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排泄

合集下载

第一节药物肾排泄第二节药物胆汁排泄第三节药物其他

第一节药物肾排泄第二节药物胆汁排泄第三节药物其他
程度及药物分子型和离子型的比例;

按照pH分配假说,弱酸性药物在碱 性尿液再吸收少,排泄快;在酸性 尿液中再吸收多,排泄慢;弱碱性 药物则相反。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阻止药物再吸收,加速其排泄,
这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例如,苯巴比妥是一弱酸,给予碳酸 氢钠使尿碱化,即可使其排泄增加。
肾小管重吸收方式
肾小管重吸收也有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 两种机制;
主动转运主要发生于许多内源性物质; 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小肽等。 绝大多数药物的重吸收是被动扩散机制;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和尿的pH影 响肾小管重吸收的程度。
1. 药物脂溶性大,重吸收程度高; 2. 药物的pKa和尿液pH影响药物解离的
42
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 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被重吸收,
葡糖苷酸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 β-葡糖苷酸酶所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 物,然后被重吸收,这也是肝肠循环。
已知已烯雌酚、消炎痛、氯霉素、红 霉素、吗啡等能形成肝肠循环。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药物的双峰现象
肠肝循环不仅可增加药物体内滞留时间,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这是一个主动分泌过程。能从胆汁分泌 的药物需具备几个条件:
1.能主动分泌;2.药物是极性物质;3.相 对分子量超过300
分子量300以上并有极性基团的药物主 要从肝进入胆汁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对于因为极性太强而不能在肠 内重吸收的有机阴离子和阳离子是重要 的消除机制。
当药物的尿排泄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比 例时,其排泄率为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
一、A1
1、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
2、尿液呈酸性时,弱碱性性药物经尿排泄的情况正确的是
A、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B、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C、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D、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E、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3、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肾
C、消化道
D、肺
E、皮肤
4、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二、B
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 B C D E
<2> 、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 B C D E
<3>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 B C D E。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类似,在 管腔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重吸收分泌要经过刷状缘膜和侧底膜二步过 程。
肾脏排泄
机理复杂:包括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排泄示意图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
高,管壁上微孔较大 (7-10 nm),故除血球 和蛋白质外的一般物质 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合并用药
如果同时使用在肾小管近曲小管 中经同一转运系统主动分泌的药 物时,由于竞争性抑制,可使肾小 管分泌下降。如丙磺舒对有机酸 药物的主动分泌是较强的抑制剂。
药物代谢
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水溶性增 加,肾小管重吸收下降,有利于 从肾脏排出。但甲基化和乙 酰化反应可使代谢物极性下 降,不利于药物的排泄。
➢ 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
过,滤过率较高,但药 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 不能滤过。
肾小管分泌
➢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
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 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 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
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 输送系统。
➢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 量,有饱和与竞争抑制 现象。
因此,胆汁排泄对药物的血药浓度、药
物疗效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无疑有重要 的影响。
胆汁排泄过程
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生成后由
肝管流出,经胆总管流至十二指肠,或 由肝管转运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当 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上部。
成年人一昼夜分泌的胆汁约800~1000ml
药物从血液向胆汁排泄时,首先由血液 进入肝细胞并继续向毛细胆管转运
服用碳酸氢钠后, 磺胺乙噻二唑消除 速率是原来的2倍。
尿量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

药剂学中的药物排泄性研究

药剂学中的药物排泄性研究

药剂学中的药物排泄性研究药物排泄性研究是药剂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对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药理学的发展,药物排泄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药物排泄性的定义与意义药物排泄性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后通过尿液和粪便的排泄过程。

药物排泄过程对于维持体内药物浓度的平衡、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药物排泄性对于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排泄性的研究方法1. 药动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化、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通过采集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结合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路径和速率常数等参数。

2. 排泄试验:通过给予被试者特定剂量的药物,然后采集尿液、粪便等样本进行分析,根据药物在样本中的浓度变化,可以研究药物的排泄过程。

3. 转运体研究:转运体是介导药物在肾脏、肠道等器官滤过、排泄的重要蛋白质。

研究转运体的结构、功能以及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为药物排泄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药物排泄性研究的应用1. 临床药物治疗:药物排泄性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评估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及预测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排泄动力学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2. 新药研发:药物排泄性研究对药物的代谢途径、排泄通路以及与体内转运体的相互作用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药研发者可以通过药物排泄性的研究结果,优化药物的结构,以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疗效。

