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中血流动力学的广泛认识
血流动力学监测
监测的参数包括心率、血压、血容量、心脏输出量等,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对于及时发现和预防 潜在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注意事项
添加标题
监测前需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监测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签 署知情同意书。
添加标题
监测时应选择合适的监测部位,如中心静脉压监测,需选择合适的导管 和监测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添加标题
监测过程中应定期校准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应密切观 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添加标题
监测后应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应 做好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导管感染:保持 导管清洁,定期 更换敷料,严重 时拔除导管
血栓形成:定期 检查导管通畅性, 发现血栓及时溶 栓或手术取栓
血管损伤:减少 导管对血管的刺 激和损伤,严重 时需手术修复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包括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有创监测需要将导管插入血管或心脏,无创监 测则通过外周血管或心脏的超声检查进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原理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测量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常使用压力传感器和超声技术等手段,测量血压、心输出量等参数。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依据。
添加标题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V1
危重症常用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V1正文内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中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日益重视。
而在危重症患者的监测中,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本文将重新整理危重症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并进行讲解。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资料1.中心静脉压(CVP):CVP是指通过颈静脉插管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测得的心房内压力。
CVP的测量能够反映出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脏前负荷状态。
正常成人的CVP范围在2-6mmHg。
2.心排出量(CO):CO指心脏在一定时间内所排出的血液量。
CO的测量可通过血流量转换器测得。
正常成人的CO范围在4-8L/min。
3.每搏输出量(SV):SV指每次心脏舒张收缩所排出的血液量。
SV的计算公式为CO/心率。
正常成人的SV范围在60-100ml。
4.收缩压指数(SPI):SPI指每次心脏收缩时,左心室所产生的压力值。
它是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成人的SPI范围在0.5-0.7。
二、氧输送监测资料1.氧输送指数(DO2I):DO2I是指每分时间内单位体积组织所输送的氧量。
它是评价组织氧供合适与否的重要指标。
DO2I的计算公式为DO2I=(血红蛋白X 1.36X SaO2 X CO)/ 体重。
正常成人的DO2I范围在550-660ml/min/m²。
2.氧消耗指数(VO2I):VO2I是指每分时间内单位体积组织消耗的氧量。
VO2I的测量能够反映出患者的氧消耗量和代谢率。
VO2I的计算公式为VO2I= VO2/体重,正常成人的VO2I范围在110-160ml/min/m²。
3.血乳酸(Lac):Lac是一种代谢物,代表着人体的无氧代谢过程。
患者血液中高浓度的Lac值表明身体处于一种缺氧或氧转移不足的状况。
以上就是我们对危重症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监测资料的介绍。
这些监测资料的测量能够反映出患者的循环状态和氧供合适与否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监测资料的合理记录和分析能够指导医生在治疗中做出恰当的决策,保障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需求。为此查阅大量文献,广泛征求意见 和建议,根据国际通用的方法组织形成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 疗共识。
二、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的形成方法 经多位重症医学专家以不同形式对重症血流动力学治 疗相关问题的多次讨论,于2014年6月初成立了由来自全 国各地的38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的萤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协 作组(CHTC Group),讨论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相关问题及 筹备召开圆桌会议。经协作组专家讨论认为,重症血流动力 学治疗涉及到血流动力学理论的进步、概念的更新及临床实 践的规范,目前有必要且有条件形成共识,以促进其系统发 展和逐步推广。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会议讨论和沟通结 果,专家们确定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应包括七个方面 内容: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血流动力学治疗从理念到实践、 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细节决定成败、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动态性 与连续性、血流动力学治疗中的器官相互影响、血流动力学 治疗与再损伤及血流动力学治疗的目标与目的。 在协作组的指导下,21位专家组成共识工作组,每3位 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负责一个方面的内容,完成相关文献 的查阅、专家意见的收集和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工作。每个 专题组有1位专家负责把握专题的学术性和临床定位,以及 与其他专题的一致性。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各专 题组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专业方面的问题。