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原子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问题,学生并不知道。
为此,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加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很多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
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
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
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
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活动元教学
七、教学过程
什么是分子
认识原子的各部个
部结构有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
、使用
993×10
9.288×10
中原子的质量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3、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 质子数 + 中子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自主、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
应该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三维目标。
此外是,适当援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并适当展示图表、讨论问题,使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及时反馈信息,效果较好。
但是本节课没有真正意义上作到师生互动,让学生说话,只有教师在讲述重要的概念,重要的定律,没有很好地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说话。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的体会知识怎样更轻松的转授给学生,研究师生互动,研究教材和教案,研究课堂常规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