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PT_APTT_TT
2.凝血酶时间延长也可见于肝素增多 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 3.凝血酶时间缩短极为罕见,主要见 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 时,此外,较多的是技术原因,如标 本在4℃环境中放置过久,组织液混入 血浆等。
【评价】 1.用凝血酶时间检测了解纤维蛋白 原含量和凝血作用有时也会出现误差。 如低Fg可造成凝血酶时间延长,过高 Fg因抑制纤维蛋白单体交联也会造成 类似结果;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 既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系统有无异常的最常用的筛检试验。 血凝仪测定APTT,其测定速度和结果 的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试管法,并 易于标准化。
血浆凝血酶时间 (TT)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 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为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 TT主要用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减 少或抗凝物质的增多。
【操作】 试管法 1.硅化试管或塑料管中加入 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静 脉采血1.8ml加入上管中,充分混匀, 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 2.将氯化钙凝血活酶溶液、健康人 混合冻干血浆和待测血浆,置37℃水 浴中预温5min。
3.取试管1支,加入健康人混合冻干血 浆0.1ml,37℃水浴预温30s,再加入 预温的25mmol/L氯化钙凝血活酶溶 液0.2ml,混匀,开动秒表计时。
【评价】 试管法为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的手工方法之一,其准确度比仪器法 差,但多次重复测定也可得到较准确 的结果。仪器法测定由半自动或全自 动血凝仪完成,全自动血凝仪的准确 性和精密度高。不同仪器及试剂测定 同一血浆,其PT也有一定差异,但 INR应一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
2.过多的FDP造成的凝固时间延长, 可用鱼精蛋白来纠正;类肝素增多, 则可用爬虫酶时间测定在正常范围 来证实。
检验科学中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与临床意义
检验科学中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与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通过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出血及凝血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检验科学中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方法1. 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常见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方法。
PT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功能,而APTT则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
通过测定PT和APTT的时间来确定凝血功能的异常。
2. 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也是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负责凝血的关键组成部分,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出血时间测试血液在皮肤伤口处凝结所需的时间,可以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3. 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产物的一种,其水平的升高可以提示血管内的凝血活动增加。
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情况。
4.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全身凝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与临床意义1. 诊断和评估出血和凝血疾病: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出血和凝血疾病。
例如,PT和APT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预示出血性疾病。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功能,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指导抗凝治疗: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在抗凝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抗凝治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但需要严密监测凝血功能以避免出血风险。
通过定期检测PT和INR等指标,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 术前评估和手术中的监测:血液凝固功能检测在术前评估和手术中的监测中非常重要。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临床意义
项目名称 血浆凝血酶 原时间测定 (PT) 凝血酶时间 测定(TT) 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 测定 (APTT) 血浆纤维蛋 白原测定 (Fbg) 参考值
临床意义
1、延长(>参考值高值3秒):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 PT:8~14 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 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1.0—1.2时,INR在2.0—3.0用药为合理和安全。INR的值越 秒 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这样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例如血栓导致的中风。但是,如果INR值非常高时,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的风险
14~21秒 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凝血酶时间延长(>参考值高值3秒):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
一、延长(>参考值高值10秒):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 血酶原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 25~4、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 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二、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 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
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类型肝脏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所起到的影响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健康患者与84例确诊为肝脏疾病的患者,对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测量。
结果在各类肝脏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与PT、APTT以及FI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同指标中肝脏疾病PT增高程度为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轻、中度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
结论在肝脏损伤的观察中血浆PT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在临床上对患者肝脏的损伤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肝脏疾病很多凝血因子都是在肝脏完成合成的,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的合成过程[1]。