在集中阅读并获 得大量相关文献证据支持,并与协作组专家沟通后,形成重 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条目及相关描述初稿。2014年10 月10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完整的共识条目发送给协作 组38位专家,在所有专家针对所有条目经过邮件或电话形 式再次讨论和修改后,2014年10月20 Et完成共识条目及描 述初稿的更新。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圆桌会议于2014年10月23 日在北京召开,专家们进行了现场讨论。两位专业医学编辑 出席了会议,记录了每位发言者对共识的意见和建议。会议 中每个专题组的负责专家介绍文献证据并陈述共识条目,然 后所有参会专家针对每个拟共识条目进行讨论。根据现场 所有专家达成共识的条目及其内容描述要求,最终形成了 100条共识意见。 圆桌会议后工作组完成共识意见及描述的初步定稿,并 将100条共识意见印刷成册,用邮政快递形式送至每位专家 进行再评定,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于 2014年1 1月30日完成。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共识意见的 再评定标准基于专家自身的认同度,以及专家对相关文献回 顾的循证医学证据。综合推荐强度分十个等级,0~9分, 0分为不推荐,9分为强力推荐,分数由低到高表示推荐强度 逐渐增强。分数的统计由两位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专家参与 完成,并同时监控整个共识形成过程中相关流行病学与统汁 学合理性。每条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以面-4-S表示。 2014年12月,专题组归纳共识意见及推荐强度,组成3 人撰写小组,根据圆桌会议的意见,并再次查阅及增补最新
重症医学监测指标
重症医学监测指标在重症监护室中,医生们通过对患者的监测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以确保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重症医学监测指标,包括生命体征、代谢指标、呼吸功能评估和血液循环参数等。
一、生命体征监测1. 血压:血压是判断患者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血压监测方法包括非侵入式血压监测和动脉插管测压。
在重症监护室中,动脉插管测压的准确度更高,能够提供连续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等数据。
2. 心率:心率反映了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周期,是体内能量供给与代谢状况的一种间接指标。
通过心电监护仪或脉搏测量,可以获得患者的心率数据,监测心律是否规整,评估心脏功能。
3.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是一个反映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观察胸部起伏、听诊呼吸音或使用呼吸监测仪等方法进行测量。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在每分钟12-20次之间。
二、代谢指标监测1. 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通常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进行测量。
正常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5%以上。
2. 血糖:血糖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基础,也是糖尿病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指标。
在重症监护室中,经常进行血糖水平的监测,以调整胰岛素治疗和预防高血糖的并发症。
3. 血乳酸:血乳酸水平是评估组织灌注和体内乳酸代谢的指标,常用于判断休克和缺氧状态。
重症患者血乳酸水平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可能的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
三、呼吸功能评估1. 动脉血气分析:通过动脉血样本的化学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酸碱平衡和呼吸功能等。
动脉血气分析可以提供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酸碱平衡的数据,帮助医生调整氧疗和通气参数。
2.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是监测患者呼吸通畅性和肺通气的指标之一。
通过将呼吸机与呼吸回路连接,可以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评估患者的通气状况和碳酸血症程度。
血流动力学名词解释
血流动力学名词解释
一、简介
血流动力学:指血液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血流动力学是以血液与血管的流动和变形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液和血浆的粘稠度对身体的影响,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血液比粘度(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红细胞沉降率、纤溶系统功能等。
血流动力学和一般的流体力学一样,其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流量,阻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性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点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二、内容
血流动力学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血液是一种流体,因此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与一般流体力学的原理相同。
但由于血管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弹性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既具有一般流体力学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ICU基础课5-血流动力学基础
Page 18
动脉血压(BP)、心输出量(CO)、外周阻力 (PVR)三者之间的关系: BP=CO×PVR
Page 19
SVR与PVR在临床上经常被测量,以此反映心室 后负荷。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原因如下:
1.血管阻力是心室后负荷的一小部分,主要部分 反映在大血管的顺应性上;
Page 2
1.人体有100trillion细胞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以维持活力,这个过程由循环流动的血液来完成;
2.心脏每天泵出8000升血液进入血管系统;全身 血管的总长度加起来超过60000英里(超过地球 周长的两倍);
3.本课主要讲解两个问题,第一是血流动力学的 基本参数,第二是心输出量的测量。
压意义同RAP.
