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技术总论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技术大纲

放射治疗技术大纲

《放射治疗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时数:64(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12学时)前言【课程性质】放射治疗技术是放射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放射治疗学时利用射线束治疗肿瘤的一门学科。

放射治疗技术是在实施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放射治疗技术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准确直接会影响放射治疗效果。

自1899年开始使用射线治疗癌症以来,放射治疗学一直在飞速发展,并且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治疗由原来的外照射为主改进成更精确的近距离治疗为主,形成了完整的治疗系统。

不但治疗定位、计划、摆位、照射更加精确,医护人员的防护也更加完善。

这种精确地放射治疗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放射治疗的主流。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放射治疗基础理论的同时,着重掌握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常见放射治疗的概念和用放射治疗设备治疗肿瘤的全过程。

能力培养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运用于临床。

2、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思想培养目标: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考核办法】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实践技能考核占30%、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试占60%。

,题型为1、选择题,2、填充题,3、简答题,4、问答题。

【教材】韩俊庆王力军《放射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⑴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⑵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天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⑶胡逸民《放射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⑷王瑞芝《放射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治疗技术的重要性,不同模式及放射治疗工作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的要求2、熟悉放射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及发展趋势3、了解放射治疗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一、放射治疗技术研究的范畴1、放射物理学的形成于发展;2、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于发展;3、高能线密度计重粒子的应用二、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1、肿瘤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的重要性;2、常见肿瘤放射治疗效果;3、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三、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1、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开展;2、非常规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3、靶向放射治疗技术的探讨;4、对个体化放射治疗的认识;5、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四、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1、放射物理学知识;2、放射生物学知识;3、放射治疗学知识;4、临床肿瘤学知识;5、医学影像学知识;6、医学心理学知识;7、医学伦理学知识第二章临床放射物理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2、掌握常用放射线和电子线的剂量学原则、影响高能放射线百分深度剂量及等剂量曲线、【教学内容】一、常用放射线的物理特性1、高能X射线的物理特性;2、60钴γ射线的物理特性;3、高能电子线的物理特性;4、质子射线的物理特性;5、种子射线的物理特性;6、其他重粒子射线的物理特性二、放射线射野计量学1、放射线的临床剂量学原则;2、高能X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及影响因素;3、60钴γ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计影响因素;4、高能电子线的临床剂量学;5、等剂量曲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6、人体曲面和不均匀组织的修正;7、临床处方剂量的计算方法第三章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线作用机体后产生的电离和激发的生物学效应2、熟悉传能线密度、自由基与活性氧、氧效应、靶学说等概念3、了解放射损伤的机制等【教学内容】一、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电离和激发;2、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能;3、自由基与活性氧;4、氧效应与氧增强剂;5、靶学说和靶分子;6、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二、临床放射生物学效应1、正常组织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2、肿瘤组织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三、放射治疗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1、常规分割照射的生物学基础;2、非常规分割照射的生物学基础;3、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4、不同时间、剂量分割照射是应注意的事项四、提高放射生物学效应的方法1、增加氧在肿瘤细胞内的饱和度;2、放射增敏剂的临床应用;3、放射防护剂的临床应用五、加温治疗的原理及应用1、加温治疗的方法;2、加温治疗的作用机制第四章常用放射治疗设备【目的要求】1、掌握现代放射治疗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熟悉放射治疗设备的功能3、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原理【教学内容】一、远距离60钴治疗机1、60钴γ射线的特点;2、60钴治疗机的一般结构;3、60钴治疗机的半影4、60钴源的更换;5、60钴治疗机的种类二、医用直线加速器1、加速器的基本结构;2、电子的加速过程;3、加速管的结构;4、高频功率源;5、线束偏转系统;6、多叶准直器;7、加速器治疗机头三、近距离放射治疗机1、后装治疗机;2、近距离治疗常用核素;3、近距离治疗粒子源的特征;四、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1、立体定向装置;2、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放射治疗机五、模拟定位机1、普通模拟定位机;2、模拟CT机;3、CT模拟机第五章常用放射治疗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放射治疗中常用放射源的种类及区别、放射治疗方法及技术。