一旦肝脏受到损伤会影响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使得合成减少以及降低质量,根据有关研究凝血功能的下降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2]。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也容易发生血栓等血液并发症,且影响患者凝血因子合成的器官,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也非常不利。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84例肝脏疾病患者的PT、APTT、FIB常规性项目进行了检测,具体的分析内容如下所示。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1.1临床资料概述选取80例健康患者,都经过了正常的体检。
选取84例肝脏疾病患者,69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
其中具有17例急性黄疸肝炎患者、29例慢性轻、中度肝炎患者、15例重症肝炎患者、14例肝硬化患者、9例肝癌患者。
对于此次研究目的及时向患者家属及时告知,签署一份实验知情同意书,这是实验研究的重要条件。
1.2研究方法本文研究过程中选用的仪器是IL公司的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精品讲稿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 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 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 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 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 栓形成;
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2-38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 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 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 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 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 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 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 出血倾向。
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 引起病人出血。
PT、APTT、TT值增高,有出血倾向,值低则凝 血倾向。 FIB则相反,值高有感染或者慢性高血压、糖尿病 可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四、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凝血功能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凝血因子激活并形成凝块的过程。
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功能监测的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血液中凝血酶原、促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活化时间以及维生素K等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凝血酶原试剂(如Thromboplastin校正时间或Quick试剂)混合,观察加入酵素后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在12-14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纤维蛋白原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混合,再加入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在25-35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其测定可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进行。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易发生出血。
四、血小板凝集功能血小板凝集功能是评估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指标,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试验(例如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的聚集能力。
异常的血小板凝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
五、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是构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对于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测定可通过免疫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 g/L之间,过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问题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问题【摘要】就目前玻片法凝血时间和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迄今凝血试验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已有公认的标准化方案,简要介绍此两种时间测定的方法、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
【关键词】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活酶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临床重要性与日俱增,检验内容不断扩大,工作量也日益增多,不断出现方法更新和试剂商品化、操作自动化,改变了以往靠手工操作、自配试剂、工作效率低的局面。
过去的玻片法凝血时间和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迄今凝血试验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已有公认的标准化方案[1],并成为实验室检查的常规项目。
1 玻片法凝血时间和 Duke 氏出血时间测定已淘汰1.1 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相关因子缺陷的简易过筛试验。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玻片法很不敏感,国外早在60年代即已淘汰。
即使是被认为是较好的试管法,对第Ⅷ、第Ⅸ因子缺乏病例的阳性率也不高,而且操作繁琐。
某些出血性疾病需要查凝血时间时,现已改用 APTT 代替[1]。
1.2 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一种检测血小板数量、功能和毛细血管功能的过筛试验。
目前我国临床常规实验室普遍采用的 Duke 氏法,甚不敏感。
少数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及血管性血友病(vWD)等需要作BT时,应采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 改良的 Ivy法 );后者要求患者在上臂缚压脉带,充气并维持一定压力,再用特制的刺血刀具 ( 目前这种刀具主要靠进口 ),切一标准切口,记录出血时间。
操作繁琐、费时,不能列为常规。
该法影响因素很多,Crowl ey等列举的主要因素有 : 技术操作、切口的方向和部位、皮肤的温度和 Hct,特别是后者影响较大[2]。
1991年LIND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出血时间不能预测外科出血”的文章[3]。
凝血4项的临床应用-文档资料
三、凝血酶时间(TT)检测
1.
检测原理 :检测纤维蛋白原在转化成 纤维蛋白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即在待检测的乏血小板血浆中直接加入凝 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从酶加入到血浆凝固的时间即TT。 2. 正常参考值 16—18秒。 3. 异常临界值 较对照值延长大于3秒。
TT检测反应原理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
正常参考值 1.0±0.1。 在监控中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 口服抗凝剂的疗效并调整用药剂量。临床血栓 性疾病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当INR<1.5时, 抗凝效果差;INR>3.0时,出血几率增加; INR>5.0时,出血几率急剧增加。 INR的允许范围一般为2.0~3.0(平均2.5 左右),既可保证治疗效果,也使出血风险维 持在较低水平。
溶栓治疗过程中,由于持续应用溶 栓剂使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故Fbg较 治疗前明显下降,一般降至1.2—1.5g /L。于治疗开始数小时后,血浆 Fbg<1.0g/L,提示可能会发生出血, 此时可根据病情调整溶栓剂用量或Βιβλιοθήκη 当 补充纤维蛋白原。小结(1)
