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最主要的观点之一便是,人力资 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和宗教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或思潮,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代表人物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教育独立建议》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经费独立。

要求政府划出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②教育行政独立。

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③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④教育内容独立。

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⑤教育脱离宗教。

以传教为主的人员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存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其核心观点是教育对人成长其决定性作用。

教育万能论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普遍忽视或否定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认为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物质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观点如下: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④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评价,人力资本突破了传统物质资本的束缚,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它忽略了劳动力市场中其他的筛选标准。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决定受教育权
在不同的社会,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 的,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教育,什么样的人可以 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这都是由一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主和封建地 主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只有他们的子女才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广大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根本就 不可能接受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教育已相当普及,但受 教育的权利仍然是不平等的,这主要表现在高等 教育上。 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追求教育的平等, 但也不能说教育已绝对平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中的推荐大学生。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只 能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它不能 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 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前, 新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占统 治地位。 教育在这基本矛盾运动中,对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6.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是(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说( ) A.教育与既同步又不同步 B.教育有自身发展规律 C.教育有历史继承性 D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不平衡性 8.( )对教育的制约之一是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9.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制约作用 B.能动作用 C.只起促进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10.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A.性质B.目的 C.领导权 D.受教育权
2、教育实现了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
继承性是科学的最大特点,一个人或一 个时代的知识有限,需要积累和继承,这 就必须借助教育传递。 通过教育,使科学知识和技术从为少数 人掌握到为多数人掌握,扩大传播范围, 为先进科学的普及提高、新产品的推广利 用、技术力量的补充发展开辟道路,从而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容提要]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教育与社会人口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重点和难点]1、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间的关系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发展,推动和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和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无论哪个阶级,不管它自觉还是不自觉,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同时,归根结底是要考虑到当时生产发展水平。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小农和手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质量的要求不高,没有爱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生产。

因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旧中国,农民是不需要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的,即使学习,也主要是识字,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多再学一些珠算。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对学校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办教育是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的。

(表)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校生总数(万人)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

如:奴隶和封建社会时的教育,相对比较缓慢,规模也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

也正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差距也较大。

(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发展1、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置)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改革。

古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我国长期是尊孔读经,欧洲中世纪主要是宗教定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天文、医学、但不占重要地位。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 (2)学生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 学生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 • (3)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形式,“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形式, 校园文化” 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 (4)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 (一)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诸因素中最活跃、 生产力是社会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对其它一切因素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素,对其它一切因素都起着决定的作用,生产力 发展水平主要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发展水平主要是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即教育的 物质条件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 物质条件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
生产力决定教育: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 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教育结 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 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 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是发展科技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着是决定教育的一切。
•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 教育的内容
•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又在文化发展中发 挥重要作用。 挥重要作用。 • 保存、传递文化 保存、 • 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 吸收、 • 创造、更新文化 创造、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王道俊-郭文安)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王道俊-郭文安)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量子物理、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 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空间科学、 新能源、新材料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16
2018/11/23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个别教学 耳口相传 单向授受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班级授课制 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部分教育 内容


2018/11/23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 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 2、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 证其领导权; 3、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 教育实行有效控制; 4、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 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2018/11/23
1992 1991 1993 1992 1992 1992 1994 1992 1992
7.6%GNP 4.7%GNP 4.8%GNP 5.4%GNP 5.7%GNP 4.0%GNP 2.6%GNP 3.8%GNP 7.1%GNP
中国近二十年教育经费占GNP比例 (%)
1998 2.59% 1999 2.79% 2000 2.87% 2001 3.19% 2002 3.41% 2003 3.28%
幻灯机 电影 电视 录音录像机 计算机 网络
2018/11/23
17
学费: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警示)
2006年3月14日,重庆市涪陵区招办公布的 一条信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6年,该区参 加高考报名的应届毕业生有4296人,另有54 1名高三学生没有参加高考报名,占高三应届学生 人数的10%以上! 涪陵区招办在“部分高三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 情况调查”中说,“如此多的高三应届学生放弃高 考,在我区从未出现过。”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十年寒窗”就为那 “一朝中榜”。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学生临阵弃 考? 记者调查发现,涪陵众多学生弃考的背后是农 2018/11/23 村家庭不堪教育高收费重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 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方式三个基本 要素构成的。对于一 个社会来说,三者缺一 不可。式。
物质 生活 资料
社会 人口 自然 环境
(一)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之一; (二)人口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 一; (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和生产的最后决定力量。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 的功能; 2.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 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 治生活; 4.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 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交流功能 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批判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 社会功能的,教育的这一根本性特征 使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如下特点:间 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 超前性。
(一) 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教育系统对一 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 展: (1)教育可以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 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提 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宗旨和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 密切相关,受其制约。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 教育是下位范畴。 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 及趋势、立足于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将来 自己可能选择的发展道路。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并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任务与教育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当前,教育的正在进行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育制度的是必要的。