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排泄性还可以研究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可以预测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而指导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四、药物排泄性研究的现状与挑战目前,药物排泄性研究在药剂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药物排泄性受到遗传、环境和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一、概述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

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

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

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

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3.肾小管重吸收(1)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被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通过肾小管时药物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用离子障原理,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能通过单纯扩散重吸收。

(2)重吸收的程度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有关。

1)药物脂溶性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重吸收;水溶性大的药物则不利于重吸收,易被肾脏排泄。

[药学]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_OK

[药学]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_OK

47
• 药物的被动转运过程,属于一级动力学 过程。
多数药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均属于一 级动力学过程。
48
• 零级速度过程:当 n=0时,
dX kX n dt
特点:
dX
dt
=k
(1)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 物量或浓度无关(如静脉滴注)。

• 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有酶和载体的参与。 具饱和过程。 也称米氏动力学过程。
Outline of Pharmacokinetics
36
一、概念
•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
运用动力学原理(kinetics)与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 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 入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 (即ADME)等过程的 “血药浓度经时”动态变化规律。
内动态变化规律。 • 应用上,指导新药的研发及临床给药方案
的个体化。
40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
41
一、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把药物体内分布与消除速率相似的部分用隔 室来表征。 1.单室模型 药物很快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
42
X X0
K
迅速分布均匀
43
2.双室模型 一些达平衡部位快, 一些部位慢。
31
肠肝循环的意义
• 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与药物的不良反应关 系密切。
具有双峰现象。
32
• 机体相互代偿作用:
肝肾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中之一受损,另一 个排泄作用代偿性增强,对肾或肝功能不全病人的 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回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回复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回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涉及身体对药物的处理和转化,以便将其排出体外并发挥治疗效果。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药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从进入体内到最终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过程通常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主要阶段。

接下来,我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问题。

第一步:吸收药物首先必须被吸收,才能进入体内。

吸收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肤吸收等。

不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一旦药物通过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在可溶于水的环境下,药物会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血液被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第二步: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它们会被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药物的分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疏水性、离子性和蛋白结合率等。

某些药物能够更容易进入脂肪组织,而其他药物则更容易进入器官组织。

此外,蛋白结合也可能影响药物的分布。

药物可以结合到血液中的蛋白质,如白蛋白,从而影响其活性和分布情况。

第三步:代谢代谢是将药物分子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但也可能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发生。

肝脏中的酶系统被称为细胞解毒系统,主要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

药物分子经过酶系统的作用,会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会产生更容易排除的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化合物可能是活性物质的代谢物,也可能是无活性的产物。

有时,药物的代谢产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代谢反应的主要类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脱甲基化等。

第四步: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完成代谢后,它们需要被排除体外,以防止在体内积累过多。

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胆汁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

肾脏是主要的排泄途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小球滤过,然后通过肾小管被排泄到尿液中。

胆汁排泄主要发生于肝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入肝细胞后,被转运到胆汁中,最终进入肠道。

一部分药物也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泄,如挥发性药物可通过肺泡扩散进入肺部,并通过呼气排除体外。

