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2、殷夫诗歌的主要内容 (1)早期诗歌表现了人生道路的最初探索 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如《放脚时代的足 印》。 (2)表现进步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心灵路 程,如《1929年5月1日》 。 (3)直面革命斗争,歌唱革命斗争的激情 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血字》。 (4)向一个阶级的告别,展示投身革命的 决心,如《别了,哥哥》。
4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烙印》深切地体现了大革命失败给诗人带来的 悲愤抑郁,以及在内心深处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诗歌运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 的印烙,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内心,自己像“一 条吃巴豆的虫”,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 化的手法刻画了痛苦的深重。 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绘画美”体现于诸如用词精当准确,设喻巧妙, 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的人生图景; “建筑美”体现于诸如全诗分四节,每节分四行, 每行长短基本均衡; “音乐美”体现为押韵方式韵脚分布整齐, “火”、“过”、“破”等仄声韵脚也有助于表现诗 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悲愤难忍。


【注】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P213-214)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 木天等,创办了《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 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歌 派”。它是30年代最大的,也是左联领导下的一 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田间《多一些》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虽然突出了时代重大主题,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抒情性特征, 但是所构成的“大我”抒情形象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对“小我”抒情形象的严重伤害,降低了诗 歌的艺术魅力;而“大众格调”虽然强化了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但过分强调诗歌语言的通俗 和明白,也造成了不少诗作的苍白和浅露。总之,“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和艺术追求,虽然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运动,但也造成了诗歌(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的不良 现象,忽视了文艺形式大众化下的艺术性追求。它为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大众化倾向粗俗化、建 国后诗歌创作的“左倾化”、浅显化,打下了不良基础。
三、“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出现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上海 成立。主要发起人和成员有蒲风(黄日华)、穆木天、杨骚、任均等人。1933年出版 诗歌刊物《新诗歌》,因而又被称为“新诗歌派”。 “中国诗歌会”是一个自觉与新月派、现代诗派相对立而追求反映现实并为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服务的诗歌团体。他们明确反对诗歌“沉醉在风花雪月里”,要求诗歌“捉 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穆木田:《新诗歌》发刊词)“捉住现实”,就是继承“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反映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大众格调”,就是要创造大众化诗歌,大量采用民歌、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 及到民间中去。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在“五四”白话新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 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了一个多元并存的诗歌创作局面:以殷夫、“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 “左翼”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的现实主 义诗歌;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以卞之琳、陈梦家、孙大雨、邵洵美 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这一点,如同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呈现出左 翼诗歌思潮与其它诗歌思潮对峙互补的文学格局。 2、出现了两大诗艺传统:“左翼”革命诗歌和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诗歌, 继承了“五四”诗歌战斗的、为人生的艺术传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而 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卞之琳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则继承 了“五四”诗歌为艺术和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传统,是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 3、出现了两大创作倾向:“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现 实主义诗歌追求大众化,反传统,拒绝格律,追求形式自由,是其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贵族化,追求纯艺术,崇尚唯美,尤其重视诗的自身美学建 设,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与30年代是一个多元社会密切相关。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阶段的诗艺
卞之琳有一段评价: • “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 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 功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自然流动,使一种远 较有韧性因而远较适应于表达复杂化、精微化 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有这首诗的长处都见之于从《我的记忆》这 首诗开始以后所写的诗里,而且更有所推进, 直到第二个诗集的例如《深闭的园子》、《寻 梦者》、《乐园鸟》等最后几首的写作时期, 这些诗似应视为戴望舒充分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
三、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 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汉园集》(1936,与 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 《十年诗草》(1942)等,另有多 种译著、论著。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 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 品。 • 卞之琳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 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 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 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 印》、《老马》、《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特异。出版诗集 《 未 明 集 》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等。 •田间诗的主要特点是以短促、跳荡的诗 行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 的热情与骚动。
•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 巷》发表后,文学大师叶圣陶颂扬戴望舒“替 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三十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现代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 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 *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 杂志。 *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 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潮。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 派诗潮就越过“黄金时代”而走向衰颓。
现代诗派特点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
成员:杨欣茹、王小凡、黄晓辉、 涂李竹芸、刘雅依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时代背景
30年代是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 锐激烈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的年代, 它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 响着现代文学包括新诗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诗 艺发展不断创新的多元探索,也推动着新诗进 行求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新诗便出现了政治 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 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 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 这寂寥的雨巷……
卞之琳(1910.12—2000.12)


