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电子教案2011Aa1(同济6版)1-2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
高等数学A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与极限1.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了解函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学会使用函数图像来分析函数的性质。
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理解极限的定义,包括左极限、右极限和极限的存在性。
掌握极限的性质,如保号性、传递性等。
学会计算基本极限和常用极限。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理解导数的定义,包括左导数和右导数。
学会计算常见函数的导数,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掌握导数的运算法则,如和差、积、商的导数等。
2.2 微分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理解微分的定义,即导数的增量。
学会计算函数的微分,即函数增量除以增量。
掌握微分的基本性质,如微分的运算法则等。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3.1 微分中值定理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
学会证明微分中值定理。
3.2 导数的应用学会使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极值等性质。
学会使用导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最优化问题等。
第四章:不定积分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理解不定积分的定义,即函数的积分。
学会计算基本不定积分,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掌握换元积分法和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4.2 不定积分的应用学会使用不定积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计算、速度与位移等。
第五章:定积分与积分的应用5.1 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理解定积分的定义,即函数在区间上的积分。
学会计算基本定积分,如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掌握定积分的运算法则,如分部积分法等。
5.2 积分的应用学会使用积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弧长、面积、体积计算等。
学会使用积分来证明几何性质,如弧长公式、面积公式等。
第六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1 向量的概念与运算理解向量的定义,包括向量的表示和向量的运算,如加法、减法、数乘和数量积(点积)、向量积(叉积)。
学会使用坐标系中的向量运算,如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向量运算。
6.2 空间解析几何理解坐标轴上的点的表示方法,如笛卡尔坐标系、极坐标系。
高等数学下册教案
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
y′′ + P(x) y′ + Q(x) y = f (x)
(2)
的一个特解, Y 是与(2)对应的齐次方程(1)的通解, 那么 y = Y + y* 是二 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2)的通解. 定理 4 设非齐次方程(2)的右端 f (x) 是几个函数之和, 如
y′′ + P(x) y′ + Q(x) y = f1(x) + f2(x) 而 y1* 与 y2* 分别是方程,
y′′ + py′ + qy = 0 -----特征方程法(15m)
设 y = erx , 将其代入上方程, 得 (r 2 + pr + q)erx = 0 ,
黑板演示
Q erx ≠ 0, 故有 r 2 + pr + q = 0 特征方程。
特征根 r1,2 = − p ±
p2 − 4q ,
2
情形(I)(10m)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Δ > 0)
本课次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形式。 (2)掌握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特征方程、特征根、通解的格式。 (2)特征方程有两个共轭复根时,通解的形式。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与 教 学 设 计(含时间分配) 一、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的回顾。(5m) 二、定义(10m)
本课次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三个基本类型; (2)掌握用降阶法解下列微分方程: y(n )= f (x), y′′ = f (x, y ), y′′ = f ( y, y ′) ; (3)了解各类型方程的应用。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用导数与微分的定义推导可降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2)特别强调第三类型微分方程的解法。
《高等数学》电子课件(同济第六版)01第一章第1节函数
复合函数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有广 泛的应用。
反函数
反函数的定义
反函数是原函数关于y=x对称的函数。
反函数的性质
反函数具有原函数的性质,如连续性、可导性等。
反函数的求导法则
反函数的求导法则与原函数有关,可以通过交换x和y的导数来实现。
反函数的应用
反函数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解方程、优化问题等。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两个数$x_1$和$x_2$,当$x_1 < x_2$时,都 有$f(x_1) leq f(x_2)$(或$f(x_1) geq f(x_2)$),则称函数在该区间内单调递 增(或单调递减)。
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通过比较函数在不同区间内的增减性,可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此外,导数也 是判断函数单调性的重要工具,如果函数在某区间内的导数大于0,则函数在该 区间内单调递增;如果导数小于0,则函数单调递减。
04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函数的图像
函数图像的概念
函数图像是表示函数值的点在平面上 的集合。通过函数图像,我们可以直 观地了解函数的形态和变化趋势。
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
绘制函数图像通常需要确定函数的定 义域和值域,然后根据函数的解析式 ,在坐标系上标出对应的点,最后用 光滑的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函数的单调性
答案与解析
$|x|$ 是偶函数。
$x^3$ 是奇函数。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奇函 数或偶函数
01
03 02
答案与解析
$frac{1}{x}$ 是奇函数。
解析:奇函数的定义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 $x$,都有 $f(-x) = -f(x)$;偶函数的定义是对 于定义域内的任意 $x$,都有 $f(-x) = f(x)$。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判断出 $x^3$、$|x|$ 和 $frac{1}{x}$ 的奇偶性。
《高等数学》电子课件(同济第六版)01第一章 第1节 函数
一、集合
二、函数概念 三、映射 四、函数的特性 五、反函数
六、基本初等函数 七、复合函数 初等函数
1
第一节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集合
M {x x具有特定性质}
有限集 如 M {0,1,2, ,9}
无限集 如 M2 {( x, y) x2 y2 1}
2、集合间的关系:
(1) 子 集 ;(2) 集 合 相 等 ;(3) 空 集 ;
2
故定义域为
D
[
0
,
1 2
)
12
3、几个特殊的函数举例
(1) 符号函数
1 当x 0
y
sgn
x
0
当x 0
1 当x 0
定义域 D (, ), 值域 W {1,0,1}
图形:
y
1
o
x
-1
x sgn x x 13
(2) 取整函数: y=[x] [x]表示不超过 x 的最大整数
如 [3] 0, [ 3] 1, [8] 8, [3.8] 4.
x, x 1
f
(x)
min{ x , x2}
x
2
,
1 x 1
三、映射(自学)x, x 1
19
四、函数的特性
1.函数的有界性:
若X D,M 0,x X,有 f (x) M 成立,
则称函数f ( x)在X上有界.否则称无界.
如 y cos x 在( , )上有界, 2 x2
y
1 x2
作业
习题11 P21
4(1)(3)(5)(7)(9),5(2)(3),6,7(1),10,11, 12(1)(3)(5),14(1)(3)(5),16,17,18
同济第六高等数学教案版无穷级数
同济第六高等数学教案版无穷级数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第十一章无穷级数教学目的: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常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a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 ,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 :1、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和根值判别;3、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4、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5、,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a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6、傅里叶级数。
教学难点:1、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 2、莱布尼茨判别法; 3、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4、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 5、泰勒级数;6、 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
§11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常数项级数 给定一个数列u 1 u 2 u 3 u n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 1 u 2 u 3 u n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 简称常数项)级数 记为∑∞=1n n u 即3211⋅⋅⋅++⋅⋅⋅+++=∑∞=n n n u u u u u其中第n 项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级数的部分和 作级数∑∞=1n n u 的前n 项和称为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级数敛散性定义 如果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s 即s s n n =∞→lim则称无穷级数∑∞=1n n u 收敛 这时极限s 叫做这级数的和并写成3211⋅⋅⋅++⋅⋅⋅+++==∑∞=n n n u u u u u s如果}{n s 没有极限 则称无穷级数∑∞=1n n u 发散余项 当级数∑∞=1n n u 收敛时 其部分和s n 是级数∑∞=1n n u 的和s 的近似值 它们之间的差值r n ss n u n 1u n 2叫做级数∑∞=1n n u 的余项例1 讨论等比级数(几何级数)的敛散性 其中a 0 q 叫做级数的公比例1 讨论等比级数n n aq ∑∞=0(a 0)的敛散性解 如果q 1 则部分和 qaq q a q aq a aq aq aq a s n n n n ---=--=+⋅⋅⋅+++=-111 12 当|q |1时 因为q a s n n -=∞→1lim 所以此时级数n n aq ∑∞=0收敛 其和为q a -1 当|q |>1时 因为∞=∞→n n s lim 所以此时级数n n aq ∑∞=0发散 如果|q |1 则当q 1时 s n na 因此级数n n aq ∑∞=0发散当q 1时 级数n n aq ∑∞=0成为aaaa时|q |1时 因为s n 随着n 为奇数或偶数而等于a 或零所以s n 的极限不存在 从而这时级数n n aq ∑∞=0也发散综上所述 如果|q |1 则级数n n aq ∑∞=0收敛 其和为qa -1 如果|q |1 则级数n n aq ∑∞=0发散仅当|q |1时 几何级数n n aq ∑∞=0a 0)收敛 其和为qa -1例2 证明级数123 n是发散的证 此级数的部分和为 2)1( 321+=+⋅⋅⋅+++=n n n s n 显然 ∞=∞→n n s lim 因此所给级数是发散的例3 判别无穷级数的收敛性解 由于111)1(1+-=+=n n n n u n 因此从而 1)111(lim lim =+-=∞→∞→n s n n n 所以这级数收敛 它的和是1例3 判别无穷级数∑∞=+1)1(1n n n 的收敛性 解 因为 111)111( )3121()211(+-=+-+⋅⋅⋅+-+-=n n n 从而 1)111(lim lim =+-=∞→∞→n s n n n 所以这级数收敛 它的和是1提示 111)1(1+-=+=n n n n u n 二、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性质1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于和s 则它的各项同乘以一个常数k 所得的级数∑∞=1n n ku 也收敛 且其和为ks性质1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于和s 则级数∑∞=1n n ku 也收敛 且其和为ks性质1 如果s u n n =∑∞=1则ks ku n n =∑∞=1这是因为 设∑∞=1n n u 与∑∞=1n n ku 的部分和分别为s n 与n 则) (lim lim 21n n n n ku ku ku ⋅⋅⋅++=∞→∞→σks s k u u u k n n n n ==⋅⋅⋅++=∞→∞→lim ) (lim 21 这表明级数∑∞=1n n ku 收敛 且和为ks性质2 如果级数∑∞=1n n u 、∑∞=1n n v 分别收敛于和s 、 则级数)(1n n n v u ±∑∞=也收敛且其和为s性质2 如果s u n n =∑∞=1、σ=∑∞=1n n v 则σ±=±∑∞=s v u n n n )(1这是因为 如果∑∞=1n n u 、∑∞=1n n v 、)(1n n n v u ±∑∞=的部分和分别为s n 、n 、n 则σσ±=±=∞→s s n n n )(lim 性质3 在级数中去掉、加上或改变有限项 不会改变级数的收敛性 比如 级数 )1(1 431321211⋅⋅⋅+++⋅⋅⋅+⋅+⋅+⋅n n 是收敛的 级数 )1(1 43132121110000⋅⋅⋅+++⋅⋅⋅+⋅+⋅+⋅+n n 也是收敛的 级数 )1(1 541431⋅⋅⋅+++⋅⋅⋅+⋅+⋅n n 也是收敛的 性质4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 则对这级数的项任意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 且其和不变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收敛 则不能断定去括号后原来的级数也收敛 例如 级数11)+11) + 收敛于零 但级数1111 却是发散的推论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 则原来级数也发散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性质5 如果∑∞=1n n u 收敛 则它的一般项u n 趋于零 即0lim 0=→n n u性质5 如果∑∞=1n n u 收敛 则0lim 0=→n n u证 设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为s n 且s s n n =∞→lim 则0lim lim )(lim lim 110=-=-=-=-∞→∞→-∞→→s s s s s s u n n n n n n n n n 应注意的问题 级数的一般项趋于零并不是级数收敛的充分条件 例4 证明调和级数 1 3121111⋅⋅⋅++⋅⋅⋅+++=∑∞=nn n 是发散的例4 证明调和级数∑∞=11n n 是发散的证 假若级数∑∞=11n n 收敛且其和为s s n 是它的部分和显然有s s n n =∞→lim 及s s n n =∞→2lim 于是0)(lim 2=-∞→n n n s s但另一方面 2121 212121 21112=+⋅⋅⋅++>+⋅⋅⋅++++=-n nn n n n s s n n 故0)(lim 2≠-∞→n n n s s 矛盾 这矛盾说明级数∑∞=11n n必定发散 §11 2 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一、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正项级数 各项都是正数或零的级数称为正项级数 定理1 正项级数∑∞=1n n u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部分和数列{s n }有界定理2(比较审敛法)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且u n v n (n 1 2 ) 若级数∑∞=1n n v 收敛 则级数∑∞=1n n u 收敛 反之 若级数∑∞=1n n u 发散 则级数∑∞=1n n v 发散 定理2(比较审敛法)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且u n v n (k 0 nN )若∑∞=1n n v 收敛 则∑∞=1n n u 收敛 若∑∞=1n n u 发散 则∑∞=1n n v 发散设u n 和v n 都是正项级数 且u n kv n (k 0 nN ) 若级数v n 收敛 则级数u n 收敛 反之 若级数u n 发散 则级数v n 发散证 设级数∑∞=1n n v 收敛于和 则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s n u1u2u n v1v2v n (n1, 2, )即部分和数列{s n}有界由定理1知级数∑∞=1n nu收敛反之设级数∑∞=1n nu发散则级数∑∞=1n nv必发散因为若级数∑∞=1 n nv收敛由上已证明的结论将有级数∑∞=1n nu也收敛与假设矛盾证仅就u n v n(n1 2 )情形证明设级数v n收敛其和为则级数u n的部分和s n u1u2u n v1v2v n (n1, 2, )即部分和数列{s n}有界因此级数u n收敛反之设级数u n发散则级数v n必发散因为若级数v n收敛由上已证明的结论级数u n也收敛与假设矛盾推论设∑∞=1n nu和∑∞=1n nv都是正项级数如果级数∑∞=1n nv收敛且存在自然数N使当nN时有u n kv n(k0)成立则级数∑∞=1n nu收敛如果级数∑∞=1n nv发散且当nN时有u n kv n(k0)成立则级数∑∞=1n nu发散例1 讨论p级数的收敛性其中常数p0例1 讨论p 级数)0( 11>∑∞=p np n 的收敛性解 设p 1 这时n n p 11≥ 而调和级数∑∞=11n n发散 由比较审敛法知 当p 1时级数p n n11∑∞=发散设p 1 此时有]1)1(1[111111111-------=≤=⎰⎰p p nn p n n p p n n p dx x dx n n (n 2, 3, )对于级数]1)1(1[112--∞=--∑p p n n n 其部分和 111111)1(11])1(11[ ]3121[]211[------+-=+-+⋅⋅⋅+-+-=p p p pp p n n n n s 因为1])1(11[lim lim 1=+-=-∞→∞→p n n n n s所以级数]1)1(1[112--∞=--∑p p n n n 收敛 从而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1可知 级数p n n 11∑∞=当p 1时收敛 综上所述 p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 当p 1时发散解 当p 1时 n n p 11≥ 而调和级数∑∞=11n n发散 由比较审敛法知 当p 1时级数p n n11∑∞=发散当p 1时]1)1(1[111111111-------=≤=⎰⎰p p nn p n n p p n n p dx x dx n n (n 2, 3, )而级数]1)1(1[112--∞=--∑p p n n n 是收敛的 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可知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提示 级数]1)1(1[112--∞=--∑p p n n n 的部分和为 111111)1(11])1(11[ ]3121[]211[------+-=+-+⋅⋅⋅+-+-=p p p p p p n n n n s 因为1])1(11[lim lim 1=+-=-∞→∞→p n n n n s所以级数]1)1(1[112--∞=--∑p p n n n 收敛 p 级数的收敛性 p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 当p 1时发散例2 证明级数∑∞=+1)1(1n n n 是发散的 证 因为11)1(1)1(12+=+>+n n n n 而级数 11 3121111⋅⋅⋅+++⋅⋅⋅++=+∑∞=n n n 是发散的根据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也是发散的 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如果l v u nnn =∞→lim(0l ) 则级数∑∞=1n n u 和级数∑∞=1n n v 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1)如果l v u n nn =∞→lim (0l ) 且级数∑∞=1n n v 收敛 则级数∑∞=1n n u 收敛(2)如果+∞=>=∞→∞→n nn n n n v u l v u lim 0lim 或 且级数∑∞=1n n v 发散 则级数∑∞=1n n u 发散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u n 和v n 都是正项级数(1)如果lim(u n /v n )l (0l ) 且v n 收敛 则u n 收敛 (2)如果lim(u n /v n )l (0l ) 且v n 发散 则u n 发散证明 由极限的定义可知 对l 21=ε 存在自然数N 当nN 时 有不等式l l v u l l n n2121+<<- 即n n n lv u lv 2321<< 再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1 即得所要证的结论 例3 判别级数∑∞=11sin n n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sin lim =∞→nn n 而级数∑∞=11n n发散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级数∑∞=11sin n n发散例4 判别级数∑∞=+12)11ln(n n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1ln(lim22=+∞→nn n 而级数211n n ∑∞=收敛 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级数∑∞=+12)11ln(n n收敛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的后项与前项之比值的极限等于ρ=+∞→nn n u u 1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 若正项级数∑∞=1n n u 满足ρ=+∞→nn n u u 1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当1(或∞=+∞→nn n u u 1lim)时级数发散 当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 如果ρ=+∞→n n n u u 1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5 证明级数 )1( 3211 3211211111⋅⋅⋅+-⋅⋅⋅⋅⋅+⋅⋅⋅+⋅⋅+⋅++n 是收敛的 解 因为101lim 321)1( 321lim lim1<==⋅⋅⋅⋅⋅-⋅⋅⋅⋅⋅=∞→∞→+∞→nn n u u n n n n n根据比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例6 判别级数 10! 10321102110132⋅⋅⋅++⋅⋅⋅+⋅⋅+⋅+nn 的收敛性 解 因为∞=+=⋅+=∞→+∞→+∞→101lim ! 1010)!1(lim lim11n n n u u n nn n n n n 根据比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发散例7 判别级数∑∞∞→⋅-n n n 2)12(1的收敛性解 1)22()12(2)12(lim lim1=+⋅+⋅-=∞→+∞→n n nn u u n n n n这时1 比值审敛法失效 必须用其它方法来判别级数的收敛性因为212)12(1n n n <⋅- 而级数211n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解 因为212)12(1n n n <⋅- 而级数211n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 提示 1)22()12(2)12(lim lim1=+⋅+⋅-=∞→+∞→n n nn u u n n n n 比值审敛法失效因为212)12(1nn n <⋅- 而级数211n 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设∑∞=1n n u 是正项级数 如果它的一般项u n 的n 次根的极限等于ρ=∞→n n n u 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满足ρ=∞→n n n u lim 则当1时级数收敛当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 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 如果ρ=∞→n n n u 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8 证明级数 1 3121132⋅⋅⋅++⋅⋅⋅+++nn是收敛的 并估计以级数的部分和s n 近似代替和s 所产生的误差 解 因为01lim 1lim lim ===∞→∞→∞→nn u n n n n n n n所以根据根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以这级数的部分和s n 近似代替和s 所产生的误差为 )1(1)1(1)1(1321⋅⋅⋅++++++<+++n n n n n nnn n )1(1+=例6判定级数∑∞=-+12)1(2n nn的收敛性 解 因为21)1(221lim lim =-+=∞→∞→n n n n n n u所以 根据根值审敛法知所给级数收敛定理6(极限审敛法) 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1)如果)lim (0lim +∞=>=∞→∞→n n n n nu l nu 或 则级数∑∞=1n n u 发散(2)如果p 1 而)0( lim +∞<≤=∞→l l u n n pn 则级数∑∞=1n n u 收敛例7 判定级数∑∞=+12)11ln(n n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ln(22∞→+n nn故11lim )11ln(lim lim 22222=⋅=+=∞→∞→∞→nn nn u n n n n n根据极限审敛法 知所给级数收敛例8 判定级数)cos 1(11nn n π-+∑∞=的收敛性解 因为 222232321)(211lim )cos 1(1limlimπππ=⋅+=-+=∞→∞→∞→n n n n n n n u n n n nn根据极限审敛法 知所给级数收敛 二、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交错级数 交错级数是这样的级数 它的各项是正负交错的 交错级数的一般形式为∑∞=--11)1(n n n u 其中0>n u例如 1)1(11∑∞=--n n n 是交错级数 但 cos 1)1(11∑∞=---n n n n π不是交错级数定理6(莱布尼茨定理)如果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条件(1)u n u n 1 (n 1 2 3 ) (2)0lim =∞→n n u则级数收敛 且其和su 1 其余项r n 的绝对值|r n |u n 1 定理6(莱布尼茨定理)如果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 (1)1+≥n n u u (2)0lim =∞→n n u则级数收敛 且其和su 1 其余项r n 的绝对值|r n |u n 1 简要证明 设前n 项部分和为s n 由s 2n (u 1u 2)(u 3u 4) (u 2n 1u 2n ) 及 s 2n u 1(u 2u 3)(u 4u 5) (u 2n 2u 2n 1)u 2n看出数列{s 2n }单调增加且有界(s 2n u 1) 所以收敛设s 2n s (n ) 则也有s 2n 1s 2n u 2n 1s (n ) 所以s n s (n ) 从而级数是收敛的 且s n u 1 因为 |r n |u n 1u n 2 也是收敛的交错级数 所以|r n |u n 1 例9 证明级数 1)1(11∑∞=--n n n收敛 并估计和及余项证 这是一个交错级数 因为此级数满足(1)1111+=+>=n n u n n u (n 1, 2, ) (2)01lim lim ==∞→∞→nu n n n由莱布尼茨定理 级数是收敛的 且其和su 11 余项11||1+=≤+n u r n n三、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若级数∑∞=1|| nnu收敛则称级数∑∞=1nnu绝对收敛若级数∑∞=1nnu收敛而级数∑∞=1|| nnu发散则称级∑∞=1nnu条件收敛例10 级数∑∞=--1211 )1( n nn是绝对收敛的而级数∑∞=--111)1(nnn是条件收敛的定理7如果级数∑∞=1n nu绝对收敛则级数∑∞=1n nu必定收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级数∑∞=1|| nnu发散我们不能断定级数∑∞=1nnu也发散但是如果我们用比值法或根值法判定级数∑∞=1|| nnu发散则我们可以断定级数∑∞=1n nu必定发散这是因为此时|u n|不趋向于零从而u n也不趋向于零因此级数∑∞=1n nu也是发散的例11 判别级数∑∞=12 sinn nna的收敛性解 因为|221|sin n n na ≤ 而级数211n n ∑∞=是收敛的 所以级数∑∞=12|sin |n n na 也收敛 从而级数∑∞=12sin n nna 绝对收敛 例12 判别级数∑∞=+-12)11(21)1(n n n n n的收敛性解 由2)11(21||n nn nu += 有121)11(lim 21||lim >=+=∞→∞→e n u n n n n n 可知0lim ≠∞→n n u 因此级数∑∞=+-12)11(21)1(n n n n n发散§ 11 3 幂级数一、函数项级数的概念函数项级数 给定一个定义在区间I 上的函数列{u n (x )} 由这函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 1(x )u 2(x )u 3(x ) u n (x ) 称为定义在区间I 上的(函数项)级数 记为∑∞=1)(n n x u收敛点与发散点对于区间I 内的一定点x 0 若常数项级数∑∞=10)(n n x u 收敛 则称 点x 0是级数∑∞=1)(n n x u 的收敛点 若常数项级数∑∞=10)(n n x u 发散 则称 点x 0是级数∑∞=1)(n n x u 的发散点收敛域与发散域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所有收敛点的全体称为它的收敛域 所有发散点的全体称为它的发散域 和函数在收敛域上 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是x 的函数s (x )s (x )称为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函数 并写成∑∞==1)()(n n x u x s∑u n (x )是∑∞=1)(n n x u 的简便记法 以下不再重述在收敛域上 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和是x 的函数s (x )s (x )称为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和函数 并写成s (x )∑u n (x )这函数的定义就是级数的收敛域 部分和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前n 项的部分和记作s n (x )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前n 项的部分和记作s n (x ) 即 s n (x ) u 1(x )u 2(x )u 3(x ) u n (x ) 在收敛域上有)()(lim x s x s n n =∞→或s n (x )s (x )(n )余项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函数s (x )与部分和s n (x )的差r n (x )s (x )s n (x )叫做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余项函数项级数∑u n (x )的余项记为r n (x ) 它是和函数s (x )与部分和s n (x )的差 r n (x )s (x )s n (x )在收敛域上有0)(lim =∞→x r n n二、幂级数及其收敛性 幂级数函数项级数中简单而常见的一类级数就是各项都幂函数的函数 项级数 这种形式的级数称为幂级数 它的形式是 a 0a 1xa 2x 2 a n x n 其中常数a 0 a 1 a 2 a n 叫做幂级数的系数 幂级数的例子 1xx 2x 3x n!1 !2112⋅⋅⋅++⋅⋅⋅+++n x n x x注 幂级数的一般形式是a 0a 1(xx 0)a 2(xx 0)2 a n (xx 0)n 经变换txx 0就得a 0a 1ta 2t 2 a n t n 幂级数1xx 2x 3 x n可以看成是公比为x 的几何级数 当|x |1时它是收敛的 当|x |1时 它是发散的 因此它的收敛 域为(1 1) 在收敛域内有11132⋅⋅⋅++⋅⋅⋅++++=-n x x x x x定理1 (阿贝尔定理) 如果级数∑∞=0n n n x a 当xx 0 (x 00)时收敛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绝对收敛 反之 如果级数∑∞=0n n n x a 当xx 0时发散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发散定理1 (阿贝尔定理) 如果级数∑a n x n 当xx 0 (x 00)时收敛 则适合不等式 |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绝对收敛 反之 如果级数∑a n x n 当xx 0时发散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发散提示 ∑a n x n是∑∞=0n n n x a 的简记形式证 先设x 0是幂级数∑∞=0n nn x a 的收敛点 即级数∑∞=0n n n x a 收敛 根据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有0lim 0=∞→nn n x a 于是存在一个常数M 使 | a n x 0n |M (n 0, 1, 2, )这样级数∑∞=0n n n x a 的的一般项的绝对值n n n n n nn n nn x x M x x x a x x x a xa ||||||||||00000⋅≤⋅=⋅=因为当|x ||x 0|时 等比级数n n x x M ||0⋅∑∞=收敛 所以级数∑∞=0||n n n x a 收敛 也就是级数∑∞=0n n n x a 绝对收敛简要证明 设∑a n x n在点x 0收敛 则有a n x 0n0(n ) 于是数列{a n x 0n}有界 即存在一个常数M 使| a n x 0n |M (n 0, 1, 2, )因为 n n n n n nn n n n x x M x x x a x x x a x a || |||| || ||00000⋅≤⋅=⋅=而当||||0x x <时 等比级数n n x x M ||0⋅∑∞=收敛 所以级数∑|a n x n |收敛 也就是级数∑a n x n 绝对收敛定理的第二部分可用反证法证明 倘若幂级数当xx 0时发散而有一点x 1适合|x 1|>|x 0|使级数收敛 则根据本定理的第一部分 级数当xx 0时应收敛 这与所设矛盾 定理得证推论 如果级数∑∞=0n n n x a 不是仅在点x 0一点收敛 也不是在整个数轴上都收敛 则必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正数R 存在 使得 当|x |R 时 幂级数绝对收敛 当|x |R 时 幂级数发散当xR 与xR 时 幂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 正数R 通常叫做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半径 开区间(R R )叫做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区间 再由幂级数在xR 处的收敛性就可以决定它的收敛域 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域是(R , R )(或[R , R )、(R , R ]、[R , R ]之一规定 若幂级数∑∞=0n n n x a 只在x 0收敛 则规定收敛半径R 0 若幂级数∑∞=0n n n x a 对一切x 都收敛 则规定收敛半径R 这时收敛域为(, )定理2如果ρ=+∞→||lim 1n n n a a 其中a n 、a n 1是幂级数∑∞=0n n n x a 的相邻两项的系数 则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ρρρρ 00 10R定理2如果幂级数∑∞=0n n n x a 系数满足ρ=+∞→||lim 1nn n a a 则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ρρρρ 00 10 R定理2如果ρ=+∞→||lim 1n n n a a 则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半径R 为当0时ρ1=R 当0时R 当时R 0简要证明 || ||||lim ||lim 111x x a a x a x a n n n nn n n n ρ=⋅=+∞→++∞→ (1)如果0 则只当|x |1时幂级数收敛 故ρ1=R(2)如果0 则幂级数总是收敛的 故R (3)如果 则只当x 0时幂级数收敛 故R 0 例1 求幂级数 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例1 求幂级数∑∞=--11)1(n nn nx 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解 因为1111lim ||lim 1=+==∞→+∞→nn a an n n n ρ所以收敛半径为11==ρR当x 1时 幂级数成为∑∞=--111)1(n n n是收敛的当x 1时 幂级数成为∑∞=-1)1(n n是发散的 因此 收敛域为(1, 1]例2 求幂级数∑∞=0!1n n x n的收敛域例2 求幂级数∑∞=0!1n n x n 的收敛域解 因为0)!1(!lim !1)!1(1lim||lim 1=+=+==∞→∞→+∞→n n n n a a n n n n n ρ所以收敛半径为R 从而收敛域为(, ) 例3 求幂级数∑∞=0!n n x n 的收敛半径解 因为+∞=+==∞→+∞→!)!1(lim ||lim 1n n a a n n 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为R 0 即级数仅在x 0处收敛 例4 求幂级数∑∞=022!)()!2(n nx n n 的收敛半径 解 级数缺少奇次幂的项 定理2不能应用 可根据比值审敛法来求收敛半径幂级数的一般项记为nn x n n x u 22)!()!2()(=因为 21||4 |)()(|lim x x u x u n n n =+∞→ 当4|x |21即21||<x 时级数收敛 当4|x |21即21||>x 时级数发散 所以收敛半径为21=R 提示 2222)1(221)1()12)(22()!()!2(])!1[()]!1(2[)()(x n n n x n n xn n x u x u n n n n +++=++=++ 例5 求幂级数∑∞=-12)1(n n nnx 的收敛域解 令tx 1 上述级数变为∑∞=12n n n nt 因为 21)1(22 ||lim 11=+⋅⋅==++∞→n n a a n n n 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R 2当t 2时 级数成为∑∞=11n n此级数发散 当t 2时 级数成为∑∞=-1)1(n n 此级数收敛 因此级数∑∞=12n n nnt 的收敛域为2t 2 因为2x 12 即1x 3 所以原级数的收敛域为[1, 3)三、幂级数的运算设幂级数∑∞=0n nn x a 及∑∞=0n n n x b 分别在区间(R , R )及(R , R )内收敛 则在(R , R )与(R , R )中较小的区间内有 加法 ∑∑∑∞=∞=∞=+=+000)(n n n n n nn n nn x b a x b x a 减法 ∑∑∑∞=∞=∞=-=-0)(n n n n n n n n n n x b a x b x a设幂级数∑a n x n 及∑b n x n 分别在区间(R , R )及(R , R )内收敛 则在(R , R )与(R , R )中较小的区间内有 加法 ∑a n x n ∑b n x n ∑(a n b n )x n 减法 ∑a n x n ∑b n x n ∑(a n b n )x n乘法 )()(0∑∑∞=∞=⋅n n n n nn x b x a a 0b 0(a 0b 1a 1b 0)x (a 0b 2a 1b 1a 2b 0)x 2(a 0b n a 1b n 1 a n b 0)x n性质1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连续如果幂级数在xR (或xR )也收敛 则和函数s (x )在(R , R ](或[R , R ))连续性质2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可积 并且有逐项积分公式∑∑⎰⎰∑⎰∞=+∞=∞=+===0100001)()(n n n n xnn x n nn xx n a dx x a dx x a dx x s (xI ) 逐项积分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性质3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区间(R R )内可导 并且有逐项求导公式∑∑∑∞=-∞=∞=='='='110)()()(n n n n n n n n n x na x a x a x s (|x |R )逐项求导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 性质1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连续性质2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可积 并且有逐项积分公式∑∑⎰⎰∑⎰∞=+∞=∞=+===0100001)()(n n n n xnn x n nn xx n a dx x a dx x a dx x s (xI ) 逐项积分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性质3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区间(R R )内可导 并且有逐项求导公式∑∑∑∞=-∞=∞=='='='010)()()(n n n n n n n n n x na x a x a x s (|x |R )逐项求导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 例6 求幂级数∑∞=+011n n x n 的和函数解 求得幂级数的收敛域为[1 1)设和函数为s (x ) 即∑∞=+=011)(n n x n x s x [1 1) 显然s (0)1在∑∞=++=0111)(n n x n x xs 的两边求导得x x x n x xs n n n n -=='+='∑∑∞=∞=+11)11(])([001对上式从0到x 积分 得)1ln(11)(0x dx xx xs x--=-=⎰于是 当x 0时 有)1ln(1)(x x x s --= 从而⎪⎩⎪⎨⎧=<<--=0 11||0 )1ln(1)(x x x x x s因为⎰∑∑'+=+=∞=+∞=+x n n n n dx x n x n x xs 00101]11[11)( )1ln(11000x dx xdx x xx n n --=-==⎰⎰∑∞=所以 当x 0时 有)1ln(1)(x xx s --=从而 ⎪⎩⎪⎨⎧=<<--=0 11||0 )1ln(1)(x x x x x s例6 求幂级数∑∞=+011n n x n 的和函数解 求得幂级数的收敛域为[1 1)设幂级数的和函数为s (x ) 即∑∞=+=011)(n n x n x s x [1 1)显然S (0)1 因为)11( )1ln(11000<<---=-==⎰⎰∑∞=x x dx xdx x xx n n所以 当1||0<<x 时 有)1ln(1)(x xx s --=从而 ⎪⎩⎪⎨⎧=<<--=0 11||0 )1ln(1)(x x x x x s由和函数在收敛域上的连续性 2ln )(lim )1(1==-+-→x S S x综合起来得⎪⎩⎪⎨⎧=⋃-∈--=0 1)1 ,0()0 ,1[ )1ln(1)(x x x x x s提示 应用公式)0()()(0F x F dx x F x -='⎰ 即⎰'+=xdx x F F x F 0)()0()(11132⋅⋅⋅++⋅⋅⋅++++=-n x x x x x例7 求级数∑∞=+-01)1(n nn 的和解 考虑幂级数∑∞=+011n n x n 此级数在[1, 1)上收敛 设其和函数为s (x ) 则∑∞=+-=-01)1()1(n nn s在例6中已得到xs (x )ln(1x ) 于是s (1)ln2 21ln )1(=-s 即21ln 1)1(0=+-∑∞=n nn §11 4 函数展开成幂级数一、泰勒级数要解决的问题 给定函数f (x ) 要考虑它是否能在某个区间内“展开成幂级数” 就是说 是否能找到这样一个幂级数 它在某区间内收敛 且其和恰好就是给定的函数f (x )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幂级数 我们就说 函数f (x )在该区间内能展开成幂级数 或简单地说函数f (x )能展开成幂级数 而该级数在收敛区间内就表达了函数f (x )泰勒多项式 如果f (x )在点x 0的某邻域内具有各阶导数 则在该邻域内f (x )近似等于)()(!)(00)(x R x x n x f n n n +-+其中10)1()()!1()()(++-+=n n n x x n f x R ξ(介于x 与x 0之间) 泰勒级数 如果f (x )在点x 0的某邻域内具有各阶导数f (x ) f (x )f (n )(x ) 则当n 时 f (x )在点x 0的泰勒多项式成为幂级数这一幂级数称为函数f (x )的泰勒级数 显然 当xx 0时 f (x )的泰勒级数收敛于f (x 0)需回答的问题 除了xx 0外 f (x )的泰勒级数是否收敛 如果收敛 它是否一定收敛于f (x )定理 设函数f (x )在点x 0的某一邻域U (x 0)内具有各阶导数 则f (x )在该邻域内能展开成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 (x )的泰勒公式中的余项R n (x )当n 0时的极限为零 即))(( 0)(lim 0x U x x R n n ∈=∞→证明 先证必要性 设f (x )在U (x 0)内能展开为泰勒级数 即)(!)( )(!2)())(()()(00)(200000⋅⋅⋅+-+⋅⋅⋅+-''+-'+=n n x x n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x f 又设s n 1(x )是f (x )的泰勒级数的前n 1项的和 则在U (x 0)内s n 1(x ) f (x )(n ) 而f (x )的n 阶泰勒公式可写成f (x )s n 1(x )R n (x ) 于是R n (x )f (x )s n 1(x )0(n ) 再证充分性 设R n (x )0(n )对一切xU (x 0)成立因为f (x )的n 阶泰勒公式可写成f (x )s n 1(x )R n (x ) 于是s n 1(x )f (x )Rn(x )f (x )即f (x )的泰勒级数在U (x 0)内收敛 并且收敛于f (x ) 麦克劳林级数 在泰勒级数中取x 00 得⋅⋅⋅++⋅⋅⋅+''+'+ !)0( !2)0()0()0()(2nn x n f x f x f f此级数称为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的唯一性 如果f (x )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那么这种展式是唯一的 它一定与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一致 这是因为 如果f (x )在点x 00的某邻域(R R )内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即f (x )a 0a 1xa 2x 2 a n x n那么根据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可以逐项求导 有f (x )a 12a 2x 3a 3x 2 na n x n 1 f (x )2!a 232a 3x n (n 1)a n x n 2f (x )3!a 3 n (n 1)(n 2)a n x n 3f (n )(x )n !a n (n 1)n (n 1) 2a n 1x于是得a 0f (0) a 1f (0) !2)0(2f a ''= !)0()(n f a n n =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f (x )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那么这个幂级数就是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 但是 反过来如果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在点x 00的某邻域内收敛 它却不一定收敛于f (x ) 因此 如果f (x )在点x 00处具有各阶导数 则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虽然能作出来 但这个级数是否在某个区间内收敛 以及是否收敛于f (x )却需要进一步考察 二、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展开步骤第一步 求出f (x )的各阶导数 f (x ) f (x ) f (n )(x ) 第二步 求函数及其各阶导数在x 0 处的值f (0) f (0) f (0) f (n )( 0)第三步 写出幂级数!)0( !2)0()0()0()(2⋅⋅⋅++⋅⋅⋅+''+'+nn x n f x f x f f并求出收敛半径R第四步 考察在区间(R R )内时是否R n (x )0(n )是否为零 如果R n (x )0(n ) 则f (x )在(R R )内有展开式!)0( !2)0()0()0()()(2⋅⋅⋅++⋅⋅⋅+''+'+=nn x n f x f x f f x f (RxR )例1 将函数f (x )e x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所给函数的各阶导数为f (n )(x )e x (n 1 2 ) 因此f (n )(0)1(n 1 2 ) 于是得级数⋅⋅⋅+⋅⋅⋅+++ !1 !2112n x n x x它的收敛半径R对于任何有限的数x 、 (介于0与x 之间) 有)!1(|| |)!1(| |)(|1||1+⋅<+=++n x e x n e x R n x n n ξ而0)!1(||lim1=++∞→n x n n 所以0|)(|lim =∞→x R n n 从而有展开式 )( !1 !2112+∞<<-∞⋅⋅⋅+⋅⋅⋅+++=x x n x x e n x例2 将函数f (x )sin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解 因为)2sin()()(π⋅+=n x x f n (n 1 2 )所以f (n )(0)顺序循环地取0 1 0 1 ((n 0 1 2 3 ) 于是得级数⋅⋅⋅+--+⋅⋅⋅-+--- )!12()1( !5!312153n x x x x n n 它的收敛半径为R对于任何有限的数x 、 (介于0与x 之间) 有)!1(|| |)!1(]2)1(sin[||)(|11+≤+++=++n x x n n x R n n n πξ0 (n ) 因此得展开式)( )!12()1( !5!3sin 12153+∞<<-∞⋅⋅⋅+--+⋅⋅⋅-+-=--x n x x x x x n n )( !1 !2112+∞<<-∞⋅⋅⋅+⋅⋅⋅+++=x x n x x e n x例3 将函数f (x )(1 x )m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其中m 为任意常数 解 f (x )的各阶导数为 f (x )m (1x )m 1 f (x )m (m 1)(1x )m 2f (n )(x )m (m 1)(m 2) (mn 1)(1x )mn所以 f (0)1 f (0)m f (0)m (m 1) f (n )(0)m (m 1)(m 2) (mn 1) 于是得幂级数 !)1( )1( !2)1(12⋅⋅⋅++-⋅⋅⋅-+⋅⋅⋅+-++n x n n m m m x m m mx 可以证明)11( !)1( )1( !2)1(1)1(2<<-⋅⋅⋅++-⋅⋅⋅-+⋅⋅⋅+-++=+x x n n m m m x m m mx x nm 间接展开法例4 将函数f (x )cos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已知)!12()1( !5!3sin 12153⋅⋅⋅+--+⋅⋅⋅-+-=--n x x x x x n n (x ) 对上式两边求导得)( )!2()1( !4!21cos 242+∞<<-∞⋅⋅⋅+-+⋅⋅⋅-+-=x n x x x x n n 例5 将函数211)(xx f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因为)11( 1112<<-⋅⋅⋅++⋅⋅⋅+++=-x x x x xn把x 换成x 2 得)1( 1112422⋅⋅⋅+-+⋅⋅⋅-+-=+n n x x x x(1x 1)注 收敛半径的确定 由1x 21得1x 1例6 将函数f (x )ln(1x )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解 因为xx f +='11)(而x +11是收敛的等比级数∑∞=-0)1(n n n x (1x 1)的和函数 )1( 11132⋅⋅⋅+-+⋅⋅⋅+-+-=+n n x x x x x所以将上式从0到x 逐项积分 得)11( 1)1( 432)1ln(1432≤<-⋅⋅⋅++-+⋅⋅⋅+-+-=++x n x x x x x x n n 解 f (x )ln(1x )⎰⎰+='+=xx dx x dx x 0011])1[ln(∑⎰∑∞=+∞=+-=-=01001)1(])1([n n nx n nn n x dx x (1x 1)上述展开式对x 1也成立 这是因为上式右端的幂级数当x 1时收敛 而ln(1x )在x 1处有定义且连续例7 将函数f (x )sin x 展开成)4(π-x 的幂级数解 因为)]4sin()4[cos(22)]4(4sin[sin ππππ-+-=-+=x x x x并且有)( )4(!41)4(!211)4cos(42+∞<<-∞⋅⋅⋅--+--=-x x x x πππ)( )4(!51)4(!31)4()4sin(53+∞<<-∞⋅⋅⋅--+---=-x x x x x ππππ所以 )( ] )4(!31)4(!21)4(1[22sin 32+∞<<-∞⋅⋅⋅+-----+=x x x x x πππ例8 将函数341)(2++=x x x f 展开成(x 1)的幂级数 解 因为)31( )1)(2121()1(0322<<----=∑∞=++x x n n n n n 提示 )211(2)1(21-+=-+=+x x x )411(4)1(43-+=-+=+x x x∑∞=<-<---=-+0)1211( 2)1()1(2111n n n n x x x ∑∞=<-<---=-+0)1411( 4)1()1(4111n nn n x x x 收敛域的确定 由1211<-<-x 和1411<-<-x 得31<<-x展开式小结)11( 1112<<-⋅⋅⋅++⋅⋅⋅+++=-x x x x xn )( !1 !2112+∞<<-∞⋅⋅⋅+⋅⋅⋅+++=x x n x x e n x)( )!12()1( !5!3sin 12153+∞<<-∞⋅⋅⋅+--+⋅⋅⋅-+-=--x n x x x x x n n )( )!2()1( !4!21cos 242+∞<<-∞⋅⋅⋅+-+⋅⋅⋅-+-=x n x x x x n n )11( 1)1( 432)1ln(1432≤<-⋅⋅⋅++-+⋅⋅⋅+-+-=++x n x x x x x x n n !2)1(1)1(2⋅⋅⋅+-++=+x m m mx x m )11( !)1( )1(<<-⋅⋅⋅++-⋅⋅⋅-+x x n n m m m n§11 5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应用一、近似计算例1 计算5240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 例1 计算5240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解 因为5/1455)311(33243240-=-= 所以在二项展开式中取51=m 431-=x 即得 ) 31!3594131!254131511(32401238245⋅⋅⋅-⋅⋅⋅⋅-⋅⋅⋅-⋅-= 这个级数收敛很快 取前两项的和作为5240的近似值 其误差(也叫做截断误差)为200001402725181111312568<⋅⋅=-⋅⋅= 于是取近似式为)31511(324045⋅-≈为了使“四舍五入”引起的误差(叫做舍入误差)与截断误差之和不超过104 计算时应取五位小数 然后四舍五入 因此最后得 9926.22405≈例2 计算ln 2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 例2 计算ln 2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 解 在上节例5中 令 x 1可得 1)1( 312112ln 1⋅⋅⋅+-+⋅⋅⋅-+-=-nn .如果取这级数前n 项和作为ln2的近似值 其误差为 11||+≤n r n .为了保证误差不超过410- 就需要取级数的前10000项进行计算. 这样做计算量太大了 我们必需用收敛较快的级数来代替它. 把展开式中的x 换成x 得)11( 432)1ln(432<≤⋅⋅⋅-----=-x x x x x x 两式相减 得到不含有偶次幂的展开式)1ln()1ln(11ln x x xx --+=-+)11( ) 5131(253<<-⋅⋅⋅+++=x x x x令211=-+xx 解出31=x 以31=x 代入最后一个展开式 得) 31713151313131(22ln 753⋅⋅⋅+⋅+⋅+⋅+=如果取前四项作为ln2的近似值 则误差为7000001341911132911<⋅=-⋅=. 于是取 )31713151313131(22ln 753⋅+⋅+⋅+≈ 同样地 考虑到舍入误差 计算时应取五位小数33333.031≈ 01235.031313≈⋅ 00082.031515≈⋅ 00007.031717≈⋅ 因此得 ln 206931例3 利用3!31sin x x x -≈ 求sin9的近似值 并估计误差解 首先把角度化成弧度91809⨯=π (弧度)20π=(弧度)从而 ()320!312020sin πππ-≈其次 估计这个近似值的精确度 在sin x 的幂级数展开式中令20π=x 得20!7120!5120!312020sin 753⋅⋅⋅+⎪⎭⎫⎝⎛-⎪⎭⎫ ⎝⎛+⎪⎭⎫ ⎝⎛-=πππππ等式右端是一个收敛的交错级数 且各项的绝对值单调减少 取它的前两项之和作为20sin π的近似值 起误差为3000001)2.0(120120!51||552<⋅<⎪⎭⎫ ⎝⎛≤πr 因此取 157080.020≈π 003876.0203≈⎪⎭⎫⎝⎛π于是得 sin9015643 这时误差不超过105例4 计算定积分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取56419.01≈π)例4 求积分dx e x ⎰-2122π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解 将e x 的幂级数展开式中的x 换成x 2 得到被积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20+∞<<-∞-=∑∞=x n x n n n. 于是 根据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逐项可积 得) !3721!25213211(1642⋅⋅⋅+⋅⋅-⋅⋅+⋅-=π. 前四项的和作为近似值 其误差为 900001!49211||84<⋅⋅≤πr 所以5295.0)!3721!25213211(12642212≈⋅⋅-⋅⋅+⋅-≈⎰-ππdx e x例5 计算积分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例5 计算dx xx ⎰1sin 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
【同济第六版高数】第01章函数与极限教案与习题讲解(2)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1. 2 数列的极限一个实际问题:如可用渐近的方程法求圆的面积?设有一圆, 首先作内接正四边形, 它的面积记为A 1;再作内接正八边形, 它的面积记为A 2;再作内接正十六边形, 它的面积记为A 3;如此下去, 每次边数加倍, 一般把内接正8×2n -1边形的面积记为A n . 这样就得到一系列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A 1, A 2, A 3, ⋅ ⋅ ⋅ ⋅ ⋅ ⋅ , A n , ⋅ ⋅ ⋅设想n 无限增大(记为n →∞, 读作n 趋于穷大), 即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 内接正多边形无限接近于圆, 同时A n 也无限接近于某一确定的数值, 这个确定的数值就理解为圆的面积. 这个确定的数值在数学上称为上面有次序的数(数列) A 1, A 2, A 3, ⋅ ⋅ ⋅ , A n , ⋅ ⋅ ⋅当n →∞时的极限.数列的概念:如果按照某一法则, 使得对任何一个正整数n 有一个确定的数x n , 则得到一列有次序的数x 1, x 2, x 3, ⋅ ⋅ ⋅ , x n , ⋅ ⋅ ⋅这一列有次序的数就叫做数列, 记为{x n }, 其中第n 项x n 叫做数列的一般项. 数列的例子:{1+n n }: 21, 32, 43, ⋅ ⋅ ⋅ , 1+n n ⋅ ⋅ ⋅; {2n }: 2, 4, 8, ⋅ ⋅ ⋅ , 2n , ⋅ ⋅ ⋅;{n 21}: 21, 41, 81, ⋅ ⋅ ⋅ , n 21, ⋅ ⋅ ⋅ ; {(-1)n +1}: 1, -1, 1, ⋅ ⋅ ⋅ , (-1)n +1, ⋅ ⋅ ⋅ ;{n n n 1)1(--+}: 2, 21, 34, ⋅ ⋅ ⋅ , n n n 1)1(--+, ⋅ ⋅ ⋅ . 它们的一般项依次为1+n n , 2n , n 21, (-1)n +1, n n n 1)1(--+. 数列的几何意义:数列{x n }可以看作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它依次取数轴上的点x 1, x 2, x 3, ⋅ ⋅ ⋅ , x n , ⋅ ⋅ ⋅.数列与函数:数列{x n }可以看作自变量为正整数n 的函数:x n =f (n ),它的定义域是全体正整数.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极限的通俗定义:对于数列{x n }, 如果当n 无限增大时, 数列的一般项x n 无限地接近于某一确定的数值a , 则称常数a 是数列{x n }的极限, 或称数列{x n }收敛a . 记为a x n n =∞→lim .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 就说数列是发散的.例如11lim =+∞→n n n ,021lim =∞→n n , 1)1(lim 1=-+-∞→nn n n ; 而{2n}, { (-1)n +1}, 是发散的.对无限接近的刻划:x n 无限接近于a 等价于|x n -a |无限接近于0,极限的精确定义:定义 如果数列{x n }与常a 有下列关系: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 (不论它多么小), 总存在正整数N , 使得对于n >N 时的一切x n , 不等式|x n -a |<ε都成立, 则称常数a 是数列{x n }的极限, 或者称数列{x n }收敛于a , 记为a x n n =∞→lim 或x n →a (n →∞).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 就说数列是发散的.数列极限的几何解释: 例题:例1. 证明1)1(lim 1=-+-∞→nn n n . 分析: |x n -1|=nn n n 1|1)1(|1=--+-. 对于∀ε >0, 要使|x n -1|<ε , 只要ε<n 1, 即ε1>n . 证明: 因为∀ε >0, ∃]1[ε=N ∈N +, 当n >N 时, 有 |x n -1|=ε<=--+-n n n n 1|1)1(|1, 所以1)1(lim 1=-+-∞→nn n n . 例2. 证明0)1()1(lim2=+-∞→n n n . 分析: |x n -0||0)1()1(|2-+-=n n 11)1(12+<+=n n . 对于∀ε >0, 要使|x n -0|<ε , 只要ε<+11n , 即11->εn . 证明: 因为∀ε >0, ∃]11[-=εN ∈N +, 当n >N 时, 有 |x n -0|=ε<+<+=-+-11)1(1|0)1()1(|22n n n n , 所以0)1()1(lim 2=+-∞→n n n . 例3. 设|q |<1, 证明等比数列1, q , q 2, ⋅ ⋅ ⋅ , q n -1, ⋅ ⋅ ⋅的极限是0.分析: 对于任意给定的ε >0, 要使|x n -0|=| q n -1-0|=|q | n -1<ε ,只要n >log |q |ε +1就可以了, 故可取N =[log |q |ε +1]。
《高等数学》(同济六版)教学课件★第1章.函数与极限(2)
左右极限都存在
第二类间断点
无穷间断点
振荡间断点
左右极限至少有一个不存在
在点
间断的类型
在点
连续的等价形式
思考与练习
1. 讨论函数
x = 2 是第二类无穷间断点 .
间断点的类型.
2. 设
时
提示:
3. P65 题 3 , *8
为
连续函数.
答案: x = 1 是第一类可去间断点 ,
P65 题*8 提示:
显然
正根 .
二、 连续与间断
一、 函数
三、 极限
习题课
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
一、 函数
1. 概念
定义:
定义域
值域
图形:
( 一般为曲线 )
设
函数为特殊的映射:
其中
2. 特性
有界性 ,
单调性 ,
奇偶性 ,
周期性
3. 反函数
设函数
为单射,
反函数为其逆映射
4. 复合函数
给定函数链
则复合函数为
作业 P65 4 ; 5
备用题 确定函数
间断点的类型.
解: 间断点
为无穷间断点;
故
为跳跃间断点.
一、连续函数的运算法则
第九节
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连续函数的运算与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第一章
定理2. 连续单调递增函数的反函数也连续单调递增.
在其定义域内连续
一、连续函数的运算法则
, 使
取
则
在
内连续,
存在, 则
必在
内有界.
