用机械设计手册进行常用机构及常用零件的设计,并能进行较简单的机械传动设计、计算及校核的能力。
它是要以本课程以《机械识图与制图》、《材料应用与处理》、《典型零件测绘与计算机绘图》的课程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动工具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改革,力求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工作任务(即8个学习项目):机械结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螺纹联接及螺旋传动设计、平面连杆机构设计、凸轮机构设计、带传动设计、链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轴系结构设计和轴承选型。
每个项目下又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设计任务是独立的,但同时也是常用机械装备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
考虑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软件运用能力的要求,把CAD软件的学习和机械零件设计过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考虑到高职层次的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多以辅助性设计为主,因此理论知识的选取根据基本够用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例如,“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这个学习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工程力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零件受力分析(主要为平面力系)的能力和典型强度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课程标准课程代码:JD1021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方向授课单位:机电工程系学分:6 学时:108 (54+5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电专业的必修课,是专业平台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力学中的相关分析计算方法,并能将之运用到常用机械机构、传动及零件的设计计算与校核中。
具备运用机械设计手册进行常用机构及常用零件的设计,并能进行较简单的机械传动设计、计算及校核的能力。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改革,力求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同时考虑到软件运用能力的要求,把CAD软件的学习和机械零件设计过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考虑到高职层次的学生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多以辅助性设计为主,因此理论知识的选取根据基本够用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例如,“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这个学习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工程力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零件受力分析(主要为平面力系)的能力和典型强度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够掌握拉压、剪切、弯曲、扭转、组合变形强度的计算。
通过本课程内容的训练学习和相关课程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零件设计的能力,将能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中有关机电类产品结构和传动辅助设计的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先修课: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后续课: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2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的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2. 课程目标2.1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流程,会熟练查询相关设计手册进行典型机械零件的设计,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2 具体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对工程构件和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熟练地画出受力图;2.掌握机械结构件拉压、剪切等强度计算知识;3.能够熟练分析机电产品内部常用结构件受力情况;4.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5.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2.认识本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
3.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机械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我国机械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3.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5.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 课程内容与要求通过实际制作过程完成教学内容,课程建议总课时为108,项目内容组织与学时分配如下所示。
力学部分(40学时)共六个学习情境机械设计部分(68学时)共五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总论(约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点:1.了解机械工业的发展史及我国历史上在机械方面的重大贡献。
2.解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
3.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说出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归纳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技能点:1.掌握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归纳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教学建议1.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2.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器设备导入该部分内容。
3.结合参观陈列室中的机构、零件进行教学。
学习情境2:常用机构(约2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点:1.辨认机构的组成,说出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能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理解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2.说出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辨认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型式,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区别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特性。
灵活运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3.识别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区别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解决用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的实际问题。
4.识别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原理和用途,一般了解其它常用机构。
技能点:1.运动副的分类,自由度的计算2. 设计平面四杆机构教学建议:1.教师应列举大量的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2.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习情境3:传动部分(约2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点: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识别带和带轮的结构;能进行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列举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方法;了解同步带传动。
联系实际设计普通V带传动。
2.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说出滚子链的结构,理解链传动的运动分析。
3.了解齿轮、蜗杆传动的特点、基本类型和应用,说出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形成过程,理解齿轮的加工原理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掌握渐开线直、斜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的啮合原理、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区别直、斜、锥齿轮传动及蜗杆传动的受力及转动方向,能根据工程实际选用直齿轮、斜齿轮。
4.说出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一般了解其它新型齿轮系,熟练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技能点:1.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设计普通V带传动。
2.掌握渐开线直、斜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的啮合原理、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3.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教学建议:1.可选择课外参观通用、专用机械设备,增加感性认识。
2.可进行习题讨论。
学习情境4:联接(约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点:1.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说明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了解螺旋传动的特点、类型;掌握螺旋传动相对运动判断及运动量的计算。
2.识别键、销联接的特点和类型,能根据工程实际对平键联接进行设计计算。
技能点:1.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
2.键、销联接的特点学习情境5:轴系(约1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点:1.识别轴的功用与类型,能根据工程实际对轴进行设计计算。
2.区别轴承的功用与类型,了解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结构和材料,说出常用的润滑剂和润滑方法。
3.说出滚动轴承的组成、特点,区别常用类型,解释滚动轴承的代号,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尺寸选择方法,解决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问题。
4.区别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方法。
技能点:1.根据工程实际对轴进行设计计算。
2.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尺寸选择方法,解决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问题。
教学建议:教师最好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减速器进行教学。
4. 课程实施4.1 教材选用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实际案例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通过上述各种教学活动来获得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
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应遵循的新规定及时纳入其中。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材应能给教学实践提供多视角、多思维和立体化的参考与指导。
4.2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作业来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分析、设计能力。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验实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轮岗实训的机会与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3教学基本条件本课程教学实施建议配备校内专任教师及校外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应具备2年以上的企业一线工作或实践经验,校外兼职教师建议由企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骨干担任。
本课程教学应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能实现上网、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动画、视频播放功能。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设计环节建议在CAD/CAM 机房中进行,机房中安装常用设计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具备上网功能。
能够让学生利用最新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工作。
4. 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主要参考书:《机械设计基础》(黄森彬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机械设计》(濮良贵,纪名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机械设计基础》(陈庭吉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机械设计》(邱宣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