现代著名诗人,外国文 学学者。抗战期间在各 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 学生。 被公认为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诗集《三秋草》、 《鱼目集》、《汉园集》 《慰劳信集》、《十年 诗草》、《雕虫纪历》, 另有多种译著论著。
1、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 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2、后期新月异于前期的特征包括两个新变: 一是向外扩展;二是向内朝着更为阴幽的 精神领域的开掘。
3、后期新月诗显示出明晰的现代象征诗的特 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智化倾向、非个人 化倾向的出现和“荒原意识”的崛起。 4、代表诗人:卞之琳、叶公超、孙大雨、林徽 因等。 *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 之长的诗人。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寻找到了出路。”——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1、殷夫的诗歌创作:
早期诗作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诗风忧郁感伤,《孩儿塔》一诗可为代表。
植根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形成于30年代初,鼎盛于1936年前后。
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吸取20年代初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现代派诗歌在内容上大都表现理想追寻中的迷惘、孤独、寂寞的心态,同时表达对荒凉的现实的忧伤激愤情绪,透出理性批判的意识。重要诗人有戴望舒,“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以及废名、林庚等。
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让死的死去吧》、《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决裂(《别了,哥哥》)。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特点与贡献: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在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期之秀。他的诗比较注重在抒情中创造美感和寄寓人生哲理。他的艺术风格是又轻,又柔,又淡。
他对格律也很讲究,重视音韵和和谐和整体的匀称。在题材上,他的爱情诗居多,抒写得情意缠绵,不乏可读之作。
5、“现代派”诗歌:
施蛰存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三十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概述新诗艺术主潮的传承者:新月后期诗人、现代派诗人。

左翼革命话语的诗性表达: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六十年代贺、郭)新月后期诗人:徐志摩、陈梦家、孙大雨、梁宗岱、卞之琳、林徽因。

由北京至上海,主要阵地:《新月》、《诗刊》(季刊)。

后期主要活动:经营新月书店,刊行《新月》和《诗刊》。

1931年,陈梦家《新月诗选》。

“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我们只为着诗才写诗”。

(1933年6月无形解体)两个方面的新变:向内开掘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向外更关注现实,视野扩大前期古典含蓄,后期受象征主义纯诗理论的影响明显。

主智化、非个人化、“荒原意识”。

现代派诗人: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现代》,戴望舒、施蛰存、南星、何其芳、徐迟、废名等。

抗战爆发后,人员分化而解体。

艺术风格和技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

“纯然的现代诗”。

“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对中外诗歌精华的吸收: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诗歌艺术传统的自觉继承。

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艾略特的影响晚唐、五代李、温诗风的影响,注重含蓄、追求象征,这是其艺术追求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契合点。

独特的诗歌美学:教材220页。

殷夫、蒋光慈等:红色鼓动诗中国诗歌会:蒲风《茫茫夜》。

诗歌大众化臧克家、田间、艾青呼唤饶孟侃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听到亲切的一呼唤;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翁仲正望着我看。

再听不到呼唤的声音,我吃了一惊,四面寻找;翁仲只是对月光出神,月光只对我冷笑。

晚祷梁宗岱我独自地站在篱边。

主呵,在这暮霭的茫昧中。

温软的影儿恬静地来去,牧羊儿正开始他野蔷薇的幽梦。

我独自地站在这里,悔恨而沉思着我狂热的从前,痴妄地采撷世界的花朵。

我只含泪地期待着——期望有幽微的片红给暮春阑珊的东风不经意地吹到我的面前:虔诚地,静谧地在黄昏星忏悔的温光中完成我感恩的晚祷。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
主要流派
以殷夫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政
治抒情诗流派 以徐志摩,陈梦家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 漫主义诗歌流派 以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象征 主义诗歌流派 以臧克家为代表的反映人生,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诗歌流派
别了 哥哥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走出雨巷的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主张消除诗歌的所谓“三美”,他说
“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 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单是 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2、强调要写有‘诗’的诗,他说”虽以佶 屈聱牙的文字写来也是诗;没有‘诗’的诗, 虽韵律整齐音节铿锵,仍然不是诗。”