《生物药剂学》课件——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课件——药物排泄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
有机弱酸、弱碱性药物分别通过两种不同机制分泌 排泄到尿中。此外,还有药泵蛋白转运。
有机酸:阴离子分泌机 制(磺胺类、马尿酸类 酰胺类、噻嗪类等)
Q: Why?
有机碱:阳离子分泌机 制(有机胺类化合物)
P-糖蛋白等药泵蛋白: 促进药物向小管液中转 运,增加药物排泄量
四、肾清除率(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途径。 机体中重要的物质如VitA、D、E、B12、 性激素、甲状腺素以及一些药物经胆汁排 泄。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过程: 胆汁由肝实质细胞的分泌颗粒产生 分泌入毛细胆管
汇入胆管 流入胆囊贮存 饭后向十二指肠分泌 。
胆汁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在肝细胞中的摄取、 贮存、生物转化及向胆汁转运。
1、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 多数药物经体内代谢后,变成极性大的水溶性 代谢物,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例:磺胺类药物
3、尿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压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葡萄 糖完全吸收回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 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多尿。
GFR (Uin V ) / Pin
Pin:血浆中菊粉浓度; Uin:尿中菊粉浓度; V:单位时间排出的尿量
菊粉清除率(GFR)
菊粉清除率可作为人和动物GFR的客观 指标,其平均数值有性别和动物种属差异。
正常男性:GFR 125 ml/min 正常女性:GFR较男性约低10%。
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 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 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 响到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三.唾液排泄 四.乳汁分泌 五.汗液 六.肺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肾的解剖结构
肾单位的基本功能
➢ 肾小球是动静脉交汇的毛细血管团,这部分 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部位高,又有较大的微 孔,因此除血球和蛋白外等高分子外,一般 物质都可滤过,输入肾小管。
药物代谢
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水溶性增 加,肾小管重吸收下降,有利于从 肾脏排出。 但甲基化和乙酰化反应可使 代谢物极性下降,不利于药物的 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尿pH值由5上升到8, 磺胺乙噻二唑(弱酸 药物)在人体中生物 半衰期由11.4减少 到4.2小时。
服用碳酸氢钠后, 磺胺乙噻二唑(弱酸 药物)消除速率是原 来的2倍。
尿量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
小管内液的药物浓度。
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减少重吸
第六章 药物排泄
本章要求
1、掌握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2、掌握肾小球滤过的特点; 3、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熟悉药物胆汁排泄过程及药物胆汁排泄的特征; 5、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 外的过程。
点时间的血药浓度。 每分钟尿药排泄量 = 血浆药浓×肾清除率
Clr
dXu / dt C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比例分数为fu,药物肾小球滤过率为 fu ·GFR
o 若Clr = fu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或 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2015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2015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 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肾脏排泄 胆汁排泄 乳汁 唾液 肺 汗液

大多药物能从乳汁排出,并能在乳汁中测出
药物浓度。

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 , 在乳汁中排
出量不足以引起婴儿的治疗效应。

有些药物从乳汁排出较大 , 如红霉素、卡
马西平、地西泮和巴比妥酸盐等。
(1)药物的浓度梯度:乳汁中药物浓度与母体的 血药浓度有关,未与蛋白结合的游离药物越高, 药物从血浆到乳汁转运的越快。
( 2 )药物的脂溶性 : 乳汁中脂肪含量比血浆高, 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穿过生物膜到乳汁中。
( 3 )血浆与乳汁的 pH :乳汁的正常 pH 范围是
6.4~7.6,比血浆低。通常弱酸性药物在乳汁 中的浓度比其血浆浓度低。 (4)药物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越容易转运。
虽然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排出的药物量小, 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 , 对药物 的代谢与排泄能力低, 有可能造成一些药物在婴儿体内累积, 使婴儿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水 平。
• 易挥发药物 • 吸入式麻醉剂 • 极微量的某些毒物
其排泄量视肺活量及吸收的气体得湿度而异 共同点:分子量小,沸点低
• 某些药物及机体正常代谢产物如:
磺胺类 盐(主要是氯化物) 苯甲酸,水杨酸,乳酸 氮的代Hale Waihona Puke 物(尿素等) 可随汗液向体外排泄。
• 药物由汗腺排泄主要依赖于分子型的 被动扩散。
乳母在哺乳期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如异烟肼、 甲丙氨醋、氯霉素、氢氯噻嗪、甲硝唑、四环素、 萘啶酸等。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
药物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肾脏排泄、肝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乳腺排泄和汗液排泄等。

1.肾脏排泄: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后形成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从肾脏排出体外。

2.肝脏排泄:肝脏是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一些药物在肝脏代谢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可能被肝细胞排泄到胆汁中,再经过肠道排泄。

3.肠道排泄:一些药物在肠道中未被吸收或者已经被肝脏代谢后,通过肠道排泄出体外。

4.肺排泄:一些挥发性药物(如麻醉药物)可以通过肺部排泄出体外。

5.乳腺排泄:一些药物可以通过乳腺分泌到母乳中,从而排泄出体外。

6.汗液排泄: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汗液分泌到皮肤表面,从而排泄出体外。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一、生理因素
(二)胆汁流量: ➢ 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作用较小。 ➢ 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是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 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展 ➢ 促进激素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 胆汁量增加时,随其进入肠道内的药物量均增加。
一、生理因素
因素:药物的脂溶性、pKa、蛋白结合率、唾液pH等 ➢ 以唾液代替血浆样品,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主动转运:锂。
三、药物从肺部的排泄
➢ 共同特性: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 影响因素:肺部的血流量、呼吸的频率、挥
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的排泄
➢ 汗腺排泄主要依赖于药物分子型的被动扩散 ➢ 毛发中只有微量的药物排泄:汞和砷
➢ 也可以采用离体法:离体肾灌流技术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胆汁排泄是肾之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 维生素A、D、E、B12、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
物质的代谢产物胆汁中排泄非常显著。 ➢ 高胆汁清除的药物具有的特点:能主动分泌;药物
是极性物质;相对分子量超过300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该药肾清除率等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值为125mL/min。 ➢ 若肾清除率低于fuxGFR,则表示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
肾小管重吸收。 ➢ 若高于该值,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分泌>重吸收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 多采用在体外法或体内法,对象是人或动物,通常 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样,记录尿量,测定尿 量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直至排泄完成。
第六章 药物排泄
Excretion
学习目标
1、熟悉药物排泄的特点 2、掌握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和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和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4、熟悉肝肠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了解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