6.肺动脉压(PAP)
正常值:收缩压2.00~3.33kPa(15~25mmHg),舒张压1.07~
1.87kPa(8~14mmHg),平均压1.33~2.67kPa(10~20mmHg)。
Page 21
外周血流(末梢血流)
人体的末梢毛细血管总长度达60000英里; 提醒:我们所学习到的关于微循环的知识都是基
于以下模拟: 1.微循环的血流是规则的层流; 2.微血管都是不可压缩的、刚性的血管; 实际情况下:很多时候微循环的血流也是搏动性
的、不规则的喘流;微血管也是可压缩的、非刚 性的血管。
Page 31
四腔导管
Swan-Ganz漂浮导管 (四腔:血压、指示剂、 温度传感器、漂浮气囊)
Page 32
导管从心室进入主动脉过程中的血压波形 的变化
Page 33
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
热稀释采用冷生理盐水作为指示剂,具有热敏电阻的 Swan-Ganz漂浮导管作为心导管。热敏电阻置于肺动 脉,向右心房注入冷生理盐水。心输出量可由 Stewart-Hamilton方程确定:
重症医学科15项质控指标
重症医学科15项质控指标重症医学科是医院内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为危重病人提供抢救和监护医疗服务。
为了保障危重病人的治疗质量和安全,质控指标成为了该科室管理的重要工具。
质控指标是对医疗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数据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提高医疗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介绍重症医学科的15项质控指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质控工作。
一、院内重症医学科15项质控指标1.动脉气血分析动脉气血分析是评估肺功能和全身氧合的重要指标。
动脉气血分析结果包括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氢离子浓度(H+)、标准碳酸氢盐(SBC)、潘氏碱度(PA)、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等指标。
对于危重病人来说,动脉气血分析可及时了解其呼吸和循环功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重症医学科抢救和监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动脉血压、氧输送和氧消耗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观察和评估危重病人的心血管功能,为临床医生调整血流动力学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3.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重症医学科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项目之一。
持续的高血糖水平会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因此及时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对于危重病人的治疗非常重要。
4.营养支持监测危重病人常常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因此,对危重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和监测非常重要,包括体重、蛋白质摄入量、肌肉质量等指标。
5.微生物标本采集及培养结果集中比危重病人易感染,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培养结果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分析微生物培养结果,可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抗菌治疗。
6.呼吸功能监测及评价危重病人的呼吸功能常常受到严重影响,包括氧合障碍、二氧化碳潴留、支气管痉挛等。
因此,对危重病人的呼吸功能进行监测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ICU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电活动:电信号产生及传导—心律失常 监测:心电图,心电监护,电生理
机械活动:心脏机械收缩—血流动力学 监测:有创---漂浮导管 微创---Picco 无创---ICG等
11
血流动力学常用手段
无创: BioZ ;Dynamic等 无创动脉压 胃粘膜PH 心脏超声
41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重点
1、何时需要上血流动力学监测? 2、上何种血流动力学监测? 3、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判读 4、动态化解读最有意义
42
丁香园精华帖
众花渐欲迷人眼——血流动力学监测:CO? CCO? PiCCO? NICO? Vigileo?