……
血 字
爱的大纛憎的丰碑
首先是正面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充沛的,

现代文学(14章)30_诗歌

现代文学(14章)30_诗歌
二、中国诗歌会的前驱诗人—殷夫(1909-1931)
原名徐柏庭,笔名除殷夫外,还有白莽、任夫等。 “左联”五烈士之一。以1929年为界,早期诗歌创 作主要歌咏爱情和故乡,带着淡淡的忧郁和惆怅。 后期诗歌创作发生变化,写了大量“红色鼓动诗”, 富于政治抒情性,表现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革命 理想坚定的信念。1929年4月写《别了,哥哥》. 《1929年的5月1日》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 最初尝试。诗集《孩儿塔》收集了他1929年以前的 诗作,鲁迅为之写序,作高度评价。(213页)
2018/12/21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8年8月<小说月报>19卷8号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2 No. 22
博达学院
《雨巷》分析: 这是1927年前后部分青年,在彷徨、迷惘 与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这种心境的反映。 他们在孤寂中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 的苦恼”,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 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中有的是低沉的倾 述、失望的自白,从中显现出他们理想幻 灭后的痛苦和追求,表达作者憎恶雨巷, 渴望走出雨巷,到一个没有阴雨、愁怨的 地方。
2018/12/21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 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 你当 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 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 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 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 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灾难的岁月》42年7月

第十四章30年代诗歌

第十四章30年代诗歌

• (最后三节) •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 •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 • 别了,哥哥,别了, • 此后各走前途, • 再见的机会是在, •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内容上 从忧郁凄凉的自我呻吟到民族苦难的 悲愤书写。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 内容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忧郁 凄凉的情感特征。《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 《烦忧》 、《寻梦者》、《雨巷》等。后期内涵扩 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 在一起。《我用残损的手掌 》、《狱中题壁》、 《萧红墓畔口占》、《白蝴蝶》等。 (二)风格上 民族化的象征主义。1、古典韵味与现 代情绪。2、追求意象。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 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 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沉的,压抑的,哀 怨的。 3、从音乐性到非音乐。
卞之琳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作由“主情”向“主智”转变。他 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 思考与开掘,“于平淡中出奇”,追 求诗的“理趣”。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成为 他 诗歌名片的是那首著名的《断章》。深沉隽 永,可以有多种理解,并含有一定的哲 理——隐喻宇宙间普遍的相对性。 “诗的非个人化”风格。这时期大多数 的诗作里的“我”也可以和“你”、“他”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 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 直接鼓动作用。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地加强了 诗的理性色彩与主观性,奉行战斗集体主义 的群体,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没 有“小我”,只有“大我”。 3、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 式。

14三十年代诗歌

14三十年代诗歌

2、何其芳
(1912-1977),四川万县人, 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 。《汉 园集》 、《燕泥集》 诗中冷艳的色彩、感伤的情 调和精致的艺术,同时交汇 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前期抒情诗的特点是:以象征手法和华美多姿的文字,融化晚 唐五代诗词的意境,唱着忧郁缠绵的爱情、梦和对美的追求, 如《预言》、《爱情》、《慨叹》、《花环》 抗战前,何已开始转变美学追求,到了 40 年代,其诗作则以
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现
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诗的表 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普及到群众中去。
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茫夜》、
《六月流火》; 王亚平:《农村的夏天》、《十二
月的风》; ②写反帝抗日 。(穆木天:《守堤者》、《流亡者之 歌》等)
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节
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露出清新之美。
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且这一
“自我”在中国新诗“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位臵。
2、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1932年 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 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并以 《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 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 的革命诗歌团体。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三十年代的新诗