上连续 , 且恒为正 ,
例5. 设
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出版社)课件
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不定积分表示的是一种曲线族 ,每一条曲线都有一个与之对
应的方程。
积分的应用场景
01
物理应用
积分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例 如计算物体的质量、重心、转动 惯量等。
工程应用
02
03
经济应用
积分在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例 如计算曲线的长度、面积、体积 等。
积分在经济中有广泛的应用,例 如计算总成本、总收益、总利润 等。
05
多重积分与向量分析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重积分的定义
二重积分是定积分在二维平面上的推广,表示一个二元函数在某个区域上的累积值。
二重积分的性质
二重积分具有可加性、可减性、可交换性等性质,这些性质使得二重积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三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三重积分的定义
三重积分是定积分在三维空间上的推广 ,表示一个三元函数在某个区域上的累 积值。
03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概念与性质
导数的定义
导数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率,是函数局部 性质的一种体现。
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在几何上表示函数图像在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导数的性质
导数具有一些基本的性质,如线性性质、乘积法则、 商的导数法则等。
微分的概念与性质
微分的定义
01
微分是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小变化量,用于近似计算函数的值
求函数的最值
导数可以用于求函数在一定区间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在优化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04
积分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01
定积分的定义
定积分是积分的一种,是函数在区间上与区间的乘积在区间的两个端点
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11章 无穷级数(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十一章无穷级数教学目的: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常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sin,cosxe x x,ln(1)x+和(1)a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1、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和根值判别;3、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4、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5、,sin,cosxe x x,ln(1)x+和(1)a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6、傅里叶级数。
教学难点:1、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2、莱布尼茨判别法;3、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4、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5、泰勒级数;6、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
§11.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常数项级数:给定一个数列u1,u2,u3,⋅⋅⋅,u n,⋅⋅⋅,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1+u2+u3+⋅⋅⋅+u n +⋅⋅⋅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简称常数项)级数,记为∑∞=1n nu,即3211⋅⋅⋅+ +⋅⋅⋅+++=∑∞=nnnuuuuu,其中第n 项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 级数的部分和: 作级数∑∞=1n n u 的前n 项和n ni i n u u u u u s +⋅⋅⋅+++==∑= 3211称为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级数敛散性定义: 如果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s , 即s s n n =∞→lim ,则称无穷级数∑∞=1n n u 收敛, 这时极限s 叫做这级数的和, 并写成3211⋅⋅⋅++⋅⋅⋅+++==∑∞=n n n u u u u u s ;如果}{n s 没有极限, 则称无穷级数∑∞=1n n u 发散.余项: 当级数∑∞=1n n u 收敛时, 其部分和s n 是级数∑∞=1n n u 的和s 的近似值, 它们之间的差值r n =s -s n =u n +1+u n +2+ ⋅ ⋅ ⋅ 叫做级数∑∞=1n n u 的余项.例1 讨论等比级数(几何级数) 20⋅⋅⋅++⋅⋅⋅+++=∑∞=n n n aq aq aq a aq的敛散性, 其中a ≠0, q 叫做级数的公比.例1 讨论等比级数n n aq ∑∞=0(a ≠0)的敛散性.解 如果q ≠1, 则部分和qaq q a q aq a aqaq aq a s n n n n ---=--=+⋅⋅⋅+++=-111 12.当|q |<1时,因为q as n n -=∞→1lim , 所以此时级数n n aq ∑∞=0收敛, 其和为qa -1.当|q |>1时, 因为∞=∞→n n s lim , 所以此时级数n n aq ∑∞=0发散.如果|q |=1, 则当q =1时, s n =na →∞, 因此级数n n aq ∑∞=0发散;当q =-1时, 级数n n aq ∑∞=0成为a -a +a -a + ⋅ ⋅ ⋅,时|q |=1时, 因为s n 随着n 为奇数或偶数而等于a 或零, 所以s n 的极限不存在, 从而这时级数n n aq ∑∞=0也发散.综上所述, 如果|q |<1, 则级数n n aq ∑∞=0收敛, 其和为q a -1; 如果|q |≥1, 则级数n n aq ∑∞=0发散.仅当|q |<1时, 几何级数n n aq ∑∞=0a ≠0)收敛, 其和为qa -1.例2 证明级数 1+2+3+⋅ ⋅ ⋅+n +⋅ ⋅ ⋅ 是发散的.证 此级数的部分和为 2)1( 321+=+⋅⋅⋅+++=n n n s n .显然, ∞=∞→n n s lim , 因此所给级数是发散的.例3 判别无穷级数)1(1 431321211⋅⋅⋅+++⋅⋅⋅+⋅+⋅+⋅n n的收敛性. 解 由于111)1(1+-=+=n n n n u n ,因此)1(1431321211++⋅⋅⋅+⋅+⋅+⋅=n n s n111)111( )3121()211(+-=+-+⋅⋅⋅+-+-=n n n从而1)111(lim lim =+-=∞→∞→n s n n n ,所以这级数收敛, 它的和是1. 例3 判别无穷级数∑∞=+1)1(1n n n 的收敛性.解 因为)1(1431321211++⋅⋅⋅+⋅+⋅+⋅=n n s n111)111( )3121()211(+-=+-+⋅⋅⋅+-+-=n n n ,从而1)111(lim lim =+-=∞→∞→n s n n n ,所以这级数收敛, 它的和是1. 提示: 111)1(1+-=+=n n n n u n .二、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性质1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于和s , 则它的各项同乘以一个常数k所得的级数∑∞=1n n ku 也收敛, 且其和为ks .性质1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于和s , 则级数∑∞=1n n ku 也收敛, 且其和为ks .性质1 如果s u n n =∑∞=1, 则ks ku n n =∑∞=1.这是因为, 设∑∞=1n n u 与∑∞=1n n ku 的部分和分别为s n 与σn , 则) (lim lim 21n n n n ku ku ku ⋅⋅⋅++=∞→∞→σks s k u u u k n n n n ==⋅⋅⋅++=∞→∞→lim ) (lim 21.这表明级数∑∞=1n n ku 收敛, 且和为ks .性质2 如果级数∑∞=1n n u 、∑∞=1n n v 分别收敛于和s 、σ, 则级数)(1n n n v u ±∑∞=也收敛, 且其和为s ±σ.性质2 如果s u n n =∑∞=1、σ=∑∞=1n n v , 则σ±=±∑∞=s v u n n n )(1.这是因为, 如果∑∞=1n n u 、∑∞=1n n v 、)(1n n n v u ±∑∞=的部分和分别为s n 、σn 、τn ,则)]( )()[(lim lim 2211n n n n n v u v u v u ±+⋅⋅⋅+±+±=∞→∞→τ)] () [(lim 2121n n n v v v u u u +⋅⋅⋅++±+⋅⋅⋅++=∞→σσ±=±=∞→s s n n n )(lim .性质3 在级数中去掉、加上或改变有限项, 不会改变级数的收敛性.比如, 级数 )1(1 431321211⋅⋅⋅+++⋅⋅⋅+⋅+⋅+⋅n n 是收敛的,级数 )1(1 43132121110000⋅⋅⋅+++⋅⋅⋅+⋅+⋅+⋅+n n 也是收敛的,级数 )1(1 541431⋅⋅⋅+++⋅⋅⋅+⋅+⋅n n 也是收敛的.性质4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 则对这级数的项任意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 且其和不变.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收敛, 则不能断定去括号后原来的级数也收敛. 例如, 级数1-1)+1-1) +⋅ ⋅ ⋅收敛于零, 但级数1-1+1-1+⋅ ⋅ ⋅却是发散的.推论: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 则原来级数也发散. 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性质5 如果∑∞=1n n u 收敛, 则它的一般项u n 趋于零, 即0lim 0=→n n u .性质5 如果∑∞=1n n u 收敛, 则0lim 0=→n n u .证 设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为s n , 且s s n n =∞→lim , 则0lim lim )(lim lim 110=-=-=-=-∞→∞→-∞→→s s s s s s u n n n n n n n n n .应注意的问题: 级数的一般项趋于零并不是级数收敛的充分条件.例4 证明调和级数1 3121111⋅⋅⋅++⋅⋅⋅+++=∑∞=nn n 是发散的.例4 证明调和级数∑∞=11n n是发散的.证 假若级数∑∞=11n n收敛且其和为s , s n 是它的部分和.显然有s s n n =∞→lim 及s s n n =∞→2lim . 于是0)(lim 2=-∞→n n n s s .但另一方面,2121 212121 21112=+⋅⋅⋅++>+⋅⋅⋅++++=-n nn n n n s s n n ,故0)(lim 2≠-∞→n n n s s , 矛盾. 这矛盾说明级数∑∞=11n n必定发散.§11. 2 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 一、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正项级数:各项都是正数或零的级数称为正项级数.定理1 正项级数∑∞=1n nu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部分和数列{s n}有界.定理2(比较审敛法)设∑∞=1n nu和∑∞=1n nv都是正项级数,且u n≤v n(n=1, 2,⋅⋅⋅ ).若级数∑∞=1n nv收敛,则级数∑∞=1n nu收敛;反之,若级数∑∞=1n nu发散,则级数∑∞=1n nv发散.定理2(比较审敛法)设∑∞=1n nu和∑∞=1n nv都是正项级数,且u n≤v n(k>0,∀n≥N).若∑∞=1n nv收敛,则∑∞=1n nu收敛;若∑∞=1n nu发散,则∑∞=1n nv发散.设∑u n和∑v n都是正项级数,且u n≤kv n(k>0,∀n≥N).若级数∑v n 收敛,则级数∑u n收敛;反之,若级数∑u n发散,则级数∑v n发散.证设级数∑∞=1n nv收敛于和σ,则级数∑∞=1n nu的部分和s n=u1+u2+⋅⋅⋅+u n≤v1+v2+⋅⋅⋅+v n≤σ (n=1, 2, ⋅⋅⋅),即部分和数列{s n}有界,由定理1知级数∑∞=1n nu收敛.反之,设级数∑∞=1n nu发散,则级数∑∞=1n nv必发散.因为若级数∑∞=1 n nv收敛,由上已证明的结论,将有级数∑∞=1n nu也收敛,与假设矛盾.证仅就u n≤v n(n=1, 2,⋅⋅⋅ )情形证明.设级数∑v n收敛,其和为σ, 则级数∑u n 的部分和s n =u 1+ u 2+ ⋅ ⋅ ⋅ + u n ≤v 1+v 2+ ⋅ ⋅ ⋅ +v n ≤σ (n =1, 2, ⋅ ⋅ ⋅), 即部分和数列{s n }有界. 因此级数∑u n 收敛.反之, 设级数∑u n 发散, 则级数∑v n 必发散. 因为若级数 ∑v n 收敛, 由上已证明的结论, 级数∑u n 也收敛, 与假设矛盾.推论 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如果级数∑∞=1n n v 收敛, 且存在自然数N , 使当n ≥N 时有u n ≤kv n (k >0)成立, 则级数∑∞=1n n u 收敛; 如果级数∑∞=1n n v 发散, 且当n ≥N 时有u n ≥kv n (k >0)成立, 则级数∑∞=1n n u 发散.例1 讨论p -级数 1 413121111⋅⋅⋅++⋅⋅⋅++++=∑∞=pp p p p n n n的收敛性, 其中常数p >0. 例1 讨论p -级数)0( 11>∑∞=p np n 的收敛性.解 设p ≤1. 这时nn p 11≥,而调和级数∑∞=11n n发散, 由比较审敛法知,当p ≤1时级数pn n 11∑∞=发散.设p >1. 此时有]1)1(1[111111111-------=≤=⎰⎰p p n n p n n pp n n p dx x dx n n (n =2, 3, ⋅ ⋅ ⋅).对于级数]1)1(1[112--∞=--∑p p n n n , 其部分和111111)1(11])1(11[ ]3121[]211[------+-=+-+⋅⋅⋅+-+-=p p p p p p n n n n s .因为1])1(11[lim lim 1=+-=-∞→∞→p n n n n s .所以级数]1)1(1[112--∞=--∑p p n n n 收敛. 从而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1可知,级数pn n 11∑∞=当p >1时收敛.综上所述, p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 当p ≤1时发散.解 当p ≤1时, nn p 11≥, 而调和级数∑∞=11n n发散, 由比较审敛法知,当p ≤1时级数pn n 11∑∞=发散.当p >1时,]1)1(1[111111111-------=≤=⎰⎰p p n n pn n pp n n p dx x dx n n (n =2, 3, ⋅ ⋅ ⋅).而级数]1)1(1[112--∞=--∑p p n n n 是收敛的, 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可知,级数pn n 11∑∞=当p >1时收敛.提示: 级数]1)1(1[112--∞=--∑p p n n n 的部分和为 111111)1(11])1(11[ ]3121[]211[------+-=+-+⋅⋅⋅+-+-=p p p p p p n n n n s .因为1])1(11[lim lim 1=+-=-∞→∞→p n n n n s ,所以级数]1)1(1[112--∞=--∑p p n n n 收敛.p -级数的收敛性: p -级数pn n 11∑∞=当p >1时收敛, 当p ≤1时发散.例2 证明级数∑∞=+1)1(1n n n 是发散的.证 因为11)1(1)1(12+=+>+n n n n ,而级数 11 3121111⋅⋅⋅+++⋅⋅⋅++=+∑∞=n n n 是发散的,根据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也是发散的. 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如果l v u nn n =∞→lim (0<l <+∞),则级数∑∞=1n n u 和级数∑∞=1n n v 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1)如果l v u nn n =∞→lim (0≤l <+∞), 且级数∑∞=1n n v 收敛, 则级数∑∞=1n n u 收敛;(2)如果+∞=>=∞→∞→nn n n n n v u l v u lim 0lim 或,且级数∑∞=1n n v 发散, 则级数∑∞=1n n u 发散.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u n 和∑v n 都是正项级数,(1)如果lim(u n /v n )=l (0≤l <+∞), 且∑v n 收敛, 则∑u n 收敛;(2)如果lim(u n /v n )=l (0<l ≤+∞), 且∑v n 发散, 则∑u n 发散.证明 由极限的定义可知, 对l 21=ε, 存在自然数N , 当n >N 时,有不等式l l v ul l n n 2121+<<-, 即n n n lv u lv 2321<<,再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1, 即得所要证的结论. 例3 判别级数∑∞=11sin n n的收敛性.解因为111sin lim =∞→nn n ,而级数∑∞=11n n发散,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级数∑∞=11sin n n发散.例4 判别级数∑∞=+12)11ln(n n的收敛性.解因为11)11ln(lim 22=+∞→n n n ,而级数211n n ∑∞=收敛,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级数∑∞=+12)11ln(n n 收敛.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的后项与前项之比值的极限等于ρ:ρ=+∞→n n n u u 1lim,则当ρ<1时级数收敛; 当ρ>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ρ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 若正项级数∑∞=1n n u 满足ρ=+∞→nn n u u 1lim, 则当ρ<1时级数收敛;当ρ>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ρ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 如果ρ=+∞→n n n u u 1lim,则当ρ<1时级数收敛; 当ρ>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ρ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5 证明级数 )1( 3211 3211211111⋅⋅⋅+-⋅⋅⋅⋅⋅+⋅⋅⋅+⋅⋅+⋅++n 是收敛的.解 因为101lim 321)1( 321lim lim 1<==⋅⋅⋅⋅⋅-⋅⋅⋅⋅⋅=∞→∞→+∞→nn n u u n n nn n ,根据比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例6 判别级数 10! 10321102110132⋅⋅⋅++⋅⋅⋅+⋅⋅+⋅+nn 的收敛性. 解因为∞=+=⋅+=∞→+∞→+∞→101lim ! 1010)!1(lim lim11n n n u u n nn n n n n , 根据比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发散.例7 判别级数∑∞∞→⋅-n n n 2)12(1的收敛性.解1)22()12(2)12(lim lim1=+⋅+⋅-=∞→+∞→n n nn u u n n n n .这时ρ=1, 比值审敛法失效, 必须用其它方法来判别级数的收敛性.因为212)12(1nn n <⋅-, 而级数211n 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 解因为212)12(1nn n <⋅-, 而级数211n 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提示: 1)22()12(2)12(lim lim1=+⋅+⋅-=∞→+∞→n n nn u u n n n n , 比值审敛法失效.因为212)12(1nn n <⋅-, 而级数211n 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设∑∞=1n n u 是正项级数, 如果它的一般项u n 的n 次根的极限等于ρ:ρ=∞→n n n u lim ,则当ρ<1时级数收敛; 当ρ>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ρ=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满足ρ=∞→n n n u lim , 则当ρ<1时级数收敛;当ρ>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ρ=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 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 如果ρ=∞→n n n u lim ,则当ρ<1时级数收敛; 当ρ>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ρ=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8 证明级数 1 3121132⋅⋅⋅++⋅⋅⋅+++nn是收敛的. 并估计以级数的部分和s n 近似代替和s 所产生的误差. 解 因为01lim 1lim lim ===∞→∞→∞→nn u n nn n n n n , 所以根据根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以这级数的部分和s n 近似代替和s 所产生的误差为 )3(1)2(1)1(1||321⋅⋅⋅++++++=+++n n n n n n n r)1(1)1(1)1(1321⋅⋅⋅++++++<+++n n n n n n +nn n )1(1+=.例6判定级数∑∞=-+12)1(2n nn的收敛性.解 因为21)1(221lim lim =-+=∞→∞→n n n n n n u ,所以, 根据根值审敛法知所给级数收敛. 定理6(极限审敛法) 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1)如果)lim (0lim +∞=>=∞→∞→n n n n nu l nu 或, 则级数∑∞=1n n u 发散; (2)如果p >1, 而)0( lim +∞<≤=∞→l l u n n pn, 则级数∑∞=1n n u 收敛. 例7 判定级数∑∞=+12)11ln(n n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ln(22∞→+n nn, 故11lim )11ln(lim lim 22222=⋅=+=∞→∞→∞→nn nn u n n n n n ,根据极限审敛法, 知所给级数收敛. 例8 判定级数)cos 1(11nn n π-+∑∞=的收敛性.解 因为222232321)(211lim )cos 1(1limlimπππ=⋅+=-+=∞→∞→∞→n n n n n n n u n n n nn ,根据极限审敛法, 知所给级数收敛.二、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交错级数: 交错级数是这样的级数, 它的各项是正负交错的. 交错级数的一般形式为∑∞=--11)1(n n n u , 其中0>n u .例如, 1)1(11∑∞=--n n n是交错级数,但 cos 1)1(11∑∞=---n n nn π不是交错级数.定理6(莱布尼茨定理) 如果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条件:(1)u n ≥u n +1 (n =1, 2, 3, ⋅ ⋅ ⋅); (2)0lim =∞→n n u ,则级数收敛, 且其和s ≤u 1, 其余项r n 的绝对值|r n |≤u n +1. 定理6(莱布尼茨定理)如果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 (1)1+≥n n u u ; (2)0lim =∞→n n u , 则级数收敛, 且其和s ≤u 1, 其余项r n 的绝对值|r n |≤u n +1.简要证明: 设前n 项部分和为s n .由s 2n =(u 1-u 2)+(u 3-u 4)+ ⋅ ⋅ ⋅ +(u 2n 1-u 2n ), 及 s 2n =u 1-(u 2-u 3)+(u 4-u 5)+ ⋅ ⋅ ⋅ +(u 2n -2-u 2n -1)-u 2n 看出数列{s 2n }单调增加且有界(s 2n <u 1), 所以收敛. 设s 2n →s (n →∞), 则也有s 2n +1=s 2n +u 2n +1→s (n →∞), 所以s n →s (n →∞). 从而级数是收敛的, 且s n <u 1.因为 |r n |=u n +1-u n +2+⋅ ⋅ ⋅也是收敛的交错级数, 所以|r n |≤u n +1. 例9 证明级数 1)1(11∑∞=--n n n收敛, 并估计和及余项.证 这是一个交错级数. 因为此级数满足 (1)1111+=+>=n n u n n u (n =1, 2,⋅ ⋅ ⋅), (2)01lim lim ==∞→∞→nu n n n ,由莱布尼茨定理, 级数是收敛的, 且其和s <u 1=1, 余项11||1+=≤+n u r n n .三、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若级数∑∞=1||n n u 收敛, 则称级数∑∞=1n n u 绝对收敛; 若级数∑∞=1n n u收敛, 而级数∑∞=1||n n u 发散, 则称级∑∞=1n n u 条件收敛.例10 级数∑∞=--1211)1(n n n 是绝对收敛的, 而级数∑∞=--111)1(n n n是条件收敛的.定理7 如果级数∑∞=1n n u 绝对收敛, 则级数∑∞=1n n u 必定收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级数∑∞=1||n n u 发散, 我们不能断定级数∑∞=1n n u 也发散.但是, 如果我们用比值法或根值法判定级数∑∞=1||n n u 发散,则我们可以断定级数∑∞=1n n u 必定发散.这是因为, 此时|u n |不趋向于零, 从而u n 也不趋向于零, 因此级数∑∞=1n n u 也是发散的.例11 判别级数∑∞=12sin n nna 的收敛性. 解因为|221|sin n n na ≤, 而级数211n n ∑∞=是收敛的,所以级数∑∞=12|sin |n nna 也收敛, 从而级数∑∞=12sin n nna 绝对收敛. 例12 判别级数∑∞=+-12)11(21)1(n n nnn 的收敛性.解: 由2)11(21||n n n nu +=, 有121)11(lim 21||lim >=+=∞→∞→e nu n n n n n ,可知0lim ≠∞→n n u , 因此级数∑∞=+-12)11(21)1(n n nnn 发散.§ 11. 3 幂级数一、函数项级数的概念函数项级数: 给定一个定义在区间I 上的函数列{u n (x )}, 由这函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 1(x )+u 2(x )+u 3(x )+ ⋅ ⋅ ⋅ +u n (x )+ ⋅ ⋅ ⋅ 称为定义在区间I 上的(函数项)级数, 记为∑∞=1)(n n x u .收敛点与发散点:对于区间I 内的一定点x 0, 若常数项级数∑∞=10)(n n x u 收敛, 则称点x 0是级数∑∞=1)(n n x u 的收敛点.若常数项级数∑∞=10)(n n x u 发散, 则称点x 0是级数∑∞=1)(n n x u 的发散点.收敛域与发散域: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所有收敛点的全体称为它的收敛域, 所有发散点的全体称为它的发散域. 和函数:在收敛域上, 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是x 的函数s (x ),s (x )称为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函数, 并写成∑∞==1)()(n n x u x s .∑u n (x )是∑∞=1)(n n x u 的简便记法, 以下不再重述.在收敛域上, 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和是x 的函数s (x ),s (x )称为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和函数, 并写成s (x )=∑u n (x ).这函数的定义就是级数的收敛域, 部分和: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前n 项的部分和记作s n (x ),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前n 项的部分和记作s n (x ), 即 s n (x )= u 1(x )+u 2(x )+u 3(x )+ ⋅ ⋅ ⋅ +u n (x ). 在收敛域上有)()(lim x s x s n n =∞→或s n (x )→s (x )(n →∞) . 余项: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函数s (x )与部分和s n (x )的差r n (x )=s (x )-s n (x )叫做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余项.函数项级数∑u n (x )的余项记为r n (x ), 它是和函数s (x )与部分和s n (x )的差 r n (x )=s (x )-s n (x ).在收敛域上有0)(lim =∞→x r n n . 二、幂级数及其收敛性 幂级数:函数项级数中简单而常见的一类级数就是各项都幂函数的函数 项级数, 这种形式的级数称为幂级数, 它的形式是 a 0+a 1x +a 2x 2+ ⋅ ⋅ ⋅ +a n x n + ⋅ ⋅ ⋅ , 其中常数a 0, a 1, a 2, ⋅ ⋅ ⋅ , a n , ⋅ ⋅ ⋅叫做幂级数的系数. 幂级数的例子:1+x +x 2+x 3+ ⋅ ⋅ ⋅ +x n + ⋅ ⋅ ⋅ , !1 !2112⋅⋅⋅++⋅⋅⋅+++n x n x x .注: 幂级数的一般形式是a 0+a 1(x -x 0)+a 2(x -x 0)2+ ⋅ ⋅ ⋅ +a n (x -x 0)n + ⋅ ⋅ ⋅ , 经变换t =x -x 0就得a 0+a 1t +a 2t 2+ ⋅ ⋅ ⋅ +a n t n + ⋅ ⋅ ⋅ . 幂级数1+x +x 2+x 3+ ⋅ ⋅ ⋅ +x n + ⋅ ⋅ ⋅可以看成是公比为x 的几何级数. 当|x |<1时它是收敛的; 当|x |≥1时, 它是发散的. 因此它的收敛 域为(-1, 1), 在收敛域内有11132⋅⋅⋅++⋅⋅⋅++++=-n x x x x x.定理1 (阿贝尔定理) 如果级数∑∞=0n n n x a 当x =x 0 (x 0≠0)时收敛,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绝对收敛. 反之, 如果级数∑∞=0n n n x a 当x =x 0时发散,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发散.定理1 (阿贝尔定理) 如果级数∑a n x n 当x =x 0 (x 0≠0)时收敛,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绝对收敛. 反之, 如果级数∑a n x n 当x =x 0时发散,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发散.提示: ∑a n x n 是∑∞=0n n n x a 的简记形式.证 先设x 0是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点,即级数∑∞=0n n n x a 收敛. 根据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有0lim 0=∞→n n n x a , 于是存在一个常数M , 使 | a n x 0n |≤M (n =0, 1, 2, ⋅ ⋅ ⋅).这样级数∑∞=0n n n x a 的的一般项的绝对值n n n n n nn n n n x x M x x x a x x x a x a ||||||||||00000⋅≤⋅=⋅=.因为当|x |<|x 0|时,等比级数n n x x M ||00⋅∑∞=收敛,所以级数∑∞=0||n n n x a 收敛,也就是级数∑∞=0n n n x a 绝对收敛.简要证明 设∑a n x n 在点x 0收敛, 则有a n x 0n →0(n →∞) , 于是数列{a n x 0n }有界, 即存在一个常数M , 使| a n x 0n |≤M (n =0, 1, 2, ⋅ ⋅ ⋅). 因为nn n n n nn n nn x x M x x x a x x x a xa || |||| || ||00000⋅≤⋅=⋅=,而当||||0x x <时, 等比级数n n x x M ||0⋅∑∞=收敛, 所以级数∑|a n x n |收敛, 也就是级数∑a n x n绝对收敛.定理的第二部分可用反证法证明.倘若幂级数当x=x0时发散而有一点x1适合|x1|>|x0|使级数收敛,则根据本定理的第一部分,级数当x=x0时应收敛,这与所设矛盾.定理得证.推论如果级数∑∞=0nn nxa不是仅在点x=0一点收敛,也不是在整个数轴上都收敛,则必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正数R存在,使得当|x|<R时,幂级数绝对收敛;当|x|>R时,幂级数发散;当x=R与x=-R时,幂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正数R通常叫做幂级数∑∞=0nn nxa的收敛半径.开区间(-R,R)叫做幂级数∑∞=0nn nxa的收敛区间.再由幂级数在x=±R处的收敛性就可以决定它的收敛域.幂级数∑∞=0nn nxa的收敛域是(-R, R)(或[-R, R)、(-R, R]、[-R, R]之一.规定:若幂级数∑∞=0nn nxa只在x=0收敛,则规定收敛半径R=0 ,若幂级数∑∞=0nn nxa对一切x都收敛,则规定收敛半径R=+∞,这时收敛域为(-∞, +∞).定理2如果ρ=+∞→||lim 1nn n a a, 其中a n 、a n +1是幂级数∑∞=0n n n x a 的相邻两项的系数,则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ρρρρ 00 10 R .定理2如果幂级数∑∞=0n n n x a 系数满足ρ=+∞→||lim 1nn n a a, 则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ρρρρ 00 10 R .定理2如果ρ=+∞→||lim 1nn n a a , 则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半径R 为:当ρ≠0时ρ1=R , 当ρ=0时R =+∞, 当ρ=+∞时R =0.简要证明:|| ||||lim ||lim 111x x a a x a x a n n n nn n n n ρ=⋅=+∞→++∞→.(1)如果0<ρ<+∞, 则只当ρ|x |<1时幂级数收敛, 故ρ1=R . (2)如果ρ=0, 则幂级数总是收敛的, 故R =+∞. (3)如果ρ=+∞, 则只当x =0时幂级数收敛, 故R =0. 例1 求幂级数 )1( 32)1(13211⋅⋅⋅+-+⋅⋅⋅-+-=--∞=-∑nx x x x n x n n n n n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例1 求幂级数∑∞=--11)1(n n n nx 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解因为1111lim ||lim 1=+==∞→+∞→nn a an n n n ρ,所以收敛半径为11==ρR .当x =1时, 幂级数成为∑∞=--111)1(n n n, 是收敛的;当x =-1时, 幂级数成为∑∞=-1)1(n n, 是发散的. 因此, 收敛域为(-1,1].例2 求幂级数∑∞=0!1n n x n!1 !31!21132⋅⋅⋅++⋅⋅⋅++++n x n x x x的收敛域.例2 求幂级数∑∞=0!1n n x n 的收敛域.解因为0)!1(!lim !1)!1(1lim ||lim 1=+=+==∞→∞→+∞→n n n n a a n n n n nρ,所以收敛半径为R =+∞, 从而收敛域为(-∞, +∞). 例3 求幂级数∑∞=0!n n x n 的收敛半径.解 因为+∞=+==∞→+∞→!)!1(lim ||lim 1n n a a n n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为R =0, 即级数仅在x =0处收敛.例4 求幂级数∑∞=022!)()!2(n n x n n 的收敛半径. 解 级数缺少奇次幂的项, 定理2不能应用. 可根据比值审敛法来求收敛半径:幂级数的一般项记为nn x n n x u 22)!()!2()(=. 