/bbs/thread/1569838 0#15698380
降低剂量: β-受体阻滞剂 (除非不利其他并存疾病)
加用/增加剂量: ACEI,ARB,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或血管扩张剂
加用/增加剂量: 利尿剂
31
呼吸困难: ICG指导的治疗原则
评估
血液动力学状态
诊断
治疗选择
病史,体征
ICG血液动 力学检查
提示呼吸困难 是心源性的
考虑心力衰竭的诊断 和治疗措施
胸腔液体水平(TFC) TFC三种成分:血管内,肺泡内,组织间隙内 无大量胸腔积液时TFC可以反映前负荷 有大量胸腔积液时TFC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前负荷的变化趋势
临床意义: 1 、评价心脏前负荷,TFC与PAOP成正相关; 2 、指导临床输液治疗,实时指导输液的量与输液速度
26
ICG反映心肌收缩力的参数
转入我科
16
1、在没有血压的情况下,诊断? 2、在没有尿量的情况下,诊断? 3、在没有胸片的情况下,诊断?
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ppt课件
SVC>36% IVC>18%
容量反应性
主动脉峰流速呼吸变异度 峰流速变异度>12%
其他心肺交互作用相关动态指标
容量负荷试验 被动抬腿试验 呼气末闭塞
容量反应性---心肺交互作用
心肺交互作用 指在呼吸周期中因 呼吸作用,引起心 脏容量变化,进而 造成血流动力学改 变的作用。
容量状态---CVP
Backer D D, Vincent J L. Should we measure th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to guide fluid management? Ten answers to 10 questions[J]. Critical Care, 2018, 22(1):43.
容量反应性---方法1---被动抬腿试验
被动抬腿试验模拟了内源性快速补液
容量反应性---被动抬腿试验局限性
随着腹内压
压
增高,PLR
内
阴性率增高
腹
容量反应性---方法2---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方法3---呼气末阻断(EEO)
15s
》5%
胸腔
谢谢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重症超声与血流动力学
新疆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柴瑞峰
重症超声的休克诊断思路
心脏超声看什么
腔 瓣 流 壁 包
胸骨旁长轴
胸骨旁短轴
胸骨旁短轴
心尖四腔
剑下四腔
重症超声与容量
容量反应性与容量状态的关系
容量反应性阳性
容量反应性阴性
容量状态评估
腔静脉评估 左室容积半定量评估 左心室充盈压评估 3D左心室容量评估
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护
标准三导心电图是来自右上臂(RA)、左 上臂(LA)、左下肢(LL)。 标准肢体导联为Lead I(LA-RA),Lead II (LL-RA)和Lead III(LL-LA)。由心脏产生的 电能差通过标名肢体测定。这些电极测的ECG波 形在中心站及床旁连续显示并持久记录。
18
对心脏病患者12导心电图监测是必要的。 在急性损伤患者、术后患者及脓毒症患者有助于 排除心脏并发症。而Lead II导联或其它单极导联 可连续监测心律失常。 12导心电图对诊断心脏病是特异的,连续II 导波形监护提供了伴心肌疾患电变化最早变化。 连续ECG监护对患AMI患者是必需的。
13
基本生命体征监护:
监护作为进入ICU的主要原因,可以评价生 命体征,包括高危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循环的监 测、呼吸氧输送功能。 循环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在床旁获得连续、可 重复循环功能以允许对循环问题进行迅速识别、 早期处理。监护不同于诊断方法,该种方法是用 生化或影象技术证实特异诊断。
14
不是单一或一组生理测定值能表达病人所有 方面情况。临床判断是主观的,难以准确解释, 不能用定量方法作为“评判标准”。 在危重病房使用非侵入性及侵入性方法监测 血流动力学、DO2,用于证实疾病早期可纠正的 生理学异常。监测是一种补充,而不是用客观生 理学标准取代临床推测。 最重要的是监测提供评价生理学异常的客观 标准,这不同于诊断的疾病。这种区别尤为重要, 因为大多数人死亡不是它的疾病而是生理学缺陷 导致器官衰竭。
22
3.冠状血流:
CPP=DBP-LVEDP,若心肌血流< 13ml/min/100g,心肌则心脏不能复苏。维持 正常心肌活性最低血流(MBF)为正常的30% (>20ml/min/100g心肌), CPR时胸外挤 压提供MBF30—40%,而胸内挤压>50%。
