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知识讲解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目的:研究双心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
结果: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组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心护理模式的应用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双心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一旦发病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上要十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1]。
双心护理是在注重患者心血管疾病整体护理同时,强化心理护理的现代护理模式[2],该模式主要通过治愈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降低由于心理问题给予机体造成的影响,快速促进疾病早日康复[3]。
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双心护理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4月~2018 年4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男92例、女76例,年龄28~77岁。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8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方式按照心内科常规护理方式护理。
1.2.2干预组护理方式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心护理,措施如下:(1)改善环境:热情接待入院患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给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摘要】老年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鉴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护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将传统心脏病护理与心理健康护理相结合,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本文分析了双心医学模式的概念和优势,并探讨了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和操作步骤。
结论部分对双心医学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的影响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效果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的进步。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患者、双心医学模式、护理、应用、优势、操作步骤、未来发展、影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多,其护理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弱,病情复杂多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
如何为老年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心医学模式便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身体护理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照顾。
该模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效果尚未系统地进行研究和总结。
本文将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旨在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也将对双心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老年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渐增高。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护理质量不高、护理方案不够科学化等。
研究如何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
临床干预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临床干预-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非 药 物 治 疗
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 治疗等
生物反馈技术:
用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情绪性心律失常、左 房室瓣脱垂
运动和康复训练
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协助 治疗
出院 干预 主动 沟通
积极治疗 心理平衡
护士:
负责与尊重
患者:
被重视和尊重
被接受和信任
倾听与评估 疏导与劝解
良好 沟通
倾诉真实感受
表达内心疑虑
信任和接受 主动和配合
启发与引导
称呼前要留意病 人年龄!
学会开场 察言观色
投石问路 抛砖引玉
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桥梁!
是反映护士专科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提问的关键性原则
倡导真正意义 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
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
“双心医学”是“人的科学”
胡大一,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1-3. 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心血管疾病的五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一级预防:防危险因素
健 康 动 态 模 型
生活方式
高质量的健康: 生理-心理-社会
无病
环境因素
亚健康
医 疗 、 卫 生
疾病
死 亡
生 物 、 遗 传
医院心理障碍发生率
* 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抑郁、焦虑。 心血管:40-50%;肿 瘤:44% 消化科:31.2%; 内分泌:30% 神经科:25.3%; 外 科:22% 性病科:20%; 妇产科:12%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双心护理模式,能否取得较好效果。
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划入实验对照两个组别,两组人数相同。
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双心护理,从应用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
结果在生存质量比较中,实验组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P<0.05)。
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对比,采用常规护理效果不佳,在应用双心护理后,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疾病;护理效果心血管内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说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随着现代人生活环境的改变,心血管疾病也出现了逐步增高的趋势。
心血管内科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旦患有此病就会出现难以治愈的情况[1]。
双心护理是指在减少病人生理困难的同时,把病人的心理障碍考虑进来,并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寻求全面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将双心护理应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以此确定这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内选取500例,平均分入两组。
实验组年龄40-85岁,均值(69.59±7.63)岁,体重60-75kg、均值(62.18±6.97)Kg,男女数量比例(4:1);对照组年龄40-85岁、均值(62.15±4.31)岁,体重60-79kg、均值(65.22±7.96)Kg,男女数量比例(7:3)。
这些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p>0.05)。
1.2 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一般护理与干预的基础上,另进行双心护理。
双心护理一般由接受过护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监护培训的专职护理人员担任,要对病人做好心理健康评估,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相应的治疗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一)构建良好的护患人际关系。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平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与双心护理组各8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双心护理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8.75%,双心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标签:双心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应用效果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早搏、呼吸衰竭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规律的变化,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通常具有病史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等特点,临床治疗中,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平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与双心护理组各80例。
常规护理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59.6±5.8)岁;疾病类型中,高血压23例,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16例,心肌梗死12例,脑出血10例。
双心护理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40~86岁,平均年龄(60.0±5.6)岁;疾病类型中,高血压24例,心律失常21例,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11例,脑出血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1.2.1常规护理组实施包括病房环境营造、健康教育、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
1.2.2双心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另实施心理护理。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的临床运用
02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在临床实 践中的应用
患者心理护理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如认知 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情绪调节技巧等。
促进患者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和社区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社交支持,帮 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成果,促进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03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在临床运 用中的效果评价
患者满意度评价
患者对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方式和关爱程度的满意度。
患者对护理技能操作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护理人员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性的满意度。
患者对护理服务流程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整个护理服务流程的便捷性和连贯性的满意度。