放疗总论[1].PPT

放疗总论[1].PPT

解决方案及总结 案例分享
序贯
你学习的名称
放疗与热疗
先热疗?先放疗?
定义及分类 课题背景及内容
课题现状及发展 放疗的地位
研究思路及过程 放疗的作用 实验数据结果 放疗的优点
解决方案及总结 案例分享
热疗
放射治疗的优点
第四部分
你学习的名称
肿瘤放射治疗的优点
过程简单 保留器官功能
课题背景及内容 定义及分类
肿瘤放射治疗学总论
POWERPOINT
放疗科
主பைடு நூலகம்录
CONTENTS
放疗的定义及分类
放疗的作用
案例分享
1
3
5 4
放疗的优缺点
2
放疗的地位
放射治疗的定义及分类
第一部分
你学习的名称
定义
1
课题背景及内容 定义及分类
课题现状及发展 放疗的地位
研究思路及过程 放疗的作用 实验数据结果 放疗的优缺点
放射物理学
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宫颈癌 上腔静脉综合征、 皮肤癌恶性溃疡灶
食道梗阻
你学习的名称
放疗与手术治疗
术前放疗
课题背景及内容 定义及分类
课题现状及发展 放疗的地位
研究思路及过程 放疗的作用 实验数据结果 放疗的优点
术前
术前
肿瘤缩小,灭亚临床病灶,利切除 保存器官功能
术中放疗
TITLE
术中 术后
手术
少用
术后放疗
体内照射
2
体内照射是把放射源直接插入肿瘤内,舌癌、宫颈 癌、皮肤癌等
立体定向放疗
3
解决方案及总结 案例分享
单(多)次、大剂量、短(长)时间 肿瘤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

(二)染色体水平 常用PCC和FISH技术进行肿瘤放射敏感性 进行预测,将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
预测标准放射治疗模式下个体肿瘤治愈的可能性。 提供选择放疗个体方案的可靠性。 (三)DNA分子水平 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的检测,也是
衡量放射敏感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 构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放射治疗技术相关专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 情况。
2、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价值。 3、肿瘤综合治疗中合理应用的不同模式。 4、了解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 5、重点掌握放射治疗工作对放射治疗技术人员的具
体要求及其应尽的职责。
第一节 放射治疗技术研究的范畴
(二)、与加热治疗联合应用 热疗可以直接杀 伤肿瘤细胞和放射增敏的作用,提高放射治疗 杀伤肿瘤细胞的疗效。
(三)、配合应用G-CSF集落刺激因子防 止白细胞下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 量约为20000。 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 增殖、分化和活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 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 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 受肿瘤体积、形状限制 ▪ 靶区边缘定位的精确度尚待提高 ▪ 靶区周围重要组织放射耐受性有限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 是按照肿瘤形状给靶区很高的致死量,而靶区 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到照射。
▪ 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人高桥(Takahashi)首先 提出了适形治疗(conformal therapy)的概念。

肿瘤放射治疗总论

肿瘤放射治疗总论

肿瘤放射治疗总论目前,放射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据国内外文献的报道,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的70%左右,在病程的不同时期都需要作放射治疗。

有些肿瘤单纯放射治疗能够治愈,如I期鼻咽癌单纯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达到95%左右,局部晚期鼻咽癌选择以放射治疗为主的同步放化疗5年生存率也提高到60-70%左右。

早期声门型喉癌、口腔癌、宫颈癌可首选放射治疗,同时放射治疗与化疗/手术综合治疗在头颈部肿瘤器官功能保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放射物理概述(一)电离辐射有两大类: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1.粒子辐射包括电子、质子、中子、负介子和氦、碳、氮、氧、氖等重粒子,除去中子不带电外,所有其他粒子都带电。

它们的物理特点之一就是在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射程,即达到一定深度后,辐射能量急剧降为零,形成Bragg峰。