“重症血流动力学护理新技术应用管理”培训学习总结
“重症血流动力学护理新技术应用管理”培训学习总结理论和实践并行管理和责任并重 ----20XX年“重症血流动力学护理新技术应用管理”培训学习总结珍贵的时间往往如白驹过隙,当我还未从紧凑而精彩的学习中回味过来,为期3天的“重症血流动力学护理新技术应用管理”培训班学习历程已经结束了。
这几天的学习生活中,不仅有众多教授导师们丰富的课程的学习,还有各同行间的知识交流,不得不说,这是我新知识、新技术的一次更新,更是我职业护理道路上的一次洗礼。
让我懂得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更让我明白技术应用管理和责任并重的道理。
这次学习的过程对我收益颇多,我概括为以下三点。
1、理论和技术更新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在基层医院护理岗位工作5年的医护人员,开学之初,PICCO技术的知识及操作、CVC的护理及管理、CRRT技术的多元性在上级医院教授的指导下,均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无论是PICCO技术的原理分析、操作上的难度攻关;到CVC护理和管理上的难点;还是CRRT中SCUF、CVVH、CVVHD、CVVHDF治疗模式的多元化及技术上的优势、缺陷、应用前景,都是我科急需学习和补充的技术力量。
2、新技术与临床实践并行的必要性。
在日常的工作中,特别是在ICU繁杂而艰巨的高强度下,精确的治疗及全面正规的护理不容丝毫含糊。
通过学习,认识到输液工作站、超净工作台在ICU 的应用、血管活性物质的泵入、重症血液净化的抗凝技巧、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的注意事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对我们工作进一步专业化、全面化、精准化有着促进和帮助的作用。
3、完善护理技术应用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心。
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更新,随着医疗设备的完善,护理新技术的应用管理也随之专业化、规范化,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让我对此坚信不移,同时让我不禁感叹,专业素养的加强固然重要,但是往往不能认识到需要责任心的同等加强。
比如重症医学血流动力学检测、重症患者输液安全的保障、CRBSI的防和控对患者的急救治疗及康复护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的落实更需要的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心的进一步加强。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指标是临床表现的组成部分,是临床观 察的延伸。
每个指标有其各自的内涵,不同指标可互补、不可 相互替代。
9
.
准确获得数据是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基本保证。
只要测量准确,直接测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反应客 观存在,均有可应用的价值。
撤离机械通气困难时,需要充分评估心功能影响。
.
17
容量过负荷可以导致肾脏灌注的受损,加重急性肾 损伤。
管理再损伤是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和再损伤伴随存在,对在损伤评估有助于促进 治疗。
不适当的治疗目标加重在损伤。
休克复苏时,应该评估提高氧输送的必要性与有效 性,避免过度复苏导致的器官功能损害。
.
12
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可导致压力、容积及流量关系的 相应改变,连续性观察有助于发现其相关性。
血流动力学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机械通气条件改变 对循环的影响来动态调整呼吸、循环的治疗方法。
应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
.
13
血流动力学理论实践
对血乳酸水平、中心静脉压、每博输出变异度三者 连续观察并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是液体复苏管理的 关键环节。
重症超声评估是问题导向的多目标整合的动态过程, 是确定血流动力学治疗方向及指导精细调整的重要 手段。
心输出量没有所谓的正常值,应结合组织灌注动态 评估。
14
.
