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课标分析一、明确中考考点——考什么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⑪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⑫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⑪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⑫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⑭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研究中考试题——怎样考请大家浏览下列问题,思考它们分别对应了哪些考点。
1.结合文意来看,“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2.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B.手机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C.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D.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4.结合原文,给“低头族”下个定义。
5.怎样理解“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7.“人们感叹:科技发展,究竟带来的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请结合实际,谈一谈手机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三、探究答题方法——怎样做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做题方法,并强调答题的规范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分析综合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点要求;其余几项在做题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不全面,语言概括不够准确,分析语言特点时不能把握住文体的特点组织语言,甚至有时会论证和说明分不清。
2024年中考语文必刷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必刷试卷1(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共12分)品尝瑕疵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
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
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欢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尝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
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超群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
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备,创建奇迹。
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备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
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当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爱了。
“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
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
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白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建了一个不行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备的经典!”④品尝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胜利。
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最终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
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今,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
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
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备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胜利的机会。
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备,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漂亮的花朵。
中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10篇)1、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
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例如,其中的《幽凤·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
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普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调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
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
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
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
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山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早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
”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害性的压迫与伤害。
当人类的力量尚未达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
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征服,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打开了无尽的宝藏。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遜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
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消遁,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不得不失去賴以栖息的家园,人类在强调自然是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时,同自然界的关系便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相互异化。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年贵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读书万卷始通神吕云祥①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②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闳、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
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
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③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
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④如何读书,怎样学习,又大有讲究。
⑤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
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⑥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
《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义……”⑦有些人的读书则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
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⑨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
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从考点出发,知道考什么(一)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厘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解题技巧一、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中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
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从文本内容来看,新考纲中新增的“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
阅读论述类文本无法绕开这三要素,但在中考中如何对其考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其实,新考纲将其能力层级界定为“分析”,意在要求学生明了文本的论点,并分析其合理性;理解并分析文本为证明其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文本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运用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人类文明及传统生活习俗已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
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
”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國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
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
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材料二:未来几年,共享教育有可能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动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记者走访一些农村学校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低,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
“学校现在是10兆、50兆宽带,不能满足授课需要,希望能提高到100兆。
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47张PPT)
文快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目录
CONTENTS
一、文体初感知
——考什么,文本有什么
二、方法初尝试
——怎么快读文,怎么准做题
一、文体初感知
——考什么,文本有什么
聚焦考什么——明3个小题的考查侧重点
[ 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个小题,9 分)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 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 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 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 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 或法律正义。