这一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位于射程以外的组织可以免受辐射的作用,认识这点有利于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2.电磁辐射由X线和线组成,前者由X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后者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过程中产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钴-60,铯-137,铱-192。

(二)放射治疗中常用的放射线剂量单位为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所吸收的电离辐射能量,按照SI单位制吸收剂量单位为戈瑞(Gray),以符号Gy表示,1Gy=1J/kg,1Cy=100cGy。

R(伦琴)则为照射量的单位,1R=2.58x10-4C/kg。

(三)临床实践中应用的X线按其能量高低可分为:①接触X线或浅层X线:10-125KV,适用于治疗皮肤表面或皮下1厘米以内病变。

②深部X线:125~400KV,适用于治疗体内浅部病变。

③高压X线:400KV~1MV。

④高能X线:2~50MV,主要由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为目前放射治疗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治疗设备,它可治疗体内各个部位的肿瘤。

X线能量增加穿透能力亦增加,高能X线骨吸收与软组织吸收相近,最大剂量点在皮下,有保护皮肤作用。

放疗总论

放疗总论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世界上第一例放射治疗患者
伦琴夫人的手指X光片
200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奖获得者
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
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 吸系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 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 病、传染病。 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3.3%。而与200 5年相比,中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 率上升18.6个百分点。
临床放射生物学
卢付河
放射生物学范围
放射医学 原子核技术 核工业 辐射防护 放射育种
定义: 临床放射生物学是放射医学的基础 临床放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 生物作用的科学 放射学+生物学
放射生物学的历史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 1921年Holthusen发现,无氧时马蛔虫的 卵对放射线有拮抗作用 上世纪40年代Gyay用蚕豆根生长实验确定 了氧效应的存在 1955年Gray等人的支气管肺癌标本实验证 实了肿瘤中存在着乏氧细胞
中国癌症死亡排行
男性前5位: 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 女性前5位: 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
影响肿瘤放射效应的因素
肿瘤细胞因素: 1.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的影响 2.增殖分数的影响 3.氧效应 4.肿瘤体积和生长方式的影响
影响肿瘤放射效应的因素
与放射线有关的因素: 射线性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射剂量 分割方式 患者本身的状况
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前十位死因
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 心脏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 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 病、精神障碍, 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3%。而与20 05年相比,农村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率 上升23.1个百分点。

放疗总论

放疗总论

• 对于姑息治疗,必须牢记治疗而无症状的 转移灶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是不可取 的; • 姑息治疗必须针对患者的症状而不是肿瘤 的原发灶;
• 适应症和治疗目标是肿瘤治疗的共性,包 括手术、化疗、热疗或生物治疗。
放射治疗的体积
国际放射单位与测量50号报告
• 大体肿瘤区(GTV):是指可以观察到肿瘤, 它包括肿瘤及异常肿大的局部淋巴结; • 临床靶区(CTV):包括GTV和亚临床病灶 (即疑似肿瘤的组织体积); • 计划靶区(PTV):包括了CTV以及几何学 不确定性边缘,需要考虑摆位误差和器官 的运动,例如呼吸运动等; • 治疗靶区:处方剂量形成的有效治疗区域。
• 定位和固定是放射治疗最为薄弱的环节; • 机械固定必须舒适和安全; • 必须确保为进行正确的区域照射治疗治疗 计划所要求的患者体位; • 技师能够迅速摆位,方便操作; • 每天重复性好; • 治疗部位能够保持静止; • 不影响射线的建成和散射的性质。
• 真空负压垫技术 • 低温热塑记忆体膜技术 • 单个技术员操作存在3.5%的误差概率,而 两个技术员同时工作能够使误差概率降低 到0.8% • 呼吸衰减、呼吸门控和呼吸同步放疗
• 放射治疗的作用体现在:加强肿瘤局部控 制率、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增加治 愈的可能性; • 肿瘤医师的临床经验。
放射治疗的目的
• 治愈性放射治疗:是以一个小的副作用风 险代价来换取患者治愈的可能性,如放射 治疗方法治疗鼻咽癌,为了提高治愈率, 可能引起唾液腺损伤;
• 姑息性放射治疗:是为了改善一个具体症 状,如疼痛、阻塞或出血,对于无法治愈 的恶性肿瘤,患者不愿冒着较大副作用的 风险,应当选择一定的剂量和放疗技术。
• 正常组织的耐受量与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 有关; • 小范围高剂量照射容易出现边缘复发,大 范围低剂量照射 容易出现中心复发,大范 围高剂量照射容易引起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 缩野技术; • “剂量勾画”:照射剂量需要保证肿瘤各 部位控制率相同而不是简单的维持相同的 物理学剂量。

