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2课时本章复习(一)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课件
专项提升训练(一) 浮 力
1.【2018·苏州】为探究物体在水中受到的 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和深度的关 系,小明和小华把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 台秤上,溢水杯口下方放置一空量筒。 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将金属块缓 慢浸入水中,且始终不与杯接触,如图。
(3)物块的密度。
解:由 F 浮=ρ 液 gV 排得,物块的体积为 V=V 排=ρF水浮g,
物块的重力为 G,质量为 m=Gg ,
G
则物块的密度为
ρ= mV =
g F浮
=Gρ F浮
水
=
18 N 8N
×1.0×103
kg/m3=
ρ水g 2.25×103 kg/m3。
8.如图甲所示,为我国自主研制、全球最大的两栖大飞机 AG600漂浮在水面时的情景。AG600飞机能够像船一样在 水面滑行、起飞降落。它的用途很多,最主要的是森林灭 火、水上救援、物资运输和海洋探测等。该飞机最大总质 量为53.5 t、机体总长36.9 m,翼展达到38.8 m,4台发动机, 单台功率为3 126 kW,航程4 500 km,一次可救护50名遇 险者。
(2)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解则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F=18 N-10 N =8 N。
7.【2018·泰安】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实心物块,物块下表面与 水面刚好接触,如图甲所示。从此处匀速下放物块,直至浸 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下放(物块未与水底接触)。物块下放过 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的深度h的关 系如图乙。g取10 N/kg,水的密度 是1.0×103 kg/m3。求:
向下的重力G飞机和向下的拉力F,
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浮″=G飞机+F,且G飞机=G总-G海斗,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版)浙教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知识点1 水的分布1.海洋是地球上的水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2.53%.2.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说明: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的.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知识点2 水的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过程: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3.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4.地球上水循环的途径可分为三类:①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称为海陆间水循环;②陆上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这三类循环可概括为各种水体蒸发为大气水,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又回到海洋,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知识点3 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知识点1 水的电解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知识点2 水分子的构成1.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2.水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氧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氧原子.3.水的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科学实验证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第3节水的浮力知识点1 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注意:①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②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物体下表面不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知识点2 浮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则浮力F浮=G-F.知识点3 阿基米德原理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2.F浮=G排液=ρ液gV排液.说明:由F浮=ρ液gV排液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均无关.知识点4 物体浮沉的条件知识点5 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1.轮船.2.潜水艇.3.气球和飞艇.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知识点1 溶液1.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把水作为溶剂,这样的溶液称为水溶液.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例如,海水是一种溶液,它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的物质,溶剂是水.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溶剂;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液体为溶剂.例如,酒精溶于水,酒精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是溶质.知识点2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期放置第5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1.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的注意事项:(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改变温度或溶剂量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2)必须指明“某一溶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蔗糖来说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2.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方法:条件不变时,若溶液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若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减少,则原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能力,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通常把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 g 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1~1.0 g 的称为可溶物质;0.01~1 g 的称为微溶物质;小于0.01 g 的称为难溶物质.知识点3 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溶质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溶质质量分数= 100%=⨯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若已知公式中任意两个量,通过变形便可求出第三个量.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的体积时,可分别利用下列公式求溶液、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4 溶液的配制1.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1)计算:按配制需要求出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固体求质量,液体求体积).(2)称量:用天平称出固体质量,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3)溶解:将固体和液体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第6节物质的分离知识点结晶1.固体物质既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变成溶质,又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大多数晶体是在溶液中形成的,从液中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2.结晶方式(1)蒸发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析出晶体,这样的结晶方式叫蒸发结晶法.海水晒盐的原理就是利用蒸发结晶法.(2)降温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晶体析出,这种结晶方式叫降温结晶法.