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学案(适用全国)
2019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精品教师用书: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Word版含答案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色(Ⅰ ) 2.种群的数目变化(Ⅱ ) 3.群落的构造特色(Ⅰ ) 4.群落的演替(Ⅰ )考情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察难度较小,命题热门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种群的特色及种群密度的检查方法;(2)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种类。
备考时,要建立种群特色的观点模型、数目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有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添方式、群落的两种构造和两种演替种类。
核心判断Hexinpanduan(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 )(2)生物种群的增添规律完整合用于人口增添状况。
(× )(3)种群的年纪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的比率,依据年纪构成的不一样能够将种群分为增添型、稳固性和衰败型三种。
(√ )(4)性别比率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性别比率常常经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 )(5)在自然界中存在近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目增添的形式,假如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概呈“J型”。
( √)(6)在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目增添呈“ J型”。
(√)(7)在“ 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目达到K 值时,种群数目将保持稳固不变。
(×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品、空间等资源老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目也会增添,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高升,最后使种群呈“S型”增添。
(√)(9)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 S型”增添曲线中种群增添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 值时,种群增添速率达到最大。
(× )(11)捕食关系对保持种群的稳固有重要作用。
(√ )(12)群落的垂直构造明显提升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1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教学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了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课知识要点与生活联系密切,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对自然环境高度的概括,从而形成一些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客观规律等。
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有生活体验和经验,所以教学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知来推导未知,把生活认知提升为理论高度。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课件展示知识回顾: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课件展示问题探讨。
提问:你们还记得什么叫作群落吗?学生:一个地方出现的所有生物。
教师: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很多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于是,我们把这些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定义为群落。
2.新课讲授(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群落概念的解读,需从三个要点把握:(1)一定的自然区域;(2)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3)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提问: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学生:只有第3个是群落。
提问: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学生1:群落的物种组成。
学生2: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种间关系。
学生3:群落的空间结构。
……✓课件展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课件展示新疆北部针叶林和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图片及部分物种名称。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全国通用)
高考考点 考查内容 三年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种因素,学会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掌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利用曲线、图形等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4.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018全国Ⅰ卷·52018全国Ⅲ卷·62018浙江卷·18 2018浙江卷·4 2018海南卷·222018江苏卷·13 2018江苏卷·19 2018海南卷·25 2017新课标Ⅲ·5 2017新课标Ⅰ·1 2017江苏卷·5 2017新课标Ⅱ·31 2017天津卷·7★★★☆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考点1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含义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3.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与判断 (1)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技巧(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的表示方法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模型图曲线图柱形图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易错警示】种群密度调查中2个易混点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2019高考生物(全国卷地区专用)总复习课件:第十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EKEL]旨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知识突破1.群落的概念三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牛物种联2.群落的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⑴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⑵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 •种间关系变化规律统计方法-般越靠近热聽区,群落丰富度记名计算法、H测估计法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感悟关系含义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創利与雪一种生物为食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牧草与水稻数量图示能量图示关系含义互利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共生依存、彼此有寄生利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实例数量图示大豆与根瘤菌能量图示蛔虫与人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感悟5 •群落的空间结构⑴类型:1垂直结构-水平結构分层现叫需霊誌和栖息环境镶嵌分布‘I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榔密度竹差异(2)分析下图并回答:■灌木层草本层乙①判断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甲图: 垂白__________ 纟吉构,乙图: ___ 水平____ 纟吉构O ②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甲图: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一栖息牢间和食物条件。
乙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處勺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③分析甲图所表示群落空间结构的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坏境资源____________ 的能力。
【教材深挖】1・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间一定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吗? 举例说明。
不一定。
如鹰以狐和兔为食,同时狐以兔为食,此时鹰与狐之 间存在捕食和竞争两种种间关系。
2・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什么?JV海拔A M 低 温度低 高真题感悟环境因索生态因素- 髙原草畝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不是。
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 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T 针叶林T 高原草甸T 苔原。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教案(适用全国)
第1讲遗传的分子基础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点点落实(一)探索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过基础]1.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的比较2.掌握两个经典实验遵循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3.理清体外转化、噬菌体侵染实验的五个问题(1)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从变异类型看属于基因重组。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利用大肠杆菌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子代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5)“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的标记情况[二过易错](1)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2018·全国卷Ⅱ,T5B)(×)(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是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完成的(2018·全国卷Ⅲ,T1C改编)(√)(3)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2017·江苏卷,T2B)(×)(4)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2017·全国卷Ⅱ,T2B)(×)(5)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5·江苏卷,T4C)(√)(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全国卷Ⅱ,T5改编)(×)(7)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8)分别用含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9)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0)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三过小题]1.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科学家投身于遗传物质的研究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考点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1.辨析种间关系图 1~图 4 中,a与b的种间关系图 1:互利共生;图 2 寄生,此中b是寄主。