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技术黄晓静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技术方向)1105512123摘要:在临床中,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手段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为了适应临床医学在克服癌症的需要,放射治疗技术也在渐渐地改进。

本文主要论述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原理、装置设备、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放射治疗学概念、装备和应用、发展前景引言:放射治疗技术是由一种或多种电离辐射对恶性肿瘤及一些良性病进行的治疗,其主要手段是电离辐射。

据国内外资料统计显示,70%左右的癌症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采用了放射治疗[1]。

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可治愈率为45%,其中放射治疗提供了18%的贡献[2]。

由此我们知道,放射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占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1.放射治疗的原理1.1放射治疗学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学是利用射线束治疗肿瘤的一门学科。

这些射线可以是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α、β、γ射线;x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线;也可以是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负∏介子束以及其它重粒子束等。

而放射治疗技术是放射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放射治疗技术是在实施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放射治疗技术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准确直接会影响放射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中最常用到的间接电离粒子是光子,而光子是稳定的基本粒子,是量子形式的电磁波。

光子穿过物质时,有可能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效应、电子对效应等作用。

光电效应是一个光子与原子内层电子作用时,光子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自由运动的过程;康普顿散射是入射光子与原子的一个外层电子相碰,并将其从原子中击出,而改变了光子自身运动方向的过程;电子对效应是光子在原子核的电场内被吸收进而产生一对正电子与负电子的过程。

光子在人体组织中没有明显的射程,开始有一段上升的剂量建成区,以后逐步下降,下降速度与能量有关,能量愈高,下降愈慢。

1.2放疗的原则放射治疗的原则是通过电离辐射对人体组织细胞,或者说,电离辐射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是不仅能杀死肿瘤细胞,也可以杀死正常细胞。

放射治疗综述总结范文

放射治疗综述总结范文

摘要:放射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对放射治疗的历史、原理、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旨在为放射治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放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临床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放射治疗的历史、原理、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二、放射治疗的历史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X射线,并开始研究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902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为放射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

1908年,英国医生哈里森首次将放射治疗应用于临床,此后,放射治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方法。

三、放射治疗原理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放射线包括X射线、γ射线、电子束等,它们具有高能量,可以穿透人体组织,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放射治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放射线可直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导致细胞死亡或失去增殖能力。

2. 间接杀伤肿瘤细胞:放射线可以激发正常细胞产生自由基,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3. 激活免疫反应:放射治疗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四、放射治疗技术发展1. 传统放射治疗:包括二维适形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2. 调强放射治疗(IMRT):通过优化照射野,提高靶区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

3. 刀尖旋转放射治疗(SRS):适用于小范围肿瘤,如脑肿瘤、肝脏肿瘤等。

4. 精准放射治疗:结合影像引导、剂量规划等技术,实现更高精度、更高剂量的放射治疗。

五、放射治疗临床应用放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 早期癌症:放射治疗可治愈早期癌症,如宫颈癌、乳腺癌等。