说明:结晶也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从而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知识点1 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1.丰富的水资源地球是一个充满水的行星,表面的71%被水覆盖,因此叫“水球”更为合适.地球水体中,占大部分(约96.53%)的是海洋水,这部分水不能被人们直接利用.2.有限的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现在能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这些仅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知识点2 水资源的保护1.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浪费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2.防止水污染水资源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防止水污染.。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至第四章全册知识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至第四章全册知识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章水和水溶液一、地球上的水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1、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陆地咸水(0.94%)水圈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淡水(2.53%)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大气水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基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在空气冲,水是气态水循环途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水循环类型包括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
3、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4、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5、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6、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时间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7、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8、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9、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般动物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升二、水的组成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10、水的电解实验:氧气:接正极,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气:接负极,检验方法:点燃后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体积比:氧气:氢气=1:2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烧碱):增加水的导电性11、水分子的构成:①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原来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⑤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本册教材包括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单元一:运动和力1、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力的分类和性质:引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4、动力学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及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二:压力和浮力1、压力:压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浮力:浮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密度、压强、黏度等,以及它们与压力和浮力的关系。
三、单元三:细胞与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构造、各种类型的细胞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作用。
2、组织:组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生物体的构成:器官、系统等概念,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四、单元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的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的构造及其功能。
2、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吸收、运输和分配营养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等激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影响。
五、单元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人体构造:骨骼、肌肉、器官、系统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其影响。
3、人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机制。
4、生殖与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六、单元六:环境与健康1、环境因素: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健康观念:健康的概念、标准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4、安全常识:各种危险情况的应对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等。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科学是一门让人深感神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生活1.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如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支持和输送水分和养分;叶的吸收光能和CO2进行光合作用;花的结构、花粉和花的传粉方式等。
2. 植物的营养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等,可以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植物的繁殖过程:通过了解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组成部分和器官的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2. 动物的呼吸和循环: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方式,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动物的繁殖和发育:了解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如动物的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个体发育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了解原子的性质、组成成分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密度、比重、熔点、沸点等基本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特性。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改变的一种方式,了解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化学反应的各种反应类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与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减速度、匀变速等运动状态的变化。
了解力的本质、种类和计量单位等基础知识,如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3. 动量与能量:了解物体的动量和动能、势能等能量,如牛顿三定律、机械能、热能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
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为1:2 。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
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