代谢笼
本章掌握的内容:
1. 肝肠循环,肾清除率的定义; 2. 结合转运体分析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 E、尿液酸碱性 2. 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 3.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A、肝 B、肺 C、脾
复被利用,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加强
了药物的作用;
在某些药物中毒时,中断肠肝循环可促进药物排泄,
为解毒措施之一(强心苷中毒口服考来烯胺);
双峰现象
平台假象
尾点反跳现象
滞后现象
药物排泄的研究
物料平衡实验
肝肠循环实验
物料平衡实验
考察:肾排泄,胆汁排泄,粪排泄; 方法:液质联用,同位素标记
2. 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Fu,且仅存在肾小 球滤过;
肾清除率= Fu*肾小球滤过率
3.肾清除率<例如:
尿素的肾清除率为78 ml/min ,肌酐175 ml/min
肾清除率
Clr = U *V / P(ml)
U尿中的药物浓度,V每分尿量;P每毫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分。此外,还含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
磷脂和少量蛋白质(包括黏蛋白、血浆蛋白)等有机成分。
胆汁清除率
胆汁清除率=胆汁流量*胆汁药物的浓度
血浆药物的浓度
药物胆汁排泄的转运方式:
1. 主动转运(占主要部分) 2. 被动转运(极少,主要是膜孔转运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的特点:
被动重吸收
当药物的清除率小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则有 重吸收的过程存在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的排泄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的排泄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的排泄一、概述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

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

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

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

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3.肾小管重吸收(1)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被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通过肾小管时药物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用离子障原理,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能通过单纯扩散重吸收。

(2)重吸收的程度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有关。

1)药物脂溶性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重吸收;水溶性大的药物则不利于重吸收,易被肾脏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六章药物排泄
(4)药物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越容易转运。
慎用药物
虽然大多数药物在乳汁中排出的药物量是小的, 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 与排泄能力低,有可能造成一些药物在婴儿体内累积 ,使婴儿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具有临床意义的水平。
乳母在哺乳期应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如异烟肼 、甲丙氨醋、氯霉素、氢氯噻嗪、甲硝唑、四环素 、萘啶酸等。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一 、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 ▪ 肾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
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 ▪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增加,药物经肝消除加快
;肝提取率低的,肝血流量对肝清除率影响不大。 ▪ 主动扩散被肝细胞摄取的药物,其胆汁排泄受血流量影
响大,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作用小。
管重吸收,分为主动与被 动两种,脂溶性药,非解 离性药物吸收多。
➢ 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
回体内。
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 尿液pH 尿量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有利于
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谢后
,水溶性大,重 吸收减少,有利 于机体将其清除 。
尿液pH
主要影响弱酸、弱碱药物的排泄 通常尿液pH接近6.3,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弱酸性药物 碱化尿液 加速排泄
(二)胆汁流量的影响 胆汁流量增加,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 药物量增加。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幼儿和老年人药物消除能力低。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理化性质
1.分子量
分子量<300
主要经肾排泄
分子量300 ~500 既经肾排泄也经胆汁排泄
弱碱性药物 酸化尿液 加速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
药物的肾排泄
肾清除率
清除率的计算 Clr = Ke· Ke:尿药排泄速度常数:V:表观分布容积 V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的比例分数为fu, 则药物肾小球滤 过率为fu · GFR 若Clr = fu ·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若Clr > fu ·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 ,或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若Clr < fu ·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 收,或肾小管重吸收 > 分泌
汗液 途径 胆汁排泄
肺呼吸 肾排泄
消除=代谢+排泄
唾液
乳汁

药物排泄
药物的肾排泄
一、肾小球滤过 二、肾小管重吸收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 四、肾清除率