三十年代的新诗

后期新月派的变化
一是向外扩展,跳出前期的小我 ,走 向时代社会。 二是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 显示出明晰的现代象征诗的特征。
2、现代派
形成于30年代,是以 《现代》杂志为中心,以戴 望舒为代表的一个现代主义 诗歌群体。受西方象征主义 影响,注重表现个人内心的 苦闷,主要成员还有何其芳、 卞之琳、李广田、徐迟、施 蛰存、废名等.
诗的气质:含蓄的浪漫主义
《烙印》的主要内容及代表诗歌
孩子 《生活》 在土里洗澡; 这可不是混着好玩, 爸爸 这是生活, 在土里流汗; 一万支暗箭在你周边, 爷爷 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 在土里葬埋。 一回的不检点。
一: 抒写对生活严肃、 执着、坚韧的态度
《三代》
二 、 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 农民的苦难生活境遇。
《现代》杂志创刊号
现代诗的艺术探索
1. 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 统的向心力。 2. 借助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 接传达情调和意绪。具有含蓄和朦 胧的诗性品质。 3. 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 被称为‚意象抒情诗‛。
三、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1932年发表新诗。 代表作:《烙印》 《罪恶的黑手》 诗的主题:农民的坚忍主义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 老 马 》
戴望舒、卞之琳
一、戴望舒 二、卞之琳
一、戴望舒(1905——1950)
简介
现代派诗人群的 领袖。著有诗集 《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 舒诗稿》《灾难 的岁月》。
2、后期:抗战救亡中的爱国之音
抗战爆发后,戴诗内容和歌调发 生巨大变化。抒发民族苦难,审 视个人不幸。歌调明朗、雄健。 《元日祝福》《狱 美 梦 。

(第14章)30年代诗歌

(第14章)30年代诗歌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 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 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 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 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 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 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 《雨巷》分析: • 这是1927年前后部分青年,在彷徨、迷惘 与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这种心境的反映。 他们在孤寂中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 的苦恼”,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 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中有的是低沉的倾 述、失望的自白,从中显现出他们理想幻 灭后的痛苦和追求,表达作者憎恶雨巷, 渴望走出雨巷,到一个没有阴雨、愁怨的 地方。
田间
• 1.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 徽无为人。中学时代开始新诗创作。1933 年进上海读大学,次年加入“左联”。 193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末明集》。1938 年到延安,致力于街头诗运动,出版叙事 长诗《赶车传》。 • A 战斗的鼓点——政治鼓动性
B 鼓点式形式——意象密集,诗行简短,旋 律急促,情绪跳动
(1905——1950)
(二)戴望舒诗歌概况
1、 思想历程:从感伤诗人到战士诗人
A前期:感伤诗人——多是情诗、愁诗、苦闷低沉的吟唱。 代表作品:《雨巷》、《夜行者》
B后期:战士诗人——沉雄悲壮,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代表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2、前期诗歌主要是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 现出浓重的忧郁凄凉情感特征;后期内涵扩大,抒 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三)分析《雨巷》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叹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完整)14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完整)14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一、戴望舒(1905——1950)
一、简介
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著有诗集《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 《灾难的岁月》。
二、戴望舒诗歌
诗集《望舒草》 (1933年)
1、前期:吟唱爱情与青春的恋歌
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夕阳下》《雨 巷》《林下小语》《单恋者》《乐园鸟》 《寻梦者》等。
幽落哀远 夜叶悼山 底却着啼 衣飞白哭 角舞日得 ,欢的紫 那迎长了 一 终, 片; 清 风 。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 二、卞之琳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 样了?
“华羽的乐园鸟”是一代诗人的自我写照。对天上花 园荒芜的质疑象征了诗人们“乐园梦”的破灭。“荒 芜感”有艾略特《荒原》的影子。
荒 冢 里 流 出 幽 古 的 芬 芳 ,
《烦忧》
说是寂默的秋的悒郁,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遥远的海的怀念,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因,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因 说是遥远的海的怀念,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寂默的秋的悒郁。
乐园鸟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的?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 歌会的创作主张。诗集 《茫茫夜》,长篇叙事 诗《六月流火》。作品 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 实,语言通俗,感情充 沛。

十四章30年代新诗

十四章30年代新诗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以抗战为分水岭,分前后两个时期。前 期重要作品有《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乐 园鸟》、《印象》等。这一时期,因视野狭窄,诗人虽不断 探求仍看不到希望,加之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绝大多 数作品表现的是个人的探寻、质疑、失望与苦痛,甚至充满 自怨自艾和无病呻吟。如:“欢乐只是一场梦/孤独却待我生 挨”(《生涯》);“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芳香”(《夕阳 下》);“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寻梦者》《寻梦者》导读);“老实说,我是一个年轻 的老人了”(《过时》);“我是寂寞的生物”(《我的素 描》);“谁希望有花儿果儿?/只》是戴望舒前期代表作,也是其整个 创作的代表作,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刊于 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作品发 表后引起诗坛震动,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 巷”诗人的桂冠。它是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 孤寂、迷惘看不到前进方向却又不甘沉沦心 境的真实写照。
《雨巷》是一首象征主义诗歌。悠长、悠长而又寂 寥的雨巷作为中心意象,朦胧而富有象征意味,构 成作品的整体氛围,其不确定性拓展了诗歌的意义 空间。而“丁香”作为诗人情绪载体的又一象征性 意象,来自中国古代,如李商隐在《代赠》中作过 如此沉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又如南唐李 在《浣溪沙》中写道:“青鸟不传云外 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然而,戴望舒突破了古代 诗人单以丁香喻愁的特性,赋予丁香意象更为丰富 的现代内涵。
1942年,他充满乐观地创作了《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 手掌》。“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 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狱中题壁》), 表现出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诗人写 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 勃生春”,将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并向 它深深祝福。戴望舒终于由纯属个人的低声哀叹而发出战斗 的呼号,由怀乡病者、寻梦者变为一位深沉的爱国主义者, 变为春天的歌手,他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的一个正直的、 有很高的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道路。”