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最新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点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图1-1 水的分布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4.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资源的分布:某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与该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越活跃,水资源越丰富。
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比较贫乏。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不均衡,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6.水与生命: A.水是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B.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含水量是不同的;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也是不同的。
C.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般动物体的含水量高于植物,其中水母体的含水量高达98%。
D.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偶尔摄入较多的水对人体几乎是无害的,但是当人体内含水量不足时就会造成脱水,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实验说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或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2课时本章复习(一)
第22课时 本章复习(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水体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
2.了解水的组成和一些重要性质。
3.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会对物质密度的测定。
4.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有关固体压强的计算,了解水和液体压强的特点。
5.理解浮力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进行计算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6.能用密度、压强、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学习设计[知识要点]一、水的分布和循环 1.水的分类。
(1)根据水的状态分⎪⎩⎪⎨⎧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2)根据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分⎩⎨⎧淡水咸水(3)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分⎪⎩⎪⎨⎧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对人类最重要、关系最密切的是陆地淡水。
2.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水的循环。
(1)地球上的水循环: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 (2)最重要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循环、。
二、水的组成1.水电解能产生 氢气 和 氧气 ,说明水是由 氢 和 氧 组成的。
2.水的重要性质。
纯净水是一种 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 味道的 液体 ;标准状况下沸点为 100℃ ,凝固点为 0℃ ;水有一种异常现象,即 4℃ 时密度最大。
三、水的密度l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特性 。
密度用 单位体积 某种物质的 质量 来表示,公式为 ρ=V m,单位有 千克/米3和 克/厘米3等。
2.密度的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可以:(1)求物质的质量;(2)求物质的体积;(3)鉴别物质;(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3.学会有关密度问题的计算。
4.学会测物质的密度。
(1)测物质密度的原理是 ρ=V m;(2)测量方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四、水的压强 1.压力。
(1)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章至第四章全册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水和水溶液一、地球上的水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 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1、 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 陆地咸水(0.94%) 水圈 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淡水(2.53%) 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大气水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基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在空气冲,水是气态水循环途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水循环类型包括 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 水的三态变化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 地球引力 和太阳辐射。
3、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4、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 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5、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6、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时间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7、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8、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9、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般动物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升二、水的组成 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10、水的电解实验:氧气:接正极,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气:接负极,检验方法:点燃后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体积比:氧气:氢气=1:2 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烧碱):增加水的导电性11、水分子的构成:①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 通直流电 氢气 氧气+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比原来分子更小的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⑤在化学变化过程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解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1.2 物质的分解- 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仍然保持其性质不变,如冰变成水。
-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二章分子运动与物态变化2.1 分子运动论- 分子:物质中微观结构最小的单位,能够进行热运动。
-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 温度:是物质中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体现。
- 摩尔:一种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2.2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
- 三种物态的转化: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沸点、凝点和熔点。
第三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3.1 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水蒸气。
3.2 空气的性质- 空气重量、空气压力。
- 空气的稀薄与稠密、透明、均匀性。
第四章溶液4.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和溶剂。
- 可溶性、不溶性。
4.2 溶解现象- 溶解的条件。
- 饱和溶解度、过饱和溶解度与不饱和溶解度。
4.3 溶解热的变化- 溶解热的概念。