因为21||4 |)()(|lim x x u x u n n n =+∞→, 当4|x |2<1即21||<x 时级数收敛; 当4|x |2>1即21||>x 时级数发散, 所以收敛半径为21=R .提示:2222)1(221)1()12)(22()!()!2(])!1[()]!1(2[)()(x n n n xn n xn n x u x u n n n n +++=++=++.例5求幂级数∑∞=-12)1(n nnnx 的收敛域.解 令t =x -1, 上述级数变为∑∞=12n n n n t .因为21)1(22 ||lim 11=+⋅⋅==++∞→n n a a n n n 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R =2.当t =2时, 级数成为∑∞=11n n , 此级数发散; 当t =-2时, 级数成为∑∞=-1)1(n n, 此级数收敛. 因此级数∑∞=12n n n nt 的收敛域为-2≤t <2. 因为-2≤x -1<2, 即-1≤x <3, 所以原级数的收敛域为[-1, 3). 三、幂级数的运算设幂级数∑∞=0n nn x a 及∑∞=0n n n x b 分别在区间(-R , R )及(-R ', R ')内收敛, 则在(-R , R )与(-R ', R ')中较小的区间内有 加法: ∑∑∑∞=∞=∞=+=+000)(n n n n n n n n n n x b a x b x a ,减法:∑∑∑∞=∞=∞=-=-0)(n n n n n n n n n n x b a x b x a ,设幂级数∑a n x n 及∑b n x n 分别在区间(-R , R )及(-R ', R ')内收敛, 则在(-R , R )与(-R ', R ')中较小的区间内有 加法: ∑a n x n +∑b n x n =∑(a n +b n )x n , 减法: ∑a n x n -∑b n x n =∑(a n -b n )x n .乘法: )()(0∑∑∞=∞=⋅n n n n nn x b x a =a 0b 0+(a 0b 1+a 1b 0)x +(a 0b 2+a 1b 1+a 2b 0)x 2+ ⋅ ⋅ ⋅+(a 0b n +a 1b n -1+ ⋅ ⋅ ⋅ +a n b 0)x n + ⋅ ⋅ ⋅性质1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连续.如果幂级数在x =R (或x =-R )也收敛, 则和函数s (x )在(-R , R ](或[-R , R ))连续.性质2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可积, 并且有逐项积分公式∑∑⎰⎰∑⎰∞=+∞=∞=+===0100001)()(n n n n xnn xn nn xx n a dx x a dx xa dx x s (x ∈I ),逐项积分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性质3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区间(-R , R )内可导,并且有逐项求导公式∑∑∑∞=-∞=∞=='='='110)()()(n n n n nn n nn x na x a x a x s (|x |<R ),逐项求导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 性质1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连续. 性质2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可积, 并且有逐项积分公式∑∑⎰⎰∑⎰∞=+∞=∞=+===0100001)()(n n n n xnn x n nn xx n a dx x a dx xa dx x s (x ∈I ),逐项积分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性质3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区间(-R , R )内可导, 并且有逐项求导公式∑∑∑∞=-∞=∞=='='='010)()()(n n n n nn n nn x na x a x a x s (|x |<R ),逐项求导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例6 求幂级数∑∞=+011n n x n 的和函数.解 求得幂级数的收敛域为[-1, 1).设和函数为s (x ), 即∑∞=+=011)(n n x n x s , x ∈[-1, 1). 显然s (0)=1.在∑∞=++=0111)(n n x n x xs 的两边求导得x x x n x xs n n n n -=='+='∑∑∞=∞=+11)11(])([001.对上式从0到x 积分, 得)1ln(11)(0x dx xx xs x --=-=⎰.于是, 当x ≠0时, 有)1ln(1)(x xx s --=.从而⎪⎩⎪⎨⎧=<<--=0 11||0 )1ln(1)(x x x x x s .因为⎰∑∑'+=+=∞=+∞=+x n n n n dx x n x n x xs 00101]11[11)( )1ln(11000x dx x dx x x x n n --=-==⎰⎰∑∞=,所以, 当x ≠0时, 有)1ln(1)(x xx s --=,从而 ⎪⎩⎪⎨⎧=<<--=0 11||0 )1ln(1)(x x x xx s .例6 求幂级数∑∞=+011n n x n 的和函数.解 求得幂级数的收敛域为[-1, 1).设幂级数的和函数为s (x ), 即∑∞=+=011)(n n x n x s , x ∈[-1, 1).显然S (0)=1. 因为⎰∑∑'+=+=∞=+∞=+x n n n n dx x n x n x xs 00101]11[11)()11( )1ln(11000<<---=-==⎰⎰∑∞=x x dx x dx x x x n n ,所以, 当1||0<<x 时, 有)1ln(1)(x xx s --=.从而⎪⎩⎪⎨⎧=<<--=0 11||0 )1ln(1)(x x x xx s .由和函数在收敛域上的连续性, 2ln )(lim )1(1==-+-→x S S x . 综合起来得⎪⎩⎪⎨⎧=⋃-∈--=0 1)1 ,0()0 ,1[ )1ln(1)(x x x x x s . 提示: 应用公式)0()()(0F x F dx x F x -='⎰, 即⎰'+=x dx x F F x F 0)()0()(.11132⋅⋅⋅++⋅⋅⋅++++=-n x x x x x.例7 求级数∑∞=+-01)1(n n n 的和.解 考虑幂级数∑∞=+011n n x n , 此级数在[-1, 1)上收敛, 设其和 函数为s (x ), 则∑∞=+-=-01)1()1(n n n s .在例6中已得到xs (x )=ln(1-x ), 于是-s (-1)=ln2, 21ln )1(=-s , 即21ln 1)1(0=+-∑∞=n n n .§11. 4 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一、泰勒级数要解决的问题: 给定函数f (x ), 要考虑它是否能在某个区间内“展开成幂级数”, 就是说, 是否能找到这样一个幂级数, 它在某区间内收敛, 且其和恰好就是给定的函数f (x ).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幂级数, 我们就说, 函数f (x )在该区间内能展开成幂级数, 或简单地说函数f (x )能展开成幂级数, 而该级数在收敛区间内就表达了函数f (x ). 泰勒多项式: 如果f (x )在点x 0的某邻域内具有各阶导数, 则在该邻域内f (x )近似等于)(!2)())(()()(200000⋅⋅⋅+-''+-'+=x x x f x x x f x f x f)()(!)(00)(x R x x n x f n n n +-+, 其中10)1()()!1()()(++-+=n n n x x n f x R ξ(ξ介于x 与x 0之间).泰勒级数: 如果f (x )在点x 0的某邻域内具有各阶导数f '(x ), f ''(x ), ⋅ ⋅ ⋅ ,f (n )(x ), ⋅ ⋅ ⋅ , 则当n →∞时, f (x )在点x 0的泰勒多项式n n n x x n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x p )(!)( )(!2)())(()()(00)(200000-+⋅⋅⋅+-''+-'+= 成为幂级数)(!3)()(!2)())(()(300200000⋅⋅⋅+-'''+-''+-'+x x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00)(⋅⋅⋅+-+n n x x n x f 这一幂级数称为函数f (x )的泰勒级数. 显然, 当x =x 0时, f (x )的泰勒级数收敛于f (x 0).需回答的问题: 除了x =x 0外, f (x )的泰勒级数是否收敛? 如果收敛, 它是否一定收敛于f (x )?定理 设函数f (x )在点x 0的某一邻域U (x 0)内具有各阶导数, 则f (x )在该邻域内能展开成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 (x )的泰勒公式中的余项R n (x )当n →0时的极限为零, 即))(( 0)(lim 0x U x x R n n ∈=∞→.证明 先证必要性. 设f (x )在U (x 0)内能展开为泰勒级数, 即 )(!)( )(!2)())(()()(00)(200000⋅⋅⋅+-+⋅⋅⋅+-''+-'+=n n x x n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x f ,又设s n +1(x )是f (x )的泰勒级数的前n +1项的和, 则在U (x 0)内s n +1(x )→ f (x )(n →∞).而f (x )的n 阶泰勒公式可写成f (x )=s n +1(x )+R n (x ), 于是R n (x )=f (x )-s n +1(x )→0(n →∞).再证充分性. 设R n (x )→0(n →∞)对一切x ∈U (x 0)成立.因为f (x )的n 阶泰勒公式可写成f (x )=s n +1(x )+R n (x ), 于是s n +1(x )=f (x )-R n (x )→f (x ),即f (x )的泰勒级数在U (x 0)内收敛, 并且收敛于f (x ).麦克劳林级数: 在泰勒级数中取x 0=0, 得⋅⋅⋅++⋅⋅⋅+''+'+ !)0( !2)0()0()0()(2n n x n f x f x f f ,此级数称为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的唯一性: 如果f (x )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那么这种展式是唯一的, 它一定与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一致. 这是因为, 如果f (x )在点x 0=0的某邻域(-R , R )内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即f (x )=a 0+a 1x +a 2x 2+ ⋅ ⋅ ⋅ +a n x n + ⋅ ⋅ ⋅ ,那么根据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可以逐项求导, 有f '(x )=a 1+2a 2x +3a 3x 2+ ⋅ ⋅ ⋅+na n x n -1+ ⋅ ⋅ ⋅ ,f ''(x )=2!a 2+3⋅2a 3x + ⋅ ⋅ ⋅ + n ⋅(n -1)a n x n -2 + ⋅ ⋅ ⋅ ,f '''(x )=3!a 3+ ⋅ ⋅ ⋅+n ⋅(n -1)(n -2)a n x n -3 + ⋅ ⋅ ⋅ ,⋅ ⋅ ⋅ ⋅ ⋅ ⋅ ⋅ ⋅ ⋅ ⋅ ⋅ ⋅ ⋅ ⋅ ⋅f (n )(x )=n !a n +(n +1)n (n -1) ⋅ ⋅ ⋅ 2a n +1x + ⋅ ⋅ ⋅ ,于是得a 0=f (0), a 1=f '(0), !2)0(2f a ''=, ⋅ ⋅ ⋅, !)0()(n f a n n =, ⋅ ⋅ ⋅. 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f (x )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那么这个幂级数就是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 但是, 反过来如果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在点x 0=0的某邻域内收敛, 它却不一定收敛于f (x ). 因此, 如果f (x )在点x 0=0处具有各阶导数, 则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虽然能作出来, 但这个级数是否在某个区间内收敛, 以及是否收敛于f (x )却需要进一步考察.二、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展开步骤:第一步 求出f (x )的各阶导数: f '(x ), f ''(x ), ⋅ ⋅ ⋅ , f (n )(x ), ⋅ ⋅ ⋅ .第二步 求函数及其各阶导数在x =0 处的值:f (0), f '(0), f ''(0), ⋅ ⋅ ⋅ , f (n )( 0), ⋅ ⋅ ⋅ .第三步 写出幂级数!)0( !2)0()0()0()(2⋅⋅⋅++⋅⋅⋅+''+'+n n x n f x f x f f ,并求出收敛半径R .第四步 考察在区间(-R , R )内时是否R n (x )→0(n →∞).1)1()!1()(lim )(lim ++∞→∞→+=n n n n n x n f x R ξ 是否为零. 如果R n (x )→0(n →∞), 则f (x )在(-R , R )内有展开式!)0( !2)0()0()0()()(2⋅⋅⋅++⋅⋅⋅+''+'+=n n x n f x f x f f x f (-R <x <R ).例1 将函数f (x )=e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所给函数的各阶导数为f (n )(x )=e x (n =1, 2, ⋅ ⋅ ⋅), 因此f(n )(0)=1(n =1, 2, ⋅ ⋅ ⋅). 于是得级数⋅⋅⋅+⋅⋅⋅+++ !1 !2112n x n x x ,它的收敛半径R =+∞.对于任何有限的数x 、ξ (ξ介于0与x 之间), 有)!1(|| |)!1(| |)(|1||1+⋅<+=++n x e x n e x R n x n n ξ, 而0)!1(||lim 1=++∞→n x n n , 所以0|)(|lim =∞→x R n n , 从而有展开式 )( !1 !2112+∞<<-∞⋅⋅⋅+⋅⋅⋅+++=x x n x x e n x .例2 将函数f (x )=sin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因为)2sin()()(π⋅+=n x x f n (n =1, 2, ⋅ ⋅ ⋅), 所以f (n )(0)顺序循环地取0, 1, 0, -1, ⋅ ⋅ ⋅ ((n =0, 1, 2, 3, ⋅ ⋅ ⋅), 于是得级数⋅⋅⋅+--+⋅⋅⋅-+--- )!12()1( !5!312153n x x x x n n ,它的收敛半径为R =+∞.对于任何有限的数x 、ξ (ξ介于0与x 之间), 有 )!1(|| |)!1(]2)1(sin[| |)(|11+≤+++=++n x x n n x R n n n πξ→0 (n →∞).因此得展开式)( )!12()1( !5!3sin 12153+∞<<-∞⋅⋅⋅+--+⋅⋅⋅-+-=--x n x x x x x n n .)( !1 !2112+∞<<-∞⋅⋅⋅+⋅⋅⋅+++=x x n x x e n x . 例3 将函数f (x )=(1+ x )m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其中m 为任意常数. 解: f (x )的各阶导数为f '(x )=m (1+x )m -1,f ''(x )=m (m -1)(1+x )m -2,⋅ ⋅ ⋅ ⋅ ⋅ ⋅ ⋅ ⋅ ⋅,f (n )(x )=m (m -1)(m -2)⋅ ⋅ ⋅(m -n +1)(1+x )m -n ,⋅ ⋅ ⋅ ⋅ ⋅ ⋅ ⋅ ⋅ ⋅,所以 f (0)=1, f '(0)=m , f ''(0)=m (m -1), ⋅ ⋅ ⋅, f (n )(0)=m (m -1)(m -2)⋅ ⋅ ⋅(m -n +1), ⋅ ⋅ ⋅于是得幂级数!)1( )1( !2)1(12⋅⋅⋅++-⋅⋅⋅-+⋅⋅⋅+-++n x n n m m m x m m mx . 可以证明)11( !)1( )1( !2)1(1)1(2<<-⋅⋅⋅++-⋅⋅⋅-+⋅⋅⋅+-++=+x x n n m m m x m m mx x n m .间接展开法:例4 将函数f (x )=cos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已知)!12()1( !5!3sin 12153⋅⋅⋅+--+⋅⋅⋅-+-=--n x x x x x n n (-∞<x <+∞).对上式两边求导得)( )!2()1( !4!21cos 242+∞<<-∞⋅⋅⋅+-+⋅⋅⋅-+-=x n x x x x n n .例5 将函数211)(xx f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解 因为)11( 1112<<-⋅⋅⋅++⋅⋅⋅+++=-x x x x xn , 把x 换成-x 2, 得)1( 1112422⋅⋅⋅+-+⋅⋅⋅-+-=+n n x x x x (-1<x <1). 注: 收敛半径的确定: 由-1<-x 2<1得-1<x <1.例6 将函数f (x )=ln(1+x )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因为xx f +='11)(, 而x +11是收敛的等比级数∑∞=-0)1(n n n x (-1<x <1)的和函数:)1( 11132⋅⋅⋅+-+⋅⋅⋅+-+-=+n n x x x x x. 所以将上式从0到x 逐项积分, 得)11( 1)1( 432)1ln(1432≤<-⋅⋅⋅++-+⋅⋅⋅+-+-=++x n x x x x x x n n .解: f (x )=ln(1+x )⎰⎰+='+=x x dx xdx x 0011])1[ln( ∑⎰∑∞=+∞=+-=-=01001)1(])1([n n n x n n n n x dx x (-1<x ≤1).上述展开式对x =1也成立, 这是因为上式右端的幂级数当x =1时收敛, 而ln(1+x )在x =1处有定义且连续.例7 将函数f (x )=sin x 展开成)4(π-x 的幂级数. 解 因为)]4sin()4[cos(22)]4(4sin[sin ππππ-+-=-+=x x x x ,并且有 )( )4(!41)4(!211)4cos(42+∞<<-∞⋅⋅⋅--+--=-x x x x πππ, )( )4(!51)4(!31)4()4sin(53+∞<<-∞⋅⋅⋅--+---=-x x x x x ππππ, 所以 )( ] )4(!31)4(!21)4(1[22sin 32+∞<<-∞⋅⋅⋅+-----+=x x x x x πππ.例8 将函数341)(2++=x x x f 展开成(x -1)的幂级数. 解 因为)411(81)211(41)3(21)1(21)3)(1(1341)(2-+--+=+-+=++=++=x x x x x x x x x f ∑∑∞=∞=-----=004)1()1(812)1()1(41n n n n n n n n x x)31( )1)(2121()1(0322<<----=∑∞=++x x n n n n n . 提示: )211(2)1(21-+=-+=+x x x ,)411(4)1(43-+=-+=+x x x .∑∞=<-<---=-+0)1211( 2)1()1(2111n n n n x x x , ∑∞=<-<---=-+0)1411( 4)1()1(4111n n n n x x x ,收敛域的确定: 由1211<-<-x 和1411<-<-x 得31<<-x .。
高等数学(同济第六版)课件 第一章 2.数列的极限
得: n g ( ) 取 N [ g ( )]
n 1 ( lim 用定义证明: 1) n 2 n 1 2 1 n (2) lim 2 sin 0 n n 3
lim xn a
n
0,
自然数N
lim 一般地:若数列{yn}有界, xn 0 n
小
结(二)
3.数列极限的性质: (1)唯一性 (2)有界性 (3)不等式性质 (4)有界数列与无穷小量的乘积还是无穷小量
4.常用的结论:
( lim C C 1)
n
(其中C为常数)
1 (2) lim p 0, (其中p为大于零的常数) n n
(3) q n 0, 其中 q 1. lim
重要极限Ⅱ
(e 2.71828)
例4 求下列极限
1 n (1) lim(1 ) n n 2 1 ( n 2 ) 2 lim(1 ) n n 2
1 n 2 (1 ) n 2 lim n 1 2 (1 ) n 2
1 n 2 lim(1 ) e n n 2 e 1 2 1 lim(1 ) n n 2
1 n ( 2) lim(1 ) n n n1 n n n 1 lim( ) lim( ) n n n 1 n n n lim ( ) n n 1 1 1 1 n 1 n 1 1 lim(1 ) lim(1 ) lim(1 ) n n n n1 n1 n1 1 e
n sin n! (4) lim 2 n n 1
n 1 3 n 4 ( 3) lim( ) n n
6n n (5) lim n ( n cos ) n 7 5 2
同济第六高等数学教案版第章无穷级数
同济第六高等数学教案版第章无穷级数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教学目的: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常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a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 ,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 :1、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和根值判别;3、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4、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5、,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a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6、傅里叶级数。
教学难点:1、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 2、莱布尼茨判别法; 3、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4、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 5、泰勒级数; 6、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
§11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常数项级数 给定一个数列u 1 u 2 u 3 u n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 1 u 2 u 3 u n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 简称常数项)级数 记为∑∞=1n n u 即3211⋅⋅⋅++⋅⋅⋅+++=∑∞=n n n u u u u u ?其中第n 项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级数的部分和 作级数∑∞=1n n u 的前n 项和n n i i n u u u u u s +⋅⋅⋅+++==∑= 3211称为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级数敛散性定义 如果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s 即s s n n =∞→lim则称无穷级数∑∞=1n n u 收敛 这时极限s 叫做这级数的和并写成3211⋅⋅⋅++⋅⋅⋅+++==∑∞=n n n u u u u u s ?如果}{n s 没有极限 则称无穷级数∑∞=1n n u 发散余项 当级数∑∞=1n n u 收敛时 其部分和s n 是级数∑∞=1n n u 的和s 的近似值 它们之间的差值r n ss n u n 1u n 2叫做级数∑∞=1n n u 的余项例1 讨论等比级数(几何级数)20⋅⋅⋅++⋅⋅⋅+++=∑∞=n n n aq aq aq a aq的敛散性 其中a 0 q 叫做级数的公比例1 讨论等比级数n n aq ∑∞=0(a 0)的敛散性解 如果q 1 则部分和 qaq q a q aq a aq aq aq a s n n n n ---=--=+⋅⋅⋅+++=-111 12? 当|q |1时 因为q a s n n -=∞→1lim 所以此时级数n n aq ∑∞=0收敛 其和为q a -1 当|q |>1时 因为∞=∞→n n s lim 所以此时级数n n aq ∑∞=0发散 如果|q |1 则当q 1时 s n na 因此级数n n aq ∑∞=0发散当q 1时 级数n n aq ∑∞=0成为aaaa时|q |1时 因为s n 随着n 为奇数或偶数而等于a 或零所以s n 的极限不存在 从而这时级数n n aq ∑∞=0也发散综上所述 如果|q |1 则级数n n aq ∑∞=0收敛 其和为q a -1 如果|q |1 则级数n n aq ∑∞=0发散仅当|q |1时 几何级数n n aq ∑∞=0a 0)收敛 其和为q a -1 例2 证明级数123 n是发散的证 此级数的部分和为 2)1( 321+=+⋅⋅⋅+++=n n n s n ? 显然 ∞=∞→n n s lim 因此所给级数是发散的例3 判别无穷级数 )1(1 431321211⋅⋅⋅+++⋅⋅⋅+⋅+⋅+⋅n n 的收敛性解 由于 111)1(1+-=+=n n n n u n ? 因此 )1(1 431321211++⋅⋅⋅+⋅+⋅+⋅=n n s n 111)111( )3121()211(+-=+-+⋅⋅⋅+-+-=n n n从而 1)111(lim lim =+-=∞→∞→n s n n n ? 所以这级数收敛 它的和是1例3 判别无穷级数∑∞=+1)1(1n n n 的收敛性 解 因为 )1(1 431321211++⋅⋅⋅+⋅+⋅+⋅=n n s n 111)111( )3121()211(+-=+-+⋅⋅⋅+-+-=n n n ? 从而 1)111(lim lim =+-=∞→∞→n s n n n ? 所以这级数收敛 它的和是1提示 111)1(1+-=+=n n n n u n二、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性质1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于和s 则它的各项同乘以一个常数k 所得的级数∑∞=1n n ku 也收敛 且其和为ks性质1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于和s 则级数∑∞=1n n ku 也收敛 且其和为ks性质1 如果s u n n =∑∞=1则ks ku n n =∑∞=1这是因为 设∑∞=1n n u 与∑∞=1n n ku 的部分和分别为s n 与n 则) (lim lim 21n n n n ku ku ku ⋅⋅⋅++=∞→∞→σks s k u u u k n n n n ==⋅⋅⋅++=∞→∞→lim ) (lim 21? 这表明级数∑∞=1n n ku 收敛 且和为ks性质2 如果级数∑∞=1n n u 、∑∞=1n n v 分别收敛于和s 、 则级数)(1n n n v u ±∑∞=也收敛 且其和为s性质2 如果s u n n =∑∞=1、σ=∑∞=1n n v 则σ±=±∑∞=s v u n n n )(1这是因为 如果∑∞=1n n u 、∑∞=1n n v 、)(1n n n v u ±∑∞=的部分和分别为s n 、n 、n 则)]( )()[(lim lim 2211n n n n n v u v u v u ±+⋅⋅⋅+±+±=∞→∞→τ )] () [(lim 2121n n n v v v u u u +⋅⋅⋅++±+⋅⋅⋅++=∞→ σσ±=±=∞→s s n n n )(lim ? 性质3 在级数中去掉、加上或改变有限项 不会改变级数的收敛性 比如 级数 )1(1 431321211⋅⋅⋅+++⋅⋅⋅+⋅+⋅+⋅n n 是收敛的 级数 )1(1 43132121110000⋅⋅⋅+++⋅⋅⋅+⋅+⋅+⋅+n n 也是收敛的 级数 )1(1 541431⋅⋅⋅+++⋅⋅⋅+⋅+⋅n n 也是收敛的 性质4 如果级数∑∞=1n n u 收敛 则对这级数的项任意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且其和不变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收敛 则不能断定去括号后原来的级数也收敛 例如 级数11)+11) + 收敛于零 但级数1111 却是发散的推论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 则原来级数也发散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性质5 如果∑∞=1n n u 收敛 则它的一般项u n 趋于零 即0lim 0=→n n u性质5 如果∑∞=1n n u 收敛 则0lim 0=→n n u证 设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为s n 且s s n n =∞→lim 则0lim lim )(lim lim 110=-=-=-=-∞→∞→-∞→→s s s s s s u n n n n n n n n n ? 应注意的问题 级数的一般项趋于零并不是级数收敛的充分条件 例4 证明调和级数 1 3121111⋅⋅⋅++⋅⋅⋅+++=∑∞=n nn 是发散的 例4 证明调和级数∑∞=11n n是发散的证 假若级数∑∞=11n n收敛且其和为s s n 是它的部分和显然有s s n n =∞→lim 及s s n n =∞→2lim 于是0)(lim 2=-∞→n n n s s 但另一方面 2121 212121 21112=+⋅⋅⋅++>+⋅⋅⋅++++=-n n n n n n s s n n ? 故0)(lim 2≠-∞→n n n s s 矛盾 这矛盾说明级数∑∞=11n n必定发散§11 2 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一、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正项级数 各项都是正数或零的级数称为正项级数 定理1 正项级数∑∞=1n n u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部分和数列{s n }有界定理2(比较审敛法)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且u n v n (n 1 2 ) 若级数∑∞=1n n v 收敛 则级数∑∞=1n n u 收敛 反之 若级数∑∞=1n n u 发散 则级数∑∞=1n n v 发散定理2(比较审敛法)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且u n v n (k 0 nN )若∑∞=1n n v 收敛 则∑∞=1n n u 收敛 若∑∞=1n n u 发散 则∑∞=1n n v 发散设u n 和v n 都是正项级数 且u n kv n (k 0 nN ) 若级数v n 收敛 则级数u n 收敛 反之 若级数u n 发散 则级数v n 发散证 设级数∑∞=1n n v 收敛于和 则级数∑∞=1n n u 的部分和s n u 1u 2 u n v 1 v 2 v n (n 1, 2, )即部分和数列{s n }有界 由定理1知级数∑∞=1n n u 收敛反之 设级数∑∞=1n n u 发散 则级数∑∞=1n n v 必发散 因为若级数∑∞=1n n v 收敛 由上已证明的结论 将有级数∑∞=1n n u 也收敛 与假设矛盾证 仅就u n v n (n 1 2 )情形证明 设级数v n 收敛 其和为 则级数u n 的部分和 s n u 1 u 2 u n v 1v 2 v n (n 1, 2, )即部分和数列{s n }有界 因此级数u n 收敛 反之 设级数u n 发散 则级数v n 必发散 因为若级数 v n 收敛 由上已证明的结论 级数u n 也收敛 与假设矛盾推论 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如果级数∑∞=1n n v 收敛 且存在自然数N 使当nN 时有u n kv n (k 0)成立 则级数∑∞=1n n u 收敛 如果级数∑∞=1n n v 发散 且当nN 时有u n kv n (k 0)成立 则级数∑∞=1n n u 发散例1 讨论p 级数 1413121111⋅⋅⋅++⋅⋅⋅++++=∑∞=p p p p p n n n的收敛性 其中常数p 0例1 讨论p 级数)0( 11>∑∞=p np n 的收敛性解 设p 1 这时n n p 11≥ 而调和级数∑∞=11n n 发散 由比较审敛法知 当p 1时级数p n n 11∑∞=发散设p 1 此时有 ]1)1(1[111111111-------=≤=⎰⎰p p n n p n n p p nn p dx x dx n n (n 2, 3, ) 对于级数]1)1(1[112--∞=--∑p p n n n 其部分和 111111)1(11])1(11[ ]3121[]211[------+-=+-+⋅⋅⋅+-+-=p p p p p p n n n n s ? 因为1])1(11[lim lim 1=+-=-∞→∞→p n n n n s所以级数]1)1(1[112--∞=--∑p p n n n 收敛 从而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1可知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综上所述 p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 当p 1时发散 解 当p 1时 n n p 11≥ 而调和级数∑∞=11n n发散 由比较审敛法知 当p 1时级数p n n 11∑∞=发散 当p 1时]1)1(1[111111111-------=≤=⎰⎰p p nn p n n p p n n p dx x dx n n (n 2, 3, )而级数]1)1(1[112--∞=--∑p p n n n 是收敛的 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可知 级数p n n 11∑∞=当p 1时收敛提示 级数]1)1(1[112--∞=--∑p p n n n 的部分和为 111111)1(11])1(11[ ]3121[]211[------+-=+-+⋅⋅⋅+-+-=p p p p p p n n n n s ? 因为1])1(11[lim lim 1=+-=-∞→∞→p n n n n s所以级数]1)1(1[112--∞=--∑p p n n n 收敛p 级数的收敛性 p 级数p n n11∑∞=当p 1时收敛 当p 1时发散例2 证明级数∑∞=+1)1(1n n n 是发散的 证 因为11)1(1)1(12+=+>+n n n n 而级数 11 3121111⋅⋅⋅+++⋅⋅⋅++=+∑∞=n n n 是发散的根据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也是发散的 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 如果l v u nnn =∞→lim(0l ) 则级数∑∞=1n n u 和级数∑∞=1n n v 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1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1)如果l v u n nn =∞→lim (0l ) 且级数∑∞=1n n v 收敛 则级数∑∞=1n n u 收敛(2)如果+∞=>=∞→∞→n nn n n n v u l v u lim 0lim 或 且级数∑∞=1n n v 发散 则级数∑∞=1n n u 发散定理3(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设u n 和v n 都是正项级数(1)如果lim(u n /v n )l (0l ) 且v n 收敛 则u n 收敛 (2)如果lim(u n /v n )l (0l ) 且v n 发散 则u n 发散证明 由极限的定义可知 对l 21=ε 存在自然数N 当nN 时 有不等式l l v ul l n n 2121+<<- 即n n n lv u lv 2321<<再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推论1 即得所要证的结论 例3 判别级数∑∞=11sin n n 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sin lim =∞→n n n 而级数∑∞=11n n发散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级数∑∞=11sin n n 发散例4 判别级数∑∞=+12)11ln(n n 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1ln(lim22=+∞→nn n 而级数211n n ∑∞=收敛 根据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 级数∑∞=+12)11ln(n n 收敛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的后项与前项之比值的极限等于ρ=+∞→nn n u u 1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满足ρ=+∞→nn n u u 1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当1(或∞=+∞→nn n u u 1lim)时级数发散 当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4(比值审敛法 达朗贝尔判别法)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 如果ρ=+∞→n n n u u 1lim?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n n u u 1lim )时级数发散 当 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5 证明级数 )1( 3211 3211211111⋅⋅⋅+-⋅⋅⋅⋅⋅+⋅⋅⋅+⋅⋅+⋅++n是收敛的 解 因为101lim 321)1( 321lim lim1<==⋅⋅⋅⋅⋅-⋅⋅⋅⋅⋅=∞→∞→+∞→nn n u u n n n n n根据比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例6 判别级数 10! 