面临的挑战
患者认知不足
许多患者对双心医学护理模式缺乏了解,对其治疗效果和 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这增加了临床推广的难度。
专业人才短缺
双心医学护理需要具备心理学和医学知识的专业护理人员 ,目前这类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跨学科合作障碍
双心医学护理涉及心血管科与精神科的跨学科合作,在实 际工作中,两个学科间的沟通和协作可能存在障碍。
医护人员满意度评价
医护人员对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满意度
评估医护人员对双心医学护理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和实用性的满意度。
医护人员对护理模式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满意度
评估医护人员对双心医学护理模式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满意度。
医护人员对护理模式对团队协作的影响满意度
评估医护人员对双心医学护理模式在促进团队协作方面的满意度。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目的探究“双心管理”对于心血管内科病患治疗的推动作用和在实践中推进的重要意义。
方法将医院中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41例为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治疗流程进行,实验组为41例同样患病状态的病患,在基础治疗上辅助添加心理疏导治疗。
结果在病患康复情况上,可以明显看出同一治疗时间,实验组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为7.65~8.23 d,对照组的康复时间在9.58~10.32 d,通过心理辅助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调整心态,以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提高辅助治疗的效果。
结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治疗的效果可以采取“双心护理”的治疗策略。
标签:双心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应用文章以医护工作一线所接触的真实病例为研究对象,在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众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追踪中,通过合适的分析处理方式,将双心护理的医疗新理念贯穿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文章所选取医院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真实病例82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2,男性平均为48.2岁,女性平均为46.2岁,患者均处理心血管疾病的恢复过程。
在随机分组的基础上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患在发病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从而方便结果的观察与结论的得出。
1.2 试验方法1.2.1 传统治疗流程在试验中,对照组病患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严格按照传统的治疗流程推进,在做好一般护理的情况下,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各项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
1.2.2 实验组的治疗流程双心护理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传统的心脑血管治疗过程,既需要按要求做好日常的检查、治疗工作,还要从心理角度为病患排忧解难,解决病患及家属在病情上的疑难点,为其疏导心理困惑,保证病患对于自身康复的信心,争取病患对医护工作的最大支持,提高护理的水平与治疗。
双心医学模式在CCU患者中的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在CCU患者中的应用摘要:心血管疾病是死亡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在“生理-社会-心理的综合模式”下,“双心医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双心医学模式是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
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伴发率高,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如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本文对双心医学模式在CCU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推进人性化护理在CCU病区内的开展。
关键词:双心医学;CCU;人性化护理;心理干预前言双心医学(psycho - cardiology)是一门由心血管与心理医学交叉综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
双心指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两个方面,精神心理因素和躯体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大脑皮层与外周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心血管疾病为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治疗、多种并发症的产生以及治疗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等因素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也会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排斥治疗,导致躯体的疾病进一步加剧甚至恶化。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伴发率高,且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可能产生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心慌心悸、胸闷、胸痛、气短气促、晕厥,甚至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不仅重视心血管疾病,同时,也重视与心血管疾病同时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干预治疗,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双心健康,强调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心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心内科的临床实践中,对患者实施科学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改善不良情绪,有效保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疾病治疗,继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引言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氧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严重程度与缺氧的程度相关。
为减轻心绞痛患者的痛苦,许多医护人员采用了双心护理作为护理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双心护理的概念双心护理是指对心脏病患者实行以心理护理为主,生理护理为辅的护理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心理护理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疼痛等不适感,从而达到治疗心脏病的目的。
同时,双心护理也通过生理护理控制患者的病情,稳定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1. 心理护理在实施双心护理时,心理护理是最重要的环节。
首先,护士应向患者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等情况。
然后,可以通过语言安慰、轻抚按摩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情绪,减轻疼痛感。
在治疗过程中,护士还需不断地与患者交流、关注其情况,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生理护理是双心护理的辅助手段。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例如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护士还需注意患者的营养和饮食习惯,并给予必要的生理护理措施。
1. 缓解疼痛2. 促进康复在实施双心护理的过程中,护士会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关注和支持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爱,从而促进其康复。
例如,在实施心理护理时,护士可以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疼痛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施生理护理时,护士可以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保证患者的康复。
3.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双心护理,护士可以充分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爱,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在治疗过程中,护士还需不断地与患者交流、关注其情况,为其提供心理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注和关怀,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论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助产士“双心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助产士“双心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助产士实施“双心护理”对产科自然分娩产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8月-12月150例自然分娩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组,观察组(75例)给予“双心护理”模式,对照组(75例)给予常规助产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相关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胎儿娩出时间、平均出血量、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双心护理”辅助自然分娩,效果明显,可降低产程时间,降低出血量,改善产妇焦虑情绪。
关键词:产科护理;双心护理;助产士0引言“双心”医学模式最开始被应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旨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关注患者心理问题。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双心护理”的开始逐渐在临床其他科室进行推广,在实践中其内涵逐渐延伸[1]。
所在医院产科推行助产士“双心护理”模式以来,取得满意护理效果,现选取150例自然分娩产妇进行说明,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均为自然分娩产妇,纳入标准[2]:(1)有法定监护人;(2)家属知情同意;(3)无其他严重躯“双心护理”体疾病;(4)单胎妊娠;(5)符合自然分娩标准。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采用“双心护理”模式的产妇纳入到观察组,年龄24-40岁,均值(31.58±1.39)岁。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7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2-40岁,均值(31.34±1.52)岁。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分娩期间,助产士遵医嘱为产妇做好各项护理配合工作,如健康教育、分娩前指导、胎心监测等。
为其提供常规助产护理,产时助产士采用侧面站立位进行助产,期间与产妇保持沟通,告知产妇做好配合工作。
加强指导,宫缩时指导产妇合理用力,间歇时放松。
