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教育的意义
吴荣常茜茜早教园
关键词:早教天性好奇学习知识
摘要:本文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于早期教育的误解进行了讨论,用大量的事例说明了早期教育的意义。提出了下面的观点:
1:贪玩是大人(父母)诱导教育的结果!
2、好学(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3: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源于好奇和对这一事物的知识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给孩子提供良好事物的知识是孩子早期教育的要点。
一、引言
中国长期以来即重视早期教育!“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就是生动的写照。“昔孟母,择邻处”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具扬”等都是早教的典范。民间也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民谣流传。
但是,近年来,对于早期教育,人们思想有一些混乱。多数人持有以下观点:
1、孩子的天性是贪玩,早期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违背了孩子成
长的自然规律!
2、少年成名大不幸!
3、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有连续十二年的辛苦学习时期。如果在孩子
小的时候就让他开始学习,相当于辛苦时间延长了几年,似乎孩
子太惨了。
下面就针对这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人认为:孩子的天性是贪玩,早期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其实,这是对幼儿行为的一种曲解:人们看到大多数孩子都贪玩,就认为“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了”,殊不知:幼儿——特别是零岁的孩子——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即使你给他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他的兴趣也仅有几分钟;当他对此玩具熟悉后,就不再感兴趣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精心为孩子买回一个好玩的玩具,孩子兴高采烈地接过玩具把玩起来,几分钟后孩子就对这个玩具不屑一顾了。这一现象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明显,大孩子对玩具的兴趣要持久得多,常常沉迷于其中;使人看起来好象孩子都贪玩。于是很多人认为: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真是对孩子行为的误解。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天性呢?让我们先静下心来看看:零岁幼儿还在襁包中呀呀学语时,专注于人们的每一个语音、每一个口形、每一个眼神。那一股专注劲,大人都很难作到。孩子大一点后,手上能够抓到什么东西,都会认真把玩,触摸一阵,多数还要用口咬一下,扔在地上摔一摔,听听它发出的声音。随着孩子视力的增长,他会先将房间内的物事一一认真看够。熟悉房间后,就经常要求大人将他抱出房间去看新的世界了,这个空间的扩展是越来越大。这些都说明:人之初,本好学!也就是说:好学(好奇)才是孩子的天性!而玩只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和表现而已。
孩子出生后,大脑细胞已完全形成,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而由于新生儿脑细胞内几乎是空的,因此他接受学习知识的能力是很强的;见什么就学什么;外界给予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如果良好的知识没有传递给他,他就会接受许多不良的知识!例如玩耍的技能。因此,我认为:贪玩是大人(父母)诱导教育的结果;因为多数家庭都会不遗余力的给孩子买玩具并鼓励他们玩,以摆脱孩子因为好奇周围的东西而对大人的无休无止的“纠缠”,这样大人带下来会更省心省力。久而久之,孩子好奇好学的天性泯灭了,代之以贪玩。
三、知识对兴趣的作用
有一点应该明了,孩子对哪个方面的知识多,他对那个方面的知识吸取能力就越强。这一点可以归纳成一条物理定律:同类知识相互吸引!
如果初期孩子接受了书本知识,他就会对书感兴趣,这样的孩子,后来读书是不用父母为他操心的。而初期孩子接受图画较多的话,他会对画画感兴趣。他成为画家的可能性会大幅度增加,诸如此类,初期接受音乐醺陶,他的音乐才能会明显提高。这就是“书香门第多才子,音乐世家出匠人”的道理。相反,如果初期过多接受玩耍知识。他会越来越贪玩,越来越会玩。这样的孩子进入读书阶段多会成为问题较多的孩子。很难将兴趣转移到书本上来。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就应该尽早向孩子传达相关知识,以使孩子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四、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还有很多人认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不是好事!甚至认为:早慧孩子长大后多不成功!多数生活不幸!还有人诌出一句:少年成名大不幸!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个观点的产生我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题为:伤仲永,由宋朝的一个宰相王安石所写。文中讲了一个少年名仲永,几岁即能应题吟诗,才思敏捷,人皆呼为神童。但几十年后却沦为憨厚的农民。看到一个人从神童沦落成农民,实在是可悲可叹,怎不令人伤感!另外,媒体的导向也是这个观点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在这个方面的报导,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多报导失败的早教案例。一谈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说某某当年(1978年)考入时多么辉煌(当时报纸和电视大力宣扬,红极一时),现在却……
要看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认真阅读《伤仲永》这篇文章。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不只是写了仲永从神童变成农民的结果,还写了变化的原因:仲永出名后,他父亲就带着他到财主家去炫耀换钱,他也在吹捧下迷失了自我,从此不再学习,不求进取,因而逐渐堕落,最后变成憨厚的农民。我们很多人只注意到从神童变成农民的结果,却忽视了其形成的原因。事实上,骄傲自满才是毁掉神童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有很多早慧儿童,后来发展很好,王安石本人小时候就是一个公认的神童;还有于谦、解缙、孔融、黄香、王南胲、元好问等,都是小时候就出名了的成功人士。
另外,我们还应该对舆论的相关报导进行一次清理,才能看到:少年成名而终身有成的是大有人在。
近几年,国内报导了多起关于早期教育的事例,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总的来说:成功事例多于失败的事例!下面略举几例与大家分享。最失败的莫过于几年前报导过的一个母亲十多年对她儿子的教育:那是严格的同时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教育。不到十二岁考上重点大学,16岁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17岁时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迫退学。此事件经媒体报导后曾引起很多负面评论,多认为这是家庭早期教育的后果!(后来我注意到这个学生被一个公司接受,公司老总表示愿意教他生活技能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2008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孙天昌应该说是一个家庭教育很成功的事例。他在爷爷和奶奶的教育下,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业;中途也曾进了两次学校,都因他的知识过于领先而退学。其间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曾独立完成了两季农作物的栽种和收割;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报导说:他13岁考上大学后,独自一人从老家—太原乘火车到合肥报名入学,整个过程,无一人监护;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收拾他的床铺,已收拾得井井有条了。
2009年广东一个考生12岁考上大学,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去年的成都商报有报导,说他极会处世,能够照顾别人的感受。2010年06月28日济南时报报导了10岁的苏刘溢高考获得566分的好成绩,受到山东大学的重视,面试的现场充满了童趣,后来被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事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