图 3:竞争;图 4 捕食,此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2.群落的两种构造项目垂直构造水平构造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散布决定植物:阳光环境要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别及要素动物:栖息空间和食品光照强度不一样;生物要素:生物自己生长特色不一样,条件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意义有益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足利用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从起点上:①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初生演替;②某地不过失掉了原有植被,此处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迟缓的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1.生态交织区又称群落交织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 或群落之间 ) 的过分地区。
生态交织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向称为“边沿效应”,请解说边沿效应形成的原由。
提示:生态交织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一样生态种类的植物定居,进而为更多的动物供给食品条件和栖息空间。
2.人类活动必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吗?请说明原由。
提示:不必定,人类活动可能在必定方向上加快演替的进度,而不必定改变演替的方向。
考察生物的种间关系(2019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 某生态系统中,昆虫甲经常陪伴植物乙出现,且甲的数目总是跟着乙的数目变化而变化;在主要以甲为食的昆虫丙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昆虫甲的数目出现显然降落,植物乙的数目小幅度增添,叶片完好程度明显提高。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都是捕食关系B.甲的数目与乙叶片完好程度之间体现正有关C.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为乙>甲>丙D.乙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目D[ 由题意可知,昆虫甲和植物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丙之间为捕食关系,题干信息不可以表示乙、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 项错误;昆虫甲的数目降落时,植物乙叶片的完好程度提高,两者体现负有关, B 项错误;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不可以依据捕食关系判断,在某些食品链中,捕食者的数目也可能多于被捕食者的数目,C项错误;昆虫甲的食品乙和昆虫甲的天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目,当乙増多时甲增加,当丙增加时甲减少, D项正确。
(金版方案)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学案”资料: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据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 ①植物分层: 阳光 。
②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B图: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 的
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5.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 植被 的地面,或者是原 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 的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大巢菜
0
0
0
0
0
94
陌上菜 4325 2821 10 5924 5360 8181 719
注: “0”表示杂草种子在处理区没有出现,不考虑不同种 子萌发率的差异。
【知识链接】(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 这时候群 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 间高度协调, 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非“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 乔木占据优势地位, 但 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解析: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进行调查。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C)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 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学案3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返回
1.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的丰富度 、种间关系、空间结构、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高考真题教案(适用全国)
重难增分专题四高考4个必考主观大题精细研究——“生态类”题目第1课时精研高考真题——明考点·查不足高频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说明:加※的设问是针对本考点的设问,下同)1.(2017·全国卷Ⅱ,T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2015·全国卷Ⅰ,T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2019高考生物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导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李仕才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情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017·卷ⅡT31,2016·卷ⅢT31,2015·卷ⅠT4,2014·卷ⅠT6,2014·卷ⅡT31,2013·卷ⅠT32,2013·卷ⅡT312.群落的演替(Ⅰ) 2014·卷ⅠT30,2013·卷ⅠT5,2013·卷ⅠT32实验:(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无考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02页)[识记—基础梳理]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
①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种间关系(连线)生物种间关系图示(1)猞猁与雪兔a.互利共生①(2)稗草与水稻 b.寄生②(3)蛔虫与人 c.竞争③(4)大豆与根瘤菌D.捕食④【提示】(1)—d—③(2)—c—④(3)—b—②(4)—a—①5.群落的空间结构图甲图乙(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图甲:垂直结构,图乙: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图甲: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图乙: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教材边角知识] 必修3 P72“资料分析”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后者由于而在二者的竞争中获胜。
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是。
3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和某种杆菌比较,后者最明显的特点是。
【提示】1繁殖能力较强2弱→强→弱3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思维辨析]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主要结构(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演替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分析和讨论,说出生物群落的不同类型2、通过对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分析和比较,说出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3、通过对群落内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讨论,认同生物的适应性还体现为彼此相互适应,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群落是一个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2、教学难点(1)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探讨”引入新课,通过比较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的特点,逐步剖析出不同群落的特征,通过资料和教材中的思考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视频,根据视频中的森林、河流、草地和雪山等美景,让学生谈谈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为什么不在退化的草地或沙漠上植树造林。
让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2、新课讲授一、荒漠生物群落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荒漠生物群落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教师利用资料讲解荒漠群落的特点,并介绍荒漠中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根据资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结合荒漠群落的环境特点,分析上述资料中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对其适应环境有何意义?2.列举荒漠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其他实例二、草原生物群落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草原生物群落,并通过PPT展示一些草原生物群落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PPT中的图片回答问题:1.列举草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实例2.草原中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对其适应环境有何意义?三、森林生物群落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森林生物群落的相关图片,并讲解该群落中主要的动植物类型,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文字讲解,自我总结森林生物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通过讲解各个群落,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分别从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动植物适应性特征等方面,列表比较荒漠、草原和森林这三种生物群落教师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环境差异必然导致生物适应性的差异教师根据教材中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回答问题1.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又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呢?2.假如将森林中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群与草原上善于奔跑的动物种群对调,对这些种群来说有什么影响?3.结合你们在学习“群落的结构”时对群落中生物生态位的分析,说一说不同物种之间是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4.天山山脉沿东西向横贯我国新疆中部,很多山峰海拔高度超过4000m。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学案+练习):群落的结构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学案+练习)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地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研究内容2.群落的物种组成3.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4.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①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 ) 2.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3.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
