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NCEP/NCAR(Ⅰ、Ⅱ)和ERA40再分析加热资料比较
3 hn h i y ho s tt, hn too g a A m ns a o ,S a ga 2 0 3 C ia .S a ga T p onI tue C iaMe rl i l d iirt n h nh i 0 0 0, hn ) ni e o c t i
Abta t ibt et gdt f m N E 1ad2 n R -0aecmprdt a a z ea pi s c :D a a ch a n a o C P( n )a dE A4 r o ae nl et p l r i i ar o y h -
关键 词 :非绝热加热;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
创新创业个人案例:7--丁赛赛
Bread PPT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1 of 6
956545 @无敌的面包
在研究范围上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时间、局部
地区的热力作用对局地大气环流影响方面,但对整个青藏高 原能量平衡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研究方法上 再分析资料的问世使其成为国内外学者
研究的有力工具。研究表明,在高原地区ERA-40再分析资 料在空间上与观测资料更相似。然而在国内,用ERA-40分 析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研究却很罕见。
2010,V29(4): 849-85 [16]赵天保,符淙斌.中国区域ERA一40、NCEP一2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初步比较与分析[J].气 象与环境研究,2006,11(1):14—32. [17]郑彬,谷德军,李春晖.NCEP和ECMWF资料表征南海夏季风的差异[J].热带气象学报,2006 ,22(3):217 —222. [18]杨梅学,姚檀栋.青藏高原雪盖对亚洲季风影响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1998,20(2);186—
2002,7(2),184-201 [23]布和朝鲁, 纪立人, 崔常茂. 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J]. 气 候与环境研究,2002, 7(1): 61-73. [24]钱正安,吴统文,宋敏红,等.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J].地球科学进 展,2001,16(1):28-35. [25]王澄海,师锐.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的模拟分析.冰川冻土,2007,29(1):73—81 [26]Sun Shufen,Jin Jiming.Some problems on the study of landsurface process 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1997,8(Supp1.):50—57.[孙菽芬,金 继明.陆面过程模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应用气象学报,1997,8(增刊):5O一57.
全球春、夏陆面热力状况变化特征:NCEP/NCAR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南部相 反 。夏 季 , 温度 变率较 大的 区域 主要 位 于非洲 中部 、 亚 大陆北部 及 美洲 部分 地 区 , 中, 欧 其 南
北 美洲两套资料温度 变率差别较大。3 分析 E F第一模 态发现 , ) O 两套资料均表现 出春季欧亚大陆 热 力状 况 南北反 相 变化 的特征 , 大利亚 及 南北 美 洲地 区两套 资料 空 间分 布型 位 相 正好 相 反 。对 澳
于夏 季而 言 , 两套 资料 均反 映 出欧亚 大 陆及 非 洲 的一 致 性 变化 特征 , 而其 他 地 区差 别较 大 ; 春 季 4)
增 温显 著 的地 区主要 位 于欧 亚 大 陆 中高纬 , 比 而 言 , 亚 大 陆 北部 E MWFS L 相 欧 C —T 1升 温较 明显 ,
郑 旭 程 , 陈海 山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气象 灾害省部共建 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 ;. . 2 大气科学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0 4 104)
摘 要 : 用 目前 国 际上 应 用 较 为 广 泛 的 两套 再 分 析 资 料 : E / A 再 分 析 的 陆地 表 面 温度 利 NC P NC R (adsr c mprtr rknt eaue 简称 L T) 欧洲 中期 天 气预报 中心 E A4 1n u aet ea eo i mprt , f e u s e r S 及 R 0表层 土壤 温度 ( C E MWFS L ) —T 1 资料 , 示 了两组 资料反 映 的春 、 季 陆面热 力状 况分 布特 征及 变 率的异 同。 揭 夏
a d ERA4 e n l ss d t n 0 r a a y i a a
全球春、夏陆面热力状况变化特征:NCEP/NCAR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全球春、夏陆面热力状况变化特征:NCEP/NCAR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比较郑旭程;陈海山【摘要】Base on NCEP/NCAR skin temperatur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r skin temperature,LST) and ERA40 reanalysis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 ECMWF-STL1 ) data,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spring and summer land surface thermal conditions are evalu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ability. Results show that: 1 )Temperature decreasing from the equator to the poles is found in the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spring land surface thermal conditions from both datasets.However,ECMWF-STL1 has higher temperatures than LST in mid-low latitude regions but lower in high latitude regions. In summer,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multi-year mean of the thermal conditions of the global land surface that two data sets reflected are similar except for that over the Greenland. 2) In spring,both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CMWF-STL1 and LST in high latitud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larg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CMWF-STL1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LST in northern Eurasia but shows an opposite pattern in the south part. In summer,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re found in central Africa, north Eurasia and some parts of the Americas, while there are evident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reas between the two datasets. 3 ) The first mode of EOF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reversed phase of springthermal condition variat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Eurasia exists in both datasets. Bu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rmal anomalies described by those two datasets are almost opposite in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In summ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datasets are similar in Eurasian and Africa while not much the same in other regions. 4 ) In spring, the significant warming happens 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 Compared with LST, the warming trend of ECMWF-STL1 in northern Eurasia is more significant, while cooling trend in southern is relatively weak. In summer,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warming trend of ECMWF-STL1 is similar to that of LST, but with smaller values than LST. In short, the thermal conditions described by two datasets are almost consistent in most area of Africa and Eurasia,but show evident different in Australia, Greenland, America and especiall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利用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再分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陆地表面温度(1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r skin temperature,简称LST)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40表层土壤温度(ECMWF—STLl)资料,揭示了两组资料反映的春、夏季陆面热力状况分布特征及变率的异同。
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__省略_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_李川