2. 晚期癌症:放射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复发和转移癌症:放射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 - 副本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 - 副本
负π介子以及其它重粒子等来治疗恶性肿瘤。
放射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在我国解放前,放射治疗几乎是一个空白点, 仅有2个中心,十几位专业人员。
❖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 ,放射治疗专业 迅速发展。
❖ 放射治疗的起源应追溯到18世纪末期。
1895.11.08 德国仑琴发现X线
德国科学家伦琴-X线发现者
常见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
病种
食管癌 宫颈癌 鼻咽癌 上颌窦癌 扁桃体癌
生存率(%)
病种
生存率(%)
8~16 55~65 40~50 22~25 40~50
精原细胞瘤 霍奇金病 前列腺癌 膀胱癌 视网膜细胞瘤
90~95 70~75 55~60 25~35 50~95
放射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 治疗恶性肿瘤的3大重要手段 ——手术、放射治疗:局部治疗 —— 化学治疗:全身治疗。
❖ 1906,Tribndeau,基本的放射生物学法则:
有丝分裂活动越旺盛,分化级别越低,对放射线越敏感,且存在正比的 敏感性关系。
❖ 1920,照射剂量单位——伦琴
❖ 1922,巴黎,首届国际放疗会议,肯定了放射治疗恶性肿瘤 的临床疗效。
❖ 1932 外照射剂量分割方式,沿用至今(经典模式)
1次/日,5天/周。
星期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节次
授课内容
5-6 第一章 总 论
5-6
第二章 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 第三章 放射治疗生物学基础
5-6 第四章 常用放射治疗设备
5-6 第五章 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5-6 第六章 放射治疗剂量学基础 5-6 第七章 特殊放射治疗技术 5-6 第八章 现代放射治疗技术(一) 5-6 第八章 现代放射治疗技术(二) 5-6 第九章 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技术 5-6 第十章 常见肿瘤的照射摆位技术 5-6 第十一章 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技术 5-6 第十二章 放射治疗过程的质量保证与放射防护 5-6

1.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

1.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

细胞放射敏感性与其分裂活动成正
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1899 医生们开始试用X线治疗皮肤癌。
其后放射线便很快被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中。
1902年一例患皮肤癌的患者获得良 好的疗效
19世纪20~30年代, 进行了“伦琴”剂量单位 的制定, 并对射线的生物作用进行了研究
200千伏级X线治疗机诞生。 用X线治疗了1例局部晚期喉癌,获得成功。 开始正规的近距离治疗 第二届国际放射学会 规定了放射剂量单位——伦琴。 1930 曼彻斯特系统建立,推动了后装治疗发展。 1920 1922 1924 1928
细胞水平
染色体水平
DNA分子水平 基因水平
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
同步放化疗 放射治疗与加热联合应用 配合应用G-CSF集落刺激因子
四、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

放射物理学知识


放射生物学知识
放射肿瘤学知识 临床肿瘤学知识 医学影像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知识

医学伦理学知识
放射肿瘤学
肿瘤学与内、外科学一样,同属二级学科,
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
放射肿瘤学是肿瘤学的三大分支之一。
——它是利用射线束治疗肿瘤的一门学科
专业性肿瘤医院中,放疗科是重点学科。
许多综合性医院相继成立放射肿瘤科。
放射治疗(RT)
放射治疗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 β、γ射线、X线机及加速器产生的X线、 各类加速器所产生的电子束、质子、快中 子、负π介子以及其它重粒子等来治疗恶 性肿瘤。
肿瘤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的重要性

放射治疗的作用:
根治性放疗 辅助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

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PPT课件】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PPT课件】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与手术联合应用 术前 术后 术中 与化疗联合应用 诱导化疗 同步化疗 序贯放化疗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加热与放疗顺序和时间间隔
临床实践证明,顺序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间隔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
放射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对个体化放疗的认识
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
放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
放射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906年 Tibndeau 基于照射大鼠睾丸的效应实验,提出了一条基本的放射 生物学法则:分裂旺盛,分化级别低敏感 1920年 Coohdge使用了放射线剂量的测量方法,并制定出了放射剂量的 单位伦琴 1922年 巴黎召开首届国际放射治疗会议,肯定了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 床疗效 1930年英国PaterxOn和Parker建立了曼彻斯特系统,描述了组织间插植的 剂量分布规律,推动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 1932年 由Coutard奠定了每日照射一次,每周照射5天的分割放射基础, 至今仍被认为是外照射剂量分割的经典模式 20世纪40年代后期 系统的开展了放射生物学研究。 1953年 英国Gray发现了放射中氧效应的问题,不久英国一位放射学家 Adams提出了著名的“亲电子理论” 1955年 阐明了供血和供氧条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范畴
放射治疗技术(radiation technology)定义: 是以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借助 于电离辐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放射治疗技术和 方法,对良恶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是肿 瘤学与放射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章肿瘤放射治疗学总论