10321102110132⋅⋅⋅++⋅⋅⋅+⋅⋅+⋅+nn 的收敛性 解 因为∞=+=⋅+=∞→+∞→+∞→101lim ! 1010)!1(lim lim11n n n u u n n n n n n n 根据比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发散 例7 判别级数∑∞∞→⋅-n n n 2)12(1的收敛性解 1)22()12(2)12(lim lim1=+⋅+⋅-=∞→+∞→n n nn u u n n n n这时1 比值审敛法失效 必须用其它方法来判别级数的收敛性因为212)12(1n n n <⋅- 而级数211n 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 解 因为212)12(1n n n <⋅- 而级数211n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提示 1)22()12(2)12(lim lim1=+⋅+⋅-=∞→+∞→n n nn u u n n n n 比值审敛法失效 因为212)12(1n n n <⋅- 而级数211n n ∑∞=收敛 因此由比较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设∑∞=1n n u 是正项级数 如果它的一般项u n 的n 次根的极限等于ρ=∞→n n n u lim ?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若正项级数∑∞=1n n u 满足ρ=∞→n n n u lim 则当1时级数收敛当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定理5(根值审敛法 柯西判别法) 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 如果ρ=∞→n n n u lim ?则当1时级数收敛 当1(或+∞=∞→n n n u lim )时级数发散 当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例8 证明级数 1 3121132⋅⋅⋅++⋅⋅⋅+++n n 是收敛的 并估计以级数的部分和s n 近似代替和s 所产生的误差 解 因为01lim 1lim lim ===∞→∞→∞→n n u n n n n n n n所以根据根值审敛法可知所给级数收敛以这级数的部分和s n 近似代替和s 所产生的误差为 )3(1)2(1)1(1||321⋅⋅⋅++++++=+++n n n n n n n r )1(1)1(1)1(1321⋅⋅⋅++++++<+++n n n n n n ? n n n )1(1+=? 例6判定级数∑∞=-+12)1(2n nn的收敛性 解 因为21)1(221lim lim =-+=∞→∞→n n n n n n u ?所以 根据根值审敛法知所给级数收敛 定理6(极限审敛法) 设∑∞=1n n u 为正项级数(1)如果)lim (0lim +∞=>=∞→∞→n n n n nu l nu 或 则级数∑∞=1n n u 发散(2)如果p 1 而)0( lim +∞<≤=∞→l l u n n pn 则级数∑∞=1n n u 收敛例7 判定级数∑∞=+12)11ln(n n 的收敛性解 因为)(1~)11ln(22∞→+n n n 故 11lim )11ln(lim lim 22222=⋅=+=∞→∞→∞→nn n n u n n n n n ? 根据极限审敛法 知所给级数收敛例8 判定级数)cos 1(11n n n π-+∑∞=的收敛性解 因为 222232321)(211lim )cos 1(1limlimπππ=⋅+=-+=∞→∞→∞→n n n n n n n u n n n nn ?根据极限审敛法 知所给级数收敛二、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交错级数 交错级数是这样的级数 它的各项是正负交错的 交错级数的一般形式为∑∞=--11)1(n n n u 其中0>n u例如 1)1(11∑∞=--n n n 是交错级数 但 cos 1)1(11∑∞=---n n n n π不是交错级数定理6(莱布尼茨定理)如果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条件(1)u n u n 1 (n 1 2 3 ) (2)0lim =∞→n n u则级数收敛 且其和su 1 其余项r n 的绝对值|r n |u n 1 定理6(莱布尼茨定理)如果交错级数∑∞=--11)1(n n n u 满足 (1)1+≥n n u u (2)0lim =∞→n n u则级数收敛 且其和su 1 其余项r n 的绝对值|r n |u n 1简要证明 设前n 项部分和为s n 由s 2n (u 1u 2)(u 3u 4) (u 2n 1u 2n ) 及 s 2n u 1(u 2u 3)(u 4u 5) (u 2n 2u 2n 1)u 2n 看出数列{s 2n }单调增加且有界(s 2n u 1) 所以收敛设s 2n s (n ) 则也有s 2n 1s 2n u 2n 1s (n ) 所以s n s (n ) 从而级数是收敛的 且s n u 1 因为 |r n |u n 1u n 2 也是收敛的交错级数 所以|r n |u n 1 例9 证明级数 1)1(11∑∞=--n n n 收敛 并估计和及余项证 这是一个交错级数 因为此级数满足(1)1111+=+>=n n u n n u (n 1, 2, ) (2)01lim lim ==∞→∞→n u n n n由莱布尼茨定理 级数是收敛的 且其和su 11 余项11||1+=≤+n u r n n三、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若级数∑∞=1||n n u 收敛 则称级数∑∞=1n n u 绝对收敛 若级数∑∞=1n n u收敛 而级数∑∞=1||n n u 发散 则称级∑∞=1n n u 条件收敛例10 级数∑∞=--1211)1(n n n 是绝对收敛的 而级数∑∞=--111)1(n n n 是条件收敛的定理7 如果级数∑∞=1n n u 绝对收敛 则级数∑∞=1n n u 必定收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级数∑∞=1||n n u 发散 我们不能断定级数∑∞=1n n u 也发散但是 如果我们用比值法或根值法判定级数∑∞=1||n n u 发散则我们可以断定级数∑∞=1n n u 必定发散这是因为 此时|u n |不趋向于零 从而u n 也不趋向于零 因此级数∑∞=1n n u 也是发散的例11 判别级数∑∞=12sin n nna 的收敛性 解 因为|221|sin n n na ≤ 而级数211n n ∑∞=是收敛的 所以级数∑∞=12|sin |n n na 也收敛 从而级数∑∞=12sin n nna 绝对收敛 例12 判别级数∑∞=+-12)11(21)1(n n n n n 的收敛性解 由2)11(21||n nn n u += 有121)11(lim 21||lim >=+=∞→∞→e n u n n n nn 可知0lim ≠∞→n n u 因此级数∑∞=+-12)11(21)1(n n n n n 发散§ 11 3 幂级数一、函数项级数的概念函数项级数 给定一个定义在区间I 上的函数列{u n (x )} 由这函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 1(x )u 2(x )u 3(x ) u n (x )称为定义在区间I 上的(函数项)级数 记为∑∞=1)(n n x u收敛点与发散点对于区间I 内的一定点x 0 若常数项级数∑∞=10)(n n x u 收敛 则称 点x 0是级数∑∞=1)(n n x u 的收敛点 若常数项级数∑∞=10)(n n x u 发散 则称 点x 0是级数∑∞=1)(n n x u 的发散点收敛域与发散域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所有收敛点的全体称为它的收敛域 所有发散点的全体称为它的发散域 和函数在收敛域上 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是x 的函数s (x )s (x )称为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函数 并写成∑∞==1)()(n n x u x s∑u n (x )是∑∞=1)(n n x u 的简便记法 以下不再重述在收敛域上 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和是x 的函数s (x )s (x )称为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和函数 并写成s (x )∑u n (x ) 这函数的定义就是级数的收敛域 部分和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前n 项的部分和记作s n (x )函数项级数∑u n (x )的前n 项的部分和记作s n (x ) 即 s n (x ) u 1(x )u 2(x )u 3(x ) u n (x ) 在收敛域上有)()(lim x s x s n n =∞→或s n (x )s (x )(n )余项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和函数s (x )与部分和s n (x )的差r n (x )s (x )s n (x )叫做函数项级数∑∞=1)(n n x u 的余项函数项级数∑u n (x )的余项记为r n (x ) 它是和函数s (x )与部分和s n (x )的差 r n (x )s (x )s n (x )在收敛域上有0)(lim =∞→x r n n二、幂级数及其收敛性 幂级数函数项级数中简单而常见的一类级数就是各项都幂函数的函数 项级数 这种形式的级数称为幂级数 它的形式是 a 0a 1xa 2x 2 a n x n 其中常数a 0 a 1 a 2 a n 叫做幂级数的系数 幂级数的例子 1xx 2x 3 x n !1 !2112⋅⋅⋅++⋅⋅⋅+++n x n x x ?注 幂级数的一般形式是a 0a 1(xx 0)a 2(xx 0)2 a n (xx 0)n 经变换txx 0就得a 0a 1ta 2t 2 a n t n 幂级数1xx 2x 3 x n可以看成是公比为x 的几何级数 当|x |1时它是收敛的 当|x |1时 它是发散的 因此它的收敛域为(1 1) 在收敛域内有11132⋅⋅⋅++⋅⋅⋅++++=-n x x x x x?定理1 (阿贝尔定理) 如果级数∑∞=0n n n x a 当xx 0 (x 00)时收敛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绝对收敛 反之 如果级数∑∞=0n n n x a 当xx 0时发散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发散定理1 (阿贝尔定理) 如果级数∑a n x n 当xx 0 (x 00)时收敛 则适合不等式 |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绝对收敛 反之 如果级数∑a n x n 当xx 0时发散 则适合不等式|x ||x 0|的一切x 使这幂级数发散提示 ∑a n x n是∑∞=0n n n x a 的简记形式证 先设x 0是幂级数∑∞=0n nn x a 的收敛点 即级数∑∞=0n n n x a 收敛 根据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有0lim 0=∞→nn n x a 于是存在一个常数M 使 | a n x 0n |M (n 0, 1, 2, )这样级数∑∞=0n n n x a 的的一般项的绝对值n n n n n nn n n n x x M x x x a x x x a x a ||||||||||00000⋅≤⋅=⋅=? 因为当|x ||x 0|时 等比级数nn x x M ||00⋅∑∞=收敛 所以级数∑∞=0||n n n x a 收敛 也就是级数∑∞=0n n n x a 绝对收敛简要证明 设∑a n x n 在点x 0收敛 则有a n x 0n 0(n ) 于是数列{a n x 0n }有界 即存在一个常数M 使| a n x 0n |M (n 0, 1, 2, ) 因为 n n n n n nn n nn x x M x x x a x x x a xa || |||| || ||00000⋅≤⋅=⋅= 而当||||0x x <时 等比级数nn x x M ||⋅∑∞=收敛 所以级数∑|a n x n |收敛 也就是级数∑a n x n 绝对收敛定理的第二部分可用反证法证明 倘若幂级数当xx 0时发散而有一点x 1适合|x 1|>|x 0|使级数收敛 则根据本定理的第一部分 级数当xx 0时应收敛 这与所设矛盾 定理得证推论 如果级数∑∞=0n n n x a 不是仅在点x 0一点收敛 也不是在整个数轴上都收敛则必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正数R 存在 使得 当|x |R 时 幂级数绝对收敛 当|x |R 时 幂级数发散当xR 与xR 时 幂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 正数R 通常叫做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半径 开区间(R R )叫做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区间 再由幂级数在xR 处的收敛性就可以决定它的收敛域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域是(R , R )(或[R , R )、(R , R ]、[R , R ]之一规定 若幂级数∑∞=0n nn x a 只在x 0收敛 则规定收敛半径R 0 若幂级数∑∞=0n n n x a 对一切x 都收敛 则规定收敛半径R 这时收敛域为(, ) 定理2 如果ρ=+∞→||lim 1n n n a a 其中a n 、a n 1是幂级数∑∞=0n n n x a 的相邻两项的系数 则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ρρρρ 00 1R ?定理2如果幂级数∑∞=0n n n x a 系数满足ρ=+∞→||lim 1nn n a a 则这幂级数的收敛半径 ⎪⎪⎩⎪⎪⎨⎧+∞=≠=∞+=ρρρρ 00 10 R ?定理2如果ρ=+∞→||lim 1n n n a a 则幂级数∑∞=0n n n x a 的收敛半径R 为 当0时ρ1=R 当0时R 当时R 0简要证明 || ||||lim ||lim 111x x a a x a x a n n n nn n n n ρ=⋅=+∞→++∞→ (1)如果0 则只当|x |1时幂级数收敛 故ρ1=R(2)如果0 则幂级数总是收敛的 故R (3)如果 则只当x 0时幂级数收敛 故R 0 例1 求幂级数)1( 32)1(13211⋅⋅⋅+-+⋅⋅⋅-+-=--∞=-∑n x x x x n x nn n n n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例1 求幂级数∑∞=--11)1(n nn n x 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解 因为1111lim ||lim 1=+==∞→+∞→n n a an n n n ρ所以收敛半径为11==ρR当x 1时 幂级数成为∑∞=--111)1(n n n 是收敛的当x 1时 幂级数成为∑∞=-1)1(n n 是发散的 因此 收敛域为(1, 1]例2 求幂级数∑∞=0!1n n x n !1 !31!21132⋅⋅⋅++⋅⋅⋅++++n x n x x x的收敛域例2 求幂级数∑∞=0!1n n x n 的收敛域解 因为0)!1(!lim !1)!1(1lim||lim 1=+=+==∞→∞→+∞→n n n n a a n n n 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为R 从而收敛域为(, )例3 求幂级数∑∞=0!n n x n 的收敛半径解 因为+∞=+==∞→+∞→!)!1(lim ||lim 1n n a a n n 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为R 0 即级数仅在x 0处收敛 例4 求幂级数∑∞=022!)()!2(n nx n n 的收敛半径 解 级数缺少奇次幂的项 定理2不能应用 可根据比值审敛法来求收敛半径 幂级数的一般项记为nn x n n x u 22)!()!2()(=因为 21||4 |)()(|lim x x u x u n n n =+∞→ 当4|x |21即21||<x 时级数收敛 当4|x |21即21||>x 时级数发散 所以收敛半径为21=R提示 2222)1(221)1()12)(22()!()!2(])!1[()]!1(2[)()(x n n n x n n xn n x u x u n n n n +++=++=++ 例5 求幂级数∑∞=-12)1(n n nnx 的收敛域解 令tx 1 上述级数变为∑∞=12n n n nt 因为 21)1(22 ||lim 11=+⋅⋅==++∞→n n a a n n n n n ρ 所以收敛半径R 2当t 2时 级数成为∑∞=11n n 此级数发散 当t 2时 级数成为∑∞=-1)1(n n 此级数收敛 因此级数∑∞=12n n nn t 的收敛域为2t 2 因为2x 12 即1x 3 所以原级数的收敛域为[1, 3)三、幂级数的运算设幂级数∑∞=0n nn x a 及∑∞=0n n n x b 分别在区间(R , R )及(R , R )内收敛 则在(R , R )与(R ,R )中较小的区间内有加法 ∑∑∑∞=∞=∞=+=+000)(n n n n n nn n nn x b a x b x a 减法 ∑∑∑∞=∞=∞=-=-0)(n n n n n n n n n n x b a x b x a设幂级数∑a n x n 及∑b n x n 分别在区间(R , R )及(R , R )内收敛 则在(R , R )与(R , R )中较小的区间内有加法 ∑a n x n∑b n x n∑(a n b n )x n减法 ∑a n x n∑b n x n∑(a n b n )x n乘法 )()(0∑∑∞=∞=⋅n n n n nn x b x a a 0b 0(a 0b 1a 1b 0)x (a 0b 2a 1b 1a 2b 0)x 2(a 0b n a 1b n 1 a n b 0)x n性质1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连续如果幂级数在xR (或xR )也收敛 则和函数s (x )在(R , R ](或[R , R ))连续 性质2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可积 并且有逐项积分公式∑∑⎰⎰∑⎰∞=+∞=∞=+===0100001)()(n n n n xn n xn n n x x n a dx x a dx x a dx x s (xI ) 逐项积分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性质3 幂级数∑∞=0n n n x a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区间(R R )内可导 并且有逐项求导公式∑∑∑∞=-∞=∞=='='='110)()()(n n n n nn n nn x na x a x a x s (|x |R )逐项求导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 性质1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连续性质2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域I 上可积 并且有逐项积分公式∑∑⎰⎰∑⎰∞=+∞=∞=+===01000001)()(n n n n x n n x n n n x x n a dx x a dx x a dx x s (xI )逐项积分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性质3 幂级数∑a n x n 的和函数s (x )在其收敛区间(R R )内可导 并且有逐项求导公式∑∑∑∞=-∞=∞=='='='010)()()(n n n n n n n n n x na x a x a x s (|x |R )逐项求导后所得到的幂级数和原级数有相同的收敛半径例6 求幂级数∑∞=+011n n x n 的和函数解 求得幂级数的收敛域为[1 1)设和函数为s (x ) 即∑∞=+=011)(n n x n x s x [1 1) 显然s (0)1在∑∞=++=0111)(n n x n x xs 的两边求导得x x x n x xs n n n n -=='+='∑∑∞=∞=+11)11(])([001? 对上式从0到x 积分 得)1ln(11)(0x dx xx xs x--=-=⎰?于是 当x 0时 有)1ln(1)(x x x s --= 从而⎪⎩⎪⎨⎧=<<--=0 11||0 )1ln(1)(x x x x x s因为⎰∑∑'+=+=∞=+∞=+x n n n n dx x n x n x xs 00101]11[11)( )1ln(1100x dx x dx x xx n n --=-==⎰⎰∑∞=?所以 当x 0时 有)1ln(1)(x xx s --=从而 ⎪⎩⎪⎨⎧=<<--=0 1 1||0 )1ln(1)(x x x x x s例6 求幂级数∑∞=+011n nx n 的和函数 解 求得幂级数的收敛域为[1 1)设幂级数的和函数为s (x ) 即∑∞=+=011)(n n x n x s x [1 1)显然S (0)1 因为⎰∑∑'+=+=∞=+∞=+x n n n n dx x n x n x xs 00101]11[11)( )11( )1ln(1100<<---=-==⎰⎰∑∞=x x dx x dx x x x n n? 所以 当1||0<<x 时 有)1ln(1)(x xx s --=从而 ⎪⎩⎪⎨⎧=<<--=0 11||0 )1ln(1)(x x x x x s由和函数在收敛域上的连续性 2ln )(lim )1(1==-+-→x S S x综合起来得⎪⎩⎪⎨⎧=⋃-∈--=0 1 )1 ,0()0 ,1[ )1ln(1)(x x x x x s提示 应用公式)0()()(0F x F dx x F x-='⎰ 即⎰'+=xdx x F F x F 0)()0()(11132⋅⋅⋅++⋅⋅⋅++++=-n x x x x x ?例7 求级数∑∞=+-01)1(n nn 的和解 考虑幂级数∑∞=+011n n x n 此级数在[1, 1)上收敛 设其和 函数为s (x ) 则∑∞=+-=-01)1()1(n nn s在例6中已得到xs (x )ln(1x ) 于是s (1)ln2 21ln )1(=-s 即21ln 1)1(0=+-∑∞=n nn§11 4 函数展开成幂级数一、泰勒级数要解决的问题 给定函数f (x ) 要考虑它是否能在某个区间内“展开成幂级数” 就是说 是否能找到这样一个幂级数 它在某区间内收敛 且其和恰好就是给定的函数f (x )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幂级数 我们就说 函数f (x )在该区间内能展开成幂级数 或简单地说函数f (x )能展开成幂级数 而该级数在收敛区间内就表达了函数f (x ) 泰勒多项式 如果f (x )在点x 0的某邻域内具有各阶导数 则在该邻域内f (x )近似等于)(!2)())(()()(200000⋅⋅⋅+-''+-'+=x x x f x x x f x f x f )()(!)(00)(x R x x n x f n n n +-+?其中10)1()()!1()()(++-+=n n n x x n f x R ξ(介于x 与x 0之间) 泰勒级数 如果f (x )在点x 0的某邻域内具有各阶导数f (x ) f (x )f (n )(x ) 则当n 时 f (x )在点x 0的泰勒多项式n n n x x n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x p )(!)( )(!2)())(()()(00)(200000-+⋅⋅⋅+-''+-'+= 成为幂级数)(!3)()(!2)())(()(300200000⋅⋅⋅+-'''+-''+-'+x x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00)(⋅⋅⋅+-+n n x x n x f 这一幂级数称为函数f (x )的泰勒级数 显然 当xx 0时 f (x )的泰勒级数收敛于f (x 0) 需回答的问题 除了xx 0外 f (x )的泰勒级数是否收敛 如果收敛 它是否一定收敛于f (x )定理 设函数f (x )在点x 0的某一邻域U (x 0)内具有各阶导数 则f (x )在该邻域内能展开成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 (x )的泰勒公式中的余项R n (x )当n 0时的极限为零 即))(( 0)(lim 0x U x x R n n ∈=∞→?证明 先证必要性 设f (x )在U (x 0)内能展开为泰勒级数 即)(!)( )(!2)())(()()(00)(200000⋅⋅⋅+-+⋅⋅⋅+-''+-'+=n n x x n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x f ?又设s n 1(x )是f (x )的泰勒级数的前n 1项的和 则在U (x 0)内s n 1(x ) f (x )(n ) 而f (x )的n 阶泰勒公式可写成f (x )s n 1(x )R n (x ) 于是R n (x )f (x )s n 1(x )0(n )再证充分性 设R n (x )0(n )对一切xU (x 0)成立因为f (x )的n 阶泰勒公式可写成f (x )s n 1(x )R n (x ) 于是s n 1(x )f (x )R n (x )f (x ) 即f (x )的泰勒级数在U (x 0)内收敛 并且收敛于f (x ) 麦克劳林级数 在泰勒级数中取x 00 得⋅⋅⋅++⋅⋅⋅+''+'+ !)0( !2)0()0()0()(2nn x n f x f x f f ?此级数称为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展开式的唯一性 如果f (x )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那么这种展式是唯一的 它一定与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一致 这是因为 如果f (x )在点x 00的某邻域(R R )内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即f (x )a 0a 1xa 2x 2 a n x n那么根据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可以逐项求导 有f (x )a 12a 2x 3a 3x 2 na n x n 1 f (x )2!a 232a 3x n (n 1)a n x n 2 f (x )3!a 3 n (n 1)(n 2)a n x n 3f (n )(x )n !a n (n 1)n (n 1) 2a n 1x 于是得a 0f (0) a 1f (0) !2)0(2f a ''= !)0()(n f a n n =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f (x )能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那么这个幂级数就是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 但是 反过来如果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在点x 00的某邻域内收敛 它却不一定收敛于f (x ) 因此 如果f (x )在点x 00处具有各阶导数 则f (x )的麦克劳林级数虽然能作出来 但这个级数是否在某个区间内收敛 以及是否收敛于f (x )却需要进一步考察二、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展开步骤第一步 求出f (x )的各阶导数 f (x ) f (x ) f (n )(x ) 第二步 求函数及其各阶导数在x 0 处的值f (0) f (0) f (0) f (n )( 0) 第三步 写出幂级数!)0( !2)0()0()0()(2⋅⋅⋅++⋅⋅⋅+''+'+nn x n f x f x f f ?并求出收敛半径R第四步 考察在区间(R R )内时是否R n (x )0(n ) 1)1()!1()(lim )(lim ++∞→∞→+=n n n n n x n f x R ξ是否为零 如果R n (x )0(n ) 则f (x )在(R R )内有展开式 !)0( !2)0()0()0()()(2⋅⋅⋅++⋅⋅⋅+''+'+=nn x n f x f x f f x f (RxR )例1 将函数f (x )e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所给函数的各阶导数为f (n )(x )e x (n 1 2 ) 因此f (n )(0)1(n 1 2 ) 于是得级数 ⋅⋅⋅+⋅⋅⋅+++ !1!2112n x n x x ?它的收敛半径R对于任何有限的数x 、 (介于0与x 之间) 有 )!1(|| |)!1(| |)(|1||1+⋅<+=++n x e x n e x R n x n n ξ? 而0)!1(||lim 1=++∞→n x n n 所以0|)(|lim =∞→x R n n 从而有展开式 )( !1!2112+∞<<-∞⋅⋅⋅+⋅⋅⋅+++=x x n x x e n x ?例2 将函数f (x )sin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因为)2 sin()()(π⋅+=n x x f n (n 1 2 )所以f (n )(0)顺序循环地取0 1 0 1 ((n 0 1 2 3 ) 于是得级数 ⋅⋅⋅+--+⋅⋅⋅-+--- )!12()1( !5!312153n x x x x n n ?它的收敛半径为R对于任何有限的数x 、 (介于0与x 之间) 有)!1(|| |)!1(]2)1(sin[| |)(|11+≤+++=++n x x n n x R n n n πξ0 (n ) 因此得展开式 )( )!12()1( !5!3sin 12153+∞<<-∞⋅⋅⋅+--+⋅⋅⋅-+-=--x n x x x x x n n ? )( !1 !2112+∞<<-∞⋅⋅⋅+⋅⋅⋅+++=x x n x x e n x ? 例3 将函数f (x )(1 x )m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其中m 为任意常数解 f (x )的各阶导数为f (x )m (1x )m 1f (x )m (m 1)(1x )m 2f (n )(x )m (m 1)(m 2) (mn 1)(1x )mn所以 f (0)1 f (0)m f (0)m (m 1) f (n )(0)m (m 1)(m 2) (mn 1)于是得幂级数 !)1( )1( !2)1(12⋅⋅⋅++-⋅⋅⋅-+⋅⋅⋅+-++n x n n m m m x m m mx ? 可以证明 )11( !)1( )1( !2)1(1)1(2<<-⋅⋅⋅++-⋅⋅⋅-+⋅⋅⋅+-++=+x x n n m m m x m m mx x n m ?间接展开法例4 将函数f (x )cos x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已知 )!12()1( !5!3sin 12153⋅⋅⋅+--+⋅⋅⋅-+-=--n x x x x x n n (x ) 对上式两边求导得 )( )!2()1( !4!21cos 242+∞<<-∞⋅⋅⋅+-+⋅⋅⋅-+-=x n x x x x n n ? 例5 将函数211)(xx f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因为)11( 1112<<-⋅⋅⋅++⋅⋅⋅+++=-x x x x xn 把x 换成x 2 得 )1( 1112422⋅⋅⋅+-+⋅⋅⋅-+-=+n n x x x x(1x 1) 注 收敛半径的确定 由1x 21得1x 1例6 将函数f (x )ln(1x ) 展开成x 的幂级数解 因为xx f +='11)( 而x +11是收敛的等比级数∑∞=-0)1(n n n x (1x 1)的和函数 )1( 11132⋅⋅⋅+-+⋅⋅⋅+-+-=+n n x x x x x? 所以将上式从0到x 逐项积分 得 )11( 1)1( 432)1ln(1432≤<-⋅⋅⋅++-+⋅⋅⋅+-+-=++x n x x x x x x n n ? 解 f (x )ln(1x )⎰⎰+='+=x x dx xdx x 0011])1[ln( ∑⎰∑∞=+∞=+-=-=01001)1(])1([n n n x n n n n x dx x (1x 1) 上述展开式对x 1也成立 这是因为上式右端的幂级数当x 1时收敛 而ln(1x )在x 1处有定义且连续例7 将函数f (x )sin x 展开成)4(π-x 的幂级数 解 因为 )]4sin()4[cos(22)]4(4sin[sin ππππ-+-=-+=x x x x ? 并且有 )( )4(!41)4(!211)4cos(42+∞<<-∞⋅⋅⋅--+--=-x x x x πππ? )( )4(!51)4(!31)4()4sin(53+∞<<-∞⋅⋅⋅--+---=-x x x x x ππππ? 所以 )( ] )4(!31)4(!21)4(1[22sin 32+∞<<-∞⋅⋅⋅+-----+=x x x x x πππ 例8 将函数341)(2++=x x x f 展开成(x 1)的幂级数解 因为 )411(81)211(41)3(21)1(21)3)(1(1341)(2-+--+=+-+=++=++=x x x x x x x x x f ∑∑∞=∞=-----=004)1()1(812)1()1(41n n nn n n n n x x )31( )1)(2121()1(0322<<----=∑∞=++x x n n n n n ? 提示 )211(2)1(21-+=-+=+x x x )411(4)1(43-+=-+=+x x x ∑∞=<-<---=-+0)1211( 2)1()1(2111n n n n x x x ? ∑∞=<-<---=-+0)1411( 4)1()1(4111n n n n x x x ? 收敛域的确定 由1211<-<-x 和1411<-<-x 得31<<-x展开式小结)11( 1112<<-⋅⋅⋅++⋅⋅⋅+++=-x x x x xn ? )( !1 !2112+∞<<-∞⋅⋅⋅+⋅⋅⋅+++=x x n x x e n x ? )( )!12()1( !5!3sin 12153+∞<<-∞⋅⋅⋅+--+⋅⋅⋅-+-=--x n x x x x x n n ? )( )!2()1( !4!21cos 242+∞<<-∞⋅⋅⋅+-+⋅⋅⋅-+-=x n x x x x n n ? )11( 1)1( 432)1ln(1432≤<-⋅⋅⋅++-+⋅⋅⋅+-+-=++x n x x x x x x n n ? !2)1(1)1(2⋅⋅⋅+-++=+x m m mx x m )11( !)1( )1(<<-⋅⋅⋅++-⋅⋅⋅-+x x n n m m m n ?§11 5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应用一、近似计算例1 计算5240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例1 计算5240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解 因为5/1455)311(33243240-=-= 所以在二项展开式中取51=m 431-=x 即得 ) 31!3594131!254131511(32401238245⋅⋅⋅-⋅⋅⋅⋅-⋅⋅⋅-⋅-=? 这个级数收敛很快 取前两项的和作为5240的近似值 其误差(也叫做截断误差)为 ) 31!451494131!3594131!2541(3||164123822⋅⋅⋅+⋅⋅⋅⋅⋅+⋅⋅⋅⋅+⋅⋅⋅=r ] )811(8111[31!25413282⋅⋅⋅+++⋅⋅⋅⋅< 200001402725181111312568<⋅⋅=-⋅⋅=? 于是取近似式为)31511(324045⋅-≈ 为了使“四舍五入”引起的误差(叫做舍入误差)与截断误差之和不超过104 计算时应取五位小数 然后四舍五入 因此最后得 9926.22405≈?例2 计算ln 2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例2 计算ln 2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解 在上节例5中 令 x 1可得 1)1( 312112ln 1⋅⋅⋅+-+⋅⋅⋅-+-=-nn .如果取这级数前n 项和作为ln2的近似值 其误差为 11||+≤n r n . 为了保证误差不超过410- 就需要取级数的前10000项进行计算. 这样做计算量太大了 我们必需用收敛较快的级数来代替它.把展开式 )11( 1)1( 432)1ln(1432≤<-⋅⋅⋅++-+⋅⋅⋅+-+-=++x n x x x x x x n n 中的x 换成x 得 )11( 432)1ln(432<≤⋅⋅⋅-----=-x x x x x x ? 两式相减 得到不含有偶次幂的展开式 )1ln()1ln(11ln x x x x --+=-+)11( ) 5131(253<<-⋅⋅⋅+++=x x x x ? 令211=-+xx 解出31=x 以31=x 代入最后一个展开式 得 ) 31713151313131(22ln 753⋅⋅⋅+⋅+⋅+⋅+=? 如果取前四项作为ln2的近似值 则误差为 ) 31131311113191(2||131194⋅⋅⋅+⋅+⋅+⋅=r ] )91(911[32211⋅⋅⋅+++< 7000001341911132911<⋅=-⋅=. 于是取 )31713151313131(22ln 753⋅+⋅+⋅+≈同样地 考虑到舍入误差 计算时应取五位小数 33333.031≈ 01235.031313≈⋅ 00082.031515≈⋅ 00007.031717≈⋅ 因此得 ln 206931例3 利用3!31sin x x x -≈ 求sin9的近似值 并估计误差解 首先把角度化成弧度91809⨯=π (弧度)20π=(弧度)从而 ()320!312020sin πππ-≈其次 估计这个近似值的精确度 在sin x 的幂级数展开式中令20π=x 得 20!7120!5120!312020sin 753⋅⋅⋅+⎪⎭⎫ ⎝⎛-⎪⎭⎫ ⎝⎛+⎪⎭⎫ ⎝⎛-=πππππ? 等式右端是一个收敛的交错级数 且各项的绝对值单调减少 取它的前两项之和作为20sin π的近似值 起误差为 3000001)2.0(120120!51||552<⋅<⎪⎭⎫ ⎝⎛≤πr ? 因此取 157080.020≈π 003876.0203≈⎪⎭⎫ ⎝⎛π 于是得 sin9015643这时误差不超过105例4 计算定积分 dx e x ⎰-21022π 的近似值 要求误差不超过00001(取56419.01≈π) 例4 求积分dx e x ⎰-21022π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104)解 将e x 的幂级数展开式中的x 换成x 2 得到被积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同济第六《高等数学》教案word-第12章 微分方程
第十二章 微分方程教学目的: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等概念。
