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知识梳理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形成根源(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封建地主经济)的需要。
③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与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
3、演变轨迹: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⑦明朝空前强化。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⑧清朝达到顶峰。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4、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 制度,但要注意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 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 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 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 领导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八、评价(影响):
• 消极方面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 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 抑了创造力。 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二、地位:的原因:
• 根本原因(历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和 脆弱性。 • 直接原因(地理):中国地形,多大河平原,易形成 集 权统一的国家。
四、古代长期持续的原因 • 政治:历朝统治者的不断加强和完善。 •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 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为长期持续提供了基础。 五、最大特点:皇权至上
六、基本矛盾: • 皇权与相权 • 中央与地方 七、发展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3、思想专制不断加强。
八、评价(影响):
• 积极方面 ① 政治: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 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 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利于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思想文化: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 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
专题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专制走向民主主干知识构建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包括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二、形成原因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3.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壮大。
4.社会基础:时局混乱、王权软弱。
三、演变1.战国初步形成(1)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2)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正式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的郡县制;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3.两汉得到巩固(1)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4.隋唐完善发展(1)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2)实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5.宋元得到加强(1)北宋解除朝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6.明清达到顶峰并渐趋衰落(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君权。
(2)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雍正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四、矛盾与趋势伴随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体现三个趋势: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五、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发展。
(2)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2.消极影响(1)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发展。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1.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的统一。
(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反抗。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4)我国古代中原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客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
(5)政治基础:战国时期,国家局部统一的政治局面以及秦朝实现“大一统”局面,为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存在。
一种政体是否属于中央集权制,关键在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如果中央与地方间只有松散的政治联系,地方政权有较大的独立性,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分散割据;如果二者间有紧密的政治联系,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政令,就是中央集权。
战国、秦、汉以后,我国郡县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免、调迁,向中央政权负责,在政治、法律、军事上服从中央政令,所以体现了中央集权精神。
西方很多国家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只有到十三至十五世纪时,才开始产生了中央集权的倾向。
东方国家一般多具有中央集权制形成较早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情况与西方迥然不同,原因亦与东方其他各国互异,我们还是应当就中国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较早呢?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与东方处于沙漠地带的国家相同,也是由于大规模灌溉工程的兴修迫切需要集中统治的政府进行组织,所以产生了中央集权制。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与东欧国家相同,是为了抵抗附近民族的进攻,捍卫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的经济基础是所谓封建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世界各民族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既然各不相同,那末,中国封建社会确立这一政体形式的原因也可以和各国都不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还在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
仔细分析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第一,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国家性质问题,就是要看政权归哪个阶级所掌握。
第二,经济基础的形式能够决定上层建筑的形式,当经济基础的本质不变,形式改变时,上层建筑也可以本质不变,形式改变。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 “三公九卿”。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 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 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 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政事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A
有学者称,虽说是“秦皇汉武,略输 文采”,但秦王朝却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 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 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 这一结论的是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 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实施须涉及众多机 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是:
B
A.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工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C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 (1)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隋朝首创, 唐朝继承并完备;) 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 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 的重要政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 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 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 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D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 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 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 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 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大一统 D.法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实行原因: •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 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 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 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 集权制的建立。 •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 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 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 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私有制度 •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 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 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 (3) 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 导致权臣专权。 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 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4)趋势: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 当。” 作用:不一致。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 •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 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 么?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 而明朝以后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 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 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 么? 会进步。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1)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2)重文轻武,加强监督。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2、丞相制与内阁制、军机处的区别?
(1)职责不同: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内阁只 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大权,职权大小 由皇帝的旨意而定;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 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2)作用不同:丞相对皇帝有制约作用;内阁、军 机处是强化皇权的工具,不能约束皇权。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 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 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 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 宋代是一关键”?(4分) (2)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 政事。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 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 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4.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 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问题驱动3】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 提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 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材料三 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 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 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 焉。……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 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倅贰郡政,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 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 官职,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 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 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同样,管军 事的太尉有什么不对,御史大夫也可以向皇帝报告。