文章编号:1000-0534(2004)增-0097-07 收稿日期:2004-07-27;改回日期:2004-10-20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四川省气象局重点课题“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气候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45);四川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题“气候变化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的作用”;四川省气象局重大项目“数值集合预报技术研究”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李川(1965—),男,贵州贵阳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及数值预报研究.E -mail :l ic _sc @ ①李集明,王国复,邓莉图等.国外大气科学领域数据中心发展概况.http ://cdc.cm /text /1.doc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 CEP 和ECM WF 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李 川1, 张廷军1,2, 陈 静1(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2, 2.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摘 要: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气候变化,利用我国高原地区的地面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N CEP (美国环境预报中心)、ECM WF (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再分析值地面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
分析发现,40年来所选地面代表测站气温变暖现象较明显(南部的帕里除外),特别是青藏高原北部的茫崖气温增暖非常显著,而40年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没有显示明显的气温变暖,没有大的地域差别,而再分析气温资料在华北平原地区却能显示出较明显的气温变暖,再分析气温资料尤其是NCEP 地面气温资料在青藏高原上明显偏低。
ECM WF 再分析地面降水资料的年际变化显示,近40年来,青藏高原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但近十几年属于有资料以来较湿的时段。
地面测站年降水观测值不像气温观测值那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中国夏季温度的ERA-40再分析值与观测值的比较与分析
●I
中国夏季温度的 E RA-4 0再分析值与观测值 的比较与分析
杨 欢
( 浙 江省 衙 州市 民用 航 空管 理 局 3 2 4 0 0 0 )
[ 摘 要] 本文就中国地区的夏季月平均气温 ( 地表2 米) 的E RA一 4 昕Ⅱ 观测资料之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上的差异做了一些比较与分析, 来初步检验再 分 析资 料可 信 度 。 结 果表 明 : 除了 中国西 北 部 , 尤其 是 新疆 地 区的 差异 较大 外 , E RA 一 4 O 再分 析资 料基 本反 映 出 了实测 温度 场 的分布 情 况 。 [ 关键词] E RA- 4 0 再分析资料 观测资料 可信度 比较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0 5 5 1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4 ) 3 3 — 0 3 9 7 — 0 2
从上 述 比较中看 出在各 区域4 4 年 来夏季气 温 的变化趋 势和 幅度上 , E R A~ 4 0 5 1  ̄ 析 资料还 是 与观 测 资料 存在 一 些明 显的 差异 。 图2 a 、 b 分别 是5 8 ~O 1 年 E R A 一4 0 夏季 再 分析 温度和 站点观 测温度 的 回归系数 。 当回归 系数大 于零 时表 明该 区域4 4 年 间的夏 季平 均温 度里上 升趋 势 , 反之 则表示 呈 下降趋 势。 比较 图 2 a 、 b 可 以清 楚地 发 现E RA 一 4 O 再分析 温 度资料 对于 中国各 区域在 5 8 ~0 1 年的 4 4 年间夏 季 平均温 度 的变 化趋 势 的反映 与观测 温度 的描述 在 部分 区域有 较大 的差异 。 从 图2 a 中看 出再分 析温度得 出的回归系 数在黄 河 以北 的大部 分 区域 比 实 际观 测温 度得 出的要 小 , 而且 空 间的分 布上 也有 较大 出入 。 比如 图2 a J 二 反 映 青 藏高 原部 分和 长江 、 黄 河之 间的 区域 , 以及 内蒙古 中部 等地 区的 回归 系数都 小 于或 等于 零 , 即这 些地 区4 4 年 间夏季 平均 温度基 本不 变或者 里下 降趋 势 。 而 图2 b 中显示 , 内蒙古 中部在 内 的华北 地区 回归 系数都 大于零 , 内蒙东 北部更 有 大于0 . 0 2 5 " ( 2 / 1 陋的高值 中心。 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及长江 中下游平原 , 福 建、 江西, 湖南的j E 部 区域的平 均温度都 呈下 降趋 势 , 其 中下降幅度 最大 的是河 南、 湖北 , 陕 西交界 处 , 低值 中心为 - 0 . 0 1 5 " C/ 1 0 a , 而 图2 a 中反映 出来的 一 0 . 0 1 5
【DOC】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第97期2006年第3期四川气象JUN.No.97V o1.26No.3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一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陈栋,陈忠明,张驹,何奇瑾(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2.四川省气象局.成都610072;3.四川省德阳市气象局.德阳618200;4.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利用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周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一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的年内变化上,青藏高原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9月后到第二年5月前,并且最大值多出现在1月前后;在年及年代际变化上,小波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积雪量变化存在3—5年的短周期震荡,同时也存在l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末变化突出,并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变化比西部更明显.在空间的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于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和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林芝地区,高原中部腹地主要表现为少雪区.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特征;小波分析中图分类号:P468.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3—7187(2006)03—0OO4—041引言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西起70.E,东至105.E,南起25.N,北至40.N,平均海拔高度4OOO米以上,总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1/4以上.经过多年研究,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天气气候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到对流层中部.叶笃正等…指出青藏高原雪盖异常是长期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因子,陈乾金等(2000)指出高原积雪异常对长江中下游旱涝成正相关关系.J,吴国雄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对亚洲季风的爆发有重要影响.研究青藏高原热力作用, 下垫面热力状况是重要方面,青藏高原积雪是欧亚大陆积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藏高原下垫面的主要表征物理量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一直以来,青藏高原的研究都因为资料的匮乏而进展缓慢,青藏高原主体和西部广大地区的资料获取尤为困难.中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有显着影响’,而青藏高原中部和西部的研究又尤为重要.高原观测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在高原主体和西部测站稀少,基本是空白区,利用多种资料弥补其不足势在必行.柯常青,李培基(1998)提出利用SMMR微波候积雪深度资料,NOAA周雪盖资料和高原现有观测资料分析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韦志刚等(2002)利用青海和西藏72站雪深资料经过订正分析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同时指出SMMR资料由于其记录长度太短和NOAA由于其前后订正方法不同会给高原积雪分布特征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对于青藏高原主体积雪的分布特征能不能找到更多可用的资料来完善上述研究的描述和反映呢?目前,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周冰雪盖粗格点资料经过订正后提高了微波遥感资料的精确度;另外,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ERA一40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主体的气候特征描述上也具有可用性.在前述学者的基于观测事实的研究结果上,希望能找到能完善和发展其结果的研究方法,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2资料的引进和拓展美国冰雪中心(NSIDC)北半球周冰雪盖粗网格资料的雪盖资料基于NOAA—NESDIS的周雪盖资料(由A VHRR, GOES和其他可见光探测数据组成),最初由D.Robinson (RutgersUniversity)重新订正并利用兰勃特等面积投影格点化(25Kin×25Km),后由Armstrong,R.L.和M.J.Brodzik于2002年补充修订完善形成.资料长度从1966年lO月3日至2001年6月24日共35年,要求研究区域控制面积在16000—42000km之间.选取青藏高原主体所在的25.N一40.N和70.E一105.E为研究范围,资料对北半球积雪的描述尤其对青藏高原积雪的描述的准确性有所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青藏高原多云区会仍对资料产生很大影响,但其在测站稀少西部表现比较好,这通常是测站资料分析的弱点区域.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ERA一40再分析雪深格点资料(2.5.