2.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
4. 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微分方程:()()n yf x =, (,)y f x y '''+和(,)y f y y '''=5. 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求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和通解。
8.会解欧拉方程,会解包含两个未知函数的一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9.会解微分方程组(或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1、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2、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n yf x =, (,)y f x y '''+和(,)y f y y '''=3、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4、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教学难点:1、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2、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3、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
4、欧拉方程§121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函数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在数量方面的反映 利用函数关系又可以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研究 因此如何寻找出所需要的函数关系 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许多问题中 往往不能直接找出所需要的函数关系 但是根据问题所提供的情况有时可以列出含有要找的函数及其导数的关系式这样的关系就是所谓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建立以后 对它进行研究找出未知函数来 这就是解微分方程例1 一曲线通过点(1 2) 且在该曲线上任一点M (x y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2x 求这曲线的方程解 设所求曲线的方程为y y (x ) 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 可知未知函数y y (x )应满足关系式(称为微分方程)x dxdy2= (1)此外 未知函数y y (x )还应满足下列条件 x 1时y2 简记为y |x12 (2)把(1)式两端积分 得(称为微分方程的通解) ⎰=xdxy 2 即y x 2C (3)其中C 是任意常数 把条件“x 1时 y 2”代入(3)式 得212C由此定出C 1 把C 1代入(3)式 得所求曲线方程(称为微分方程满足条件y |x12的解)y x 21例 2 列车在平直线路上以20m/s(相当于72km/h)的速度行驶 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m/s2问开始制动后多少时间列车才能停住 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里行驶了多少路程?解 设列车在开始制动后t 秒时行驶了s 米 根据题意 反映制动阶段列车运动规律的函数s s (t )应满足关系式4.022-=dts d (4)此外 未知函数s s (t )还应满足下列条件t 0时 s0 20==dtds v 简记为s |t 0=0 s |t 0=20 (5)把(4)式两端积分一次 得 14.0C t dtds v +-==(6)再积分一次 得 s02t2C 1t C 2 (7)这里C 1 C 2都是任意常数 把条件v |t20代入(6)得20C 1 把条件s |t0代入(7)得0C 2把C 1 C 2的值代入(6)及(7)式得 v 04t 20 (8) s02t220t (9)在(8)式中令v 0 得到列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住所需的时间 504.020==t (s ) 再把t 50代入(9) 得到列车在制动阶段行驶的路程 s 025022050500(m )解 设列车在开始制动后t 秒时行驶了s 米 s 04 并且s |t 0=0s|t 0=20把等式s 04两端积分一次 得 s04t C 1即v04t C 1(C 1是任意常数)再积分一次 得 s 02t2C 1t C 2 (C 1 C 2都C 1是任意常数) 由v |t 020得20C 1 于是v04t 20由s |t0得0C 2 于是s 02t220t令v 0 得t 50(s) 于是列车在制动阶段行驶的路程s025022050500(m )几个概念微分方程 表示未知函数、未知函数的导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 叫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 未知函数是一元函数的微分方程 叫常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 未知函数是多元函数的微分方程 叫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 微分方程中所出现的未知函数的最高阶导数的阶数 叫微分方程的阶 x 3y x 2 y4xy3x2y (4) 4y 10y12y5y sin2xy(n )10一般n 阶微分方程 F (x y y y(n ))0y(n )f (x y yy (n1))微分方程的解 满足微分方程的函数(把函数代入微分方程能使该方程成为恒等式)叫做该微分方程的解 确切地说 设函数y (x )在区间I 上有n 阶连续导数 如果在区间I 上F [x (x )(x )(n )(x )]0 那么函数y (x )就叫做微分方程F (x y yy(n ))0在区间I 上的解通解如果微分方程的解中含有任意常数且任意常数的个数与微分方程的阶数相同这样的解叫做微分方程的通解初始条件 用于确定通解中任意常数的条件 称为初始条件 如 x x 0 时 y y 0 y y一般写成0y y x x == 00y y x x '='=特解 确定了通解中的任意常数以后 就得到微分方程的特解 即不含任意常数的解 初值问题 求微分方程满足初始条件的解的问题称为初值问题 如求微分方程yf (x y )满足初始条件00y y x x ==的解的问题 记为⎩⎨⎧=='=00),(y y y x f y x x积分曲线 微分方程的解的图形是一条曲线 叫做微分方程的积分曲线 例3 验证 函数 x C 1cos kt C 2 sin kt是微分方程0222=+x k dt x d 的解解 求所给函数的导数kt kC kt kC dtdx cos sin 21+-=)sin cos (sin cos 212221222kt C kt C k kt C k kt C k dt x d +-=--=将22dtx d 及x 的表达式代入所给方程 得 k 2(C 1cos kt C 2sin kt ) k 2(C 1cos kt C 2sin kt )0 这表明函数x C 1cos kt C 2sin kt 满足方程0222=+x k dt x d 因此所给函数是所给方程的解例4 已知函数x C 1cos kt C 2sin kt (k 0)是微分方程0222=+x k dtx d 的通解 求满足初始条件 x | t 0A x | t的特解解 由条件x | t 0A 及x C 1 cos kt C 2 sin kt 得C 1A 再由条件x | t0 及x (t ) kC 1sin kt kC 2cos kt 得C 20把C 1、C 2的值代入x C 1cos kt C 2sin kt 中 得 x A cos kt§12 2 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观察与分析 1 求微分方程y2x 的通解 为此把方程两边积分 得y x 2C一般地 方程y f (x )的通解为C dx x f y +=⎰)((此处积分后不再加任意常数)2 求微分方程y2xy 2的通解因为y 是未知的 所以积分⎰dx xy 22无法进行 方程两边直接积分不能求出通解 为求通解可将方程变为xdx dy y 212= 两边积分 得 C x y+=-21 或Cx y +-=21可以验证函数Cx y +-=21是原方程的通解 一般地 如果一阶微分方程y(x , y )能写成g (y )dy f (x )dx形式 则两边积分可得一个不含未知函数的导数的方程 G (y )F (x )C由方程G (y )F (x )C 所确定的隐函数就是原方程的通解 对称形式的一阶微分方程一阶微分方程有时也写成如下对称形式 P (x y )dx Q (x y )dy在这种方程中 变量x 与y 是对称的若把x 看作自变量、y 看作未知函数 则当Q (x ,y )0时 有),(),(y x Q y x P dx dy -=若把y 看作自变量、x 看作未知函数 则当P (x ,y )0时 有),(),(y x P y x Q dy dx -=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如果一个一阶微分方程能写成g (y )dy f (x )dx (或写成y(x )(y ))的形式 就是说 能把微分方程写成一端只含y 的函数和dy 另一端只含x 的函数和dx 那么原方程就称为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讨论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1) y 2xy 是 y 1dy 2xdx(2)3x 25x y0 是 dy (3x 25x )dx(3)(x2y 2)dx xydy =0 不是(4)y 1x y 2xy 2 是 y(1x )(1y 2)(5)y 10x y是 10ydy 10xdx(6)xy y x y +=' 不是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第一步 分离变量 将方程写成g (y )dy f (x )dx 的形式 第二步 两端积分⎰⎰=dxx f dy y g )()( 设积分后得G (y )F (x )C第三步 求出由G (y )F (x )C 所确定的隐函数y (x )或x(y )G (y )F (x ) C y(x )或x(y )都是方程的通解 其中G (y )F (x )C 称为隐式(通)解例1 求微分方程xy dxdy2=的通解 解 此方程为可分离变量方程 分离变量后得xdx dy y21=两边积分得⎰⎰=xdx dy y 21即 ln|y |x 2C 1从而 2112xC C xe e e y ±=±=+因为1C e ±仍是任意常数 把它记作C 便得所给方程的通解 2xCe y =解 此方程为可分离变量方程 分离变量后得xdx dy y 21=两边积分得⎰⎰=xdxdy y 21即 ln|y |x 2ln C 从而 2xCe y =例2 铀的衰变速度与当时未衰变的原子的含量M 成正比 已知t 0时铀的含量为M 0 求在衰变过程中铀含量M (t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 解 铀的衰变速度就是M (t )对时间t 的导数dtdM由于铀的衰变速度与其含量成正比 故得微分方程 M dtdM λ-=其中(>0)是常数 前的曲面号表示当t 增加时M 单调减少 即0<dtdM由题意 初始条件为 M |tM 0将方程分离变量得dt MdM λ-=两边积分 得⎰⎰-=dt M dM )(λ即 ln Mt ln C 也即M Cet由初始条件 得M 0CeC所以铀含量M (t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M M 0et例 3 设降落伞从跳伞塔下落后 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 并设降落伞离开跳伞塔时速度为零 求降落伞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解 设降落伞下落速度为v (t )降落伞所受外力为F mg kv ( k 为比例系数)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 ma 得函数v (t )应满足的方程为 kv mg dtdv m-= 初始条件为 v |t方程分离变量 得mdt kv mg dv =-两边积分 得⎰⎰=-mdt kv mg dv1)ln(1C m t kv mg k +=--即 t m k Cek mg v -+=(ke C kC 1--=) 将初始条件v |t 00代入通解得kmgC -=于是降落伞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1(t m k e kmgv --=例4 求微分方程221xy y x dxdy+++=的通解解 方程可化为)1)(1(2y x dxdy++=分离变量得dx x dy y )1(112+=+两边积分得⎰⎰+=+dx x dy y )1(112 即Cx x y ++=221arctan于是原方程的通解为)21tan(2C x x y ++=例4 有高为1m 的半球形容器 水从它的底部小孔流出 小孔横截面面积为1cm2开始时容器内盛满了水 求水从小孔流出过程中容器里水面高度h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 解 由水力学知道 水从孔口流出的流量Q 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gh S dtdV Q 262.0==其中0 62为流量系数 S 为孔口横截面面积g 为重力加速度现在孔口横截面面积S 1cm 2 故gh dtdV 262.0= 或dtgh dV 262.0=另一方面 设在微小时间间隔[t t d t ]内 水面高度由h 降至h dh (dh 0)则又可得到 dVr 2dh其中r 是时刻t 的水面半径右端置负号是由于dh 0而dV 0的缘故又因222200)100(100h h h r -=--=所以 dV(200h h 2)dh通过比较得到dhh h dt gh )200(262.02--=π这就是未知函数h h (t )应满足的微分方程此外 开始时容器内的水是满的 所以未知函数h h (t )还应满足下列初始条件 h |t100将方程dh h h dt gh )200(262.02--=π分离变量后得 dhh h gdt )200(262.02321--=π两端积分 得 ⎰--=dhh h gt )200(262.02321π即 Ch h g t +--=)523400(262.02523π其中C 是任意常数 由初始条件得C g t +⨯-⨯-=)100521003400(262.02523π5101514262.0)52000003400000(262.0⨯⨯=-=g g C ππ因此 )310107(262.0252335h h gt +-⨯=π上式表达了水从小孔流出的过程中容器内水面高度h 与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12 3 齐次方程 齐次方程 如果一阶微分方程),(y x f dxdy=中的函数f (x , y )可写成 xy的函数 即)(),(x y y x f ϕ= 则称这方程为齐次方程下列方程哪些是齐次方程?(1)022=---'x y y y x 是齐次方程1)(222-+=⇒-+=⇒xyx y dx dy x x y y dx dy(2)2211y y x -='-不是齐次方程2211x y dx dy --=⇒(3)(x2y 2)dx xydy 0是齐次方程 xyy x dx dy xy y x dx dy +=⇒+=⇒22(4)(2x y 4)dx (x y 1)dy 0不是齐次方程142-+-+-=⇒y x y x dx dy(5)0ch 3)ch 3sh 2(=-+dy xy x dx x y y x yx 是齐次方程x y x y dx dy xy x x y y x y x dx dy +=⇒+=⇒th 32ch 3ch 3sh 2齐次方程的解法在齐次方程)(x ydx dy ϕ=中 令x y u = 即y ux 有)(u dxdu xu ϕ=+分离变量 得x dx u u du =-)(ϕ两端积分 得⎰⎰=-xdx u u du )(ϕ求出积分后 再用xy代替u 便得所给齐次方程的通解 例1 解方程dxdyxydx dy x y =+22 解 原方程可写成1)(222-=-=xy x y xxy ydx dy因此原方程是齐次方程 令u xy = 则 y ux dxdu x u dx dy+=于是原方程变为12-=+u u dx du x u 即 1-=u u dx du x 分离变量 得 xdx du u =-)11(两边积分 得uln|u |Cln|x |或写成ln|xu |u C以xy代上式中的u 便得所给方程的通解C xy y +=||ln例2 有旋转曲面形状的凹镜 假设由旋转轴上一点O 发出的一切光线经此凹镜反射后都与旋转轴平行 求这旋转曲面的方程 解 设此凹镜是由xOy 面上曲线L yy (x )(y >0)绕x 轴旋转而成 光源在原点 在L 上任取一点M (x , y ) 作L 的切线交x 轴于A 点O 发出的光线经点M 反射后是一条平行于x 轴射线 由光学及几何原理可以证明OA OM 因为 x y y OP PM OP AP OA -'=-=-=αcot而 22y x OM +=于是得微分方程22y x x y y+=-'整理得1)(2++=yx y x dy dx 这是齐次方程问题归结为解齐次方程1)(2++=yx y x dy dx令vyx = 即x yv 得12++=+v v dydv yv 即 12+=v dydv y分离变量 得ydy v dv =+12两边积分 得 C y v v ln ln )1ln(2-=++, C yv v =++⇒12, 1)(22+=-⇒v v Cy , 1222=-CyvC y 以yv x 代入上式 得)2(22C x C y +=这是以x 轴为轴、焦点在原点的抛物线 它绕x 轴旋转所得旋转曲面的方程为)2(222C x C z y +=+这就是所求的旋转曲面方程例3 设河边点O 的正对岸为点A 河宽OA h 两岸为平行直线 水流速度为a 有一鸭子从点A 游向点O 设鸭子的游速为b (b >a ) 且鸭子游动方向始终朝着点 O 求鸭子游过的迹线的方程例3 设一条河的两岸为平行直线 水流速度为a有一鸭子从岸边点A 游向正对岸点O 设鸭子的游速为b (b >a ) 且鸭子游动方向始终朝着点O 已知OA h 求鸭子游过的迹线的方程解 取O 为坐标原点 河岸朝顺水方向为x 轴 y 轴指向对岸 设在时刻t 鸭子位于点P (x , y ) 则鸭子运动速度) ,() ,(dtdy dt dx v v y x ==v 故有yx v v dy dx =另一方面 ) ,()0 ,(2222y x y y x x b a +-+-+=+=b a v ) ,(2222y x by y x bx a +-+-=v因此yxy x b a v v dy dx y x ++-==1)(2 即yxy x b a dy dx ++-=1)(2问题归结为解齐次方程yxy x b a dy dx ++-=1)(2令uyx = 即x yu 得12+-=u ba dy du y分离变量 得dy bya u du -=+12两边积分 得 )ln (ln arsh C y ab u +-=将yx u =代入上式并整理 得])()[(2111b ab aCy Cy C x +--= 以x |yh0代入上式 得hC 1=故鸭子游过的轨迹方程为])()[(211b a b a hy h y h x +--= 0y h 将y x u =代入)ln (ln arsh C y a b u +-=后的整理过程)ln (ln arsh C y a b y x +-=a bCy y x -=⇒)ln(sh ])()[(21a ba bCy Cy y x -=⇒- ])()[(2a b a b Cy Cy y x -=⇒-])()[(2111a b a b Cy Cy C x +--=⇒§ 线性微分方程一、 线性方程 线性方程 方程)()(x Q y x P dxdy=+叫做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如果Q (x )0 则方程称为齐次线性方程 否则方程称为非齐次线性方程 方程0)(=+y x P dx dy 叫做对应于非齐次线性方程)()(x Q y x P dxdy=+的齐次线性方程 下列方程各是什么类型方程? (1)y dxdyx =-)2(021=--y x dx dy 是齐次线性方程 (2) 3x 25x 5y0y3x25x 是非齐次线性方程(3) y y cos x e sin x是非齐次线性方程(4)y x dxdy+=10 不是线性方程(5)0)1(32=++x dxdy y 0)1(23=+-y x dx dy 或32)1(x y dy dx +-不是线性方程齐次线性方程的解法 齐次线性方程0)(=+y x P dxdy是变量可分离方程 分离变量后得dx x P ydy)(-=两边积分 得1)(||ln C dx x P y +-=⎰或 )( 1)(C dxx P e C Ce y ±=⎰=-这就是齐次线性方程的通解(积分中不再加任意常数) 例1 求方程y dxdyx =-)2(的通解 解 这是齐次线性方程 分离变量得2-=x dx y dy两边积分得ln|y |ln|x 2|lnC方程的通解为y C (x 2) 非齐次线性方程的解法将齐次线性方程通解中的常数换成x 的未知函数u (x )把⎰=-dxx P e x u y )()(设想成非齐次线性方程的通解 代入非齐次线性方程求得)()()()()()()()()(x Q e x u x P x P e x u e x u dx x P dx x P dx x P =⎰+⎰-⎰'---化简得 ⎰='dxx P e x Q x u )()()(Cdx e x Q x u dxx P +⎰=⎰)()()(于是非齐次线性方程的通解为])([)()(C dx e x Q e y dxx P dx x P +⎰⎰=⎰-或 dx e x Q e Ce y dx x P dx x P dx x P ⎰⎰⎰+⎰=--)()()()(非齐次线性方程的通解等于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通解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的一个特解之和例2 求方程25)1(12+=+-x x y dx dy 的通解 解 这是一个非齐次线性方程 先求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012=+-x y dx dy 的通解 分离变量得12+=x dx y dy两边积分得ln y 2ln (x 1)ln C齐次线性方程的通解为 y C (x 1)2用常数变易法 把C 换成u 即令y u (x 1)2代入所给非齐次线性方程 得2522)1()1(12)1(2)1(+=+⋅+-+⋅++⋅'x x u x x u x u21)1(+='x u两边积分 得C x u ++=23)1(32再把上式代入y u (x1)2中即得所求方程的通解为])1(32[)1(232C x x y +++=解 这里12)(+-=x x P 25)1()(+=x x Q 因为 )1ln(2)12()(+-=+-=⎰⎰x dx x dx x P2)1ln(2)()1(+==⎰+-x e e x dxx P2321225)()1(32)1()1()1()(+=+=++=⎰⎰⎰⎰-x dx x dx x x dx e x Q dx x P所以通解为 ])1(32[)1(])([232)()(C x x C dx e x Q ey dxx P dxx P +++=+⎰⎰=⎰-例3 有一个电路如图所示 其中电源电动势为E E m sin t (E m 、都是常数) 电阻R 和电感L 都是常量 求电流i (t )解 由电学知道 当电流变化时 L 上有感应电动势dtdi L - 由回路电压定律得出0=--iR dtdi L E 即LE i L R dt di =+把E E m sin t 代入上式 得t LE i L R dt di m sin ω=+初始条件为 i |t 0方程t LE i L R dt di m sin ω=+为非齐次线性方程 其中LR t P =)( t LE t Q msin )(ω=由通解公式 得 ])([)()()(C dt e t Q et i dtt P dtt P +⎰⎰=⎰-) sin (C dt e t LE e dt L Rm dt L R +⎰⎰=⎰-ω)sin (C dt te e LE t L R t L Rm +=⎰-ωt LR mCe t L t R LR E -+-+=) cos sin (222ωωωω其中C 为任意常数 将初始条件i |t0代入通解 得222 L R LE C m ωω+=因此 所求函数i (t )为) cos sin ( )(222222t L t R L R E e L R LE t i m t L R m ωωωωωω-+++=-二、伯努利方程 伯努利方程 方程n y x Q y x P dxdy)()(=+ (n 0 1) 叫做伯努利方程 下列方程是什么类型方程?(1)4)21(3131y x y dx dy -=+ 是伯努利方程 (2)5xy y dx dy += 5xy y dxdy=- 是伯努利方程(3)x y y x y +='11-=-'xy y xy 是伯努利方程(4)x xy dxdy42=- 是线性方程 不是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的解法 以y n除方程的两边 得 )()(1x Q y x P dxdyy n n =+-- 令z y1n得线性方程)()1()()1(x Q n z x P n dxdz -=-+例4 求方程2)(ln y x a xydx dy -+的通解 解 以y 2除方程的两端 得 x a y xdx dy y ln 112=+-- 即 xa y xdx y d ln 1)(11=+---令z y1则上述方程成为x a z xdx dz ln 1-=-这是一个线性方程 它的通解为 ])(ln 2[2x a C x z -=以y 1代z 得所求方程的通解为 1])(ln 2[2=-x a C yx经过变量代换 某些方程可以化为变量可分离的方程 或化为已知其求解方法的方程 例5 解方程yx dx dy+=1解 若把所给方程变形为y x dydx +=即为一阶线性方程则按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可求得通解 但这里用变量代换来解所给方程令x y u 则原方程化为udx du 11=- 即uu dx du 1+=分离变量 得dx du u u =+1两端积分得 u ln|u1|x ln|C |以u x y 代入上式 得 y ln|x y 1|ln|C | 或x Ceyy 1§125 全微分方程全微分方程 一个一阶微分方程写成P (x , y )dx Q (x , y )dy 0形式后 如果它的左端恰好是某一个函数u u (x , y )的全微分du (x , y )P (x , y )dx Q (x , y )dy那么方程P (x , y )dx Q (x , y )dy 0就叫做全微分方程 这里),(y x P xu =∂∂),(y x Q yu =∂∂而方程可写为 du (x , y )0全微分方程的判定 若P (x , y )、Q (x , y )在单连通域G 内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 且xQ y P ∂∂=∂∂则方程P (x , y )dx Q (x , y )dy 0是全微分方程 全微分方程的通解若方程P (x , y )dx Q (x , y )dy 0是全微分方程 且du (x , y )P (x , y )dx Q (x , y )dy 则 u (x , y )C 即)),(( ),(),(0000G y x C dx y x Q dx y x P yy xx∈=+⎰⎰是方程P (x , y )dx Q (x , y )dy 0的通解 例1 求解(5x 43xy2y 3)dx (3x 2y 3xy 2y 2 )dy 0解 这里xQ y xy y P ∂∂=-=∂∂236所以这是全微分方程 取(x 0, y 0)(0, 0)有⎰⎰+-+=y xdy y dx y xy x y x u 020324)35(),(332253123y xy y x x +-+=于是 方程的通解为Cy xy y x x =+-+332253123积分因子 若方程P (x , y )dx Q (x , y )dy 0不是全微分方程 但存在一函数(x , y ) ((x , y )0) 使方程(x , y )P (x , y )dx(x , y )Q (x , y )dy 0是全微分方程 则函数(x , y )叫做方程P (x , y )dx Q (x , y )dy 0的积分因子例2 通过观察求方程的积分因子并求其通解: (1)ydx xdy 0(2)(1xy )ydx (1xy )xdy 0 解 (1)方程ydx xdy 0不是全微分方程 因为 2)(y xdy ydx yx d -=所以21y 是方程ydx xdy 0的积分因子 于是 02=-y xdy ydx 是全微分方程 所给方程的通解为C y x =(2)方程(1xy )ydx (1xy )xdy 0不是全微分方程将方程的各项重新合并 得(ydx xdy )xy (ydx xdy )0再把它改写成 0)()(22=-+ydy x dx y x xy d这时容易看出2)(1xy 为积分因子 乘以该积分因子后 方程就变为0)()(2=-+ydyx dx xy xy d 积分得通解C y x xy ln ||ln 1=+- 即xyCe yx 1=我们也可用积分因子的方法来解一阶线性方程y P (x )y Q (x )可以验证⎰=dxx P e x )()(μ是一阶线性方程y P (x )y Q (x )的一个积分因子 在一阶线性方程的两边乘以⎰=dxx P e x )()(μ得⎰=⎰+⎰'dxx P dxx P dxx P e x Q e x yP e y )()()()()( 即 ⎰='⎰+⎰'dxx P dxx P dx x P e x Q e y e y )()()()(][亦即 ⎰='⎰dxx P dxx P e x Q ye )()()(][ 两边积分 便得通解 Cdx e x Q ye dxx P dxx P +⎰=⎰⎰)()()( 或 ])([)()(C dx e x Q e y dxx P dx x P +⎰⎰=⎰-例3用积分因子求x xy dxdy42=+的通解 解 方程的积分因子为 22)(xxdxe e x =⎰=μ方程两边乘以2x e 得 22242xx x xe y xe e y =+' 即224)(xx xe y e ='于是 Ce dx xe y e x x x +==⎰22224因此原方程的通解为2224xx Ce dx xe y -+==⎰§126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一、y (n )f (x )型的微分方程 解法 积分n 次1)1()(C dx x f y n +=⎰-21)2(])([C dx C dx x f y n ++=⎰⎰-例1 求微分方程y e 2x cos x 的通解解 对所给方程接连积分三次 得 12sin 21C x e y x +-=''212cos 41C x C x e y x +++='3221221sin 81C x C x C x e y x ++++=这就是所给方程的通解或 122sin 21C x e y x +-=''2122cos 41C x C x e y x +++='32212sin 81C x C x C x e y x ++++=这就是所给方程的通解例 2 质量为m 的质点受力F 的作用沿Ox 轴作直线运动 设力F 仅是时间t 的函数F F (t ) 在开始时刻t 0时F (0)F 0 随着时间t 的增大 此力F 均匀地减小 直到t T 时 F (T )0 如果开始时质点位于原点 且初速度为零 求这质点的运动规律 解 设x x (t )表示在时刻t 时质点的位置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质点运动的微分方程为)(22t F dtx d m =由题设 力F (t )随t 增大而均匀地减小 且t 0时 F (0)F 0所以F (t )F 0kt 又当t T 时 F (T )0 从而 )1()(0TtF t F -=于是质点运动的微分方程又写为)1(022T t m F dtx d -=其初始条件为0|0==t x0|0==t dt dx把微分方程两边积分 得120)2(CTt t m F dt dx +-=再积分一次 得21320)621(C t C Tt t m F x ++-= 由初始条件x |t 00 0|0==t dtdx 得C 1C 20于是所求质点的运动规律为)621(320Tt t m F x -= 0t T解 设x x (t )表示在时刻t 时质点的位置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质点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mxF (t )由题设 F (t )是线性函数 且过点(0 F 0)和(T 0) 故1)(0=+T tF t F 即)1()(0Tt F t F -=于是质点运动的微分方程又写为 )1(0Tt m F x -='' 其初始条件为x |t 00 x |t把微分方程两边积分 得 120)2(C Tt t m F x +-=' 再积分一次 得2320)621(C Tt t m F x +-= 由初始条件x |t 00 x |t得C 1C 20于是所求质点的运动规律为)621(320Tt t m F x -= 0t T二、y f (xy )型的微分方程解法 设yp 则方程化为p f (x p ) 设p f (x p )的通解为p (x C 1) 则),(1C x dxdyϕ=原方程的通解为21),(C dx C x y +=⎰ϕ例3 求微分方程 (1x 2)y 2xy 满足初始条件y |x1y|x3的特解解 所给方程是y f (x y )型的 设yp 代入方程并分离变量后 有dx x x p dp 212+=两边积分 得ln|p |ln(1x 2)C即 p y C 1(1x 2) (C 1e C )由条件y |x 03 得C 13所以 y 3(1x 2)两边再积分 得 y x 33x C 2 又由条件y |x 01 得C 21于是所求的特解为y x 33x 1例4 设有一均匀、柔软的绳索 两端固定 绳索仅受重力的作用而下垂 试问该绳索在平衡状态时是怎样的曲线?