血流动力学理论实践
连续肺部超声B线评估有助于指导肺水肿的治疗。 连续评估右心功能可动态指导ARDS的治疗。 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应在血流动力学连续评估的基
治疗感染性休克时维持一定的目标血压可以改善组 织灌注,更高的血压不能改善预后。
血流动力学课件讲解
血流速度
血管阻力和动脉压力影响血流速 度。
静脉回流和心脏收缩的联系
静脉回流
靠心脏收缩和肌肉收缩来推动。
血液回流
静脉瓣膜避免了血液逆流,促进血液回流 至心脏。
心脏收缩
心脏收缩提供了更强大的驱动力,推动静脉血液回流。
循环系统中的流速和流量
1 流速
血液在动脉中流速快,而 在毛细血管中流速慢。
2 流量
心脏每分钟将5升的血液 推送到循环系统。
3 血压
动脉血液流速和流量决定 了血压的高低。
静脉
将脱氧血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路径
1
氧气供应
2
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各个器官。
3
二氧化碳的回流
4
静脉将脱氧血回流到心脏。
心脏收缩
左心室将氧合血推入主动脉。
氧气和营养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释放到组织。
血管阻力和动脉压力的关系
血管阻力
血管阻力越大,动脉压力越高。
动脉压力
动脉压力正常范围是 120/80mmHg。
血流动力学课件讲解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科学。本课程将深入探讨血流 动力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血液组成、血管结构、循环过程、心脏功能和血压 调节等。
什么是血流动力学?
定义
血流动力学研究血液在循环 系统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其对 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重要性
了解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诊断 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优化器 官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应用领域
血流动力学广泛应用于心脏 病学、重症监护、麻醉学以 及体育医学等领域。
血液的组成和构成
血液组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含量 约占血液体积的45% 约占血液体积的1% 约占血液体积的4% 约占血液体积的50%
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的物理性运动,这种物理性运动可以由足够的压力来控制和调节,血液的性质取决于它的流动状态。
血流动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促进血液流动,维持血液流速,增强整体血液流动温和,以及改善血液在血管中的滞留和流速变化。
血液流动受到不同的力量控制,包括对血液受力方向的控制,尽量保持血液流动的温和和流速,以及如何影响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从而有利于控制血液流动的速度,以及血液周围的细胞环境。
血流动学也被用于评估、预测、治疗和监测血液流动的性能,以便我们能够提高血液的整体质量、被血管包围的细胞环境以及对血液流动在血管内的变化的响应。
血流动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用来研究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也是分析、改善和治疗血液问题的研究领域。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受到许多不同的力量影响,而血流动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促进充分混合血液,确保血液能够及时运送到缺氧的组织,以及帮助理解血液流动的影响等的建议。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血流动力学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血流动力学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血流动力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血流动力学
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科学。
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及时正确地了解危重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临床表现常迟发于病理生理变化。
当今血流动力学监测已应用在各种危重病人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及心外麻醉和心外科手术后病人的监护。
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采用带气囊的漂浮导管(swanganz)经皮穿刺或切开静脉插入此导管可作压力的测定(包括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测定及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的计算。
根据这些参数及各种压力图形的变化,对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起积极作用,并可据此评价一些药物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首届协和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会议报道---------------血流动力学支持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是国内最早推动血流动力学支持的倡导者,多年来一直关注并参与此项工作的发展。
他在会议上所做的专题报告以创伤控制为切入点,阐述了临床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不仅回顾了临床医疗工作的艰难历史,也作为老一辈专家对新一代的重症医学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北京协和医院刘大为教授指出,循环系统作为向全身组织器官供氧的系统,其功能势必与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息息相关。
血流动力学支持实际上是组织灌注的支持,将氧作为监测指标是氧输送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已经开始向微循环和组织氧代谢方向发展,包括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微循环功能、细胞线粒体代谢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已经超出了以往的循环系统监测及支持,而是与重症患者的监测治疗密切相关,涉及ICU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