凝血4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诊断和监测溶栓和抗凝治疗。 1. 在诊断上: PT主要用于判断外源性凝血途径有无异常。 APTT主要用于判断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否存在异常, TT实际上就是检测凝血的冲刺阶段,即凝血酶引发纤维 蛋白交联这一过程是否顺利,这条通路是否通畅。主要 用于检测纤维蛋白原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纤溶 亢进。 Fbg实际上是反映凝血的原料是否足够,TT是反映质量, Fbg是反映数量。
APTT反应原理
激活剂(鞣花酸)
因子 Ⅻ 因子Ⅺ Ⅸ Ⅻa Ⅹa Ⅸa-Ca2+ Ⅷ-Ca2+ Ⅹ因子
临床检验PT、APTT检测原理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要点
临床检验PT、APTT检测原理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要点
当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采集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和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采集的样本以浓度为 109 mmol/L 的枸橼酸钠抗凝,其与血液比例为 1:9。
当患者血细胞比容明显异常时(> 55% 或 < 35%),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进行调整,公式如下:
采集的血量(mL)= 抗凝剂的体积(mL)*9*(1-0.45)/(1-HCT)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存在 I、II、IV、V、VII、VIII、IX、X、XI、XII、XIII 等凝血因子(III 为外源性的组织因子,VI 已被取消命名),样本被采集到枸橼酸钠抗凝的试管中后,IV 因子(钙离子)被螯和,因此分离的血浆中只有 I、II、V、VII、VIII、IX、X、
XI、XII、XIII 等因子。
在血浆中分别加入 PT 或 APTT 试剂,计算血浆。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后者是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 PT。
该试验是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是在 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因子 XII 和 XI,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三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观察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 APTT。
该试验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 APTT延长:
2012 |
共创未来
(1)因子Ⅷ,Ⅸ,Ⅺ,Ⅻ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 因子Ⅷ减少
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 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症,吸收不 良综合症,口服抗凝剂等.
2012 | 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
等的血泡等。其病因常见于:a、局部血管异常,如炎症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b、严重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 陷;c、凝血机制障碍。
6
2012 |
共创未来
PT测定一期法自1935年Quick创立以来,迄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除了为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外,目前多用作口服抗凝药治疗患者抗凝程度 的监测指标,以防止抗凝不全,或抗凝过度所致出血并发症。PT测定影 响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凝血酶原试剂,由于所用凝血酶原试剂的敏
感度不同,即使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标本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2012 |
共创未来
• 4、慢性疾病:
某些疾病常伴有出血,如重症感染性疾病,肝脏疾
病,梗阻性胆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肾功能衰竭,风湿性
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等。
2012 | 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
二、临床表现
• 1、皮肤瘀点:
2012 |
共创未来
指皮下的小出血点,直径在2mm以内,不高出皮肤表 面,按压不褪色,常分布于四肢及躯干皮肤可自行消退, 不留痕迹,约1-2周完全吸收。瘀点的原因: (1)血小板数量减少,常低于50X109/L;
常用血栓与出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2012 |
简列血凝三步骤
简列血凝三步骤一、简列血凝三步骤简列血凝三步骤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
它由“简单、便捷、快速”等特点受到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简列血凝三步骤的具体步骤和原理。
二、第一步: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简列血凝三步骤的第一步,用于检测外源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
下面将介绍PT的具体步骤和原理。
1. 步骤:将抗凝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取上清液与一定浓度的凝血酶原悬液混合,并加入钙离子,开始计时。
当凝血酶原悬液与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接触时,凝血酶原被活化,转化为凝血酶,引发凝血反应。
在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过程中,测定出凝血酶原时间。
2. 原理:PT的原理是利用凝血酶原的转化过程来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
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的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
三、第二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简列血凝三步骤的第二步,用于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
下面将介绍APTT的具体步骤和原理。
1. 步骤:将抗凝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取上清液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悬液混合,并加入钙离子,开始计时。
在凝血反应的过程中,测定出凝血活酶时间。
2. 原理:APTT的原理是通过测定凝血反应的时间来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活化程度。
APT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等的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
四、第三步: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定量是简列血凝三步骤的第三步,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下面将介绍纤维蛋白原定量的具体步骤和原理。
1. 步骤:将抗凝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取上清液与特定试剂混合,搅拌均匀后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的比较,确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2. 原理:纤维蛋白原定量的原理是利用特定试剂与纤维蛋白原反应后产生的复合物的吸光度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反映了体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凝血功能检查APTT、PT
凝血酶原时间【PT】原理 : 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加到枸椽酸钠抗凝血浆中,37 ℃保温,测定血浆凝固时间(PT) 。
如果患者凝固时间延长,表示血浆中缺乏( 或降低) 某一种或几种凝血因子。
本法主要用于过筛检测外源凝血途径依赖维生素K的第Ⅱ、第Ⅶ、第Ⅹ因子。
另外,第Ⅴ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以及存在相关因子的抑制物时,也可出现异常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原理将一种脑磷脂( 血小板替代物,即部分凝血活酶) 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保温后,加入适当浓度的钙离子。
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 以秒计),即为APTT。
本法主要用于过筛测定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缺陷,如因子Ⅻ、Ⅶ、Ⅸ、Ⅺ、PK、HMWK 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同时也用于上述因子的抑制物测定和肝素治疗的监控。