三、yf (y y )型的微分方程解法 设y p 有dydpp dx dy dy dp dx dp y =⋅==''原方程化为),(p y f dy dpp = 设方程),(p y f dydpp =的通解为y p (y C 1) 则原方程的通解为21),(C x C y dy+=⎰ϕ例5 求微分yy y20的通解解 设y p 则dydp py =''代入方程 得02=-p dydp yp在y 0、p 0时 约去p 并分离变量 得ydy p dp =两边积分得ln|p |ln|y |ln c即 p Cy 或yCy (C c )再分离变量并两边积分 便得原方程的通解为 ln|y |Cx ln c 1 或 y C 1e Cx(C 1c 1)例5 求微分yy y 20的通解解 设y p 则原方程化为02=-p dydp yp当y 0、p 0时 有01=-p ydy dp 于是 yC e p dyy 11=⎰=即 yC 1y 0从而原方程的通解为 xC dxC e C e C y 1122=⎰=例6 一个离地面很高的物体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落向地面 求它落 到地面时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12 7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一、二阶线性微分方程举例例1 设有一个弹簧 上端固定 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 取x 轴铅直向下 并取物体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给物体一个初始速度v 00后 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上下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 物体的位置x 是t 的函数 x x (t ) 设弹簧的弹性系数为c则恢复力fcx又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的大小与速度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则dtdx R 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dt dxcx dt x d mμ--=22移项 并记mn μ=2 mck =2则上式化为 02222=++x k dt dx n dtx d这就是在有阻尼的情况下 物体自由振动的微分方程 如果振动物体还受到铅直扰力 F H sin pt 的作用 则有pt h x k dt dx n dt x d sin 2222=++其中mH h =这就是强迫振动的微分方程例2 设有一个由电阻R 、自感L 、电容C 和电源E 串联组成的电路 其中R 、L 、及C 为常数电源电动势是时间t 的函数 E E m sin t 这里E m 及也是常数设电路中的电流为i (t ) 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为q (t )两极板间的电压为u c 自感电动势为E L 由电学知道 dtdqi =Cq u c =dtdi LE L -=根据回路电压定律 得0=---Ri C q dt di L E 即 tE u dt du RC dt u d LC m c cc ωsin 22=++或写成t LC E u dt du dt u d m cc c ωωβsin 22022=++ 其中L R 2=β LC10=ω 这就是串联电路的振荡方程 如果电容器经充电后撤去外电源(E 0) 则上述成为022022=++c c c u dt du dtu d ωβ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P (x )y Q (x )y f (x )若方程右端f (x )0时 方程称为齐次的 否则称为非齐次的二、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 先讨论二阶齐次线性方程 yP (x )yQ (x )y 0 即0)()(22=++y x Q dx dyx P dxy d定理1 如果函数y 1(x )与y 2(x )是方程 yP (x )yQ (x )y 0的两个解 那么y C 1y 1(x )C 2y 2(x )也是方程的解 其中C 1、C 2是任意常数齐次线性方程的这个性质表明它的解符合叠加原理 证明 [C 1y 1C 2y 2]C 1 y 1C 2 y 2[C 1y 1C 2y 2]C 1 y 1C 2 y 2因为y 1与y 2是方程y P (x )y Q (x )y 0 所以有y 1P (x )y 1Q (x )y 10及y 2P (x )y 2Q (x )y 20从而 [C 1y 1C 2y 2]P (x )[ C 1y 1C 2y 2]Q (x )[ C 1y 1C 2y 2]C 1[y 1P (x )y 1Q (x )y 1]C 2[y 2P (x )y 2Q (x )y 2]000这就证明了y C 1y 1(x )C 2y 2(x )也是方程y P (x )yQ (x )y 0的解函数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设y 1(x ) y 2(x ) y n (x )为定义在区间I 上的n 个函数 如果存在n 个不全为零的常数k 1 k 2k n使得当x I 时有恒等式k 1y 1(x )k 2y 2(x ) k n y n (x )0成立 那么称这n 个函数在区间I 上线性相关 否则称为线性无关 判别两个函数线性相关性的方法对于两个函数 它们线性相关与否 只要看它们的比是否为常数 如果比为常数 那么它们就线性相关 否则就线性无关例如 1 cos 2x sin 2x 在整个数轴上是线性相关的 函数1 x x 2在任何区间(a ,b)内是线性无关的定理2 如果如果函数y1(x)与y2(x)是方程y P(x)y Q(x)y0的两个线性无关的解那么y C1y1(x)C2y2(x) (C1、C2是任意常数)是方程的通解例3 验证y1cos x与y2sin x是方程y y0的线性无关解并写出其通解解因为y1y1cos x cos x0y2y2sin x sin x0所以y1cos x与y2sin x都是方程的解因为对于任意两个常数k1、k2要使k1cos x k2sin x0只有k1k20所以cos x与sin x在(, )内是线性无关的因此y1cos x与y2sin x是方程y y0的线性无关解方程的通解为y C1cos x C2sin x例4 验证y1x与y2e x是方程(x1)y xy y0的线性无关解并写出其通解解因为(x1)y1xy1y10x x0(x1)y2xy2y2(x1)e x xe x e x0所以y1x与y2e x都是方程的解因为比值e x/x不恒为常数所以y1x与y2e x在(, )内是线性无关的因此y1x与y2e x是方程(x1)y xy y0的线性无关解方程的通解为y C1x C2e x推论如果y1(x)y2(x)y n(x)是方程y(n)a1(x)y(n1)a n1(x)y a n(x)y0的n个线性无关的解那么此方程的通解为y C1y1(x)C2y2(x) C n y n(x)其中C1C2C n为任意常数二阶非齐次线性方程解的结构我们把方程y P(x)y Q(x)y0叫做与非齐次方程y P(x)y Q(x)y f(x)对应的齐次方程定理3 设y*(x)是二阶非齐次线性方程y P(x)y Q(x)y f(x)的一个特解Y(x)是对应的齐次方程的通解那么y Y(x)y*(x)是二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证明提示 [Y(x)y*(x)]P(x)[ Y(x)y*(x)]Q(x)[ Y(x)y*(x)][Y P(x)Y Q(x)Y ][ y* P(x)y* Q(x)y*]0 f(x) f(x)例如Y C1cos x C2sin x是齐次方程y y0的通解y*x22是y y x2的一个特解因此y C1cos x C2sin x x22是方程y y x2的通解定理4 设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y P(x)y Q(x)y f(x)的右端f(x)几个函数之和如y P(x)y Q(x)y f1(x)f2(x)而y1*(x)与y2*(x)分别是方程y P(x)y Q(x)y f1(x)与y P(x)y Q(x)y f2(x)的特解那么y1*(x)y2*(x)就是原方程的特解证明提示[y1y2*]P(x)[ y1*y2*]Q(x)[ y1*y2*][ y1*P(x) y1*Q(x) y1*][ y2*P(x) y2*Q(x) y2*]f1(x)f2(x)§129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方程 ypy qy 0称为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其中p 、q 均为常数如果y 1、y 2是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两个线性无关解 那么y C 1y 1C 2y 2就是它的通解 我们看看能否适当选取r 使y erx满足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为此将y e rx 代入方程y py qy 0得(r2pr q )e rx 0由此可见 只要r 满足代数方程r 2pr q 0 函数y e rx 就是微分方程的解特征方程 方程r2pr q 0叫做微分方程ypyqy 0的特征方程 特征方程的两个根r 1、r 2可用公式2422,1qp p r -±+-= 求出特征方程的根与通解的关系(1)特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r 1、r 2时 函数x r e y 11=、x r e y 22=是方程的两个线性无关的解 这是因为 函数xr ey 11=、xr ey 22=是方程的解 又xr r xr x r e e e y y )(212121-==不是常数 因此方程的通解为 xr x r e C e C y 2121+=(2)特征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r 1r 2时 函数x r e y 11=、x r xe y 12=是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两个线性无关的解这是因为 x r e y 11=是方程的解 又x r x r xr x r x r x r qxe e xr p e xr r xe q xe p xe 111111)1()2()()()(1211++++=+'+'' 0)()2(121111=++++=q pr r xe p r e x r x r所以x r xe y 12=也是方程的解 且x e xe y y x r xr ==1112不是常数 因此方程的通解为 xr x r xe C e C y 1121+=(3)特征方程有一对共轭复根r 1, 2i 时 函数y e(i )x、y e (i )x是微分方程的两个线性无关的复数形式的解 函数y e xcos x 、y e x sin x 是微分方程的两个线性无关的实数形式的解 函数y 1e(i )x和y 2e(i )x都是方程的解 而由欧拉公式 得y 1e (i )x e x (cos x i sin x ) y 2e(i )xe x (cos x i sin x )y 1y 22e x cos x )(21cos 21y y x e x +=βα y 1y 22ie x sin x )(21sin 21y y ix e x -=βα故e x cos x 、y 2e xsin x 也是方程解可以验证 y 1e x cos x 、y 2e xsin x 是方程的线性无关解 因此方程的通解为y e x(C 1cos x C 2sin x ) 求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y py qy 0的通解的步骤为第一步 写出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 r2pr q 0第二步 求出特征方程的两个根r 1、r 2第三步 根据特征方程的两个根的不同情况 写出微分方程的通解 例1 求微分方程y2y3y 0的通解解 所给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为。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word【篇一: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函数与极限】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a, b, c, d, e, f, g}.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a={a1, a2, ? ? ?, an},m={x | x具有性质p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几个数集:n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n={0, 1, 2, ? ? ?, n, ? ? ?}. n+={1, 2, ? ? ?, n, ? ? ?}.r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z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z={? ? ?, -n, ? ? ?, -2, -1, 0, 1, 2, ? ? ?, n, ? ? ?}.q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p q={|p∈z,q∈n+且p与q互质} q子集: 若x∈a, 则必有x∈b, 则称a是b的子集, 记为a?b(读作a包含于b)或b?a .如果集合a与集合b互为子集, a?b且b?a, 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 记作a=b.若a?b且a≠b, 则称a是b的真子集, 记作a?≠b . 例如, n?≠z?≠q?≠r.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集合的运算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或者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b, 即a?b={x|x∈a或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b, 即a?b={x|x∈a且x∈b}.设a、b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b, 即a\b={x|x∈a且x?b}.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都是i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c.集合运算的法则: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1)交换律a?b=b?a, a?b=b?a;(2)结合律 (a?b)?c=a?(b?c), (a?b)?c=a?(b?c);(3)分配律 (a?b)?c=(a?c)?(b?c), (a?b)?c=(a?c)?(b?c);(4)对偶律 (a?b)c=ac ?bc, (a?b)c=ac ?bc.(a?b)c=ac ?bc的证明:x∈(a?b)c?x?a?b?x?a且x?b?x∈a c且x∈bc ?x∈ac ?bc, 所以(a?b)c=ac ?bc.直积(笛卡儿乘积):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 在集合a中任意取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任意取一个元素y, 组成一个有序对(x, y), 把这样的有序对作为新元素, 它们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直积, 记为a?b, 即 a?b={(x, y)|x∈a且y∈b}.例如, r?r={(x, y)| x∈r且y∈r }即为xoy面上全体点的集合, r?r常记作r2.3. 区间和邻域有限区间:设ab, 称数集{x|axb}为开区间, 记为(a, b), 即(a, b)={x|axb}.类似地有[a, b] = {x | a ≤x≤b }称为闭区间,[a, b) = {x | a≤xb }、(a, b] = {x | ax≤b }称为半开区间.其中a和b称为区间(a, b)、[a, b]、[a, b)、(a, b]的端点, b-a称为区间的长度.无限区间:[a, +∞) = {x | a≤x }, (-∞, b] = {x | x b } , (-∞, +∞)={x | | x | +∞}.区间在数轴上的表示:邻域: 以点a为中心的任何开区间称为点a的邻域, 记作u(a).二、映射1. 映射的概念定义设x、y是两个非空集合, 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 使得对x中每个元素x, 按法则f, 在y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 则称f为从x 到y的映射, 记作f : x→y ,其中y称为元素x(在映射f下)的像, 并记作f(x), 即y=f(x),而元素x称为元素y(在映射f下)的一个原像; 集合x称为映射f的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x ;x中所有元素的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f的值域, 记为r f, 或f(x), 即r f=f(x)={f(x)|x∈x}.需要注意的问题:(1)构成一个映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集合x, 即定义域d f=x; 集合y, 即值域的范围: r f ?y; 对应法则f, 使对每个x∈x, 有唯一确定的y=f(x)与之对应.(2)对每个x∈x, 元素x的像y是唯一的; 而对每个y∈r f, 元素y的原像不一定是唯一的; 映射f的值域r f是y的一个子集, 即r f ?y, 不一定r f=y .例1设f : r→r, 对每个x∈r, f(x)=x2.显然, f是一个映射, f的定义域d f=r, 值域r f ={y|y≥0}, 它是r的一个真子集. 对于r f 中的元素y, 除y=0外, 它的原像不是唯一的. 如y=4的原像就有x=2和x=-2两个.例2设x={(x, y)|x2+y2=1}, y={(x, 0)||x|≤1}, f : x →y, 对每个(x, y)∈x, 有唯一确定的(x, 0)∈y与之对应.显然f是一个映射, f的定义域d f=x, 值域r f =y. 在几何上, 这个映射表示将平面上一个圆心在原点的单位圆周上的点投影到x轴的区间[-1, 1]上.(3) f :[-, ]→[-1, 1], 对每个x∈[-, ], f(x)=sin x . 2222f是一个映射, 定义域d f =[-, ], 值域r f =[-1, 1]. 22满射、单射和双射:设f是从集合x到集合y的映射, 若r f =y, 即y中任一元素y都是x 中某元素的像, 则称f为x到y上的映射或满射; 若对x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x 1≠x 2, 它们的像f(x 1)≠f(x 2), 则称f为x到y的单射; 若映射f既是单射, 又是满射, 则称f为一一映射(或双射).上述三例各是什么映射?2. 逆映射与复合映射设f是x到y的单射, 则由定义, 对每个y∈r f , 有唯一的x∈x, 适合f(x)=y, 于是, 我们可定义一个从r f 到x的新映射g, 即g : r f →x,对每个y∈r f , 规定g(y)=x, 这x满足f(x)=y. 这个映射g称为f的逆映射, 记作f -1, 其定义域df-1=r f , 值域rf-1=x .按上述定义, 只有单射才存在逆映射. 上述三例中哪个映射存在逆映射?设有两个映射g : x→y 1,f : y 2→z,其中y 1?y 2. 则由映射g和f可以定出一个从x到z的对应法则, 它将每个x∈x映射成f[g(x)]∈z . 显然, 这个对应法则确定了一个从x 到z的映射, 这个映射称为映射g和f构成的复合映射, 记作f o g, 即f o g: x →z,(f o g)(x)=f[g(x)], x∈x .应注意的问题:映射g和f构成复合映射的条件是: g的值域r g必须包含在f的定义域内, r g?d f . 否则, 不能构成复合映射. 由此可以知道, 映射g和f 的复合是有顺序的, f o g有意义并不表示g o f也有意义. 即使f o g 与g o f都有意义, 复映射f o g与g o f也未必相同.例4 设有映射g : r→[-1, 1], 对每个x∈r, g(x)=sin x,映射f : [-1, 1]→[0, 1], 对每个u∈[-1, 1], f(u)=-u2.则映射g和f构成复映射f o g: r→[0, 1], 对每个x∈r, 有(f g)(x)=f[g(x)]=f(sinx)=-sin2x=|cosx|.三、函数1. 函数概念定义设数集d?r, 则称映射f : d →r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 通常简记为y=f(x), x∈d,其中x称为自变量, y称为因变量, d称为定义域, 记作d f, 即d f=d.应注意的问题:记号f和f(x)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前者表示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对应法则, 而后者表示与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 但为了叙述方便,习惯上常用记号“f(x), x∈d”或“y=f(x), x∈d”来表示定义在d上的函数, 这时应理解为由它所确定的函数f .函数符号: 函数y=f(x)中表示对应关系的记号f也可改用其它字母, 例如“f”, “?”等. 此时函数就记作y=? (x), y=f(x).函数的两要素:函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 其值域总在r内, 因此构成函数的要素是定义域d f及对应法则f .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 对应法则也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就是相同的, 否则就是不同的.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按以下两种情形来确定: 一种是对有实际背景的函数, 根据实际背景中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求定义域举例:1 求函数y=-x2-4的定义域. x要使函数有意义, 必须x≠0, 且x2 - 4≥0.解不等式得| 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d={x | | x |≥2}, 或d=(-∞, 2]?[2, +∞]).单值函数与多值函数:【篇二: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2章导数与微分】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的关系。
(完整版)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2章导数与微分.docx
(完整版)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2章导数与微分.docx高等数学教案第二章导数与微分第二章导数与微分教学目的: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的关系。
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n 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5、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1、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与微分的关系;2、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4、高阶导数;6、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教学难点: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2、分段函数的导数;3、反函数的导数4、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导数。
§2. 1导数概念一、引例1.直线运动的速度设一质点在坐标轴上作非匀速运动时刻 t 质点的坐标为s s 是 t 的函数s f(t)求动点在时刻 t0的速度考虑比值s s0 f (t) f (t0)t t0t t0这个比值可认为是动点在时间间隔t t0内的平均速度如果时间间隔选较短这个比值在实践中也可用来说明动点在时刻t0的速度但这样做是不精确的更确地应当这样令 t t0 0 取比值 f (t)f (t0 )的极限如果这个极限存在设为 v 即t t0v lim f (t) f (t0)t t0t t0这时就把这个极限值v 称为动点在时刻t 0的速度2.切线问题设有曲线 C 及 C 上的一点 M 在点 M 外另取 C 上一点 N作割线MN 当点 N 沿曲线 C 趋于点 M 时如果割线MN绕点M旋转而趋于极限位置 MT直线MT就称为曲线C有点M处的切线设曲线 C 就是函数 y f(x)的图形现在要确定曲线在点M(x ,y )( y 0f(x )) 处的切线只要000定出切线的斜率就行了为此在点 M 外另取 C 上一点 N(x, y)于是割线 MN 的斜率为y y0 f ( x) f (x0)tanx0x x0x其中为割线 MN 的倾角当点 N 沿曲线 C 趋于点 M 时 x x0如果当x0 时上式的极限存在设为 k即k f (x)f (x0)limx x0x x0存在则此极限 k是割线斜率的极限也就是切线的斜率这里 k tan其中是切线 MT 的倾角于是通过点 M(x0, f(x0))且以 k为斜率的直线 MT 便是曲线 C 在点 M 处的切线二、导数的定义1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与导函数从上面所讨论的两个问题看出非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切线的斜率都归结为如下的极限lim f ( x) f ( x0)x x0x x0令 x x x0则 y f(x0x) f(x0)f( x) f(x0) x x0相当于 x0 于是lim f ( x) f (x0)x x0x x0成为lim y或 lim f (x0x) f (x0)x0x x0x定义设函数y f(x)在点仍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限存在则称函数 y f(x)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处取得增量x(点x0 x y 取得增量 y f( x0x) f(x0)如果 y 与 x 之比当 x0 时的极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y f(x)在点 x0处的导数记为y |x x0即f ( x ) lim y lim f (x0x) f (x0)x x0xx 0也可记为 y |x x 0dy 或 df (x)x 0dx x x 0dx x函数 f(x)在点 x 处可导有时也说成 f(x) 在点 x具有导数或导数存在导数的定义式也可取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f (x 0 ) lim f (x 0 h) f ( x 0 )hh 0f ( x ) lim f (x) f (x 0)x x 0 x x 0在实际中需要讨论各种具有不同意义的变量的变化“快慢” 问题在数学上就是所谓函数的变化率问题导数概念就是函数变化率这一概念的精确描述如果极限 limf (x 0x) f (x 0) 不存在就说函数 y f(x)在点 x 0 处不可导x 0x如果不可导的原因是由于lim f (x 0x) f (x 0)x 0x 也往往说函数 y f(x) 在点 x 0 处的导数为无穷大如果函数 y f(x) 在开区间 I 内的每点处都可导就称函数 f(x)在开区间 I 内可导这时对于任一 x I都对应着 f( x)的一个确定的导数值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这个函数叫做原来函数 y f(x)的导函数记作 yf ( x)dy 或 df (x)dx dx导函数的定义式y limf ( x x) f ( x)limf ( xh) f ( x)xx h 0hf (x )与 f (x)之间的关系函数 f(x)在点 x 0 处的导数 f(x)就是导函数 f (x)在点 x x 0 处的函数值即f ( x 0 ) f (x) x x 0导函数 f (x)简称导数而 f(x )是 f(x)在 x 处的导数或导数左右导数所列极限存在则定义f( x)在 x 0 的左导数 f ( x 0 ) f (x 0 h) f ( x 0 )limhh 0f( x)在 x 0 的右导数f (x 0 ) f (x 0 h) f (x 0 )lim hh 0如果极限 limf (x 0 h) f ( x 0) 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函数在h0 h如果极限 limf (x 0h) f ( x 0)存在则称此极限值为函数在hh导数与左右导数的关系f (x 0) Af (x 0) f (x 0 ) Af (x)在 x 0 处的值x 0 的左导数x 0 的右导数高等数学教案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求导数举例例 1.求函数 f(x) C (C 为常数)的导数解 f ( x) lim f (xh) f ( x) lim CC 0 h 0h h 0h即 (C ) 0例 2 求 f (x)1x 的导数f (x h) f (x)1 1h 解f ( x) lim lim x h xlim h 0 h h 0hh 0 h(x h) x例 3 求 f (x) x 的导数解f (x)f ( x h) f (x)lim x h xlim hhh 0hlimh11x 2 xh 0h( x hx) h 0 x h例 2.求函数 f(x) x n (n 为正整数 )在 x a 处的导数解 f (a) lim f (x) f (a)lim x na n lim (x n 1ax n 2xax a x axa x a 把以上结果中的 a 换成 x 得 f (x)nx n 1 即 (x n )nx n 1lim11x 2h 0 (x h)xa n 1) na n 1(C) 0 (1 ) 1 ( x) 1(x )x x 22 x 更一般地有 (x )其中为常数例 3.求函数 f(x) sin x 的导数解 f (x)lim f ( x h) f ( x)lim sin( xh 0h h 01 hh lim2 cos(x2) sinhh2x 1h) sin xhlim cos(x h)sin h2 cos xh 02 h2即 (sin x) cos x用类似的方法可求得 (cos x ) sin x例 4.求函数 f(x) a x (a>0 a 1) 的导数解 f (x) limh) f (x) lim a x h a xh 0hh 0ha x lim a h1 令a h 1 t a x lim th 0 htlog a (1 t)a x 1 a x ln alog a e特别地有 (e x ) e x例 5.求函数 f(x) log a x (a>0 a 1) 的导数解 f ( x) limf (x h) f ( x) h 0h lim 1log a (xh ) h 0 hxlim log a ( x h) log a xh 0h1lim x log a (1 h )1lim log a (1 h )h xx hxx h 0x1log a e1x xln a解log a (x h) log a x 1log a (1 h ) f (x) lim hlimxh 0h0 h1lim log a (1 h ) h x 1log a e1x h 0 x xxlna即(log a x)1xln a1 特殊地x(log a x)1(ln x)1xln a x3.单侧导数极限 lim f (x h)f ( x)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h 0hlim f ( x h) f (x)及 lim f (x h) f (x)h 0h h 0h 都存在且相等f( x)在 x 处的左导数 f ( x 0 ) lim f (x h) f (x)0 h 0 hf( x)在 x 0 处的右导数 f ( x 0 ) lim f (x h) f ( x)h 0h导数与左右导数的关系函数 f(x)在点 x 0 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导数左导数f (x 0 ) 和右导数 f (x 0)都存在且相等如果函数 f(x)在开区间 (a, b)内可导且右导数 f (a) 和左导数 f (b)都存在就说 f(x) 有闭区间 [a, b]上可导例 6.求函数 f(x) x|在 x 0 处的导数(0) lim f (0 h)f (0) lim |h|1h 0hh 0 hf (0) lim f (0 h) f (0) lim |h|1h 0 h h 0 h因为 f (0) f (0) 所以函数 f(x) |x|在 x 0 处不可导四、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 y f(x)在点 x 0 处的导数 f (x 0)在几何上表示曲线y f(x) 在点 M( x 0, f(x 0 ))处的切线的斜率即f ( x 0) tan其中是切线的倾角如果 y f(x)在点 x 0 处的导数为无穷大这时曲线 y f(x) 的割线以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x x 0为极限位置即曲线 y f( x)在点 M (x 0, f( x 0))处具有垂直于x 轴的切线 x x 0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知曲线 y f(x)在点 M(x , y )处的切线方程为y y 0 f (x 0)(x x 0)过切点 M(x , y )且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叫做曲线y f(x)在点 M 处的法线如果f (x 0) 0法线的斜率为1 从而法线方程为f ( x 0)y y 01( x x 0 )f (x 0 )例 8 求等边双曲线 1 1y x 在点 (2 , 2) 处的切线的斜率并写出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解y1所求切线及法线的斜率分别为x2k 1 ( 1 ) x 14k 21 1x 22k 14所求切线方程为 y 24( x 1 ) 即 4x y 42所求法线方程为 y 21(x 1) 即 2x 8y 15 04 2例 9 求曲线 y x x 的通过点 (0 4)的切线方程解设切点的横坐标为x 0则切线的斜率为31f ( x 0 ) (x 2 )3x 2x 03 x 02 x 2于是所求切线的方程可设为3y x 0 x2x 0(x x 0)根据题目要求点 (0 4)在切线上因此4 x 0 x 03x 0(0 x 0 )2解之得 x 0 4 于是所求切线的方程为3y 4 4 4 (x 4) 即 3x y 4 0四、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设函数 y f(x)在点 x 0 处可导即 limy (x 0 ) 存在则fxxlimy limy x lim y lim x f (x ) 0 0x 0x 0 x x 0 xx 0这就是说函数 y f(x)在点 x 0 处是连续的所以如果函数 y f(x)在点 x 处可导则函数在该点必连续另一方面一个函数在某点连续却不一定在该点处可导例 7.函数 f (x)3x 在区间 ( , )内连续但在点 x 0 处不可导这是因为函数在点x 0 处导数为无穷大f (0 h) f (0) 3 h 0limhlimhh 0h 0x§2 2 函数的求导法则一、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定理 1 如果函数 u u(x)及 vv( x)在点 x 具有导数那么它们的和、差、积、商(除分母为零的点外 )都在点 x 具有导数并且[u(x) v(x)] u (x) v (x)[u(x) v(x)] u (x)v(x) u(x)v (x) u(x) u ( x)v( x) u(x)v (x)v(x)v 2 (x)证明 (1) [ u( x) v(x)] lim [ u( xh) v( x h)] [u(x)v( x)]hhlimu(x h) u( x)v( x h) v(x)u (x) v (x)h 0h h法则 (1) 可简单地表示为(u v) u v(2) [ u(x) v( x)] limu( xh)v(x h) u(x)v(x)h 0hlim 1 [u(x h)v(xh) u(x)v( x h)u( x)v(x h) u(x)v(x)]h 0 hlim u(x h) u( x) v( x h) u(x) v( xh) v( x)h 0 h hlimu(xh) u(x) lim v(x h)u(x) limv(xh) v(x)hh h 0hhu (x)v(x) u(x)v ( x)其中 lim v(x h)v(x) 是由于 v (x)存在故 v( x)在点 x 连续h 0法则 (2) 可简单地表示为(uv) u v uvu(x h) u(x)(3) u( x)limv(xh) v(x) lim u(x h)v(x) u( x)v( x h) v(x) hh h 0 v( x h)v( x)hlim [u(x h)u(x)] v(x) u(x)[v(x h) v(x)] h 0v(x h)v(x)hu(x h) u(x) v(x) u( x)v( xh) v( x) lim hv( x h)v(x)hh 0u (x)v(x) u(x)v (x)v 2( x)法则 (3) 可简单地表示为( u) u v uvvv 2(u v) u v(uv) u v uv ( u)u v uvv v 2定理 1 中的法则 (1)、 (2)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可导函数的情形例如设 u u(x)、 v v(x)、ww(x)均可导则有(u v w) uv w(uvw) [( uv)w] (uv) w (uv) w(u v uv )w uvw u vw uv w uvw 即(uvw)u vw uv w uvw(Cu) Cu例 1. y 2x 3 5x 2 3x 7 求 y解 y (2x 3 5x 23x7) (2x 3) 5x 2) 3x)7) 2 (x 3) 5 x 2) 3 x)2 3x 2 5 2x3 6x 2 10x 3例 2 f (x) x 34cos x sin求 f (x)及 f ()22解32f ( x)(x ) (4 cos x) (sin 2)3x4sin xf () 3242 4例 3. y e x (sin x cos x) 求 y解 ye x ) (sin x cos x) e x (sin x cos x)e x (sin x cos x) e x (cos x sin x) 2e x cos x例 4. y tan x 求 y解 y(tan x)( sin x )cos xcos 2 x sin 2 xcos 2x(sin x) cos xsin x(cos x)cos 2 x1sec 2xcos 2x即(tan x) sec 2x例 5. y sec x 求 y 解y (secx) ( 1)(1) cos x 1 (cos x)cos xcos 2 x 即(sec x) sec x tan xsin x sec x tan xcos 2x用类似方法还可求得余切函数及余割函数的导数公式(cot x) csc 2x(csc x)csc x cot x二、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定理 2 如果函数 xf(y)在某区间 I y 内单调、可导且 f (y) 0 那么它的反函数 y f 1( x)在对应区间 I x { x|x f(y) yI y } 内也可导并且[ f 1( x) ] f 1dy1 ( y)或 dxdxdy简要证明由于 x f(y)在 I y 内单调、可导 (从而连续 ) 所以 x f(y)的反函数 y f 1(x)存在且 f 1( x)在 I x 内也单调、连续任取 xI x 给 x 以增量x( x 0 xx I x ) 由 y f 1(x) 的单调性可知11于是y 1x xy因为 y f 1(x)连续故lim y0x 0从而[ f1(x)] lim y lim11x x f(y)x 0y0y上述结论可简单地说成反函数的导数等于直接函数导数的倒数例 6.设 x sin y y[2,]为直接函数则 y arcsin x 是它的反函数函数 x sin y 在开2区间 (,)内单调、可导且22(sin y)cos y0因此由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在对应区间 I x ( 11)内有(arcsin x)1111cos y1sin 2 y 1 x2(sin y)类似地有(arccosx)11x2例 7.设 x tan y y(,) 为直接函数则 y arctan x 是它的反函数函数x tan y 在22区间 (,)内单调、可导且22(tan y) sec2 y0因此由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在对应区间 I x () 内有(arctan x)1111 (tan y)sec2 y1tan2 y 1 x2类似地有(arccot x)11x2例 8 设 x a y(a 0a1)为直接函数) 内单调、可导且(a y) a y ln a0因此由反函数的求导法则在对应区间(log a x)111(a y) a y ln a xln a则 y log a x 是它的反函数函数x a y在区间I y(I x (0)内有杂的初等函数的导数如可求呢?如函数lntan x、 e x3、的导数怎样求?三、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定理 3如果 u g( x)在点 x 可导函数 y f(u)在点 u g(x)可导则复合函数y f[g(x)] 在点 x 可导且其导数为dy dy dy dudx f (u) g ( x) 或dx du dx证明当 u g(x)在 x 的某邻域内为常数时y=f[(x)] 也是常数此时导数为零结论自然成立当 u g(x)在 x 的某邻域内不等于常数时u 0此时有y f [ g(x x)] f [g (x)] f [ g( x x)] f [ g( x)]g(x x)g(x)x x g (x x)g(x)xf (u u) f (u)g( x x) g( x)u xdy lim y lim f (u u) f (u)lim g (x x)g (x) = f( u) g (x )dx x0x u0u x 0x简要证明dy lim y lim y u lim y lim u f (u)g (x)dx x 0 x x 0 ux u 0 u x 0 x例9 y e x3求dydx解函数 y e x3可看作是由 y e u u x3复合而成的因此dy dy du u3x 22x3dx du dx e3x e例 10y sin2x dy 1 x2求dx解函数y sin2x是由 y sin uu2x复合而成的1x2 1 x2因此dy dydu cosu2(1x2 )(2x)22(1x2)2x2 dx du(12)222 cosdx x(1 x ) 1 x 对复合函数的导数比较熟练后就不必再写出中间变量dy例 11. lnsin x 求dx(ln sin x)1(sin x)1cosx cot x解sin xdx sin x例 12. y31 2x2求 dydxdy 12解[(1 2x 2 )3 ]1(1 2x 2) 3(12x 2)4xdx3 33 (1 2x 2) 2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可以推广到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例如设 y f(u)u (v) v (x)则dy dy du dy du dvdx du dx du dv dxdy 例 13. y lncos(e ) 求 dx dy x 1x 解dx [ln cos(e )]cos(e x ) [cos(e )]1xxxxcos(e x ) [ sin(e )] (e ) e tan(e ) sin 1 dy例 14. y e x 求dx1)cos1(1)解dy(ex )e x(sinexsin 1sin 1sin 1dxx x x1 sin 1cos 1e xx 2 x 例 15 设 x 0 证明幂函数的导数公式(x )x1解因为 x(e ln x ) eln x 所以(x ) (e ln x) e ln x( ln x) eln xx 1x1四、基本求导法则与导数公式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1)(C) 0 (2)(x )x 1(3)(sin x) cos x (4)(cos x) sin x (5)(tan x) sec 2 x(6)(cot x) csc 2x(7)(sec x) sec x tan x(8)(csc x) csc x cot x (9)(a x ) a x ln a (10)( e x )e x(11) (log a x)1x ln a (12) (ln x)1(13) (arcsin x)1 1 x2(14) (arccos x) 11 x 2(15) (arctan x)1 1 x2(16) (arccot x)11 x 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设 u u(x) v v(x)都可导则 (1)(u v) u v (2)(C u) C u (3)(u v) u v u v (4) ( u )u vuvvv 23.