教育制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重要的。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培养和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教育的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我国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
界近20%的中小学生。” 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基础教育,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
义务教育投资趋于优先增长
1960-1980年间前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23%,平均年递 增6%,教育投资增长为2.94%,平均年递增7.1%,两者之比 为1:1.18; 同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3.47%,教育投资 平均年增长为5.86%,两者之比为1:1.69; 德国两者之比为1:1.67; 普及义务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也 都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1970—1982年间日本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1.7%,公共教 育投资年均增长15.8%。
的地位的流动。
纵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
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
地位与作用。
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一项研究表明,居民的代际流动,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比:
小学及以下:流动率为38%——48%
中学程度:流动率为48%——55%
本很快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进而
发展了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有计划地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十分注意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教育
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所得)的比例,一般都从战后的2
%-3%,上升为7%-8%,甚至有的国家增长比例更高,教育投
国力强盛
教育
国民生产总值
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的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
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1996年一度跌到2.44%,低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劳动者 的素质;
20
(四)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 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 础; (五)高等教育是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 的机构; (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
21
三 当代我国的经济改革与教育
(一)当代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一、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第二、迅速发展和规范第三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加快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7
继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 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后,在短短的4年内 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 相应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 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
8
部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美国 韩国 丹麦 土耳其 日本 菲律宾 俄罗斯 中国 印度 1998 2001 2001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1998 7.1%GDP 7.03%GDP 7.71%GDP 2.9%GDP 6.0%GNP 4.2%GDP 3.5%GDP 2.55%GDP 3.2%GDP
(1)在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上,实现了由一 般到重点的转变; (2)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思路方面,实现了 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3)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实践方面,走出了 一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路子。
26
2、“三个增长”:
(1)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 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 所增长。
16
教育产出的城乡差别-2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日前提出警告:大学生 生源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少了!据前几年进行的一项 调查,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17.6%,比1990年减 少4.1%。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占16.3%,比1991 年减少2.5%。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 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 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向任何人在任 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彻底改变。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功绩,它
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
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
据,起到筛选作用。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教育作为一种筛选工具,对个人和雇主都是有价值的,
因为,任何社会要将成千上万的人用其他方法按能力分类
三、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 3.教育手段现代化 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指教学中的技术发展、设备引入
以及手段更新的过程。 • 4.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手 段的现代化,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思 想现代化、管理手段方法现代化 • 5.教育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指标内容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二)教育万能论
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 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 维修(C.A.Helvétius,1715~ 1771)提出的。在爱尔维修看来, 人们的种种好的和坏的品质,都不 是世袭继承得来的。它们是人在其 中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他们施 加影响的结果。
形式的改革
1998~2004年我国产业构成与普通本专科高校专业构成比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A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参考答:B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B.对集体的看法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A.教育方针政策B.学校传统C.学校仪式D.学校物质硬件E.学校规章参考答案:ACE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填空题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制度专家点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参考答案:动力作用专家点评: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在历史上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承,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

参考答案:学校教育专家点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并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四、简答题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的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专家点评:做此类比较题要抓住比较对象的区别点来讲,注意条理清楚,抓住要点。

五、论述题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那么,科学技术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上。

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

在历史上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往往几十年、几百年一脉相承,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

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专家点评: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它对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要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巩固与提高同步辅导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政治制度B.人口因素C.社会生产D.自然环境1.C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决定教育这个上层建筑领域。

2.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观念文化2.C 在校园文化中,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制度文化。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传统文化D.科学技术3.B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4.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

A.学生文化B.学校文化C.学校制度D.学校传统4.B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是( )。

A.伦理观念B.道德观念C.求知观念D.价值观念5.D 在学校文化中,价值观念是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

6.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6.A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7.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A.33%B.22%C.26%D.35%7.A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8.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 )作用。

A.促进B.决定C.重要D.指导8.B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在( )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信息革命9.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0.19世纪中叶,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宾塞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10.A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根据他对科学知识分类的观点,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学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1. 1960年12月,某位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该经济学家是( )。

A.斯宾塞B.舒尔茨C.赫尔巴特D.杜威l1.B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12.“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的特点。

A.职业教育B.传统的学校教育C.网络教育D.大众教育12.C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二、多项选择题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哪几个方面来实现? (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C.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D.培养专门的人才E.以上都是1. AB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A.过渡性B.非正式性C.多样性D.正式性E.互补性2. ABCE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学生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 )四种基本成分。

A.理性成分B.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D.价值成分E.理想成分3. BCDE有的学者将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三、填空题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四、简答题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