13.三十年代新诗共28页文档

13.三十年代新诗共28页文档

残月是已死美人, 在山头哭泣嘤嘤, 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 饥狼在嘲笑声声, 在那莽莽的荒坟。 此地黑暗的占领, 恐怖在统治人群, 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 我是飘泊的狐身, 我要与残月同沉。
戴望舒 (1905-1950)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2、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发展轨迹
旧锦囊
雨巷
我底记忆 灾难的岁月
愁多浪 ,是漫 注爱主 重情义 格的的 律苦感 ,闷伤 比和抒 较个情 拘人, 谨的内 , 忧容
和征 向 形主 现 象义 代 的方 派 流法 诗 动, 过 性注 渡
重, 音采 乐用 性象
诗现外进 情代壳入 和自,成 韵然诗熟 律口形期
语灵, ,活脱 追自尽 求由格 内,律 在采体 的用的
2、中国诗歌会
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 有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 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 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文艺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以注 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 歌派”。
特点: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 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量美。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 化,提倡大众化,试图使诗歌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缺点:宣传压倒艺术,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 性。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不少诗作的苍白 浅露。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一、左翼诗人 1、殷夫,原名徐 柏庭,另有笔名白 莽 他的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 满带年轻人的热情,个人感情的 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结合,诗 风雄浑、刚健、清新。
殷夫 (1909-1931)

三十年代新诗副本

三十年代新诗副本
展具有重要意义。
05
三十年代新诗的局限和不 足
形式上的局限
缺乏创新
三十年代新诗在形式上多沿袭传统诗 歌的格律和韵脚,缺乏对现代诗歌形 式的探索和创新。
过于拘泥于格律
一些诗人过于追求格律和韵脚,导致 诗歌失去了自由表达和个性化的特点。
内容上的不足
主题单一
三十年代新诗的内容多涉及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主题相对单一,缺乏对更广泛话题的 探讨。
三十年代的文学界,新文学运动蓬勃 发展,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新诗作 为新文学的重要代表,得到了广泛的 关注和发展。
三十年代新诗的特点
01
语言通俗易懂
三十年代新诗运用白话文,语言 通俗易懂,更加贴近大众,易于 传播。
02
形式自由多样
03
内容广泛深刻
三十年代新诗不受传统诗歌形式 的限制,形式自由多样,更加注 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包括冯至、穆旦 等,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更加成熟和 多样化。
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冯 至的《十四行集》、穆旦的《诗八首》 等,这些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 上都有较高的水平,标志着中国新诗 进入了成熟阶段。
03
三十年代新诗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作品
徐志摩
代表作品
《再别康桥》
三十年代新诗涉及社会、人生、 自然等多个领域,内容广泛深刻, 反映了时代变革和社会现实。
02
三十年代新诗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起始阶段概述
三十年代新诗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下,中国诗人开始尝试打 破传统诗歌的束缚,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
代表诗人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包括戴望舒、徐志摩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

忧郁的诗绪
• 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 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 在他的诗里,一再地回旋着这样的调子:“中国 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 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 的旷野啊”(《旷野》)
为何忧郁
独特意象与主题
• 太阳 • 1,“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 2,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 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 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 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 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 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现代派诗人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 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 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以后,戴望舒主持的 《现代诗风》(1935年10月出版,仅一期),戴望舒、 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1936年10 月-1937年7月)先后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 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其代表 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现代》主编施蛰存在《现 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 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 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 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三十年代
诗歌
三十年代诗歌概说
• 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 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 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 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 向内转 • 向外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2)《别了,哥哥》《别了,哥哥》系组诗《红字》中的一首,作于1929年“四·一二”两周年的那一天,它是诗人与自己所属的有产阶级告别的宣言。