第一章肿瘤放射治疗学总论

第一章肿瘤放射治疗学总论第一节概述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后,1899年放射开始用于第一例病人治疗。

直到1922年Coutard和Huntant在巴黎国际肿瘤大会上介绍了放射治愈晚期喉癌且不伴治疗后严重后遗症,才标志着放射治疗领域正式开始。

30年代主要是用天然镭针或管作放射源治疗恶性肿瘤。

50年代人工放射性同位素问世,如Co-60、Cs-137等,同时医用加速器也开始应用于临床。

90年代以来人们对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治疗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由于计算机在放疗中的应用,放射治疗新技术不断层出,治疗设计由二维向三维空间转变,计算机在放疗摄影处理中有新进展等,使治疗原则进一步深化。

精确定位(Precision Location)、精确计划(Precision Planning)和精确治疗(Precision Treatment)的“3P”概念得到重视。

立体放疗逐渐兴起,治疗手段开始跨学科融合,如立体放射外科、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使放射治疗再次飞跃。

目前,常规放射治疗与立体放射治疗的正确结合运用使放射治疗更趋完美,对疾病(恶性肿瘤及部分良性病变)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放射治疗基础现代肿瘤治疗要求多学科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医师必需具务以下知识:1、一般临床知识:是放射治疗学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份,放疗医师需要有内、外、妇、儿科、影像诊断等学科的一些相关知识。

2、肿瘤学知识:包括了解肿瘤病因及流行病学;掌握肿瘤病理学、诊断、鉴别诊断,对现有各种诊断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可靠性应有很好认识;掌握各种肿瘤的生长规律和转移方式和途经,临床分期、国际分期,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优缺点和预后等知识。

