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

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如何展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目前中国学术界在这个研究领域的难点和任务是何?在方法论上应注意那些?本文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建立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文献学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通义,非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1清末民初,中国学术界一个进步除其他原因外,敦煌文献和安阳考古的发现是促使其学术一大飞跃的关键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与国外汉学家的研究相比,中国学者一直不占上风,究其原因也在材料。傅斯年说的很清楚,“本中国学在中国在西洋原有不同的凭籍。自当有不同的趋势。中国学人经籍之训练本精,故治纯粹中国之问题易于制胜,而谈及所谓四裔,每以无比较材料而隔膜。外国学人能使用西方的比较材料,故善谈中国之四裔,而纯粹汉学题目,或不易捉住。”2以后,汉学家的研究也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内核文化研究,如沙畹对《史记》

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页。

的研究,中国学者也开始进入四裔之研究,如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但总的来说,中国学者对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不如外国学者,这里的核心问题仍是材料的掌握。

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就两次,一次是佛教的传入,一次是明清基督教的传入。我本人主要研究明清基督教传入的前半段,即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从这段研究来看,目前向前推进的关键仍在于材料的发现和整理。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文献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中文文献为主体的东方历史文献,3一类就是西文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荷兰文等欧洲多种语言的文献。

关于中文文献《四库全书》是官方首次收入天主教的文献,在四库的采进书目中有西学书共24种,四库所著录的西学书有22种。雍乾教难以后,天主教发展处于低潮,从而使得许多天主教方面的书只有存目,不见其书,到清末时一些书已经很难找到,如陈垣先生所说:“童时阅四库提要,即知有此类书,四库概屏不录,仅存其目,且深诋之,久欲一赌原书,奥中苦无传本也。”4至今中国学术界尚无法全面统计出明清之际关于西学的汉籍文献究竟有多少种,近年来钟鸣旦等外国汉学家陆续出版了藏在台湾、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有关文献,5但仍为完成。陈垣先生当年提出的要编一本象《开

3这里所讲的东方历史文献包括日文在内的一些亚洲语言的文献。参阅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4方豪《李之藻辑刻天学初函考》,载《天学初函》重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

5钟鸣旦黄一农杜鼎克祝平一编《徐家汇藏书楼藏明清天主教文献》,台湾辅仁大学1996年;钟鸣旦杜

元释教录》那样的基督教来华的中文文献目录至今仍为实现。这是一个亟待学术界努力的地方。以澳门研究为例,中国学者对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已经有了一批很好的著作,这里不再展开。6关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西文文献更是一个庞大的数量。

来华传教士同各个修会从中国内地,从澳门发回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内地教会情况、中国历史情况的信件和报告。近十五年来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以整理和翻译这批西文文献为其重要的工作,做了近15年才翻译了20本左右,而实际存在的西文文献数量惊人。

2004年我申请了清史编撰委员会的《清代来华传教士文献档案收集与整理项目》,7在项目中我们就选择了当年在澳门的耶稣会士整理的《耶稣会在亚洲》作为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耶稣会年报告表》是从《耶稣会在亚洲》(Jesuíitas na Ásia)档案文献中所择录出来的文献目录。《耶稣会在亚洲》档案文献原藏于葡萄牙的阿儒达图书馆(Biblioteca da Ajuda),它是从1549年沙勿略到达日本后西方传教士在远东传教活动的真实原始记录。全部档案共61卷,均为手抄本,计三万页。文献是以拉丁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及

6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广东教育出版社;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张维华《明史四国传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周景濂《中葡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黄文宽《澳门史钩沉》,澳门星光出版社1987年;黄鸿剑《澳门史纲要》,199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邓开松《澳

门历史(1840-1949)》,澳门历史学会1995年;吴志良《澳门政治发展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汤开建《委黎多‘报效始末疏’笺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黄庆华《中葡关系史》黄山出版社2005年;刘然玲《文明的博弈:16-19世纪澳门文化长波段的历史考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1-4),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海鹏主编《中葡关系史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汤开建、陈文源、叶农主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澳门报刊资料选萃》,花城出版社2001年;汤开建、吴志良《‘澳门宪报’中文资料辑录(1850-1911)》,澳门基金会2002年;中

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葡关系卷》,中华书局,2004年;刘芳辑章文钦校《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澳门基金会1999年。萨安东主编《葡中关系史料汇编》,金国平等汉译,澳门基金会、澳门大学。1996-2000.

法文写成。

这批文献最早是由葡萄牙耶稣会神甫若瑟·门丹哈(JoséMontanda)和若奥·阿尔瓦雷斯(Joã0 ÁLvares)修士等于1742-1748年对保存在澳门的日本教省档案室的各个教区整理而成的。在这些教区中包括中国的副省北京,广州,南京以及交趾支那,老挝,柬埔寨等地。他们将这些原始文献加以分类,整理和编目,最后抄录,形成这批档案。

另外,在罗马传信部档案馆从1623到19世纪末的中国各教区的西文档案,各个来华传教士修会的西文档案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文献档案状态,数量至大令人吃惊。2008年我到这个档案馆访问,馆长告诉我,这些档案中的全部是从中国发回罗马的。8

在罗马的意大利国家图书馆也收藏有大量的关于来华传教士从中国寄回罗马的西文历史文献档案,其中不仅仅是关于来华耶稣会的档案,也包括来华的道明会的档案,其档案数量很大至今没有准确的统计。9

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在罗马道明会档案馆,在罗马方济各会档案馆,在罗马梵蒂冈图书馆和档案馆仍有大量的发自澳门的西文历史文献档案。除此外,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在西班牙的方济各会档案馆、道明会档案馆,在葡萄牙的阿儒望宫档案馆等处也有着大量的发自澳门的关于中国的西文历史文献档案。

对于这些藏在欧洲各国的,主要从澳门发回欧洲的各个传教修会

8参阅Inventory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peolies ro ,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 Rom 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