这正是本次大会的核心理念: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
近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大量涌现,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开拓了重症患者救治的崭新空间,所以我们应首先对血流动力学的理论有精确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这是正确选择适宜的监测手段并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就重症患者液体复苏的起点和终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演讲。
管向东结合大量文献证据指出,创伤后微循环灌注障碍普遍存在,而低血容量是导致微循环灌注障碍的重要原因。
针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延迟复苏,仅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并及时止血。
容量复苏的终点也由传统的临床指标转向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其他监测组织灌注的指标,如碱剩余、胃黏膜张力计测定的胃肠黏膜PH值等也可辅助评价液体复苏的效果。
对复苏过程中应用晶体或胶体的大量文献综述分析表明,胶体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障碍,在复苏过程中的理想选择是晶体、胶体联合应用。
重症患者容量复苏液体种类的选择一直是重症医学的热点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康焰教授认为,人工胶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其更强、更快的扩容能力及持久的维持时间可以减少组织水肿,改善组织灌注。
不同胶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大规模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应用高渗盐水进行液体复苏,在严重的脑损伤、脓毒症、失血性休克等情况下可能有其独特的优势。
康焰对最有争议的白蛋白的应用也阐述了自己独有的观点,同时指出液体治疗的时机与目标、液体治疗的量因不同的治疗人群而有所不同。
在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方面,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李建国教授着重指出,以往观点认为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缩血管药物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有可能减少内脏血流,而最近的研究认为去甲肾上腺素可有效提高平均动脉压 (MAP),而并不损害1肾脏的血流灌注及肾脏功能,大多数文献支持早期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学者们认为应用缩血管药物的时机有2种:(1)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仍不能恢复足够的动脉血压时应立即开始;(2)已经发生危及生命的低血压,即使低血容量状态尚未纠正,也有必要先使用缩血管药物,将MAP提高到足以维持生命器官基本血流灌注的水平,为其他治疗赢得时间。
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北京协和医院王小亭博士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几年来监测手段及理念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肺动脉漂浮导管(PAC)这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革命性技术近30年的临床实践,介绍了目前微创及无创的心排血量测量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方面的应用。
王小亭指出,虽然目前关于PAC的临床研究倾向于一个“不好也不坏”的结果,但是PAC仍然是监测心排血量的一个相对准确的指标,也是其他较新的监测心排血量技术的参照指标。
目前的微创监测技术如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等正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无创监测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而目前无创监测指标仍有赖于有创监测指标的验证。
同时,王小亭也强调,监测技术的进展永远代替不了医务人员的判读。
在机械通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这一专题中,天津第三中心医院秦英智教授认为:(1)通气时血流动力学反应主要决定胸内压及肺容量的变化;(2)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及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两种呼吸模式对心功能正常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而对于心力衰竭患者,BIPAP模式的影响较小(3)肺毛细血管楔压(Paw)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的设定可减轻左室的后负荷,改善心功能;(4)机械通气可以改善左室的收缩功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脱机对心脏是一个应激;(5)PEEP对心血管的有益作用是阻止胸腔内压的波动。
本板块讨论主要直接针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参数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治疗方面的进展,足见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和调整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核心内容,亦为ICU医师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贯穿在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始终。
休克与微循环在本板块中,北京协和医院刘大为教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血压正常的休克。
在传统的概念里,休克的诊断主要以血压为主要标准,而休克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机体以循环和代谢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种综合征,往往从组织灌注不良开始。
血压下降往往是机体启动代偿反应但不能充分代偿的表现,此时休克的过程已经过半,病情已经恶化,微循环功能没有得到改善,休克进一步加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时机。
如果将休克看作一条线,那么休克的诊断只是其中一个点,作为ICU医师,应该在这点到来之前即确定这条线的存在,认识休克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更具实际意义。