牢固树立综合治疗的观念,治疗的同时注意功能保全,提高生活质量。

3、临床放射物理学:对选择放射源,放疗质量的保障与控制,最大剂量,最均匀地照射肿瘤和最好地好保护正常组织有决定性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与手术联合应用 术前 术后 术中 与化疗联合应用 诱导化疗 同步化疗 序贯放化疗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与热疗联合应用 理论依据: 1.肿瘤细胞对温热的敏感性较正常细胞高 1.肿瘤细胞对温热的敏感性较正常细胞高 2.热对低氧细胞的杀灭与足养细胞相同 2.热对低氧细胞的杀灭与足养细胞相同 3.加热能选择性作用于细胞周期中对放射线抗 3.加热能选择性作用于细胞周期中对放射线抗 拒的S期细胞,并使S 拒的S期细胞,并使S期细胞对放射线敏感 4.加热可抑制放射线损伤的修复 4.加热可抑制放射线损伤的修复
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以英国Gray研究所Glowler 同时,以英国Gray研究所Glowler 等为代表的放射生 物学家们开展了放疗中时间、剂量、分割方式相 应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L 应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L-Q模式,这一理论 直接推动了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技术的开展 1974年 Adams等先后报道了甲硝唑和米索硝唑可以 1974年 Adams等先后报道了甲硝唑和米索硝唑可以 作为放疗增敏剂,能够提高临床放射治疗的疗效 20世纪80年代 Steel提出了第5个“R”,及放射敏感性 20世纪80年代 Steel提出了第5 (rediosensitivity) 近2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肿瘤放射治疗学 2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肿瘤放射治疗学 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肿瘤基因治疗与放 射治疗相结合有着广泛的基础,并已显示出良好 的应用前景
1.放射物理学知识 1.放射物理学知识 2.放射生物学知识 2.放射生物学知识 3.放射治疗学知识 3.放射治疗学知识 4.临床肿瘤学知识 4.临床肿瘤学知识 5.医学影像学知识 5.医学影像学知识 6.医学心理学知识 6.医学心理学知识 7.医学伦理学知识 7.医学伦理学知识
高传能线密度及重粒子的应用
离子在每个单位距离上释放的能量率定义为 传能线密度(LET) 传能线密度(LET). 主要包括中子,质子,核离子,重离子等 中子射线具有明显的放射生物学特性(快中 子氧增强比低),而质子和氦离子的剂量 分布则具有Bragg峰,重离子的生物学剂量 分布则具有Bragg峰,重离子的生物学剂量 分布由于光子和电子。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局部控制的重要性: 根治性治疗 辅助性治疗 姑息性治疗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常见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5 常见肿瘤放射治疗的效果(5年生存率) 食道癌 8-16 宫颈癌 55-65 55鼻咽癌 40-50 40上颌窦癌 22-25 22扁桃体癌 40-50 40精原细胞瘤 90-95 90霍奇金病 70-75 70前列腺癌 55-60 55膀胱癌 25-35 25视网膜细胞瘤 50-95 50-
放射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895年 伦琴发现了X 1895年 伦琴发现了X线 1898年 居里夫人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 1898年 居里夫人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的概念 1899年 开始用X线治疗皮肤癌,到1902年首例皮肤癌治疗成功 1899年 开始用X线治疗皮肤癌,到1902年首例皮肤癌治疗成功 1920年 1920年 第一台庞大的深部治疗机 1922年 巴黎国际肿瘤大会上,Coutard和Hautant报告了放射线治愈晚期 1922年 巴黎国际肿瘤大会上,Coutard和Hautant报告了放射线治愈晚期 喉癌的病例 1924年 Failla首次倡导含有氡气的金属离子永久性置入肿瘤组织内,开 1924年 Failla首次倡导含有氡气的金属离子永久性置入肿瘤组织内,开 始了正规的近距离治疗 1951年 加拿大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远距离钴60治疗机,并促成了远距 1951年 加拿大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远距离钴60治疗机,并促成了远距 离钴60治疗机的大批问世,使放射治疗后的患者生存治疗发生了根本 离钴60治疗机的大批问世,使放射治疗后的患者生存治疗发生了根本 性的改变从而奠定了现代放射肿瘤学的基础和地位 1951年 1951年 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投入使用 1951年 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 1951年 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 念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芜湖市肿瘤医院放疗科 王银华
内容
1.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范畴 1.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范畴 2.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2.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3.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 3.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 4.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 4.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
放射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968年 Leksell和助手 Larsson等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台颅脑伽马刀 1968年 Leksell和助手 Larsson等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台颅脑伽马刀 1996年 1996年 瑞典的Karolinska医院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体部X刀。