- 溶解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4 饮用水与污水处理- 饮用水的标准。
- 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污水处理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合价5.1 化学式的由来- 集合体原子与共价化合的形成。
- 化合物印符。
5.2 化学式- 电价与化合价的区别。
- 氢、氧、氯、氟和硫的电价和化合价。
- 以及化学式的组成及含义。
5.3 离子式- 阴、阳离子的电价和化合价。
- 离子式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5.4 化合价和简单化合物- 简单化合物和复合化合物。
八上浙教版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水的存在与组成1、水的循环⑴水循环的过程(能够看图进行描述)(2)水循环的途径: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大循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小循环)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小循环)(3)水循环的动力:(主要动力、外因)+(内因)+ (4)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得地球各圈层紧密联系在一起;②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③使得海洋向陆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淡水资源。
(5)水资源定义: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某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5)更新最快(天);更新最慢(约年)(7)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但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仅界平均水平的(8)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差异:夏季冬季,江河年际变化大;空间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现在人类对水资源的改造主要是对的改造)(9)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升水二、水的电解实验①装置(认识)②现象:在两个玻璃管中都产生了气泡,并且极一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极一管的两倍,V负:V正=③气体的鉴定:正极→产生,鉴定方法:负极→产生,鉴定方法:④实验结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水是由和组成的(注意:不能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⑤文字表达式:三、浮力1、浮力的存在:浸在(包括和浸没)液体(或气体)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产生的浮力2、浮力的方向: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4、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弹簧秤测出物体在空气和浸在液体中的读数差)6、阿基米德原理(文字):F浮=G排=ρ液gV排(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了解探究过程)7、物体的沉浮⑴受力分析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一般受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当F浮>G物体;②当F浮=G 物体;③当F浮<G物体。
⑵密度判断法:①ρ液ρ物,物体上浮;②ρ液ρ物,物体悬浮;③ρ液ρ物,物体下沉;注:(要注意物体在水中的各种状态:浸没、浸入、漂浮、悬浮、下沉)8、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⑴密度计和船的原理和应用:密度计和船都是状态下工作;船在密度较小的液体中,吃水较,反之则较;密度计的刻度为、⑵潜艇的浮沉原理:通过改变来实现浮沉;⑶气球和飞艇利用_空气__的浮力来工作,通常充入密度较空气_密度小_的气体;归纳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G排液;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易错点:桥墩深深埋在河底淤泥中,所以桥墩下表面)平衡法:F浮=G-F拉(适用于漂浮、悬浮)四、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①;②不饱和溶液①;②;③特殊(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①;②不饱和溶液①;②;③3、溶解度:一定温度下(一般为20℃),里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反应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易溶:20℃时,溶解度在以上;可溶:20℃时,溶解度在克;微溶:20℃时,溶解度在克;难溶:20℃时,溶解度在克以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或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 1kg/m³=1×10-3g/cm³(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³= 1×10-6m³ 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1×10-3升 1升=10-3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气温的测量与日变化第二节:气温的年变化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日变化规律,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气象数据表格、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等)、气象观测记录表、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1)气温的测量:介绍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分析实验数据,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3)气温的年变化: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测量、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温度计原理温度计使用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影响:气温对生活的影响3. 气温的年变化原因: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时 本章复习(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水体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
2.了解水的组成和一些重要性质。
3.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会对物质密度的测定。
4.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进行有关固体压强的计算,了解水和液体压强的特点。
5.理解浮力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进行计算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的应用。
6.能用密度、压强、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学习设计[知识要点]一、水的分布和循环 1.水的分类。
(1)根据水的状态分⎪⎩⎪⎨⎧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2)根据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分⎩⎨⎧淡水咸水(3)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分⎪⎩⎪⎨⎧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对人类最重要、关系最密切的是陆地淡水。
2.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水的循环。
(1)地球上的水循环: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 (2)最重要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循环、。
二、水的组成1.水电解能产生 氢气 和 氧气 ,说明水是由 氢 和 氧 组成的。
2.水的重要性质。
纯净水是一种 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 味道的 液体 ;标准状况下沸点为 100℃ ,凝固点为 0℃ ;水有一种异常现象,即 4℃ 时密度最大。
三、水的密度l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特性 。
密度用 单位体积 某种物质的 质量 来表示,公式为 ρ=V m,单位有 千克/米3和 克/厘米3等。
2.密度的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可以:(1)求物质的质量;(2)求物质的体积;(3)鉴别物质;(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3.学会有关密度问题的计算。
4.学会测物质的密度。
(1)测物质密度的原理是 ρ=V m;(2)测量方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四、水的压强 1.压力。