激活凝血试验【ACT】原理:血液中加入惰性硅藻土,可增加血浆接触活性,加速血液凝结过程,从血液注入含硅藻土的试管开始至有血凝块出现即为ACT。
测定ACT可了解内源性凝血通路,也是监测肝素水平和鱼精蛋白用量最有用的指标。
用硅藻土监测ACT的正常值为60~130s。
不过它的变动范围大而且受许多因素如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温度、抑肽酶及鱼精蛋白过量影响。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通过PT换算来的标准比值,能更准确的反映凝血酶原时间。
WHO规定用Warfarin(法华林)时INR值允许范围为:手术前处理:(非髋离手术1.5~2.5,髋部外科手术2.0~3.0);预防静脉血栓;2.0~3.0;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发生的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预防 2.0~4.0);预防动脉血栓和栓塞包括心脏瓣膜(机械瓣)的手术:3~4.5。
-------------------------------------------------------------------------------------------------------------【肝素】1916年Mclean发现了肝素。
标本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
标本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关键词离心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是判断机体止血和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手术前筛查凝血系统和指导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因该试验影响因素颇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主要针对标本离心时间进行了探讨。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无出凝血病史外产科手术患者32例,用0.109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标本无黄疸、脂血、溶血。
方法:分别以3000转/分离心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取上层血浆检测。
测定前用质控血浆(批号:548168)做质控,质控通过后进行测定,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离心时间的比较,见表1。
表1 离心速度3000转/分不同离心时间的比较注:与3000转/分离心15分钟比较#P<0.01;*>/sup>P<0.05。
讨论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是否异常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实验,是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因子Ⅴ、Ⅶ、Ⅹ水平,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因子水平较为敏感的指标和常用筛选实验,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其准确测定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1]。
从表可以看出,离心对凝血的影响很大。
但不同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有PT要求低速离心,APTT却要求标本以3000转/分离心10分钟[2]。
根据本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标本以3000转/分离心15分钟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离心10、15、20分钟对PT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而离心5分钟时对PT结果有显著影响;离心5、10分钟对APTT测定有显著差异,并且可以看出APTT测定对于离心离心的要求更高一些。
PT与APTT同时测定时应以APTT为准,同时还要考虑到各家医院所用的离心机型号,以保证相对离心力一致[3]。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急诊或工作量大,操作人员赶任务,造成离心时间不足,从而引起系统误差应予杜绝;严格按规范操作才能克服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因素。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目的:研究化验凝血功能时,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为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本次研究中的血液样本选自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的68例血凝标本,检测放置不同时间,68例血凝样本的PT及APTT指标,比较并分析所得结果。
结果:正常组血凝标本经过离心后室温下1、2、4 h内的PT和APTT结果与0 h的PT和APT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的PT结果和6 h的APTT结果与0 h的PT 和APTT结果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血凝标本经过离心后室温下1、2 h内的PT和APTT结果与0 h的PT和APT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的PT结果和4 h的APTT结果与0 h的PT和APT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化验凝血功能时,标本放置的时间对PT及APTT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检验血液标本的凝血功能时,应保证2 h内完成检测,从而保障化验结果的准确度。
标签:标本放置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出血和血栓检测的项目中,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重要的检测项目,同时PT和APTT还是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在溶栓治疗中也需在监测该项指标下完成[1]。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前各项因素的严格控制与否,也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密切相关,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包括:采集及运转标本的方式,放置标本的温度与时间,离心标本时设置的温度与转数,所选抗凝剂的种类,所用抗凝剂与采血量的比例等[2]。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可知,标本放置时间显著影响了正常凝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对于异常标本的影响情况,尚没有统一的结论。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主要见于:
• 口服避孕药 • 血先天性 V 因子增多症 • 栓塞性疾病 • 高凝状态
•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 评价体内凝血功能的指标,也是临床调整如华法林这类 抗凝药剂量的依据。
• 凝血酶时间(TT):
• TT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时间 。
• 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纤维蛋白,可用TT来反映。
• 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使TT延长,TT 也可以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 凝血酶时间(TT)延长主要见于:
• 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及 DIC •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 D-二聚体是目前诊断 DIC 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 D-二聚体可作为反应DIC过程中凝血酶过度生成及纤 溶的监测指标。若 D-二聚体含量 > 0.5mg/L,对 DIC 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测价值。 • 在DIC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变化(持续升高)比其 绝对值更重要。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凝血途径凝 血因子缺陷的过筛试验,如因子 Ⅺ、Ⅷ、Ⅸ。
• 同时也可用于检测狼疮抗凝物、出血疾病的初筛诊断以 及肝素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 正常参考值为:23 ~ 37s。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主要见于:
• 纤维蛋白原(FIB)增高见于:
• 糖尿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一)参考值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凝血酶原比值:0.82~1.15(二)临床意义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②DIC早期(高凝状态);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一)参考值:33.68~40.32秒(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
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
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
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
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
凝血四项指征
凝血四项指征1. 什么是凝血四项指征?凝血四项指征,也称为凝血功能检查指标,是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一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凝血四项指征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四项指征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凝血酶时间(TT)。
这四个指标可以综合评估血液凝血的整体状态,对于发现凝血功能异常、评估出血或血栓风险以及指导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凝血四项指征的检查项目2.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血浆凝血酶原在体外凝固过程中的时间测定。
它是通过测定血液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反映凝血系统的外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P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Ⅶ、Ⅹ、Ⅴ、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的活性下降或异常。
2.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种血浆凝血酶原在体外凝固过程中的时间测定。
它是通过测定血液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反映凝血系统的内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APT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的活性下降或异常。
2.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PLT)是一种测定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起着血液凝固和止血的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可能与炎症、感染、贫血等病理情况相关;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可能与骨髓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有关。
2.4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TT)是一种测定血浆凝血酶形成时间的指标。
它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聚合物所需的时间来反映凝血系统的最终共同通路功能。
TT的延长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或凝血酶生成能力降低。
凝血检查原理
凝血检查的原理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凝血的环境与条件,使用不同的试剂检验患者样本的凝血功能不同通路的完整性。
常见的凝血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和D二聚体检测。
凝血检查的原理具体如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PT,其原理是受检血浆中加有足量的凝血活酶和钙离子,测定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原理是在37℃以下用白陶土激活凝血因子℃、凝血因子℃,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钙离子的参与下观察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凝血酶时间测定TT,其原理是待测血浆加有适量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采用的是凝血酶法,其原理是根据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作用,最终形成的纤维蛋白原,以国际标准品为参比血浆制作标准曲线,用凝血酶来测定血浆里凝固的时间,所得到凝固的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呈负相关,从而得到纤维蛋白的含量。
凝血四项检测原理
凝血四项检测原理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和监测出血和血栓性疾病非常重要。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凝血酶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检测主要通过对血浆样本与组织因子和凝血时间试剂的混合来完成。
首先,向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然后,加入凝血时间试剂,引发凝血酶原的形成。
当凝血酶形成后,它会将一种试剂中的凝血底物与酶结合,从而诱导出凝块形成。
测定从加入组织因子到凝块形成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TT)是指血浆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时间检测主要是通过向血浆样本中加入钙离子和凝血酶试剂,使血浆中的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凝块。
测定从加入凝血酶试剂到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指血浆中进行活化凝血级联反应所需的时间。
APTT检测主要通过将激活剂和磷酸盐缓冲液加入血浆中,用于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然后,加入凝血时间试剂,观察凝块形成的时间。
测定从加入激活剂到凝块形成的时间,即为APTT。
APTT通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测定特定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是一类细小无核的血细胞,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通常通过在血浆中使用抗凝血剂和染色剂,然后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来完成。
该仪器能够识别和统计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通过检测PT、TT、APTT和PLT这四个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
这些指标能够提供有关凝血能力、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数量的信息,对于评估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一)参考值
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
凝血酶原比值:0.82~1.15
(二)临床意义
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
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
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等。
2.PT缩短:
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②DIC早期(高凝状态);
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
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一)参考值:33.68~40.32秒
(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
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
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
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
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
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
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
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
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 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
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