殷夫的哥哥徐培根当时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后官至航空署长,殷夫曾两次被捕,都是他保出来的。

这首诗没有当时的许多“普罗诗歌”标语化、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的诗篇,其动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诗人把“手足之情”与“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对这种复杂情感状态的把握,使诗篇拥有了某种“人情味”。

《别了,哥哥》殷夫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2、“中国诗歌会”(略)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蒲风等。

该会除在上海建立有总会外,在北平、广州和日本东京等地也设有分会。

1933年2月,中国诗歌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新诗歌》(初为旬刊,后改为半月刊)。

(其各分会也有自己的刊物)在《中国诗歌会缘起》中,该会成员表示:“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溶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诗歌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

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一般人在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

……把诗歌写得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诗歌会提倡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背景,是针对着“新月派”与现代派脱离时代与人民的创作倾向的,其目的是在促进诗歌更为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雨狂风”,并加强诗歌与时代和人民的联系。

为此,其发言人穆木天在《新诗歌发刊词》中,提出了以下创作口号: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②“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这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诗歌必须及时地把握与反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理想,必须实现诗歌与诗人的“大众化”,因而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1)中国诗歌会诗作的主要内容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

如:蒲风《茫茫夜》、《六月流火》;王亚平《农村的夏天》、《十二月的风》;温流《卖菜的孩子》。

②写反帝抗日。

如:穆木天《守堤者》、《流亡者之歌》。

(2)中国诗歌会诗歌的特点与贡献①强调诗歌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坚持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推动作用。

②尝试和推动了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加强了诗歌与人民的联系。

(借鉴歌谣等民间诗歌形式,利用其便于普及、通俗、便于朗读或讽颂的长处。

)③尝试了诗歌新形式的创造。

A “大众合唱诗”(《六月流火》中穿插了合唱诗《土地赞歌》)B “诗剧”(柳倩《阻运》)C “朗诵诗”④不足:不重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表现出平实与粗糙的倾向。

3、臧克家(略)(1)生平与创作臧克家(1905—2003),山东诸城县臧家庄人。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够了穷苦农民的苦难,为之深感不平,并热爱和同情农民,成为其以后诗歌创作的基础。

出版有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泥淖集》(1939)、《泥土的歌》(1943)等。

臧克家前期的诗作,在形式上受闻一多《死水》的影响很大;内容上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来表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因此,与殷夫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相比,臧克家的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一点上,臧的诗与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又确有共同倾向。

同时,臧克家的诗自觉地避免了概念化、口号化、神秘化、谜语和散文化等诸多倾向,在30年代的诗坛上,堪称“独树一帜”,并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新月派”、现代派,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不同的人生态度。

这种人生态度,诗人自称为“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的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它“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苦死了也不抱怨”;尽管“不知道要去的地方”,也不敢确信自己“还有力量”,却坚信“暗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这种“坚忍主义”,显示了臧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

这种人生态度的积极意义与局限,都打上了中国农民的思想烙印,并由此形成了臧“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②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新的天地。

③内容广泛A、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老马》、《难民》、《老哥哥》、《贩鱼郎》、《当炉女》、《歇午工》、《材夜》、《答客问》等);B、表现自我人生体验到的“永久性真理”(《生活》、《希望》、《不久有那么一天》、《自白》等);C、表现反帝情绪(《罪恶的黑手》等);D、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自己的写照》、《运河》等)。

④臧克家诗作的艺术特点臧克家以农民式的态度写诗,认真而执着。

他提倡苦吟,老老实实、苦心孤诣地去捕捉每一个形象,去寻找、锤炼每一个字句,顽强地追求着“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易的程度”的艺术境界,不肯有半点偷懒取巧,并因此而具有以下特点:A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B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C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D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2)《老马》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①《老马》的思想内涵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

《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样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这是他的最宝贵之处。

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

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

(臧克家《论新诗》)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就难怪有人将此诗看作一首写农民生活的诗。

其实,这就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做作了一种深刻的审视,从而使其诗作“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闻一多《<烙印>序》)②《老马》的艺术特色A短小精粹,凝炼深邃《老马》一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