(1)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2)压力的特点:①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②作用点:在被压物体上; ③大小:可能与重力无关。
2.压强。
(1)压强是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科学量,大小与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2)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称压强,公式为 p= S F,单位为牛/米2,该单位的专门名称为 帕斯卡 。
3.有关压强的计算。
(1)分析压力和受力面积分别是哪个、多大?(2)注意单位的统一。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液体(水)的压强。
(1)液体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大小与液体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用压强计测量。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计算公式为p =ρ液gh 。
五、水的浮力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作用力——浮力的作用。
2.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液gV 排液=G 排液(1)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出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无直接关系;(2)计算浮力时ρ液的单位是 千克/米3 ,V 排液的单位是 米3 ; (3)浮力的计算公式也适用于气体。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对浸没在水中的物体:(1)当F 浮>G 物时,物体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 浮=G 物,V 排液<V 物; (2)当F 浮=G 物时,物体悬浮,V 排液=V 物; (3)当F 浮<G 物时,物体下沉,V 排液=V 物。
对于实心物体:(1)漂浮时ρ液>ρ物; (2)悬浮时ρ液=ρ物; (3)下沉时ρ液<ρ物。
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根据漂浮原理制成;(2)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沉(浮力不变)。
[典型例题解析][例1] 一只瓶的质量为200克,装满水后总质量为700克,若先在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878克,然后在瓶内再装水至满瓶’,称得瓶的总质量为1318克,求金属颗粒的密度。
[解析] 该瓶装满水后,水的质量为700克 —200克=500克,则该瓶的容积V =ρm=3/1500厘米克克=500厘米3金属颗粒的质量m 金=878克—200克=678克瓶内再装满水,水的质量m '水=1318克—878克=440克,水的体积V '水=水水ρm '=3/1440厘米克克=440厘米3所以金属颗粒的体积V 金=500厘米3—440厘米3=60厘米3金属颗粒的密度ρ金=金金ρm =360687厘米克=11.3克/厘米3=11.3×103千克/米3[答] 略[例2] 一位芭蕾舞演员的质量与一头大象的质量之比为1:200,大象每只脚的着地面 积是芭蕾舞演员与地接触面积的100倍,求演员对地的压强和大象站立时对地的压强之比。
[解析] 演员和大象对地的压力之比应等于重力之比,也等于两者质量之比,即F 1:F 2=1:200,大象站立时四只脚着地,由题意可知,大象站立时与地的接触面积是演员的400倍,则压强之比可求。
因为F 1:F 2=G 1:G 2=m 1:m 2=1:200 S 1:S 2=1:(4×100)=1:400 所以p 1:p 2=11S F :22S F =21F F •12S S =2001×1400=2:1[答] 略[例3] 如图1—41所示,装有铁块的小烧杯漂浮在水面上,当将杯中铁块取出并投入水中后,水面的高度将如何变化?[解析] 方法一:烧杯和铁块原先漂浮在水面上。
则有F 浮=G 杯十C 铁 即ρ水V 排g =G 杯+G 铁 整个杯子的排水体积为 V 排=gF 水浮ρ=gG 水杯ρ+gG 水铁ρ当把铁块投入水中后,杯与铁块排开水的总体积为V '排=V 杯排+V 铁 因为G 铁=ρ铁V 铁g ,G 杯=F 浮杯=ρ水V 杯排g所以V '排=g G 水杯ρ+gG 铁铁ρ比较V 排与V '排的表达式,因为ρ铁>ρ水,所以V 排>V '排,铁块投入水中后水面将下降。
方法二:将烧杯和铁块看做一个整体,因为原先两者一起漂浮在水面上,故有F 浮=G 总。
铁块投入水后,G 总不变,由于铁块受到杯底对它向上的支持力N ,所以整体受到的浮力减为F '浮=G 总—N ,即知F '浮<F 浮,即ρ水V '排g<ρ水V 排g ,所以V 排>V '排,水面将下降。
方法三:如图1—42所示,设想将铁块从杯中取出,用细线挂在杯底,使其不与杯底接触,此时杯和铁块受到总浮力与排开水的总体积与原先一样,都是F 浮=G 杯+G 铁,V 排=F 浮/ρ水g 。
再设想将细线剪断,铁块将沉入杯底,而杯子因失去向下的拉力将向上浮起一些,这将使杯子排开水的体积减小,于是水面将下降。
[答] 略[说明] 方法一为常规解法,方法二则采用了整体分析法,方法三采用了等效变换的分析方法。
后面两种解法比较巧妙。
其中方法二更具一般性,可方便地用来解决类似的有关浮力问题。
因此,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思考:假若把杯内的铁块依次换成木块、水、盐水、酒精,再将它们投入(或舀入)水中,水面高度又将如何变化? [课内练习]1.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陆地水都是淡水B.陆地水中最多的是湖泊水C. 由于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才能得到不断补充D.陆地水主要指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和水蒸气 2.下列关于水的重要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 ( D ) A.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液体 D.纯净水是没有味道的C.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D.由于物体的热胀热缩,0℃的水密度比4℃的水密度要大 3.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它表示 ( B ) A.1米3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B.1米3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C. 1千克的水的体积是1米3D.1米3水的质量是1千克4.一小孩在结冰的河面上玩耍,突然发现脚下的冰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C )A.站着不动B.赶快向上跳起C. 轻轻地伏在冰面上并向岸边挪动D.立即改成单足独立5.一只实心铁球放到某一液体中,则铁球 ( D )A.一定下沉B.一定上浮C. 一定悬浮D.无法确定6.下列测量工具中,刻度线分布不均匀,而且刻度由上到下逐渐变大的是 ( A ) A.密度计 B.弹簧秤 C. 温度计 D.量筒 [课时小结]重点:1.水的循环及重要性。
2.密度、压力、压强、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3.密度的测量。
4.密度、压强、浮力的有关计算。
5.密度、压强、浮力知识的应用。
难点:1.密度、压强、浮力的理解和计算。
2.用密度、压强、浮力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同步训练[基础过关]1.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B )A.工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C. 农药和化肥的广泛使用D.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倾倒2.如图1—43所示,甲、乙、丙、丁4只相同的杯子,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水、盐水、酒精和水银,盛用水和水银的杯子应是(ρ水银>ρ盐水>ρ水>ρ酒精) ( A )A.丙、甲B.甲、乙C. 乙、甲D.丙、丁3.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玻璃瓶,装满水后质量为750克,改装密度为0.8×103千克/米3的液体,则装满液体后质量为 ( A )A. 650克B.750克C.850克D.875克4.如图1—44所示,在玻璃管的下端有橡皮膜,管里装着水,这橡皮膜向下凸了。
现把玻璃管放入盛有同种水的玻璃杯中,那么当玻璃管外的水面高于管内水面时,橡皮膜( A )A.向上凹B.向下凹C. 变平D.无法确定5.增大压强最好的办法是 ( C )A.增大压力,增大受力面积B.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C.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D.减小压力,减小受力面积6.把一块木块放入盛满酒精的容器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80克。
若把该木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则溢出水的质量是(已知ρ木=0.7×103千克/米3,ρ酒精=0.8×103千克/米3)( A )A.80克B.90克C.45克D.40克7.图1—45中,溢水杯A内水面恰好与口相平,B是小桶,弹簧秤四次测得数据由左向右分别为F1、F2、F3、F4,以上可计算出另两个数据。
(1)F 浮=F 1—F 2 ;(2)G 排水=F 3—F 4 ;(3)比较(1)和(2),可得上述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是 相等 的。
此实验所得结论的文字表达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
[深化提高]8.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配戴近视或远视眼镜,组成眼镜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2)如图1—46所示的一副铜合金镜架的质量为2×10-2千克,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求一副镜架的质量。