×2.5.),资料长度为1957年9月1日奎2002年8月牧稿日期2006—08—07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基金项目”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资助作者简介:陈栋,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气候诊断分析和气象灾害预测应用研究.E—mail:westwind2000@163?tonio4?陈栋,陈忠明,张驹,等: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一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31日共45年,为了便于对比,所选择的研究区域和上述微波遥感资料相同,在青藏高原选区有15×7个格点,符合信度要求.未选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是由于高文良等(2002)研究表明NCEP/NCAR资料在高原积雪的整体分布特征表现较好,而在小酌分布特征描述上不够理想¨”.另外,在青藏高原积雪的相关研究中,ERA一40资料的描述效果也需要做进一步的证实,这对高原天气气候要素描述资料的拓展有重要意义.3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东部的阿尼玛卿山,巴颜咯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横亘相连,北部的昆仑山脉绵延千里,南部是着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只有高原中部地形较为平缓,青藏高原整体地形错综复杂.图1NSlDC置盖资料35年逐月平均的青藏高原积置面积分布特征从图1NSIDC雪盖资料35年逐月平均的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积雪主要分布在西部咯喇昆仑山周围,沿喜玛拉雅山脉向南,向西随季节延展,西部并不是积雪年变化的大值区,东部才是主要的年变化区域,在高原中部腹地由于受四周高大地形的影响,水气输送较少,是积雪的小值区域,北部的昆仑山,柴达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积雪的分布也表现为小值区.这里应该指出,高原是多云区,遥感资料可能会受到影响,不能完全反映青藏高原多云地区的积雪分布状况,但对于反映高原积雪面积的年代际变化仍具有可用性.对比图2ERA一40再分析资料45年年平均积雪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高原积雪的分布和图1较为吻合,高原西部帕米尔高原和咯喇昆仑山是积雪分布两个的大值区中心,而东部的偏南的西藏林芝地区也为积雪分布的大值区中心,高原中部腹地和北部降雪量较小,这与青藏高原的水气输送通道关系密切.4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变化可以很好的反映其下垫面热力状况的改变,也能反映出全球气候的变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的反馈作用.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积雪的增长期主72E75E78E8lE84E87E90E93E96E99E102E105E图2ERA_4O再分析资料45年年平均积雪深度分布特征………4一图3NSlDC雷盖面积资料35年逐月平均积置面积分布特征0.0120.010O.oo8O.oo60.OO4O.oo2O-0.oo2-0.OO4一O.oo6……/.1242图4ER一4O再分析资料45年逐月平均积置深度分布特征要出现在头年l0月后,在来年的1月前后达到最大,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左右.相对来说,青藏高原秋季降雪早,春季仍是降雪期,到5月后积雪开始消融减少,9月前是一个短暂的少雪或消融期.为了更好的研究积雪的时间变化特征, 需要选择主要的积雪期作为研究的对象,无论从NSIDC雪盖资料35年逐月平均积雪的分布特征上,还是ERA一4o再分析资料45年逐月平均的积雪分布特征上,都能很好反映出青藏高原的主要积雪期间为头年的l0月左右开始到来年的5月左右截止.从图5NSIDC雪盖资料35年逐年冬春积雪面积距平积雪分布特征和图6ERA一4o再分析资料45年逐年冬春平均积雪深度距平分布特征可以明显的看出,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反复的震荡特征,对应资料时限较短些的NSIDC雪盖资料统计结果来看,两种资料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多雪年主要为:1968年,1973年,1978年,1981年,1983年,1986年,1989年,1991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少雪年主要为:1970年,1974年,1977年,1980年,1982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15?NNNNNNNNNNNNNNNN∞弼”“儿∞勰∞∞∞∞枷彻枷砌臼O一一一一总第97期2006年第3期四11I气象JUN.No.97V o1.26No.3图5NSIDC雪盖面积资料35年逐年冬春积雪面积距平积雪面积分布特征…9gl994l9’9厂图6ER一4O再分析资料45年逐年冬春平均积雪深度距平分布特征年.从两种不同角度反映积雪变化状况的资料统计结果来看,都非常一致的反映了高原积雪状况的年际变化特征,但是对于讨论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资料的长度仍是研究最大的限制,但从两图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出20世纪70年代末,高原积雪在逐渐缓慢的增加,这和前述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另外,这两种资料都表现出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在90年代末,青藏高原积雪都存在一个极大敌减小趋势,这会不会和年代际的震荡有一定联系?图7NSIDC雪盖面积资料35年逐年冬春积雪面积距平墨西哥帽小波(实部)为了说明高原积雪年际和年代际的震荡规律,采用墨西哥帽(MHA T)小波”对上述两种资料的年平均距平变化进行分析,如图7NSIDC雪盖资料35年逐年冬春积雪面积距平小波分析和图8ERA一40再分析资料45年逐年冬春平均积雪深度距平小波分析图,从这两图可以看出:6?l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ooO图8ER一4O再分析资料45年逐年冬春平均积雪深度距平墨西哥帽小波(实部)(1)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其中3—5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整个时间段都表现出很强的信号,在10年左右尺度的周期变化上也存在较强的信号,除此以外,大于10年尺度的变化周期在两种资料上也有所体现.对于小于2年的变化尺度由于具有显着的局部化特征, 不纳入全局.(2)两图都反映出青藏高原积雪时间分布的多周期变化叠加特征,其强弱交替特征尤为突出.(3)由图7和图8进行分析,20世纪6o年代中,70年代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9o年代末五个积雪偏多中心和6o 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o年代中期四个积雪偏少中心组成3—5年和1O年左右的周期震荡.还可以看出,20世纪6o年代末,7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和9o年代末存在突变过程,其中6o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和9o年代末尤其突出,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前面提出的问题.4结果与讨论4.1青藏高原积雪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四周多,中间少”的特征,四周高大地形对水汽的输送有显着的阻挡作用, 主要的大值变化区域集中在东部,西部积雪变化较东部小,这更好的解释了东部水汽通道的作用.4,2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分布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年内变化上降雪主要开始于头年10月前,结束于来年5月后,有降雪发生的月份在7个月以上,最大降雪集中出现在1月前后;二是在年际变化上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多雪年主要为:1968年,1973年,1978年,1981年,1983年,1986年,1989年,1991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少雪年主要为:1970年,1974年,1977年,1980年,1982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1年.从资料的角度看,无论NISDC资料还是ERA一40资料,都反映了高原腹地和西部的积雪特征,其结果弥补了由于高原观测站不足引起的描述偏差.4.3从小波分析结果看出,青藏高原积雪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客观的反映了青藏高原整体积雪的变化周期特征,青藏高原积雪在60年中,70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90年代末四个积雪偏多中心和60年代末,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后期,9o年代中期三个积雪偏少,总体上存在较短的增246H加懈眦0瞄nnnnnnnn2468O2468O陈栋,陈忠明,张驹,等: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一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加变化周期(3—5年)和较长的减少变化周期(10年左右),青藏高原积雪在整体趋势上缓慢增长,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吻合的.4.490年代末青藏高原积雪存在明显的减少,这是不是和突变有所联系,这里提出个问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4.5从研究结果来看,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资料在修订后其对青藏高原积雪状况尤其西部测站稀少区域积雪状况的描述有所改善,减小了由于订正方法不同带来的误差,扩展了可用资料的年代长度,但其对2O世纪8O年代前的描述仍有相当的误差;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ERA一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积雪状况的描述相对来说更接近观测事实,对资料缺乏的青藏高原研究来说,在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问题上,ERA一40资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资料拓展.参考文献[1]叶笃正,高由禧.青藏高原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78.[2]陈乾金,高波,李维京,刘玉洁.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和长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涝及其与环流关系的研究.气象,2000,58(5):582—595.[3]柏晶瑜,徐祥德,周玉淑,张雪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初步研究.应用气象,2003,14(3):363—368.[4]吴国雄,张永生.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1.爆发地点.大气科学.1998,22:825—837.