由此产生 瑞典的Karolinska医院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台体部X 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的新技术体系 therapy,SRT)的新技术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期 日本的Takahashi提出了适行(conformao)放射治疗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 日本的Takahashi提出了适行(conformao)放射治疗的 概念,并在1965年提出了用多叶准直器的方法实现适行放射治疗,即 概念,并在1965年提出了用多叶准直器的方法实现适行放射治疗,即 当时所谓的”原体照射“ 当时所谓的”原体照射“ 20世纪70年代 瑞典学者Brahme进一步提出了适行调强放射治疗 20世纪70年代 瑞典学者Brahme进一步提出了适行调强放射治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概念 therapy,IMRT)的概念 1954年 1954年 Wilson提出了质子束的医学应用 Wilson提出了质子束的医学应用 1964年 1964年 美国加州大学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质子射线的治疗试验 1967年 英国的Hammersmith医院和美国M.D.Anderson医院使用快中子进行 1967年 英国的Hammersmith医院和美国M.D.Anderson医院使用快中子进行 了肿瘤的临床试验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程控治疗计划系统相继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程控治疗计划系统相继问 世,1978年,Brown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具有临床意义的三维放 世,1978年,Brown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具有临床意义的三维放 射治疗计划系统,标志着放射治疗剂量的计算进入了三维计划的新时 代,极大地提高了常规放射治疗剂量计算的精确性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加热与放疗顺序和时间间隔 临床实践证明,顺序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间隔时间以不超过4 间隔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
放射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一.精确放疗技术的开展 1.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1.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2.三维适形放疗技术 2.三维适形放疗技术 3.适形调强放疗技术 3.适形调强放疗技术 二.非常规放疗技术的应用 三.靶向治疗技术的探讨 1.高LET射线Bragg峰的应用 1.高LET射线Bragg峰的应用 2.放射性核素靶向放疗的应用 2.放射性核素靶向放疗的应用
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956年 Puck和Marcus利用哺乳类细胞增殖为集落的能力,发展了检测细 1956年 Puck和Marcus利用哺乳类细胞增殖为集落的能力,发展了检测细 菌存活率相似的接种技术,绘制出了历史上第一条离体的细胞存活率 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细胞杀灭比例与放射线剂量之间的函数关 系-细胞存活曲线,成为现代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标准模式对该门学科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4年 1964年 Tubiana 提出了肿瘤细胞在细胞动力学周期中可处于静止状态后 增殖状态,为放射耐受提供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 英国学者Steel为代表的放射生物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细胞 20世纪70年代 英国学者Steel为代表的放射生物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细胞 动力学的放射生物学研究。最终Tithers系统地提出了放射治疗中需要 动力学的放射生物学研究。最终Tithers系统地提出了放射治疗中需要 考虑等生物因素,建立了放射生物学所谓的“4R” 考虑等生物因素,建立了放射生物学所谓的“4R”概念: 即:放射损伤的再修复(repair) 即:放射损伤的再修复(repair) 肿瘤细胞的再增殖 (repopulation) repopulation) 乏氧细胞再氧化(teoxygenation) 乏氧细胞再氧化(teoxygenation)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rribution) 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rribution) 4R理论至今仍是指导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4R理论至今仍是指导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第一节 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范畴
放射治疗技术(radiation technology)定义: 放射治疗技术(radiation technology)定义: 是以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借助 于电离辐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放射治疗技术和 方法,对良恶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是肿 瘤学与放射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临床学科。 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的 结构和功能, 努力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改善其生 存治疗
对个体化放疗的认识
1.细胞水平 1.细胞水平 2.染色体水平 2.染色体水平 3.DNA水平 3.DNA水平 4.基因水平 4.基因水平
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
1.同步放化疗 1.同步放化疗 2.与加热治疗联合应用 2.与加热治疗联合应用 3.配合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 3.配合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
放疗技师应906年 1906年 Tibndeau 基于照射大鼠睾丸的效应实验,提出了一条基本的放射 生物学法则:分裂旺盛,分化级别低敏感 1920年 Coohdge使用了放射线剂量的测量方法,并制定出了放射剂量的 1920年 Coohdge使用了放射线剂量的测量方法,并制定出了放射剂量的 单位伦琴 1922年 1922年 巴黎召开首届国际放射治疗会议,肯定了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 床疗效 1930年英国PaterxOn和Parker建立了曼彻斯特系统,描述了组织间插植的 1930年英国PaterxOn和Parker建立了曼彻斯特系统,描述了组织间插植的 剂量分布规律,推动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 1932年 Coutard奠定了每日照射一次,每周照射5 1932年 由Coutard奠定了每日照射一次,每周照射5天的分割放射基础, 至今仍被认为是外照射剂量分割的经典模式 20世纪40年代后期 系统的开展了放射生物学研究。 20世纪40年代后期 1953年 英国Gray发现了放射中氧效应的问题,不久英国一位放射学家 1953年 英国Gray发现了放射中氧效应的问题,不久英国一位放射学家 Adams提出了著名的“亲电子理论” Adams提出了著名的“亲电子理论” 1955年 1955年 阐明了供血和供氧条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