三、专制主义的巩固(两汉时期) 1.中央:西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宰相,并设“_内__朝__” 牵制“外朝”。 2.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了人才,巩固了统 治。
四、专制主义弱化(魏晋南北朝) 1.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_专__制__主__义__中央集权严重削 弱。 2.士族地主势力发展,_九__品__中__正__制__盛行。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地方监察制度),全国分13州,设置 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 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 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目的 :为了维护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那六条是:一、“强 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反对其横行乡里。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 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历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 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即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 公平。四、“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即打击地方高级 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任所监”, 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 货赂,割损政令”,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汉代的“内外朝制”(内廷、外廷)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政务机关) 内朝(中朝)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决策机关) 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 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 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 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 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 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 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收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 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 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 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 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 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 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专制 主 中 央 集杈 制 零 … 的 形成 、 发展及作
舞
j
:
口 雷慧清
专 制 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 是高 考关注 的一 起 君主集权 的政治 体制 , 尤其是地方 县制 的确 个重点 部分 。在命 题方 式上 主要 以选择 题 为 定 , 强 化 了 国君 在政 治 上对 国家 统 一 控 制 的 主, 尤 其是新 材料 、 新 隋景方 面 的命 题 。这一 权 力 。这为 秦建立 专制 主义 中央集 权制 度提 制度 的基本 特点 是地方 和个 人完 全服从 于 皇 供 了成 功 的经验 。 帝, 皇帝拥有超越= F 任何束缚 的绝对权力。 本 5 .地理 原 因: 由于 中国属 于大 河 文 明 , 土地 束缚 了过 多 的劳 动力 , 文 主要 谈谈 专 制 主义 中央集 权 制 度 的形 成 、 以农业 生产 为 主 , 无 法更 多 的发展 商业 与手工 业 。而且领 土 面 发展 以及对 中国社会产 生 的作用 。
2 . 建 立( 秦朝)
1 .经 济上 :维 护封 建经 济 基础 的需 要 。
主阶级 也需要 一个 强有 力 的中央政 权来保 护 秦统一后 , 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 , 土地所 有制 , 镇 压农 民的反抗 。 这种 封建 的生 在继 承商鞅变法设立 县制的成果 、 实践 韩非子 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 , 秦始皇确立 了皇帝制 度 , 产 方式 决定 了 中央集权 制 的建 立 。
一
。 _
0 ,
曩
历史 ・ 考 点连祝
中央集权 政治 制所 需要 的理 论基础 。 从此 , 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 ,专制主义中 央 集权 的制度 得 以巩 固 。 4 .完善 ( 隋唐 ) 隋唐时期 , 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 开 创 了三 省六 部制 、 科 举制 。 三 省六 部制使 得封 建 官僚 机构形 成完 整严 密 的体 系 ,将相 权一 分 为三 而且 互相牵 制 和监督 ,从 而削弱 了相 权, 保证 了皇权 的独尊 ; 科举制 的创 立 和完善 扩大了官吏来源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把 读书、 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是封建选官 制 度 的一大 进步 。 中央把选拔 人 才和任 命官 吏的权 力 , 从 世 家大族 手 中集 中到 中央政府 , 加强 了 中央集权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 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主共和。 主共和。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 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武装斗争,致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激进民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介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建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破产。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消极影响 政治: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发展。 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在明清时期对 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反击外来侵略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皇权至高无上) (皇权至高无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材料一 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 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 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 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 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 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严惩 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 两千五百里。 ——《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 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 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 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 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 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 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评价 ①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 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 的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汉:实行‚察举制‛ 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5、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 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 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C
1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 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 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 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 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 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具体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
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
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
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
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概括地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成 和发展时期起到了巩固和推动作用。因为它符合 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 的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只能起到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它根本 不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பைடு நூலகம்
大致轨迹: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2)能有效地组织水利工程,经济建设,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使我国古代人 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1)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 展的因素。 (2)在思想文化方面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3)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 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夏商周:初具雏形 夏启开始“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从此宗族关系成为夏朝的基本 政治关系。商朝承袭了夏的制度。西周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 一整套以宗法制,分封制相结合为特征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夏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机构,国家尚未实现全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正式建立该制。其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 制。既加强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官吏与百姓的控制, 从而吧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机结合。 3.西汉:巩固 汉承秦制,形成“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 从而加强皇权,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 权制度。
37.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原因
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原因孙文袭一、思想方面的原因——“阳儒阴法”是中国长期存在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源(一)阳儒与中国的专制儒家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自从孔子收徒讲学,儒家就开始形成,在其后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一脉传承,香火不绝。
近现代以来,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得儒学式微,尽管“五四”的文化领袖曾高呼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尽管“文革”的革命健将曾掀起“批林、批孔”的风暴,但这些似乎都不足以把儒家埋葬。
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儒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方面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伦理政治的影响。
儒家讲求的是仁、礼——孝、悌——忠,在这一脉络,可以看出儒家的伦理标准落脚点在于忠,其余的无一不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它的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们内心。
中国人特别有人情味,特别有家庭观念,特别注重孝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完美和和谐的。
中国历史上总是统一的时期多,分裂的时期少,任何一次分裂导致的都是更大范围内的统一,中国总是以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姿态屹立世界东方,所有这些不能不归功于儒家的那套治国方略。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制度都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后,它的弊端也会暴露出来。
儒家强调孝,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不但生前不能违抗,死了还必须遵从,《论语·学而》: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子》书中还讲过一个有关舜的故事,说舜父瞽叟几次三番要加害舜,舜侥幸逃脱后,不但不记恨其父,还依然尽孝如一,这种畸形的伦常得到了肯定。
特别是后来,儒学宗教化,孝道成了教条,宋明理学家打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幌子,禁锢人们的思想。
这样,孝更成了扼杀人性的屠刀,子女在家庭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服从才是绝对的义务,以致演出了许多家庭悲剧,被反映在史书和文艺上。
本来,儒家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论述孝的,但孝有极大程度上违背了人性,善之花结不出善之果,历史在这里产生了悖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1.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的统一。
(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反抗。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4)我国古代中原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客观上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
(5)政治基础:战国时期,国家局部统一的政治局面以及秦朝实现“大一统”局面,为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