[5]CharneyJG,ShuklaJ.PredictabilityofMonsoons,MonsoonDyn~m. ic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l:99—109.[6]郭其蕴,王继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高原气象.1986,5(2):116—124.[7]卢敬华,李国平,石磊,郝丽萍,周莉容.青藏高原东部及东侧地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的相关研究.高原气象,2003,22(2):121一l26.[8]柯常青,李培基.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地理, 1998.53(3):209—215.[9]韦志刚,黄荣辉,陈文,董文杰.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大气科学,2002,26(4):496—508.[1O]Robinson,DA,Dewey,KF.Heim,RR.GlobalSnowCoverMonito- ring:AnUpdate,BulletinoftheAmericanMeteoMogicalSociety,1993,74 (9):1689—1696.[11]高文良.刘宣飞,管兆勇.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四川气象,2002,22(3):8一lO.【l2]林振山,邓自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10:1—168.(上接第3页)宾及以东洋面上,也有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中心,反映了与1966—1975年基本相反,副热带高压主体偏南偏东,川渝盆地不在其西端控制之下,不利于盆地气温偏高.5结论与讨论5.1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具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阶段性和突变性明显.2O世纪60—7O年代为相对高温时期,但7O年代末发生了显着的跃变现象,从之前的相对高温转变为8O年代到9O年代中前期的低温,这一时期与全球及中国大部气温增暧的趋势不同,呈变冷的趋势.但从1993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持续到9o年代末期,该时期与全球,特别是北半球及中国的温度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5.2100hPa高度场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当位于北半球中高纬的西欧高度场升高,巴尔喀什湖以北高度场降低,东亚偏北地区高度场升高,盆地盛夏气温偏高.表明了高层大气环流与盆地夏季气温的联系机制,即高层中高纬高度场形势呈+一+异常分布,中低纬南亚高压在东亚北部发展加强,有利于盆地盛夏气温偏高,反之相反.5.520世纪60—7O年代和80年代JtI渝盆地盛夏气温有着十分不同的异常变化,而对应的中高层大气环流异常的显着不同是主要原因.1966—1975年期间,欧亚中高纬度呈”两脊一槽”型异常分布,同时东亚100hPa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偏高.而1980—1989年期间的中高层高度距平分布则相反,欧亚中高纬度呈”两槽一脊”型异常分布,东亚100hPa南亚高压位置显着偏南,利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偏低.5.4两个不同气候时期的低层风场也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川渝盆地所在的东亚地区.在1966~1975年期间,从华北到西南基本为一致的偏西南距平风,西南暖气流控制盆地,存在强偏南风主导高温伏旱现象,距平风场环流也反映了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盆地在其控制之下,有利于气温偏高.而在1980~1989年期间,从东北到西南基本为一致的偏东北距平风,偏北气流较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距平风场环流也反映了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导致盆地气温偏低.5.5100hPa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的气候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演变,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打下基础.参考文献[1]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应用气象,1991,2(2):164—173.[2]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气象,2000,58(3):288—296.【3]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等.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17—727.[4]李跃清,李崇银.青藏高原东侧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原因.高原气象,2003.22(增刊):24—31.[5]刘德,李永华,阳作明,等.重庆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多时间尺度特征的诊断研究.应用气象,2004,15(2):251—256.[6]张琼,钱永甫.张学洪.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气科学,2000,24(1):67—68.[7]陆日字,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中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大气科学,2002,26(5):611—624.[8]竺可帧,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地理创刊号,1934,1—28.7。
利用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大西洋年代际变率对国内降水的影响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gy 2021, Vol 11, No 6作者简介 徐延欣(1993-),男,山东泰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综合业务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23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Atlantic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n Domestic Precipitation Using Different Reanalysis DataXU Yan-xi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Sunan Yugur Autonomous County, Zhangye, Gansu 734400)Abstract The Atlantic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AMV) refers to the quasi periodic cold warm anomal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tlantic region. In this paper, CMAP, NCEP/NCAR and era 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MV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In the AMV warm phase: in summer, the temperature in parts of Xinjiang, Southern Jiangsu and Northern Zhejiang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wo sets of reanalysis data; In Tibet, Qinghai, Gansu, Jianghuai and South China, the precipitation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the precipitation is less.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consistent in the two sets of reanalysis data, while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only appears in the era 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herefore, the precipitation field of era interim data is more reliable than NCEP / NCAR data,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stud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Key words Reanalysis data; Precipitation; Influence利用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大西洋年代际变率对国内降水的影响徐延欣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气象局,甘肃张掖 734400摘要 大西洋年代际变率(AMV),是指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的海表温度准周期性冷暖异常变化。
4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研究进展
4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研究进展谢潇;何金海;祁莉【摘要】根据NCEP/NCAR、NCEP/DOE、ERA-40和JRA-25共4种比较常用的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研究作了概述。
结果表明:4种资料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又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上差异显著;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普遍表现为在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低纬地区好于高纬地区,这可能与中国地面气象站点"东密西疏"有关;1979年前的再分析资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应用该时段NCEP/NCAR资料研究长期气候变化研究时需要谨慎;再分析资料的不同要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适用性不同,因此应分区域、分要素和分季节选择合适的资料。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再分析资料的优缺点及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旨在为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研究选用再分析资料提供借鉴和参考。