观察组产妇在上述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TTM)的“双心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无准备期:及时向产妇介绍产区环境,主动沟通,掌握产妇精神状态与心理状况,如果产妇合并明显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指导,透过心理暗示,或者讲解分娩成功案例,不断强化产妇分娩信心。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1. 引言1.1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的重要性老年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通过冠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通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和疾病,需要综合性的护理和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减退,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感染和疾病的侵袭,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护理。
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其他慢性病或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综合护理和协同治疗。
老年人心理和心理素质较为脆弱,护理人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较为固定,护理工作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护理和综合治疗,才能有效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2 双心医学模式的介绍双心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医疗护理模式,旨在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全面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该模式通过与患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医患双方的共同目标达成,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心医学模式倡导综合护理,强调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沟通,以及医护团队和患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该模式强调个体化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综合考虑患者的意愿、需求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双心医学模式还注重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2. 正文2.1 双心医学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双心医学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护理服务。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评估:双心医学模式下,护理团队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和心理评估,包括心血管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等,从而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一、双心护理的概念和特点双心护理是指在传统的心脏护理工作中,不仅关注患者的心脏病情,还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双心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心脏病的相关护理措施,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达到全面维护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双心护理的特点主要包括全面性、个性化和连续性。
全面性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个性化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不同患者的护理计划会有所不同。
连续性是指护理过程中要保持护理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护理支持。
1.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但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和长期的治疗过程,部分患者存在治疗依从性不高的情况。
双心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不仅关注患者的心脏病情,还关注其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病情,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可以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宣教,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和意愿,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3.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双心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全面护理,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护士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指导,使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掌握正确的自我管理技能和方法,及时发现疾病的异常,采取有效的自我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疾病的发作和恶化的风险。
通过双心护理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促进康复。
护理论文双心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论文双心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研究心衰是一种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的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
慢性心衰患者往往伴随着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护理界提出了双心护理模式。
本文将探讨护理论文双心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研究。
一、双心护理模式简介双心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调医护人员要同患者保持身心的双向沟通与关怀。
它包括情感心灵关怀和专业护理两个层面。
情感心灵关怀强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倾听、陪伴和鼓励,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专业护理则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二、双心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1. 心理护理心脏衰竭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害怕和无助。
心理护理是双心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
护士需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增加积极情绪对心血管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建立护患关系的基础。
在双心护理模式中,护士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积极的倾听和表达,护士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
3. 创造舒适环境在双心护理模式中,护士还应该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促进患者身心的恢复。
舒适的环境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士应注重病房的采光、噪音和温度控制,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
4. 鼓励支持双心护理模式还强调了对患者的鼓励和支持。
护士应积极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增强其信心与希望。
通过支持患者参与康复活动和心理支持小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克服负性情绪。
5. 家庭关怀慢性心衰患者的家庭支持对于其康复至关重要。
双心护理模式强调与家属的合作和关怀。
护士应与家属密切沟通,教育他们对患者的良好照料和合理呵护。
双心护理实施方案
双心护理实施方案双心护理是一种特殊的护理方式,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心脏手术后的患者。
这种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达到全面护理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双心护理的实施方案。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在进行双心护理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的患者,护理计划会有所不同。
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个方面。
生理护理主要包括定期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变化,按时给药等;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等。
再次,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护理过程中的细节。
在进行双心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护理过程中的细节,比如在生理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需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等;在心理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患者的语言沟通方式,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等。
只有注重护理过程中的细节,才能做到全面的双心护理。
最后,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评估护理效果。
在进行双心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包括患者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等。
只有定期评估护理效果,才能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双心护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方式,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注重护理过程中的细节,定期评估护理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双心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同时并存其它风险因素(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
低, LVEF)时,轻微的抑郁症状(贝克抑郁量表评 分<10)也显著增加死亡率
Depression and Heart Disease Review; Jiang et al, CNS Drugs, 2002 Ziegelstein et al, JAMA, 2001; Bush et al, Am J Cardiol, 2001
焦虑症状
抑郁症状
• 过度担忧 •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晕、震颤) • 大汗、口干 • 坐立不安 • 呼吸急促
睡眠障碍 食欲改变 心血管/消化
系统症状 注意力障碍 易激惹 精力减退
• 抑郁心境 • 无价值感 • 罪恶感 • 自杀观念
1. Manage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the added challenge of comorbidity, Dunner D 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1;13:57-71 2. Zajecka J M, Ross J S.Management of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 Clin Psychiatry 1995; 56 (Suppl 2): 10–13
DSM-IV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疾病的联系
抑郁和焦虑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后果 抑郁和焦虑可能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 抑郁和焦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和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文源.双心医学.2008;25-32.