步骤一:边读边标关键词 标注重点: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 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 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步骤二:读完每段理关系 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 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 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概括段落层次含意的常见方式有: (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句及段中 的衔接关联句等)。 (2)依据关键词概括。 (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 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 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 些关系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 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层进式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对照式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 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 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 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百色中考命题规律百色中考备考攻略知识梳理例(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黄集伟①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
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
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
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
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
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
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
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❶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C)(2分)A.段子化B.高大上C.中性词D.表情包❷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第①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B.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C.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总(⑨)。
词语含义►方法指导作答此类题,必须紧扣语境(加点词语的上下文)。
具体方法如下:1.理解重要词句含义:(1)找到加点的词语,分析加点词语的本义。
(2)然后揣摩该词所在的语境,联系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分析其语境义。
(3)最后将本义和语境义相结合,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看词语的指代义:(1)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少可多,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
(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2)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指代词所指代内容在上下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大体有两种:一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前,二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后。
(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类试题,一般来说,“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3)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①找关键词。
②找关键句(即找中心句)。
③无关键词句时,先要总览有关指代内容,理清其内部关系,用自己简洁、准确的语言来概括。
找出指代内容后,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中心论点►方法指导1.概括中心论点(1)明确中心论点的特点,根据特点提取或概括论点。
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一个简明的表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
(2)位置“四看”法。
一看题目,有的议论文的题目直接揭示论点。
二看开头,开篇点题。
三看结尾,篇末揭示中心。
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等。
四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注】上述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解题时会更加快速和准确。
2.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一般情况下,中心论点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1)在标题或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
(2)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引用资料、名言警句等提出论点。
3.概括分论点(1)位置分析法:一看开头,即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如《谈骨气》中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中心论点。
二看结尾,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论点。
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
三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2)词语提示法: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以及衔接、过渡性的词语和行文中反复使用的词语等)中找出分论点。
(3)归纳提炼法:概括段落内容,从中提取观点。
(4)反推法:通过分析该段中的论据推出论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即是论点。
论证方法►方法指导【答题步骤】判断论证方法→分析构成→结合具体内容阐述表达效果。
具体如下:1.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设问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几段,是问一种还是多种论证方法,题干设问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
每一种设问情况,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2.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首先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找语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
(1)举例论证:常有“例如”“譬如”等字眼提示,并且所讲内容均为有代表性的事实。
(2)道理论证:一般有“某某说”“俗话说”等提示语,内容多为含哲理的古诗、名言警句或纯粹地讲道理等。
(3)对比论证:需要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的对比。
(4)比喻论证:需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结合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❸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2分)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B.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C.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D.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感受探究►方法指导1.谈看法类谈看法类题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所给选文,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并把它们迁移到文段中来。
往往不是结合文章内容谈,就是结合实际回答,在作答时审题要准确。
2.谈认识、理解类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
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
感受就从自己在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启示则从这个观点带给自己以后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来谈。
分析论据►方法指导1.分析论据(选材)的特点一要明确议论文常见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详见“知识梳理”中的“论据类型”。
另外,使用多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一般情况下会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加充分。
二要结合不同类型论据的特点进行分析。
事实论据一般可根据其长短判断其是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根据材料的国别、古今判断其是否典型丰富。
2.分析论据第一步:分析。
分析所给材料是人物事迹还是名言、传说;判断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第二步:对比。
阅读原文,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总结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将所给材料与各个段落的分论点进行对比,初步确定所给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
第三步:验证。
将所给材料代入确定的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
【答题格式】材料作为论据应放在文中第×段,材料内容论证了……观点,与第×段的观点相符。
3.补写论据第一步:明确中心论点,选取与论点相关的素材,如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等。
补写的论据所表明的观点一定要与论点一致。
第二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补写内容。
(1)事实论据:补写内容要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补写。
注意人物要准确、典型,具体描写事件的起因或行为方式,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同时,所选事例必须符合论点。
(2)道理论据:补写内容要选择能论证论点的名家之言、俗语等。
所写的名言、格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
直接引用原文时要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第三步:整合语言,补写作答。
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讲述一件事或一个道理来论证文章的论点。
思路要清晰,语言要通顺流畅。
【注意】①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
③表述力求简洁流畅,补写的论据形式及繁简要与原有论据相似。
标题作用►方法指导1.题目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3.概括文章论述的内容。
4.启发读者思考。
►教材联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何作用?文章题目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论述的内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证思路►方法指导1.梳理论证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
一般题干会直接点明答题范围。
第二步:通读某段(或全文)内容,明确答题范围中提及的论点。
第三步:提炼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的关键词,对某段(或全文)划分层次。
第四步:针对所划层次,分析论点论据等具体内容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或举……的例子,或引用……的内容,或将……与……进行对比,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道理)。
第五步:在把握文章段落(或语段)层次的基础上,整合语言,分析概括论证思路。
表述时加上表达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关系词连缀即可。
【答题格式】(1)某段:先提出观点(本段论题)……,接着(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点明)……(2)某几段:第×段+概述段落内容(可从论证方法入手)。
第×段+具体内容……(注:按段落顺序,用关系词连接本段论证的内容)。
(3)全文:①论点在结尾:首先列举(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言),然后得出……结论(然后证明了……观点/然后揭示……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②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论点(观点),通过写……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言),提出……的论点,引出……的论题,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2.顺序调换(1)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