%The applicability of four reanalysis datasets i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 are reappraised and summarized,including NCEP/NCAR dataset,NCEP/DOE dataset,ERA-40 dataset and JRA-25 datase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ur datasets are of some commonness and also of discrepancies in different region and different time scales.Probably due to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namely,dense in the eastern China and sparse in the western China,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analysis datasets is generally better in the eastern than in the western China,and greater in low latitude area than in high latitude area.The reanalysis datasets have the greater uncertainty before 1979,so it should be more cautions to use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of this period,especially for the study of long-term climate change.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variables ofreanalysis datasets i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and areas,so the optimum dataset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area,element and season.Finally,merit and shortage of reanalysis datasets and applicability in China are summarized.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hoosing reanalysis datasets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27)005【总页数】8页(P58-65)【关键词】NCEP/NCAR;NCEP/DOE;ERA-40;JRA-25;适用性研究【作者】谢潇;何金海;祁莉【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引言长期以来,再分析资料作为全球通用的资料来源,在大气科学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1月探空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之间差异特征分析
中国1月探空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之间差异特征分析刘东洋; 贾宁【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5页(P3-7)【关键词】NCEP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资料对比; 中国区域; 差异特征【作者】刘东洋; 贾宁【作者单位】通辽市气象台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2.2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研究在气象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空资料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利用相对准确的资料,分析得出的结果或结论的可信度就会增加。
目前使用的高空资料主要包括实地探空资料和再分析资料。
由于不同时期再分析资料所使用的观测资料不相同,造成了其在不同时期可信度上存在区别,会影响到运用该资料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可信度。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作了对比分析,运用不同方法验证了这些资料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高度以及不同物理量的差异[1-4]。
由于观测历史相对久远,我国测得的历史探空资料更丰富一些,相对于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较好。
由于我国探空资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观测仪器、时间、规范和所使用的订正方法不同,导致不同时期资料质量不同,在利用这些探空资料研究中国地区气候时存在不可靠性。
所以在利用探空资料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时,应同时结合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再分析资料是NCEP 资料,本文通过对其与中国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对使用中国地区NCEP 资料时提供一定帮助。
针对NCEP 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地区的应用,我国学者通过不同物理参量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施晓晖等[5] 将中国区域实测资料与NCEP 再分析资料中表面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了解了NCEP 资料在表层温度方面的适用性。
徐影等[6] 在NCEP 资料研究中发现,由于NCEP 资料在其不同时期所选的同化资料不同,致使不同时期NCEP 再分析资料与同时期观测值相比误差不一致。
国外几套再分析资料的对比与分析
国外几套再分析资料的对比与分析邓小花;翟盘茂;袁春红【摘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3种再分析资料NCEP、ECMWF、JMA,从各家再分析中心所采用的同化方案、所用到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相关的偏差校正方法方面,进行相关介绍和对比,以便对再分析资料的特点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我国未来再分析工作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各家再分析中心采用的同化方案主要为三维、四维变分方法和最优插值法.各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所选用的数据类型不同,以及所采用模式在分辨率上的差异.此外,还从经验出发简要给出了各类再分析资料在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各类再分析资料的选择使用方面提供参考.简单陈述了国内再分析工作的进展,并给出了提高我国再分析工作质量所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0(038)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NCEP;ECMWF;JMA【作者】邓小花;翟盘茂;袁春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在当前的气候及相关科学研究中,如气候的年际变率、数值模拟等,再分析资料已经成为一种最主要的资料来源。
最初,再分析计划只是美国气象中心气候数据同化系统的一个“副产品”。
后因业务需求,对全球数据同化系统的某些参数做了一些改变,却导致了明显的“气候变化”。
这些气候参数的骤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掩盖真实的短期气候变化和年际气候变率的信号。
而观测系统及一些观测手段的变更,如新型卫星资料的引入等使得不同时期的资料种类和来源不同,以及采用的同化系统各有不同,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是因为气候本身真实发生变化却又出现“气候变化”的现象。
因此,极有必要利用同一套再分析系统对以前的资料进行同化,并延续下去。
只有运用这样一套长时间段内未发生变化的数据同化系统,气候研究者才能通过相关对比,来判断当前的气候是否确实异常。
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
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陈栋;陈忠明;张驹;何奇瑾【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年(卷),期】2006(026)003【摘要】利用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周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的年内变化上,青藏高原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9月后到第二年5月前,并且最大值多出现在1月前后;在年及年代际变化上,小波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积雪量变化存在3~5年的短周期震荡,同时也存在1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末变化突出,并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变化比西部更明显.在空间的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于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和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林芝地区,高原中部腹地主要表现为少雪区.【总页数】4页(P4-7)【作者】陈栋;陈忠明;张驹;何奇瑾【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局,成都,610072;四川省德阳市气象局,德阳,618200;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5【相关文献】1.利用SAR遥感卫星资料研究东海内孤立波时空分布特征 [J], 郭靖;杜涛2.利用MOPITT资料分析亚洲地区对流层CO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岑炬辉;何文英;陈洪滨3.利用多种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变化情况 [J], 陈丹;周长艳;邓梦雨4.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3种积雪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J], 李文杰;袁潮霞;赵平5.利用MODIS和MISR资料对APEC会议期间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 [J], 张艳婷;陈斌;张廷瀚;张芝娟;张国龙;管晓丹;张北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几种再分析地表气温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几种再分析地表气温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赵天保;符淙斌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09(28)3