药物排泄
药物的肾排泄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 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 肾 脏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 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 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 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 肾脏以及输尿管 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药物排泄
肾小管主动分泌机制
药物的肾排泄
肾小管主动分泌
有机酸:阴离子分泌机 制(磺胺类、马尿酸类 酰胺类、噻嗪类等) 有机碱:阳离子分泌机制 (有机胺类化合物) P-糖蛋白等药泵蛋白:促 进药物向小管液中转运, 增加药物排泄量


药物排泄
药物的胆汁排泄
药物经胆汁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 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能停留较长间:如卡马西平、氯霉素 引哚美辛、螺内醋等药物口服后都存在肠肝循环。

《药物的排泄》课件

《药物的排泄》课件
药代动力学研究通常需要对受试者进行多次采血或尿液收集 ,以测定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 参数,如半衰期、清除率等。
尿液和血液检测
尿液和血液检测是药物排泄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测尿 液和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 和排泄量。
尿液检测通常用于评估肾脏排泄功能,而血液检测则可以 反映全身的药物浓度水平。此外,血液检测还可以用于监 测药物的血药浓度,以指导临床用药。
药物经过肾脏以尿液的形 式排出体外,是药物排泄 的主要途径。
胆汁排泄
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 ,随胆汁排入肠道,再由 粪便排出体外。
汗液排泄
部分药物可通过皮肤的排 泄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但这种方式排泄的药物 量较少。
02 药物排泄的主要 器官
肾脏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通 过尿液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排泄 研究技术,通过给药物添加同位素标 记,可以追踪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过程。
同位素标记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 性,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产物和 排泄途径,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机制。
代谢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是一种系统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生物体受外源性物质(如药物) 作用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全面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际作用情况,预测其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采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等方法,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影响。这 些方法有助于揭示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排泄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药物的排泄
目录
• 药物排泄概述 •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 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 •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 药物排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 药物排泄的未来研究方向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药物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滤过进入原尿,影响 因素包括药物分子量大小、电荷和脂溶性。
肾小管重吸收
原尿中的药物在肾小管被重吸收返回血液,影响 因素包括药物浓度、pH值和尿量。
3
肾小管分泌
药物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分泌进入尿液,影 响因素包括药物与转运蛋白的结合能力以及肾小 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态。
胆汁排泄途径及影响因素
改变胃肠道pH值
某些药物可改变胃肠道pH值,从而影 响其他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
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及实例分析
•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某些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从 而影响其他药物的游离浓度和效应。
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及实例分析
实例分析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可增加出血风险,因为阿司匹林可抑制血 小板聚集,从而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某些药物可通过皮肤排泄,如出汗,影响因素包括药物浓度、皮 肤血流量和皮肤温度。
乳汁排泄
哺乳期妇女使用的药物可能通过乳汁排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浓 度、乳汁流量和婴儿吸吮力度。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意义
消除半衰期(t1/2)
定义
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影响因素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酸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结合物,有利于排泄。
甲基化反应
02
某些药物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发生甲基化,改变其生物活性
或毒性。
乙酰化反应
03
某些药物在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发生乙酰化,改变其生物活性
或毒性。
生物转化反应类型及特点
水解反应
还原反应
增加药物的生物活性;可能改变 药物的毒性。
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 ;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极性,有 利于排泄。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