心内科焦虑、抑郁的误诊和漏诊
护士方面,功能制护理模式对护士的影响太深远,整体护 理程序流于形式。
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 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探索与实践
“双心医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护士的角色定位 ——在“双心医学”模式建设中
“ 双 心 医 学 ” 模 式 的 护 理 实 践
护理实践
识别
干预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识别 识别有难度(评估)?
误诊、漏诊原因
医护 因素
患者 因素
传统单纯 生物学 治疗模式
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患者因素
由于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往往否认心理问题,拒绝精 神心理医师,有普遍的病耻感,担心自己被看作精神 病患者,或被别人嘲笑意志薄弱。
医护因素
医师方面,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医师忽视患者的心理 状况,同时未经专业的精神科训练,缺乏对精神障碍的基 本识别技能。虽然有些内科医师能及时认识到患者的有明 显的情绪问题,但认为这只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疾病,无需 治疗。
共有症状增 加诊断困难
抑郁与焦 虑症状相 互重叠
共有症状增加诊断困难
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 焦虑/抑郁障碍相关症状
晕厥 血压高 心动过速
胸闷、胸痛 心悸、气短 呼吸困难
头痛、头晕 睡眠障碍 过度担心 悲观厌世
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吴文源.双心医学.2008;25-32.
抑郁与焦虑症状相互重叠
第一条防线——一级预防:防危险因素 第二条防线——防事件:预防心肌梗死 第三条防线——防后果:挽救心肌,挽救生命 第四条防线——二级预防:防复发和防意外 第五条防线——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
传承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
——华佗的《青囊秘录》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原因
社会功 能受限
经济 负担
对疾病 不确定性
围术期 并发症
对手术 不了解
毛家亮.双心医学.2008; 114-120. 王青.双心医学.2008;101-106.
李爱萍,胡大一.双心医学.2008; 107-113. 黄若文.双心医学.2008;89-93.
抑郁与焦虑合并
1. 60 % 以上的抑郁症+焦虑症状 2. 焦虑性抑郁,是抑郁症中的一种亚型 3. 焦虑症+持续的情绪低落者少见 4. 40%焦虑障碍病人在其一生中有过抑郁发作,而且符合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识别与诊断
除询问心内科相关症状,着重筛查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
焦虑:
过度担忧 大汗、口干 坐立不安 呼吸急促
睡眠障碍、食欲改变、 注意力障碍……
抑郁:
无价值感 罪恶感 自杀观念
自
他
评
评
量
量
表
表
: :
SDS SAS HAD
HAM-D HAM-A
诊断: 给予症状学或 综合征诊断 即:抑郁状态或 焦虑状态
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 倡导真正意义 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
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
“双心医学”是“人的科学”
胡大一,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1-3. 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心血管疾病的五条防线
护士方面,加强心理护理往往纸上谈兵,不重视、不专业、 不个体。
传统单纯生物学治疗模式因素
医师方面,受传统单纯生物学模式的引导,治疗模式是以 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强调过细、过专的分 科,导致医学的整体性被分割,致使大量有心理疾患的患 者因躯体症状分散于各个科室,不能被及时识别和有效治 疗。
“双心医学”护理模式 的临床运用
高质量的健康:
健
生活方式
生理-心理-社会
康
无病
环境因素
动
态
亚健康
模
医 疗
生 物
型
、 卫
疾病
、 遗
生
传
死亡
2020年中国疾病总负担排行榜
22
20
18
16
14
12
……
10
(%) 第五位
恶性肿瘤 呼吸疾病 心血管病
第四位 第三位
第二位 第一位
概念
“双心医学”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
国外非专科医师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为15%~25% 国内对167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析显示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5.90% 识别率
84.10%
漏诊误诊率 刘梅颜.双心医学.2008;37-45.
误诊、漏诊合并抑郁:导致严重后果
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后心血管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