【摘要】应用台站观测资料对ERA-40、NCEP/NCAR、NCEP/DOE和JRA-25等几种再分析地表(2m)气温资料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年代和季节的气候均值、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及其气候趋势等所反映出来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估。
结果表明,几种再分析产品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中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1979年以后的资料可靠性更高一些。
但相比而言,它们在冬季的可信度一般要高于夏季,东部地区的可信度一般要高于西部地区;ERA-40和JRA-25再分析产品的适用性要高于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产品;其中,JRA-25在均值、年际变化和变率特征的描述上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而ERA-40在长期气候变化趋势(44年)的描述上则要明显优于NCEP/NCAR再分析产品。
【总页数】13页(P594-606)
【作者】赵天保;符淙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3.3
【相关文献】
1.应用探空观测资料评估几类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
2.几种再分析地表气压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3.ERA-Interim 气温数据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4.三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区域的适用性分析
5.CLDAS气温数据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
第34卷第2期大气科学学报Vo.l 34N o .22011年4月T ransactions o fA t m ospheric SciencesA pr .2011收稿日期:2010 03 14;改回日期:2010 05 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61022;40501054);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CS 2010 01)作者简介:钞振华(1977 ),男,河南新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遥感和统计降尺度应用,chaoz henhua @l zb .ac .cn.钞振华.2011.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J].大气科学学报,34(2):162 169.C hao Zh en hua .2011.The reli ab ility eval uati on of t h ree types of a i r te mperat u re rean al ysis data i n W est Ch i na[J].Tran s A t m os Sc,i 34(2):162 169.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钞振华1,2(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再分析资料质量检验和可信度分析是其合理使用的必要前提,是提高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可靠性的根本保证,为了评价NCEP II 、ERA 40和J RA 25三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研究对比分析了2m 气温产品的质量。
结果表明,这三种再分析气温产品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西部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形复杂区域与站点气温的差异比较大,而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这三种再分析资料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气温产品。
由于同化了地面观测资料,ERA 40、J RA 25气温产品的可信度相对较高,且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大尺度气温变异性。
ERA40再分析资料揭示的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变化
ERA40再分析资料揭示的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变化张颖娴;丁一汇;李巧萍【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2(038)006【摘要】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40的6小时间隔海平面气压场和一种改进的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1958—2001年北半球和东亚地区温带气旋生成频率的气候态、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
结果表明:(1)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源地主要位于北美东部(落基山下游地区)、西北大西洋地区、格陵兰至欧洲北部地区、蒙古地区和日本至西北太平洋地区。
大洋的西岸和陡峭地形的背风坡有利于大气斜压性的增强和正涡度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地面气旋的形成。
(2)年、冬季和春季30°~60°N气旋生成数目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60°~90°N地区的气旋生成数呈增加的变化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北半球风暴路径北移的观点。
60°N以南和以北的温带气旋数目同北极涛动指数(AO)分别呈现负相关和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年、春季和秋季最为显著。
(3)1958--2001年东亚地区的年气旋数目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40°~60°N、80°~140°E地区气旋数目呈增加趋势,而80年代中期之后温带气旋数目则锐减,主要原因是80年代以后该地区大气斜压性减弱,更高纬度地区的大气斜压性增强,从而导致了气旋源地的北移。
在较低纬带的20°~40°N、110°~160°E地区气旋数目线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位于40°~55°N的北太平洋风暴轴有向低纬度偏移的变化趋势造成的。
%A climatology of cyclogenesis frequency of extra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East Asia for the years of 1958to 2001, a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and possible causes, were ana- lyzed by applying an improved objective detecting and tracking algorithm to the six-hourly sea-level pres- sure fields in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data ERA40. The result shows that:(1) major source regions of extra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re eastern North America (downstream areas of Rocky Mountains), Northwest Atlantic, Greenland-Northern Europe, Mongolia and Japan-Northwest Pacific. Atmospheric baroclinicity and positive vorticity are apt to intensify and develop in ocean west bank and leeward slope of steep orography, which makes for theformation of ground cyclones. (2) The cyclogenesis number of annual, spring and winter indicated a de- crease trend in the region of 30°- 60°N and an increa se trend in the region of 60°-90°N, which supports the viewpoint of the northward shift of storm track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cyclone number al- so had a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O)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60° N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for annual, spring and autumn. (3) The annual cyclone number in East Asia from 1958 to 2001 indicated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e cyclone number increased from 1960s to mid 1980s but reduced after mid 1980s in the region of 40°-60°N, 80°-140°E. This is because atmospher- ic baroclinicity weakened in this region, while strengthened in the higher latitude region, resulting in the northward shift of cyclone source region. There is a linear increased trend of cyclonen umbers in the lower latitude region of 20°-40°N, 110°-160°E, mainlybecause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located in 40°-55°N, had a shift trend to lower latitudes.【总页数】11页(P646-656)【作者】张颖娴;丁一汇;李巧萍【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4【相关文献】1.ERA40中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气候变化和冰-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 [J], 刘喜迎2.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J], 陈海山;滕方达;蒋大凯3.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J], 荀学义;胡泽勇;孙俊;崔桂凤;徐丽娇;孙鑫4.东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ERA-40资料的比较[J], 方之芳;雷俊;吕晓娜;瞿婞;李茜5.1979—2017年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J], 孙瑞鹏;刁一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多种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变化情况