反函数的求导法则设 x f(y)在区间 I y 内单调、可导且f (y) 0 则它的反函数 y f 1(x)在 I x f(I y )内也可导并且[ f1( x) ]1 或 dy 1f ( y)dxdxdy4.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设 y f(x)而 u g(x)且 f(u)及 g(x)都可导则复合函数 y f[g(x)] 的导数为dy dy du或 y (x) f (u) g (x)dxdu dx例 16 求双曲正弦 sh x 的导数 . 解因为sh x1x e x) 所以2 (e(sh x)1(e xe x) 1 (e x e x ) ch x22即 (sh x) ch x类似地有(ch x) sh x例 17 求双曲正切 th x 的导数解因为 th xsh x 所以ch x(th x) ch 2 x sh 2 x1ch 2xch 2x解因为 arsh x ln( x1x2 )所以(arsh x)1(1x)1x11x2x2 1 x2由 arch x ln( x x21) 可得 (arch x)1 x2 1由 arth x 1ln1x可得 (arth x)1 21x 1 x2类似地可得 (arch x)1(arth x)1 x211x2例 19. y sin nx sin n x (n 为常数 )求 y解 y (sin nx)sin n x + sin nx(sin n x)ncos nx sin n x+sin nx n sin n1x (sin x )ncos nx sin n x+n sin n 1x cos x n sin n 1x sin(n+1)x §2. 3高阶导数一般地函数 y f(x)的导数 y f(x) 仍然是 x 的函数我们把 y f (x)的导数叫做函数 y f(x)的二阶导数记作y 、 f (x) 或d 2 y dx2即y (y ) f(x) [f(x)] d 2 y d( dy )dx2dx dx相应地把 y f(x)的导数 f (x)叫做函数 y f(x)的一阶导数类似地二阶导数的导数叫做三阶导数三阶导数的导数叫做四阶导数一般地 (n 1)阶导数的导数叫做n 阶导数分别记作yy (4)nd 3 y d 4 y d n y y ( )或dx 3dx 4dx n函数 f(x)具有 n 阶导数也常说成函数 f(x)为 n 阶可导如果函数 f(x)在点 x 处具有 n 阶导数那么函数 f(x)在点 x 的某一邻域内必定具有一切低于n 阶的导数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导数统称高阶导数y 称为一阶导数 y y y (4)y (n)都称为高阶导数例 1. y ax b 求 y 解 y a y 0例 2. s sin t 求 s解 scost s 2sin t例 3.证明函数 y2x x 2 满足关系式 y 3y 1 0证明因为 y2 2x 1 x2 2x x22x x 22x x 2(1 x) 2 2 xx2x)22x x 22x (1 11y22 x x 2(2x x 2 ) (2 x x 2)3y 3(2x x 2) 2所以 y 3y1 0例 4.求函数 y e x的 n 阶导数解 y e x y e x y e x y ( 4) e x一般地可得y ( n) e x即(e x )(n) e x例 5.求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 n 阶导数解 y sin x y cos x sin( x 2)ycos(x) sin( x2) sin( x 2 )222 ycos(x2 ) sin( x 22) sin(x 3 )22 2y (4) cos(x 3) sin(x 4 )22一般地可得y (n) sin( x n) 即 (sin x)(n) sin(x n)22用类似方法可得 (cos x)(n) cos(x n)例 6.求对函数ln(1 x)的 n阶导数解y ln(1x)y(1x) 1y(1x)2y(1)(2)(1x)3y(4)(1)(2)(3)(1x) 4一般地可得(n 1)!y(n)(1)(2)(n1)(1x) n( 1)n 1(1x)n即[ln(1x)] (n)(1) n 1 (n 1)!(1x)n例 6.求幂函数 y x ( 是任意常数 )的 n 阶导数公式解 y x1y(1)x2y(1)(2)x3y ( 4)(1)(2)(3)x4一般地可得y (n)(1)(2)(n1)x n即(x )(n)(1)(2)(n 1)x n当n 时得到n(n)(x )( 1)( 2) 3 2 1 n!而(x n)( n 1) 0如果函数u u(x)及v v(x)都在点x处具有n阶导数那么显然函数u(x) v(x)也在点 x 处具有 n阶导数且(u v) (n) u(n) v(n)(uv)u v uv(uv)u v2u v uv(uv)u v 3u v3u v uv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n(uv)(n)C n k u(n k)v(k)k0这一公式称为莱布尼茨公式2 2x(20)例 8. y x e求 y解设 u e2 x v x2则(u)(k)2k e2x (k1, 2,, 20)v 2x v 2 (v)(k)0 (k 3, 4,, 20)代入莱布尼茨公式得y (20)(u v)(20)u(20)v C 201u(19) v C 202u(18)v220e2x x2 20 219e2x 2x20 19218e2 x 22!220e2x(x220x95)§2. 4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一、隐函数的导数显函数形如 y f(x) 的函数称为显函数例如 y sin x y ln x +e x隐函数由方程 F(x y) 0所确定的函数称为隐函数例如方程 x y3 1 0 确定的隐函数为y y 3 1 x如果在方程F(x y) 0 中当x取某区间内的任一值时相应地总有满足这方程的唯一的y 值存在那么就说方程F(x y) 0 在该区间内确定了一个隐函数把一个隐函数化成显函数叫做隐函数的显化隐函数的显化有时是有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在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计算隐函数的导数因此我们希望有一种方法不管隐函数能否显化都能直接由方程算出它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来例 1.求由方程 e y xye 0 所确定的隐函数 y 的导数解把方程两边的每一项对x 求导数得(e y ) (xy) (e) (0) 即 e y y y xy从而yy yx e y(x e0)例 2.求由方程 y 5 2y x 3x 7 0 所确定的隐函数 y f (x)在x 0 处的导数 y |x 0解把方程两边分别对 x 求导数得5y y 2y 1 21x 6 0由此得y1 21x 65 y 42因为当 x 0 时从原方程得 y 0 所以y |x 0 1 21x 6 |x 015y 4 2 2例 3求椭圆 x2y 21 在 (2, 33) 处的切线方程16 9 2 解把椭圆方程的两边分别对 x 求导得x2y y 08 9从而y9 x16y当 x 2 时y3 3 代入上式得所求切线的斜率2k y |x 234所求的切线方程为y 3 33 ( x 2) 即 3x4 y 8 3 02 4解把椭圆方程的两边分别对 x 求导得 x 2 y y 0 89将 x 2y3 3代入上式得211 y 043于是k y |x3 24所求的切线方程为y333( x 2) 即 3x 4 y 8 3 024例 4.求由方程x y 12sin y 0所确定的隐函数y的二阶导数解方程两边对x 求导得1dy1cos y dy0dx2dx于是dy2dx 2 cos y上式两边再对x 求导得d 2 y 2sin ydy4sin ydxdx2(2cos y)2(2 cos y)3对数求导法这种方法是先在y f(x)的两边取对数然后再求出 y 的导数设 y f(x)两边取对数得ln y ln f(x)两边对 x 求导得1 y[ln f (x)]yy f( x) [ln f(x)]对数求导法适用于求幂指函数 y [u(x)] v(x)的导数及多因子之积和商的导数例5.求 y x sin x (x>0) 的导数解法一两边取对数得ln y sin x ln x上式两边对x 求导得1y cos x ln x sin x1y x于是y y(cos x ln x sin x 1 ) xx sin x(cos x ln x sin x)x解法二这种幂指函数的导数也可按下面的方法求。
同济六版高等数学二章课件01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铃
2.求导数举例 ( C ) = 0 ( 1 x ) = x 1 2 ( x ) = 2 1 x ( x ) = x 1 例6 求函数f(x)=sin x的导数
解 解f ( x ) = lf i ( x h ) m f ( x ) = ls i x h m i ) s n x i h 0 h h 0 h
= li h m = li 1 m = 1 h 0 h ( x h x ) h 0 x h x 2 x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铃
2.求导数举例 ( C ) = 0 ( 1 x ) = x 1 2 ( x ) = 2 1 x ( x ) = x 1 例5 求函数f(x)=x n (n为正整数)在x=a处的导数
l a e o g
首页
上页
返回
下页
结束
铃
2.求导数举例 ( C ) = 0 ( 1 x ) = x 1 2 ( x ) = 2 1 x ( x ) = x 1 (sin x)=cos x (cos x)=sin x
(ax)=axln a 特别地有(ex )=ex
例8 求对数函数y=log ax的导数 解解 f ( x ) = h l 0 l i a ( x o m h h ) l a g x o = h l 0 1 h l i g a ( 1 o m h x )g
解解 f ( a ) = l f ( x i ) f ( a ) m = l x n i a n m x a x a x a x a
= lim (xn1axn2 an1) =nan1 x a
把以上结果中的a换成x得f (x)=nxn1 即(xn)=nxn1
(完整版)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6章定积分的应用
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教学目的1、理解元素法的基本思想;2、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3、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物理量(变力做功、引力、压力和函数的平均值等)。
教学重点:1、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2、计算变力所做的功、引力、压力和函数的平均值等。
教学难点:1、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2、引力。
§6. 1 定积分的元素法回忆曲边梯形的面积:设y=f (x)≥0 (x∈[a,b]).如果说积分,⎰=b adx xfA)(是以[a,b]为底的曲边梯形的面积,则积分上限函数⎰=x adt tfxA)()(就是以[a,x]为底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而微分dA(x)=f (x)dx表示点x处以dx为宽的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A≈f (x)dx, f (x)dx称为曲边梯形的面积元素.以[a,b]为底的曲边梯形的面积A就是以面积元素f(x)dx为被积表达式,以[a,b]为积分区间的定积分:⎰=b adx xfA)(.一般情况下,为求某一量U,先将此量分布在某一区间[a,b]上,分布在[a,x]上的量用函数U(x)表示,再求这一量的元素dU(x),设dU(x)=u(x)dx,然后以u(x)dx为被积表达式,以[a,b]为积分区间求定积分即得⎰=b adx xfU)(.用这一方法求一量的值的方法称为微元法(或元素法).§6. 2 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一、平面图形的面积1.直角坐标情形设平面图形由上下两条曲线y =f 上(x )与y =f 下(x )及左右两条直线x =a 与x =b 所围成, 则面积元素为[f 上(x )- f 下(x )]dx , 于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为dx x f x f S b a ⎰-=)]()([下上.类似地, 由左右两条曲线x =ϕ左(y )与x =ϕ右(y )及上下两条直线y =d 与y =c 所围成设平面图形的面积为⎰-=dc dy y y S )]()([左右ϕϕ.例1 计算抛物线y 2=x 、y =x 2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解 (1)画图.(2)确定在x 轴上的投影区间: [0, 1].(3)确定上下曲线: 2)( ,)(x x f x x f ==下上.(4)计算积分31]3132[)(10323102=-=-=⎰x x dx x x S . 例2 计算抛物线y 2=2x 与直线y =x -4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解 (1)画图.(2)确定在y 轴上的投影区间: [-2, 4].(3)确定左右曲线: 4)( ,21)(2+==y y y y 右左ϕϕ. (4)计算积分⎰--+=422)214(dy y y S 18]61421[4232=-+=-y y y . 例3 求椭圆12222=+by a x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解 设整个椭圆的面积是椭圆在第一象限部分的四倍, 椭圆在第一象限部分在x 轴上的投影区间为[0, a ]. 因为面积元素为ydx , 所以⎰=aydx S 04. 椭圆的参数方程为:x =a cos t , y =b sin t ,于是 ⎰=a ydx S 04⎰=02)cos (sin 4πt a td b⎰-=022sin 4πtdt ab ⎰-=20)2cos 1(2πdt t ab ππab ab =⋅=22.2.极坐标情形曲边扇形及曲边扇形的面积元素:由曲线ρ=ϕ(θ)及射线θ =α, θ =β围成的图形称为曲边扇形. 曲边扇形的面积元素为θθϕd dS 2)]([21=. 曲边扇形的面积为⎰=βαθθϕd S 2)]([21. 例4. 计算阿基米德螺线ρ=a θ (a >0)上相应于θ从0变到2π 的一段弧与极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解: ⎰=πθθ202)(21d a S 32203234]31[21πθπa a ==. 例5. 计算心形线ρ=a (1+cos θ ) (a >0) 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解: ⎰+=πθθ02]cos 1([212d a S ⎰++=πθθθ02)2cos 21cos 221(d a πθθθπ20223]2sin 41sin 223[a a =++=.二、体 积1.旋转体的体积旋转体就是由一个平面图形绕这平面内一条直线旋转一周而成的立体. 这直线叫做旋转轴. 常见的旋转体: 圆柱、圆锥、圆台、球体.旋转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连续曲线y =f (x )、直线x =a 、a =b 及x 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绕x 轴旋转一周而成的立体.设过区间[a , b ]内点x 且垂直于x 轴的平面左侧的旋转体的体积为V (x ), 当平面左右平移dx 后, 体积的增量近似为∆V =π[f (x )]2dx , 于是体积元素为dV = π[f (x )]2dx ,旋转体的体积为dx x f V ba 2)]([π⎰=.例1 连接坐标原点O 及点P (h , r )的直线、直线x =h 及x 轴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将它绕x 轴旋转构成一个底半径为r 、高为h 的圆锥体. 计算这圆锥体的体积.解: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直线方程为x hr y =. 所求圆锥体的体积为dx x h r V h 20)(π⎰=h x h r 0322]31[π=231hr π=. 例2. 计算由椭圆12222=+by a x所成的图形绕x 轴旋转而成的旋转体(旋转椭球体)的体积. 解: 这个旋转椭球体也可以看作是由半个椭圆 22x a ab y -= 及x 轴围成的图形绕x 轴旋转而成的立体. 体积元素为dV = π y 2dx ,于是所求旋转椭球体的体积为⎰--=aa dx x a ab V )(2222πa a x x a ab --=]31[3222π234ab π=. 例3 计算由摆线x =a (t -sin t ), y =a (1-cos t )的一拱, 直线y =0所围成的图形分别绕x 轴、y 轴旋转而成的旋转体的体积.解 所给图形绕x 轴旋转而成的旋转体的体积为 ⎰=a x dx y V ππ202⎰-⋅-=ππ2022)cos 1()cos 1(dt t a t a⎰-+-=ππ20323)cos cos 3cos 31(dt t t t a=5π 2a 3.所给图形绕y 轴旋转而成的旋转体的体积是两个旋转体体积的差. 设曲线左半边为x =x 1(y )、右半边为x =x 2(y ). 则⎰⎰-=a a y dy y x dy y x V 20212022)()(ππ ⎰⎰⋅--⋅-=πππππ022222sin )sin (sin )sin (tdt a t t a tdt a t t a⎰--=ππ2023sin )sin (tdt t t a =6π 3a 3 .2.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的体积设立体在x 轴的投影区间为[a , b ], 过点x 且垂直于x 轴的平面与立体相截, 截面面积为A (x ), 则体积元素为A (x )dx , 立体的体积为dx x A V b a )(⎰=.例4 一平面经过半径为R 的圆柱体的底圆中心, 并与底面交成角α. 计算这平面截圆柱所得立体的体积.解: 取这平面与圆柱体的底面的交线为x 轴, 底面上过圆中心、且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为y 轴. 那么底圆的方程为x 2 +y 2=R 2. 立体中过点x 且垂直于x 轴的截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两个直角边分别为22x R -及αtan 22x R -. 因而截面积为αtan )(21)(22x R x A -=. 于是所求的立体体积为 dx x R V R R αtan )(2122-=⎰-ααtan 32]31[tan 21332R x x R R R =-=-. 例5. 求以半径为R 的圆为底、平行且等于底圆直径的线段为顶、高为h 的正劈锥体的体积.解: 取底圆所在的平面为x O y 平面, 圆心为原点, 并使x 轴与正劈锥的顶平行. 底圆的方程为x 2 +y 2=R 2. 过x 轴上的点x (-R <x <R )作垂直于x 轴的平面, 截正劈锥体得等腰三角形. 这截面的面积为22)(x R h y h x A -=⋅=.于是所求正劈锥体的体积为⎰--=R R dx x R h V 22h R d h R 2202221cos 2πθθπ==⎰ . 三、平面曲线的弧长设A , B 是曲线弧上的两个端点. 在弧AB 上任取分点A =M 0, M 1, M 2, ⋅ ⋅ ⋅ , M i -1, M i , ⋅ ⋅ ⋅, M n -1, M n =B , 并依次连接相邻的分点得一内接折线. 当分点的数目无限增加且每个小段M i -1M i 都缩向一点时, 如果此折线的长∑=-ni i i M M 11||的极限存在, 则称此极限为曲线弧AB 的弧长, 并称此曲线弧AB 是可求长的.定理 光滑曲线弧是可求长的.1.直角坐标情形设曲线弧由直角坐标方程y =f (x ) (a ≤x ≤b )给出, 其中f (x )在区间[a , b ]上具有一阶连续导数. 现在来计算这曲线弧的长度.取横坐标x 为积分变量, 它的变化区间为[a , b ]. 曲线y =f (x )上相应于[a , b ]上任一小区间[x , x +dx ]的一段弧的长度, 可以用该曲线在点(x , f (x ))处的切线上相应的一小段的长度来近似代替. 而切线上这相应的小段的长度为dx y dy dx 2221)()('+=+,从而得弧长元素(即弧微分)dx y ds 21'+=. 以dx y 21'+为被积表达式, 在闭区间[a , b ]上作定积分, 便得所求的弧长为⎰'+=ba dx y s 21. 在曲率一节中, 我们已经知道弧微分的表达式为dx y ds 21'+=, 这也就是弧长元素. 因此 例1. 计算曲线2332x y =上相应于x 从a 到b 的一段弧的长度. 解: 21x y =', 从而弧长元素dx x dx y ds +='+=112.因此, 所求弧长为b a b a x dx x s ])1(32[123+=+=⎰])1()1[(322323a b +-+=. 例2. 计算悬链线cx c y ch =上介于x =-b 与x =b 之间一段弧的长度. 解: cx y sh =', 从而弧长元素为 dx cx dx c x ds ch sh 12=+=. 因此, 所求弧长为⎰⎰==-b b b dx c x dx c x s 0ch 2ch cb c dx c x c b sh 2]sh [20==. 2.参数方程情形设曲线弧由参数方程x =ϕ(t )、y =ψ(t ) (α≤t ≤β )给出, 其中ϕ(t )、ψ(t )在[α, β]上具有连续导数.因为)()(t t dx dy ϕψ''=, dx =ϕ'(t )d t , 所以弧长元素为 dt t t dt t t t ds )()()()()(12222ψϕϕϕψ'+'='''+=. 所求弧长为⎰'+'=βαψϕdt t t s )()(22. 例3. 计算摆线x =a (θ-sin θ), y =a (1-cos θ)的一拱(0 ≤θ ≤2π )的长度.解: 弧长元素为θθθd a a ds 2222sin )cos 1(+-=θθd a )cos 1(2-=θθd a 2sin2=.所求弧长为⎰=πθθ202sin 2d a s πθ20]2cos 2[2-=a =8a . 3.极坐标情形设曲线弧由极坐标方程ρ=ρ(θ) (α ≤ θ ≤ β )给出, 其中r (θ)在[α, β]上具有连续导数. 由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关系可得x =ρ(θ)cos θ , y =ρ(θ)sin θ(α ≤θ ≤ β ).于是得弧长元素为θθθd y x ds )()(22'+'=θθρθρd )()(22'+=.从而所求弧长为⎰'+=βαθθρθρd s )()(22.例14. 求阿基米德螺线ρ=a θ (a >0)相应于θ 从0到2π 一段的弧长.解: 弧长元素为θθθθd a d a a ds 22221+=+=.于是所求弧长为⎰+=πθθ2021d a s )]412ln(412[222ππππ++++=a .§6. 3 功 水压力和引力一、变力沿直线所作的功例1 把一个带+q 电量的点电荷放在r 轴上坐标原点O 处, 它产生一个电场. 这个电场对周围的电荷有作用力. 由物理学知道, 如果有一个单位正电荷放在这个电场中距离原点O 为r 的地方, 那么电场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为2r q k F = (k 是常数). 当这个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从r =a 处沿r 轴移动到r =b (a <b )处时, 计算电场力F 对它所作的功. 例1' 电量为+q 的点电荷位于r 轴的坐标原点O 处它所产生的电场力使r 轴上的一个单位正电荷从r =a 处移动到r =b (a <b )处求电场力对单位正电荷所作的功.提示: 由物理学知道, 在电量为+q 的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中, 距离点电荷r 处的单位正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为2r q k F = (k 是常数). 解: 在r 轴上, 当单位正电荷从r 移动到r +dr 时, 电场力对它所作的功近似为dr r q k2, 即功元素为dr r q kdW 2=. 于是所求的功为dr rkq W b a 2⎰=b a r kq ]1[-=)11(b a kq -=. 例2. 在底面积为S 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气体. 在等温条件下, 由于气体的膨胀, 把容器中的一个活塞(面积为S )从点a 处推移到点b 处. 计算在移动过程中, 气体压力所作的功. 解: 取坐标系如图, 活塞的位置可以用坐标x 来表示. 由物理学知道, 一定量的气体在等温条件下, 压强p 与体积V 的乘积是常数k , 即pV =k 或Vk p =. 解: 在点x 处, 因为V =xS , 所以作在活塞上的力为xk S xS k S p F =⋅=⋅=. 当活塞从x 移动到x +dx 时, 变力所作的功近似为dx xk , 即功元素为dx xk dW =. 于是所求的功为dx x k W b a ⎰=b a x k ][ln =ab k ln =.例3. 一圆柱形的贮水桶高为5m , 底圆半径为3m , 桶内盛满了水. 试问要把桶内的水全部吸出需作多少功?解: 作x 轴如图. 取深度x 为积分变量. 它的变化区间为[0, 5], 相应于[0, 5]上任小区间[x , x +dx ]的一薄层水的高度为dx . 水的比重为9.8kN/m 3, 因此如x 的单位为m , 这薄层水的重力为9.8π⋅32dx . 这薄层水吸出桶外需作的功近似地为dW =88.2π⋅x ⋅dx ,此即功元素. 于是所求的功为⎰=502.88xdx W π502]2[2.88x π=2252.88⋅=π(kj). 二、水压力从物理学知道, 在水深为h 处的压强为p =γh , 这里 γ 是水的比重. 如果有一面积为A 的平板水平地放置在水深为h 处, 那么, 平板一侧所受的水压力为P =p ⋅A .如果这个平板铅直放置在水中, 那么, 由于水深不同的点处压强p 不相等, 所以平板所受水的压力就不能用上述方法计算.例4. 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水桶, 桶内盛有半桶水. 设桶的底半径为R , 水的比重为 γ , 计算桶的一个端面上所受的压力.解: 桶的一个端面是圆片, 与水接触的是下半圆. 取坐标系如图.在水深x 处于圆片上取一窄条, 其宽为dx , 得压力元素为dx x R x dP 222-=γ.所求压力为⎰-=R dx x R x P 022 2γ)()(2221220x R d x RR ---=⎰γR x R 02322])(32[--=γ332R r =. 三、引力从物理学知道, 质量分别为m 1、m 2, 相距为r 的两质点间的引力的大小为221r m m G F =, 其中G 为引力系数, 引力的方向沿着两质点连线方向.如果要计算一根细棒对一个质点的引力, 那么, 由于细棒上各点与该质点的距离是变化的, 且各点对该质点的引力的方向也是变化的, 就不能用上述公式来计算.例5. 设有一长度为l 、线密度为ρ的均匀细直棒, 在其中垂线上距棒a 单位处有一质量为m 的质点M . 试计算该棒对质点M 的引力.例5'. 求长度为l 、线密度为ρ的均匀细直棒对其中垂线上距棒a 单位处质量为m 的质点M 的引力.解: 取坐标系如图, 使棒位于y 轴上, 质点M 位于x 轴上, 棒的中点为原点O . 由对称性知,引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为零, 所以只需求引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 取y 为积分变量, 它的变化区间为]2 ,2[l l -. 在]2,2[l l -上y 点取长为dy 的一小段, 其质量为ρdy , 与M 相距22y a r +=. 于是在水平方向上, 引力元素为2222y a a y a dy m G dF x +-⋅+=ρ2/322)(y a dy am G +-=ρ. 引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为⎰-+-=222/322)(l l x y a dy am G F ρ22412la a l Gm +⋅-=ρ.。
同济高数 教案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4、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4、间断点及其分类;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一、集合1。
集合概念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B, C….等表示。
元素: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
集合的表示: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
描述法: 若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 A ={a 1, a 2, ⋅ ⋅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定义验证数列极限存在时, 关键:任给定
> 0,说明相应的N存在,但不必求出最小的N.
12/25
( 1) , 证 明 : lim x 0 . *例3 对xn n 2 n ( n 1)
n
证 任给定 0, 1 1 1 1 , 而 n , | xn 0 | 2 n n (1 n)
xn a xn a
xn a , a a li m xn a . 证 毕.
n
16/25
二、收敛数列的性质
1、有界性
对{ x n },若存在正数 M ,使得一切 n,恒有 则称{xn}有界; 否则, 称为无界. x n M 成立,
从几何上看:
{xn}有界对应的点列可落于某个有界闭区间内.
n
二、 设数列 x n 有界,又 lim y n 0 ,
n
证明: lim x n y n 0 .
n
n1
1 证 假设 lim x n a , 由定义, 对于 , n 2 1 N , 使得当n N时, 有 x n a 成立, 2 1 1 即 xn (a , a ), 区间长度为 1.
是发散的 .
2 2 而xn 无休止地反复取 1 和 1两个数 ,
{xn}发散. 证毕.
9/25
5) 收敛性和极限值都与数列中有限个项
无关. 可以任意改动、增加、删除数列中
有限个项,不影响其收敛性和极限值.
注意: 数列极限的 -N 定义没有给出求 极限的方法!
10/25
n( () 1) n 1 lim ? 1. 例 2 证 明lim n n n n
n 1 n 1
n n 1 ,或
{ x n } ,或 x n .
2/25
例1(1) a,aq,aq2,aq3,… ,aqn-1,….
其中a、q为常数且q 0.xn = aqn-1.此数列简
n -1 记为{aq }
n-1} ,或aqn-1 . ,或 { aq n1
n 1
(2) {( 1)
} : 1, 1, 1, , (1) ,
n n , 有界; xn 2 ,无界. 例如, x n n1
17/25
定理1 收敛数列一定有界.
证 设 lim x n a , 由定义, 取 1,
n
则N , 使得当 n N时,恒有 xn a 1, 即有 a 1 xn a 1.
记 M max{ x1 ,, x N , a 1 , a 1 },
不可能同时位于长度为 1 的区间内.
20/25
2、唯一性
定理2 每个收敛的数列只有一个极限. 证(反证)假设 lim x n a , lim x n b, a b,
ba 由定义, 对给定 ,N 1 , N 2,使得 2 ba
n n
2 ba n N 2时,恒有 x n b ; 2 取N maxN 1 , N 2 , 则当n N时,有 b a. xn a b ( x n b) ( x n a ) . a x n b 矛盾 故收敛数列极限唯一.证毕.
n n
例4
若0 q 1, 任给 0,
要使 x n 0 q , 即n lnq ln , ln ln 只 要n , 可取N max{[ ],1}, ln q ln q
n
则当n N时, 就有 q 0 , lim q 0.
n
n
第二节
数列的极限
1. 数列极限的定义 2. 收敛数列的性质 3. 小结、作业
1/25
一、数列极限的定义
一列有序排列的(无穷个)数
x1 , x 2 , , x n ,
(1)
称为一个(无穷)数列,其中的每个数称为
x n 称为第 n 项或通项 数列的项, (一般项) . 数
列(1)可简记为 { x }
7/25
定义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 不论
它多么小),总存在正整数 N ,使得对于 n>N 的一切 xn, 不等式 xn a 都成立,那末 就称{xn}有极限(为 a),或者称{xn}收敛 (于 a),记为
lim x n a , 或
n
xn a ( n ).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 就说数列是发散的.
3、子数列的收敛性
{ xnk } :x n1 , x n2 ,, x nk ,
k 1
xn 中 是 第nk 项 .n 而 xnk 在 原 数 列
注 子 数 列 xnk 中 , 一 般 项 x nk 是 第 k 项 ,
k
k.
22/25
定理3 {xn}收敛于a {xn}的任何子数列 都收敛于a.
5/25
问题: 怎样用数学语言来精确地刻划 数列极限的概念, 即表达:随着项数
n的无限增大,有项xn无限接近a?
6/25
随着 n ,有 xn 无限接近常数 a, 也就是 | xn - a| 无限接近 0. 不论它有多么 任给定 | xn - a| 的上界 , 小, 只要 n 足够大(n > 某个N), 总可 以使 | xn - a| < . 有数列极限的定义(用“ -N ”语言表达):
证 任给 0 , 对于一切正整数 n,
成立, 都有 xn C C C 0
所以, lim x n C .
n
证 毕.
常数列的极限等于同一常数.
14/25
*例5 证 明 lim q
n
n
0, 其 中 q 1.
n
证 若q 0, 则 lim q lim 0 0;
21/25
n N 1时,恒有 xn a
;
xn 的子 数 列(子 列) 的数列称为原数列 .
n n1
xn 中 的 先 后பைடு நூலகம்次 序 , 这 样 到 这些项在原数列 得
{ x } :x1 , x2 ,, xn1 , xn2 ,,, xnk ,
xn 中 任 意 抽 取 无 限 多 项 并 在数列 ,保持
可取N ( ) max{[ ],1}. 证 毕. 1
1 1 或由 n 1 2 (1 n) 1 可 取N ( ) max{[ 1],1}. 证 毕.
13/25
证明 lim C. lim xn x n? 例4 设 x n C (C为常数), 则
n n
{xn} 发散.
24/25
三、小结
1.数列 定义, 几何表示,主要研究其变化趋势. 2.数列极限 直观描述,精确定义, 几何意义. 3.收敛数列的性质
有界性, 唯一性.
4.数列与子数列的收敛性的关系.
25/25
作
第一章
业
习题一
一、3,4;四、1.
练 习 题
一、 利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 3n 1 3 ; 1、 lim n 2n 1 2 2、 lim 0.999 9 1
n
证毕.
15/25
*例6设 xn 0, 且 limxn a 0, 求 证lim xn a .
n n
证 任给 0, lim x n a , 对此 0,
n
N , 使得当 n N时, 恒有xn a ,
从 而 有 xn a
xn = f ( n ) .
4/25
数列极限的直观定义
对 {xn}: x1 , x2 , x3 , …, xn , …
若随着 n 的无限增大(记作 n ), 有 xn 无限接近某个定数 a, 则称 {xn} 有极限(为 a)或 收敛(于 a), 记作
lim x n a
n
或
xn a ( n )
则对一切正整数 n,皆有xn M ,
故xn 有界. 证毕.
推论 无界数列一定发散.
18/25
例7 {n+(-1)nn}: 0, 4, 0, 8, 0, 12, … 是无界的, {n+(-1)nn} 发散.
注意 收敛有界; 发散无界. 发散 ?无界.
收敛 ?有界;
19/25
*例8 证明: xn (1)
1 n ( 1) n 1 1 证 xn 1 n n 1 1 任给 0, 要 xn 1 , 只要 , 即 n , n
所以, 取N max{[ ], 1}, 则当n N时,
1
n ( 1) 总有 n
n 1
n ( 1) 1 , lim n n
8/25
注 1) (> 0)必须可以任意小. 2)N 与 有关.
3)若 N( ) 存在,则必不唯一.
4)几何解释: a a 2 x N 1 a x N 2
x
当 n N 时, 所有的点 xn都落在 (a , a )内,
只有有限个 (至多只有 N个) 落在其外 .
lim x n a ,
n
证 “” 设 xnk 是 xn 的任一个子列.
任给定 0,N 0,n N 时, 有 xn a . 取 K N , 则当 k K 时,
xnk a . lim x nk a . 有nk K N, k
“” 易证(略).证毕.
23/25
推论 若{xn}有发散子列或有两个收敛于 不同极限的子列
{xn}发散.
例9 (1) ∵{xn} = {(-1)n} 有子列
{x2n} = {1} 1, {x2n-1} = {-1} -1,
{(-1)n} 发散. (2) ∵{xn} = {n+(-1)nn} 的子列 {x2n} = {4n} 无界, {x2n} 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