( × )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 √ )1.图示解读五种种间关系与种间关系有关的三组概念辨析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物种丰富度1.(2021·辽宁大连一模)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结果如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B.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分布呈镶嵌分布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D解析:据题表可知,日照养殖区内有人类的活动,平均丰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A正确;日照近海的优势种之间生活资源重合度更高些,它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B正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出现镶嵌分布,C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错误。
2.1 群落的结构 教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1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拟定视角,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概述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4.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捕食关系。
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能够被河蟹捕食的其他底栖动物会大量减少。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P22。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三、种间关系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①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如羊吃草,狼吃鹿。
⑤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四、种群的空间结构学生活动阅读P25~P26。
1.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1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学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
基础梳理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1. 生物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___________中各种___________的集合,简称群落。
2. 不同视角研究生物群体时,研究的对象不同(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 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___________最重要的因素。
(2)衡量指标:___________,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___________,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___________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例如,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________通常占据显著优势。
如果___________,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___________严重降低。
2. 种间关系(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___________,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种间关系的种类✓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___________。
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______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_________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___。
例如,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___________,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供植物利用。
2.1 群落的结构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1《群落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生命观念)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用具
1.教法:谈论法,问答法,演示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板书
四、教学过程
动物的分布与植物分布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师总结动植物垂直结构的现象、决定因素及意义。
【资料分析】展示三江平原湿地地貌,引导学生分析在水平结构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该分布类型的决定因素以及意义。
教师总结群落的水平结构现象、决定因素及意义。
【深化拓展】
(1)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群落,是否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乙丙两处的植株分布情况分别属于哪种结构?
(3)乙丙处的现象是由何种因素造成的?5.群落的季节性
【资料分析】展示因季节变化后阳光、温度、水分的变化导致的群落外貌和结构的变化情。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群落情境,导入新知学习,生成群落的概念PPT展示一片稻田,以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研究,通过问题情境,思考在一定范围的环境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引出更高层次的生命系统——群落。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二、探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站在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提出问题。
回忆在种群水平上,我们重点研究了哪些问题?结合群落概念,小组讨论回答。
我们可以研究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变迁(演替)。
三、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生态学家常用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利用PPT展示我国由北向南分布的森林群落的图片(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提出问题。
分析造成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总之环境条件越优越,物种越丰富。
PPT展示秋季的北京香山红叶图片和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图片,提出问题:两幅图片呈现的景色都很美,但美得各有妙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是与物种组成不同有关,二是与群落中的主要物种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②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①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②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③实施计划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b.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学科&网④得出结论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考向一种间关系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解题技巧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
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
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①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②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2.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参考答案】A考向二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3.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参考答案】C技法提炼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
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
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4.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D.水生生物分布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答案】A考向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小动物数量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目相关,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 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实验结果才正确,D正确。
易错警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6.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D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2.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
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群落 A B C D物种1 30 40 0 0物种2 20 0 0 2物种3 0 20 35 8物种4 3 0 21 25物种5 0 0 5 12A.A B.BC.C D.D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4.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5.某水池中有a和b两种生物,在某一时刻投放生物c,则生物a和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a和b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B.生物b和c的种间关系一定为捕食C.该池塘内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生物c的种群密度不可能呈“J”型增长6.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7.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D.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8.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蝌蚪存活率/%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甲乙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10.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
(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甸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4)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树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
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暴发和防治过程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在a点之前,“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_____;在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且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发生e→f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