利用多种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变化情况陈丹;周长艳;邓梦雨【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年(卷),期】2018(038)003【摘要】利用ERA-Interim、MERRA和NCEP/NCAR三套再分析资料,分析1979~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对比了各套资料异同点,结果表明:(1)ERA-Interim和MERRA资料均显示出夏季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含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1994~1995年前后发生明显突变,大气水汽含量由偏低时期向偏高时期转变;而NCEP/NCAR资料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显著上升趋势和突变年份;ERA-Interim资料与MERRA资料的夏季青藏高原湿池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强于NCEP/NCAR资料与它们任何一个之间的相关性.(2)夏季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含量呈现出自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向西北部递减的分布形式.其中,MERRA与ERA-Interim资料显示的水汽含量分布更为相似,而NCEP/NCAR资料反映的水汽含量在高原中部往北递减不明显,湿度中心较为分散.(3)从空间分布上,MERRA与ERA-Interim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而NCEP/NCAR资料仅在高原东北部小部分区域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4)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来看,ERA-Interim和MERRA资料相对于NCEP/NCAR资料也更为接近.【总页数】6页(P1-6)【作者】陈丹;周长艳;邓梦雨【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7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2.6【相关文献】1.COSMIC掩星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大气廓线与探空观测的对比分析 [J], 徐桂荣;乐新安;张文刚;万霞;冯光柳2.利用高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诊断分析 [J], 秦育婧;卢楚翰3.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资料质量检验及揭示的上对流层水汽特征[J], 占瑞芬;李建平4.基于多种资料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对比分析 [J], 武正敏;陈权亮5.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J], 陈栋;陈忠明;张驹;何奇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及周边UTLS水汽时空特征的多源资料对比
青藏高原及周边UTLS水汽时空特征的多源资料对比作者:唐南军任荣彩吴国雄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利用Aura卫星微波临边观测仪(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数据,评估了ERA-I、MERRA、JRA-55、CFSR和NCEP2等5套再分析资料的水汽数据在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UTLS)的质量,然后选取其中质量较好的两套水汽数据,分析它们对青藏高原及周边UTLS水汽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的表征能力。
结果表明,与MLS数据相比,5套再分析资料中在UTLS普遍偏湿,最大偏湿在上对流层215 hPa,约为165%,而在下平流层,ERA-I和MERRA与MLS的差异相对较小。
总的来看,ERA-I和MERRA表征的水汽与MLS更为接近。
进一步的对比表明,ERA-I和MERRA 中青藏高原及周边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与MLS较为接近,夏季能够表征青藏高原在纬向和经向上的水汽高值区,冬季能够表征对流层顶、西风急流中心附近的水汽梯度带,而且MERRA 的结果要好于ERA-I。
ERA-I、MERRA和MLS中青藏高原地区的水汽季节演变都表现为冬季1—2月水汽含量低,夏季7—8月水汽含量高,水汽的季节变化在200~300 hPa最大。
MLS资料显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附近,存在随时间向上向极的水汽传输信号。
相较而言,ERA-I对向上水汽传输信号的表征更好,而MERRA对下平流层(100 hPa)向極水汽传输信号的表征更好。
关键词青藏高原;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对比分析水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水汽通过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放出大气长波辐射,影响全球辐射收支。
特别是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的辐射作用更加显著。
在下平流层,水汽不仅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损耗臭氧(Anderson et al.,2012),还可以通过类似温室气体的反馈过程增强全球变暖(Dessler et al.,2013)。
基于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近40年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近40年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余忠水;陈华;德吉白玛;高佳佳;卓嘎;刘俊卿【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22(40)6【摘要】青藏高原云量变化直接影响对流层中上部地气系统能量交换和大气水分循环,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云量,鲜见对云量进行全要素分析,无法形成对青藏高原云量变化特征的全面认识。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 1979—2018年高水平分辨率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区域平均法、线性趋势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云量全要素的时空分布及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1)受高原大地形和山脉走向的影响,青藏高原云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且低云量对总云量的空间分布型贡献最大。
(2)近40年,总云量增多趋势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边缘等地,减少趋势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东部和西南部;高云量在高原南部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区域增减不明显;中云量在高原中部呈减少趋势,北部和南部边缘呈显著增多趋势;低云量在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他大部分区域呈增多趋势。
(3)总云量和高云量第一空间模态均表现为青藏高原大部区域一致性变化,中云量和低云量在青藏高原均没有显著一致变化的空间模态。
研究结果可以为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2页(P811-822)【作者】余忠水;陈华;德吉白玛;高佳佳;卓嘎;刘俊卿【作者单位】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保障中心;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相关文献】1.基于ERA-Interim资料近37年南海波浪时空特征分析2.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动力学机制3.近51a青藏高原雪灾时空分布特征4.近46年西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带大气ISO在几种再分析资料中的对比分析
热带大气ISO在几种再分析资料中的对比分析丁莉;李清泉;刘芸芸【摘要】利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 3套再分析资料的逐日200 hPa纬向风数据,选取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3种不同气候态,对比分析了3种气候态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在不同再分析资料中的异同.研究表明:1981-2010年气候态下,热带大气ISO冬春强、夏秋弱的年循环特征更加明显,东传短波能量增强,起始北传时间偏晚.NCEP/NCAR 与NCEP/DOE资料所表征的热带大气ISO在空间分布、强度和能量传播方面的一致性较好.NCEP/NCAR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强度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较ERA40资料偏弱,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较ERA40资料偏强;ERA40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强度在12月-次年3月中旬较NCEP/NCAR资料偏强,而在3月中旬-11月偏弱;ERA40资料反映的热带大气ISO振荡位相较NCEP/NCAR资料超前10d左右;NCEP/NCAR资料反映的东传谱能量弱于ERA40资料,西传能量强于ERA40资料;7月中旬,NCEP/NCAR资料反映的东亚地区大气ISO经向北传较ERA40资料偏晚.