所以,有关休克的诊断首先应是确定休克的过程是否开始、属于该过程的哪一个阶段、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属于哪一类型。
治疗首先强调宜早,不仅发现早,干预也要早,其次需要注重干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这一观点将传统的休克观念进一步向前推进,从理念上强调休克早期救治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将ICU中休克的治疗推向“上医治未病”。
休克的早期诊断理念明确提出后,人们监测缺氧的“触角”已经探及器官、组织、细胞乃至亚细胞结构。
但是这些细胞、线粒体水平的研究似乎与临床走得远些,那么相关的研究在临床中如何体现?针对这些问题,北京海淀医院谢志毅博士对临床中休克治疗是否能触及微循环和线粒体水平进行了阐述。
在临床中如果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MAP、氧输送(D02)、上腔静脉氧饱和度(ScV02)等治疗目标均已实现,甚至局部脏器血流量、组织氧分压均正常,而高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持续恶化,脏器功能衰竭仍持续进展,则认为存在微循环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MMDS)或细胞病性缺氧,导致组织缺氧持续存在。
这些发生在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可以被临床捕捉到。
目前监测MMDS的方法包括组织氧电极、正交偏振光谱成像技术(OPS)、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lRS)以及微透析技术 (MlC rodialysiS)等,后者指通过微探极直接植入局部病变组织,提取极微量细胞外液,进行即时生物化学分析,报告病变组织的缺氧状况。
尽管现阶段监测方法有限,但是维持组织灌注始终是血流动力学支持的目标,也是临床的焦点,现阶段做好“早、足、个体化”将推动我们对微循环及线粒体功能的认识,同时改善组织氧利用的措施将成为很有前景的辅助治疗措施。
ARDS与感染ARDS是休克的重要并发症,也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
现在一般认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非心源性肺水肿是ARDS突出的病理生理特征,而肺水肿的程度与ARDS 的预后相关,因此积极的液体管理以改善ARDS患者的肺水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杨毅教授在关于ARDS的液体管理的讲座中指出,液体负平衡可以减轻肺水肿,从而改善肺部病理情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进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但是如果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则会引起器官灌注不良,所以ARDS患者的液体管理必须兼顾二者的平衡,在保证器官灌注的前提下,限制液体的管理策略对ARDS患者是有利的。
针对使用何种液体,杨毅总结了近来的研究结果,指出低蛋白血症是严重感染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可以导致ARDS病情进一步恶化,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病死率。
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应用白蛋白联合呋塞米的治疗尽管不能降低病死率,但是可以改善氧合,增加液体负平衡,缩短休克时间。
在对ARDS患者的治疗中实施保护性通气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小潮气量通气、最佳PEEP策略基础上,近年提出了肺开放策略,即打开肺并维持肺开放,但该操作在临床实践中争议很大。
北京协和医院石岩医师结合该院的具体临床病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最大肺复张以及适当的PEEP策略拯救顽固性低氧,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报告非常贴近临床工作,在现场引起了广泛讨论。
目前针对肺复张操作的时机、对象以及方法,国际上均没有定论,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论题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报告在评价肺复张的指标方面,重点探讨了影像指标、呼吸力学指标以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认为血气指标可以反映肺开放的程度,但是具体的血气标准尚无定论。
在讨论具体肺复张操作的方法时,石岩重点阐述了在适当指标指导下达到最大肺开放这一理念,而具体的实施方法需要个体化。
同时本专题还就肺开放后的PEEP选择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判断方法,如氧合法、动态顺应性法、张力指数(stress index)法、死腔法等。
该专题强调,尽管肺开放策略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
这些恰恰是重症医学专业的可贵之处一一基础与临床结合,探索中进步。
感染领域一直令人关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晓春教授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治疗、预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并非无计可施”这一观点。
在感染的早期监测方面,生物标记物是否能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强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前降钙素(PCT)能早期鉴别细菌、真菌与病毒感染,持续低水平的PCT能较好地排除细菌感染;对PCT的监测能减少抗生素的应用,而且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临床应用PCT要注意动态观察,无论哪种生物标记物均需要和临床判断、实验室检测、微生物学结果判断相结合。
这些与北京协和医院石岩医师首次提出的“感染中的EGDT”理念不谋而合。
石岩将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早期目标指导治疗 (EGDT)”理念引入感染领域,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早期如何恰当、正确选择抗生素以及以何为“目标”调整抗生素,这一目标绝不单纯是微生物学,它应该是包含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临床表现、生物学标记物等在内的综合而全面的评价。
这一专题展示给与会代表一个全新的感染控制理念。
急性肾损伤与血流动力学在这一板块中,北京协和医院刘大为教授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理念推向急性肾衰竭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