主动转运
有些药物由血液向胆汁的转运存在着主动转运 机制,因此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浆中的浓度。 主动转运系统:
①有机酸
特点:
①饱和现象;
②有机碱
③中性化合物
பைடு நூலகம்
②逆浓度梯度转运;
③竞争性抑制;
④胆酸及胆盐
⑤重金属
④受代谢抑制剂的抑制。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药物及其代谢物随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在小肠又 被重新吸收回到门静脉,进入肝脏。
母体药物一般可被重吸收,代谢物因极性大,不易
重吸收;
药物与葡萄糖苷酸结合物,可在胃肠道被微生物分
解称为母体药物而被重吸收。 己烯雌酚、洋地黄毒甙、氨苄青霉素、卡马西平、 氯霉素、引哚美辛、螺内酯等口服后都存在肠肝循环。
己烯雌酚的肠肝循环
由于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泄到肠 道后,受到饮食和酶解过程的影响,有的 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时会出现双峰现象
肾小球是动静脉交汇的毛细血管团,这部分毛细 血管血压较其它部位高,又有较大的微孔,因 此除血球和蛋白外等高分子外,一般物质都可 滤过,输入肾小管。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类似,在管腔 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重吸收、分泌要经过刷状缘膜和侧底膜二步过程。
肾单位结构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 谢后,水溶 性大,重吸 收减少,有 利于机体将 其清除。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尿pH值由5上升到8, 磺胺乙噻二唑在人体 中生物半衰期由11.4 减少到4.2小时。 服用碳酸氢钠后,磺 胺乙噻二唑消除速率 是原来的2倍。
尿量增加,清除率增大
尿量增加,重吸收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排泄 = 1 +2 - 3
4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特点:1. 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高,滤过面
积大,速度快,日滤过量180L. 2.只能滤过血浆中游离药物,不能滤
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高分子药物。 3.滤过方式:单纯扩散。
滤过效率:滤过率(GFR)表示。
正常成年男子约为125ml/min,妇女大
约低10%。
12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一)弱酸性药物 阴离子转运系统分
泌,
(二)弱碱性药物 阳阴离子转运系统分 泌,
•互不干扰,互不影响 •载体,能量, •逆浓度, •竞争性,饱和性
13
肾清除率:
含义 :是指每单位时间内从肾排出的某一药物总量 对当时血浆中这一药物浓度的比值。 即指单位时 间内从肾中萃取或排泄掉的所有药物相当于占据血 液的体积数. 它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肾的排泄效率, 即每分钟肾能使多少ml的血浆中药物清除的能力。
9
意义
: 通过改变尿液pH值可 以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解 离型)或增强疗效(分子 型)。
10
尿量
尿量增加,尿药浓 度下降,重吸收减少; 反之,增加.
11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 主动转运 分泌排泄 尿
*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肾小球过滤, 不影响分泌,
游离型 结合型 *阴、阳离子转运系统,
C如果药物在肾小管完全吸收,则其尿清除率约等 于零
D尿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液(ml)内的 药物被清除,常用的单位为ml/min
E药物清除速度常数K的大小与尿清除率呈反比,并 和表观分布容积呈正比
22
药物的其他途径排泄 (自学)
23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对肾健康的人而言,不同的药物肾清除率差别 很大; 对同一药物而言,肾功能不同,肾清除率 差别也很大,所以在给药时应予重视。
肾清除率计算
Clr = U·V/ P (ml/min 或 L/h )
U :每ml尿中的药量,即尿药浓度;V:每分钟排泄尿量; P:每ml血浆中的药量,即血药浓度;U·V:每分钟尿 排泄药量; Clr:每分钟从尿中清除掉多少ml血浆中
药物 血液 肝 胆 汁 十二指肠 排泄
17
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胆汁中排泄的药 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 收的现象。
18
肠肝循环影响的结果:
①有的药物受到饮食和酶解过程 的影响,血药浓度出现双峰现象;
②药效增加、作用时间延长; ③副作用增加; ④尿中药物回收率不高。
药物。该公式将单位时间排尿体积、尿药浓度与血药浓
度三者联系起来,一个值变动,会反映另外二个值的改 变。
Clr = Ke·V
Ke:尿药排泄速度常数:V:表观分布容积
习题
某药物注射后,排尿V为3ml/min, 尿药浓度为18mg/ml,血药浓度为 60mg/dl,求CIr
16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泄的过程、特性
5
肾小管的重吸收
1. 它是一种抵制排泄的要因,是 由于肾的近曲小管细胞的重吸收 所至。 2.重吸收方式: ①主动吸收: ②被动吸收:
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 的因素
(1)药物的脂溶性: (2)尿液pH: (3)尿量:
7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 重吸收好。
8
尿液pH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易解离 ,使重吸收减少,排 泄加快;而在酸性尿液中, 药物分子型比例加大,重吸 收增多,排泄减慢。弱碱性 药物则相反。
Hale Waihona Puke 19肠肝循环引起药—时曲线双峰现象
练习
影响药物由肾排泄的因素 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21
下列有关药物尿清除率(Cl)的叙述中, 哪些是错误的:
A尿清除率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具体到每个人, 不论用什么药,其尿清除率是大致接近的
B尿清除率高的药物,排泄快,清除速度常数K大, 其t1/2必然就短
生物药剂学
5、药物的排泄
1
排泄的含义
吸收入体内的药物以 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出 体外的过程。
2
排泄与药效
剂量,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效
排泄 药效 排泄 药效 ,毒副作用
3
药物的肾排泄
药物排泄:胆汁、消化道、呼吸道、
汗腺、肾(主要)…...
肾排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的分泌 3、肾小管的重吸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