%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re analyzed using three kinds of data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NCEP/DOE reanalysis data and ECMWF/ERA40 reanalysis data) in three climate states of 1961-1991,1971-2000 and 1981 2010.There is a significant 30-60 d oscillation period of 200 hPa zonal wind in different climate states of different reanalysis data.Different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found in different data and in different climate states.It is found that in 1981-2010 climate stat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climate states (1971-2000 and 1981-2010),annual cycle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strong in winter-spring and weak in summer autumn.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also its active areas extend eastwards and become larger.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energy of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centers more in 1-3 waves,while the westward propagating energy becomes weaker.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tarts northward propagating later.It propagates southward strongly which spreads to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beginning of May.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NCEP/DOE reanalysis data match well in the annu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ntensity and energy propagation.Whil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ERA40 reanalysis data have some distinctions: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periods center in 20-100 d and its peak value is 55 d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while its oscillation periods are 20-60 d and its peak value is 50 d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As to the periods of 80-100 d,the oscillation pattern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CEP/DOE reanalysis data.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varianc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s a little less than that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while stronger than that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From December to the middle of March,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tensity of ECMWF data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While from the middle ofMarch to November,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tensity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 is weaker than that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phase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 is about 10 days ahead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energy of the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s weaker than that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while the westward propagating energy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In the middle of July,the northward propagating of NCEP/NCAR data is weaker than that of ERA40 reanalysis data.【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13(024)003【总页数】9页(P314-322)【关键词】热带大气ISO;气候态;再分析资料【作者】丁莉;李清泉;刘芸芸【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利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 3套再分析资料的逐日200hPa纬向风数据,选取1961—1990年、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3种不同气候态,对比分析了3种气候态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在不同再分析资料中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 映 的高 频 波 动 存 在 差 异 。 T io1 用 NC P r l g 阳利 E/
NC AR 和 E MWF再 分析 资 料 对 欧 洲 大西 洋 上 风 C
暴 轴 的年 际变化 进 行 了对 比研 究 , 果 显示 在对 风 结
暴 的数 量 、 源 、 起 最大 加深位 置及 消散 的描 述上 两者 具 有较好 的一致性 , 是 E MWF再 分析 资 料 描述 但 C
第3 9卷第 4 期
21 0 1年 8月
气
象
科
技
Vo1 9, .3 NO. 4 Au g. 2O1 1
M ETEOROLOGI CAL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高 原地 区 E A 0与 N E I R 4 C P 再分析资料对 比分析
荀 学 义 胡泽 勇¨ 孙 俊 。 崔桂 凤 徐 丽娇 孙 鑫 。
( 1中 国科 学 院寒 区旱 区环 境 与工 程 研 究 所 , 州 7 00 ; 兰 3 0 0 2内 蒙古 自治 区气 象 台 , 和 浩 特 0 0 5 ; 呼 10 1 3 中 国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京 10 3 ; 北 0 0 9 4四川 省 遂 宁市 气 象 局 , 宁 6 90 ;5呼和 浩 特 市 第 十八 中学 , 和 浩 特 0 0 2 ) 遂 200 呼 10 2
部 的高 压系 统 , 北 半 球 夏季 强 大 而 稳定 的控 制 性 是 环 流 系统 , 响着 我 国 大 范 围 的旱 涝 以及 亚 洲 天 气 影 系 统 的分 布 ] 。这些 研究 工作 大多建 立 在 NC P E/ NC AR或 E A4 R 0等再分 析 资料 的基 础上 。再 分 析
青 藏高 原被认 为是 我 国气 候 变 化 的启 动 区 ] , 其 气压 系统 变化是 影 响我 国天气 、 气候 的重要 因子 , 高 原近地 层气 压 系统 的季 节性 变化 , 成 了高 原 季 形
风 。高 原 季 风 变 化 与 我 国 北 方 春 季 沙 尘 暴 的 多 寡 l 以及 气 候 异 常 ] 切 相 关 。高 原 对 流 层 上 2 密
引 言
较 NC C
量 资料 , 结果 表 明 E MW F再 分 析 资料 的地 面感 热 C 和潜 热 时 问序 列更 接 近 观 测 资料 , 适合 驱 动 海 洋 模
式 。D vd等 L 比较 了南 半 球 中 高 纬 度 E MWF ai 1 C
具 , 大气科 学各 类研 究提 供 了重要 的数据 支撑 ] 为 。
但 是研 究 表 明 , 由于各 家 资 料再 分 析 中心所 采 用 的同化方 案 、 用 到 的数 据 及 相 关 的偏 差 校 正 方 所
得 更 细致 , 中小 尺度过 程也 较多 。很 明显 , 许多 专家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R 0再 分 析 资 料 较 NC P E A4 E/
系统 的变 化规律 , 够更详 细地 描述 天气 气候 特征 , 能
也更 接近 观澳 事 实 。 4
摘要
利 用 E A4 、 E I( E / C es nI再 分 析 资料 以及 高原 地 区 的探 空 资 料 和 1 7 R 0 NC P NC P N AR vri ) o 9 9年 青 藏 高 原 地
区 第 1次 气 象 科 学 试 验 资 料 , 细 的 比较 了高 原 地 区 位 势 高 度 的 特 征 。结 果 表 明 , 套 再 分 析 资 料 在 高 原 地 区 具 详 两 有 一 定 的 相 似 性 , 仍 存 在 着 明显 的差 别 。相 比较 而言 , 原 北 部 地 区 E A4 但 高 R 0再 分 析 资 料 除 1 8 一 1 9 9O 90年 在 2 0 0 h a 层 优 于 N E I 分 析 资 料 外 , E I 分 析 资 料 在 年 际 变 化 上 更 接 近 探 空 资 料 ; 原 中 部 和 南 部 地 区 P高 C P再 NC P 再 高 NC P 再 分 析 资 料 除 1 8 1 9 E I 9 O 9 0年 在 20h a 层 优 于 E 4 再 分 析 资料 外 , R 0再 分 析 资 料 在 年 际 变 化 上 0 P 高 RA 0 E A4 更 接 近 探 空 资 料 。与 1 7 年 青 藏 高 原 地 区第 1 气 象 科 学 试 验 资 料 空 间 相 关 关 系 的 比 较 显 示 , R 0再 分 析 资 99 次 E A4 料在空间上与试验资料更相似 。 关 键 词 青 藏 高 原 再分析资料 位 势 高 度 空 间 相 关
法 方 面存 在 着差 异口 “ , ] 致使 各 家 再 分 析 资料 存 在
着 明显 的差 别 。An a li 】 为 E A4 分 n maa 等¨ 认 R 0再
析 资 料 在 季 节 平 均 的 某 些 气 候 特 征 方 面 优 于
NC AR再 分析 资 料 能 够 更 充 分 地 反 映 出 天 气 气 候
资 料 的问世 , 无疑 为气 象工作 者认 识大 气运 动规 律 , 理 解 区域 和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提 供 了强 有 力 的 研 究 工
再 分析 资料对 冬季 北半 球 中纬度 地 区 5 0h a高度 0 P
场 进行 了对 比分析 , 结果 表 明在 1 7 9 9年前后 两 者所
和 Nc P NC E / AR 再 分 析 资 料 , 出 E MWF再 分 指 C 析 资料在 南半 球 中高纬 度对 流层 高度 场和地 面气 温 资 料 比 Nc P Nc E / AR 再 分 析 资 料 更 接 近 事 实 。
Alsa d o等 利 用 NC P NC esn r E / AR 和 E MWF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